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變化品第七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授阿羅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故復說無般涅槃法眾生得成佛道?又何故說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又言如來常在於定無覺無觀;又言佛事皆是化作;又言諸識剎那變壞;又言金剛神常隨衛護;又言前際不可知而說有般涅槃;又現有魔及以魔業;又有餘報,謂;旃遮婆羅門女,孫陀利外道女,及空缽而還等事,世尊既有如是業障,云何得成一切種智?既已成於一切種智,云何不離如是諸過?」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我為無餘涅槃界故,密勸令彼修菩薩行,此界他土有諸菩薩,心樂求於聲聞涅槃,令捨是心進修大行,故作是說。又變化佛與化聲聞而授記別,非法性佛。大慧!授聲聞記是秘密說。大慧!佛與二乘無差別者,據斷惑障解脫一味,非謂智障,智障要見法無我性乃清淨故。煩惱障者,見人無我意識捨離,是時初斷藏識習滅,法障解脫方得永淨。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佛,後更有說,先具如是諸文字故。大慧!如來正知無有妄念,不待思慮然後說法,如來久已斷四種習,離二種死、除二種障。大慧!意及意識眼識等七,習氣為因是剎那性,離無漏善非流轉法。大慧!如來藏者,生死流轉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知妄著於空。大慧!變化如來,金剛力士常隨衛護,非真實佛。真實如來離諸限量,二乘外道所不能知,住現法樂成就智忍,不假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非即是佛亦非非佛,譬如陶師眾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爾,眾相具足而演說法,然不能說自證聖智所行之境。

「復次,大慧!諸凡愚人見六識滅起於斷見,不了藏識起於常見。大慧!自心分別是其本際,故不可得,離此分別即得解脫,四種習斷離一切過。」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三乘及非乘,  無有佛涅槃;
 悉授如來記,  說離眾過惡。
 成就究竟智,  及無餘涅槃;
 誘進怯劣人,  依此密意說。
 諸佛所得智,  演說如是道;
 惟此更非餘,  故彼無涅槃。
 欲色有諸見,  如是四種習;
 意識所從生,  藏意亦在中。
 見意識眼等,  無常故說斷;
 迷意藏起常,  邪智謂涅槃。」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食不食肉功德過失,我及諸菩薩摩訶薩知其義已,為未來現在報習所熏食肉眾生而演說之,令捨肉味求於法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更相親愛如一子想,住菩薩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二乘地暫時止息,究竟當成無上正覺。世尊!路迦耶等諸外道輩,起有無見執著斷常,尚有遮禁不聽食肉,何況如來、應、正等覺,大悲含育世所依怙,而許自他俱食肉耶?善哉世尊!具大慈悲哀愍世間,等觀眾生猶如一子,願為解說食肉過惡、不食功德,令我及與諸菩薩等,聞已奉行廣為他說。」

爾時大慧菩薩重說頌言:

「菩薩摩訶薩,  志求無上覺;
 酒肉及與蔥,  為食為不食?
 愚夫貪嗜肉,  臭穢無名稱;
 與彼惡獸同,  云何而可食?
 食者有何過?  不食有何德?
 惟願最勝尊,  為我具開演。」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

「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污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住一切眾生,若有見之鹹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佈,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令不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餘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大慧!諸善男女塚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恆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餘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

「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粳米粟米大小麥豆蘇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許,我所稱說。我種性中諸善男女,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

「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位受大苦惱。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

「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有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丑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餘習非肉不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凋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於人身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

「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是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癡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毘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

「大慧!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惟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悉曾為親屬,  眾穢所成長,
 恐怖諸含生,  是故不應食。
 一切肉與蔥,  韮蒜及諸酒;
 如是不淨物,  修行者遠離。
 亦常離麻油,  及諸穿孔床;
 以彼諸細蟲,  於中大驚怖。
 飲食生放逸,  放逸生邪覺;
 從覺生於貪,  是故不應食。
 邪覺生貪故,  心為貪所醉;
 心醉長愛慾,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  以財取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不想不教求,  此三種名淨;
 世無如是肉,  食者我訶責。
 更互相食噉,  死墮惡獸中;
 臭穢而癲狂,  是故不應食。
 獵師旃茶羅,  屠兒羅剎娑;
 此等種中生,  斯皆食肉報。
 食已無慚愧,  生生常癲狂;
 諸佛及菩薩,  聲聞所嫌惡。
 《象脇》與《大雲》,  《涅槃》、《央掘摩》,
 及此《楞伽經》,  我皆制斷肉。
 先說見聞疑,  已斷一切肉;
 以其惡習故,  愚者妄分別。
 如貪障解脫,  肉等亦復然;
 若有食之者,  不能入聖道。
 未來世眾生,  於肉愚癡說;
 言此淨無罪,  佛聽我等食。
 淨食尚如藥,  猶如子肉想;
 是故修行者,  知量而行乞。
 食肉背解脫,  及違聖表相;
 令眾生生怖,  是故不應食。
 安住慈心者,  我說常厭離;
 師子及虎狼,  應共同遊止。
 若於酒肉等,  一切皆不食;
 必生賢聖中,  豐財具智慧。」

大乘入楞伽經陀羅尼品第九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為欲擁護持此經者,皆為演說楞伽經咒,我今亦說,汝當受持。」即說咒曰:

怛姪他(一) 覩吒覩吒(都騃反,下同)(二) 杜吒杜吒(三) 缽吒缽吒(四) 葛吒葛吒(五) 阿麽隷阿麽隷(六) 毘麽隷毘麽隷(七) 儞謎儞謎(八) 呬謎呬謎(九) 縛(扶可反)謎縛謎(十) 葛隷葛隷(十一) 揭囉葛隷(十二) 阿吒末吒(十三) 折吒咄吒(十四) 耆若(攘舸反,二合)吒薩普(二合)吒(十五) 葛地(雜計反,下同)剌地(十六) 缽地(十七) 呬謎呬謎(十八) 第謎(十九) 折隷折隷(二十) 缽利缽利(二十一) 畔第毘第(二十二) 桉制滿制(二十三) [黑*主](胝戶反,下同)茶(去聲,下同)[口*(隸-木+士)](二十四) 杜茶[口*(隸-木+士)](二十五) 缽茶[口*(隸-木+士)](二十六) 遏計遏計(二十七) 末計末計(二十八) 斫結斫結[口*(隸-木+士)](二合)(二十九) 地(依字呼)謎地謎(三十) 呬謎呬謎(三十一) [黑*主][黑*主][黑*主][黑*主](三十二) 楮(笞矩反)楮楮楮(三十三) 杜杜杜(三十四) 杜虎(二合)杜虎杜虎杜虎(三十五) 莎婆訶(三十六)

「大慧!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此陀羅尼,當知此人,不為一切人與非人諸鬼神等之所得便;若復有人卒中於惡,為其誦念一百八遍,即時惡鬼疾走而去。大慧!我更為汝說陀羅尼。」即說咒曰:

怛姪他(一) 缽頭摩第鞞(二) 缽頭迷(三) 醯(去聲,下同)泥醯禰醯泥(四) 隷主羅主隷(五) 虎隷虎羅虎隷(六) 庾隷庾隷(七) 跛隷跛羅跛隷(八) 嗔(上聲,呼)第臏第(九) 畔逝末第(十) 尼羅迦隷(十一) 莎婆訶(十二)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此陀羅尼,不為一切天龍夜叉人非人等諸惡鬼神之所得便;我為禁止諸羅剎故說此神咒,若持此咒則為受持入楞伽經,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第十之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羅中諸廣義故,而說偈言:

「諸法不堅固,  皆從分別生,
 以分別即空,  所分別非有。
 由虛妄分別,  是則有識生,
 八九識種種,  如海眾波浪。
 習氣常增長,  槃根堅固依,
 心隨境界流,  如鐵於礠石。
 眾生所依性,  遠離諸計度,
 及離智所知,  轉依得解脫。
 得如幻三昧,  超過於十地;
 觀見心王時,  想識皆遠離。
 爾時心轉依,  是則為常住;
 在於蓮花宮,  幻境之所起。
 既住彼宮已,  自在無功用;
 利益諸眾生,  如眾色摩尼。
 無有為無為,  惟除妄分別;
 愚夫迷執取,  如石女夢子。
 應知補伽羅,  蘊界諸緣等,
 悉空無自性,  無生有非有。
 我以方便說,  而實無有相;
 愚夫妄執取,  能相及所相。
 一切知非知,  一切非一切;
 愚夫所分別,  佛無覺自他。
 諸法如幻夢,  無生無自性;
 以皆性空故,  無有不可得。
 我惟說一性,  離於妄計度;
 自性無有二,  眾聖之所行。
 如四大不調,  變吐見螢光;
 所見皆非有,  世間亦如是。
 猶如幻所現,  草木瓦礫等;
 彼幻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非取非所取,  非縛非所縛;
 如幻如陽焰,  如夢亦如翳。
 若欲見真實,  離諸分別取;
 應修真實觀,  見佛必無疑。
 世間等於夢,  色資具亦爾;
 若能如是見,  身為世所尊。
 三界由心起,  迷惑妄所見;
 離妄無世間,  知已轉染依。
 愚夫之所見,  妄謂有生滅;
 智者如實觀,  不生亦不滅。
 常行無分別,  遠離心心法;
 住色究竟天,  離諸過失處。
 於彼成正覺,  具力通自在;
 及諸勝三昧,  現化於此成。
 化身無量億,  遍游一切處;
 令愚夫得聞,  如響難思法。
 遠離初中後,  亦離於有無;
 非多而現多,  不動而普遍。
 說眾生身中,  所覆之性實;
 迷惑令幻有,  非幻為迷惑。
 由心迷惑故,  一切皆悉有;
 以此相繫縛,  藏識起世間。
 如是諸世間,  惟有假施設;
 諸見如暴流,  行於人法中。
 若能如是知,  是則轉所依;
 乃為我真子,  成就隨順法。
 愚夫所分別,  堅濕暖動法;
 假名無有實,  亦無相所相。
 身形及諸根,  皆以八物成;
 凡愚妄計色,  迷惑身籠檻。
 凡愚妄分別,  因緣和合生;
 不了真實相,  流轉於三有。
 識中諸種子,  能現心境界;
 愚夫起分別,  妄計於二取。
 無明愛及業,  諸心依彼生;
 以是我了知,  為依他起性。
 妄分別有物,  迷惑心所行;
 此分別都無,  迷妄計為有。
 心為諸緣縛,  生起於眾生;
 諸緣若遠離,  我說無所見。
 已離於眾緣,  自相所分別;
 身中不復起,  我為無所行。
 眾生心所起,  能取及所取;
 所見皆無相,  愚夫妄分別。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  我說為真如。
 蘊中無有人,  無我無眾生;
 生唯是識生,  滅亦唯識滅。
 猶如畫高下,  雖見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雖見而非有。
 如乾闥婆城,  亦如熱時炎;
 所見恆如是,  智觀不可得。
 因緣及譬喻,  以此而立宗;
 乾城夢火輪,  陽焰日月光。
 火焰毛等喻,  以此顯無生;
 世分別皆空,  迷惑如幻夢。
 見諸有不生,  三界無所依;
 內外亦如是,  成就無生忍。
 得如幻三昧,  及以意生身;
 種種諸神通,  諸力及自在。
 諸法本無生,  空無有自性;
 迷惑諸因緣,  而謂有生滅。
 愚夫妄分別,  以心而現心;
 及現於外色,  而實無所有。
 如定力觀見,  佛像與骨鎖;
 及分析大種,  假施設世間。
 身資及所住,  此三為所取;
 意取及分別,  此三為能取。
 迷惑妄計著,  以能所分別;
 但隨文字境,  而不見真實。
 行者以慧觀,  諸法無自性;
 是時住無相,  一切皆休息。
 如以墨塗雞,  無智者妄取;
 實無有三乘,  愚夫不能見。
 若見諸聲聞,  及以辟支佛;
 皆大悲菩薩,  變化之所現。
 三界唯是心,  分別二自性;
 轉依離人法,  是則為真如。
 日月燈光焰,  大種及摩尼;
 無分別作用,  諸佛亦如是。
 諸法如毛輪,  遠離生住滅;
 亦離常無常,  染淨亦如是。
 如著陀都藥,  見地作金色;
 而實彼地中,  本無有金相。
 愚夫亦如是,  無始迷亂心;
 妄取諸有實,  如幻如陽焰。
 應觀一種子,  與非種同印;
 一種一切種,  是名心種種。
 種種子為一,  轉依為非種;
 平等同法印,  悉皆無分別。
 種種諸種子,  能感諸趣生;
 種種眾雜苦,  名一切種子。
 觀諸法自性,  迷惑不待遣;
 物性本無生,  了知即解脫。
 定者觀世間,  眾色由心起;
 無始心迷惑,  實無色無心。
 如幻與乾城,  毛輪及陽焰;
 非有而現有,  諸法亦如是。
 一切法不生,  唯迷惑所見;
 以從迷妄生,  愚妄計著二。
 由種種習氣,  生諸波浪心;
 若彼習斷時,  心浪不復起。
 心緣諸境起,  如畫依於壁;
 不爾虛空中,  何不起於畫?
 若緣少分相,  令心得生者;
 心既從緣起,  唯心義不成。
 心性本清淨,  猶若淨虛空;
 令心還取心,  由習非異因。
 執著自心現,  令心而得起;
 所見實非外,  是故說唯心。
 藏識說名心,  思量以為意;
 能了諸境界,  是則名為識。
 心常為無記,  意具二種行;
 現在識通具,  善與不善等。
 證乃無定時,  超地及諸剎;
 亦越於心量,  而住無相果。
 所見有與無,  及以種種相;
 皆是諸愚夫,  顛倒所執著。
 智若離分別,  物有則相違;
 由心故無色,  是故無分別。
 諸根猶如幻,  境界悉如夢;
 能作及所作,  一切皆非有。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則無;
 諸法無性性,  說為第一義。
 於無自性中,  因諸言說故,
 而有物起者,  是名為俗諦。
 若無有言說,  所起物亦無;
 世諦中無有,  有言無事者。
 顛倒虛妄法,  而實不可得;
 若倒是有者,  則無無自性。
 以有無性故,  而彼顛倒法;
 一切諸所有,  是皆不可得。
 惡習熏於心,  所現種種相;
 迷惑謂心外,  妄取諸色像。
 分別無分別,  分別是可斷;
 無分別能見,  實性證真空。
 無明熏於心,  所現諸眾生;
 如幻象馬等,  及樹葉為金。
 猶如翳目者,  迷惑見毛輪;
 愚夫亦如是,  妄取諸境界。
 分別所分別,  及起分別者;
 轉所轉轉因,  因此六解脫。
 由於妄計故,  無地無諸諦;
 亦無諸剎土,  化佛及二乘。
 心起一切法,  一切處及身;
 心性實無相,  無智取種種。
 分別迷惑相,  是名依他起;
 相中所有名,  是則為妄計。
 諸緣法和合,  分別於名相,
 此等皆不生,  是則圓成實。
 十方諸剎土,  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  極樂界中出;
 於方廣經中,  應知密意說。
 所有佛子說,  及諸導師說,
 悉是化身說,  非是實報佛。
 諸法無有生,  彼亦非非有,
 如幻亦如夢,  如化如乾城。
 種種由心起,  種種由心脫;
 心起更非餘,  心滅亦如是。
 以眾生分別,  所現虛妄相;
 惟心實無境,  離分別解脫。
 由無始積集,  分別諸戲論;
 惡習之所熏,  起此虛妄境。
 妄計自性故,  諸法皆無生;
 依止於緣起,  眾生迷分別。
 分別不相應,  依他即清淨;
 所住離分別,  轉依即真如。
 勿妄計虛妄,  妄計即無實;
 迷惑妄分別,  取所取皆無。
 分別見外境,  是妄計自性;
 由此虛妄計,  緣起自性生。
 邪見諸外境,  無境但是心;
 如理正觀察,  能所取皆滅。
 如愚所分別,  外境實非有;
 習氣擾濁心,  似外境而轉。
 已滅二分別,  智契於真如;
 起於無影像,  難思聖所行。
 依父母和合,  如蘇在於瓶;
 阿賴耶意俱,  令赤白增長。
 閉尸及稠胞,  穢業種種生;
 業風增四大,  出生如果熟。
 五與五及五,  瘡竅有九種;
 爪甲齒毛具,  滿足即便生。
 初生猶糞蟲,  亦如人睡覺;
 眼開見於色,  分別漸增長。
 分別決了已,  脣齶等和合;
 始發於語言,  猶如鸚鵡等。
 隨眾生意樂,  安立於大乘;
 非惡見行處,  外道不能受。」
「自內所證乘,  非計度所行;
 願說佛滅後,  誰能受持此?」
「大慧汝應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眾緣所起義,  有無俱不可;
 緣中妄計物,  分別於有無;
 如是外道見,  遠離於我法。
 一切法名字,  生處常隨逐;
 已習及現習,  展轉共分別;
 若不說於名,  世間皆迷惑;
 為除迷惑故,  是故立名言。
 愚分別諸法,  迷惑於名字;
 及以諸緣生,  是三種分別。
 以不生不滅,  本性如虛空;
 自性無所有,  是名妄計相。
 如幻影陽焰,  鏡像夢火輪;
 如響及乾城,  是則依他起。
 真如空不二,  實際及法性;
 皆無有分別,  我說是圓成。
 語言心所行,  虛妄墮二邊;
 慧分別實諦,  是慧無分別。
 於智者所現,  於愚則不現;
 如是智所現,  一切法無相。
 如假金瓔珞,  非金愚謂金;
 諸法亦如是,  外道妄計度。
 諸法無始終,  住於真實相;
 世間皆無作,  妄計不能了。
 過去所有法,  未來及現在;
 如是一切法,  皆悉是無生。
 諸緣和合故,  是故說有法;
 若離於和合,  不生亦不滅。
 而諸緣起法,  一異不可得;
 略說以為生,  廣說則為滅。
 一是不生空,  一復是生空;
 不生空為勝,  生空則滅壞。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皆異名。
 於諸經律論,  而起淨分別;
 若不了無我,  依教不依義,
 眾生妄分別,  所見如兔角,
 分別即迷惑,  如渴獸逐焰。
 由於妄執著,  而起於分別;
 若離妄執因,  分別則不起。
 甚深大方廣,  知諸剎自在;
 我為佛子說,  非為諸聲聞。
 三有空無常,  遠離我我所;
 我為諸聲聞,  如是總相說。
 不著一切法,  寂淨獨所行;
 思念辟支果,  我為彼人說。
 身是依他起,  迷惑不自見;
 分別外自性,  而令心妄起。
 報得及加持,  諸趣種類生;
 及夢中所得,  是神通四性。
 夢中之所得,  及以佛威力;
 諸趣種類等,  皆非報得通。
 習氣熏於心,  似物而影起;
 凡愚未能悟,  是故說為生。
 隨於妄分別,  外相幾時有;
 爾所時增妄,  不見自心迷。」
「何以說有生,  而不說所見;
 無所見而見,  為誰云何說?」
「心體自本淨,  意及諸識俱;
 習氣常熏故,  而作諸濁亂。
 藏識捨於身,  意乃求諸趣;
 識迷似境界,  見已而貪取。
 所見唯自心,  外境不可得;
 若修如是觀,  捨妄念真如。
 諸定者境界,  業及佛威力;
 此三不思議,  難思智所行。
 過未補伽羅,  虛空及涅槃;
 我隨世俗事,  真諦離文字。
 二乘及外道,  同依止諸見;
 迷惑於唯心,  妄分別外境。
 羅漢辟支佛,  及以佛菩提;
 種子堅成就,  夢佛灌其頂。」
「心幻趣寂靜,  何為說有無?
 何處及為誰?  何故願為說。」
「迷惑於惟心,  故說幻有無;
 生滅相相應,  相所相平等。
 分別名意識,  及與五識俱;
 如影像暴流,  從心種子起。
 若心及與意,  諸識不起者;
 即得意生身,  亦得於佛地。
 諸緣及蘊界,  人法之自相;
 皆心假施設,  如夢及毛輪。
 觀世如幻夢,  依止於真實;
 真實離諸相,  亦離因相應。
 聖者內所證,  常住於無念;
 迷惑因相應,  執世間為實。
 一切戲論滅,  迷惑則不生;
 隨有迷分別,  癡心常現起。
 諸法空無性,  而是常無常;
 生論者所見,  非是無生論。
 一異俱不俱,  自然及自在;
 時微塵勝性,  緣分別世間。
 識為生死種,  有種故有生;
 如畫依於壁,  了知即便滅。
 譬如見幻人,  而有幻生死;
 凡愚亦如是,  癡故起縛脫。
 內外二種法,  及以彼因緣;
 修行者觀察,  皆住於無相。
 習氣不離心,  亦不與心俱;
 雖為習所纏,  心相無差別。
 心如白色衣,  意識習為垢;
 垢習之所污,  令心不顯現。
 我說如虛空,  非有亦非無;
 藏識亦如是,  有無皆遠離。
 意識若轉依,  心則離濁亂;
 我說心為佛,  覺了一切法。
 永斷三相續,  亦離於四句;
 有無皆捨離,  諸有恆如幻。
 前七地心起,  故有二自性;
 餘地及佛地,  悉是圓成實。
 欲色無色界,  及以於涅槃;
 於彼一切身,  皆是心境界。
 隨其有所得,  是則迷惑起;
 若覺自心已,  迷惑則不生。
 我立二種法,  諸相及以證;
 以四種理趣,  方便說成就。
 見種種名相,  是迷惑分別;
 若離於名相,  性淨聖所行。
 隨能所分別,  則有妄計相;
 若離彼分別,  自性聖所行。
 心若解脫時,  則常恆真實;
 種性及法性,  真如離分別。
 以有清淨心,  而有雜染現;
 無淨則無染,  真淨聖所行。
 世間從緣生,  增長於分別;
 觀彼如幻夢,  是時即解脫。
 種種惡習氣,  與心和合故;
 眾生見外境,  不覩心法性。
 心性本清淨,  不生諸迷惑;
 迷從惡習起,  是故不見心。
 唯迷惑即真,  真實非餘處;
 以諸行非行,  非餘處見故。
 若觀諸有為,  遠離相所相;
 以離眾相故,  見世惟自心。
 安住於唯心,  不分別外境;
 住真如所緣,  超過於心量。
 若超過心量,  亦超於無相;
 以住無相者,  不見於大乘。
 行寂無功用,  淨修諸大願;
 及我最勝智,  無相故不見。
 應觀心所行,  亦觀智所行;
 觀見慧所行,  於相無迷惑。
 心所行苦諦,  智所行是集;
 餘二及佛地,  皆是慧所行。
 得果與涅槃,  及以八聖道;
 覺了一切法,  是佛清淨智。
 眼根及色境,  空明與作意;
 故令從藏識,  眾生眼識生。
 取者能所取,  名事俱無有;
 無因妄分別,  是為無智者。
 名義互不生,  名義別亦爾;
 計因無因生,  不離於分別。
 妄謂住實諦,  隨見施設說;
 一性五不成,  捨離於諦義。
 戲論於有無,  應超此等魔;
 以見無我故,  不妄求諸有。
 計作者為常,  咒術與諍論;
 實諦離言說,  而見寂滅法。
 依於藏識故,  而得有意轉;
 心意為依故,  而有諸識生。
 虛妄所立法,  及心性真如;
 定者如是觀,  通達唯心性。
 觀意與相事,  不念常無常;
 及以生不生,  不分別二義。
 從於阿賴耶,  生起於諸識;
 終不於一義,  而生二種心。
 由見自心故,  非空非言說;
 若不見自心,  為見網所縛。
 諸緣無有生,  諸根無所有;
 無貪無蘊界,  悉無諸有為。
 本無諸業報,  無作無有為;
 執著本來無,  無縛亦無脫。
 無有無記法,  法非法皆無;
 非時非涅槃,  法性不可得。
 非佛非真諦,  非因亦非果;
 非倒非涅槃,  非生亦非滅。
 亦無十二支,  邊無邊非有;
 一切見皆斷,  我說是唯心。
 煩惱業與身,  及業所得果;
 皆如焰如夢,  如乾闥婆城。
 以住唯心故,  諸相皆捨離;
 以住唯心故,  能見於斷常。
 涅槃無諸蘊,  無我亦無相;
 以入於唯心,  轉依得解脫。
 惡習為因故,  外現於大地;
 及以諸眾生,  唯心無所見。
 身資土影像,  眾生習所現;
 心非是有無,  習氣令不顯。
 垢現於淨中,  非淨現於垢;
 如雲翳虛空,  心不現亦爾。
 妄計性為有,  於緣起則無;
 以妄計迷執,  緣起無分別。
 非所造皆色,  有色非所造;
 夢幻焰乾城,  此等非所造。
 若於緣生法,  謂實及不實;
 此人決定依,  一異等諸見。
 聲聞有三種,  願生與變化;
 及離貪瞋等,  從於法所生。
 菩薩亦三種,  未有諸佛相;
 思念於眾生,  而現於佛像。
 眾生心所現,  皆從習氣生;
 種種諸影像,  如星雲日月。
 若大種是有,  可有所造生;
 大種無性故,  無能相所相。
 大種是能造,  地等是所造;
 大種本無生,  故無所造色。
 假實等諸色,  及幻所造色;
 夢色乾城色,  焰色為第五。
 一闡提五種,  種性五亦然,
 五乘及非乘,  涅槃有六種,
 諸蘊二十四,  諸色有八種,
 佛有二十四,  佛子有二種。
 法門有百八,  聲聞有三種,
 諸佛剎惟一,  佛一亦復然。
 解脫有三種,  心流註有四,
 無我有六種,  所知亦有四。
 遠離於作者,  及離諸見過;
 內自證不動,  是無上大乘。
 生及與不生,  有八種九種;
 一念與漸次,  證得宗唯一。
 無色界八種,  禪差別有六,
 辟支諸佛子,  出離有七種。
 三世悉無有,  常無常亦無;
 作業及果報,  皆如夢中事。
 諸佛本不生,  為聲聞佛子;
 心恆不能見,  如幻等法故。
 故於一切剎,  從兜率入胎;
 初生及出家,  不從生處生。
 為流轉眾生,  而說於涅槃;
 諸諦及諸剎,  隨機令覺悟。
 世間洲樹林,  無我外道行;
 禪乘阿賴耶,  果境不思議。
 星宿月種類,  諸王諸天種;
 乾闥夜叉種,  皆因業愛生。
 不思變易死,  猶與習氣俱;
 若死永盡時,  煩惱網已斷。
 財穀與金銀,  田宅及僮僕,
 象馬牛羊等,  皆悉不應畜。
 不臥穿孔床,  亦不泥塗地,
 金銀銅缽等,  皆悉不應畜。
 土石及與鐵,  蠡及頗梨器,
 滿於摩竭量,  隨缽故聽畜。
 常以青等色,  牛糞泥果葉,
 染白欽婆等,  令作袈裟色。
 四指量刀子,  刀如半月形,
 為以割截衣,  修行者聽畜。
 勿學工巧明,  亦不應賣買,
 若須使淨人,  此法我所說。
 常守護諸根,  善解經律義,
 不狎諸俗人,  是名修行者。
 樹下及岩穴,  野屋與塚間,
 草窟及露地,  修行者應住。
 塚間及餘處,  三衣常隨身,
 若闕衣服時,  來施者應受。
 乞食出遊行,  前視一尋地;
 攝念而行乞,  猶如蜂採花。
 閙眾所集處,  眾雜比丘尼;
 活命與俗交,  皆不應乞食。
 諸王及王子,  大臣與長者,
 修行者乞食,  皆不應親近。
 生家及死家,  親友所愛家,
 僧尼和雜家,  修行者不食。
 寺中煙不斷,  常作種種食,
 及故為所造,  修行者不食。
 行者觀世間,  能相與所相;
 皆悉離生滅,  亦離於有無。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