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漢譯「普賢」。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的解釋。
一、約自體說:體性週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二、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三、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特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德智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
唐朝的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制華嚴三聖圓融觀中。先明二聖三對表法:
一、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二、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三、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蜜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
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即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華嚴經。入法界品》,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殺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閑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捨。……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維,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中,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一、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這於身口,遍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
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自覺我身前有諸佛,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
正如《大般若經》說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二、稱讚如來:稱即稱頌,讚即讚歎。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亙古今而不變。來即去來,謂知如不動的心體,能生起萬德。即於無去無來中,能去能來。
佛有三身,稱讚法、報、應三身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稱讚法身佛的偈頌:「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稱讚報身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稱讚應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咸恭敬。」稱讚如來相,以身業禮,以口業讚,以意業敬,是為三業供養如來。
三、廣修供奉: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敬供養,即禮拜讚歎供養。外財,指金錢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隨緣能施,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
如偈說:「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二乘僧。」法供養:以如來正法,開示眾生,轉迷啟悟。如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吾人廣修供養,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法供養,可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普賢菩薩,稱性起修,一字一句,週遍法界。
四、懺悔業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迴之苦。如《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即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幟者纖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懺悔的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且念佛法門,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不無往生極樂世界。
五、隨喜功德: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知了生脫死,廣修六度四攝等。對這兩功德,有力的則助力,無力的則讚歎,隨喜而修,切不可諷刺打擊,嫉妒誹謗。學習普賢菩薩隨喜淨土法門的精神,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
六、請轉法輪: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聞,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現在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請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法輪。法師轉大法輪,能使人去惡向善,轉凡成聖,說明請轉法輪當有不思議的功德。
七、請佛住世:釋迦滅後,彌勒未生,何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淨念相繼,則佛常映心中。如經說:「心佛即眾生,是三無差別。」
八、常隨佛學: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總之,要誠心億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九、恆順聚生: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要求做到以下四點:於諸痛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困者令得寶藏。
十、普皆迴向: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怎樣迴向呢?經文中說:「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智不成;所修書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迴向的內容有三種:
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二、迴向因果:將自己日夜所念的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迴向往生極樂淨土。
三、回事向理:從理論上認識,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要牢記弘一法師書寫的兩句話:「願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裡,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一、音聲忍:菩薩對佛所說一切,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億念,修習安住。
二、順忍: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三、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四、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緯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五、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的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六、如夢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同如夢,無有差別。
七、如響忍: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可說面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八、如影忍: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於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菩薩亦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九、如化忍: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觀出世間淨法化者: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知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十、空忍: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行、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嚴淨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通達一切波羅蜜,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耳識圓通
在《楞嚴經》裡,普賢菩薩自述,已曾與恆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臣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後才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 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成就。
修行圓覺清淨境界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普賢菩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問釋迦牟尼佛,提了四個問題:
一、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二、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三、若諸幻性,一切盡減,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四、若諸眾生,於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佛分別回答四個問題:
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瑛老法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後,還要離掉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於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為諸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維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愛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受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讚歎:「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普賢道場峨嵋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讚,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七。四米,長四。七米,淨重六十二噸。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型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留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餘尊及《華嚴經》全文。
峨嵋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光明得名。每到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裡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近年以來,我曾兩次陪美國華僑和工作者,朝禮峨嵋名山,親臨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饒益。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禮敬諸佛:所有十總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體盡無餘。
二、稱讚如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賢佛甚深功德海。
三、廣修供養: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懺悔業障: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恆順眾生: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眾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普皆迴向:所有禮讚共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