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戒淫二書。其戒殺書。名萬善先資。言多懇切深痛。自言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雲。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一蚊蟻。唯願尊神是糾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讚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書。名慾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謂息淫原始方便。次觀此身。諸蟲蝟集。宛轉遊行。食人腦髓。是為初開不淨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洟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嘗輯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雲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西歸直指卷之一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匯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淨土綱要

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憐憫眾生輪迴六道。頭出頭沒。受苦無量。故於十方佛土中。指出西方極樂世界。使人知所趨向。而又授以至簡便法。使但念彼佛即便往生。真生死海中大慈航也。吾輩宿福深厚。幸遇此法。不敢仰負如來厚恩。故將大小本彌陀要旨。節錄其概。使閱者一覽便知。名為淨土綱要。

阿難啟請

大本彌陀經云。釋迦如來。一日容顏異常。阿難問之。佛言。汝所問者。勝於供養一四天下聲聞緣覺。及佈施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雖至累劫。猶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

觀此。則知淨土法門。不獨人類之梯航。亦諸天諸仙之寶筏。慎莫泛視。

佛土雙標

小本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自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法藏因地

大本經云。無量無數劫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化度眾生。是時有大國王。往聽說法。頓然覺悟。乃捨王位。而往修行。號曰法藏比丘。即今阿彌陀佛是。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願。皆為濟度眾生。乃精進修行。入菩薩地。內則修慧。外則修福。於一切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且復託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通其語言。以施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昆蟲。無不欲令其超生極樂。

願滿成佛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歷大阿僧祇劫。行菩薩行。不計眾苦。手中常出一切衣服。飲食。音樂。乃最上所須之物。惠施眾生。令其歡喜。發無上菩提之心。歷無數百千萬億劫。方得成就從前所發四十八願。而入佛位。是以十方無量眾生。一念歸依。遂生其國。

四十八願

第一願 我作佛時。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第二願 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生。
第三願 我剎中人。欲食之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
第四願 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
第五願 我剎中。自地以上。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
第六願 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
第七願 我剎中人。無淫佚瞋怒愚癡之心。
第八願 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無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預相知意。
第九願 我剎中人。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
第十願 剎中人知身如幻。無貪著心
第十一願 剎中雖有天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
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假令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盡為緣覺聲聞。不能知我之年壽。當若干萬億劫。
第十三願 假令十方各千億世界諸天人民。皆為緣覺聲聞。一心共計。亦莫知我剎中天人之數。
第十四願 我剎中人民。壽命皆無央劫。莫知其數。
第十五願 我剎中人。所受快樂。一如漏盡比丘。
第十六願 我剎中人。住正信位。離顛倒想。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止盡般泥洹。
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
第十八願 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
第十九願 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
第二十願 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
第二十一願 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
第二十二願 剎中人盡得神足。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
第二十三願 我作佛時。名聞十方無數世界。諸佛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乃至蜎飛蠕動。聞我名號。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
第二十四願 頂中光明絕妙。勝於日月百千萬倍。
第二十五願 我作佛時。光明照無數天下。諸天人民。乃至異類。見我光明。皆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第二十六願 眾生蒙我光明。觸其身者。過諸天人。
第二十七願 十方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欲生我剎。我現其前。引為不退菩薩。
第二十八願 十方世界天人。聞我名號。燒香散華。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
第二十九願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三十願 十方世界眾生。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壽終不經三惡道。得生我剎。
第三十一願 十方天人。聞我名號。五體投地。喜悅信樂。修菩薩行。常為諸天世人之所敬。
第三十二願 十方無央數世界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不復為女。
第三十三願 生我剎菩薩。一生將補佛處。若其本願。欲往他方攝化眾生。我以神力。助其修種種行願。
第三十四願 剎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願。不墮惡道。
第三十五願 剎中菩薩。以香華幡蓋。真珠瓔珞。種種供具。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
第三十六願 剎中菩薩。欲以萬種供具。供養十方無央數佛。供養眾具。自然在前。
第三十七願 剎中菩薩。受持經法。必得辯才智慧。
第三十八願 剎中菩薩。辯才智慧。不可限量。
第三十九願 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第四十願 我剎清淨。照見十佛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佛剎。即時應現。
第四十一願 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皆知見道場樹。
第四十二願 剎中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
第四十三願 剎中欲得聞法。隨其志願。自然得聞。
第四十四願 剎中菩薩聲聞。頂中皆有光明。說經行道。無異於佛。
第四十五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得清淨解脫三昧。供養不可思議諸佛。
第四十六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皆得普等三昧。
第四十七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即得不退轉地。
第四十八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以散其上。空中讚言。決定成佛。

如來得名

小本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堂宇寶池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講堂精舍。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復有七寶。以為樓觀欄楯。勝於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殿。亦復如是。彼諸天及人。衣服飲食。微妙音樂。隨意而現。所居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悉化現而成。然其宮宇。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寶地者。由其前世求道時。德有厚薄故。止有衣服飲食。則皆平等。宮宇內外。復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若一寶二寶成者。其底沙亦以一寶二寶。如黃金池者。底白銀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若三寶四寶。以及七寶成者。其底沙亦如是。池中皆八功德水。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其間復有百種異華。枝皆千葉。光色既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不可勝言。

天樂雨華

小本經云。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池岸華樹

大本經言。諸寶池岸。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華果。香氣流佈。又有各色蓮華。彌覆水上。又有七種寶樹行列。其純一寶樹者。根。莖。枝。葉。華。果。皆以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華。果。亦以二寶。如是行行相植。枝枝相準。華華相順。果果相當。乃至週遍世界。不可勝視。

樹網宣音

小本經云。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德水香華

大本經言。生西方者。若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至腰。至頸。亦復如是。調和冷暖。無不順適。既出浴已。各坐蓮華之中。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吹諸寶華。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大眾有欲聞法者。有欲聞音樂者。有欲聞華香者。有皆不欲聞者。各如其意。不相違忤。

鳥宣偈頌

小本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又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景象殊勝

大本經言。剎中諸上善人。壽皆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聞語言。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復丑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復庸愚。凡所存念。無非道德。形諸談說。無非正事。各相愛敬。無或憎嫉。各通宿命。雖歷萬劫。己所從來。靡不知之。復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復知無央數世界。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心意所念。復知彼於何劫何歲。盡得度脫為人。得生極樂世界。

自然飲食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剎中諸往生者。其飯食時。有欲銀缽者。有欲金缽者。有欲水晶琉璃缽者。乃至有欲明月珠摩尼珠者。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飽其中。多亦不餘。少亦不缺。食已。自然消散。無有渣滓。或但見色聞香。自然飽滿。既已食訖。器皿自去。再欲食時。復現如前。微妙快樂。次於泥洹。

隨宜修習

大本經云。彼國人民。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誦經者。有在地聽經。思道。坐禪者。亦有在虛空中講經者。有在虛空中誦經者。在虛空中聽經。思道。坐禪者。於是未得須陀洹者。因此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此得斯陀含。乃至未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者。因此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各隨其質。欣然適意。

音容相貌

佛問阿難。譬如丐者。在帝王側。形相容儀。可相類否。阿難答言。丐者羸陋丑惡。安可比擬帝王。佛言帝王雖貴。然較之轉輪聖王。猶如丐者。轉輪聖王。僅王四天下。然比忉利天王。又百千億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

作觀見佛

十六觀經載頻婆娑羅王之後韋提希。因其子阿闍世王弒逆。不願住此娑婆濁惡世界。求生西方清淨佛土。佛告以修十六種觀想之法。至第七觀。遂見西方琉璃寶地。遙睹阿彌陀佛。光明相好。佇虛空中。觀音侍左。勢至侍右。世尊遂授記韋提希。及五百侍女。皆生淨土。此用觀想之法以往生也。然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如來有異方便教汝。故得往生。所以蓮大師云。觀法深玄。祇應守約。守約者。持名之謂也。

稱名見佛

世尊說大阿彌陀經。備言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告阿難曰。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為阿彌陀佛作禮。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佛。容貌巍巍。如黃金山。會中四眾。悉皆睹見。並見國土一切莊嚴。是時盲者皆見。聾者皆聞。啞者皆語。跛者皆行。地獄餓鬼。皆獲安樂。諸天樂器。不鼓皆鳴。

持名往生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段乃一經之要旨。重在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上。

生非易事

佛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前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故信為入門之要務。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便是無善根。無福德。無因緣矣。如此甘露法門。乃竟於我無分。豈不痛惜。餘每誦經至此。不覺毛骨悚然。有時淚下如雨。既復幡然自慰曰。只愁不欲往生耳。果能信得阿彌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發得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能念得如來聖號。便是吾之因緣。安有不往生之理。法華經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末後付囑

佛告阿難。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人在三界中。如在圍城內。急求出路。方能逃脫。乃幸而開得一門。可以直達家鄉。機緣豈可錯過淨土法門者。透出圍城。直達家鄉之路也。釋迦如來。大慈大悲。憫念被圍之人。必受荼毒。所以開此捷徑之門。招人速出。此段經文。是最後叮嚀語。不獨教人諦信如來自己之言。並示以信受十方諸佛之語。悲心亦甚切矣。吾輩身荷大恩。無由上報。唯有如說修行。立弘誓願。求生淨土而已。謹將修持法門等。開列於後。

修持法門

每日清晨。盥嗽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便向之)至心奉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頂禮。

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一拜)
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或十拜或七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菩薩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拜)
煩惱無盡誓願斷(一拜)
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拜)
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拜)
禮拜訖。即誦阿彌陀經。或平日所誦經。或平日所持咒。皆不拘多寡。但須至心持誦。誦畢。即迴向西方 略停。即一心念佛。

念佛緣起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隨念六字名號。或四字名號。或幾百聲。或幾千聲。各隨其力。念完。即念觀音勢至二菩薩名號。即念迴向文一遍。迴向西方 若每日所課佛號。多至幾千幾萬聲。當分作幾時念。每念一時。即迴向一次 其迴向文。有詳有略。詳者。雲棲大師所定。略者。慈雲懺主所定。最略者。即經偈十六句。(見後)各隨其力。

十念法門(此為最忙者設)

每日清晨盥[口*敕]焚香。(若無香華須心上觀想作無數香華供養三寶)合掌面西。至心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拜)
隨合掌面西。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要一心不亂者盡十口氣。謂之十念。然不可因記數之故。反分其心。宜手執數珠。心自不亂。手但記數。約念三串四串或五串十串亦可。念畢。隨念十六句迴向偈 偈曰。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哀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我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報恩法門

修淨土者。靜想吾一生以來。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以及教訓養育。此恩此德。何能上報。又念吾從無量劫來。託生之數。不可窮盡。則父母之恩未報者。亦不可窮盡。此無量宿世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燒煮屠割者。必有在餓鬼中。飢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負重牽犁者。吾若不信有此。是猶母雞被殺。而小雞不信也。吾若不思救度。猶小雞雖見母殺。而不知所以救度也。興言及此。便當涕淚悲泣。舉身接地。代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心稱念聖號若干聲。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若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者。亦迴向在內。

助緣法門

修淨土者。每日清晨。觀想一閻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所殺牛羊犬豕。禽鳥魚鱉之類。每日無算。積其尸。可以過高山之頂。收其血。可以赤江海之流。此等異類。止因宿生造業。不知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吾當代其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號若干聲。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又觀想一閻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一切餓鬼。為飢渴所逼。咽喉出火。骨節出聲。受苦無量。又念八寒八熱大小地獄中。斬砍燒磨。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量。止因宿世廣造惡業。不信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我當代其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號。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修淨土者。每日之間。隨力隨分。所行善事。如佈施貧窮。齋僧塑像。買物放生之類。一毫之福。即代為十方受苦眾生。迴向極樂世界。

西歸直指卷之一

西歸直指卷之二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匯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疑問指南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入。人若不信。便如焦芽敗種。無藥可施。何況念佛往生。尤為難信之法乎。往昔禪宗長老。暨博學鴻儒。皆有闡揚淨業。設為問答之詞。如天台智者大師之十疑論。天如老人之淨土或問。王侍郎之決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論。其外復有為集為文。目不勝賞。無非欲人堅固信根。同歸安養耳。茲特統匯群編。撮其領要。間亦竊附管窺。補所未逮。總名之曰疑問指南。敢曰制錦以成章哉。聊雲釀花而作蜜爾。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專為自利。捨離眾生。毋乃闕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薩有二種。一久修行菩薩。已曾親近諸佛。悟得無生法忍者。一初發心菩薩。未嘗親近諸佛。未得無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為天為仙。為帝為王。為鬼為畜。出入生死。廣度眾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薩之心。猶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濁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五濁世中。聲色貨利。刻刻糾纏。煩惱冤家。重重密佈。略一失足便成墮落。縱使得生人中。難逢有佛之世。縱使有佛出世。難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轉生若遇大富大貴。未免耽著塵緣。廣造眾惡。從此一失人身。何時更當解脫。所以有智慧人。將欲度生。先求見佛。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業已為金剛不壞之身。然後可行隨類度生之願。譬如救溺。須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從井救人。未有不與之俱溺者。非闕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何乃捨此求彼。欲生西方。經云。心淨。則佛土淨。欲求淨土。當先淨心。何乃不求淨心而求淨土。

答。欲生西方者。謂是捨此而求彼。則不欲生西方者。獨非捨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兩無所求。是執斷見矣。若云彼此兩無所捨。是執常見矣。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故雖熾然往生。不礙無生之理。至於心淨佛土淨之說。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見求生者之心必非淨。而不求生者之心反為淨耶。若言乎事。與其淨此心以居五濁惡世。何如淨此心以居極樂蓮邦耶。況居濁世者之求淨而不淨。在蓮邦者之不求淨而自淨耶。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而乃偏求一佛淨土耶。

答。諸佛淨土。固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一處。三昧難成。故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淨土。無異生一切淨土也。

第四疑

問。十方佛土。無量無邊。隨念一佛。皆得往生。何為偏念阿彌陀佛。

答。有三因緣。一。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有緣故。無量劫前。發四十八種誓願。皆欲接引念佛眾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稱阿彌陀。將來眾生福薄。法欲滅時。諸經皆去。獨有阿彌陀經遲去百年。非其驗何。一。因本師釋迦如來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經。所說甚廣。獨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彌陀。苟非至切至要。胡為再四諄諄。一。因十方諸佛皆作證明故。蓋淨土法門。系難信之法。故世尊每說阿彌陀佛。即有十方如來。共作證明。以見不可不信。然則欲修淨業者。安得不專念彌陀哉。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未斷。一毫福德未修。若西方淨土。已是超出三界。過於天帝天仙百千萬億恆河沙倍。凡夫念佛。安能遂生其國。

答。此仗阿彌陀佛之力。非藉自己之力也。譬之跛人行路。終日不能數里。若乘轉輪王之象寶。一朝能歷四大天下。又如寒士欲親近帝王。倘從州縣小試。以望登科甲。位通顯。則難而未穩。若能托胎而為王子。不過旬月之間。便與帝王同為一家。往生者之專仗佛力。亦猶是也。修行人若不求生淨土。僅在惡濁世界修持。則頭出頭沒。不知經若干年劫。尚不能成一羅漢。何況至於菩薩地位。若修淨土法門。只要精進修持。一心不亂。現世便可往生。竟從西方修行。永不退墮。直至成佛。最為捷徑。譬如竹中之蟲。向上欲出。必要咬穿無數竹節。不勝其苦。若識得從旁便可咬穿。則橫出甚易。所以修淨業者。謂之橫出三界。而何疑凡夫之不能遂生也。

第六疑

問。九品之中。下三品多是惡人。止因臨終念佛。所以往生。萬一既生彼國。仍有邪見三毒。柰何。

答。只愁不生。不愁生後復惡。其中蓋有五因緣。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持故。二者所願如意。無所貪求故。三者寶樹花鳥。咸宣妙法故。四者純以菩薩為良友。惡緣永斷故。五者壽命長遠。歷劫修持故。所以一生西方。直至成佛。永不退轉。良有以也。

第七疑

問。繼釋迦而成佛者。即彌勒菩薩。今現在兜率天宮說法。人能修上品十善。便生其處。何不往生兜率天宮。親侍彌勒。將來下生成佛之時。隨之而下乎。

答。上品十善。固得生天。但欲必生兜率。恐亦未穩。不觀彌勒上生經乎。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試問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彌陀佛。但得持名。無不攝受。較之廣修十善者。其易數倍。況兜率天宮。多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勝計。天人見之。往往耽染。何況凡夫。薩遮尼乾子經云。諸天大繫縛。無過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較之西方。萬不及一。又況縱見彌勒。未護聖果。一生淨域永不退轉乎。

第八疑

問。凡夫宿世今生。廣造無量惡業。臨終十念。云何遂得往生。

答。今世造惡。臨終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不過一念之迷耳。不然。臨歿之時。惡緣必至矣。安能反遇善知識。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聽信乎。況彼念佛之時。必其幡然覺悟。痛悔前非。大怖切心。萬緣齊放。止認西方一條路。更無別處可回頭。如此念佛。雖然一句。可當千聲。所以十六觀經云。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果能辦著此種精誠。又加以宿生福業。佛來接引。夫亦何疑。

第九疑

問。極樂國土。去此娑婆世界。尚有十萬億佛土。如此遼遠。凡夫豈能即到。又聞女人根缺。及二乘人。皆不得往生。信乎。

答。道遠難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國土。只在此心。非挾此形骸以往也。如人夢遊他國。雖在千萬里外。一呼便醒。豈因道近易覺。道遠難覺耶。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謂極樂國土。無有女人。及根缺之人也。非謂女人及根缺者。不得往生也。若女人不得往生。則韋提希。(阿闍世王之母)與五百侍女。世尊何以授記其悉得往生乎。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佛有一願雲。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女人如此。根缺可知。且鴝鵒鸚鵡。尚因念佛而往生。(一見淨土文一見法苑珠林)豈根缺者反不如異類耶。至於二乘。乃果位中人。凡夫尚得往生。豈有反擯二乘之理。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將謂獨非二乘耶。故謂生彼國者。無二乘之執心。則可。謂二乘不生。生彼國者。即無二乘。則不可。

第十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發心。得生彼國。又世俗之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國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當具二種念力。必得往生。一者當生厭離濁世之念。二者當生欣慕樂邦之念。又當發菩提心。隨力作善以迴向之。未有不往生者。至於妻子之緣。在俗亦所不礙。苟能使之共沾法味。斷不因之而反種孽根。所謂厭離濁世者。濁惡世中。動生荊棘。世人只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為名利兩途。奔波一世。手忙腳亂。甘為妻子做家奴。晝想夢思。總為色身尋煩惱。自想七尺形軀。外面只因一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將天眼一觀。中間不過滿腹尿溺及膿血惡露而已。所以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當樂此身。而謂不當厭離乎。所謂欣慕樂邦者。西方之樂。非天宮之可比。不可以言語形容。每日但將經中所言。一一靜想。以為吾將來必定到此。則欣慕之念自生。淨土之緣自熟。云何謂發菩提心。往生論雲。菩提心者。誓願成佛之心也。誓願成佛者。憐憫一切眾生。輪迴六道。受苦無極。是以發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極樂國土而後已也。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種念力。又加以發菩提心。仰體如來度人之意。有不決定往生。蒙佛受記者。未之有也 已上十疑論。

客。問天如老人曰。永明壽禪師。海內推為宗匠。而自修淨土。且以教人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差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度。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

答。永明大師。非過讚也。淨土法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廣大者。一切機緣。收攝都盡。上而等覺位中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之徒。臨終念佛悔過。無不往生也。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但持六字名號。即便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也。試問。修行出世。更有捷於此者乎。非壽禪師。不能以此自修。非壽禪師。不能以此教人也。

問。廣大簡易。既聞命矣。但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何必復求淨土耶。

答。惟其悟達。故願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淨土之趨。萬牛難挽矣。且汝謂一悟之後。結習已除。諸漏已盡。無量劫來之冤對已消。更不復受後有耶。抑或尚有結業未完。不免重報輕受耶。且謂一悟之後。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時尚未具足。猶待他生後世也。倘謂只消一悟。大事已畢。則諸大菩薩之廣修六度。動經塵劫者。反有愧於汝矣。觀佛三昧經。載文殊菩薩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世尊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載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善財童子。亦終之以導歸極樂。楞伽經中。世尊授記龍樹。亦有往生極樂之語。至於大寶積經。世尊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指示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若夫東土之廬山遠公。天台。賢首。諸宗尊者。無不宣揚淨業。共修西方。豈其所悟所證。反出今人下耶。

問。淨土攝機。誠哉廣矣。然所謂淨土者。在十萬億佛剎外。較之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似乎著跡矣。

答。楞嚴經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佛土而在心外者哉。當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微塵國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恆沙諸佛者。惟我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不依我心而立。無一佛不因我性而現。然則十萬億剎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淨土。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

問。淨土之說。蓋表法耳。智者當直悟禪宗。方為上著。若只讚揚淨土。將毋執著事相。不明理性耶。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識得此意。則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中峰大師云。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雖互為闡揚。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故大勢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曰。願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宜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安得尚執偏見耶。且爾雲淨土表法者。豈不以淨心即是淨土。不復有七寶莊嚴之淨土乎。果爾。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獄。不必更有刀劍鑊湯。愚癡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然則既有寂光淨土。必有實報莊嚴等土可知。況事外無理。相外無性。定要捨事求理。離相覓性。則理事尚不能無礙。安望其事事無礙乎。且爾雖具如來之性。現在猶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隨處淨土。試問能於廁溷之中。安之如衽席否。能於犬豕牛馬。同槽而食否。能於腐爛尸骸。蛆蟲鑽嚙者。同寢同眠否。如其能之。任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任汝說縱遇風刀常坦坦。若猶未也。則是穢淨之見未空。愛憎之情猶在。而乃以過量境界。侈口高談。使淺見之夫。略讀幾本經書。略看幾則公案。便欲謗法造罪。伊誰之咎哉。

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於無生之義乎。

答。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諦也。蓋妙真如性。本是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遠而難到。則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問。十方佛土。淨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此間國土。眾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經云。是諸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為鄰。彼則質托蓮房。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穢。復不累母氏之劬勞。而人世之生苦謝矣。此方年老之人。發白面皺。腰曲背駝。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疾病。則呻吟床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不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頭就縛。押付閻羅。彼則一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永遠相親。寧有愛別離之苦乎。此方仇敵相尋。有冤必報。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相與周旋。曾有冤憎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丑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也。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極樂蓮邦。蓋惟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也。

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為。方能受用。云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

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其飲食衣服。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為惡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云。誦持往生咒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問。法華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云如來有十華嚴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獨有螺髻梵王得見。餘皆不知。淨土聖境。亦復如是。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精進。其華漸大。倘或退惰。其華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琉璃所成。然其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之寶剎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乎。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臨終。皆有此僥倖哉。群疑論雲。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岩失足。有一於此。便難念佛。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刀解體。恐怖慞惶。豈暇安心念佛。又或業緣未畢。世念未休。傢俬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心。子哭妻啼。驚皇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人云。若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裡偷閑。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臥。裸形盥[口*敕]時。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淨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

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其欲得功名。求生淨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也。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問。父母之恩。最難圖報。若能往生西方。未識有法可以報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萬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未知往生之後。能各記憶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報之乎。

答。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報親。誠無可報之法。若往生之後。欲報其親。則易易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亦有報之之法。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無數世界之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裡。纖悉皆知。可以惟我所為。盡其報效。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不更尊於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淨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壽。不更愈於以天下養乎。況一國土中。不過一位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想著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賊子矣。豈若淨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仍無礙於世法乎。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虛願乎。

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地藏菩薩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願願以盡眾生界為期。然則修淨業者。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㧞三途為願乎。

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乎。抑或仍有益於彼乎。

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苟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於彼。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往劫為樵夫事。便知發心之有益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往。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之。亦沉吟不對。又斫去一臂。道人乃發願雲。我成佛後。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後首度比丘憍陳如。即當時國王也 佛世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發一念。故與有緣。觀此。不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救度之想矣。

問。念佛雖誠。然所念之數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聲佛號施之。百命自然隱沾其福。萬一恆沙物命。而亦以千聲佛號施之。其福轉微。奈何。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萬人分之。此炬亦如故。

問。昔有二僧。於念佛時。觀想身坐大蓮華內。作蓮華開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為程式否。

答。可然。畢竟以念佛為主。

西歸直指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