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中。而剛出家不久的沙彌阿奇舍那,也在王舍城,住在一處僻靜林中的小屋裡。
這天午後,奢耶先那王子正好路過那小屋,看見阿奇舍那沙彌,就進屋去拜訪他,並且問他說:「賢者!聽說安住於不放縱自己,而且積極熱誠、堅毅精勤修行的比丘,就可以成就專注的一心,是嗎?」
「的確是的,王子!」
「賢者!那請就您所知所學,將有關如何不放縱自己,如何積極熱誠、堅毅精勤修行,成就專注一心的方法,都教我。」
「我沒辦法教你,王子!因為你會聽不懂我說什麼。如果我試著教你,那我會很累,只是徒增我的困擾而已。」
「賢者!請您教教我吧,說不定我聽得懂呢!」
「好吧,王子!你聽得懂多少就算多少,不懂的,就不要再問我了。」
「好的,賢者!」
於是,阿奇舍那沙彌就將他所知所學的,告訴了王子。
王子聽了以後,無法接受,顧不得告別的禮節就走了。走前,還對阿奇舍那沙彌說:「照您所說的修法,那是絕無可能的,賢者!沒有比丘能做得到!」
王子離開後,阿奇舍那沙彌就去見佛陀,將這整個經過向佛陀報告。
佛陀因而告訴他說:「阿奇舍那!像奢耶先那王子那樣的人,一直生活在五欲之樂中,享受著五欲之樂,滿腦子都是五欲之樂,也一直在追求五欲之樂,要這樣的人,對只有透過離欲才能領悟的道理,有所體證或理解,那是辦不到的。就如像、馬、牛,還未被馴服的,無法像已被馴服的那樣。又如,有朋友倆相偕登山,一人腳程快,先登頂,從山頂上眺望到遠方優美的景色,回頭將那山頂之美,告訴還在半山腰的同伴。結果,同伴根本不相信,一直要等到他自己也登上山頂看見了,才了解。阿奇舍那!如果你當時能以這兩個譬喻,向奢耶先那王子解說,那他一定願意信受你的教導,也會相信你。」
「世尊!我哪有您的說服力呢!」
接著,佛陀又為阿奇舍那沙彌舉了馴象師以圈綁、餵食等方法,馴服野象為例子,說明如來對弟子們的漸次教導:「阿奇舍那!剛出家的如來弟子,還貪著於五欲之樂,就像森林中野性頑強的野像一樣。所以,如來首先教導比丘們守戒清淨,即使對微細的犯戒,也要戒慎恐懼。接著,教導比丘們要守護六根,不執取六根所認識的,不執取所喜好的。因為,如果不守護好六根,貪、憂之類的惡、不善法就會趁虛侵入內心。
接著,教導比丘們飲食知量,要以智慧作這樣的思惟:進食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解癮,也不是為了身材的豐滿迷人、窈窕美麗,而是單純地為了維持身體,為了活命,為了治療飢渴之病,為了能達成清淨聖潔人生的修行之緣故,並思考:我應當捨斷舊有的感受,同時,不讓新的感受再生起,健康、無過失,而且舒適地活著。
接著,教導比丘們不論在日間、初夜、後夜的經行與禪坐,或在中夜的入眠中,都要保持清明,提起正念,以及全然的正知,以淨化一顆還有障礙的心。接著,教導比丘們要具足正念正知,不論行、住、坐、臥,眠、寤,肢體的屈、伸,穿衣等等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都能具足正知正念。
接著,教導比丘們要選擇樹林、山上、墓地等僻靜之地獨處禪修。在乞食用餐之後,上身打直,提起正念,盤腿禪坐,遠離對世間的貪愛、瞋恚,遠離昏沈瞌睡、掉舉不安,斷除猶豫疑惑等五蓋,然後修習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以熱誠的毅力與正知正念,調伏對世間的貪憂。就像將野象圈綁於大柱上,磨掉牠慣於在森林漫遊的野性,讓牠習慣與人相處一樣,修四念處就是為了除去比丘在家的習性與思惟,除去在家生活的憂苦、疲憊與熱惱,為趣向解脫涅槃作準備。
接著,教導比丘們進一步不雜有慾念來修四念處,以成就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然後以穩固、純淨、光明的禪定之心,成就宿命神通、天眼神通,證知苦,證知苦之集,證知苦之滅,證知滅苦之道跡;證知煩惱,證知煩惱之集,證知煩惱之滅,證知滅煩惱之道跡,而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