《雜寶藏經》白話

雜寶藏經 卷第一

十奢王緣 第一

往昔人的壽命在一萬歲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別號叫十奢,統治閻浮提。國王的大夫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羅摩。第二個夫人,(也)有一個兒子,名叫羅漫。羅摩太子非常勇猛威武,具有金剛力士之力,再加上有扇羅,聽到(扇羅的)聲音(或)看到(它的)樣子,都能使人受到傷害,沒有人能抵擋。當時第三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婆羅陀。第四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字叫滅怨惡。

大王非常喜愛敬重第三夫人,就對她說:「我現在對你,所有的財寶都不吝惜,如果你需要什麼,隨你心願。」夫人回答說:「我沒有什麼要求,以後有意願,當再(向大王)報告。」時逢十奢王遭受疾病,生命處在病危中,就立羅摩太子,代替自己做國王,而開始束起頭髮,頭上戴著天冠,儀容儀表的準則,按照國王的規範(來)。當時(是由)小夫人看望(照顧)十奢王病況,病情有所好轉。她依仗這件事,看到羅摩繼承他父親的王位,內心生起嫉妒。不久(三夫人)稟白大王要求兌現先前的願望:「希望立我的兒子為國王,廢除羅摩。」

十奢王聽到這番話,就像人被噎住,既嚥不下又吐不出:想廢除長子,已經立他為王了;想不廢除,先前答應了第三夫人的願望。但是十奢王從小以來,不曾違背信用,再說做國王的軌則,不說(意思不同的)兩樣話,不能違背前面所說。想到這些,就廢除了羅摩,剝奪了他的(國王的)衣冠。

當時弟弟羅漫對哥哥說:「哥哥您有勇氣和力量,又有扇羅,為什麼不使用,(而)受這樣的恥辱呢?」哥哥回答弟弟說:「違背父親的願望,不能稱為孝子。這位母親雖然沒有生我,(但是)父親尊重她,也像我的生母。弟弟婆羅陀,非常溫和柔順,實際上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像我現在,雖然有(力士的)大力(和無人能擋的)扇羅,豈可對於父母和弟弟(這些)不應該傷害的(對像),而要去加害(他們)?」弟弟聽了他的話,就沉默不語了。

當時十奢王就流放兩個兒子,遠放深山,經過十二年後才允許(他們)回國。羅摩兄弟就尊奉父王的命令,心裡沒有煩惱和怨恨,拜別了父母,遠遠地進入到深山。當時婆羅陀先前在其他國家,不久把他召回①國,而任用他為國王。但是婆羅陀平時(對)兩個哥哥和睦恭順,深深懷有恭敬謙讓。回國以後,父親已經駕崩了,才知道自己的母親無理地挑起王位的廢立,遠遠地放逐了兩位哥哥,厭惡生母所做的事不合道理,不向(生母)跪拜,對自己的母親說:「母親的所作所為,想不到(如此)違背正道,(這)就毀掉我們家了。」向大母禮拜,比平常加倍的恭敬孝順。

這時婆羅陀就帶領軍隊,到那座山邊,把眾人留在身後,自身一人前去。當弟弟來的時候,羅漫對哥哥說:「先前常說弟弟婆羅陀基於大義的謙讓(與)恭敬,今天帶兵來,想要誅殺我們兄弟(呀)。」哥哥對婆羅陀說:「弟弟今日為什麼帶這些官兵?」弟弟對哥哥說:「恐怕經過道路遇到作亂叛國的人有危難,所以帶領軍隊用來自我防衛,沒有其他的意思。希望哥哥回國統理國家的政務。」哥哥回答弟弟說:「先前接受了父親的命令,遠遠的遷移來到此地,我現在怎能立即回去?如果擅自行動,(則)不能顯明兒子孝敬父母的道理。」(弟弟)這樣不停苦苦哀求,而哥哥的心意堅決,守志更加堅固。弟弟知道哥哥的心意終究不可回轉,就向哥哥索取了皮鞋,惆悵懊惱地帶著皮鞋回到了國都。統轄國政時,常常把皮鞋放置在御座上,早晚朝拜、問候的禮儀,如同(對)哥哥一樣沒有差別。也常常派人到山中,屢次邀請哥哥。但是他的兩個哥哥,因為父親的詔命十二年才能回去,年限還沒有滿,極盡孝順,竭盡忠誠,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

這之後漸漸(王命)年限已滿,知道弟弟情誼深厚,屢次派遣信使召還,又知道恭敬皮鞋如同自己沒有差別,為弟弟真情感動,就回到國都。到了國都後,弟弟還讓王位給哥哥,哥哥又推讓說:「父王先給了弟弟王位,我不應該取得。」弟弟又推讓說:「哥哥是嫡親長子,擔負父親基業的正應該是哥哥。」像這樣反覆互相謙讓,哥哥不得已,就還做國王。兄弟間親厚和睦,教育感化(大眾使得)普遍流行(起來)。(這樣一來)道德所擴展到(的地方),百姓蒙受利益,忠孝施加(的地方),人們都自我勸勉,侍奉孝敬(父母師長)。婆羅陀的母親雖然經歷過大錯,(但是羅摩等)沒有怨恨心。因為這樣的忠誠孝順的因緣,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沒有疾病瘟疫,閻浮提之內,一切人民興旺富足,超過平常十倍。

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第二

這樣的經法我(阿難從佛親自)聽聞,講法時,佛在舍衛國,那時阿難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城裡化緣乞食。看見一個小孩子,有雙眼失明的父母,(這個孩子)把乞討得到的好的食物供養父母,粗糙的食物就自己吃。阿難對佛說:「世尊,這個小孩子非常少有,乞討到好的食物,用來獻給父母,選擇粗劣、不好的自己吃。」

佛說:「這不算難,我過去生中,供養父母,才是極其困難。」阿難對佛說:「世尊,過去生中,您供養父母,那些事是怎樣的呢?」

佛說:「在過去,有大國的國王,統領國土。國王有六個孩子,各自統領一個國家。當時有一大臣名字叫羅睺求,謀劃起兵,殺掉了那大王和他的五個孩子。大王的第六個小兒子,事先有鬼神來告訴他說:‘你的父親和其他五位兄弟,都被大臣羅睺求殺害,接下來要到你(這裡)了。’王子聽說後,立即回到家裡。妻子看見王子臉色憂慮憔悴,與平常不一樣,於是問丈夫說道:‘你為什麼這樣呢?’丈夫回答妻子說:‘男人的事情不能告訴你。 ’妻子說:‘王子,我現在和你生死與共,有什麼緊急(的事情)不能告訴我?’丈夫回答妻子說:‘剛才有鬼神,來告訴我說:你的父親及五個哥哥,都被他人所殺,接著輪到你了。因為這件事憂慮害怕,不知道該去哪裡。’

「夫婦(一起)想辦法,立即一起帶著孩子,逃奔去其他國家,攜帶七天的糧食,預計可以到達。(但由於心裡)惶恐害怕導致錯誤地走上了曲折的小路,走了十天,還沒有到達。糧食用盡,睏頓飢餓臨近死亡,王子想著:三人同死,痛苦太大了,寧可殺掉一人,保存兩人的性命。於是便拔出佩劍,想殺掉妻子。他的兒子回頭看見父親,合掌說道:‘希望父親現在不要殺我的母親,寧可殺掉我自己,來替代母親的性命。’父親聽了兒子的話,想殺掉自己兒子,兒子再次說道:‘不要斷絕我的性命,如果斷絕我的性命,肉就會腐臭發爛,不能保留多長時間,(這樣)我的母親可能(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不(要)斷絕我的性命,需要時就割取,每天慢慢吃。’(即使這樣)還沒有到有人的村子,剩在身上的肉,只有三塊了,兒子對父母說:「這兩塊肉,請父母吃掉它,還剩下的一塊肉,就拿來給我。把我放到地上,父母繼續前進。」

「當時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於是立即觀察是什麼因緣。看見這個小孩做稀有的事情,就化作(一隻)飢餓的狼,來索取肉,小孩思考著:我吃這些肉,也是性命將盡,不吃也是死。就舍下這塊肉,給了餓狼。釋提桓因就變成人,對小孩說:‘你現在割肉,給你的父母,心中後悔嗎?’回答說:‘不後悔。’又說:‘你現在為痛苦惱亂,誰能相信你沒有生起後悔心呢?’小孩這樣就說出真實(不虛的)話語道:‘我若不悔,身體的肌肉還長出來恢復像以前一樣,如果有後悔的想法,就馬上死去。’說完這句話,身體恢復,和原來的樣子沒有差別。釋提桓因就將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歸聚一處,拜見了當地的國王。(國王)心裡充滿巨大的悲喜,憐憫他至孝,感嘆從來沒有過,就給他軍隊,回去恢複本國。釋提桓因即護佑他漸漸做了閻浮提王。那時的小孩,是我的前身,那時的父母,就是(我)現在的父母。」佛說:「不但現在讚歎慈愛孝順,在無數劫以來也常讚歎。」

眾比丘對佛陀說:「世尊,過去生中,供養父母,那些事都是怎樣的呢?」佛說:「過去迦尸國王的領土中,有一座大山,山中有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他的)父母年紀很大,並且眼睛都看不見。睒摩迦常常取美味的果子、鮮花和甘甜的水,用來贍養父母,把他們安置在悠閑安靜沒有恐懼的地方。凡是做(什麼)事情,一舉一動,(睒摩迦)先稟告父母。(這天他)稟告父母後,就取水去了。那時梵摩達王出遊打獵,看見有鹿飲水,拉弓射鹿,塗有毒藥的箭誤中睒摩迦的身體,遭到毒箭射中以後,睒摩迦高聲呼喊道:‘一箭殺死三個人,這痛苦何等厲害嚴重啊!’

「國王聽見他的聲音,馬上把弓箭拋在地上,就立即上前觀看:‘誰說的這話?我的這座山中有位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仁慈孝順,贍養盲眼的父母,舉世稱頌讚嘆。你現在莫非是睒摩迦?’回答說:‘我就是。’進而對國王說:‘現在我的這個身體,不計較痛苦,只是擔憂父母年老眼盲,父母如果飢餓睏頓,沒有人供養啊。’國王再次問道:‘你的盲眼父母,現在在哪裡呢?’睒摩迦指示給王說:‘在那個草屋中。’王隨即到盲父母的住所,睒摩迦的父親那時對他的母親說:‘我的眼皮跳動,難道是我孝順的兒子睒摩迦有災禍嗎?’他的母親又對父親說:‘我的乳房惶恐不安地跳動,不會是我的兒子有(很)不祥的事情吧?’那時盲眼父母,聽見國王走路的悉悉索索的聲音,心裡生起恐懼:‘不是我的兒子在走動,那是誰呢?’

「國王走到他們前面,高聲說:‘行禮了。’盲眼父母說道:‘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東西,是誰在行禮?’回答說:‘我是迦尸國王。’這時盲眼父母對國王說:‘大王啊!我的孩子如果在,應該給大王奉上好的花果。我的孩子早上去取水,這麼晚了久等不回來。’國王於是悲傷哭泣,接著說偈言:

‘我是這個國的國王,在這座山遊獵,

只想射禽獸,無意之間傷害了好人,

我現在捨棄王位,來侍奉盲眼父母,

和你們的孩子沒有差別,千萬不要產生憂愁苦悶。’

「盲眼父母用偈言回答國王的話:‘我的兒子慈善孝順,天上人間都沒有,國王雖然憐憫我,哪裡能像我自己的兒子?國王要憐憫我,希望您指示兒子所在的地方,能在兒子左右,(我們)同死心意也滿足了。’

「這樣,國王帶著盲眼父母前往睒摩迦身邊。(盲父母)到了兒子所在的地方後,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嚎啕大哭說道:‘我的孩子慈善仁愛,孝順無比,天神、地神、山神、樹神、河池眾神啊!’(盲父母)說偈言道:

‘帝釋、梵天、護世四天王,為什麼不幫助他呢?

我孝順的兒子,讓他遇到如此痛苦,

深深感懷我的孝子,請速挽救他的性命。’

「這時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用天耳聽見盲父母悲痛的話語聲,就從天而下,來到他們所在之處,對睒摩迦說:‘你對於國王,產生恶心了嗎?’回答說:‘確實沒有恶心。’ 釋提桓因說:‘誰能相信你沒有恶心呢?’ 睒摩迦回答說:「我對國王有恶心的話,就讓毒箭的毒傳遍全身,馬上死去。如果我對國王的做法沒有恶心,毒箭應該離開身體,瘡疤就會痊癒。」馬上就像他說的那樣,毒箭自然(從他的身體)出來,(傷處)恢復得像以前一樣。

「國王非常歡喜,高興無限,便發出教令,普遍告示國內的人們,應該修行慈善、仁愛,孝順侍奉父母。睒摩迦從過去以來,慈仁孝順,供養父母。想知道誰是那時的盲父嗎?就是現在的淨飯王。那時的盲母,摩耶夫人就是。睒摩迦,就是現在的我,迦尸國王,就是舍利弗,那時的釋提桓因,就是摩訶迦葉。」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第三

佛在王舍城,告訴眾位比丘說:「有兩種違背正道的(惡)業,就像拍皮球一樣,迅速墮入地獄,是哪兩種?一是不供養父母,二是對父母做種種不善的事。有兩種正確的行為,就像拍皮球一樣,迅速升到天上,是哪兩種?一是供養父母,二是對父母做種種善行。」

眾位比丘說:「(非常)稀有!世尊,如來盡其所能讚歎父母。」

佛說:「不但是今天,在過去生,雪山之中,有一隻鸚鵡,父母都眼盲,常摘取好的花果,先供給父母。那時有一片田地的主人,當初種稻穀時,(曾)發願說:‘所種的谷粒,要與眾生(分享),大家一同吃。’這鸚鵡子,因為那個田主先有施捨之心,就常常到田裡採取稻穀,用來供養父母。那時田主巡視農作物,看見那些蟲子、鳥兒啄斷谷穗的地方,瞋怒懊惱,便設下羅網,捕捉到鸚鵡。

「鸚鵡子說:‘田主(您)先前好心(發願),施捨穀物沒有吝嗇,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敢來採取稻穀。為什麼現在用羅網捕捉呢?並且田地就像母親,種子就像父親,稻穀就像孩子,田主就像國王,我(真心)擁護您。’(鸚鵡)說完這些話,田主歡喜,問鸚鵡說:‘你取這些稻穀,究竟又為誰?’鸚鵡回答說:‘有盲眼的父母,希望能夠奉養他們。’農夫回答說:‘從今以後,常在這裡取谷,不要再有什麼為難。’ 」

佛說:「鸚鵡樂於多得果種,種田者也是這樣,那時鸚鵡,就是我,那時的田主,就是舍利弗,那時的盲父,就是淨飯王,那時的盲母,就是摩耶夫人。」

棄老國緣 第四

佛在舍衛國,那時世尊,說過這樣的話:「恭敬年長的老人,有很大的利益:沒有聽聞過的事情,能得以聽聞、明瞭,(使自己)名聲遠播,被智慧的人所尊敬。」眾位比丘說:「如來世尊,常常讚歎恭敬父母及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佛說:「不但是現在,我在過去無數劫中,一直恭敬父母及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眾位比丘對佛說:「過去恭敬的那些事是怎樣的呢?」

佛說:「過去很久之前,有一個國家名字叫棄老,那個國家中,凡是老人都被遠遠地趕走拋棄。有一個大臣,他的父親年老,依照國法,應該在驅遣之列。(但)大臣孝順,心裡有所不忍,於是深深挖到地下,建造了一個密室,把父親安置在其中,隨時孝敬供養。那時天神,手拿著兩條蛇,放在國王的宮殿上,說出這樣的話:‘如果能分辨雌雄,你的國家能夠安定,如果不能分辨,你本人和你的國家,在七天之後都將覆滅。’ 國王聽完這話後,心中懊惱,立即召見群臣,參與商議這件事,群臣各自言語表示推辭,稱不能分辨。

「(國王)隨即招募國內的人,誰能分辨就給與豐厚的賞賜,加官進爵。大臣回家,前去問他的父親,父親回答兒子說:‘這件事容易分別,用纖細柔軟的東西,把蛇放在上面,那個躁動不安的,應當知道是雄性,靜止不動的,是雌性。’立即按父親的話去做,果然分辨出雄雌了。

「天神再問道:‘誰對於睡覺者來說,可稱為「覺」,誰對於醒覺者來說,可稱之為「睡」。’國王和群臣,又不能分辯,(便)再次招募國內的人,(但)沒有能解答的人。大臣問父親,這是說的什麼?父親說:‘這是說的學人,(小乘的前三果聖者,雖已知佛教之真理,然而還有煩惱未斷,還要繼續修學,他們)相對於凡夫,可稱為覺者;相對於阿羅漢,可稱為睡者。’(大臣)立即照著父親的話回答。天神又再次問道:‘這頭大白象,有多少斤兩?’君臣共同討論,沒有知道的人。也招募國內的人,又不能知道,大臣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置到船上,把船放在大水池中,畫出水齊船深淺多少,然後用這條船,稱量石頭放在中間,水沒齊畫線的地方,就知道斤兩。’(大臣)就用這樣的智慧來回答。

「天神又再次問道:‘讓一捧水多於大海,誰能知道為什麼?’君臣共同議論,又不能解答,又到處招募詢問,都沒有知道答案的人。大臣問父親:‘這是說的什麼?’父親說:‘這話容易解釋,如果有人能以清淨的信心,用一捧水施捨給佛僧,以及父母、遇危難的人(或者)病人,憑這樣的功德,幾千萬劫,受到的福報無窮無盡。海水極多,(存在)不會超過一劫(的時間)。從這方面推論來說,一捧水,多於大海百千萬倍。’(大臣於是)就用(這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再變化成飢餓的人,瘦骨嶙峋,形銷骨立,來問道:‘世間還有人飢餓窮困、消瘦痛苦,比我更厲害的嗎?’君臣思量著解答,又不能回答。大臣又把這種情況拿去詢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慳貪、嫉妒,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能供養父母、老師。將來生,墮入餓鬼道中,百千萬年,(乃至)聽不到水與食物的名稱,身體像大山,腹部像大山谷,咽喉像細針,頭髮像錐刀,纏住身體一直到腳;行動的時候,四肢關節像火燒。這樣的人,比你的飢餓痛苦要劇烈百千萬倍。’(大臣)就拿這個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再變化成一個人,手上戴著手銬,腳下戴著腳鐐,脖子上戴著枷鎖,身體中出火,全身燋爛,又問道:‘世間還有人比我痛苦得更厲害嗎?’群臣討論這個問題,(但)沒有知道答案的人。大臣又問他的父親,父親就回答說:‘世間的人,不孝敬父母,忤逆傷害師長,背叛丈夫,誹謗(佛法僧)三寶,將來生,墮入地獄,(有)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多種多樣的地獄)。如此眾多的痛苦,用「無量」「無邊」(這樣的大數也)不可能計算。用這(些苦)來比較,比你的困苦厲害百千萬倍。’(大臣)就按照這樣的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成一個女人,容貌端正美好,超過世人,又問道:‘世間有像我這麼端正的人嗎?’君臣沉默,沒有能回答的人。大臣又問父親,父親當時回答說:‘世間有人,信奉、尊敬三寶,孝順父母,喜好佈施、忍辱、精進)、持戒,能夠升到天上,相貌端正、出眾美好,超過你的容貌百千萬倍,用這個對比,你就像瞎獼猴。’(大臣)又用這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四面相等的檀香木,又再問道:‘哪一方是頭?’這些大臣智力有限,沒有能回答的人,大臣又問父親,他父親回答說:‘這個容易知道,放在水裡根部必然下沉,尾部必然向上漂起。’(大臣)就用這話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形狀顏色沒有差別的兩隻白騲馬[雌馬],來問道:‘誰是母馬,誰是小馬?’君臣也是沒有能回答的人,又問他的父親,他父親說:‘給草讓(它們)吃,如果是母馬,必定把草推給小馬。’這樣的問題,(大臣)都一一回答了他。

「天神歡喜,饋贈國王大批的奇珍財寶。並對國王說:‘你現在的國土,我應該擁護,讓外敵不能侵害你的國家。’國王聽完這話後,非常歡喜,問大臣說:‘這是自己知道,還是有人教你呢?依靠你的大智慧,國土獲得安寧,既得到了珍寶,又應許擁護,是你的力量。’大臣回答國王說:‘不是臣的智慧,希望(大王賜我無罪,)消除我的恐怖,才敢一一陳述。’國王說:‘假設你現在有萬死之罪,還尚且不問,何況是小罪過。’臣對國王說:‘國家有制度命令,不允許養老。臣有老父,不忍心遺棄,冒犯王法,藏在地下密室中,臣先前的回答全是父親的智慧,不是我的力量。希望大王,在全部國土內,准許贍養老人。’國王隨即感嘆說好,心裡產生喜悅,侍奉贍養大臣的父親,把他尊為老師,(說):‘普救了我國一切人的性命,這樣的利益,不是我能知道的。’(於是,國王)立刻宣佈命令,普告天下,不允許拋棄老人,尊令孝敬贍養。如果有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應該加判大罪。

「那時的父親,就是我的前身,那時的大臣,就是舍利弗。那時的國王,就是阿闍世,那時的天神,就是阿難。」

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第五

佛在舍衛國,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前往忉利天,結夏安居,為我母親說法。你們這些比丘誰願意去的可隨我前去。」說完這話後,佛便去了忉利天上,在一棵樹下,結夏安居。(安居的三個月期間,佛陀)為母親摩耶夫人和無量天人說法,眾人都得到見諦(的初果)。

佛陀回到閻浮提國後,這些比丘們說:「稀有(難得),世尊!您能為了自己的母親,在九十天裡住在忉利天。」佛陀說:「不只是現在,我在過去世時,也曾為母親(做)拔除痛苦煩惱的事情。」當時那些比丘們問佛:「(那世尊)過去世做了什麼事呢?」佛陀說:「那是在往昔很久遠以前,雪山腳下有一隻獼猴王,帶領著五百獼猴。當時有一位獵人,張網圍捕(圍住了它們)。

「猴王說:‘你們現在千萬不要害怕,我為你們弄破這張網,你們這些獼猴,都跟著我逃出去。’當下猴王弄破了網,大夥兒都逃了出來,只有一隻老猴,背著孩子跌跤,掉落在深坑裡。猴王尋找母親,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個深坑,來到邊上尋找,見到他母親在下面。對眾獼猴說:‘大家各自努力,和我一起把母親救出來。’當時這些獼猴互相捉住尾巴,才來到大坑的下面,拉出了母親,使她脫離了苦難。何況我現在為母親拔除苦難。那時救母出深坑的苦難,現在又拔除母親三惡道的苦難。」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救度父母,有極大的功德,我因為救母,世世沒有苦難,自然得以成佛,因為這樣的道理,眾位比丘等,每個人(都)應當努力孝順、供養父母。」

佛說往昔母 迦旦遮羅緣 第六

佛陀當時遊行(教化①),前往居荷羅國,就在途中的一棵樹下坐下(休息)。有一位老婦人,名叫迦旦遮羅,從屬於人,(是人家的僕人,)在井上打水。佛陀對阿難說:「去討些水來。」阿難承領了佛陀的旨意,就前去討水。

那時,老婦人聽說佛陀要水,(便)親自挑著水罐前往,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後,把水罐一放到地上,(就)直接上前擁抱佛陀。阿難要攔阻,佛陀說:「不要擋她,這位老婦人,曾經五百世,做我的母親,愛(子之)心(還)未窮盡,因此擁抱我。如果(被)攔擋,熱血(會)從(她)臉上湧出,而當即命終。」(老婦人)得以擁抱佛陀之後,親吻佛陀的手足,站立一邊。

佛陀對阿難說:「去喚她的主人(來)。」主人來到,以頭面接足頂禮佛陀,退後站立(一旁)。佛陀對主人說:「釋放了這位老婦人,讓她得以出家吧。如果(她)出家,當證阿羅漢果。」主人(一聽)便立刻放了她。

佛陀告訴阿難:「交付給波闍波提比丘尼,度她出家。」(老婦人出家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在比丘尼眾中,善於解說佛經,最為第一。

眾比丘覺得奇怪,對佛說:「世尊,(這位比丘尼是什麼因緣,(未出家前會)作人家的僕人;又是什麼因緣,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解釋道:「迦葉佛住世時,(她就)出家學道,因這一因緣,(此生)便證得阿羅漢果。(又)在那時,做徒眾的負責人,辱罵諸多賢聖、優秀的比丘尼眾為婢女,由於這種因緣,今生從屬於他人(做婢女)。(再者)在五百生中,一直做我的母親,(生性)慳貪、嫉妒,阻攔我佈施,以這樣的因緣,常常出生在貧賤之家,我並不是只有今天才拔濟她的貧賤。」

諸比丘說道:「不知道在過去世,(世尊)拔濟貧賤的事情是怎麼樣的呢?」

佛陀說道:「在過去世時,波羅柰國有一戶貧賤人家,母子一起過活。兒子一直受僱給人做工,以此贍養母親,(但)僅得少許錢財,暫且支撐日用。那時兒子就對母親說:‘我現在想要和商販們一起到遠處經商。’(得到)母親允許後,於是就出發了。

「兒子走後,便有強盜前來毀去其家,劫走錢財,並且把老母親驅趕到其它地方賣了。兒子歸來後,到處尋找他的母親,得知母親的下落(後),多帶錢財,盡力贖回他母親,就在自己國家一起生活,這時錢財滿足,加倍勝於以前。

「那時的母親,就是現在的迦旦遮羅;那時的兒子,就是我的前身。我在那時,就已經拔濟母親的苦難了。」

慈童女緣 第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時,告訴眾比丘說:「對自己的父母稍微作些供養,(就能)獲得無量福報;稍微作些不順理的事,(就會)獲得無量罪業。」

諸比丘向佛陀問道:「世尊!罪福的果報,這事是怎麼樣的呢?」

佛陀說道:「我在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有位長者的兒子,名叫慈童女,他的父親早年亡故,錢財也用完了,就靠力氣賣柴(掙錢)。(開始他)每日僅得兩個錢,用來奉養他的母親。(售賣)方法變好,每日可得四個錢,用來奉養母親;於是又漸漸地顯著,每日得八個錢,用來奉養母親;慢慢地大家自已買過後,(越來越)信賴(他),遠近的人都找他(買柴),獲利變得更多,每日十六個錢,(同樣用來)供給母親。

「眾人見他聰明又有福德,就勸他說道:‘你父親在世時,經常入海采寶。你現在為何不入海呢?’聽這話後,便問母親說:‘我父親在世時,一直從事什麼職業?’母親說:‘你父親在世時,入海取寶。’兒子便對母親說:‘我父親如果應當入海采寶,我現在為什麼不再入海呢?’母親見兒子慈仁孝順,以為不可能去,便開玩笑地對他說:‘你也可以去啊。’得到母親這句話,以為已經定下來了,便答應同伴,準備入海去。

「準備妥帖以後,辭別母親將要出海。母親立即(阻止)說:‘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應當給我養老送終,怎麼能放你(入海呢)?’兒子回答母親道:‘原先您如果不允許,我不敢打定主意。母親您既然已經允許我了,怎能又要阻攔呢?自己期望以此身建立信用(,守信)而死。答應他人已經定下來了,不能再停留了。’

「母親見兒子主意很正,上前抱住兒子的腳哭泣,這樣說道:‘不給我養老送終,怎能得以離去呢?’兒子心意已決,自己(用力)拉(母親的)手掙出雙腳,(以致)弄斷了母親幾十根頭髮。母親害怕兒子得到(不孝)之罪報,(只好)立刻放手讓兒子遠去。兒子和其他商人一起,於是進入大海,到達寶島,掘取了很多珍寶,和眾同伴一起,就啟程返回。 「當時有二條道路,一條水路。一條陸路。眾人都說從陸路回去,便走陸路。當時那個(所經之)國的國法規定:盜賊來打劫,如果抓到商主,所有商人的財物,都歸盜賊;沒抓到商主,雖然搶得財物,商主回來(索取),(則)全部歸還所劫財物。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慈童女,每天都離開營地在別處住宿,商人們早上起來,(再)來迎接他(歸隊)。

「有一夜刮起大風,商人們倉促起身,忘記了沒去迎接(他);商主(慈童女)在後面,就沒有同伴,不認識路,看見有一座山,便向山上走,遠遠看見一座城池,呈紅青琉璃色,飢渴疲倦,就快步向這個城走去。當時在城中,有四個玉女手裡各執一如意寶珠,載歌載舞,共同前來迎接(商主),(一起生活了)四萬年,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如此自然而然,產生了厭離心,便想捨棄而去。眾玉女說:‘閻浮提人,真是反覆無常,你我一起生活已經四萬歲了,怎麼轉瞬間就捨棄我們而去呢?’(商主)不顧她們的規勸,便又向前而去。

「又來到了頗梨①城,有八個玉女,手裡持著八顆如意寶珠,也以樂舞相迎,又生活八萬歲,享受了極大歡樂。(久而久之)生起了厭恶心,又捨離遠去;來到了白銀城,有十六個玉女,手擎十六顆如意寶珠,像以前一樣來迎接,生活了十六萬歲,享受了極大的快樂,亦再捨離而去;來到了黃金城,有三十二個玉女,手持三十二顆如意寶珠,同樣像以前一樣來迎接,又生活了三十二萬歲,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又要捨離而去。諸位玉女勸說:‘你前後所住的,常常得到好地方,自此已後,再沒有好去處了,不如就常住在這兒。’商主聽到這樣的話後,心想:‘這些玉女因為戀慕我,(所以才)這麼說的,如果再往前去必有(更)好的地方。’即便捨離而去。

「(慈童女)遠遠望見(一座)鐵城,心裡覺得十分奇怪,而思考說:‘外面雖然是鐵,城內想必極好。’漸漸向前行進,走近鐵城,也沒有玉女出來相迎,又想:‘這城裡很像有極大的快樂,所以顧不得來迎接我啊。’漫步前行,就進入了鐵城。城門開後,城中有一人頭戴著火輪,(看見慈童女便)脫下這個火輪,放在他的頭上,立刻就出去了。慈童女問獄卒說:‘我戴這個火輪,什麼時候才能脫掉?’(獄卒)答道:‘世間的人,作下善業惡業,就像你所作的:入海采寶,遍歷各座城,時間遠近如你(經歷),然後就會來代你受罪。這個鐵輪始終不會墮落在地上。’

「慈童女問道:‘我作了什麼福業?又造了什麼罪業?’答道:‘你昔日在閻浮提,每天用二個錢,供養你母親的緣故,(業力感召,)得到了琉璃城,四顆如意寶珠,及四個玉女,在四萬歲中,享受快樂;(每天用)四個錢,供養你母親的緣故,得到了頗梨城,八顆如意寶珠,及八個玉女,在八萬歲中,享受快樂;(每日用)八個錢,供養你母親,得到了白銀城,十六顆如意寶珠,及十六個玉女,在十六萬歲中,享受快樂;(每日用)十六個錢,供養你母親,得到了黃金城,三十二顆如意寶珠,及三十二個玉女,在三十二萬歲中,享受了極大的快樂。因為扯斷你母親頭髮的緣故,現在得以戴上(這個)鐵火輪,(鐵火輪)還從沒掉落地上過,(直到)有人代替你,才能得以脫下(它)。’

「(慈童女)又問道:‘現在這座牢獄中,有和我一樣受罪的嗎?’(獄卒)答道:‘百千無量,(多得)沒辦法計算。’(慈童女)聽了這話後,就自已思維:‘我終究不能免除,希望讓(這)一切人應受的苦,全部集於我一身吧。’生起這一念頭後,鐵輪就墮落在地上。慈童女對獄卒說:‘你說這個火輪,從沒掉下來過,現在為什麼會墮落呢?’獄卒瞋火忿怒,立即用鐵叉擊打慈童女的頭部,(慈童女)立刻命終,轉生到了兜率陀天。要知道那時的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啊!

「眾比丘應當明白,在父母那裡稍做一點不善,就獲得極大的苦報;稍作供養,就得福無量。應當這樣學習,應慇勤盡心奉養父母。」

蓮華夫人緣 第八

佛陀在舍衛國時,告訴諸位比丘說:「或者對於父母,又或者對佛及佛弟子,生起瞋恚心,這個人將會墮在黑繩地獄,受苦無量,沒有窮盡。」

諸位比丘請教佛陀說:「世尊,(對)父母敬重,或者對父母不生敬重心,稍作一些不善(的事),事情會怎麼樣呢?」

佛陀說:「在過去久遠無量世時,雪山邊住著一位仙人,名叫提婆延,是個婆羅門。(按照)婆羅門的教法,沒有生下男女,不得生於天界。這位婆羅門,常常在石頭上小便,就有精氣流下墮落在石洞裡。有一頭母鹿,來舔了小便處,便有了身孕。日滿月足,母鹿來到仙人洞穴下,生下一個女嬰,有花包裹女嬰的身體,從母胎出來,長得端正殊妙。仙人知道是自己的女兒,便收養了下來。漸漸長大,當她能夠自己行走,雙腳所踏之處,都有蓮華生出。(按照)婆羅門的教法,夜裡總是值宿守火,偶而遇到一夜火滅無火,她便走到別人家裡,想從他家乞討火。他人見到她每一腳印(都)有蓮華,便對她說:‘繞我屋舍行走七圈,我(就)給你火。’(她)就繞屋舍七圈,便得到火返回。

「正值烏提延王出行打獵,見到這人的屋舍有七重蓮華,(滿心)奇怪地問他:‘你屋舍周圍為什麼會有蓮華呢?’這人就回答大王說:‘雪山中有位婆羅門的女兒前來討火種,那女子腳下生出這蓮華的。’大王順著腳跡(一支支蓮華)來到仙人的住所。大王見到這個女子相貌端正妙好,就對仙人說:‘請把你的女兒給我吧。’仙人便把女兒送給大王,並對他說:‘(我的女兒)會給大王生五百個王子。’大王就立她為夫人,在五百宮女中,絕對是首位。大王的大夫人,非常嫉妒(這位)鹿女,而這樣說道:‘大王現在很喜愛重視(她),如果(再)生下五百個兒子,會當加倍敬重她!’

「之後不久,(鹿女)生下五百個蛋,盛放在小箱子中。這時大夫人就拿(來)五百面段取代了蛋。立即把(放蛋的)小箱子,封上蓋子,作上標記,投擲到恆河之中。大王問大夫人說:‘生了什麼東西?’大夫人答道:‘生下的全部是面段。’大王說:‘這仙人說謊啊。’立即取消了(鹿女的)夫人之位,更不得與大王相見。

「當時(有個)薩耽菩王,在(恆河的)下游,和諸位宮女一起在河邊遊戲,發現有個小箱子飄來,就說道:‘這個小箱子屬於我。’諸位宮女則說:‘大王現在取小箱子,我們就取小箱子中的一切。’(於是)派人前去取小箱子,那五百個夫人,各自送了一個蛋。那蛋自己開放,裡面各有一個童子,相貌端正。(五百個夫人)將他們養育成人,個個都有大力士的力氣,豎起五百力士(各自的)幡旗。

「烏提延王常常向薩耽菩王索取貢品,薩耽菩王聽到要貢品,憂愁不樂。(一日,)諸位王子問父王道:‘為什麼憂愁悲傷啊?’薩耽菩王說:‘如今我生活在世間,被他人所欺凌。’諸位王子問道:‘被誰欺凌?’薩耽菩王說:‘烏提延王常常向我索要貢品。’諸位王子道:‘(您)如果想向閻浮提裡的任何一個國王索取貢品,我們都能讓他向您獻貢,大王為什麼要向他獻貢?’這五百力士,於是率領軍眾,討伐烏提延王。

「烏提延王感到非常恐怖,說道‘一個(大)力士的力量尚不可抵擋,何況是五百個力士?’於是在國中召募能夠退敵的人。又再想:‘那位仙人或許能明白、知道,做些善巧方法(應對)。’(於是)前往(雪山)到那仙人的住所,對仙人說:‘國家有了大難,怎樣可以抵禦?’仙人回答說:‘有怨敵嗎?’大王答道:‘薩耽菩王有五百個力士,都率領軍眾,要來討伐我。我現在甚至沒有(一個)這樣的力士,與他們對抗。不知有什麼方法,能夠退卻來敵啊?’仙人回答說:‘你可回去求蓮華夫人,她能夠退卻敵人。’大王說:‘她怎麼能卻敵呢?’仙人回答說:‘這五百個力士,都是大王你的兒子,是蓮華夫人生的。你的大夫人,心懷厭惡妒忌,把蓮華夫人所生的兒子們,拋到(恆)河水中。薩耽菩王,在河下游撿到後,養育他們使之長大成人。大王您現在讓蓮華夫人乘坐大象到軍陣前,他們自然就屈服了。’

「烏提延王立即按仙人所說,回來向蓮華夫人懺悔,恭敬懺悔之後,把夫人裝飾端正,穿上妙好衣服,乘坐大白象,安置在軍陣前。那五百力士舉弓要射箭,他們的手自然僵直不能屈伸,心裡非常震驚。這時那仙人飛到,在虛空之中,對諸位力士說:‘千萬不要舉手(射箭),不要生起恶心,如果生起恶心,(你們)都會墮落地獄的。這大王和夫人,是你們的(親生)父母啊!’母親即擠壓自己的(雙)乳,每一邊(擠出的)乳汁分成二百五十(個)分支,都流入兒子們的口中。(這時五百個力士)立即向父母懺悔,自己心生慚愧,都證得辟支佛的果位,二位大王也自然開悟,也證得辟支佛的果位。

「那時的仙人就是我的前身。我在那時,阻止那些兒子們,不讓他們對父母生起恶心,(使他們)證得辟支佛;我現在也讚歎供養父母的功德。」

鹿女夫人緣 第九

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訴諸位比丘說:「有二種法,能使人很快修得人天(福報),以至於達到涅槃之樂。又有二種法,能使人迅速墮落三惡道,受極大苦惱。」

「是哪二種法,能使人很快得到人天(快樂),(和)達到涅槃常樂?」

佛陀說:「第一種是供養父母,第二種是供養賢聖。」

「是哪二種法,能使人迅速墮落三惡道,受極大苦惱?」

佛陀說:「第一種是對父母作種種不善之事。第二種是對賢聖也作種種不善之事。」

諸位比丘請問佛陀:「世尊啊!迅速促成善惡果報,這事情是怎樣的?」

佛告訴諸位比丘:「在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個國家叫波羅柰,國中有座山,名叫仙山。當時有個梵志,就在那山居住,常常在石上大小便,後來有精氣,落在小便處,(有只)雌鹿來舐,便有了身孕。日滿月足,雌鹿來到仙人的住處,生下一個女子,相貌端正絕妙,只有腳像鹿一樣,梵志就收留她,養育成人。(按照)梵志法,是一直侍奉火焰,使火(常燃)不滅。鹿女晚上照管火,一不小心,讓火滅了。鹿女(非常)恐怖,害怕梵志(父親)發怒。另有一位梵志,住在離此五里的地方,鹿女迅速到(那位)梵志那兒去乞討火種。梵志見了鹿女足跡(所到之處)生有大朵蓮華,(便)與鹿女約定說:‘繞我的屋舍七圈,便給你火種;如果出去時,也要繞七圈,但不要走在原來的足跡上,(要從)不同的道回去。’鹿女立即按照要求,取火種而去。

「當時梵豫國王出行遊獵,見到那梵志的屋舍周圍有十四重蓮華,又見往返的二條道路上有兩行蓮華。奇怪這其中原因,問梵志說:‘這裡連水池都沒有,為什麼會有這麼美妙好看的蓮華呢?’梵志答道:‘那位仙人住處有一個女子,(曾)來向我討火,這女子的足跡所到之處,都會生出蓮華,我便與她要約說:「如果想得到火種,(就)圍著我的屋舍轉七圈,要回去的時候,也要轉七圈。因此就有了環繞的蓮華。’梵豫王便順著蓮華的蹤跡,來到梵志那兒要見他的女兒。見到她的端正(妙好)後,很滿意、高興,便向梵志,求娶他的女兒。梵志就(將女兒)給了大王,大王當即(將她)立為第二夫人。

「這女子從小(由)仙人養育,(養成的)習性端直,不了解(一般)婦女的妖柔嫵媚、爭寵之事。後來有了身孕,相師占卜說:‘會生一千個兒子。’大王的大夫人,聽到這話後,內心產生了妒忌,慢慢開始謀劃,先恩惠厚待取悅鹿女夫人左右的侍從,多給她們錢財珍寶。這時鹿女懷孕日滿月足,便生下一朵千葉蓮華。將要生產之時,大夫人用東西蒙住了鹿女夫人的眼睛,不讓她自己看,拿臭爛馬肉乾,放置在鹿女夫人身下,取走千葉蓮華,盛放在盒子裡,拋擲在河中。(大夫人)回來後為她解開蒙眼之物,對鹿女夫人說:‘看你生的什麼?’(鹿女夫人)只看見一段臭爛馬肉乾。大王派人來問:‘(夫人)生了什麼?’得到的回答是:‘只生了臭爛馬肉乾一樣的東西。’這時大夫人對大王說:‘大王喜歡(鹿女到了)顛倒迷亂(的程度),這個畜生所生,仙人養育的,生出這些不祥臭穢的東西。’大王的大夫人,立即取消了鹿女的夫人職位,不再召見。

「當時有個烏耆延王,帶領隨從和夫人宮女,在河的下遊玩樂。看見黃色雲形成的傘蓋,從河上游隨水而來,大王心想:‘這雲蓋下必有神奇之物。’(於是)派人前往觀看,在黃雲下,發現一個盒子,便打撈上來,打開觀看,有一朵千葉蓮華,花瓣上有一千個小兒,取來養育,漸漸長大,每個都有大力士的力量。

「烏耆延王,每年都要向梵豫王進獻貢品,(這次)集中了眾多貢品,派遣使者將要去(送)。諸位王子便問道:‘(大王)想幹什麼?’烏耆延王答道:‘要給梵豫國王獻貢。’諸位王子各自說道:‘如果有(我們)一個王子,還期望能夠降服天下,讓(他們都)來進貢,何況(您)有我們一千個兒子,卻應當進貢給他?’這一千個王子立即率領軍眾,降伏了各國,按次序來到梵豫王國。國王聽到大軍壓境,向全國招募(勇士):‘誰能驅除這樣的敵軍?’(但)都沒有人能驅除的。第二夫人,前來接受招募說:‘我能退敵。’大王問道:‘怎麼樣能驅除他們?’夫人答道:‘只要給我築一座百丈之台,我坐在上面,必定能抵擋(驅除)敵軍。’大台築成後,第二夫人,坐在台上。

「當那一千個王子要舉弓射箭時,他們的手自然(都)不能舉起。夫人說道:‘你們千萬不要抬手(打)父母啊,我是你們的母親。’那一千個王子問道:‘怎麼證明你是我們的母親?’答道:‘我如果擠乳,每一乳會射出五百道乳汁,分別流入你們的口中,證明我是你們的母親;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你們的母親。’立即用兩手擠乳,每一邊(擠出的)乳汁分成五百(個)分支,都流入一千個王子的口中,其他士兵,沒有一個得到的。一千個王子(立即)降伏,向父母親懺悔。諸位王子和合兩個國家,從此不再有怨仇,互相勸導,把五百個王子給親生父母養,另五百個王子給養父母。這時兩個國王,分別統管閻浮提,各自養有五百個王子。」

佛陀說:「要知道,那時一千個王子,就是賢劫千佛。那時嫉妒的(大)夫人,蒙人眼目的,就是文鱗瞽目龍。那時的父親就是白淨王。那時的母親就是摩耶夫人。」

諸位比丘請問佛陀道:「此女有什麼樣的因緣,生在鹿腹中,足下會生蓮華呢?又是什麼因緣,做大王的夫人呢?」

佛陀說:「這鹿女在過去世時,出生在貧賤之家。母女二人在田中鋤谷,看見一位辟支佛,持缽乞討飯食,母親對女兒說:‘我想到家中取我的那份飯給這位清修士。’女兒則說:‘也把我的那份飯一起佈施了吧。’母親立即回家,去取母女二人的飯食,來佈施給辟支佛。女兒便拔草採花,為辟支佛敷設了草座,把花灑在上面,請辟支佛入坐。女兒責怪母親遲(遲不來),登上高處,遙望她的母親。(過了一些時間,)當看見她的母親,便對母親喊道:‘為什麼不快點,象鹿一樣奔跑而來?’母親到後,還嫌母親遲緩,一會兒很不滿地說:‘我生在母親身邊,(還)不如生在鹿身邊。’母親立刻把二份飯佈施給辟支佛,剩下的(一點)母子二人一起吃了。辟支佛吃完,把缽拋擲在虛空中,然後追尋飛去,到了虛空中,作了十八種變化。

「當時母親十分歡喜,就發了誓願:‘讓我將來常生聖子,要象今天(所供養)的聖人。’因為這一業緣,後來生了五百個兒子,都證得辟支佛果。(她們)一人作養母,一人作親生母親。

「因為對母親說要像鹿那樣快跑,對應(她說這番)話的因緣,(就投)生到鹿腹中,腳像鹿甲。因為採花散(給)辟支佛的緣故,足跡中(會)生出一百花。因為鋪花草的緣故,常常能做王夫人。

「這位母親的後世轉生為梵豫王,這位女兒的後世轉生為蓮華夫人。由於這樣的業緣,後來生下賢劫千聖。(並且)因為誓願力,常常生育賢聖。」

諸位比丘,聽聞了佛陀的法語後,內心歡喜,(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