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要覽卷下

錢塘月輪山居講經論賜紫沙門釋道誠 述

    說聽
    躁靜
    諍忍
    入眾
    擇友
    住持
    雜紀
    贍病
    送終

說聽

毘奈耶律雲。說者。彰表開導之義也。今稱講者。說文雲。講和解論議。廣雅雲。讀也。顧野王雲。解說談議也。訓誥也。

唯識論雲。謂耳根發識領受。曰聞也。即沉思靜意。屬耳於法也○法苑雲。有三品。以神聽為上以心聽為中。以耳聽為下。

說聽二難

中觀論雲。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涅槃經云。一樂說難。二樂聞難。

法師升高座

十住婆沙論雲。欲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升。

法師心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夫法師者。常應如是用。惟我今所處。即如來師子之座。宜應忍默慈慜。愛語謙下。將護眾心。若懷嗔妬。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生處。常得值佛。能消種種供養。應慚愧。勿生貪心。不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

法師八種言

瑜伽論雲。一可喜樂言。二善開發言。三喜識難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順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言。

語有八支

顯揚論雲。一美妙語。二顯了語。三易解語四樂聞語。五無依語(謂無望也)六不逆語(知量故)七無邊語(善巧多故)八上首語(趣涅槃宮)。

說者過罪

佛藏經云。自未證法。而在高座為人說者。法墮地獄○十誦律雲。若自解未明。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為人說。恐有錯傳之失。彼此得罪○華嚴經云。於甚深法心生慳悋。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

自大憍人

未曾有經云。若多少有德。自大以憍人。如彼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講說三益

十地論雲。說法利他有三時益。一聞時。二修行時。三轉生時。

說者五福報

賢者五福經云。說法得五福。一當生長壽。由聽者不殺故。二得大富。由聽者不盜故。三得端正。由聽者和氣故。四得名譽由聽者歸依三寶故。五得聰明。由聽者曉了妙慧故。

講堂制

佛本行經云。時比丘集一堂內。有二比丘說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故迭相誘引往來交雜亂眾佛制。今後不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來此堂。此堂詣彼堂不得憎惡法門(若今三學迭相是非也)。

講堂置佛像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法師說法時。有羅剎女名愛慾。常來惑法師。令心散亂。是故說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華供養。勿令斷絕。彼羅剎女。見已即自迷亂。不能為障。

講處念經

梁僧旻法師。講次謂眾曰。昔彌天道安每講。於定座後。常使都講。為含靈轉經。此事久廢。既是前修。欲屈大眾。各誦觀音經一卷。於是闔座忻然。遠近相習耳。今亦念佛是也。

學肆

肆者。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因後漢張揩。字公超學徒隨之。所居為市故。今學處稱肆焉。

釋氏呼學院為省者。高僧傳雲。佛陀耶舍初至。姚興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待之。韻注雲。省署也。

絳帳

絳赤色也。范曄後漢書雲。馬融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或稱馬帳○又晉書宣文君宋氏。即韋逞母也。立講堂。隔絳紗幔授學徒(今釋子稱絳帳等。有所不冝。智者思之)。

龍門

高僧慧持即遠法師之弟也。性格清峻。解行並高。領徒千人。凡有陞堂。入室者皆號登龍門。

籌室

寶林傳雲。西天第五祖優波毱多有石室。縱十八肘(肘長尺八南北三丈二尺四寸)。廣十二肘(東西二丈一尺六寸)。受學者有一得道。則擲一四寸籌於室中。籌遂滿室。至毱多滅度將室中籌茶毗之。

函丈

曲禮雲。非飲食之客席。間函丈(注涵容也。謂講問冝相對容丈足以指劃也)。

都講

即法師對揚之人也。梁武帝每講經詔枳園寺法彪。為都講。彪先舉一問帝。方皷舌端。載索載徵。隨問隨答○晉支遁至越王義之請講維摩經。以許詢為都講。詢發一問。眾謂遁無以答遁答一義。眾謂詢無所難。今之都講。但舉唱經文。而亡擊問也。

講僧始

講經。即曹魏時朱士行講道行般若為始也。尼講。以東晉道馨。講法華維摩二經為始也。講律。即元魏世法聰為始。聰但手披目閱。敷揚四分律。有門人道覆。旋聽旋抄。漸成疏焉。講論。即羅什授嵩法師成實論。為始也。

法器

廣百論雲。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稟性柔和無有偏黨。常自審察。不貪己利。二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為性聰惠於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若無如是。三德雖有。師資終無勝利。

人中師子

治禪經後序雲。天竺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諸國獨步內外綜博。無籍不練。世人咸曰。人中師子。

法匠

齊高僧僧印善講經論。稱法匠。

義少

(少字去聲)法安年十八。講涅槃經。張永問年幾永嘆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人號才童。今安公可曰義少。

四海論主

隋高僧敬脫稱也。

三國論師

齊僧粲號也(三國謂齊。陳。周)。

毘曇孔子

西秦惠嵩善阿毗曇論。時重號之。

壽光學士

梁惠超學經論。明解宏達博瞻內外。武帝勅為壽光殿學士。

經論元匠

梁僧盛講眾經論。為時元匠。特精外(興為)群儒所憚。

菩薩戒師

慧約為梁武帝戒師。

講經天花墜

梁法雲講次天華散墜。又唐西京勝光寺道宗講時天華施遶講堂飛流戶內。但不委地。久之還無。

說律山峰落

智文善講律。方舉麈尾。兩箇山峯俱落。

聰明釋子

羅什謂姚興曰。融公是聰明釋子。

摽表道人

曇影姚興禮重見其超拔群士每謂羅什曰。影法師真為此國風流摽表之道人矣。

優賞

西域記雲。講宣一部。乃免知事(今浙右律寺。有比丘。聽學成名。便免知事。以此為證)講二部。加上房資具。講三部。差侍者秪承。講四部。給淨人。講五部乘輿。

金師子座

鳩摩羅什。秦雲。童壽。昔在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請什坐說法。

學者為四事墮落

法律三昧經云。一學不知善權方便。輕慢師友。無有一心。其意數轉。二學不精進。無有道力。但貪名譽。望人敬待。三學所事師。不念勤苦當得成就。虛飾貢高。四學好道反持異術。比佛深經。言道同等○菩薩戒經云。為名譽聚徒。名魔弟子。

躁靜

瑜伽論雲。於諸境界。深起耽著名貪。諸煩惱中。貪為最勝○阿毗達磨論雲。貪者。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業用也)○法蘊足論雲。佛言。汝等若能永斷一法保汝定得不還果。一法者貪也○六度集經云。佛因中曾作鴿王。誡諸鴿曰。佛經眾戒。貪為元首。貪以致榮者。猶餓夫獲毒饍得志之樂其久若電。眾苦困己。其有億載。

希須為義。雜阿含經云。佛言。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增一經云。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瑜伽雲。諸煩惱中貪為最勝於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故。集論雲。此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由是義故束此二法名躁蓋取不安之義也)。

出家人三欲

涅槃經云。一惡欲。若比丘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我令四眾皆供養恭敬讚歎尊重我若為說法皆信受令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心當令四眾知我得初住乃至四無礙智為利養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剎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雲。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行者當訶雲。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不已。將墜大坑。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此五欲。得暫時樂。失時大苦○雜阿含雲。闡陀梵志問阿難言。汝以何義於佛教出家。答為斷惡生善。故又問斷何惡。答斷貪慾瞋癡。問此有何過患。答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在世增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世中亦復如是。

逼迫為性。由彼貪慾乃生苦故○佛地論雲。惡事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土地。且眾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會苦。八憂悲苦。二土地者。如說國土多寒多熱。無救護。多饑多病等○法句經云。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慾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苦殘害。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與欲。離世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最為樂○身苦偈云。乘騎疲極故。求索住立處。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處。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眾苦從作生。初樂後則苦。視瞬息出入。屈身坐臥起行立。及往來。此事無不苦。

五畏

佛地論雲。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妙色三經云。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七情

喜。怒。憂。懼。愛。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又云世八法)○佛地論雲。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前誹撥名毀。不現前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少欲知足

師子吼菩薩問雲。少欲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正法念處經云。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婆沙論雲。佛法以少欲為本。為俗利故。則道利不成○遺教經云。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取。則無此患。少欲能生諸功德。則無諂曲以來人意。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懼。觸事有餘。比丘為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之法。則是富樂安隱之處。

四歡喜灋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集梵行歡喜。能引遠離樂。三.元悔歡喜。能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能引三菩提樂。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凡富貴貧賤好丑得失。皆是過去自造善惡業種子。總別依正果也。皆由第八識相分所變。故云。相分已定。鬼神不能移也○優婆塞戒經云智者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天作耶。若是時節星宿因緣者。天下有同時同宿生。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耶○正法念經雲。善不善業。眾生自作。非星宿作。

能斷金剛論雲。定名靜以得禪者說名寂靜。寂靜有二種。一心寂靜。二身寂靜。今以四句料簡。一有身欲寂靜。而心不寂靜。謂貪慾比丘林下坐禪。二.有心寂靜而身不寂靜。謂。無貪瞋比丘親近王臣。三.有身心俱寂靜。謂。諸聖人。四身心俱不寂靜。謂凡夫。

三摩提

智論雲。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謂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如蛇入竹筒內。

阿毗曇論雲。阿名禪。答謂以斷結正觀。名禪。

坐禪

三千威儀經云。坐禪有十事。一.當隨時。謂四時也。二.得安床。謂禪床也。三.軟座。毛座也。四.閑處。謂山間樹下也。五.得善知識謂好伴也。六.善檀越。謂不外求也。七.善意謂能觀也。八.善藥謂伏意也。九.能服藥。謂不念萬物也。十.得善助。謂畜禪帶也。

禪帶

此坐禪資具也。經云。用韋為之(熟皮曰韋)廣一尺。長八尺。頭有鉤。從後轉向前。拘兩膝令不動。故為乍習坐禪易倦。用此檢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禪鎮

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倚版

今呼禪版。毗奈耶攝頌曰。倚版為除勞僧私皆許畜(僧即眾。私即己)。

骨人

智度論雲。更與骨人。令坐禪者觀之。即今盡作枯骨幀子。是也。

禪杖

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禪毱

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

宴坐

又作燕坐(燕去聲)安也。安息貌也○月燈三昧經云。住於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濁。二住不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五於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謗。八善防禁。九到調伏地。十證無礙智。

佛法二柱

毗婆沙論雲。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學問。二者坐禪。

諍忍

諍有四種

十誦律雲。一鬪諍。二助諍。三犯罪諍。四常所行事諍○毗尼母雲。二人共競名鬪。徒黨相助名諍。往徹僧者名言(僧眾也)各說其理名訟。

諍根本有六

毗尼母雲。一瞋恚。謂面色變異。令人可怖。二惱害。謂害他生惱故。三幻偽。謂詐作事。四慳嫉。謂貪己物不與人曰慳。見他有得生惱曰嫉。五見取。謂己所見所作。皆是。他所見所作不是(今人呼爭為人我者。非也。言見取者。取諸見解為最勝故)。六邊邪。二見。謂見續為常。見滅為斷。是邊見也。謗無因果。是邪見。

鄙喻

法句經云。佛言。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口意三毒。垢穢充滿胸懷。如洗足水不。可複用(謂不可用饌食)又云。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惡報

根本毗奈耶雲。有苾芻二人。抉擇義理。小者訶大者。大者遏入房中。瞋火所燒。尋即命終。身變為毒蛇。欲螫小者。時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懺悔。汝可作昔日苾芻想作禮。佛為蛇說法雲。賢首。汝於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燒。今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蛇聞法已。即命終住天○瑞應經云。痛哉世間人。共爭不急事。於此極惡中。勤身苦營務。雖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勞。死墮苦海中。自當無代者○南山鈔雲。凡欲責他。先自量己內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從內發。先自焚身。

諍有五過

五分律雲。一兇惡。二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佈。五死墮惡道。

瑜珈論雲。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能證沙門義利。何等為二因緣。一忍辱二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攝論雲。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為瞋恚過失所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六度集經云。夫忍者。萬福之源也○正法念處經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淨。佛所讚歎。忍有二種。一法忍。緣法道行思惟。白法善道勝故能忍。二生忍。謂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

以忍止諍

中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真尊貴○長阿含經云。天帝釋偈云。我常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則為勝彼愚。

滅瞋五觀

攝論雲。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無有眾生。何者能損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

行忍五德

雜寶藏經云。若人行忍則有五德。一無恨。二無訶。三眾人愛。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治一切煩惱灋

賢愚經云。比丘於十二入。思惟無量生死無常。又思惟地獄之苦。及。諸畜生更相殘害。餓鬼飢渴眾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馳求。天上敗壞。如是五道身心之苦。無有樂處。觀此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不實。譬如空村無有居民。如是五陰。皆空無我。以無常火燒諸世間。諸佛弟子常作此觀。云何得起一切煩惱。

禍從口生

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護於子甚於勐火。勐火能燒一世。惡口燒無數世。勐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是故一切眾生。禍從口生。口舌者鑿身之斧也(七聖財者。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思七定惠。瓔珞經云。資用成佛故名財)。

緘口慎心

法苑雲。恨他起謗。自加塗炭。且唇為弓。心慮為弦。音聲是箭。長夜空發。徒染身口。特須自省。緘口慎心也。

入眾

遊行人間

今稱行腳。未見其典。毘奈耶律雲。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遊行人間。五法者。一識犯。二識非犯。三識輕。四識重。五於別解脫經。善知通塞。能持能誦(別解脫經即戒本也)。優波離問佛。有滿四夏。善五法。得遊行否。佛言不得。以五夏為定量。又問。有滿五夏。未閑五法。得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為定量故。

飛錫

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峯游五台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海眾

增一經云。眾僧如彼大海。流河決水。以入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入眾五灋

五分律雲佛言入眾應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說餘事。

入寺問制

制者。即今叢林規繩也。毘奈耶雲。凡客比丘入寺。應問舊住。此中僧伽有何制令。若不問者。得突吉羅罪。舊住不告者罪同。

接新到衣缽

十誦律雲。有客比丘來應問訊與擔衣缽入寺。

入堂五灋

南山鈔雲。先於戶外。預安靜心。律雲。以五法。一慈心(由僧通凡聖行涉麤細須慈心敬名重法尊人)。二應自卑下如拭塵中(推直於他。引曲向己。常省己過不說彼短。記雲。巾能攬穢歸己令物潔淨故)三應知起坐。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人應於眾俯仰得時)四在僧中。不為雜語談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他說(眾依於法動必有方)五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由無善伴舉必有時。故應忍默權同僧事)。

掛錫

今僧止所住處。名掛錫者。凡西天比丘。行必持錫杖。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故云掛錫。

威儀

經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

安居

南山鈔雲。形心靜攝。曰安。要期此住。曰居。律制三時偏約。夏月者。一無事遊行妨修出世業。二損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宣律師四分羯磨雲。三安居。謂前中後也。律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安居不至所在。十七日方到。佛言聽後安居即五月十六日也○明瞭論雲。無五過處得安居(一大)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蟲蟻自他兩損。四無可依人(可依人者具五用一求聞令聞。二聞已令清淨。三能決斷是非。四通達無滯。五正見無曲)。五無施主供給衣藥。並不可安居。

夏臘

即釋氏法歲也。凡序長幻。必問。夏臘多者為長。故云天竺以臈人為驗焉。經音疏增輝記皆云。臘接也(蔡邕獨斷雲。臈者。歲之終也。晉博士張亮議雲。臈接也新故交接俗謂臈之明日為初歲也。今釋氏。自四月十六日)。前安居入制。至七月十五日。為受臘之日。若俗歲除日也。至十六日。是五分法身生養之日。名新歲也自夏九旬。統名法歲矣。

自恣

十誦雲。好惡相教以三語自恣(三語者謂見聞疑)○鈔雲。九旬之內。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示誨。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曰自恣。

迦提

梵語具雲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也。謂西國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後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為名也。

經行

慈恩解雲。西域地濕。疊塼為道。於中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十誦律雲。經行有五利。一勦健(勳音巢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有五處可經行。一閑處。二戶前(自房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

在眾安樂行灋

瑜伽論雲。終不嗤笑。輕弄於他。令他赧愧不安穩住。終不現前。毀他所愛。讚他非愛。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屢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許應他飲食等終無假託不赴先期○龍王經云。有三事。常在安隱。謂不剛硬。不諛不諂。除貪嫉。見人得供養。代其歡喜。

掃地

佛在逝多林。見地不淨。欲令樂福眾生。於勝福田植淨業故。佛即自執篲欲掃。時大聲聞見。皆執篲共掃。佛言凡掃。地有五勝利。一自心清淨。二令他心清淨。三諸天歡喜。四植端正業。五命終當生天上○阿含經云。佛教朱利槃特誦掃箒字。復教執掃箒。佛言汝誦此字。為目何等。然此掃箒。復名除垢。槃特作是思惟。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淨也。佛以此教誨我令思惟。結縛是垢。智慧是除。今可以智慧之箒除結縛垢。因此便成阿羅漢○增一經云。夫掃地有五事不得福。謂不知逆風。不知順風。不作聚不除糞。不淨潔○四分雲。逆風掃不滅跡不除糞不復箒本處○正法念經雲。若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香氣熏百由旬。

同力收拾

僧祇雲。若大會多出幢蓋若卒風雨至一切同力收拾不得雲我是行(去聲)人大德等應隨近房安置不得護房。應為抖擻疊舉。

燃燈

僧祇雲。燃燈不得卒入房。應先在外唱言。諸大德燈入(記雲。此的眾。若今禪居及講院寮舍也。若卒將入恐暗中比丘威儀不整)。至滅燈時。亦不得卒滅先以手遮燈告曰。滅燈。眾若默方可滅(此慮眾僧收拾不辨)不得用口吹。當將筯敧燼折去之(攲音[襾/(革*音)]。言取物也記作[革*音]非也)。

禮拜忌

僧祇雲。若他禮佛。誦經。寫經。授經時。並不得禮。又云。禮人不得對佛。又夜闇僻處不得禮。人恐涉嫌疑○五分律雲。相瞋人不得於屏處禮拜○四分律雲。飲食。敢果。說法。漱口。嚼楊枝。剃髮。裸身。大小行時。並不得禮。

向火七過

僧祇雲。一損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垢。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緣。七增俗話。

僧祇雲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聲。應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比座。

剪爪

涅槃經云。爪長破戒之相○文殊問經云。爪許長一橫麥。為搔癢故。

剃髮

涅槃經云。發長破戒之相○文殊問經云。發長二指當剃○剃髮次第有四。第一上座。二發長人。三若偕長聽先洗人。四有緣人(有勾當僧緣務人)已上四人。應相度尊卑急緩。推讓先之。

臥法

寶雲經云。欲臥。身向右邊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瞭想。但為長養諸根大種故○瑜伽論問曰。何緣右脇而臥。答與師子王法相似一切獸中。勇捍堅勐。最為第一。苾芻亦爾。發勤精進。勇捍堅勐。最第一。由是因緣。與師子臥法相似。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見惡夢故。

睡眠

臥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為性。障染為業○發覺淨心經。有二十種睡眠過患。一懶墮。二身體沉重。三皮膚不淨。四皮內麄澁。五諸大穢濁威德薄少。六飲食不消。七體生瘡疱。八多懈怠。九增癡。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稟質愚癡。十五多煩惱。十六於善不樂。十七白法減。十八多驚怖。十九見精進者毀辱之。二十於眾被輕賤○十誦雲。若鼾睡(鼾音汗)者。應記經行。不能者。屏處睡。不得惱眾○僧祇雲。若比丘夜鼾睡振動寱語不作擾亂意無罪。

發睡緣

雜集論雲。謂羸瘦疲倦。身心沉重。思惟闇相。捨諸作務。或曾此時慣習。或他咒術所引。或動扇涼風吹等。

晝小眠

智度論雲。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

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大欬(謦妙)吒(吒字去聲嘆也)噴(噴嚏)[口*戒]([口*戒]許介切喝也)嘆息思念世事。不得倚壁。欲起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即起經行。

小行

往小便文言可雲私(左傳師惠過宋朝將私焉。注雲。小便也。律雲小行)毘尼母雲。不聽於伽藍內處處小便。當聚一屏猥處。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蓋覆。勿令有臭氣。五分雲。許將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應滿盛水○優缽祇王經云。伽藍法界內地漫(去聲亂也)大小便。五百生墮拔波地獄。後二十劫。常遣肘手。把此穢地。

屏廁

說文雲屏蔽也。釋名曰。廁雜也。雜廁其上也。或曰溷溷濁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穢之處。宜潔清故。今南方釋氏呼東司。未見其典。登廁文言可雲如(左傳晉侯食麥[目*長]如廁隱)○三千威儀經云。上廁有二十五法。一欲登廁當行不得於道上禮人。二不得受人禮三直視地。四到門外三彈指(恐有人在內)五已有人不得逼。六已登正彈指(此警噉糞諸鬼)乃至十七不得將草劃地(草即籌子浙人呼廁草)十八不得持草劃壁作字(十九已下洗淨法)又云設見草土盡當語主者若自手取添為善○虛空藏經云。若懺罪人。治廁八百日能滅罪咎。

洗淨

四分雲。洗穢。百一羯磨本雲。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心。云何此中。但說不淨染污教令洗耶。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佛言。有染比丘。不得禮人。不得受人禮。違者得越法罪。染有二種。一飲食染。二不淨染。不淨染者。但是糞土涎唾污穢。及大小行來。未洗者。佛言。汝等比丘應可洗淨○三千威儀經云。比丘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羅罪。亦不得坐僧床座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拜○律雲。凡洗淨用水以右手執瓶。左手洗之。出外先以灰滓摩手水洗。又用黃土。三度摩擦水洗又用皂角澡豆。皆洗至肘前○毘奈耶雲。佛告苾芻汝等當知此是常行法。常須存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潔淨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洗者不應遶塔禮佛讀經。不禮他不受他禮。不應噉食坐僧床。不得入眾。由身不淨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咒法。皆無靈驗。若違者得惡作罪。

善品軌則

顯揚聖教論雲。讀誦經典和敬師長。修承事業。瞻侍病患。互起慈心。請問聽法。精勤無墮。於諸聰慧同梵行者。躬自供事獎勸他人修行善品。及為宣說深妙之法。入靜密處結加趺坐○大般涅槃經云。常修七事。一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常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於師及上座。五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勸化檀越。修營三寶住處。七勤加精進。守護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進。

六和敬

肇雲。以慈心起身業。以慈心起口業。以慈心起意業。若得重養。與人共之。持戒清淨。修漏盡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和順。無有乖諍。

善言

法句經云。惡言罵詈憍凌篾人。興起是行。嫉怨茲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嫉怨自滅。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剋眾人。是為能善言也。

在眾惡報

雜阿含經云。佛在舍衛國。目連見一大身眾生。比丘之象。鐵葉為衣。舉身火燃。以鐵缽盛熱鐵丸食。乃問佛。佛言。此眾生迦葉佛時。作比丘。好起諍訟鬪亂眾僧作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厭惡捨去。未來者不來緣。斯罪故。已入地獄中。受無量苦。餘罪今受此身(九入眾高識可以此箴)。

擇友

擇友

順正論雲。善友者。能為眾行本故。歡豫經云。賢友者。乃萬福之基也。現世免王者之牢獄。死則杜三塗之門戶。外天得道。皆賢友之助矣○大莊嚴論雲。若人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斯則名為真善丈夫○毘奈耶雲。阿難白佛。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無事不辦。故名全梵行。

四品友

孛經云(孛者即佛因中為藍達國王師時名也)孛謂王曰。友有四品。一如華友。謂好時插頭。萎時捐棄於地。見富貴則附。貧困則捨。是也。二如秤友。謂。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也。三如山友。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也。四如地友。百穀財物。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德。是也(前二友不可親厚)。

朋友三要

因果經云。婆羅門優陀夷。聰明多智。淨飯王勅為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見有失輒相曉諫。二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在苦厄不相棄捨。

得善友

常行四法。

龍王經云。一不慢不諂常加恭敬。二柔和慎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親友七法

四分律雲。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窮不輕。

視朋友五事

尸迦越經云。一見作惡往屏處曉諫呵止。二所有急事當奔赴救護。三所有私語。不得說向他人。四常相敬難。五所有好事當多少分與之。

庸人

音義雲。謂常愚短。心不節慎。口無法言。惡人為友。此名庸人。

染習

佛本行經云。世尊與難陀比丘至魚肆。佛令難陀取少籍魚草。握少時棄之。令臭手問之。難陀曰。唯有腥臭之氣。又至香店令取裹香紙。掬少時棄之。復問難陀。答唯聞香氣。佛語難陀。善友惡友相染習亦復如是。若親善友。必定當得廣大名聞。

察間諜

(間字去聲。謂被中間言語鬪亂)根本毘奈耶雲。朋友不得因他語便相棄捨。若聞他語當善觀察(謂徵其辭察有罪也)。

住持

禪住持

伏覩 聖朝頒賜大宋傳燈錄雲。禪門住持規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懷海創置也。略雲。以禪宗自少室至曹溪已來多居律寺。雖住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有規度。常爾介懷。博約折中。設於制范。務其儀也。遂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命為長老。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也。院不立佛殿。惟樹法堂。表佛祖所囑受當代為尊也。所裒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中。依夏臈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脣。右脇吉祥。睡以其坐禪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其入室請益之者。任其勤怠。闔院大眾。朝參夕聚。長老陞堂。主事徒眾。雁立側聆。賓主問詶。激楊宗要。表依法而住也。齋粥二時均遍。務於節儉。表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務。謂之寮舍。每一寮用首領一人。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號竊服。溷乎清眾。並別緻喧撓之事。即堂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單擯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彼有重犯即以拄杖杖之。對眾燒衣缽道具。遣從偏門而出。示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洩於外。護宗綱故。

主事四員

一監寺會要雲。監者。總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二維那。此雲悅眾。毘奈耶雲。授事人○三典座。僧祇律雲。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也○四直歲。三千威儀經。具十德堪充直歲(文多不錄)。今但掌園民直歲調也(上之四人。皆不用本處徒弟。並於十方海眾內。僉選道心身幹知因果者。打鍵椎曰。眾請之。用無常人其或心力勞倦。告眾歸堂。則別請能者也)。

智度論雲。秦言思惟修○阿毘曇論雲。斷結故名禪○禪要序雲。無禪不智。無智不禪。然則禪非智不照。照非禪不成。大哉禪智之業可不務乎○鞞婆沙論雲。禪者。此雲普智。謂可得道。亦能棄結。此是禪用。若有禪名無禪用。號之泥。梁慧遠大師。禪修行方便經序雲。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雖精麁異分。而階藉有方。是故。發軫分逵。途無亂轍。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復所由。則幽緒告微。淵博難究。然理不雲昧庶旨統可知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游應必同趣功玄在於用交養於萬法其妙總也。運群動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於未)形而不無無思無為而無不為。是故洗心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也○僧史略雲。禪者。即是定惠之通稱。明心達理之趣也。昔者菩提達磨。觀此土機緣。一期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遣其執文滯相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而理深故。漸修者篤加訕謗焉。

禪僧行解

宗鑒錄雲。禪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二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三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四因差別問難種種詰責能斷他疑。五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不見一法能為障礙。六於逆順境盡識得破。七心境起時了知起處不為生死根塵所惑。八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欽承祇對著衣喫飲與道相應。九聞說有佛無佛有無眾生。或讚或毀一心不動。十於差別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

禪門別號

叢林(大莊嚴論雲。如是眾僧者。乃是勝智之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又梵雲。貧陀婆那。此雲叢林因祖師舍那婆期居住故名之)○曹溪(韶州雙峯山下。昔晉武侯孫曹叔良宅。建寶林寺。六祖能大師居之)○禪肆(高僧傳雲。齊天保二年。勅諸州別立禪肆)○青林(西天祖師商那和修說法之處)○禪窟(湖南東寺如會禪師徒眾多堂[末*中]榻為之陷折。時重號禪窟)○少林少室(達磨大師面壁九年之處)○奈園(內典錄雲。罽賓禪師法秀。初至燉煌。即亡禪閣。開園百畝。植奈千株。禪眾濟濟。趣者如雲)。

十方住持

律有四方僧物鈔言十方常住有師釋雲。四則攝彼方隅。十則該乎凡聖謂此一住處所有之物。雖局一界。而體屬十方一切僧伽。其至止之者。無凡聖無親疎來者不拒。去者無礙。長老知事人並不用本處弟子。惟於十方海眾擇有道眼德行之者。請為長老。居正寢朝晡說法誨人。或有才幹懼因果。道心之者堪任知事。皆鳴犍稚集眾請之。洎居其位。或道德不實。才力無取。行止弊惡。亦白眾揖退。別請能者凡度弟子。惟長老一人。諸僧無各度別者之事。或有僧務一切同作。謂之各出一手。或有利養一切均行。故云十方住持也。

長老巡寮

今禪居常式也。僧祇律雲。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為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見佛威儀亦生歡憙故(言寮者。唐韻雲同官曰寮今禪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務故稱寮也。又欲別律住房名故)。

侍者

即長老左右也。肇雲。恭己順命給侍之者。菩薩從兜率下生經云。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病。四精進。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聞智。

普請

律雲因佛說掃地勝利。時諸老宿比丘皆棄禪誦掃地佛止曰我為知事人說其知事。又不遍掃佛令鳴犍椎總集共為之。此普請之始也。

僧次

鈔雲。寺中差僧訃請而簡客者。翻名越(次此)住處不得名僧。以簡客主非和同義故。

律住持

或有同法同食。或同法別食主事三員謂之三綱。若罟綱之巨繩提之則正也。一上座(梵雲悉替摩)二寺主(梵雲毘呵囉莎弭)三綱維(梵雲。羯磨陀那。此雲知事)。

布薩

此律居常式也。此雲共住又云淨住○毘奈耶雲。裒灑陀唐言長養淨。謂除破戒垢長養清淨故。意令半月半月憶所犯事對無犯人說露異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為。二則懲未來之慢法故○毘尼母論雲。何名布薩。答斷名布薩。謂能斷所作能斷煩惱斷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淨名布薩。

行籌

梵音捨羅此雲籌(律因)有婆羅門問比丘逝多林現住幾人比丘不知佛言應可行籌。

營事比丘

寶積經云佛言。我許二種比丘營事。一能持戒。二思於後世。又二人一知識業報二有諸慚愧及悔心如是人等。營眾事自無瘡疣護他意此事難故。

出力比丘

十誦雲。出力者若白衣於寺欲作惡事侵擾比丘。應苦切折伏。或直向王臣言令其止惡。

守寺比丘

善見律雲。佛使一比丘食時守寺(即今二寺有直月看堂者是)。

僧使

凡二寺差行法事司賓侍者馳書先置皆是僧使也。四分律雲。具足八法應差。一能聽。二能說。三自解。四令他解。五能受。六能憶持。七無謬失。八別好惡言議頌曰。若在大眾中心無有怯弱。所說亦不增受教無損減。言語無錯亂問時不移動有如是比丘堪為僧使者。

常住

鈔雲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謂如一寺中供僧成熟飲食等。以體通十方唯局本處。善見律雲。不打鐘食犯盜罪(今諸寺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鐘鼓者。此蓋召十方僧故以此物十方有分故)三者現前常住此有二種。一物現前。二人現前但此物唯施此處現前僧故。四者十方現前常住謂亡僧輕物施體通十方。唯局本處現前僧得分故(大毘婆沙論問雲。盜亡僧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得今詳分亡僧物十方來僧在羯磨數即得羯磨後來不得)。

祗待俗士

僧祇律雲。國王大臣到寺聽將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惡賊於僧有損益者。佛聽將僧物看待無罪非俗人合消但為知事人不祗待恐於佛法有損故○五分律雲俗人入寺值僧食次不供乃起謗佛許與食仍須用好器物供之。

慳惜僧物惡報

付法藏傳雲。僧伽耶舍因游大海邊至一住處堂閣嚴麗滿中。比丘時至鳴鐘集食。食訖爾時餚饍變成膿血便以缽器互相打擲頭身血污各作是言何惜眾物今受此苦時。耶舍乃問。有一答曰。我等迦葉佛時同止一寺有客比丘來共生瞋恚藏惜飲食不與以此因緣今受此苦。

擯治

五分律雲。梵壇治之○彌沙塞雲。梵罰此有二法。一默擯謂一切人不與來往言話等。二滅擯(滅即滅名也 爾雅雲。點滅如今句點[米*朋]滅名字也)律謂犯重罪心無慚愧眾所不容不可共住舉來僧中示罪驅出○多論雲。但實犯罪大眾有知不須自言直爾滅擯驅出所謂貴安善人也○瑜伽論雲。驅擯由三因緣。一為護他故。二彼不堪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無威德故○問今僧中有先驅出人後卻容入未知可耶。答亦有此理何者。瑜伽論雲。犯下中品過為教誡餘者權時驅擯後還攝受若犯上品過罪應可驅擯盡壽不與共住。

結界

僧祇律。不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作者得越法罪○四分刪補羯磨雲。界有三。謂攝僧界攝人以同處令無別眾罪故。二攝衣界。攝衣屬人。令無離衣罪。三攝食以障僧令無宿煮罪。宗意如此。又云。大界有三種。一人法二同二法食二同三法同食別初唯本制後隨緣別開(界者。分段義。分齊義。住持義)。

伽藍立廟

四分雲。伽藍中立神屋○傳雲。中國僧寺。立鬼廟(增輝記雲。即鬼子母廟也)次立伽藍神廟(護伽藍神有十八。或是今土地廟也)次立賓頭盧廟(即今堂中聖僧也。始因道安法師夢一胡僧。頭白眉長悟安雲。可時設食。後十誦律。至惠遠方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寺寺成則。法苑雲。聖僧元無形像。至宋泰初未正勝寺僧法願。正喜寺僧法鏡等。始圖形像矣。今堂中聖僧。多雲。是憍陳如。非也。緣經律不令為立廟故。不走四天供故。又安法師夢是賓頭盧故)。

淨人

毘奈耶雲。由作淨業故。名淨人。若防護住處。名守園民。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人。緣起者。十誦律雲。瓶沙王見大迦葉自蹋泥修屋。王於後捕得五百賊人。王問。汝能供給比丘。當赦汝命皆願。王遂遣往祇園。充淨人謂為僧作淨。免僧有過故名淨人。又梵雲。吃栗多。唐言賤人(今見童行自稱淨人。蓋不知端也)。

雜紀

寺院畫壁

毘奈耶雲。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隨意。未知畫何物。佛言。於門兩頰。應畫執杖藥叉。次傍一面畫大神變。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簷下畫本生事。佛殿兩頰。畫持鬘藥叉。講堂畫者說食堂。畫持餅藥叉。庫門。畫持寶藥叉。水堂畫龍王。持瓶浴室火堂畫天使者。經法堂畫菩薩並地獄相瞻。病堂畫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處畫死尸相。僧堂畫白骨相(天使者。或云五天使。或云五官。即是生老病死及現世牢獄)。

五趣生死輪

根本毘奈耶律第三十四卷雲。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園中。時大目乾連。於時中往五道。慈愍觀察。至捺洛迦(地獄也。此雲無喜樂)見諸有情受種種苦。於四眾中。普皆宣告阿難陀言。非一切時處甞有目連。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壁。畫生死輪。應隨大小。圓作輪形。中安穀。次安五輻。表五趣當轂下畫地獄。二邊畫傍生餓鬼。次上畫人天。於人趣中。唯畫四洲。於其轂上。塗白色。中畫佛。佛前畫三類物。初畫鴿。表多貪。次畫蛇。表多嗔。後畫豬。表愚癡於網處應作溉灌像多安水罐中。畫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出頭。死者出足。於其五趣。各像其形。應畫十二支生滅之相。無明支。作羅剎像。行支。作陶家輪像識支。作獼猴像。名色支。作人乘船像。六處支。作六根像。觸支。作男女撫像。受支。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作丈夫汲井像。有支。作大梵王像生支。作女人誕孕像。老作男女衰老像。病。作病像。死支作死像。憂。作男女憂慼像。悲。作啼哭像。苦。作男女受苦像。惱。作丈夫挽難調駱駝像。其輪頂應畫無常大鬼。髼髼張口。長舒兩手。挽其網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一曰。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像摧草舍。二曰。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次於鬼頭上。畫一白圓壇相。表涅槃圓淨之像。號為五趣生死輪。

修飾畫像

根本目得伽論雲。佛言若佛形像。泥塑虧損。苾芻生疑。不敢修飾。佛言或增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畫壁。不分明者。應可拂除。更為新畫。

伽毘羅神像

法秀禪師元嘉年中。初至建業。憩祇桓寺。畫此神像。於今効之。

犍稚

犍。巨寒切。稚。地音。出要律儀雲。此譯為鐘磬○五分律雲。(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稚○經音疏雲。犍。處音。稚。直利切。此雲擊木聲○五分比丘問。以何木作犍稚。佛言。除漆樹。餘木鳴者聽作。智論雲。迦葉於須彌山頂。撾銅犍稚○增一經云。阿難升講堂。擊犍稚者。此名如來信鼓也(令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搥。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朴擊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名。或取鯨魚一擊[卄/(牛*甫)]勞為之大鳴也)。

寺院擊鼓

五分雲。諸比丘布薩。眾不時集。佛言。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貝。若食時擊者。楞嚴經云。食辦擊鼓。眾集撞鐘。若說法時擊者。僧祇雲。帝釋有三鼓。若善法堂說法。打第三鼓。

寺院長生錢

律雲。無盡財蓋子母展轉。無盡故○兩京記雲。寺中有無盡藏。又則天經序雲。將二親之所蓄。用兩京之舊[邱-丘+(乏-之+ㄠ)]莫不總結招提之宇。咸充無盡之藏○十誦律雲。以佛塔物出息。佛聽之○僧祇雲。供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猶多者。賣入佛無盡財中(詳諸律。三寶皆有無盡財)。

盂蘭盆

此釋子。申孝報恩。救苦之要。以目連救母為始也。梵語盂蘭。此雲救倒懸也。盆則此方器也。此經目華梵雙舉也。若梵語從聲。其盂字不須從皿必執筆者誤爾。若于闐等可知也○義淨雲。盂蘭者。西域之語。此雲救倒懸。即饑虛危苦。謂之倒懸也。盆乃東夏之音。此則救苦之器。所以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此從義以制名也○古師云。盆或是缽。但譯時隨俗稱盆。盆之與缽。皆器故也。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育慈愛之恩○晉沙門惠達。姓劉。名薩何。年二十一忽暴死。以心熱故。家人未即葬之。經七日乃蘇。說。冥間見一人。長二丈許。相好嚴麗。身黃金色。使者報之。此觀(世音)大士也。達禮畢。菩薩為說法。又云。凡為亡人設福。或在寺。或家中。於七月十五日。沙門受臘之日。此時彌勝也。若割器以供養。摽題雲。某甲為亡人某甲○經又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此文又通。保安現在父母)。具飲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盆會之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又云初受食時。先安灑佛塔中。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若供養佛食。回供僧者。即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卻於寺中。設供亡人。蓋誤之也)。

解夏草

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苑以遺檀越。謂之解夏草。今詳此草。已為五分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根本百一羯磨雲。受隨意苾芻。應行此苑與僧伽為座。諸苾芻並於草上坐(言隨意。即自恣也。言僧伽。即眾也。以草藉地坐也)。

三長月

不空骨索經云。諸佛神通之月○智論雲。天帝釋以大寶鏡。從正月照南剡部洲二月照西洲。至五九月。皆照南洲。察人善惡故。南洲人多於此月。素食修善。故經云。年三長齋也。又一說。北方毘沙門天王。巡察四洲善惡。正月至南洲。亦如鏡照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寄褐

今世人護惜兒孩。遂服以僧衣謂之寄褐。大唐開元釋教錄雲。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滿院自庭燭天。因號佛光王。即受三歸。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滿月。勅為佛光王度七僧仍請奘法師為王剃髮。

清齋

今有民俗。以辰飲一盃水。終日不食。謂之清齋。智度論雲。劫初有聖人教人持齋。修善避凶。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人過中不食為齋。此為正法(言中者日午也。過午不得食)。

法曲子

毘奈耶雲。王舍城南方。有樂人名臈婆。取菩薩八相緝為歌曲。令敬信者聞。生歡喜心。今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歸依。柳含煙等號唐讚。又南方禪人作漁父撥棹子。唱道之詞。皆此遺風也。

柳枝淨水

比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辟惡按灌頂經云。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咒。往為辟之疫人皆愈。其禪提住彼國。二十九年。民安。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徥。遂往其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灑。病者皆愈。毒氣消亡。闢除眾惡。萬事吉祥故。

唾空

世人凡冥夜行。忽毛寒心悸。疑有鬼物。故四散唾之。法苑雲。列異傳。南陽宋定伯。少時夜獨行逢一鬼。鬼問定伯。誑雲。我是鬼又問何往。曰往苑市。鬼言。可遞負行定伯。曰大善鬼先負定伯怪重。伯誑曰。我新死故重。次定伯。負鬼果輕。伯問鬼曰。我新死不知畏何物。鬼曰唯畏人唾。將近市。伯乃緊持急唾之。鬼遂化為羊。入市。賣得壹貫五百文。於時石崇聞。諺之曰。定伯賣鬼得錢千五。

紙錢綵絹

唐吏部尚書唐臨。撰冥報記雲。唐眭仁蒨者趙人。少事經學。不信鬼神。於一日路次見一人。衣冠乘馬。從者五十餘人。眄視眭。如此十年頻見。忽一日又相逢。乃駐馬召睦謂曰。比頻見君情相卷戀。欲與君游。睦問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本。弘農人。仕西晉別駕。今為胡國長史。睦問。胡國何在。曰自黃河北俱攝正都樓煩西北。沙磧中。王即昔趙靈王也。每月遣我朝泰山故。由此路睦許之。乃設酒食。復以錢綵為好。辭曰。鬼所用。錢即紙錢也。若綵絹。亦紙為之。銀即錫紙。金即黃塗之也(呼為贈作)。

三目齋

北人亡。至三日。必齋僧。謂之見王齋。法苑雲。唐中山郎元休撰冥報拾遺記雲。北齊仕人姓梁。將死告其妻曰。吾生所愛奴。並馬皆為殉。既死家以土囊壓奴。死至第四日。奴還魂言地府見郎主。被鎖械人衛謂某曰。我謂同死。得儞使喚。故囑儞來。今各自受。必告放儞迴。言訖驅入府。奴於屏外窺聞。官問衛者曰。昨日壓得多少脂。對曰八斗。官曰今日壓石六尋便牽出至明旦見有喜色謂奴曰。今日必告。放儞既入府。奴復窺聽。官問壓脂。衛人對曰。以此人死經三日。妻子設齋。眾僧作唄轉經。鐵梁輒折故。壓脂不得。官稱善尋告放還。乃囑曰。傳語妻子。賴汝營齋追薦。獲免大苦。猶未全脫。更告營齋。福相救。慎勿殺生祭奠。又不得食但益吾罪。

累七齋

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之累七。又云。齋七。瑜伽論雲。人死中有身(冥間化起一相。似身傳識。謂之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中陰經云中有。極壽七日)若有生緣即不定。若極七日。必死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中有生。今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雲。餘業可轉也。如世七日七日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際。以善追助。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闕怠也。

齋七幡子

北俗亡。累七。齋日。皆令主齋僧。剪帋幡子一首。隨帋化之。按正法念處經。有一十七種中有。謂死時。若生天者。即見中有如白[疊*毛]垂下。其人識神見已。舉手攬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紙幡子勝幢之。相示之故此人招魂帛。皆用白練。甚合經旨也。

無常鐘驗

唐高僧傳雲。京大莊嚴寺釋智興次當打鐘。寺僧有兄隨煬帝駕幸楊州。在道死。一夕託夢與妻子曰。吾達彭城病亡。以今月初。蒙禪定寺僧智興打鐘聲振。地府受苦者皆解脫。吾亦預此。汝可將絹十疋奉興。陳吾意也。其妻依言送之。興不受乃均施。寺主恭禪師問。其何法而有此驗。(興答)吾見付法傳。罽賓吒王受苦。聞鐘業輪息。乃依增一阿含鳴鐘法故(今詳此文。凡為人聲鐘。此為拔苦。必須依法處心扣之)。

預修齋七

灌頂經普廣菩薩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終之時逆修生七。然燈懸幡蓋。請僧轉念尊經。得福多否。佛言其福無量。

城門上天王

僧史略雲。唐天寶元年壬子。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詔不空三藏入內持念玄宗秉香爐不空誦仁王護國陀羅尼。方二七遍帝忽見神人可五百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毘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徤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時後城東北三十里雲霧冥晦。中有神可長丈餘。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地動山搖。經二日蕃寇奔潰斯須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謹圖樣隨表進呈因勅諸道節鎮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至於佛寺亦勅別院安置。

娑婆世界

正雲索訶。又自誓三昧經云。沙訶。漢言忍或云堪忍謂此土剛強難忍故即事立名也。

閻浮提

又云。剡部即此洲名在彌盧山南。故稱南閻浮提。長阿含經云。由閻浮提樹得名也。

贍病

贍病制

僧祇律雲。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見躬與阿難為洗身及衣曬臥具訖。又為說法佛問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乃制戒自今後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西國傳雲。唐三藏親至王舍城東北。禮佛洗病僧塔)。

贍病人五德

四分律雲。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惡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五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已增長善法。

贍病人六失

增一經云。一不辯良藥。二懈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貪衣食。五不以法供養。六不共病人言語談[竺-二+(犮-乂+又)]。

得病十緣

佛說醫經云。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憂愁。四疲極。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上風謂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風。

橫死九法

僧祇律雲。一知非饒益食而貪食。二不籌量食。三內未消更食。四強擿吐。五已消欲出而強制。六食不隨病。七隨病不籌量。八懶服藥。九無智慧不能調心。

病僧得數數食

僧祇雲。佛問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損先得數數食。時身得安樂。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損。佛言聽病比丘數數食。

得以酒為藥

分別功德論雲。祇園有比丘病經六年優波梨往問所須。答唯思酒優波梨曰。待我問佛遂至園問佛有比丘病思酒為藥。不審可否。佛言。我所製法除病苦者。優波梨復往索酒令飲病尋平復重為說法得羅漢果。佛讚優波梨汝問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無常院

西域傳雲。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缽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

堂內置佛

南山鈔雲。無常堂內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系一五綵幡幡腳曳地有比丘病甚者當洗拭易衣安置(像後)左手執幡腳作隨佛往生之意也。贍病者當為燒香散華命僧念誦乃至隨機說法(鈔有廣文)若至甚者不更移動只於像後以俟命終。或有吐唾便利贍病人隨時除去無有罪也(鈔有問答)。

為病人念誦

華嚴經第十五賢首菩薩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沒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稱十念者即是念十聲阿彌陀佛(觀經云。臨終遇知識教稱十聲阿彌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論問雲。眾生造惡無量。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答眾生造惡是有間心臨終念佛是無間心善心勐利故承佛願力故)。

說法示導

十誦律雲。應隨時到病者。為說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讚歎之令生歡喜(南山鈔有文)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說法語念佛慎勿傳於世事。

捨墮

今有比丘。病出衣缽。唱賣施僧。謂之捨墮。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實也。出要儀雲。梵語尼薩耆。舊翻為捨墮。即是六聚罪名一也。謂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入僧故。如聲論翻為盡捨。謂捨。財捨心捨罪。若不盡捨還成相染。

打無常磬

增輝記雲。未終時長打磬。令其聞聲。發其善思。得生善處。智者大師臨終時。語維那曰。人命終時。得聞磬聲增其正念。惟長惟久。勿令聲絕。以氣盡為期。

風刀

正法念經雲。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猶不及一。若有善業。則不多苦惱○顯宗論雲。為人好髮言。譏刺他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風刀之苦。

命終心

唯識鈔雲命終心起四種愛。即一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也。一者。於其自身。起現有愛。二者。於現眷屬。起貪喜俱行愛。三者。於現田宅資生業。起彼彼喜樂愛。四者。於當來生。起後有愛。且四愛中。前三是助潤生。後一是正潤生。謂於當來生地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發。聞佛名磬聲。令專系聖境。以不顛倒故。必隨願往生善趣。

悶絕位

梵語。末摩此雲死穴。或云。死節以病觸此處有悶絕生故雖死而心頭熱也。緣第八識未捨故。

死位

瑜伽論雲。謂壽量極故○雜阿含經云。壽煖識三法捨離名死○唯識疏雲。身壞命終。將入滅相。方名死緣。大乘宗滅相屬過去故○正法念處經偈云。不擇於貧富少壯。及老年。若在家出家。無不為死壞。

問捨戒

問。三位之中戒於何捨。答大毘婆沙論雲。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惱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本所要期。至最後命終剎那心。與律儀一時俱失緣由心引起從心發生心捨故戒隨捨也。

無常

攝大乘論雲。有三種。一念念壞滅無常。二和合離散無常。三畢竟如是無常○唯識疏釋。無常有二義。一有生滅體是無常。二無他常故名無常。

沙門不應畏死

婆沙論雲。待死如寄客去如至大會多集福德故捨命時無畏。復作是念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爾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末後心滅可畏也。

沙門以寂滅為樂

僧祇律雲。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論雲。寂滅為樂者。若言滅法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為有現在滅是過去已滅法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滅現在生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未來生是現在生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言未來生是常者。此義不然。生必有滅故非樂也。若能令未來應生滅法而不得生乃可為樂耳。此為正義。

驗來果

瑜伽論雲。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名為命。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先從下冷觸。至臍已上煖者。然後氣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後頂煖乃氣盡。即生天上。若造惡者。從上冷至腰熱後氣盡。生餓鬼中。從腰膝已上熱氣盡。生傍生中。若從膝已下至足。熱氣盡者。生地獄中。若無學聖人入涅槃。或心及頂皆煖也。

送終

初亡

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隨便稱之。蓋異俗也。

龕子

(音堪。唐韻雲龕塔也)今釋氏之週身。其形如塔。故名龕(方誌雲受也。廣雅雲。盛也。此名蓋異俗也)南山鈔雲。作絹棺覆尸。此為無龕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為骨。白絹鞔之○周禮曰。周尸曰棺。棺寬也。釋名曰棺關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以掩藏形惡也。

安龕柩

(音舊)白虎通雲。在棺曰柩。柩究也。久也。不復彰也。釋名曰。柩究也。送終隨身之制。皆究備也。釋氏則雲。設利羅。此雲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釋氏安龕柩不可習俗沽務生善也。若應之大師五杉集頗合禮式或堂有三間。即置龕於西間面向南前設一燈一香而已。中一間用白幕。自南達北。金城柱。而東洎南三面幃之。於中設繩床。掛真影。香華供養。以時設食。用白紙作娑羅華。八樹以簇繩床。表雙林之相床。西別設一儀床。置平生道具之屬。繩床後。正北幕內。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請以普通子遠大師喪儀應之。五杉集參詳用之。一則免知禮者嗤。二則生世人之善心矣。

服制

釋氏之喪服。讀涅槃經。並諸律。並無其制。今准增輝記。引禮雲。服有三。一正服。二義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於師。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則尊敬而親之。死則哀痛之。恩深義重。故為降服○釋氏喪儀雲。若受業和尚。同於父母。訓育恩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師資飡法訓次於和尚隨喪服。五杉雲。師服者。皆同法服。但用布稍麄純染黃褐。增輝雲。但染蒼皴之色。稍異於常爾。有人呼墨黲衣。為衰服。蓋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或作縗)俗禮喪服傳雲。衣上之物則有袪袂衰燕尾衣帶下尺負版等同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長六寸。象六腑薄四寸象四時綴於衣左襟廣袤當心言衰者摧也。象孝子心思親摧傷也。故稱斬衰齊衰(齊音諮)焉衣本不名衰蓋從此布以名也。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黲前法衣中有釋。

有二種。一喪父曰。斬衰(言斬者喪君父夫心如斬截也)苴杖苴惡也。用竹陽也。大如腰經。圍七寸二分(經音迭言實也。傷椎之貫也)。精義雲。苴杖用竹。蓋以體圓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圓足有終身之憂斷而用之無所厭殺也。長齊孝子心自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齊衰(齊音諮也。齊者刺也。緶也。緝也。言喪母痛苦而刲刺言輕於斬也)削杖削即殺也。言母於父有降殺也。用桐陰也精義雲。削杖用桐。蓋削奪其貌。使不苴也。外雖削內則同也。禮曰。削使方為母象也。長齊心本在下(本根也)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此非釋氏所要因言其杖故委曲注之)白虎通雲。所以必杖者。孝子失親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體羸病故。以扶身明不以死傷生也。禮曰。童子婦人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釋子心形出俗。達了無常。雖喪親以師。豈有絕漿而成病也。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婦人童子等。蓋律禮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無過失矣。

頭巾

增輝記雲。僧無冠經。或用頭巾。當以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後長二尺五寸。面前長二尺八寸。摺定後兩幅邊縫其半。微[利-禾+示]兩角。以圓上面前酌量從額際直破下開出眼鼻口不得絕開。又不得絕小。皆正縫緶之。

涅槃經。佛滅度。諸聲聞弟子皆哭。未離欲者。皆宛轉於地。椎胸大叫。此並悲切痛極不省自身故○四分律雲。尼椎胸啼哭。一一犯尼薩耆。比丘犯突吉羅○五百問雲。比丘師亡。不得舉聲大哭應小小泣淚○凡釋子師亡。二親或喪。痛自心起。何有不哭。但不得縱聲。委曲並致詞。稱蒼天。罪逆之語。唯一往其聲哀哀而已。

祭奠

尚書大傳雲。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事室於神也。釋名雲。奠停也。言停久也。凡釋氏之喪。不宜效俗。可稱時藥香華供養(時藥即食也)。

行吊

弔者至也。詩云。神弔矣。五杉集中。弔儀甚備可檢行用○南山鈔雲。行弔人小於亡者至尸所設禮(多雲僧亡戒捨不得禮拜若爾南山大師卻雲小於亡者至尸設禮又經中比丘化為蛇佛令有此比丘禮拜今詳必是長於亡者不禮爾)。後執弟子手而慰問。然後至其師所。依法弔之(記雲。弟子即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執其手其師即亡僧二師也)。曲禮雲。知生者弔。知死者傷。涅槃經。佛滅度人天大眾。咸曰。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傷辭也。若俗捨婦人處女寡女非是宗親不可傷之禮所以別嫌疑也。

受弔

南山鈔雲。和尚闍梨鋪床在慢外坐擬人客來弔同學小者。布草立大者坐於草上(和尚闍梨即亡者二師也。同學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喪儀雲。親度小師哭於幕內受學弟子哭於幕外凡僧來吊則哭而伏俗來弔但哭不伏若比丘喪父母往俗捨受弔其儀即不可雜於男女之中須於幕外堂前布草。或薦面東而坐有人弔則拱手低頭哀哀而哭不用稱罪逆等言無人弔則誦經念佛。

奔喪

釋氏。奔喪即大迦葉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葉領徒方至雙林。佛於金棺出雙足示之○鈔雲。若奔喪者直至尸所禮拜展哀已後從次第位坐○增輝記雲。奔喪者。謂在外處師亡凶信至朋友間先為排比處設靈位(此舉哀儀也)然後引至其處舉盡哀後疾疾而歸見星而行見星而捨既至本院若龕柩已歸塔即先往塔所禮拜盡哀右遶數匝然後歸院與法眷行弔。鈔雲。若高節拔群由來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情喜怒隨俗浮沉者。或父母二師亡而護夏不來雖來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恥。

葬法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謂投之江河。以飼魚鱉。二火葬謂[卄/積]薪焚之。三土葬謂埋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謂露置寒林飼諸禽獸(寒林即西域葉尸處僧祇律雲。謂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雲尸陀林訛也)。

闍維

或云。茶毘。或耶維闍毘正。梵雲闍鼻多。此雲焚燒○十誦律雲。比丘疑火葬殺身中八萬戶蟲。佛言。人死蟲亦死。

指果

月上女問舍利弗。言佛弟子當住何處。答曰。當住涅槃夫比丘既落髮披衣。梵雲。室羅未尼。唐言。求寂滅洎受戒已名鄔波三缽那唐言近圓。圓寂。皆涅槃故。釋子死之所歸即涅槃為果。

送葬

毘尼母雲。闔寺並送葬記雲。令觀無常生厭故(今禪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客並打鼓普請送葬蓋准此律)○毘奈耶雲。送葬苾芻。可令能者誦無常經。並伽他為其咒願(此文似山所十念也)○淨飯王涅槃經云。淨飯王命終殮以七寶棺佛與難陀在前恭肅而立阿難與羅睺羅在後佛念當來凶暴不報父母深恩躬自擎棺。爾時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時四天王乃代佛擎棺。佛乃執香爐。在棺前。導引而行(今釋子。送父母塟可准此經依佛前導生人善心)。

舍利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德熏成也。梵語。設利羅今訛略稱舍利華言骨身所以不譯者。恐濫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馱都此目不壞義有二種。舍利。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三髮舍利黑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變一切物不能壞焉。

立塔

梵語。塔婆。此雲高顯。今略稱塔也。又梵雲。蘇偷婆。此雲寶塔。又梵雲。窣堵波。此雲墳。又云抖擻婆。此雲讚護。或云浮圖。此雲聚相○西域記雲。立表寄歸傳雲。作俱攞。皆壘塼石為之。形如小塔。上無輪。蓋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生信)三為報恩而有等級若初果一級二果二級三果三級四果四級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一級表未超無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級。表超十二因緣故。若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無級。僧祇雲。持律比丘法師營事比丘。有德望者皆應立塔○五百問雲。得為亡師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師物○塔有銘記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經云。迦葉佛滅度後。波羅奈國王名吉利尸。收舍利用七寶造塔。為作銘記名達捨婆陵迦隋言十相。

志石

杜氏雲。精義曰。准禮無文自魏司徒繆襲改葬父母遂刻石以志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志顏延之為文因此士族祖習焉又馮鑒續事始雲。按西京雜記。前漢杜子臨終作文命刻石埋於墓前厥後恐因此矣○白氏六帖雲。孔子之喪公西赤為識(識銘志也)子張之喪公明儀為識(此又非起於漢魏也)又云。銘者論譔先祖之有德君子觀於銘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故。銘之義稱美不稱惡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美而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三者君子所恥也(取要言之故略而不次)今釋子二師實有德行名業亦宜識之。為僧傳之張本也。

稱孤

曲禮雲。孤子當室。謂年未三十也。壯有室。有代親之端。不為孤也。今見釋子稱孤。弟子不然也。五杉雲。孝院小師者宜也。孝謂喪孝之院。若俗雲。孝堂非自代語也。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稱之。

唱衣

律雲。僧輕物。差一五法比丘。分與現前僧。為分不均故。佛聽集眾。先以言白眾。和許可賣共分(言五法者。不隨愛。不隨嗔。不隨癡。不隨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德)十誦律雲。賣衣未三唱比丘益價。後心悔疑奪彼衣(疑是奪前酬價者)佛言。未三唱竟益價。不犯○目得迦雲。佛言。初准衣時。可處中。勿令太貴大賤。不應待其價極方與之。若不買者故增價。犯惡作罪○大毘婆沙論。問。命過比丘衣缽等。云何得分。答彼於昔時。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之○增輝記雲。佛制。分衣本意。為令在者見其亡物分與眾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還若此。因其對治令息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於唱賣之時。爭價上下。喧呼取[竺-二+(犮-乂+又)]。以為快樂。誤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覆墓

殯後三日。再往墓所。謂之覆墓。杜氏雲。不載禮經但以孝子自遷奉後追慕所親。又慮墳墓未完復往省之。今釋子往亦無咎。蓋檢校之至也。

禮師塚

五百問雲。得禮師塚。報恩德故。

忌日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或云。諱日。或云。遠日(遠日。猶濫曲禮葬事先遠日)釋子師亡。可稱歸寂之日。蓋釋氏無忌諱故。

疏子

白佛辭也。蓋疏通齋意爾。亡師雖尊。對佛。必須名呼禮雲。君前不諱。父前子名明不敢諱於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滅度。有弟子沙彌均提來。白佛言。我和尚舍利弗命過五杉雲。小師(某甲)奉為親教和尚某甲某日設現前僧齋一中。用嚴報地。或覺路等。即不可虛詞壯飾。自掇妄罪焉。

寒食上墓

杜氏雲。唐開元二十年。勅仕庶家。許寒食上墓。同拜掃禮。今釋子不可習俗。貴免葷酒男女。參雜。貽於譏嫌也。或二親墓須去者必焚香。或咒土咒食。撒於墓所。或高聲念尊勝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與骨肉同座。飲食歡[竺-二+(犮-乂+又)](禮雲。哭則不歌也)。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灌頂經云。阿難白佛言。若人命終。造立墳塚。是人精魄在中否。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時不造善根。不識三寶。無善受福。無惡受殃。無善知識。為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墳中。未有生處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間。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真。謟誑欺人。造作惡業。合墮畜生惡鬼地獄。倭受苦惱。故言不在○或問之。子今集此要覽。雖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則其如抄略真教。增減聖言。得無咎耶。答有聖言為證何者佛本行經云。有諸比丘。取經中要義味。為他說法不依次第。懼以白佛。佛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為人說法。但取中義。莫壞本經○雜譬喻經云。若有凡人解深經一句。口誦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萬垢門。皆不能自安。何況博採眾法。為世橋樑耶。

習法堂同比丘行妙謹書

釋氏要覽卷下

後序

起復中散大夫守光祿卿知江寧府護軍紫金魚隨 撰

錢塘月輪山擇賜紫誠公峻修潔之行明內外之學靡嬰拂於塵務常宴息於雲寺以

聖朝隆浮圖之教盛田衣之眾且謂契經至廣博習難周虞來學之童蒙昧出俗之本末乃閱寶華之藏遍窮貝葉之文釆義類以貫穿撮樞要而精簡門目具舉事蹟該詳披其言則曄若春融質其理則煥然氷釋猶儒官之學記實佛門之會要也。

毘陵郡牧職方外郎崔公智識囦博才雅精粹乃作字引辭旨妙絕幸獲捧覽讚歎無[畢*ㄆ]宜其鏤板傳諸不杇聊筆編未冀翼而行之云爾天聖甲子歲季春月辛亥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