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離的智慧

學了佛之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又為什麼要學佛?我們大家都是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家庭生活,我們學了佛,要怎樣才能跟生活、工作結合起來呢?按照所學到的方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工作,那麼我們學佛就會很有意義。如果是離開你的生活習慣,另外去做佛教的事情,這好像很不方便;我現在就跟大家講講,怎樣能夠使佛法跟你的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

我們知道佛法中最究竟的了義,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的過程;但是發菩提心包括的內容很多,就說我們在家的學佛道友,工作忙,家庭事務也多,要怎麼樣發菩提心呢?怎樣行菩薩道呢?怎樣能證菩提果呢?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生活結合在一起來修行?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接觸很多的事,在遇到每個人的時候你該怎麼樣處理?遇到每件事你又該怎麼樣處理?我想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義。佛是什麼意思呢?在印度的原話叫「佛陀耶」,「佛陀耶」翻譯成中文就是知覺的覺,覺悟的覺,就是覺悟;或是再淺顯一點說,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裡糊塗的,你就是眾生。我們學佛的方法就是學覺悟的方法,學明白的方法,用這個方法能使我們明白,能使我們覺悟,我們就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你的生活,運用到你的工作,要怎麼來運用方法呢?

發了菩提心之後,它包括很多的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要有出離心,你要怎麼樣生起出離心呢?就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你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要是認識了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就不會受到環境的迷惑,受到傷害了;你能夠隨順這個環境,使這個環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夠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薩道了。

我們現在講課學習的地方是一所醫院,這所醫院裡頭所有的醫生、護士、勤務人員、一切工作人員都是在行菩薩道,這就是菩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對一切人慈悲,醫生對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裡頭就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這個大悲心生不起來,而且這個大悲心還是「愛見大悲」。當你看見病人,看見那些死亡的人,看見那些植物人,失去了工作能力了,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你總能想到他們的痛苦。

如果你又能設身處地的用佛教導的方法去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認識病苦是怎麼來的,那麼這個工作、這個環境,對我們行菩薩道、發菩提心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你對這個工作就有耐心。特別是學佛的人,這就是你行菩薩道最具體的、現實的一個環境。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離心,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快樂的,因為它不快樂,你就不會貪戀。面對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不會爭名也不會奪利,也不去貪戀,因為你的慈悲心生起的更大了,甚至對你的患者能愛護的更好一點,希望他能減少痛苦,你盡你的力量,幫助他減少痛苦,那麼你的大悲心就生起來了。

但是發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須觀照。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如果碰見有些患者,他們的煩惱特別重,他們有時候會罵醫生、罵護士,這種情況是常有的,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每所醫院裡植物人非常多,他失去知覺了,你們如何愛護這些患者?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了。你要隨時發願,願他們能夠恢復知覺,我們在發願,他們得不得的到是一回事,你的願心又是一回事,因此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發了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明白的心。

我們剛才解釋了,佛就是菩提,就是覺悟,菩提也翻成覺悟,是另一個名詞。你要自己明白,也讓一切眾生都明白,但是從你發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達成就佛果,是很艱難的,路途非常的長,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所說的十萬里、百萬里。我們大家知道念阿彌陀佛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有多大呢?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地球是小千世界當中的一個小洲,所以那條道路是很長的。而且你走這條道路的時候,也有很多種,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比如說護士,你在照顧這位病人的時候,要想種種的方法減少他的痛苦,或者手術,或者麻醉,有很多的方法,這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你才能成就菩提果。

我的意思是在你走菩提道的時候,有好多條道路都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導我們的,你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以及周圍環境的世界,都是苦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苦的,而且在這裡頭忍受苦。

為什麼我們要忍受呢?這叫業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啊!在忍受苦的當中,我們還要找各種形式的快樂!一般人認為是快樂的事,但是從佛學的道理上來講並不快樂,這就是一個苦的因,將來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這種不快樂之中能產生一種快樂,是什麼呢?是你求你的心安,心裡的快樂,這就是佛所說的方便道,你要怎麼樣離苦?怎麼樣得樂?我們在觀苦的時候,知道這個苦是無常的,但在受苦、生病的時候,或者受災難、不如意的時候,你要用智慧的力量克服它。你曉得這個是無常的,它不會常在你身上這樣壓迫,它會很快消失的。假使說你沒有智慧、沒有大悲心,就會無法忍受,反而把你的苦轉嫁給別人。

就像我們看到搶劫犯或者強暴犯,他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他想得到快樂,或許他缺錢,去搶別人的,那只是苦上加苦,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人人都能夠學一下這種明白的方法,就不會自討苦吃,不會苦上加苦。

要怎麼樣才能減少痛苦呢?你要觀想。凡是我們所受的都是苦的,那麼不受,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不受啊!但是要如何才能達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貪求!少一點慾望!你需要心裡觀想,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裡頭,我應當安心的付出自己所應付出去的,得到自己所應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不要佔別人的便宜。

遇到有人對我不好、侮辱我了,或者罵我、輕賤我,奪我的利益,損害我,我們應當忍他、讓他。佛教導我們要忍,這個忍並不表示我們卑賤,這個忍並不是表示我們沒有跟他奮鬥的能力,這種忍是一種智慧,在讓他的時候是在成就他,不讓他再去造業,這裡頭就要有這種智慧。學習這種智慧的時候,你要先認識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並不是用你的貪瞋癡得到了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壽命才多少年?最後不是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在醫院裡看的最清楚了,你認識到了,就不會被迷惑,這樣能使你的出離心更堅強,大悲心更堅固、智慧心更增長;但是這裡頭還有很多的方便道路,所以你要想走這條道路,你如何能忍下去呢?這必須得學,看看我們四週的那些榜樣,看一看那些有智慧的人是怎麼做的,我們有一些道友並不一定是出家人,有的學佛很多年了,他怎麼做的,他怎麼付出的,我就向他學習,照樣做。

我們最大的榜樣就是佛,因為他才是最究竟明白的人;為什麼要學他說過的話呢?因為他所說的話,他所做的事,是告訴我們明白的道路,我們照著他的道路走,不會錯的,這就是從發菩提心到證得菩提果的方便道。

我們剛才說的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種,不是全部。我們經常說「慈悲喜捨」,「慈」就是想辦法讓別人快樂,想辦法讓別人離苦,想辦法讓別人歡喜,想什麼辦法呢?佛就想了很多的辦法,教你怎麼樣離苦,離開苦,你就得到樂,你對別人慈悲,照樣是對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煩惱,我們大家知道,如果說你經常笑臉迎人,對誰都不煩惱,誰惹你了,你也不煩惱,總是歡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睛的人,你的心情如何呢?你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歡歡喜喜的對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的憂愁事,任何的煩惱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損害你的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當你觀照的時候,自己就能看的破,看一切事物是無常的,能夠忍受,不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看破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如果你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捨。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要盡量的發揮這個心情,受用會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一聽到「捨」字,大家可能說:給別人幾個錢!捨一點衣物!這是最基本的捨。我說的「捨」不是這個,而是捨去你的知見,當你看問題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捨」。捨掉自己財物的時候,你得量力而為,有些人捨完了,就生煩惱了,這就是自不量力,不要過份了,因為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甚至於捨身,捨自己的家庭,捨自己的眷屬,就更不容易了。

就拿我們出家人來說,哪位師父未出家之前不是男眾女眾?單是這第一步的「捨」,就很不容易了。大家想想看,「捨」容不容易?當你落髮的時候,最初落髮的那一念,就很不容易了,但是這個「捨」就夠了!我們和尚跟在家人差不多,煩惱照樣在、照樣增,照樣貪名貪利,當這個「捨」沒有全捨,只是換個環境,換個跑道,不在原來的跑道上跑。雖然是走上方便道,還是走得不夠好。如果真能捨掉一切,不貪著,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可以試著做,特別是跟人家爭執的時候,能夠放棄己見不生氣,是很難的,跟人家發脾氣,你不要看成是小事。

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百萬個的障門都開了,因為這一念瞋恨心,一發脾氣,丟身家性命多的很,你要捨呀!為什麼把「慈悲喜捨」的「捨」字放到最後呢?就是因為「捨」不容易,

特別是捨我們的身體,捨自己的看法,我們的主觀意見通常是很深的,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我說這話是不是說看到別人不對也不爭,不是這個意思。你得看因緣,你得有方便善巧、方便智慧,能幫助人得適當幫助,讓別人能接受,不適當的幫助,更增加他的煩惱,還不如不幫。

我們有些佛教弟子自己信佛了,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幫助他脫離,勸他信佛。不要熱心過頭了,如果他沒有那個因緣,你怎麼度他也度不了。因緣得遇合,他先得有那個因,這樣子你想要幫助他的緣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沒有那個因,就算信佛了,你又要怎麼樣幫助他,使他更進一步呢?

一般人開始信佛的時候,他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希望佛能幫我解決困難,菩薩能救度我,我要是精進沒有退墮,佛菩薩就幫助我發財;生病了,因為有佛菩薩的幫助,病苦就沒有了,那他是沒有明白佛法的意思。為什麼求了,卻沒有得到福報?因為你過去就沒有做過有福報的事,你今生想要有福報、想發財、想得富貴怎麼可能呢?不可能!你得先從這些方法學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你自己的心,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信佛之後,大家恐怕都是向外求,對不對?借著外來幫助,最後還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句話必須經過幾道解釋,才能夠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現在我們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的佛心。我們要先發菩提心,再行菩提道,直到證得究竟了,就是證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來對治你的煩惱,對治那些所謂的痛苦、危險、惡難。自己能夠救度自己,自己能夠解救自己,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們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經修行成就的,他已經究竟明白他的心!我們要向他學,學一切的菩薩,怎麼樣能使這個心快一點明白,使我們不糊塗,為此我們才學佛。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開始我就跟大家說過,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譬如說我們家庭主婦,在家裡得做飯、做菜給全家人吃,這是不是行菩薩道呢?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認為只是做飯、做菜圍著鍋爐轉的時候,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認為這是行菩薩道,你要照顧周圍的這些眾生,你讓他們吃了你做的飯,都能夠明白、能夠發心,能夠沒有三災八難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飯能夠發了菩提心,漸漸行方便道,行菩薩道,漸漸能夠成佛;那麼,你做飯就不只是做飯,那是供養眾生,乃至使眾生都能得度。

譬如醫生治眾生的病,治病只能去掉身上的痛,這是物質上的,隨便你怎麼治,他一定得死,不論任何人他一定得死,這一點是肯定的!你把這病治好了,只能減少他當時的一點痛苦而已,你不能讓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應當怎麼樣呢?你應當幫助他,發心讓他能夠恢復原來的自信,消滅他一些妄想的煩惱,消除一些障礙。你除了治療他的身病,還治療他的心病,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對治他的糊塗病。身病要用藥物,但是沒有藥物能把病完全治好的,只能多延續時間而已,不論你的勢力有多大、有多少的金錢,你想待在這個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不過,另外有一種方法能夠使你明白,能夠永遠不死,不是肉體,而是你的心靈。

這個心靈就是我上面所講的真正的般若心,當你有智慧,任何事都明白,都能夠知道前因後果的一切過程,我們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會觀察,現在我受的,就是過去我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後,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沒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麼不平等的呢?我們心裡頭有不平,為什麼壞人還能那麼享受?我們認為這個人不錯,但是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他過去多生以前做過什麼,只是看到眼前這個樣子。

當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來這都是他過去自己做的;那麼現在他所受的,是應該的,這樣就叫平等。佛教所說的平等是這樣的說法,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我現在說了很多的跑道,你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論你從哪一個方向都可以來到「榮民總醫院」,不一定要走同一個道路,這就是一種觀。但是我們並不是說這種觀適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他就能成就,某人修,他就不能成就,因為他不是這個根機,他過去生沒有學習過,那就換一個跑道,學另一種方法。修行,有的人是念佛,有的人是持咒,有的人是誦經,有的人是打坐、習禪觀,有很多種方法。

要選擇適合你的,你認為很相應的,就去做,但不論是哪一種,都不要離開現實,不要離開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不論你作什麼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你所學到的佛法、所教導你的方法,運用在工作上,你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當你做任何事情,要專心一致的注意在這件事情上,不要這樣做做、那樣做做;手裡做著這一個,想著那一個,那樣子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當你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學佛的時候就住在學佛上,當你護理病人的時候,你就去護理病人,這就叫念住。

不論做什麼,你的念頭就住在什麼上,這樣事情就會做的很好。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住的念頭,是你從佛那裡學來的,這麼做你就會得到一定的效果,這就叫「專心一致」。學佛如是,參禪也如是。

你坐禪的時候,先把身調好,身調完了,再調你的呼吸,呼吸調好了再調你的心,這樣子你才能靜下來,才能漸漸的入。你念經的時候也如是,如果你讀誦大乘的時候,或者你念《金剛經》,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瞭的念,不要念著經想到別處,妄想紛飛,你就不能契入,也不會進入。

如果你看護病人的時候,一心一意的看護他,心裡住在看護上,你要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觀點給他迴向,加持他,把念經的功德也迴向給他,減少他的痛苦。有沒有人不專心呢?還是有的,哪一行哪一業都有,尤其是我上面所說的;就是出家人,要是都能專心了,也早就成道業了,我說的這個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導的道理,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就跟你的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當中,你既不厭煩這個生活,也不貪戀這個生活。

我剛才講出離心,是厭煩的涵義,厭煩的涵義就是要你不貪戀六親眷屬以及世間這麼多的眾生,並不是說我要走了,我要出離了,他們幹我什麼閑事,我管不著,這就不是菩薩心了,大家能體會到嗎?

還有我們要有愛心,但是這個「愛」可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大愛」。「愛」是慈悲心的一種,我們要如何發揮平等的精神,對一切人都如是。如果我們看到相貌長得很莊嚴的,就對他特別客氣,看起來非常丑陋,又髒又臭,他往你跟前走,你就嫌他氣味多,躲他遠一點,這就不是平等心,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樣子的心。我講「平等心」、「愛心」、「慈悲心」,這都牽連到「出離心」,念念想出離,念念度眾生,念念的對這個世間不貪戀,念念的捨去這個世界。

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觀世音菩薩怎麼會跑到娑婆世界來呀?他本來是男相,為什麼會現女相呢?這表示他的大慈大悲心,示現女相度眾生更方便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出離心」是具足了、成就了,他知道眾生還沒有「出離心」,所以他就到這個世界來勸眾生,不要貪戀這個世界,要認識這個世界是苦的,在這個世界上找享受是沒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觀受是苦」。

我剛才講的心是「真心」,現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變,念念不住。」我剛才講念住的意思,就是要把這個妄心止住,我們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無常。

「觀心無常」是說我們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的,它的變化太大了。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從早晨睜開眼睛,醒了之後一直到晚上睡覺的時間,你生起了好多的念頭!你都想些什麼!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不論是誰,除非是有定力的修道者,他才能定的住,不然的話,我們都會隨著這個環境轉!客觀的、外面的環境是什麼,你就變化成什麼,隨時在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第四種是「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我說這個法是「有法」,不是「無法」。「法」者就是環境,各式各樣客觀的事物,不要把「我」擺進去,沒有「我」,平常你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承認「一切法無我」的意思,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領會,為什麼說我們承認呢?我們說話當中,「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者「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並不是「我」!「我的」並不等同於是「我」。

所以說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整體的我,但這是因緣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認,「我的眼睛」不是「我」,沒有眼睛成了瞎子,「我」還是存在的,聾子沒有了耳朵,他只是聽不見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聾了並不是「我」聾了,是不是這樣的涵義呢?整個的身體,「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論哪一部份都是「我的」,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這身體不是「我」,沒有了這些,「我」在那裡呢?因為這就是「無我」,根本就沒有「我」,「我」是怎麼來的呢?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緣起的,這個不是真實的,當緣散滅了的時候,「我」沒有了,如是觀一切無我,「我」還貪什麼!「我」還執著什麼?

這樣能使你看破一點,幫助你看的破、放的下,你能看的破、放的下,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活的愉快一點,不必很煩惱。我們如果起煩惱了,就坐下想想,為什麼我這麼苦?為什麼我要煩惱?都是自己找的,心裡不安定的人、煩惱很重的人,都不肯靜下來想一想,如果他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煩了。

還有,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它拉回來,特別是年紀大的人,總把三、四十歲,精強力壯的事拿來回想,「當年我怎麼樣、怎麼樣!」、「過去我又如何等等!」過去的,早就過去了,已經死亡了,何必拉到現在來呢?不要再把它拉到現在來,你不能夠看破、不能夠放下,對這個世界、這個現實生活沒有認識,才會貪戀不捨。因為你貪戀不捨的緣故,就看不破、放不下,你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你的大悲心就不可靠。

因為你的大悲心是從貪愛心出發的,如此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因為你的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你得先消除這些貪愛,你才能漸漸的覺悟,才能「明」,怎麼能生起「明」呢?這要用你的觀照了,你先觀想你的心,當每個人做事的時候感覺很煩悶,有些事情現前的時候,腦筋要先靜一下,讓我想一想,想一想就是沉澱一下,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如果說你想學一點智慧,要跟隨佛的教導,就要明白佛所說的那些法。

佛就是覺悟的覺,覺悟者教我們怎麼樣去覺悟的方法,你學習的時候,就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你做哪一行哪一業,都有方法使你覺悟的,只是你認識不認識這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我的。你這樣觀想思惟久了,自然漸漸就能「明」,並不是我們非得坐在那裡念經、參禪、打坐,非得念佛才能「明」。你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能明瞭了;當你沒有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明白不了,不論你做哪一件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一定要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去找吧。

因此,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開始建設,用我們的心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動,指導我們的工作。把心裡建設好了,再從內向外,這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與佛法結合起來。結合起來之後,就漸漸的能掌握一切的事物,我們經常說真理,講道理,其實,我們講的不是理,理有很多種。以人的感情來說,朋友有友情,家庭中的父子、夫婦,都有親情,這些情感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

你出了社會,社會上有一定的規範,有一定的法律,各個國家不一樣,它有法理、有法律,合乎法律,這個道理就是合法,不合法的事就是犯法,犯法就接受制裁。這些法是合理的嗎?這個國家是這個法,那個國家是那個法,當權者今天可以變法,明天還可以改法,情理法,這些理都是虛妄的,哪一個道理是對的?

當我們要去某個地方,一定得要通過特定的道路,才能到達,但是現在我們由空中可以去,海里也可以去,這條道不通,可以改走另外一條道!道路經常阻塞,你可以坐飛機呀!我們講的道理沒道可講,佛教中講的真理,是什麼真理?等你把妄心全歇了,那就是真理。真理沒理,理歸於真,沒有理。雖然講理,從來都沒有講到理。

我們佛教有一部《華嚴經》,講一真法界,說一切法都由你心生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真理,一真法界的真理,幾個人能通達這個真理?成佛了,佛跟佛是相通的,我們眾生跟眾生是通不了的!通不了就有障礙,凡是能通的就沒有障礙,不能通的就有障礙。等你達到了那個心,那個心就神了,那就是神通。神了就通,神是什麼呢?神就是我們自然的真心,不是我們現在的妄心,心是空的,那叫性空。

這個性空的究竟,就是我們一真的心,也就是我們眾生的心。你要是能掌握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再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能達到這麼樣的一個境界,一切就無障礙了,誰都不用求,就求你自己好了。到那個時候,才真正明瞭了,那時再回來度一切眾生,才真的能度他。現在我們大家都還在迷惑當中,我說了半天,連自己也還沒度,我也度不了你們。

不過跟大家講講這種道理是可以的,我現在跟大家說的也就是我自己幾十年的體會!但是我也沒有通!你要是想放下就得看破,要想放下看破,就要從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著手,不論你做什麼工作,就從這個入手,沒有什麼奇特的方法。你做什麼工作,就全心全意的找,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怎麼樣才算做的圓滿!先找到這個真理,你的心也才真正的明白!如果沒有找到這個真理,你還是沒有明白,連一半也沒有明白,能夠明白十分之一就已經不得了了,真理是要漸漸明白的。

因此在你的生活當中要這樣鍛煉,你的煩惱就會逐漸減輕,待人處事不要嚴格要求別人,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的大悲心,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子才能漸漸的入,入什麼呢?入佛所教導我們的法,但是我們最初掌握這個方法的時候,他有很多的跑道,八萬四千都算少,我們不是常說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嗎?門門都可以通!跑道很多,看你自己適合哪一條道。

如果你初入佛門,感覺到念佛很好,你就念佛吧!念了兩年、三年、八年,你就生起懷疑心!有沒有佛啊?那是你自己心裡起的念頭,你就改變去念經,碰見了喇嘛師父,聽說持咒好,就又去受灌頂持咒了,因為你心有所求,想有所得,所以你不論哪一門弄了幾年,沒有得、沒有求。

從前有位道友問我說:「我信佛的目的,就是想使生意能好一點,能發財,結果我信了佛,比以前更窮!」我說:「你沒有走對路,發財不是這樣求的!」他說:「怎麼樣求啊?」我說:「你要佈施捨呀!」他說:「我是求發財的,怎麼會捨呢?」我說:「你不捨怎麼會發財!」大家想想看,你不給人家,人家會給你嗎?說我做生意,做生意不是人家給你的,所以任何一件事,你要找它的原理,譬如說做菜,那位夫人做菜做的很好,我說:「不好吃!」她說:「你為什麼這麼說啊?」我說:「因為你先生是北方人,你做的菜咸一點,你先生吃得好,別人吃的不見得覺得好,有人愛吃甜的,有人愛吃辣的,你很難滿足各人的口味!」

要對了因緣,才能得到利益,一切法都如是,佛所教導的方法也如是,你自己選擇能相應的法門。你要是有福德,過去生修的多,你今生就會遇上大善知識,他有神通,可以知道你過去的因緣,知道你過去是念佛的,或是修念佛三昧的,或是修觀的,他就教你一個方法,你一修很快就能進入。如果你沒有那個福德,沒有那個智慧,你遇不見佛。

佛在世的時候,佛為什麼說那麼多法?他為什麼要說法?就跟大家是一樣的,大家為什麼要來這裡聽?我為什麼又要說?我有我的目的,你們有你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願望而來的。你們來聽這位和尚說的怎麼樣,那位和尚說的又如何,都聽一聽,看哪一位和尚跟我最合緣的,有緣了,我就取一點,沒有緣就算了,大家來聽的目的可能是這樣的。

佛當初講經也是這樣!他為什麼要講經?他看這個世界太苦了!眾生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想要利益他們、救他們,給他們說一些方法,可以離開這個苦。這個方法對這位眾生適用,對那位眾生就不一定適用,他就對那位眾生另外說一個方法,八萬四千個法門就是這麼來的。現在我們在台北甚至整個地球,眾生很多,哪個方法適合你呢?你先得具足正知正見,我上面所說的那四種原則,如果都能符合了,就是正知正見,認為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正知正見。

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不苦,很快樂!你們去享受!去卡拉OK,去跳舞!」那個不是快樂!或是有什麼方式讓你長生不老,你別相信他,哪有這種方法呢?本來就是無常的,如果不符合這四種原則,你不要相信;符合這四種原則,不論誰說都可以信。佛之所以說這麼多的方法,那麼多的法門,是因為大家的愛好不同!

為什麼在世間上有這麼多的行業?因為各人有各人的愛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在其它地區做餐館業的,換個地區他還是做餐館業。我們在美國看見那些做餐館業的,都是在台灣、在大陸或在香港做過餐館業的,因為習慣的力量,做過什麼,他還是會做什麼。貪瞋癡慢疑,這也是眾生的習慣,一生下來就帶來了,你看小孩才一、兩歲就知道「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他的貪心自然具足,這是多生帶來的,我們想除掉多生帶來的習慣,容易嗎?不容易!

所以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不論在哪個行業做什麼事,你要認識清楚,認識之後,你就要找到究竟,一追就究竟,這裡沒有,你就另外再去找,你再根據佛所說的,你看他說的究竟不究竟,你也多學學多聽聽,這樣你會得個入處。

因此大家在開始學佛的時候,要有系統的一步一步的去做,就是在你做的工作當中,或者在你的生活當中,你要研究研究。你想,就這麼一個生命,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到什麼時候是結論?死了,就是結論?有沒有什麼解脫的方法?你做這個煩不煩?或是做人煩不煩?在人生病的時候苦不苦?你當然要找個解脫的方法!如果在你的生活當中,從頭到尾都找不到解脫的方法,你或者對照佛經,或者請問跟你有緣的師父,自己再對照一下,這樣你漸漸就能契入,也許你要學一年、兩年才能契入,但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

現在我們道友們學佛的時候,一下子學的很多,什麼都學,結果十年、八年下來,學是學很多,可是收穫很少,這個時候你自己會產生問號,反而不知道佛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如果你學佛一、二十年了,煩惱還是這麼重,這就說明了你沒有把學來的東西運用在生活當中。比方說我晚上睡覺,白天醒了,醒了又照樣工作,一天就這樣輪轉,有沒有起過問號?或者說生病了,為什麼會生病?人吃五穀雜糧,四大不調自然會生病,但是要怎麼樣調?像我看見有人跑步,從事各種健身運動的、吃各種健康飲品的,這就是找方法調,但這些方法永遠調不成的,最後還是死了。

是不是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調?使你的身心能安頓?少貪、少欲、知足,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佛教我們「觀身不淨」,觀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一天洗多少遍澡,你洗完了,一出汗就又髒了,一定要觀它是不淨的,你能觀成功了,確實認識它是不淨的,你就不會另有貪求了,就不會為它作無謂的忙碌。

「觀受是苦」,你盡量的減少享受好的,當你減少受的時候,你的身體可能還健康一些。你最初開始能這樣子想,觀就是想,你要先這樣去想,想完了去做,做完了你就印證一下。佛教導我們飲食要知足、要定量,你就練習一下!練練看是不是這樣子?我們要是有病的時候,感覺不舒服就少吃,甚至不吃,試兩天確實很好,你還可以再做下去。當你有病的時候,用飢餓療法,使你的腸胃空一下,不讓它成為負擔。

這只是一種方法,我只是舉例,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你也可以從很多的教導方法來試,但是領受多了,就知道確實是苦的,不論哪一種受,你受多了都是苦的,我們認為很快樂,快樂一過去,苦跟著就來了!樂是苦的因,苦是樂的果。那可不是種高梁長高梁,種豆子結豆子,你種的,你認為是樂的,以後產生的是苦果,你可以這樣觀想一下,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觀心無常」,你的心是不是常的?你是不是能住在一個事物上,不生起其它的念頭,能住多長的時間?我們出家人的術語就是「入三昧得定」,你能得到嗎?你能六、七天就坐著,不吃不喝,什麼也不動,能做得到嗎?為什麼他能做到,為什麼我不能做到?因為他心裡無牽、無罣、無礙!你心裡的貪愛多,你的罣礙就多,你心有所想,心有所思,心有所求,這不就是罣礙嗎?有罣礙就有恐怖!也許得到了,也許得不到!最初的時候你運用佛所教導的方法,就會通向覺悟的道路。當你第一天、第二天運用的時候會很生疏,三天、五天之後就不會陌生了,用上一年、兩年、八年、十年就好多了。譬如你生病的時候很痛苦,你就去參悟這個病苦,追索這個痛到底是哪裡痛,誰知道痛,你想一想吧!

病痛跟知道痛的人是兩個還是一個?大家好像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以後你注意一下,你能覺得痛的這個覺,它不會痛,想一想!每個問題就這麼追,我為什麼說修行要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弄明白你的日常生活,就有了道理。我們是糊裡糊塗的生活,我也如是,糊裡糊塗的活著,像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感覺到痛,這個我是用過的,兩條腿子盤起,剛坐還好,一坐到二、三十分鐘,腿痛了,有的人剛一盤上就痛,你哪裡痛?你的腿好好的也沒割傷也沒幹啥,為什麼痛啊?每個問題都牽涉到能知、所知。所知是境,能知是心,就是能覺的那個覺。

等你觀久了,有功夫了,能知和所知合為一個,能知的那個心寂靜,所知的那個境也寂靜,到了「能所合一」的時候,痛也沒有,覺也沒有,你才能入定。因為你靜下來,定下來,能生出一種明,這就是有智慧,就是認識這個問題的明。

已知面更擴大了,以後你就會運用自如,我們最初開始做的時候並不能立即就得到的,所以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耐、克服。你在做這些事時會有障礙的,遇到障礙,就要克服堅持;時間久了,熟練了,那時候才能逐步的進入,你才能得道。《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做不到這個境界,這部經是給須菩提、阿羅漢說的,他們已經斷見思惑了,佛要他們再斷無明。所以那一個法給那一類眾生說的,那一類眾生才得到利益!

像我們是對境生心,要對到外頭的環境,才生起了這些念頭。要是沒有什麼環境,連睡覺也會做夢,那是你心裡的法塵。夢中所現的境界,全都留下來影子,等你靜下來又顯現,你的意識心又去分別。所以我們從早上到晚上,從晚上到早上,從來沒有停息過,這就是妄心!這個不停觀察事物的心,把妄想分別跟事物塵境相結合在一起,在意識中留下影子,明覺才無法產生,要明覺生起來了,你才能無罣礙!無罣礙才無有恐怖!

我們每個人都會害怕,都有恐怖,怕什麼?各人怕的不同,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顧慮特別多。「未來怎麼辦?」總有這麼個問號,「怎麼辦?怎麼辦?」總有這個問號,等你去掉這個問號,過去的已經過去,希望它消失不要存在,不要拉到現在,不要後悔,那個時候我該怎麼做,我要是那麼做,以後就不會受這種困難了,都過去了,現在你怎麼說也不行。未來還沒有來,不要現在就安排怎麼樣怎麼樣,不能都按照你安排的,不要計較過去未來,要把握住現在,怎麼樣把握住呢?不隨它轉,你自己做主,我現在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三心二意,我把心住在這個上頭,心住意靜,念住一處。

當你念住,換個跑道,說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念佛就住在念佛上,你的念到哪裡都能住,這必須要鍛煉,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完了,等你念頭專一,用到哪住到哪,就很容易得定,心很容易沉靜下來。

沉靜下來以後,你就漸漸會有智慧,就明白該怎麼做。等你明白該怎麼做了,你所做的都是對的,自然的就不會造業,不會受到壞環境的影響。不會造業的意思,就是你今生不會造不好的業,都是造好的,而成佛不是一天可成的,是要經過無量劫的,明白如何修道也不是一天的事,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

只要大家能慢慢的修習,就能夠漸漸的入門。一旦你已經入門了,你才能更深入,但是最初的時候,眼觀色,耳聞聲,舌知味,身接觸,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有很多很大的分別,等你把它鍛煉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分別心沒有那麼大了,只要能夠定於一個事物上,做任何事都能夠專心,做什麼事都能夠有明覺。明覺就是知道我這個事該如何做,而且做出來都是對的,如果沒有這個明覺,你做出來都是錯誤的。或者有時候碰上了,那不是真對。

不論你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找出原因,找出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凡是對於傷害別人的事,不要去做,這是個基本原則。傷害別人的不要去做,只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沒好處的,不要去做,對別人有好處、對自己的好處不大的事,多做一點,甚至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做了也可以,因為這個能使你善心有所增長,幫助你快一點的明白。等你明白了,明白一點就能多做一點善事,這就是大悲心。明白的多,就做的更多,這是逐漸形成的。

最初學佛的時候不要貪多,也不要貪大,也不要貪一下就能成就,不可能的,不是說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嗎?不是說念一個咒就立即成佛嗎?這就是貪求快!我們應該自己先認識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如果你不是這樣的根器,你要認識自己,就得一步一步來、漸漸來,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

希望大家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鍛煉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夠變得純善,使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這有什麼好處呢?能減少你的煩惱,你也不去希求非份之想。和人接觸的當中,有人要是冒犯你一點,你就忍受,不跟他計較,你煩惱能輕一點。如果別人說你兩句,你還他三句,越說越多甚至動手動腳,這類事發生的太多了。我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保護自己什麼呢?保護自己真心的清明,使你明白的快一點,不糊塗,不糊塗就不做錯事,你自然就與佛心相合,「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你的心跟佛心、眾生心都沒有差別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說這些吧!

【問答篇】

問:師父遠從大陸五台山回來,直到今天才能來給我們開示,今天在座的各位非常有福報。師父跟我們提醒,如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四念處著手,怎麼樣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這四點之中如何去做任何事情,我想在這些體驗中各位可以把自身的問題提出來,請師父開示。

另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聽說師父在開刀的過程中,沒有打過止痛針,師父剛剛講到「能知」跟「所知」,說「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眼睛」也不是「我」,問題就是如何將「能知」跟「所知」運用在生病的病人身上,如果跌倒了或是任何的外傷所帶來痛苦的時候,要怎麼樣的轉,觀這個痛不是「我」在痛,怎麼樣的轉,請師父給我們開示。

答:這個在佛的教導當中是有的,剛才我們說「觀受是苦」,像開刀就是受,病苦是很苦的,如果你念念是苦,它能不苦嗎?唉呀!我痛的不得了,打麻醉針,麻藥過去了還是痛,藥力是有時限的,你天天打,不把腦子打傻,打成植物人了,雖然不痛苦了,變成傻子也很麻煩。我也不是不痛,我一樣是人,開刀的時候割開也是痛,忍受一下就是了。

因為我以前受過很多痛苦,受苦也得鍛煉,在監獄受痛苦的時候,像是在空中倒吊的那種苦受過,我就想到那時候的苦跟開刀時候的苦差不多。開刀,我也是苦,哪有不苦的?都是苦,打麻藥針是這樣的,開刀手術當然是先打麻藥針,你不打麻藥針,醫生他敢給你開刀?哪有不打麻藥針開刀的!我是打過麻藥針才開刀的,後來麻藥過去了,還是痛苦的,但是沒有繼續再打麻藥,這個時候就要觀想。

我剛才講,不要把注意力都擺在這上頭,你想它痛不就更痛嗎?你不想痛,轉移一下注意力,就會比較好一點了。這得靠平常多忍受,這也得鍛煉的,忍苦是鍛煉出來的,你平常有一點痛苦就忍受不了,等到痛苦真的來了,你當然忍受不了,小痛苦無所謂,它會過去,就是這樣。

我剛才講「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就是這個涵義。你覺得痛,誰覺得痛?你多問幾個問號,在觀想的時候,你心裡注意力一集中,誰在痛?誰覺得痛?你找哪個覺,覺不痛啊!轉移目標,注意力一集中就好過一些。這是一種方法,要經常運用,臨時用來不及,它還是痛。還有一種是痛得昏過去了不痛,痛厲害了昏了,它不痛;你是聽誰說我開刀不痛?哪有這種事!這是謠言,我要糾正,我照樣痛,因為是肉體,一樣會痛的。

問:請教一下師父,剛剛聽師父的開示,要大家去體驗那個苦,但是人往往在遇到無常之後才會想到修行,怎樣去忍,因為我也是眾生,苦的時候是很苦,苦過去了就又忘了,又去享樂了,所以能不能請師父針對三苦開示的更明白一點,謝謝師父。

答:都是這樣的,我也是這樣的。現在的苦一過去,過了兩年,沒有事就忘了,時常想那個苦,能使心精進,修道心就切。這苦來受不了,我趕緊修行,解脫吧!解脫了就不苦,就這樣。知道苦,知道就別再造,不再造就停止做,心裡就向道,就精進修行。

知道苦,就要斷苦,怎麼斷?好好修行,就行了。苦的境界很多,你剛才說我自己的苦忘了,別人還在受苦,特別是在醫院裡,你看每個病房裡都有苦,你經常看會隨時給你警惕,警告你別懈怠!你看看這位病人才出院,那位病人又來;隨時有人死,隨時有人住進來,一天當中不知道進來多少出去多少,有立著出去的,有倒著出去的,隨時做個警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