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所住著也無來去,三世一切諸佛都從其中出。我們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這樣子修行一定能成佛道,三毒轉化為戒定慧。

這太棒了!無住,就是當我們具足大智慧的時候,沒有所住,也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來,無住就是無所著,無往就是沒有去,無來就是沒有來,所以無住無往亦無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用大智慧,諸位!當下就是,你們就好好的去參。

我們講國語,不講檯語,聽不懂就結個善緣,聽得懂是最好的,因為這個是精華,我們是針對醫生講的,不是針對老太婆講的,你要弄清楚。《六祖壇經》是講見性的問題。世間人他不開悟的時候,他就不了解本性。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這就是不開悟才會講這樣子講,難道說我不思就不存在?中國人講:念茲在茲,那麼如果不念呢?你在不在啊?這個統統是我們意識上的型態,所產生的一種世間人的看法。

說我思故我在,當我思惟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就會注意到它,我們講:念茲在茲,我想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會特別的注意它, attention or be careful 。佛法就不是這樣講了,佛陀他是講:我覺故我在。我二十四個小時都是自己,都是存在的。他們是我思,那麼思就是意識上的推論,他是一種透過我法二執裡面的意識狀態講出來的,所以世間的任何一門學問,都沒有辦法跟佛法比較,沒有辦法!

世間再深的學問,就算我們的易經,兩極、四象、八卦,無極,太極生無極,太極,兩極、四象、八卦,那無極是什麼?陰陽、兩極,那無極是什麼?混沌未開,那是什麼?那也沒辦法解釋啊。老子的老莊哲學思想,因為有長就有短,他用茶壺,茶壺空間愈大,裝的量就愈多,房間愈大,裝的量就愈多。老莊的這個比喻,它並不是本性的東西,老莊的比喻只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個人的胸量放大,就像茶壺愈大,裝的東西愈大,那麼這個房子就愈大,就是容納的人就更多,我們的心量愈大,容納的人更大,是沒有錯!但我問你 :你要大到時候什麼啊?你無量無止境的虛空,你沒有辦法用比喻的,所以佛講這本來就沒有,一下子就進入絕對的狀態,這本來就沒有的,無是最大的,你說榮總多大?很大很大就是表示還有人比它更大,就不能進入絕對狀態了,榮總已經很大了,很大就是從比較才叫大,有小醫院才有大醫院的啊,所以在這個大跟小裡面,只要有任何比較的對立法,永遠會推論當中,它一定要落入哲學上的是嚴重錯誤觀念的。我們人就是用這種意識觀念在生活,所以我們一直被拘縛。

當醫生的人,不錯!條件很好,那換句話說,意思就是還有比醫生更好的。永遠不能進入絕對的心靈狀態,那永遠不能夠開悟,永遠不能夠解脫,絕對沒有辦法!不經過任何比較的東西,存在於絕對的東西,不經過任何思維的,當下就是,那個就是我們的本性,沒有任何的比較。因為所有的比較都是對立,所有的對立都是束縛,所有的束縛都是變成我們的牢獄。

因此我們就生活在一種二元論的對立存在性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超越。釋迦牟尼佛他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悟到本性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所見的當下,證悟無生,那就不來也不去,沒有所謂的這個意識的執著,沒有所謂的名言:沒有所謂的界線:沒有所謂的時間跟空間,當下就進入絕對的狀態,那最大了。所以我們的意識領域啊,如果要昇華到最高超的境界,必須要悟,一定要悟。

悟到什麼?悟到空,空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什麼?擁有大智慧,大智慧能夠支配我們的理性,理性支配我們的感性。唯有從這個空性下手,證悟到無常,無自性,緣起無自性,這是我們真正的東西,學佛就是要找這個東西。學佛學佛你找不到這個東西,‘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了解這個本性的東西,你學三十年,不要說三十年,你學了一百年都沒有什麼用,你學了三十輩子,千百萬億劫都不可能開悟、不可能成佛,為什麼?你要找得到關卡,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了解本心,就是我們的本性,不了解我們本性的東西,你學什麼佛法?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我們的本性嘛,就是我們進入絕對狀態的領域嘛,是最重要的嘛。

所以說:我思故我在,這個不開悟的人講的話。要講:我覺故我在,我們覺悟了、悟道了,所以我永遠存在。你動跟不動,或者是意識、無意識狀態,統統是清清楚楚的。

好了!我們應當用我們的大智慧,來打破五蘊煩惱塵勞。什麼叫做五蘊?「蘊」就是聚積的意思,集合在一起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是集合五種東西構成的,集合那五種東西呢?色,色法,就是我們這個色身。這個色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的四大,我們的四大,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是這個色法。那麼這個身體,你除了找到這個固體的東西、液體的東西、氣體的東西,還有溫度以外,那就找不到第五種東西。

所以「色」,五蘊的第一個,蘊就是色蘊。受,就是我們的感受,英文叫 feeling 感覺、感受,我們的感受往往一種錯覺,跟嚴重的錯覺,好的我們接受,不好的我們就憤怒,而且不好的我們就排拒,在內在裡面產生一種自我的這個牢獄,我們強烈的分別。變成一種——好的我們貪執,不好的我們就排斥,就變成說內在裡面永遠不平衡,那麼內在裡面永遠不平衡,就會產生一種煩惱。所以說釋迦牟尼佛講:修行要用柔軟心,這個講得太好了!柔軟心就是對眾生要慈悲,慈悲是十方三世諸佛度眾生的根本,慈悲的根本就是柔軟心,就是把我們放柔和一點,殺氣、攻擊性不要太重,所以我們對一切事情的感受就會比較美好一點,這個感受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學佛應該正受,正知正受,就是對某一件事情,我們正確的來接受,可是我們現在都是不正確的接受,不正確的接受就是說,我們對某一種事情,產生透過主觀意識,列定一個標準,與我們標準不相同的,馬上產生攻擊性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有辦法突破這個主觀意識的強烈對立的,沒有辦法!所以他這個感受就是特別的自私,縱然有一點點大公無私的感覺,可是我們冥冥當中還存在著一個我執。為什麼?由我們這個國家就可以看得出來,每一個國家都可以看得出來,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民族,就是愛我的國家、愛我的民族,那其他的民族呢?那其他的民族怎麼辦?所以國家與國家的戰爭。

國家只是一個大的自私的範圍,社會是小型的自私,家庭就更小型的自私,每一個人叫單位自私,這統統是自私的分身,沒有什麼好談的。世界本來就沒有公理了,談什麼公理啊?這都是一樣的啦,只是一個自私的範圍,個人自私範圍小,家庭的自私擴大, society 就更大, country 這個就更大,為什麼?它建立的觀念就是一個「我」,這個「我」你說你大公無私,對不對?一樣的道理嘛,你就是建立一個全世界的人,那外星球來打仗,你還是一個大我,還是一個國家、一個全世界一個「我」啊,你這個「我」還是突不破的。所以我告訴諸位,世界上只有一種人是最偉大的,那就開悟的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這種開悟的內在裡面的安詳,對世間的感受,這種感受,統統是那麼美好,統統是那麼安詳,統統是那麼自在的,永遠是那麼的慈悲,就是超越一切的國籍。有一次有一個乞丐來,他是不是佛菩薩化身的我們不知道啊,他身體很髒啊,跑到雷音寺來的時候跌倒了,來的時候,我就走過去給他抱起來了,他那個唾液啊,這個整個嘴巴流出來的膿啊,口水沾得滿身,很惡臭,其他人都跑得沒有半個,不敢去碰他,不敢去碰他,他太髒了嘛,只有我們這個人,我們這個人笨笨的,我覺得他也是人,我們也是人,衝過去就把他扶起來,那口水就流流流整個袈裟,回去的時候還拿錢給他,等一下一出去找,找不到這個人,不嘵得是誰來的,也不知道啊。所以我常常想這個,是不是阿彌陀佛化身來測驗我們的道心的。所以我常常想:哦!連上廁所都要注意,也許阿彌陀佛化身來小便也不一定,真的啊!你怎麼知道他是不是阿彌陀佛來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他是哪裡來的、哪一道來的。

所以我勸告你們,你把每一個患者,都當作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試探我們的道念的,那你會對他很恭敬的,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啊?這阿彌陀佛來化緣,來到這個地方,假裝一個胃腸病,或者是頭痛,你給他治療治療,哎呀!醫生啊, 林醫師!我的頭痛得不得了,你煩都煩死了!他本來要接你往生的,來試試看,考試不及格!完了!這考試不及格,那本來這個 esamination 這個考試要 pass 過去了,來試試看我們林醫師的慈悲,哎呀你看!他只對慧律法師恭敬,你看!我阿彌陀佛現前他都不知道,不能往生,完了!這下子就完了、慘了!

所以說我們務必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是阿彌陀佛來。真的,我這個人就是有這一點比較了不起的地方,我這個人不敢看不起人家,我很怕他是觀世音啊,萬一有一天我要往生了,那慘了!所以我把訓練到什麼?訓練到每一個都是菩薩,都是菩薩。有雷音寺那一次經驗,我跑到山下去再拿錢給他,他怎麼沖的那麼快呢?不見了!速度怎麼會那麼快呢?也不知道他是那一道來的,可是再怎麼找,找不到,再去山下問,說沒有這個老年人從這裡走過,沒有一個看到,那麼多人沒有一個看到,那就不曉得是什麼的,也許是高等動物啦。

所以我一直勸告諸位,務必要恭敬每一個眾生 ,身體發臭的、爛的,你都不能看看不起他,那一天考試不及格了,糟糕了!往生就有問題了。所以說這個感受,我們一定要慈悲,受、「想」的話,我們要正確的知見,正確的知見,「想」要正確的知見,色、受、想,就是我們的這個思想 idea 我們講理想、理想那個「想」,那我們這個「想」這個很重要!我們對一個人,如果長時間的懷疑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偏頗,判斷錯誤,我們人很容易受影響的,真的!我沒有騙你的。

今天啊假設我們講經講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挺個大肚子的來,衝上來就:慧老!你真是沒有良心,看看我的肚子!哼哼哼!好了!那你們會怎麼想?我們這個「想」很容易被這個世間的假相,很容易錯覺。那你就想:這不可能啦!對不對?第二天啊,她又挺個大肚子來,同樣一個人,她敢死隊,她不怕英國(因果),她只怕美國跟蘇聯啊。挺個肚子來:慧老!你做何感想,你有什麼打算啊?第二天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再震動就會想說:真的會有這種事嗎?第三天她再來的話,你就會說:在肯定 ! 人啊,這個知覺很容易受騙的,很容易受騙的。所以謊話說一百遍,就可以反白為黑的,眾生就是這樣子。

他一個開悟的人他就不會,不會這樣,一個開悟的人,你講一千遍,他恭敬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我們就是沒有這種功夫,所以我們的想有毛病,我們這個思想上有毛病,為什麼思想上有毛病?容易受騙,所以諸位!你們都是受騙者,就是這樣子。這個怎麼還不鼓掌呢?笨笨的坐在那個地方。(眾鼓掌)所以大家都被騙過,都被假相騙過,然後產生一種自我主觀的意識,然後做一個嚴重的批判性,殊不知你已經落入錯誤的觀念。

有一天,我收到清 海這個女人的徒弟寫來的信,寄信給我,清 海的徒弟寄了封信給我,把我罵的很慘啊,那封信我沒有留給你們看,說我是嫉妒清 海啦,她是什麼正知正見啦,你慧律是算老幾啊?然後她是具足正知正見的大慈大悲的師父,她是怎麼樣好……所以你看!學佛的也沒有智慧,很少說走出象牙塔來,然後有用客觀的意識、客觀的心態,然後去面對這個事實,沒有!我這個人啊,有一點很好、了不起的,你們一定做不到的,我這個人,你來我面前講是非,你放心!講一百遍的是非,我不會去講那個人怎麼樣,然後去說這個人,不可能,為什麼?因為講是非都有主觀的意識,都有是非的主觀意識,不會準的,不會準的。你來講你老婆怎麼怎麼壞,怎麼樣壞,啊啊啊 ... 我就這樣子,有一天你去查了,哎呀!他在外面保養了三個女人,竟然說他老婆,你看!這人就是不要臉,不要臉!所以思想上的嚴重錯誤。

再行,行,行就是我們走路那個「行」 。色、受、想、行,「行」就是付諸行動,就是我們這個想沒有正知正見的話,我們付諸行動就嚴重的偏頗。那這裡就「識」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我們的生命的主體,就是俗稱靈魂。把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落入第八意識裡面的 idea 這個觀念裡面,那麼這個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那就是什麼呢?就是嚴重的,而且深入的一種習慣性,證阿羅漢果也有習慣性的,沒有斷習氣的。

這個習慣性是什麼呢?我現在比喻,你一定要聽,我告訴你,我用杯子來比喻,你就注意聽!我們的本性是最底下的,那我們上面一層,這上面一層就是第八意識,我們所有的接受的東西,白天所接受的東西,我們打開眼睛就接受進去,耳朵就接受進去,舌頭就接受任何的這個味道,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就放進去,然後慢慢慢慢的沉澱,沉澱久了就變成什麼?潛意識,潛意識就是無意識狀態會做成某一種習慣性意識的動作,你懂我的意思吧?潛意識就是沒有經過意識的分別,它自然會產生某一種慣性的動作。

譬如說這個人,一坐起來他腳就會發動,有一種人是沒什麼儀態的,一坐下來腳就抖個不停,阿彌陀佛 ... 那一種的就是沒有儀態,坐沒坐相。他在抖他也不知道呢!他也不知道啊,有一種人講話就很誇張的,今天買個西瓜就這樣:我今天買個西瓜這樣子!反正他的手勢都比得很大啦,那一種誇張型的,就是潛意識裡面他也沒有發現,所以這個欺騙人家欺騙習慣的人,永遠不會說真話的。

好了,再來、再來,等到我們晚上啊,這個意識啊、意識啊,控制住的時候,控制住的時候啊,它就不接收了,那就慢慢的浮上來的,就深入的潛意識裡面很微細的,所以我們在夢境裡面,都是我們的白天裡面的造作,所存留的影子,同時又存留前世的影像,存留前世的影像。所以他有預感,他有預感。譬如說你看到一棟大樓:這個大樓早在幾年前我就在夢境過了。不是這樣,你前世就在這裡住過,知道嗎?你前世就在這裡住過了,所以你看很熟。有的人,他在晚上做夢的時候,他很煩惱,然後夢見慧律法師,夢見慧律法師的時候,他來,他來的時候一看,哎呀!怎麼跟夢境一模一樣呢?她感動得掉眼淚,女人的武器就是這樣,感動的掉眼淚,然後你就過去摸摸頭、摸摸頭,也只能摸那裡嘛,摸摸頭,加持一下,就表示了,她感動得哭泣了,前世的因緣,所以我們這個意識裡面,有接收到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你今天你出去外面,看一切眾生的時候,有時候看很歡喜,有時候看這個很不歡喜啊,為什麼?他前世就是你殺父之仇人,你看到他怎麼會歡喜呢?

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五蘊,意思就是打破五蘊煩惱塵勞,那麼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要用什麼?空,空掉這個色身:空掉這個感受的善惡的感受:是非的感受:空掉那個分別心的想:空掉那個執著的行:空掉所有潛意識的識,知道嗎?這個叫做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

善知識,我講的這個法門,一般若可以生出八萬四千智慧。為什麼呢?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假若沒有塵勞的話就會智慧常現,始終不離自性。這個法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 誑妄,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觀照;對於任何一切法,都不取不捨。這就是見性成佛道。

你看!所以只要開悟,什麼都解決。當然不開悟也可以解決,用什麼方法?用不要生氣,任何事情寬恕眾生,一心念佛,一心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我們臨命終要伏惑,因為我們平常就有剛直的個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突破這種瞋,因此我們發一個願:永遠不生氣,碰到什麼事情,冷靜,稍微冷靜一下,可以慢慢的使我們的錯覺跟習氣平復下來,做什麼事情你一定要查清楚。要誹謗人家,先跟我們的良心商量,商量可不可以這樣講,我們這樣講有沒有良心,有沒有根據、有沒有依據。所以廣欽老和尚:要講人家的壞話,先跟你的這裡(內心)商量商量。要講人家的壞話,先跟我們的良心商量商量。所以我這個人口業是絕對清淨的,真的!我這麼會講話是因為口業清淨。不好意思啦,有時候要吹噓一、二句,不然沒什麼趣味,要吹噓一下。

你看!修行你說難嗎?很簡單的!很簡單的!怎麼很簡單呢?用我們的真如本性,無所著的本性。我昨天不是講嘛,用一個字的話,就是用「空」,這個真如性。二個字的話呢?是什麼?「放下」對了!三個字,「無所著」。四個字——昨天忘記講,「保持安詳」。

這個就是開悟的意境,保持內在的安詳,不為一切境界所動,善於控制自己的心緒,保持安詳,這個就接近自性,就接近開悟了。所以說用自性真如本性,以智慧觀照,用我們大智慧來觀照,於一切法,底下兩個字真是了不起,中文真是不得了!不「取」不「捨」,真是形容得太妙了!不取,就是不執著,不捨,就是不可以放棄善事,他怕人家不取,什麼都放棄就變成消極了。不捨,什麼都不捨,就變成執著了,你看!祖師真是了不起!他怕你取、捨,也怕你不取、不捨,所以當下就是一切法不取不捨,不可以執著,也不可以放棄。

就像我們今天,我要無量無邊的度眾生就是不捨,可是我不能取,當下就是會歸中道。所以啊中道沒有字,沒有!儒家的中道跟佛教講的思想絕對不一樣,你一定要了解,儒家講的中庸,跟佛教講的中道那是兩碼事,儒家講的中庸,過與不及,不得中庸,他還有一個中間,過、不及,一個中庸。佛教不是,中道是個名詞,是破除左右兩邊:破除是非兩邊:破除善惡兩邊,沒有辦法形容的,進入絕對狀態,所以中道意思就是空的意思,根本沒有中道。佛教講的這個中道,沒有中道,儒家講的思想的中庸,也落入意識的觀念,儒家講的這個中庸,就是前面也沒有、後面也沒有,所以過也不行、不及也不行,還有一個中間,他承認有一個中間,叫做中道,錯!沒有,沒有!所以儒家講採取適合的東西,是一種中庸,但是我告訴你,釋迦牟尼佛講,採取適合的東西,那也是一種執著,人類共識的執著,要悟到空性,不能絕對的平等。所以儒家的中庸思想,跟佛教的中道就完全不一樣,是alldifferent 完全不一樣。既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 】

你想要深入的這個法界,法界就是無相,你想要入於無相法,想要進入這個空的領域,及般若三昧,就是大智慧的定,三昧就是定,三昧不是一二三的三,三昧是印度語,是正定的意思,是正確的心態,保持穩定,叫般若三昧,就是大智慧的穩定。你需要修般若行,修這個大智慧。

所以《金剛經》很重要,在《金剛經》裡面很讚歎,為什麼?因為唯有這樣子才可以解脫生死,唯有具足大智慧,才可以解脫生死。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

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直入佛陀的本懷嘛,直接通達到本性的東西,當然是最上乘的。可是我們看世間人講那個《金剛經》那嚴重的錯誤,這講到經題就好了,經題就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有的註解都是寫:他的智慧像金剛,能壞一切,不為一切所壞,然後產生大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然後大智慧到彼岸。這那裡是這樣?你看看《金剛經》是這樣子講的嗎?《金剛經》一直破相嘛?

「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一直破相。所以「金剛」二個字,它並不是什麼能壞一切,不為一切所壞,空你就沒辦法壞了,你壞什麼空?你金剛就有辦法壞空嗎?金剛能壞一切,真的嗎?金剛能壞空嗎?所以註解的也是這樣子,講經的法師也是這樣子,他連動個腦筋都沒有。

金剛不是這個意思,金剛是煩惱的意思,是煩惱的見思二惑,煩惱猶如執著,像金剛難以突破,然後用般若的智慧去觀照。這個《金剛經》就講的很清楚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煩惱然後破、有煩惱然後破,「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作如是觀也是觀照的破。所以「金剛」兩個字,以我個人的淺見,不是什麼金剛能壞一切,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的我見思二惑,煩惱的執著猶如金剛沒有辦法壞,然後我們用般若的智慧去觀照它、去突破它。看你接受那一個,你願意接受那種註解,就接受那種註解,你願意接受我這種看法,就接受我老人家這種看法。我也沒有勉強諸位說一定接受什麼,反正佛法是圓融的,他怎麼解釋都可以的。

古來高僧大德講:不開悟的法師講經說法,就像瞎子摸大象,他沒有見性,他也不知道本性是什麼東西啊,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咦?這一根怎麼柱子?修學唯識的人又一直讚歎唯識,修習天台的人就一直讚歎天台,天台宗的問題很大呢,他講四十二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我問你:「要證到什麼時候?啊?證到什麼時候?」所以說我們中國人,就是喜歡尊重古時候人的註解跟思想,他從來沒動過腦筋的。天台家的思想,四十二品無明,證四十二品法身,我告訴諸位,無始無明一斷,就像頭斬斷一樣的,那個開悟的人是頭一斷掉就馬上見自性的,沒有什麼煩惱分分的破,法身份分的顯,法身怎麼分分的顯?笑死人了!一悟就是當下既至佛地的,沒有什麼煩惱分分的破。然後法身怎麼分分的顯?法身是無相,無相、空,就是一空一切空嘛,證什麼法身,慢慢的破、慢慢的顯呢?

我這個比較怪人哦,講經跟人家不一樣。我告訴諸位不可以依文解義,不可以只看祖師的經典,而且你自己本身也搞不清楚那是講什麼,一定要真正的開悟,自己去參、去開悟,然後你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這種東西一悟就是佛,他為什麼不能稱佛呢?你怎麼不叫六祖佛啊?慧能佛啊?不是這樣,是因為在一個娑婆世界裡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其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講佛,境界一樣也不可以講佛。就像這個學校你只能叫一個校長,其他的境界一樣的老師,只能講老師、訓導主任,不可以講校長,為什麼?校長不一定讀書讀的怎麼樣,比 那些 老師更多,但是在一個學校只能稱一個校長,你懂我的意思吧?所以成佛就是這樣子,成佛只能講他是釋迦牟尼佛,再底下成那麼多佛,就一頭霧水了,所以只能講祖師啦、菩薩啦,只能這樣講。

所以說我們應該了解禪宗是最厲害的,我看到那些註解,華嚴啦,澄觀大師的,我覺得那個問題也是很大。看看天台的思想,我覺得那個問題也是很大,只有禪宗的《六祖壇經》這一本,那是真的沒有話講了,釋迦牟尼佛修行了四十九年,就是開悟,然後講經講了四十九年,就是沒有一句佛法可以離開這一本的,沒有的,絕對沒有的!欲得開悟,徹夜讀《壇經》你想要開悟,就要通宵達旦的讀這本《壇經》,沒有讀《壇經》的人他講話,就是上台弘法的法師,他絕對會偏的,沒有騙你的,我們不敢講啦,講了造口業,有修養的人不敢講,知道就好。所以這個親近法師看個人的因緣福報,有沒有這個因緣。

所以說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是大智慧的人說的,是為有大智慧的人,他才跟他這樣講的,為上根人說的,所以小根小智人聽到,他根本不相信的,為什麼?譬如說我們天龍八部下這個雨,在這個地球上,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就像漂這個草葉,若下到大海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法,這個頓悟的法門,我今天講的這個頓悟的法門。譬如說天龍下雨於閻浮提,譬如說這個下這個大雨,落在閻浮提的話,糟糕了!雨勢太大的話,所以的聚落啊、所有的城邑啊,全部都漂了,漂走了,是不是?就像漂草葉一樣。譬如說,若雨大海就是如果漂到這個大海去,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胸量大的,有大跟器的人,他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諸位,有大根器才有辦法聽大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在座諸位!今天都是大乘根器的人,講一講大家都沒走嘛,我看大家都很乖,你看!沒有一個走的,就是大乘根器的人,你們將來成佛要來度我哦!聽了很好笑,現在都一頭霧水了,還想度慧老?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聽到這個《金剛經》心開悟解,你開悟了所以故知道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我們的本性當下就有般若的大智慧。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

記住!不假文字,這雖然是很簡單的。可是我們都是借重於文字,所以在文字裡面就含有意識的執著。所以我告訴諸位,教育產生兩種極端,一個可以令人家開悟,一種是長時間的累積的嚴重錯誤的思想,讀書讀愈多的人,符號記得愈多,他的執著就愈重。讀書讀愈多的人,他智慧愈高,開悟也愈快,這兩種極端。所以說大學生一學佛就不得了,可是大學生一誹謗三寶也不得了!就是兩種極端。那老太婆她反而不會誹謗。阿婆、阿媽!你要念佛。好!你念佛的話,做股票明天就漲停板。好!馬上念佛。你孫子讀書會很厲害。好!那老太婆你不必跟她講道理講很多。大學生呢?你跟他講了老半天,他也不會念佛啊,所以說他因為讀的書多,符號也就記得更多,累積的就顯現不出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不用文字的。

佛佛道同,佛的心跟佛的心都是一模一樣,不必用語言的,最高超的語言就是沒有語言,所有的語言只是一種假相,只是一種暫時的,你去罵美國人:跟你走!(台灣三字經諧音)他還聽不懂。你罵日本人,你家死人啊!他還很疑惑:啊?啊?他也搞不清楚,你罵日本人:巴格野魯(日文)那你就該死了,你就無處可逃了,他聽得懂嘛。你罵美國人: You are indeed animal 你這個畜生!那完了!宰掉你!

我們眼睛看不到,我們看到的下雨是天氣陰雲聚集,事實上在天龍八部裡面。佛經講有龍興雨。所以說有這個感應的,有一年我們在台中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長久沒有下雨,我們又是吃山上的水,山上佛學院的同學有三十幾個,沒有水吃,那完了!我們這個廣化老和尚他很慈悲,他就祈雨,在這個禪門日誦裡面有一個祈雨的咒,我們就在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就供奉起來,開始唱一個讚以後就開始持那個咒,那個感應啊,沒有信佛的人你就不敢相信的,那真是嚇死人!持咒前天空晴朗無一片雲,開始持咒的時候,不曉得從那裡來的烏雲開始就聚集。念完了休息一下,哇!就下大雨。不過這個念還是要有道高僧啦,如果你們念的話。哼、哼!若是缺雨時請你們這些人來念,只怕把雲都念跑掉了,真的!所以這個念還是要看道力的,不是說你們來念就有雨的,沒有辦法,不能講,昨天講的那三個字,你們自己去參,開悟之後再來告訴我,看那三個字是什麼大明咒?

所以說: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曾跟邪見重的一貫道說:走出象牙塔,來看看佛法,對則接受,不相信佛法所講,你依舊再學習自己的內容,我不反對你信一貫道。但他們就是不要,‘這樣子我背叛我的祖師'。他們這個觀念就是,離開一貫道出來就是叛教。在座諸位我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種法,講的比釋迦牟尼佛、講得比《六祖壇經》更深入、更徹底的,我照樣叛教,我馬上還俗。真理之前沒有老師,沒有什麼叛教不叛教的!講得比這個佛陀更好的我就是要出來嘛,你這個真理不究竟,怎麼我出來就叫做叛教呢?那你的信仰叫做感性嘛,你完全沒有理性跟智性嘛,你信他就永遠信他,你怎麼不分別看看啊?!

我信佛,出家了,我的房間還掛耶穌基督的相片,你不敢相信的,為什麼放這耶穌基督的相片呢?因為這太了不起了!這沒有幾個有辦法像他這樣犧牲,代眾生。耶穌基督這種大慈悲的這個菩薩,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做得到的。所以我敬佩他的精神,可是不敬佩他的道理,他講的沒什麼道理的,他講的什麼?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耶和華創造天地萬物,信我得永生,那反叛我怎麼辦?反叛我的話就喀喀喀,格殺勿論,下地獄!佛法不是,你信佛就有緣,就沒有緣嘛,那有說宰掉的呢?不相信我就宰掉了,相信我就上天堂,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我這個人信真理,是很理性的,耶穌的精神我相信,他講的道理我不相信,不是全部不相信,他講叫我們做善事也是很多的,尤其是舊約,上帝殺了無量無邊的人,我打開三藏十二部經典,看了幾遍,還沒有看釋迦牟尼佛宰掉人,沒有宰掉一個人家的長子啊。摩西到西奈山上面去的時候,這個上帝發怒,那個火光就冒出來,靠近我的人就格殺勿論,離必須要 三百公尺 ,要離開那個西奈山多少公里以外的,要不然靠近西奈山的就格殺勿論,你聽過釋迦牟尼佛靠近他幾公尺要殺掉嗎?沒有的!所以當一個人啊,我們冷靜的去遍看一切全世界的宗教,好好的去冷靜、去研究,我告訴你,沒有一個宗教有辦法跟佛陀比的,沒有!絕對沒有,有的話你來找我算帳。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

小根性的人,聞這種頓悟法門,就好像草木一樣,因根小,若遇大雨必定會被衝倒,並不能有所增長。小根性的人也是這樣。原本有的般若智慧與大智慧的人沒有任何差別。但為什麼不能開悟呢?因為其邪見重,煩惱重。不識本心,於外覓佛,不了解自性,這就是小根的人;若是開悟的頓教,則不會執著於外在的修行,但於自心常顯正見,煩惱塵勞不能污染,即是見性。善知識,不住內外,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常行此行的人,即是與《般若經》無差別。

意思就是我們的本心被我們的煩惱障住了,就像烏雲蓋住這個眼光。般若不是什麼大、什麼小的,它是無相的,是悟空的,我們一切眾生,自己的內心裡面迷了跟悟了不同,迷我們的心,外面有所見。意思就是認為心外有法,找佛、找佛,叫做迷心外覓,就是從心外想要求得法,不知道從內在裡面去悟道,從內在裡面去悟到這個本性,所以說修行覓佛、找佛,你從那裡找佛呢?要找到我們的本性,找不到本性啊,那你找不到佛,所以未悟自性,既是小根。

諸位!「但於自心常起正見」,這一句極為重要。我昨天告訴你們,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怎麼樣?都要清清楚楚!這個就是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常起正見就是沒有間斷。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昨天我不是講過一句話嗎?記住嗎?本來我們可以過得很快樂!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既是見性,就是看到我們的本性。

「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這一句太了不起了!內外不住,你的內心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意識的觀念;都是分別心的產物;都是執著的影像,你外在的境界是無常法,是本性自然空的,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的,住就是執著。內也不執著、外也不執著,你看!內外不住,去來自由,所以廣欽老和尚說:不來亦不去,沒有事。我們則是來來去去,一大堆事,每天都是一大堆事,搞的焦頭爛額。我們去跟來有沒有自由?沒有自由!看到你老婆比較漂亮一點,你老婆跟一個年輕的人講幾句話,妒火上升,拿刀子就要宰掉人家,你看!事情也沒有查清楚,也沒有問清楚,是不是?所以我覺得眾生愚癡的多得不得了,書讀的再多的,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官做到很大的,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一樣的,所過的日子就是痛苦、煩惱、鬥爭、分別,你不相信 ? 希望你同意吧!所以在座諸位,今天很幸運啦,能夠聽這個頓教法啦。你看!來也自由、去也自由,去來自由就是能除執心,可以除掉我們內在裡面的執著。通達無礙,可以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來就沒有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把筆拿起來,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翻譯成中文叫做貫,貫、攝、常、法,修多羅就是一切經典。「及諸文字」以及一切的文字,「大小二乘」大乘跟小乘,「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是分成十二類,十二部就是十二類經。十二類,「部」就是種類,十二種種類的經典,不是十二本,你不要弄錯了。

「皆因人置,」那都是因為人啊,就是因為有人需要什麼法,他才寫了三藏十二部。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因為有智慧性,他才有辦法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如果這世間沒有這個人類,也就沒有這個法。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所以知道萬法是因為有人存在,它才興起來的。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一切經典是因為人才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因為我們的人這當中,緣其人中就是:就因為,這個「緣」就是因為。因為這個人的當中,有的有愚癡的,有的是智慧的人,那麼「愚為小人,」愚癡的人是小人,「智為大人。」智慧的人是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癡的人就問這個智慧的人,智慧的人就對愚癡的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這個愚癡的人就忽然悟道,他心悟道了,「既與智人無別。」就跟大智慧的人沒有什麼差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他說諸位菩薩!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本性是佛,但是也是眾生,本性是佛,就變為眾生,為什麼?不悟啊,不開悟嘛,我們有佛性,我們現在變成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一念開悟的時候,眾生當下就是佛,在座諸位!就是這樣子。所以說做人很難,學佛、拜佛也難:能夠聽到頓教法就更難了,所以說在這個全世界裡面五十幾億人口,在台灣啊,大陸那佛法就免談了。台灣的人口將近二千萬,二千萬里面的正信教徒有多少?正信佛教徒真正修行有多少?有正信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神教徒。有真正修行的人,又能聽到頓教法門,那就更難了,更難了!所以我們悟道啊,今天在座諸位能夠聽法,是難能可貴,回去要好好的用功。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句話要劃起來,所以知道我們這個萬法統統在我們的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剎那之間就可以成佛。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菩薩戒經》裡面這樣講: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如果了解我們自心的本性,都可以成佛道,《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就是這樣講;「既時豁然。還得本心。」那一剎那。豁然就是開悟,還得本心,恢復到本來的清淨的本性,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你看這個六祖真是不得了!於五祖弘忍大師和尚處,一聽到馬上就開悟了,你想想看,這個有多了不起啊!我們啊,磨菇了幾十年啊,枉費了我們的修行,磨了老半天啊,一樣沒有辦法開悟,煩惱一樣、脾氣一樣,阿姨啊,老來脾氣大,學道的人學得愈老脾氣愈大。所以有的人:佛教界的長老,對!愈長愈老,年紀愈來愈老,長老、長老,長老有二種解釋嘛,一種是愈長愈老,我也是長老,為什麼?因為我愈來愈老,也是長老是不是?那麼一種是有德高望重的叫長老。

「頓見真如本性。」就馬上可以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你看!各自觀心,要把這個頓教法,令學道者頓悟菩提,頓悟我們的悟性。各自觀心,就是你要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就算是我們念佛,我們也要念的清清楚楚,就是印光大師講的:嘴巴念的清清楚楚,耳朵聽的得清清楚楚,意識觀想的清清楚楚。各自觀心,你看!講來講去都是這個心。自見本性,我們看到我們的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悟,那麼一定要求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是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就是這些祖師大德們、這些開悟的聖者,有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正見。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所以啊我一直再三的奉勸諸位,親近善知識很重要!就是再三再三再三的一直一直這樣子。那有的人講:如何了解他是不是善知識?

第一個、這個人不貪名;這個人不貪財;這個人從來不講神通,這個人謙虛,謙沖自牧,那這個人你聽他講話,所以的每一句話都符合經典,這個是善知識,我已經告訴你什麼是善知識了。第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貪財,不貪名,不講神通,謙沖自牧,所講的與經典全部脗合,沒有自己的意思,這是善知識,就算他沒有開悟也是了不起的人!沒有像今天,那個跑出來一個什麼西方的活佛出來,那個跑個什麼化身出來,自己稱什麼童子、什麼菩薩,哪一個善知識是這樣講的啊,不怕下地獄啊!所以說不要這樣子,不要好高鶩遠,追求神通,弄到最後神經兮兮的,找慧律法師加持,來的話一棒打死!一棒開悟啦,不是打死啦,打死是打死那個念頭,你不要誤會啊,一棒打死是一棒叫他開悟。我告訴你,我要賞你兩個耳光,還得要看人,真的!我們這樣打的話,還要代受人家的業力,師父打你還要看人啊,那個根本不必打,讓他爛,那個人本來就爛了,還打做什麼?沒有救了還打,我們這隻手那麼漂亮,打什麼?才不隨便打人呢!這一巴掌下去,不曉得滅多少罪業啊,然後明天我就嘔吐了,打人啊,打了香板自己會卡到業障。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你看,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們的本性,所以與其說你慧律法師很行,不如說你們比較行,我再行也不能令你們開悟啊,你們要開悟還是要靠自己啊,所以你們比較行啊,真的!將來你們成佛不要忘記來度我。

「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要假借善知識,要指示才能得到我們的本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自己悟道的話,就不必借重著外面。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這一句講的太好了,我看到這一句馬上開悟 ,小悟啦!小悟。你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你不可以往外求,往外求。我們佛教徒一天到晚,那邊是開光啦、那邊是破土啦、那邊是法會啦,搞的暈頭轉向,然後他就對外面人講:「哎呀!要是無寺廟,窮人不能拜佛。」人家問:「為什麼?」「每間都要錢。」我什麼時候要你的錢啊?錢在你口袋裡,我們若是沒有兩把刷子,你肯拿出來嗎?是啊!我們沒有兩把刷子你要把錢拿出來嗎?那不是這樣子的啦,錢在你的口袋裡面,你可以不要拿出來嘛,我沒有叫你拿出來嘛,師父我沒有錢。你沒有錢也可以拜懺,你可以跟在後面拜啊,沒有說一定要錢的呀,錢錢錢,多現實啊!對不對?我們文殊講堂不會這樣子的。

我們今天就是跑道場跑得太多,我告訴你,聰明的人不會這樣,他知道這是個善知識,他就盯住了,逃不掉的!跟你一世,跟你一輩子,就這樣子,人家跟善知識是這樣跟的啦,不是像我們現在學道的人,來到師父的面前:「師父你幫我剃度。」我問:「幹什麼?圖涼快嗎?」來了我也不知道你是何方人物,那也不知道你這個人是什麼根器的,對不對?你能不能忍耐,突得破這個慾望的束縛,會不會這個到半途而廢,是不是?還有的人說:「師父!人家說師父你很有修行,我這個孩子才剛五歲,很適合從小就做小沙彌,讓你來教他。」我說:「那太辛苦了!我還得買電動玩具給他打。那太辛苦了、太辛苦了!」「師父!要跟你出家有什麼條件?」「很簡單!第一、當兵回來。第二、三十五歲以下;第三個、高中畢業,高中以上的程度,高中以下的免談。」

有人說:「師父你有分別心。」不是分別心,因為我不是廣欽老和尚,學歷高的我教起來比較不會費力,對不對?我還要從,我還要從 b p m f d t n l 跟他教起。慘了慘了!那怎麼有辦法呢?高中以上畢業的,再有就是四肢健全。頭腦不可以簡單,頭腦簡單就完了,頭腦太簡單他不能修行了,是不是?智商,智商也不能要求太高啦,智商像我這個一百五十四的,大概很難找到這個,也不能栽培。智商應該九十就可以了,九十就可以了,預官考得上都可以啦,預官考是九十啦,這是跟我們出家的。再來的話,我講一你不能二,必須要按照我的方法,然後我尊重你的發揮,我尊重這個人的根器,但是要按照我的方法,一天上課幾個鐘頭,在這裡自修,不可以在寮房自修。

我們去懺雲法師那邊修行,你要去寮房自修,慘了!懺公就叫你來大殿打瞌睡都沒有關係,睡覺就要在大殿,就是不准你到房間去。我說:「師父你為什麼不准我們到房間去?」他說啊:「到房間去啊,我們看得太清楚了,到房間去本來是趴著休息,後來一醒過來在床鋪上了!」這個眾生啊,就是劣根性太重,你做師父的人不盯他,他在房間久了,看了二十分鐘就;哈、哈 ... 明天再補吧。明天再補吧,每天都在補你知道嗎?我說懺公真的很厲害,這個人性弱點他抓得很清楚,我以前被他磨練得很亮啊,我現在啊很會磨人了,我現在有一套了,從懺公那邊出來的,磨徒弟是很有辦法的,來的人都要叫他不亮也光,不要成就就別來,要就來到我這個地方。有沒有男眾要出家的舉手,要跟慧律法師出家的舉手,業障!沒有一個,慘了慘了慘了,這真是很慘了!佛教沒希望了,到我這一代斷絕了。可見出家有多難,所以你們要恭敬出家人就是這樣子。

好!底下,「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我們希望從外面得到解脫,無有是處,根本不可能!為什麼?「自心內有知識自悟。」我們自心裡面有善知識,自己去悟,你的本性就是你的善知識,你要去悟,所以說希望從外面得到,那不是辦法,我們內心裡面就是善知識。

「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這一句話就是一言道盡我們修行人的通病,若起邪迷,我們一天到晚只找師父要加持,只找金剛上師要依靠,說這台灣省有一個女子出家,她說她眼睛一看,馬上可以成佛,可以超度他幾代的祖先,你看她是不是神經病!成佛不可以從外而得來的,那裡是眼睛一瞄馬上成佛,又不是斜視,眼睛一瞄就行了?所以這個邪知邪見是肯定的。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你了解我們的本性,你一開悟馬上就到佛的境界。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我們用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裡面沒有煩惱、外面不執著,內外清清楚楚!如果你了解本性,當下就擁有無量智慧,當下就無所著,當下就是悟空,當下就了解無常,你就會解脫。就馬上得到大智慧正定,這個大智慧這個正定就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就是沒有任何妄想,無念就是聖者來講,沒有凡夫的念頭,無念就是沒有凡夫的念頭。用就遍一切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也不執著一切處。只要你清淨我們的本性,把我們的心放於絕對的清淨,使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出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無所著,就沒有雜亂。來去自由,完全無所障礙,那就是般舟、般若三昧。自在解脫,這叫做無念行。

底下一句就是修行的錯誤,「若百物不思」就是什麼都不想,像死人一樣的,把這個念頭除掉除掉 ... 這就是法的束縛。這句話你一定要弄清楚,意思就是說,百物不思是什麼都不想,那就變成外道了,當令念絕,就是變成無想的外道了。意思就是說,我們雖有想,但是念念都是自性,我們是無想,是因為我們沒有凡夫的想,我們雖有想,但是我們所有想都是本性。所以若百物不思。什麼都不想,當令念絕,當令我們的念除掉,既是法縛,這個就是法的束縛,就落入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向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當你悟道無念,就是一切無所著,一切無所住,一切都是空,一切是無常,當下頓悟空性。神通自在、智慧自在,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你悟到這個無念,你馬上見到諸佛的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我們後代啊,我們現在就是唐朝以後的後代。後代得到這個頓教法門,通見就是看法相同的,通行就是修行相同的,發願受持,要好好的誦《六祖壇經》所以我告訴諸位,你們回去,要把《六祖壇經》這一部經典,從頭到尾看得懂、看不懂不管,不懂的要好好的看註解。最好不要看註解,每天都誦、每天都誦、每天都誦、 .. 誦一品、二品、三品、四品 ... 你這個本性啊:你沒有聽過古來高僧大德講過一句話嗎?誦《壇經》百遍,雖不悟亦得受用。就是你誦《六祖壇經》一百遍,你不會開悟也很受用,也在人世間你就活得很灑脫,修行也活得很灑脫。

「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就像事奉佛啦,你終身用這樣子不退,不退轉,就是要有志氣啦,定入聖位,一定是成聖成賢。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從上以來,從以前到現在,必須要吩咐下去,什麼是頓悟法門,不得隱其正法,不得隱其正法,就是隱藏啦。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如果他是看法不同、所作所為不同,在別法中,譬如說修天台、修華嚴的啦,就不要傳付這個,那麼損彼前人就是說對前人不恭敬,因為前人是講頓悟法門,你把這個傳給傳天台的,根本牛頭不對馬尾嘛,他根本不想修禪這個方面的嘛。一點好處都沒有。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恐怕愚癡的人不了解,誹謗這個頓教、頓悟的法門,百千萬劫斷佛的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意思就是要修、要悟,但如果不修、不悟,只有記他的話,沒有什麼益處的。

【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 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說通就是我們用語言去說,去悟,而通達本性。以及心通,就是用本心就去悟的,他不是用說的,是用心去悟的,或是用說,說而悟的,所以用語言去悟、或者用心去悟。統統就像太陽處在虛空,放出無量的光明,就像本性放出無量的光明。為傳見性法,我們這個頓教法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破這個邪知邪見的。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這個法沒有所謂的頓、沒有所謂的漸,頓漸是因為根器不同。迷了的眾生就遲,悟了就比較快,有遲有疾。單單這個見性的頓悟法門,愚癡的人是沒有辦法了解的,「悉」就是了解。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鬚生慧日。」說來說去,六根、六塵、六識、八萬四千法門等等,合理把它歸納起來。還是一,就是本性。我們這個煩惱暗宅中,我們的心中就像一個宅地,那麼這個煩惱充塞其間就黑暗了,我們現在常鬚生慧日,智慧日住在我們的心中,這個黑暗之宅馬上就除掉。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我們邪見來的話,煩惱就到了,所以說邪知邪見,煩惱就到了。你正見來,煩惱就除,邪跟正統統除掉,俱不用就是統統除掉,剛剛我不是講嗎,儒家的中庸之道跟佛家的中道是不所以樣,佛家的中道,中道只是一個名相,意思是絕對的觀念。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還有一個中庸可行,佛教沒有中庸可行,當下是頓悟本性之空,是無常,沒有所謂的中庸。所以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清淨到達沒有一切煩惱,破除一切妄見。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我們的菩提本性動一個念頭就是虛妄,所以我們不要動一個念頭,動一個念頭就是虛妄。我們的清淨心放在我們的虛妄當中,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惑、業、苦三障,惑、業、苦就除掉了。但正無三障,你只要把它糾正過來,把它用正的,正確的清淨的心,安在那個妄想中,那麼就沒有所謂的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世間人任何一個人修行,在那裡都不妨礙。所以有的人認為,修行會妨礙什麼做生意啦、或是做什麼,統統不會妨礙,悟道二十四個小時誰在你的心中。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這句話太重要了,太重要了!你看!這個聖人就是每天看自己的過錯,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那麼就跟道相應,相當就是相應。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就是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我們各互相不要妨礙別人,你不符合我的法,你離開;符合我的法,你進來。你離開了這個正確的頓悟法門,你另外去找到這個心,心外找到這個道,你永遠找不到道,道就在你的心中。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就是虛度啦,所以有的人問:哎呀!請問慧律法師,你老人家今年貴庚?唉!慚愧、慚愧!虛度三十七呀。就是告訴人家我們很慚愧,虛度了三十七年,叫做虛度三十七。你的所做所為正了,就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自己沒有道心,所做所為都是黑暗的,都不能符合真理,那就你見不到道了。如果一個真正修行的人,絕對不看世間的過錯,這一句話更了不起了!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如果你看到他人的不對,而你去批評他,自非就是你去批評他、誹謗他。上面這兩個字意義不一樣,若見他人非,如果看到他人的過錯,自非這個「非」是誹謗的意思;上面的「非」是錯誤的意思,如果看到他人的錯誤,自非就誹謗這個「非」是誹謗,卻是左,左就是左派,就是不好的啦,就是錯的意思啦。

別人錯誤,你去誹謗別人,自己也不對。但是要記住,善意的勸告是應該的,你不要認為到最後你統統不管人家的生死了,也不要去勸告別人,那不對啦,善意的勸告是應該的。你看!聖人多了不起,他錯誤,我不錯誤,對不對啊?我非自有過,我如果錯誤的話,我當然有我的過錯,我去誹謗別人。我當然有我的過錯啊,是不是啊?我看到《六祖壇經》這個真是掉眼淚啊,聖人真是不得了!聖人他為什麼能夠講出這麼了不起的話,我們這世間人,沒有幾個能夠講出這種話來:「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這二十個字,你把它寫起來,用毛筆啊,寫起來貼在你的牆壁上,每天就看這一句,那種修養之高超的,就慢慢就會了。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我們只要把它除掉這個是非心,把他的煩惱除掉。「不關心」不是不關心,是放下的意思。昨天一直教示你們,憎就是恨,要放下,愛恨要放下,記住!

我底下講一句座右銘,你一定要記起來,這句話你用錢買不到,要不要聽?要!要哦!恨愛交織可以毀掉一個人,可以把一個人毀掉。名言呢!你多少錢要供養啊?所以有的人:「師父你給我說法我供養你。」我說:「你多少錢要買我的法啊?」你說啊?是不是?這一句就值多少錢?多少?無價嘛!所以你紅包再多也不夠看啊。你相不相信,你所有的財富,你身上所有的財富,不及我慧老的一點點智慧,你相不相信啊?這「慧老」是我們這個佛學院的那個法師,他看我們這個講經有那麼多聽法的人,三十三歲就叫我慧老,每天碰到:「喂!慧老!」我說:「會死!不只會老還會死。」

就是我們把愛、恨放下,長伸兩腳臥,知道意思的舉手,什麼叫做長伸兩腳臥?看電視嗎?哎呀!不是啦,怎麼往生呢?快啊! 林 醫師你會不會啊?長伸兩腳臥什麼意思啊?對!醫生就是不簡單啊,自在嘛,哎呀!我們給他鼓掌,醫生的 IQ 畢竟是不一樣,高級動物,高級哺乳類動物,我也是啊,你們不是動物嗎?還是植物?長伸兩腳臥就是自在的意思,放下、輕鬆,那麼自在!什麼往生呢?胡說!你會下地獄啊哦,亂講!趕快糾正過來。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現。」你想要度化他人,你必須要有種種的方便。千萬不要讓他有任何的懷疑,當下本性就會看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佛法,在這個世間,絕對不可以離開這個世間有所覺悟。所以世間,就是有為法,不離有為法,才能產生無為法。,離開這個世間找尋這個覺悟,就是離世覓無為法,恰如覓兔角,就像找兔子上面的角,找不到的。佛法在世間,不可以離開世間的種種這個覺悟,離開這個世間就找不到覺悟,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本身就沒有角啦。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正知正見這是出世間,邪知邪見這個是世間法。「卻」就是除掉,全部都除掉。你看!這個多漂亮的文字造詣啊!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邪見除掉、正見除掉,全部都除掉,因為邪是對正講的,正是對邪講的,離開這兩邊。連正都不執著,當下悟入自性空,一樣清清楚楚,宛然就是清清楚楚,就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那麼的清淨自在,菩提性,本性就是那麼的灑脫,宛然就是那麼的自在、清淨。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這個頌是頓教。也是大法船。迷的話,那就經過累劫不得見性,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悟則剎那間,開悟,當下就是。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這個六祖就這樣講了:昨天在大梵寺講經說法這個頓教,希望法界的眾生言下見性成佛,聽到這個法,這是開悟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就是韋刺史這些個官,與這其他的官僚道俗,聽到六祖說法,馬上就覺悟了。大家都是頂禮、頂禮。

「何期嶺南有佛出世」,「嶺南」就是廣東,有佛出世,有這個真正的佛。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稱個六祖惠能佛?為什麼?因為這個規定就是這樣子,不能有二尊佛。我們今天啊不要問,不要問。謝謝大家!老夫子要回去休息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