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如來品第十三
爾時,三菩薩各從遠來,見此變化,佛所演法,得未曾有。阿難白佛:「此三菩薩從何所來?」
世尊告曰:「東方去是恆沙等剎,有世界曰身超須彌山。住在本土,聞說斯經,故來到是。」
時三菩薩來住佛前,皆以香華供養世尊,俱白佛言:「餘等僉然信樂斯法,不懷狐疑。所以者何?心中[火*霍]然,譬如目睹。如來、至真、等正覺恩之所覆。」
時一菩薩前白佛言:「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於是經都無狐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餘於此法亦復不疑。」第三菩薩復白佛言:「我之所言至誠不虛。所謂佛者,吾則是佛,曉了斯經,無有疑網。」
爾時,眾中無數百千諸來會者悉共叉手,不樂本座:「佛興於世,此徒何故乃宣斯言?」其餘眾人各各默聲,各心念言:「今佛現在,自當分別。」
阿難復白佛:「此等菩薩皆號云何?」
佛告阿難:「一菩薩者名得如來住,第二菩薩名志得世尊音,第三菩薩名志逮得佛聲。如是,阿難!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其義趣此。」
阿難白佛言:「今此無數百千之眾擾動不安,悉各叉手,一心向佛,不知斯義為何趣也?」
「是輩功德轉當增加。譬如男子,端正殊妙、顏貌潔白,淨水自洗,以栴檀香熏浴其體,著好衣畢,其人體色益自光耀。是輩功德信樂大道,叉手向佛,福轉難及。」
佛爾時說頌曰:
「如來知過去, 當來亦如是,
見諸法本無, 故曰為如來。
悉達現在事, 未來悉睹喻,
不造立三行, 究竟如無想。
如往古諸佛, 所覺不可計,
無從來一等, 故曰為如來。
如往古諸佛, 所猗求聖道,
覺者亦當然, 故曰為如來。
諸法本所立, 道聲寂然定,
音歸不可得, 故曰為如來。
專應過去戒, 當來亦復然,
現在獲本無, 故曰為如來。
如勇猛忍辱, 為菩薩之人,
彼學亦如是, 此人則無上。
本為菩薩時, 獲勤力如是,
志所行精進, 故曰為如來。
如諸法平等, 所說無特異,
不著念在有, 故曰為如來。
平等不有念, 常自然等正,
無有平等想, 非思莫發念。
本無成三昧, 具足此音聲,
遵修於定意, 故曰為如來。
諸法悉本淨, 本無不有處,
一切無所稱, 因緣不有形。
曉了智慧相, 明空法亦爾,
至誠無所疑, 智慧度無極。
如聖之所度, 逮本無思議,
彼明不可得, 則無量滅度。
猶獲智慧爽, 過度亦復然,
以是慧無處, 故曰為如來。
佛道不可獲, 如意之所念,
不得一切法, 故曰為如來。
獲致於無為, 假使多所逮,
諸法非有數, 嘆道不可限。
世尊之威耀, 無有修軌跡,
彼道則雅諦, 悉從智慧興。
道尊如無漏, 各分別如是,
彼道則正真, 塗志應自然。
有曉了聖化, 法所御平等,
將令至本無, 故曰為如來。
聖與平等同, 所住順明軌,
道與身本無, 故曰為如來。
今吾講說法, 聲平等如是,
假使住於斯, 爾乃求大道。
我是故,阿難! 口出是語耳,
此事如所言, 則為識之行。
曉了不退轉, 則勇猛菩薩,
故以修精進, 讚揚其義耳。
阿難!是因緣, 菩薩志所演,
所以謂如來, 勇猛菩薩智。
順此諸因緣, 其法為何類?
何因謂世尊? 菩薩修無畏,
講道億百劫, 所因成大聖,
佛道無思念。 成就慧明跡,
皆自為身求, 永睹無所畏,
故曰為世尊。 未嘗懼生死,
終始無所立, 以是度群生,
故曰為世尊。 何謂畏生死?
云何住終始? 何因度眾生?
世尊最上覺, 無道利法者。
法亦不有壞, 非堅無有散,
度人勤苦患, 是不畏生死,
此非住終始。 度群黎如此,
故曰為世尊。 未曾懼諸法,
永不畏諸義、 及一切佛經,
令聞無數法, 非底不有邊。
眾生法悉空, 諸佛道自然,
不睹諸法本, 即依順此經。
專精於諸法, 智空法自然,
不恐無所畏, 曉了道慧空。
知諸法侵欺, 分別無所猗,
精進次第演, 則解諸法本。
勖勉一切難, 棄捐眾惡道,
未嘗有恐懼, 免眾生惡塗。
過度億人民, 越終始大懼,
常不動生死, 爾乃度群生。
過之度彼岸, 至上尊無為,
得致號之人, 故曰為世尊。
為人分別說, 說法猶虛空,
亦不有畏難, 故曰為世尊。
因依一切法, 多所而開導,
道平等無異, 聖則不可獲。
眾生等於彼, 則逮成佛道,
分別說如此, 則無所畏難。
開化閉鬲人, 度無數群生,
超越諸所畏, 故曰為世尊。
釋去諸人想, 專修於道念,
拔除群萌志, 故曰為世尊。
得離眾思想, 菩薩無所慕,
以故得號字, 則亦謂世尊。
寂滅致等法, 曉了一切義,
當來所立志, 則亦謂世尊。
不求上妙道, 彼亦不求名,
若脫無為稱, 為人講經義。
道捨眾憍慢, 則不有立願,
人求尊名稱, 則不慕佛道。
計音如響等, 因興眾想念,
貪著虛偽聲, 我名譽乃爾。
不存一切響, 口言無所著,
菩薩不放逸, 故曰為世尊。
大聖所說音, 如是譬像法,
假有菩薩號, 故曰為世尊。
以故當了之, 莫不迷惑者,
至誠求佛道, 無數無有漏。
是緣乃餘事, 嘆說世尊音,
阿難!知隨因, 而號為菩薩。
我是故,阿難! 口出此語耳,
所緣諸明智, 佛號為世尊。
覺了眾塵埃, 未嘗為之惑,
平等覺除欲, 是故號曰佛。
何以為世尊, 顯示斯名號?
曷從言白佛, 而講說道法?
佛法無所有, 曉了空寂滅,
一切無有著, 故號字為佛。
覺了體悉空, 見體無所屬,
彼不有堅固, 身不可久得。
愚騃離慧明, 不要謂常要,
覺此悉本無, 故號曰為佛。
分別無明慧, 自然不有形,
逮得大聖智, 故名曰為佛。
過去所興想, 分別學無想,
曉眾想無處, 不為念所惑。
覺知往古色, 無生不有處,
愚者為想惑, 計色無所成。
分別色本無, 不可得根源,
不著一切法, 則無有痛癢。
曉想譬如幻, 無物不有形,
已分別斯慧, 一切法如是。
總持無所行, 一切身無古,
空義非有御, 故身不可得。
人身不堅要, 若如芭蕉樹,
悉分別此義, 故號曰為佛。
其識自然空, 計身無有內,
外亦不可獲, 識之何等類。
睹識無所有, 一切法亦然,
不得處形貌, 究竟不可獲。
識之所知然, 計本悉等寂,
若了曉想者, 則莫有所見。
明不作是觀, 一切人亦然,
群生萌類同, 以故無能知。
自然不有啟, 諸法無所行,
一切莫有受, 人法亦俱然。
一切法忍過, 覺了未嘗生,
無若干放逸, 故號曰為佛。
曉了佛眾經, 所經如正諦,
一切法無處, 故名號曰佛。
如空諦法爾, 所覺經本無,
猶佛道無異, 莫能得根本。
從始發意來, 所因志大道,
則了不有志, 諸法無所獲。
何緣發其志, 而慕求聖道?
其心與道同, 覺了無形類。
吾以故,阿難! 演出此經耳,
所因講聖軌, 吾為佛道師。
以斯法像類, 其音號曰佛,
假使作彼教, 乃為求佛道。
則得近正道, 其知是法者,
不復懷二心, 一切法如是。
不疑佛經籍, 則致世最上,
若解此講者, 普說法若斯。」
佛分別說此如來、世尊、佛義之時,則無央數百千人眾前白佛言:「吾等除疑,無復結網。所以菩薩因由得名,號之如來、世尊為佛。曉了此法,自逮見心,一切法空,人為之惑。父母、妻子,戀恨、恩情,如來手授深妙之義,其心堅住不復輕發。了不動法,如空不搖,無能震者。如是,世尊!一切諸法無所轉移。所以者何?諸法如空。」爾時,無數百千之眾稽首佛足,繞聖三匝,則還復坐。
阿惟越致遮經開化品第十四
爾時,有菩薩名諸根常悅,說是頌曰:
「眾人興果想, 救濟於異念,
平等於實道, 稽首世明智。
常講說德實, 演果為平等,
得平夷正覺, 稽首世明智。
無數人貪果, 猗行眾生實,
佛悉度此等, 稽首世明智。
說法無差特, 所住而正均,
覺諸法平等, 稽首世明智。
人多慕德果, 勖勉令不著,
解脫眾顛倒, 稽首世明智。
所興德具足, 使眾堅住道,
成就一切德, 稽首世明智。」
於是,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繞佛三匝,去佛不遠瞻聖尊顏,不以為厭,心開意悅。
於是,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蓮華散佛已,讚曰:
「眾人皆懷想, 度脫諸所著,
永離於恐懼, 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處, 說法無境界,
英雄超諸受, 稽首上能仁。
尊解諸法空, 自然無堅固,
平等法越難, 稽首上能仁。
斷除諸根株, 眾生著塵勞,
勉濟使無畏, 稽首上能仁。
無恐而不懼, 為大師子吼,
超度諸境界, 稽首上能仁。
無有眾憂患, 戚惱已永盡,
心除遠凶害, 稽首上能仁。」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即白佛言:「若人行此,當為作禮。最後世時,聞是深經,智慧明達,未曾恐懼。」
復有菩薩名離欲跡,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則謂明智,當以華香夙夜供養。」
復有菩薩號曰廣心,前白佛言:「說此經法尊興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養利,其心堅固。信是經者,所願者得;其不信者,為魔所固,則隨魔行。」
復有菩薩號曰蓮華目,前白佛而讚頌曰:
「若信是經者, 為世作眼明,
無有狐疑心, 指示人道路。」
復有菩薩名心信悅,佛前頌曰:
「聞斯經法者, 歡喜信為上,
是等之人輩, 則為世神明。」
復有菩薩號喜神靈,而說頌曰:
「其聞是經者, 信之而不疑,
為世之威神, 人中之上尊。」
復有菩薩名曰常戚,前白佛言而說頌曰:
「若有疑是經, 當為興悲哀,
志在虛妄法, 則數數生死。」
復有菩薩名曰寶衣,而說偈曰:
「無數億衣服, 清淨善微妙,
疾化度尊長, 令未曾狐疑。」
復有菩薩名曰禪食,佛前說頌曰:
「其信此深經, 當為施美食,
一切味具足, 專精大聖行。」
復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佛前說頌曰:
「其疑是經者, 當為興悲哀,
啼哭墮泣淚, 不信深經法。
或從地獄來、 或還入惡道,
用須臾之間, 狐疑此像法。
為惡友所攝, 不解深妙義;
為疑網所縛, 以故歸非處。
則不順正戒, 觀瞋恚懷惱,
於是所住時, 喻之如凶獸。
既不修道術, 懈怠不精進,
信邪無智慧, 不信此典籍。
慕終始群生, 著吾我恩愛,
猗在三界患, 不信斯微妙。
懷害為愚冥, 著在欲所樂,
貪猗自見身, 誹謗是道教。
志慕好衣服、 追逐美飲食,
少存清白法, 故誹謗斯經。
人在樂欲界, 貪慕無德實,
其人則自遠, 不近於世尊。」
復有菩薩名曰棄惡法,佛前說頌曰:
「當棄是輩人, 譬如遠溷廁,
愚者疑此經, 猗界而求脫。
當共遠離之, 猶若死臭尸,
其疑深經者, 遠之當如此。
有人誹謗者, 如賊危聚落,
則住在冥處, 見惡意捨走。
觀此即當馳, 是賊凶、惡物,
若誹謗此經, 不見意無亂。」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未嘗有。天中天!是諸菩薩分別經慧,乃如是乎?因三昧力說是語也?承佛聖旨曉了之乎?」
佛言:「承佛威神,緣此經義,得三昧力逮至無為。所以者何?今是住者族姓子等,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信樂讚誦;亦如於今志三昧力,承佛威神講此經。所以者何?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則為明證。」
阿難問佛:「其聞是經,即歡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
佛告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志求無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寶滿此天下,施與如來。若復有人,聞此深經即歡喜信,非以狐疑,福過於彼。」
佛言:「置是滿天下寶。如恆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於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 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 世尊成諦慧。
智人聞是經, 信樂不回動,
此福最為上, 其德不可限。
使如恆沙等, 諸佛界如是,
供養聖世尊, 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諷誦,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無上正覺,百劫供養如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曉了世間,無所復疑;不受此經,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 奉供養世尊,
飲食普備悉, 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則奉於大聖,
捨離猗道想, 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 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 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 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 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 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 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 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 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 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 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 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 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 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 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 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 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 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 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 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 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 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 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 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 分別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 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 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 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 心未嘗懷恨,
不厭不以劇, 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 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 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若持此經卷, 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 則不有虛偽。
不斷至誠教, 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 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 精進不懈怠,
夙夜興不寐, 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 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 勤修無逾者。
若滿百劫中, 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 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 分別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 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 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 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 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 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 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 歡喜受奉持。
有分別深慧, 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 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 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 順持要經籍。」
爾時,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
「假使四千里, 若遠四千里,
則往聽是經, 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 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 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禪思, 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 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 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 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 阿彌陀無念,
而修隨經義, 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審如所言,等無有異。族姓子、族姓女讚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離一切想;自在其舍,見佛世尊。讚經不亂,臨壽終時,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
阿惟越致遮經師子女品第十五
爾時,私休童女與五百童女俱問佛言:「唯然世尊!女人若學是經卷者,獲何功德?設諷誦讀,福何所趣?」
佛言:「女人若求無上正真之道,欲學此經,觀餘女人。所以者何?若學此經專精不亂,不效他女貪於塵勞,猶是之緣致女人身。」
私休又問:「何謂女人之塵勞也?為欲所惑奚受女身?」
答曰:「若有女人,見他婦女端正姝好、寶瓔珞身,不以願樂,自觀察已。譬如穢廁,心不樂欲,造污路觀,不以為清。若貪樂是,則受女身。又計女人多懷嫉妒,心口各異,而不相副、不應前後。雖見比丘,但求名聞,不用經法,多懷瞋恚。喜會人客,未嘗利求如此像經。若讀誦者,心在著求,其志憒亂,游於塵埃。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此以女人,設除愛慾,不興邪想,受此經本,持諷誦讀。所以者何?是深尊經,除女塵色。」
又問:「假使女人不願其身,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以何因緣轉女像耶?」
佛言:「欲轉女身,受此經籍,持諷誦讀,不願女人,常畏穢之。譬如有人見大熾火自投其中,而口說言:‘莫令火燒,無使傷肌。’於童女意云何?彼人言爾,寧得願乎?」
答曰:「不得。天中之天!所以者何?計於火種主有所燒,爛壞肌肉不得無傷。」
佛言:「如是。此經亦然,燒盡塵埃愛慾無餘。設使貪著情慾之態,累世自危。是故女人欲轉是身,速當究竟成於聖道、見無央數諸佛世尊、備無量辯,當受此經持諷誦讀。」
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世尊!往古從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受此經本,持諷誦讀,為無量億百千之眾演說其義。」
阿難白佛:「此私休身雖為女人,則非女也。所以者何?今吾最後而目察睹,私休童女示現變化乃如是乎。愍傷女人欲以度脫,攝諸男子不見處所,以是感動化眾女人。」
佛言:「阿難!其私休者,非男非女,無有此法。所以者何?觀諸法本,不得男子、亦無女人,一切諸法皆無可獲,等不差特。所以者何?如是計之,非男非女。私休童女分別此經,無所罣礙,逮得法明。是故,阿難!若有女人欲求男子,當順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經卷持諷誦讀。」
爾時,五百比丘尼前白佛言:「吾等之類,從今日始,受是經本,持諷誦讀。不樂女人,穢厭此身。從今以往,不復座寐,諷誦此經,通利乃定。」
時佛讚曰:「善哉!是之所說諷誦斯言,被大德鎧通達精進,不慕女像。是故,仁者!益加勤修,受此經本,持諷誦讀。」
時比丘尼聞佛所說欣然大悅,即脫身衣以覆佛上,而嘆頌曰:
「我今日得樂, 望為男子身,
正覺言無異, 必獲世上尊。」
於是,五百長者妻聞比丘尼被是德鎧,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吾從今始,受此經卷,持諷誦讀。願令我等獲得自在,不系綴人、莫察他顏,離於魔使難固之患。所以者何?正使女人生於王家,則有所屬不得自在,盡其形壽給事夫婿。是故我等今日始遵精進。假使有人說此經中一句之義,不敢誹謗,至窮命盡不近夫婿,令我等讀解此經。」
於時世尊讚長者妻言:「善哉,善哉!是女人等今於佛前大師子吼,此言甚佳被無極鎧。如人所志不察他顏、不負重擔十月懷軀、亦不加遭而入胞胎。所生佛國清淨佛土,無女人處,莫有瘕疵。」
阿難問佛:「此諸姊等所生世界,其號云何而無瘕疵?」
佛言:「世界號寶蓮華藏,當生彼土。」
又問佛言:「聖號為何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言:「佛號一切諸寶妙珍之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是長者妻學此經籍,見彼如來。」
時長者妻歡喜踴躍善心生矣,即解頸著百千之寶七寶珠瓔,以散佛上,同聲說偈言:
「今日獲大望, 當棄女人身,
等覺言無特, 口演至誠語。
當除此愚形, 女人殃罪體,
癡騃志貪著, 不解知本無。
非更於胞胎, 除去所受身,
逮得無上義, 未嘗有所處。」
時長者妻說是偈已,瞻仰尊顏,目未嘗瞬。
阿惟越致遮經嘆法師品第十六
於是,天帝釋則取天華已散佛上,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以奉受此微妙經。」
答曰:「是故拘翼!蒙此經恩,天阿須倫不興戰鬥。」
於是,文殊師利慾以開化無數百千人民之眾,使立德本,前白佛言:「如來、至真、等正覺本發道意而諷誦此大法之本。」
佛言:「是故,仁者!於不可計百億那術菩薩最尊光明智聖,普遍十方諸佛之土,猶日宮殿無所不照。」說是語時,此之國土六反震動,遍雨天華。
阿難白佛:「地何故動,而雨天華?」
佛告阿難:「無數億天聞文殊師利之所讚詠,心懷踴躍,散此天華而興立願:‘吾等亦當受此經卷,逮得道慧如文殊師利。’適說此言,眾罪悉畢,得近此經。以故欣然稽首佛足,復禮文殊師利,是故地動。」
阿難問佛:「是經之德,廣大無極。其聞此經,其得不小,不可妄遇。」
佛言:「如是,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前後供養無央數佛,爾乃逮聞是經法耳。若聞信樂,受持諷誦,則為天上天下聖神。」
佛語阿難:「假使是經所流佈處,則不虛妄,有佛比倫。若有受持諷誦學者,則壞羅網降伏弊魔、則逮法瑛而演法明,勖勉眾冥得至道場。若有從我聞是經籍,歡喜受持而諷誦學,則為佛子從法身生。欲服聖食、坐於佛樹,如吾坐時、講說經法如佛所演,當受是經,持諷誦讀。」
阿難問佛:「惟願世尊說當來者,後豈有人受此經法,持諷誦讀?」
佛言:「阿難!於今現在佛前信者,彼人後世乃信之耳,受持諷誦。佛觀天上、天下、人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及阿須倫,不聞是經。後世聞之而信樂者,未之有也。於今聞者,後乃信耳。譬如長者及長者子,財富無數,獨處藏寶,行到他國。於阿難意,計之云何?其人藏寶不還得耶?」
答言:「得之。所以者何?知其藏處,求輒得之。」
佛言:「如是。今聞是經,後世歸之,猶取藏寶,如佛於此,道眼睹之。其今現世聞是經法歡喜信者,受持諷誦;後世必獲亦如是。阿難!汝坐佛前,聽是深經。」
阿惟越致遮經譏謗品第十七
爾時,阿難白佛言:「其聞是經而不信樂、呰毀誹謗,罪何所趣?」
佛告阿難:「汝且默然,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佛說之。若不信者,聞誹謗罪,或能自改。」
佛言:「得五逆罪,又復如害三千大千世界人命,其罪云何?」
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凶殃無量。」
佛言:「誹謗法者,罪至於此。若復有人破壞、損毀恆邊沙等佛之塔寺,佛泥洹後火燒寺舍,罪寧多不?」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天!是輩之人不當見聞。」
佛言:「阿難!當為其人現說此罪。若復有人毀亂滅盡過去、當來、現在佛法,其罪如何?」
阿難言:「其罪甚深,不可稱計。」
佛言:「謗是經者,其殃如斯。」
「若止餘人使不學者,罪當奈何。」
佛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修行十善,又發無上正真道意。若有一人盡挑其眼,彼罪何如?」
阿難言:「其罪甚多甚多。天中天!無央數劫中常當生盲,又泥犁火燒之難竟。」
佛語阿難:「我故語汝慇勤囑累。假使有人誹謗、禁止一人不得為此法,罪逾於彼。」
阿難又問:「若復有人發求大道,狐疑是經亦不誹謗,罪何所趣?」
佛言:「其人發意前後狐疑若干之數,常當違遠諸佛世尊;隨其疑數,又從疑數更若干劫乖闊道教。」
阿難白佛:「若不信喜、禁止眾人令不學之,其人受殃身大小、如受罪多少?」
佛言:「且止,阿難!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世尊演說。此四輩中或有爾者,及當來世邊地之土諸大國人聞是經法多有疑者,當令信解不復誹謗。」
佛言:「其人身當長一萬垓,週遍勤苦毒痛,不可計之。」
阿難問佛言:「其舌大小?」
佛言:「其舌廣長各四萬里,駕犁耕舌五百億載,各五百億歲當吞銷銅,其火焰赫,及雨身上燒炙缹煮。所以者何?此不護舌之所致也。」
於是四輩諸來眾會衣毛皆豎,淚出而懼,顛倒躄地,同時舉聲求哀悔過:「當為是善男子、善女人請救其罪,乃當毒痛若干之惱,其身長大,苦不可言。」
復有餘人其淚流面前,白佛言:「不能自察今世、後世,心起狐疑。今現佛前及違十方諸佛世尊經籍之教,陰蓋所覆不自見過。今悉自歸佛前,首罪不敢覆藏,惟佛原之。譬如愚騃無知之人,乖其理政,自睹罪咎。惟佛大哀,願見原赦。」
佛告四輩:「善哉,善哉。族姓子、族姓女疑於是法,觀己過罪,悔彼殃釁,猶日除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今此眾會志懷狐疑,亦當復獲如此罪耶?」
佛言:「阿難!雖懷狐疑,今復悔過,是輩之罪,猶當輕微。」
阿難又問:「願佛說之。」
佛言:「臨壽終時,遭地獄痛。一一毛孔,當更無數,不可計患,猶是餘息。所以者何?在於佛前捨疑悔過,加及十方無數諸佛哀施恩德。是故,阿難!善男子、善女人當自察之,得身如此,遭無量痛。聞是經卷歡喜,不當狐疑。其不欲捨佛法聖眾、去來今佛聖法之教,當信是經,持諷誦讀。」
阿惟越致遮經囑累品第十八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諸佛大聖悉等同一說不退輪乎?」
佛言:「如是,等無有異。」
阿難問佛:「假使諸佛同等講不退輪,何因大聖向者說言:‘假使有人不欲違遠佛法聖眾、佛所興顯去來今佛,不當遠離此經之卷。’?」
阿難又問:「佛說法何所光興?」
佛言:「不退輪眾,為顯佛法,合集聚會。不退轉種,如來所演也。」
阿難又曰:「諸不退轉菩薩大士應聖眾乎?」
佛言:「阿難!清淨正意,發大道心。觀察此意,是輩皆應不退轉眾。」
阿難白佛:「至未嘗有。諸佛世尊善權方便,隨時之義顯揚大道。」
爾時,天帝釋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嘆頌曰:「令一切人承善權方便演說經籍。」
佛言:「拘翼!其聞是經歡喜信者,此輩之人猶當以此善權方便說法開化,多所發起,亦復如我,等無有異。」
爾時,有無數諸天之眾皆以天華供養世尊,俱說斯言:「令一切人逮得此法。」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建立大慈,令是經卷後世人蒙之。」
佛告阿難:「善男子、善女人來在此會,後世必值得是經卷。假使差跌在大海中,應得是經,畢當聞之。所以者何?過去諸佛之所神變,攝是經法。」
阿難白佛:「雖為過去諸佛威神,亦復現在今者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建立也。」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應時佛前無央數億百千之華,眾寶蓮華自然湧出,普光眾會各照十方恆沙等國。爾時,會者遍見十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有寶蓮華億百千葉,無不達者也。
時天帝釋自變其形,作長者身,擎若干等華分佈四輩,而說此言:「願持此華已,散如來、至真、等正覺,又加供養此深經義。」
四輩如言,各各取華散諸佛上。眾會皆見所散之華在諸佛上化成華蓋。應時四輩各白佛言:「此何本瑞?光明巍巍乃如是乎?地大震動,又眾寶華化現在佛前,所散諸華,一切佛上變成寶蓋?」
佛言:「阿難!皆是經卷之變應也。故當知,建立此經,流佈一切,受者則思。」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今者,世尊!聖旨之德建此經也。」
佛言:「如是建立護,以及現在佛,亦復若此,等無差特。」
阿難問佛:「今此經卷,所名云何?如何奉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跡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當持。所以者何?聞此經若信樂者,即當具足六度無極。」
阿難又問:「云何信樂而奉持者具足六度無極?」
佛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信喜是經不疑,佈施則度無極、不毀失戒則禁無極、在所忍辱則忍無極、亦不應懈怠離於怯弱則進無極、所為興立如不輕舉則禪無極、一切無念等於諸法則智無極。是故,阿難!說是經卷號之名曰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聞是經名則為大饒益,何況受持諷誦者乎?」
佛言:「如是,難值。」
阿難又問:「聞是經名能超幾劫?」
佛言:「阿難!聞是經不退轉輪,歡喜信者,則當越除無數千百劫終始之患。」
「假使又聞,棄除貢高,信發道意,是輩云何?」佛言:「阿難!佛皆授決,得為無上正真之道意也。」
爾時,四輩眾會人人其前化有蓮華光色無量,一一華者有無央數百千諸華,各懷悅豫,則取蓮華供養世尊,同音嘆曰:「願令吾等值是法世,亦效如今分別說之。」
時佛即笑,便有伎樂而自然鳴,香聞十方;無數千天空中雨華、栴檀粟金、及天心華,諸天之衣散世尊上。
賢者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不妄笑,會當有意。」
佛語阿難:「今諸四輩,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聞是經者,後世所生,輒值此經演說其義,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時,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菩薩、諸天世人,莫不歡喜。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