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翻經沙門慧沼撰
受菩薩三聚淨戒門 得捨門 自受菩薩戒門 八勝五想門 聽法門 說法門 攝生方便門 求法門 入法門 應護正法門 六度依莊嚴論十種分別門 七似饒益門(謂似母等) 菩薩五悕望門 六決定應作門 六度瑜伽九種分別門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相施等清淨門(謂施見心語智並藏隱六方離十四也) 七非田不應施與門 四攝如度九種門 各九得果門 十業得短命報門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丑好報門 十業生下上族門 禮塔十功德門 施蓋十功德門 施旛十功德門 施飲十功德門 施衣十功德門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施香十功德門 施燈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
將欲受菩薩戒。先教發殷淨心。或復一年下至七日。持齋禮拜。捨諸惡業。習諸善事。長養淨心。然可為受。若有事緣。不得先教發殷淨心。欲受戒時。發深重心。方與受之。深重心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脫一切眾生心是。若先未曾歸依三寶者。教令歸依。若已曾歸依者。不須教之。歸依雲。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
從今已往稱佛為師。不敢歸餘邪魔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
次教請己為受菩薩戒師云。
弟子某甲等。今於師所求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者。慈愍故(三說)。戒師答雲。好。
次教請釋迦如來為受戒和上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受菩薩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曼殊室利為阿闍梨雲。
弟子某甲等。奉請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為受菩薩戒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彌勒菩薩摩訶薩。為受菩薩戒教授師。我依教授師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諸佛為證戒師云。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諸佛如來應正等覺。為受菩薩戒證戒師。我依證戒師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菩薩為同法侶雲。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受菩薩戒同法侶。我依同法侶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說)。
次教發菩提心雲。菩提心者。廣則無邊。略有三種。一者厭離有為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者深念眾生心。厭離有為心者。即是廣說生死過患。令深生厭離。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處所無邊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難度相似故。四不可飲相似故。五大寶所依相似故。求菩提心者。即是廣說三身菩提所有功德。令起忻求。深念眾生心者。即是廣說怨親等想。令俱生慈愍發心度脫。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發菩提心未(教答雲發)。
次教懺悔雲。
弟子某甲等。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兩足中尊一切諸法離欲中尊一切僧寶諸眾中尊。弟子某甲等。自從無始生死已來至於今日。貪瞋癡等無量煩惱惱亂身心。廣造眾罪。所謂破塔壞寺。焚燒經像。用盜三寶財物。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礙留難隱弊覆藏。於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無戒。持戒破戒打罵呵責。說其過惡。禁閉牢獄。或奪袈裟。逼令還俗。策役驅使。責其發調。斷其命根。或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起大邪見。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所謂身業不善。行殺盜淫。語業不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不善。貪瞋邪見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污僧伽藍所。破齋破戒。飲酒食肉。輕毀三寶。惱亂眾生。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數知。今日誠心發露懺悔。一懺已後斷相續心。盡未來際永不敢作。唯願三寶慈悲證明。令弟子等罪障消滅。
次說菩薩三聚戒相。一者律儀戒。誓斷一切惡盡。二者攝善法戒。誓修一切善盡。三者饒益有情戒。誓度一切眾生盡。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是菩薩非(答言是)。
言菩薩者。信是身中實有菩薩種姓。堪受菩薩淨戒。名為菩薩。非已有證名為菩薩。
次為受令諦聽發深重心雲。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學處此諸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教答言能(三說)。
次受戒師自稱己名。請佛證明。起立手執香爐。若在高座不須起立雲。
弟子某甲等。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今於此索訶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藍此道場中。有眾多菩薩。來於我所三說求受菩薩戒。我已為作證。唯願慈悲亦為作證(禮拜三請)。
次當為說三品心受戒。於十方諸佛所。有三品相現。或涼風或妙香。或異聲或光明等。種種相現。彼諸菩薩各各問佛。何因緣故有此相現。彼佛各答雲。於某方處索訶世界。在某處所。有某甲眾多菩薩。於某甲師所。說受菩薩戒。今證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現。彼彼菩薩咸生歡喜。各各皆言。於如是等極惡處所。如此具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能發如是極勝之心。受菩薩戒。甚為希有。深生憐愍。於汝等所。起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持淨戒。不惜身命而勿毀犯。
次為說持犯之相。乃至持一草系。亦有持犯菩薩戒相。不能廣說。今略說重者。謂四波羅夷。波羅夷者。此雲他勝處。善法益己。名之為自。惡法損己。名之為他。若犯此四。惡法增長。損害於自。名他勝處。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一者若有菩薩。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為名聞利養。自讚毀他。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二者若有菩薩。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有財有法。有來求者。慳不施與。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三者若有菩薩。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先時共他鬪諍違競。他來求悔。以瞋恨心不隨彼請。已不於他速求懺悔。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諦聽。四者若有菩薩。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起邪見心。毀訾三寶。誹謗大乘。言非佛說。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起行既訖。
次教發願雲。
弟子某甲等。願以如是懺悔受戒所生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未離苦者願皆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願發菩提心斷惡修善。未成佛者願早成佛。又以如是所生功德。願共一切眾生。捨此身竟。得生覩史多天。奉見彌勒。龍華三會願登初首。聞法悟道。證無生忍。獲大神通。遊歷十方。歷事諸佛。恆聞無上大乘正法。又以如是所生功德。願共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永離地獄身。永離畜生身。永離餓鬼身。永離邊地下賤身。永離不自在身。永離女人身。常於佛法中。清淨修行。與一切眾生作大善知識。願一切眾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見我身者斷惡修善。聞我說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捨門
菩薩地四十雲。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處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處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緣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正等大菩提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欲覺寤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准七十五。有四緣捨。一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於有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三總別毀犯四他勝法。四以增上品纏。總別毀犯隨順四種他勝處法。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尊念。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犯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深重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自受菩薩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准應受法。
八勝五想門
初說行殊勝相。一趣道勝。二發心。三福田。四功德。五受罪輕微。六處胎。七神通。八果報勝。發五觀心。第一觀一切眾生猶如聖人想。第二猶如父母想。第三猶如師長想。第四猶如國王想。第五猶如家想。又發四願。第一所有功德與十方一切眾生同有。第二願十方一切眾生度生死煩惱海。第三願十方一切眾生共通十二部經。文義了了。第四願十方一切眾生俱至無上正等菩提。
聽法儀(瑜伽四十四)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詞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依於文。五於壞語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麁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瑜伽三十八。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於善說法。應當安住勐利愛重求聞正法。略說勐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為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勐焰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起勐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又諸菩薩於自身份。及於一切資身眾具飲食等事。所有愛重方後愛重。於百分中不及其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菩薩如是於善說法生敬重心。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淨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住法師所。無詰難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心。專為求善。非顯己德。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為利養恭敬因緣。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云何無染心。謂聽聞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遠離輕慢雜染。遠離怯弱雜染。由六相故離高雜染。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由其四相離輕雜染。於聽法時。恭敬正法。恭敬說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者。又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遠離怯弱雜染。云何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三聆音屬耳。四掃滌其心。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何故求法。謂諸菩薩求內明時。為正修行法隨法行。為廣開示利悟於他。若求因明時。為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論是惡言說。為欲降伏他諸異論。為欲於此真實聖教未淨信者令其淨信。已淨信者倍令增廣。求聲明時。為令信樂典語眾生於菩薩身深生敬信。為欲悟入詁訓言音文句差別。於一義中種種品類殊音隨說。若求醫明時。為息眾生種種疾病。為欲饒益一切大眾。若諸菩薩求工巧明。為少功力多集殄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發眾生甚希奇想。為以巧智平等分佈饒益攝受無量眾生。求此五明。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
說法門
菩薩為他說法有二。一隨順說。二清淨說。隨順說如別解脫戒經中說。清淨說於己有怨諸有情類。應住慈心為說正法。於惡行者。住利益心。應說正法。於諸有情無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應當安住利益安樂哀愍之心為說正法。不以嫉纏增上力故自讚毀他。以無染心。不希利養恭敬讚歎。為他說法。
攝生方便門
四種方便於諸有情普攝調伏成熟。何等為四。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方便。是行佈施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佈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若諸菩薩次行愛語。於彼彼處有愚癡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餘故。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名能攝方便。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於其善處勸導調伏安處建立。名令入方便。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趣入已。最後與其於正事業同共修行。令彼隨轉。由是因緣。令所化者不作是說。汝自無有淨信尸羅慧捨智慧。何賴於善勸導於他。諫誨呵擯。與作憶念。是故同事名隨轉方便。
求法門
大乘莊嚴經論求法有四因緣。一為色。二為非色。三為神通。四為正法。為色者。相好因故。為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為神通者。自在因故。為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求法具足四相。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求法有三種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諦第一諦實不倒故。二他利大。由法作世間依怙以第一義安置故。三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滿足故。
入法門
十住毘婆沙入寺品雲。菩薩若入寺。應行諸威儀恭敬而禮拜供養。諸比丘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空行者住處。無想行者住處。無願行者住處。行慈悲喜捨者住處。正行正念者住處。若見諸比丘隨所見業。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若我恆沙劫。常於天祀中大施不休廢。不如一出家。又念。在家多諸過患。出家皆無。隨應廣說。念出家者所行法事所得功德我何時得。廣說三乘所有行相。是在家菩薩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禮佛時。應生三心。一我當何時得於八部受諸供養。二何時當得神力。舍利流佈世間利益眾生。三我今深心行大精進得大菩提。我作佛已入無餘涅槃。次隨所作詣諸比丘。請諸法性相詣論師所。問戒持犯詣律師所。坐禪習定詣禪師所等。
應護正法門
菩薩五因緣故應受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四利益無量眾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瑜伽七十雲。由三過故不能無倒聽聞正法。一散亂故。二愚癡故。三不恭敬故。有五種相為聞修器。一謙下心。二奉行心。三攝受義心。四善攝受義心。五恭敬心。文殊問般若經云。六時不聲。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吃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何故。如是天清淨心為聞法故。以彼聲故。心不得定故。諸天還以天去故。惡鬼來作不饒益事。
六度十種分別門
大乘莊嚴論第七度攝品雲。此中六波羅蜜有十種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初數六。復次釋第一雲。為攝自利三事故唯有六。一增進。二不染。三不倒初。四如次令四事進。一資生成就。由佈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三眷屬成就。由於忍辱。四發起成就。由於精進。一切事業由此成故。第五禪定。能令煩惱不染折伏煩惱故。由此力故。第六般若。令業不顛倒一切所作如實知故。第二復次為攝二利六事故數唯六。初為攝利他三事故。在前三度令起正勤。一者施彼。二不惱彼。三忍彼惱。後為攝自利三事故在後三。一者有因由。依精進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故。三者解脫。由心已定令解脫故。第三復次為攝利他六事故。如其次第於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惱彼故。忍彼惱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歸向故。以善說法斷彼疑故。如是利他即成自利。第四復次為攝大乘四種因故度唯有六。一不染。二極敬。三不退。四無分別。修行施時。於財不染。無顧戀故。受持戒時。於諸學處。起極敬故。行忍進時。二不退。忍於眾生非眾生所作苦。得不退故。進於行善時。得不退故。行禪定般若時。此二無分別。止觀平等攝故。第五復次為攝大乘六道故。道者何義。答有方便者為道。由施故。於資財不著為道。由戒故。於境不亂為道。由忍故。於生不捨為道。由進故。於彼諸善增長為道。由定故。令煩惱清淨為道。由般若故。於智障清淨為道。第六復次同唯識等攝三學釋。第二顯相者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滿願。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如次治慳等六。合智者。與無分別智共行。由通達法無我故。滿願者。施於求財隨欲給與。戒於求戒以身口意護而教授之。忍於悔過與之歡喜。進於作業隨欲助之。定於學定隨欲授法。智於有疑隨欲決斷。成生者。先以施攝。後以三乘法隨其所應而成熟之。先安立於戒等中。後以三乘成熟亦爾。第三次第者有三因緣。一前後。二下上。三麁細。以施為先。引後戒等故。以施為下。戒等上故。以施為麁。戒等細故。皆以次知。第四釋名者。能除貧窮故名為施。能令清涼故名戒。能破瞋恚故名忍。能建立善故名進。能持心故名定。解真法故名慧。第五修習者。同雜集唯識論等。第六差別者。各有六義。一自性。一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自性者。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施因者。由無貪善根與思俱生故。施果者。由財及身成就故。身成就故者。即攝命等五。謂得命。得色。得力。得樂。得辨。施業者。自他二攝。滿足及大菩提。滿足施相應者。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故。品類者。法財無畏故。自性者。由住具戒乃至受學諸學足故。因者。滅是涅槃。為求涅槃度諸有邊受行戒故。果者。善道及不悔等。次第至心住。因戒得故。業者有三。一能持。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能靜息一切煩惱故。三者無畏。由不能起一切怖憎等諸罪緣起。相應者。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故。品類者。謂二得一受。得即波羅提木叉二法。得即定道戒(餘煩不述。更檢文)。八對治者。檀離七著故。一資財著。二慢緩著。三偏執著。四報恩著。五果報著。六障礙著。七散亂著。此中障礙著者。謂檀所治貪隨眠不斷故。散亂著者有二。一下意散亂。求小乘故。二分別散亂。分別三輪故。餘六障治初五翻前。謂戒離破戒著等。戒等離障礙著者。彼障礙隨眠皆斷故。戒等離分別著者。隨其三輪不分別故。九功德者。一恆時捨。謂諸菩薩一切時施自身命與一切求者故。二離求不求報恩及以愛果。由大悲為因故。三建菩提。由施建立一切眾生三乘菩提。四無盡。由無分別智所攝。乃至涅槃。其福無盡。無窮利益一切眾生。復次六度有清淨功德。且施彼求乞者。於菩薩所生三種喜。一得見時喜。二遂願時喜。三求見求遂時喜。由不見不遂時不生喜故。菩薩一切於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故。一得見時生喜。二遂彼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彼時生喜。此中應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薩。何以故。菩薩大悲具足故。六度有八無上。一者依。二類。三緣。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檀依者。以依菩薩故。類者有三。一物施。以捨自身命故。二無畏施。以救濟惡眾生故。三法施。以說大乘法故。緣者。以大悲為緣起故。迴向者。以求大菩提故。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為因故。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三輪故。田者有五人。一求人。一苦人。三無依人。四惡行人。五具德人。依止者。由三種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
七似饒益門
莊嚴第十二。菩薩有七似饒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侶。五似健奴。六似闍梨。七似和上。似母者。譬如慈母於子作五饒益業。一懷胎。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益眾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教習以多聞。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子。二教工巧。三為娉室。四付善友。五為絕債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為聖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為工巧。三令得解脫喜樂以為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為善友。五為遮諸障礙以為絕債。譬如善友於己作五饒益業。一密語為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佐助。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奸非。三耽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者秘其深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者即令覺知。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饒益業。一與樂。二與利。三恆與樂。四恆與利。五不乖離。菩薩五業亦然。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解。譬如健奴為主作五饒益業。一極諸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精好。五解巧於便。菩薩亦爾。一成熟眾生。二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樂。五與出世利。譬如闍梨於弟子作五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悕望。譬如和上於弟子所作五饒益業。一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禁斷諸過。四攝持以財。五教授以法。菩薩亦然。一令滿二聚。二令得解脫。三令斷諸障。四與世間樂。五與出世利。
菩薩五悕望門
菩薩五處常起悕望。一怖望六度增長。二六蔽損減。三成就眾生。四勝進諸地。五悕望無上菩提。
六決定應作門
菩薩由六度增上得六種決定。一者財成決定。由施常得大財成就故。二生勝決定。由戒常得隨意受生故。三不退決定。由忍諸苦常不退故。四修習決定。由進恆時習善無間息故。五者定業決定。由禪成就眾生業永不退故。六者無功用決定。由智得無生忍。無分別智自然住故。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一必應供養。二必應學戒。三必應修悲。四必應勤善。五必應離諠。六必應樂法。如次能滿六波羅蜜。菩薩必應常作六事。一厭五欲。不著施果報故。二自省過。謂晝夜六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三者耐苦。四者修善。五者不味。謂不噉禪味。恆欲界受生故。六者不分別。如次能令六度圓滿。
六度九種分別門
瑜伽三十九。施波羅蜜九門。乃至智波羅蜜亦爾。頌云。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施。一自性者。能施一切所應施物。無貪俱生思及因所發。能施一切無罪施物。身語二業定有果。見隨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名施自性。二一切施者。略有二種。一內所施物。二外所施物。但施己身名內所施。若慜食吐活命眾生數數食已吐所飯食施。名內外雜施。除上所說施。餘一切所應施物。名唯外施。知內外施於彼眾生唯令安樂不作利益。或不利益亦不安樂。即不施與。翻此即施。廣有無量應施不施。思準可知。三難行施者。財物尠少。自忍貧苦惠施於他。第一難行。所可愛物極生耽著。能自開意惠施於他。第二難行。極大艱辛所獲財物惠施於他。第三難行。四一切門者。一自財物。二他所得。三施親養愛僕。四施他來求。五善士施者。略有五相。淨信而施。恭敬而施。自身而施。應時而施。不損惱他而行惠施。六一切種施者。有十三相。一無依。二廣大。三歡喜。四數數。五田器。六非田器。七一切物。八一切處。九一切時。十無罪。十一有情物。十二方土物。十三財穀物施。一遂求施者有八相。一匱飲食。二匱車乘。三匱衣服。四匱嚴具。五匱資什。六匱塗飾香鬘。七匱舍宅。八匱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上七准此。八此世他世樂施者。略有九相。財有三。一妙淨如法物而行惠施。二調伏慳悋垢而行惠施。三調伏積藏垢而行惠施。無畏有三。一拔濟師子虎狼等畏。二拔濟王賊畏。三拔濟水火等畏。法施有三。一無倒說法。二稱理說法。三勸修學處。如是九相能令眾生此他世樂。財無畏此世。法施他世。九清淨施者有十相。一不留滯施。二不執取施。三不積聚。四不高舉。五無所依。六不退轉。七不下劣。八無向背。九不望報恩。十不希異熟。速施不留故。不妄執著故。不積聚頓施故。謙下非競勝故。不依名譽故。不悔廣大不自輕故。勝妙物施故。於怨親中悲心等施故。悲愍施不希報故。不希當果故。
戒九門者。一自性門有四種。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從他受。外觀愧故。善淨意樂。違犯內慚故。還淨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初二為依。生慚愧故。由慚愧故。能護尸羅。由能護故。離諸惡作。又初二是法。後二是前二法所引。又初二第四能令不毀。犯已還淨令犯還出。具四功德。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諸人天等故。二一切戒者有二種。謂在家分戒。出家分戒。此二略三即三聚戒。三難行戒者略有三種。一謂諸菩薩現具大財。族姓增上能棄。受持菩薩淨戒。名第一難。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名第二難。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無誤犯輕。何況犯重。名第三難。四一切門戒者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本性戒。三串習戒。四方便相應戒。正受者。受先所受三聚淨戒。本性者。住種姓位。本性仁賢。身語二業恆清淨轉。串習者多生修習三種淨戒。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惡法深厭。善法樂修。深生忻慕。相應戒者。依四攝事。於諸有情善業恆轉故。五善士戒者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生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六一切種戒者。以要言之。六種七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恆常戒。雖盡壽命不棄捨故。五堅固戒。利養恭敬本隨煩惱不伏不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如聲聞地說。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七遂求戒者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邪虛妄離間麁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於他亦然。不遂求。俱不悅故。如是審思惟己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八此世他世樂戒者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應遮而遮。應開而開。應攝正攝。應調正調。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名為四種。復有所餘五度俱行淨戒。即為五種。說名為九。能令自他現後安樂。名二世樂戒。九清淨戒者略有十種。一初善受戒。為三菩提不為命故。二不太沉戒。於違犯時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達離非處生悔愧故。三離懈怠戒。於睡臥等樂不耽著故。四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五支不放逸故。五正願戒。遠離利養不願生天。自要修行故。六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淨命所攝具足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故。八離二邊戒。遠離受用苦樂邊故。九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於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受無缺故。能如是習得五勝利。一十方佛護念。二將終生歡喜。三持戒為善友。四大功德藏滿。五現後戒成性。
忍九門者。一自性者。或思擇力。或由自性。堪忍怨害。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此名自性。二一切忍者。在家出家各具三忍。耐怨害忍。起念五想略如能斷疏。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故名為忍。安受苦忍者。事有八。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勞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有四。即飲食等四事。世法苦有九。謂衰毀譏苦壞盡老病死。威儀處苦有四。即四威儀。攝法苦有七。一供養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思察。七修瑜伽所攝止觀。乞行處苦有七。一毀形捨俗。二壞色衣服。三進止不縱住自兢攝。四依他活命。五盡壽乞求非久積用。六盡壽離淫。七盡壽離觀舞倡打歌同齡攜從等法。思勝解忍者。能於八種生勝解故。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由二因緣於彼諸處善能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三難行忍者有三。於劣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名第一難。居尊位。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名第二難。於其種姓婢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名第三難。四一切門者略有四種。一於親所作不饒益事。二於怨所作。三於中所作。四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五善士忍者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慰意慶喜。六一切種忍有六七種。六者。了知不忍受非愛異熟。由怖故忍。於生哀憐心悲愍親愛心親善故忍。無上菩提為忍圓滿故修行忍。夫出家者具忍辱力。非不行忍。由法受故修行於忍。種姓串習住自性故修行於忍。一切有情唯見諸法故修行忍。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所忍。一切處忍。一切時忍。一切身忍。不捶打故。語忍不出非愛故。意忍不憤發故。七遂求忍者略有八種。於諸有苦來求索者。要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類。悲不惱忍。於諸犯戒。悲不惱忍。復有五種耐勤苦忍。堪耐除有情苦勤苦。耐求法勤苦。耐法隨法行勤苦。耐為他說法勤苦。耐為有情所作正所有勤苦。八此世他世樂忍者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寒熱能忍。於飢渴能忍。於蚊虻能忍。於風日能忍。於蛇蠍能忍。於劬勞憂惱能忍。於墮生老病死苦有情。哀愍而行能忍。如是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二世安樂行。名二世樂。清淨忍者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恆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已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疾厭才謝便受等。
精進九門者。一自性。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勤。名進自性。一切者。在家出家各有三種。一擐甲。二攝善。三饒益。擐甲者。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切有情苦。以千大劫等日夜。處那落迦。不在餘趣。證得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名擐甲精進。攝善精進者。能為六加行能成辨六度。此復有七。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本隨惑異論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進。殷重加行故。三無量進。能現證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應進。所應得義無倒順行等通達故。五無倒進。為欲證得義願所引故。六恆常進。無間加行故。七離慢進。由勸精進離高舉故。由此疾證無上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云何饒益有情進。此有十一。如戒品說。彼戒此進。彼此差別。難行進者。略有三種。一無間遠離衣想食想臥想身想。於善無間修無懈廢。名第一難。如是精進盡眾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名第二難。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倒能引義利精進。名第三難。一切門者。略有四種。一離染法進。二引自法進。三淨除業。四增長智進。善士進者。略有五種。一無所棄捨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進。如先所受隨長養故。三無下劣進。勇勐熾然長時策勵。無怯無退故。四無倒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進趣故。一切種進者。六種七種。總有十三種。六者。一無間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進。數數思擇善品加行故。五無動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六無喜足進。少劣證中不喜足故。即經所說有勢等五。云何七種。一與欲俱行進。數於菩提勐利慾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進。本隨煩惱不染纏心。能於善法等習而住故。三勝進進。若本隨惑染心纏心。為顯精進。如救頭然故。四勤求進。勤求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進。於所修學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進。於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故。七善護進。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犯如法悔故。二世樂如忍應知。清淨者略有十種。一相稱進。二串習。三無緩。四善攝。五應時修習。六通達眾相。七不退弱轉。八不捨軛。九平等。十迴向。大菩提相稱者。為斷彼彼諸隨煩惱。修彼相稱對治法門。如為斷貪修不淨故等。餘准應知。
靜慮九門者。自性。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靜慮自性。一切靜慮者。略有二種。即世出世。此各有現法樂住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饒益有情。所有靜慮身心輕安離過泯相。名現法樂。能引十方解脫願智等。名為能引。饒益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有苦為除。於諸有情依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報恩。於怖為救。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匱乏者施於眾善。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名一切靜慮。難行者略有三種。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靜慮。為利有情還生欲界。名第一難。依止靜慮。能發無量超過二種所行境菩薩等持。名第二難。依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名第三難。一切門有四。一有尋有伺靜慮。二喜俱行靜慮。三樂俱行靜慮。四捨俱行靜慮。善士有五。一者無愛味靜慮。二慈俱行。三悲俱行。四喜俱行。五捨俱行靜慮。一切種者。六種七種。言六種者。一善靜慮。二無記變化。三奢摩他品。四毘缽舍那品。五自他利正審思惟。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義緣。三止相緣。四舉相緣。五捨相緣。六現法樂住。七能饒益他。遂求有八。一於諸毒藥霜雹災患。能息能成咒術所依靜慮。二於界違所生眾患能除靜慮。三於諸饑饉火災旱等現前在時。興致甘雨靜慮。四於怖畏能拔濟。五於乏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六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財位。七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八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應作正作靜慮。此世他世樂有九。一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記說變現調伏有情。三教誡變現調伏有情。四於造惡者示現惡趣。五於失辨才能施辨才。六於失念能施憶念。七製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咀理迦。能令正法久住。八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資生眾具能隨造靜慮。九於生惡趣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清淨略有十一。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由出世淨無有染污。三由加行淨。四由得根本淨。五由根本勝進淨。六由入住自在淨。七捨淨慮已還復證入自在淨。八神通變化自在淨。九離一切見趣淨。十一切煩惱所知障清淨靜慮。
慧九門者。一自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即慧自性。二一切有二。謂世出世。此各有三。一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難行慧者有三種。能知甚深法無我智。名第一難。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名第二難。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名第三難。一切門者略有四種。於二藏中。勝妙聞思二慧。及所應作隨轉。所不應作止息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呬多地無量慧。善士慧者有五。一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內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於諸法中善決定慧。五捨煩惱慧。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一切種六七。六謂四諦盡無生智是名六慧。七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遂求慧有八。一依法異門智。謂法無礙慧。二依法相智。三依法釋詞智。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即三無礙解。五菩薩一切摧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一切正訓營為宗屬家產慧。八菩薩一切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二世樂有九。謂諸菩薩於內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餘四明處能善明淨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即用如是於五明處善明淨慧。以為依止。於他愚癡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現教導讚勵慶慰慧。清淨有十。於真實義有二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於流轉有二慧。謂取正因果故。於執受義有二慧。謂倒不倒如實了知故。於方便義有二慧。謂應作不應作如實知故。於究竟義有二種慧。謂染淨如實了知故。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十五雲。謂諸菩薩所有佈施略有五種。功德相應得入佈施到彼岸數。一者無著。二無戀。三無罪。四無分別。五迴向。如施戒等當知亦爾。無著者。謂於一切種施等障法中。無有罣礙。無戀者。謂於有染及彼果中。心無繫著。無罪者。謂遠離一切種施等隨煩惱。無分別者。謂於施等不觀遍計所執自性。迴向者。謂以一切施等諸行願得菩提果。於前九門皆隨決了。
七相施等清淨門
七十四雲。菩薩所行惠施。由七種相乃得清淨。謂施淨。戒淨。見淨。心淨。語淨。智淨。垢淨。皆有十相。初清淨十相者。一廣大施。謂眾多差別故。二平等施。無僧減故。三應時施。當彼所樂故。四上妙施。色等具足故。五清淨施。非不淨物所雜穢故。六如法施。無罪相應故。七隨樂施。謂隨求者所愛樂故。八利益施。隨彼所宜故。九或頓或漸施。觀彼求者故。十無間施。無斷絕故。戒淨十相者。一發勤精進所獲財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物施。三離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法施。五如法所得施。六息除諸惡施。七諸伏調根施。八殷重恭敬施。九自手而施。十於己僕從先行恩養。然後惠施來求者。見清淨十相者。一不計度我能行施。二不將己量他施。三不觀他當反報施。四不觀當來有富樂施。五不觀令無果施。六不觀施不相似果施。七不觀施有顛倒果施。八不觀殺害為伴侶施。九不觀奇變吉祥相施。十不為聲譽稱讚施。心清淨十相者。一憐愍心施。二珍寶心。謂於施所。三平等心施。四調伏垢心施。五欣樂心施。謂由七相。一於未來求者。發歡喜心故。二於已來求者。初見便淨信故。三於正施時。生悅豫心故。四生靜定心故。五生無足心故。六生不惱心故。七施已不追悔心故。六忍辱心施。無厭倦故。七以慈心施惱害者。八以悲心於有苦者。九以喜心施於有功德者。十以捨心施於親友所。語清淨十相者。一先於施物。恣彼乞者。二彼若至時。稱善來進。三遠離嚬蹙。平面而視。含笑先言。四以耎言共申安慰。五從此無間言當施汝可愛財物。六正發施言。七彼若遮障。縱容分佈不出麁言。八於乞者不毀不呰。九若無施物。正言詞謝許得隨與。十於乞者終不對面呵責笑弄。令改容愧。智清淨十相者。一由惠施智清淨。二由求者智清淨。三由施物智。四由施加行智。五由以施成熟有情智。六由方便善巧智。七由諸欲過患智。八由除垢智。九由友遠離攝受智。十由隱覆六方智清淨。惠施智淨者。了施名言體相故。求者智淨者。住福田想故。施物智者。於工巧業善巧速能集物而惠施等。加行者。勿令求者生疲倦等故。方便善巧智者。教導令行施等。除十四垢業。由友遠離攝受智者。離四惡友近四善友而行施故。隱覆六方智者。謂隱覆六方而行惠施(此次三門如法華安樂品)。垢清淨十相者。一遠離懈怠垢。二遠離貪垢。三遠離瞋垢。四遠離癡垢。五遠離障垢有四障。一不串習。二匱乏。三耽湎。四觀果。此離非道理垢。六善分佈。七由圓滿施。此離減少垢有二。一事圓滿。二意樂圓滿。事圓滿有七。一施資產。二施國土。三施有情。四施莊嚴。五施舍宅。六施居處。七施內身。八由清淨施。離不清淨垢。由十種清淨。即無著無取等。九善觀察施離惡慧垢。謂觀察施物。觀察意樂。觀察其田。觀物者。觀用勝積。觀施勝用。以饒他故。觀意樂四。於因無倒意樂。果中無著意樂。於生悲愍意樂。於智圓滿意樂。觀田五相。一於是處乞求可得。二於是處已有乞求復加貧匱。三於是處已有貧匱復無依怙。四於是處有無依怙復行惡。行。五於是處雖無此等而有修行。十具方便德而行惠施離無方便過垢。謂串習施不顧身命悲愍有情。真實義智無上菩提勝解教導強力逼迫處任恩報生及神力。
七非田不應施與門
非田不應施有七。一乞求者極大暴惡。曾為怨害歸依怨害而有所求。二勸為善事終不能得。三心壞染污為染污事而有乞求。四為損惱而有乞求。五乞求者或自是魔。或魔所魅非處乞求。六乞求父母或復隨一非所施物。七能為無義。
四攝如度九種門
四攝九門頌如前度。自性愛語。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為愛語自性。一切愛語者。略有三種。一設慰喻語。恆對有情遠離嚬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二者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若見有情妻子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三設勝益語。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恆常現前以勝益言而為饒益。難行愛語者。略有三種。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如前三語。名第一難。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名第二難。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者長老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如前三語。名第三難。一切門語有四。一欲斷諸蓋趣向善者。為說先時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議抉擇。善士愛語略有五種。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名有神變。一切種愛語六種七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應製法遮制。三開示諸法法門。四開示無倒法相。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愍種種驚怖。五如理宣說所攝。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遂求有八。謂依四淨語起八聖語。四淨語謂四善語業。八聖語謂見言見等。二世樂有九。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七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清淨愛語有二十種。如前力品。自性利行。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略名自性。一切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後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由此能令獲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現後利勸導利行者。正勸導在家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由此能令現得輕安後生淨天。或無餘依界般涅槃。難行利行者略有三種。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名第一難。難勸導故。於有善因現前耽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有情利行。名第二難。廣大放逸耽著轉故。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有情利行。名第三難。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一切門利行有四。不信有情於信勸導。犯戒有情於戒勸導。惡慧有情於慧勸導。慳悋有情於捨勸導。善士利行略有五種。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於攝妙義勸導。於諸有情柔濡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一切種利行有六七種。六謂若諸有情應正攝受正攝受之。應正調伏正調伏之。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入聖教。已入聖教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七謂隨所化生於善資糧守護長養。隨小大乘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二乘種即於二乘而正安處。若大乘種即於大乘安處。遂求利行者有八。謂見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於餘七纏亦爾。二世樂有九。謂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一切窣羅若迷麗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離一切妄語。離離語。離麁語。離穢語。依淨意業。勸離貪瞋癡。清淨利行有十。依外清淨有五。一無罪利行。二不轉。三漸次。四遍行。五如應。諸惡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名無罪行。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即於其中能正勸導。名不轉行。知劣中妙。隨次為說下中上法。教誡教授令漸次修行。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名遍行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善法三品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於彼如彼方便勸導。名如應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而行利行。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慢我執。而行利行。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故總成十。同事者。若聽是義。於是善根。勸化受學。或等或增。自現受學。與他同事。所化有情知同己事。受學決定堅固不退。以作是思。定能為我利益安樂。彼自現行。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得詰難言。汝不受學。云何勸導教授於他。汝應從他諮受教誡。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謂與等力而不自顯。有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謂現生下劣而導他故。有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謂見可化善根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增或等。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謂自行放逸棄捨他事。
各九得果門
前施乃至同事九門所得果者。一切施等。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此三流至下諸門)。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之身正法久住果。難行能感如來希奇法果。一切門得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善士門得一切有情門最尊勝果。一切種得無量殊勝福德所攝相好莊嚴身果。遂求門能感如來座菩提座魔不能惱不傾動果。二世門得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清淨門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十業得短命報門
業報差別經云。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自行殺生。二勸他令殺。三讚歎殺。四見殺隨喜。五於怨憎所欲令喪滅。六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祀屠殺眾生。十者教人鬪戰互相殘害。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自不殺生。二勸他不殺。三讚歎不殺。四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心方便救免。六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見諸患者起慈悲心。九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十以諸飲食惠施眾生。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一好喜打拍一切眾生。二勸他令打。三讚打。四見打歡喜。五惱亂父母令心憂惱。六惱亂賢聖。七見怨病苦心大歡喜。八見怨病癒心生不樂。九於怨病所與非對治。十宿食不消而復更食。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無病報。初四翻前四。五供養父母及諸病人。六見賢聖病瞻視供養。七見怨病癒心生歡喜。八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九於病苦起慈悲心。十於飲食自能節量。
十業丑好報門
十業令眾生得丑陋報。一好行忿怒。二好懷嫌恨。三惑誑於他。四惱亂眾生。五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見丑陋毀呰輕賤。十習諸惡行。十業令眾生得端政報。一不瞋。二施衣。三愛敬父母。四尊重賢聖。五塗飾佛塔。六掃灑堂宇。七掃灑僧地。八掃灑佛塔。九見丑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十見端政者悟曉宿因。
十業生下上族門
十業令得下族姓報。一不敬父。二不敬母。三不敬沙門。四不敬婆羅門。五於尊長不敬護。六於師長不奉迎供養。七見尊者不奉迎請坐。八於父母所不尊教誨。九於賢聖所不受教誨。十輕蔑下族。十業得上族報。翻前即是。十業令生得少資財報。一自行盜。二教他行。三讚他盜。四見盜歡喜。五於父母所減損生業。六於賢聖侵奪資財。七見他得利心不歡喜。八障他得利為作留難。九見他行施無隨喜心。十見饑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十業令生得多資財。翻前可知。
禮塔十功德門
次文廣辨雜業差別之報。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好聲。二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處眾無畏。四天人愛護。五具足威勢。六威勢眾生皆來依附。七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八具大福報。九命終生天。十速證涅槃。
施蓋十功德門
奉施寶蓋得十功德。一者處世如蓋覆護眾生。二身心安穩離諸熱惱。三一切敬重無敢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以為眷屬。六者恆作轉輪聖王。七者恆為上首修習善業。八九十報如禮佛後三。
施旛十功德門
奉施繒旛得十功德。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財寶。三者善名流佈遍至諸方。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處施行堅固。六者有大名稱。七有大威德。八生在上族。九命終生天。十速得涅槃。
施飲十功德門
以鐘鈴施得十功德。一得梵音聲。二有大名聞三識宿命。四所出言人皆敬愛。五常有寶蓋以自莊嚴。六有妙瓔珞以為服飾。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餘三如禮佛後三。
施衣十功德門
奉施衣服得十功德。一者面目端嚴。二肌膚細滑。三塵垢不著。四生便具足微妙衣服。五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具慚愧服。七見者敬愛。餘三准前。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器皿飲食各得十功德。如盂蘭盆經讚述說。不能繁敘也。
施香十功德門
奉施香華得十功德。一者處世如華。二身無臭穢。三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超勝世間為物歸依。六身常香潔。七愛樂正法。受轉正法。受持讚誦。餘三如前。
施燈十功德門
以燈明施得十功德。一照世如燈。二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得於天眼。四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除滅大闇。六得智慧明。七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餘三如前。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得十功德。一者得勝福報。二生於上族。三得勝妙色。四得勝妙聲。五得勝妙蓋。六得勝妙辨。七得勝妙信。八得勝妙戒。九得勝妙多聞。十得勝妙智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終)
原夫此書者。發心修行之要路。菩提涅槃之大基。求佛行人不可不崇。依之先年之比。故清淨光院家有御發願被開上卷。其後關東名越光明寺苾芻靜照特發誓願。勸化數十貫之淨財。式備中下開版費用。令同法苾芻照慧勤策誘賢幹緣矣。冀流通永代。開發大心者。
正應三年庚寅三月二十五日
西大寺沙門 睿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