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
諸位善友,昨天蘇護理長提到「緣起性空」,希望我能解釋其中的涵義,這個題目的涵義非常的廣,可以用許多經論來解釋,因此我就依這些年來所做的筆記,總結來說「緣起性空」,其中可能有說錯的,說錯的部份還請大家糾正。
佛法最基本的原理,或者佛法主要的綱要,就是「緣起性空」。「性空」本身就是佛的法身,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具足的佛性,每個人都有,這是佛教中最究竟的道理。總結佛所說的法就是「緣起」。
在印度,要造塔、修寺廟或者塑佛像,都會安一句緣起的偈子,這句偈子的內容是什麼?是「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起的,即使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所遇見的人、事,這一切都是因緣生的。
這句偈頌說的就是法身,要是有眾生能夠了解,就會明白因緣的意思,也能明白一切佛法的涵義;如果不了解因緣的意思,那麼對於佛法就是還沒有入門。我們有時候把佛法總說為因果,也就是善惡因果,不論善法也好,惡法也好,一切的因果都是緣起的。你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業果。
有人會說自己業障很重,我經常引證的話是,業果要是不定的,就沒有因果了,隨時可以轉化的;假使業果決定了又不能轉的話,那麼眾生就不能成佛了。因此過去的大德有這麼一個比喻,也就是所謂的「二水相投」,一邊是熱水、一邊是冷水,如果熱水多、冷水少,把冷水倒到熱水裡頭去,冷就變成熱了;如果冷水多、熱水少,你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熱水就變成冷水了。這個比喻的涵義就是說,按照你的修行跟聞法開悟的程度,來轉化你的業。
我們根據這個涵義來看因果,因果就是緣起的,但是「緣起」這個名詞在各各經論上翻譯的很多,或者說「緣起」、「緣生」,或者叫「因緣」、「緣聚」都可以,名詞不同,但涵義都是一樣,一切法所依賴的東西是什麼?是緣起。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看見的一切現象,只要是眼睛能見得到的,耳朵能聞得到的,舌頭能嘗得到的,身體所能接觸到的,意念所能想得到的,全是緣起的。
在〈俱舍論〉上講,種種因緣的和合,能令諸法聚集生起,這就是緣起;而因緣和合的,能令一切的形、色,所看得到的、所能理解得到的,都集聚而生起,這就是緣起義。緣起的意思就是種種條件和合而成的種種現象,你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全是因緣和合的,就是緣起和合。
在《解深密經》中是說依他起,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起的,叫依他起性,這就是緣起的基本原理。
在《阿含經》裡頭,這是最基本的教義了,多處經文說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種涵義就是說,此若有彼也有,就是因緣生,此要是無彼也無。緣起的大意是這樣子,但是條件要是沒有了,緣要是沒有了,就滅了。緣能生,緣能滅,緣起能生,緣去又滅,這就是形容一切的事事物物沒有自己的體性,僅僅是緣生而已。
在《雜阿含經》第十二卷,佛說:「緣起不是我所做的,亦非愚人做。」緣起不是哪個人做成的,不是創造出來的,不論佛出世或者未出世,緣起永遠如是,這就是緣起義。「由緣有故有,由緣無故滅。」這個法則是不變的法則,這就是佛教最了義的定義,是不能轉變的,不論佛有說、沒說,前佛、後佛,一切都如是。
又有一部經叫《分別緣起殊勝法門經》,依這個緣起,是沒有造作意的,不是誰造作的,一共有十二義。有的是因生,有的是離有情,有的是依他起,有的是無動作,有的是性無常,有的是剎那滅,因果相續無間斷,種種因果、種種類別。在《分別緣起殊勝法門經》所解釋這個緣起義,是依照這十二種的道理來解釋的。「緣起」的意思大致是這個樣子。
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也就是造〈華嚴疏鈔〉的清涼國師,他在〈疏鈔〉裡也說「緣起法」的涵義。他認為緣起諸法,必具諸緣的條件,依著這個諸緣的條件,互遍相執,這一緣執著那一緣,那一緣執著這一緣,這個緣也存在,那個緣也存在,具存無礙。所有的異體,異體就是不同的體,「異體相入,異體相即,體用雙用,同體相用,同體相即,具入無礙。」這個涵義是華嚴的境界,我是引證華嚴的緣起義,把清涼國師注的這段文念給大家知道。
我們一般認為《阿含經》是小乘,《華嚴經》是最究竟的大乘,可是不論大乘、小乘,緣起之義是相通的。我們現前的生活以及所接觸的事物,那就是「異體相入」,我們的體不同,互相入,我即是他,他即是我,都是緣起的,這也就是「緣起義」。
「同體」,說我們同是人,算是「同體」,我剛才說人和畜牲就是「異體」,「同體」、「異體」,可以作多種的解釋,這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體可言的,沒有體性的,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繁瑣。《華嚴經》就是這個涵義,地球上的一個微塵,就可以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微塵,這就是「同體」和「異體」的玄義,也就是「以簡示繁」,運用很簡單的事物來表達很複雜和繁瑣的義理。從任何一個原理、規律或者角度來看問題都是一樣的。
從緣起法看緣起的一切法則,大略的依四種涵義來解說。澄觀大師的四種涵義是很深的,我用我的意思概括一下,把它簡略了,使大家也能懂。
第一是因緣和合的生諸法義,因緣和合了,才有一切的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來講,出世間法也是生滅的,除了性體之外全屬於生滅的;生滅的就屬於有,不生滅的法性就屬於無。但是這種涵義非常的深刻,就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之法,但是生起一切諸法的又是什麼道理?因緣和合了,這只是現象,這些現像是怎麼發生的?什麼原因?依什麼條件生起的?就是這個涵義。像我們人類就要具足很多條件才會有的,不只是因為父母生了我,在緣起的意思不是這樣講,因為你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
在《楞嚴經》上,則是由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緣成,才會有一個人!父母是緣,不是能生的,父母只能夠助成,不是生起,這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因緣和條件。「因」,就是生起的根本,就是內在的條件。「緣」,是輔助的、外邊的條件。內外和合了,內裡的作用跟外邊的作用結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就生起了。內裡的條件消失或是外邊的條件消失,就沒有了。哪一個力量強就為因,哪一個力量弱就為緣,當內外因緣集合起來所需要的條件具備的時候,一切諸法就生起;若因緣不具備,這一法就生不起來。
所以「因」跟「緣」要是變滅了,這個事物也就隨之消失了,這是一切萬事萬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性質。一切萬事萬物都如是,這就是一切的現象、一切的物質普遍遵循的決定的規律,不是假造作的,是本源的規律。
這個法是有為法。有為法的意思,就是造作義,假造作而成的,它有所依待,依什麼?待什麼緣才能成立?它所成立生出來的事物,都是處於生住異滅當中。
佛教的法相宗,就用五位百法來說明,學過佛教教義的道友就知道了,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色法十一,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合起來是百法。這一百法是簡略說的,一百法就是說你的心理和現象,心法是心理,其它的都是現象,像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惱怒、瞋忿!這些都是心所有。「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這些都是名詞,這些都是現象,不是本質,因此這是屬於物質,心法跟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我們的意念,就是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我們的精神。
剛才我說的當中含有不相應法,不相應法不屬於這些法,心跟色法不相應,是屬於不相應法。實際上人類認識的方式,所認識的一切現象,從我們自己本身來說,就是我們的身心,外頭就屬於世界。我們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這一切現象都是緣生的,緣既能生,緣亦能滅,就是因緣生起,因緣消失。
舉個例子,一切物質都是依著原料與人工做成的,比如說大家看到的汽車,或者自行車,它是集合人工,把好多的配件組成的,如果少一個配件,那輛汽車或者自行車可能就不轉動了。因此隨你捻一物,隨你取哪一法,小到微塵,大到天地、大地,它都是依一定的條件而生存的,就是說以因緣和合而生,生起一切現象,生起諸法。
就拿我們這個人身來說,我剛才說過,父母是條件,我們的本身當體就是各種條件。「地大」就是我們的骨頭,我們這些骨頭就屬於「地大」。沒有冷暖,沒有暖氣,沒有「火大」,如果沒有「火大」,人也不能生存了。沒有「風」,沒法運轉了,我們相信腹部裡頭都是空的,要不是空的,腸子跟胃就粘在一起了,中間要有空間,要有氣體。所以說「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再加上父母是個緣,都是依著這些條件和合而成的。所以諸法是當體,我們隨便取哪一法,當體都是好多東西和合而成的,不是單一的,是諸法和合而成的,除了因緣之外沒有一法。
在《楞伽經》上這樣說的:「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因緣即世間,如幹達婆城。」大家要注意,「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我們講的是因緣生世間法,可是《楞伽經》上怎麼會這樣說呢?因緣不是生世間,因緣是即世間,「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佛是怎麼說的呢?「因緣即世間」,因緣就是世間,世間就是因緣,大家要觀想一下,你的身體不是因緣生而是即因緣,身體就是因緣,諸法所生起的,各各的不同,但是各自有各自的條件。
總的來說,一般有為法的生起,必須得具備「因緣、緣緣、次第緣、增上緣」這四種緣。在〈中論〉裡頭有句偈頌:「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因緣」就是因,因緣能辦成它自己的果,有了「因緣」必然產生相應的果報,所以當我們講果報的時候,這就是果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麼?唯識宗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了一切種子,又叫種子識,這就是「因緣」。
「次第緣」就是「等無間緣」,從時間上來看,因果相續,因成了果,果馬上又成了因,因又成了果,也就是因果相續不斷。「等無間」就是中間沒有一點空隙,不間隔的意思,就是「等無間」,就是形容這個緣一點都不間斷。好比人的肉體滅了,滅了好像間斷了、沒有了,它處馬上就又生了。當時的氣一咽,他又在另一個世界出現了,這就說明了無間,無間就是「等無間緣」。
「緣緣」,還可以說「所緣緣」。「緣緣」就是從內緣緣到外緣,就是外在的「緣緣」,「所緣緣」就是外在的條件。緣慮,從相上說就是我們心識所思慮的,所緣別的,所分別的,外邊的境像就叫「所緣緣」。這個緣有兩種,一種親緣、一種疏緣。
「親所緣緣」為外面的訊息,在你心識之中形成了一種主觀的影像,在你心裡頭成了一個影子,落到你的心識成了一個影像,這是「親所緣緣」。
「疏所緣緣」是指在你的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妄想,在六識之外有一個實體所執的外境,有時候我們一生中見不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法塵」。以前收攝的影子、收攝的事物,落到你的識裡頭,就成了「所緣緣」的一個對像,所緣的一個條件。
第四種「增上緣」,是幫助一切諸法生起的各種條件。生起一法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要有很多的條件來助成,增上生起,給它做緣,這叫「增上緣」。我們平常講,因緣生的!這很籠統,要是分析起來,就有這四種緣,也就是增上的作用。「增上緣」像中藥的藥引子,我們吃中藥的話,每一味藥都抓好了,或者擱三片姜或者擱幾顆紅棗,「增上緣」就是幫助你的藥力快一點達到,幫助你的緣很快的成就,這就是「增上緣」。
這是一切有為法生起時絕對必要的,離了條件是不可能的,這都是說物質的有法。心法是生起,緣法是助成,昨天我們講到諸心,你現前一念心的活動,又是因又是緣,就具足生起了。大家要念住,不讓它生起。說你作什麼就住在什麼上面,這叫念住。念住是要把定的功力,訓練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住,作飯時住在作飯上,工作住在工作上,等你入定的時候就住在入定上,修智慧的時候就住在智慧上,智慧就增長了。
因此這一念心的活動就能生起,這是依心的活動而生的,一生出來就是現象的生起,這裡頭沒有「次第緣」。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聚集而起的,說「昔日諸緣之中,缺一緣不能生起」,如果沒有這個「次第緣」怎麼會生起?所以在《雜阿含經》第十二卷裡頭,佛對於因緣和合的關係是如此說的,譬如三枝蘆葦,要互相的交叉才能立的起來,缺了一枝的支撐那就不能成立了。因緣法就是說,缺一個緣,就算是有其它的緣,也不能成立。
佛在經上也說,佛說法,說了那麼多經,什麼意思?就是對緣說法,如果他沒有聞這個法的因緣,你就不能給他說。可是我們現在解釋經論就沒有按照次序了,也相應不到有緣、沒緣。像我們現在說「緣起性空」,誰來聽都可以,我們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佛不是這樣的,佛看大眾,佛說法是圓音,你要取《阿含經》的意思,你聞到的就是佛跟你說《阿含經》,你是《華嚴經》的菩薩,你就聽到佛跟你說《華嚴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現在不是如此,你本來是大乘根機來聽小乘法,你也如是學;你本來是小乘根機,也來聽大乘法,你也如是學。
我們是大學、小學都在一塊兒學,所得的利益就不同了,也不對機了。這就是所謂的因緣不成熟,聞大乘法的因緣不成熟,聞小乘法的因緣也不成熟,所以他就不能獲得利益了。
剛才講的是「次第緣」,就是說明了沒有「次第緣」不能生起,四緣缺一緣並不能生起,沒有「增上緣」,那件事情也不能成功,這一大段都說明因緣和合而生諸法。
第二種就是「諸法無常」,無常的意義就是生滅法。變化無常,不是常義,這個緣不是常有的。因果相續,沒有間斷的。諸法無常,但是因果是相續的,這個相續是不是常呢?也不是常。因緣和合了聚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切有為法,這是暫時性的存在,因為一切法都處於「生住異滅」當中。就拿人來說,我們生的時候是生了,住就是成長到死亡,這個階段都叫住,但是在這個住的當中會發生變化,從十歲到二十歲,二十歲到三十歲都不同,住的時候就產生異,異就是不同,不同的變化,一年跟一年不同,就叫異。異之後,就是滅,滅就沒有了,死亡了。四相上永遠是遷流的,都是處於「生住異滅」當中。它不能夠常住不變,太陽有出還有落,月有缺又有圓,我們經常說斗轉星移、四季彫謝,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百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四季代謝都如是,人也如是。
因此,當我們看到滄海變桑田,歷史的演變,宇宙萬物從來就是紛紜變化不定的,你如果再觀察一下,對每一個變化的過程,哪怕是極短暫的,裡頭也含著「生住異滅」四相,念念生滅。念念生滅而念念不間斷,念念都有「生住異滅」,你左一個念消失了,右一個念又生起了,這就叫做念念不斷的。
大家讀過《仁王護國般若經》,經中說:「四法即生、即住、即異、即滅、一切法。」四法就指這一切法,生的時候就是在住的時候,住的時候就是在異的時候,異的時候就住滅的時候,四相永遠如是遷流。那就是說明,有的時候就是空,我們佛門經常說空是「緣起性空」,不是我們所說的空,我們所說的那個空是斷滅的。《仁王護國般若經》說:四法是即生、即住、即異、即滅,每一法都如是,生的時候是住的時候,也是滅的時候,一切法就是即有、即空。
大家都讀過《心經》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字是對著,前面說的那個境界還沒有達到究竟,所以跟著又說了:剎那剎那都如是!說生住異滅法都是這樣。為什麼這樣說呢?九十剎那為一念,我們心裡一動念,就有九十剎那,唯有佛才能了解。像我們就不能看到,我們認為這一念就一念了,但是這一念中還有九十剎那生滅,生了滅了,滅了生了,就在這一念間有九十剎那,乃至色的一切法也如是,一切的色相都在變化當中,不停的變化。
所以在禪宗的《楞伽經》上說:「有為法速滅速如電。」那個滅的,就像電那麼快。《無量義經》說:「一切法念念不住,心心生滅。」你念念的沒有一念是住的,念念不住,所以是生滅無常。〈俱舍論〉上說:「謂有為法,滅不待因。」有為法在滅的時候,並不等待因才滅,緣滅了,法就滅了。
千經萬論都說無常。這麼多部經論,不論是哪一部經都說無常。這是有為法所共同具足的一個本性,有為法的本性是什麼?無常!因此我們修無常觀的時候,就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你想要讓你這個身體萬萬歲,恐怕是永遠達不到。因為它念念都是生滅的,這有另一種理解,這個生滅不是斷滅的,緣起的生、緣起的滅,不是斷滅的生、不是斷滅的滅,我們不要理解成斷滅了,斷滅就是斷滅空了。
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相續的,始終如是,它不變滅故。我們人的壽命才活到百年,我們斷滅了就沒有了,但百年之後,它又相續了,這是什麼相續?因果相續的關係。前面的因滅了,後面的果生了,因恆生果,因常時生果,果沒有間斷,前念之因就為後念之果,這就是「等無間緣」,中間是不間斷的。由這個因果相續的緣故,很多事物往往在一個時間內,甚至久遠時間,相似相續。我們看見樹、看見山、看見水,也是念念生滅,它是相續的生滅!
我們看見一座山,好像是一百年還是如是,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肉眼看的,這種「見」是有問題的。所以這種好像是穩定的狀況,其實還是念念生滅的,像我們看金剛石、黃金,經過億萬年還沒有朽壞,可是,它還是念念遷流的生滅,永遠不斷的。
〈瑜伽師地論〉第十卷,總結「緣起」的意義是這樣說的:「依托諸緣,數謝滅已!緣起和合生故名緣起。」意思就是說,依托眾緣生起的諸法,很快就消滅了,但是續緣又和合而生了,速滅速謝,速緣速生,故名「緣起」。「數數現滅,浮相緣起,故名緣起。」很快滅了,很快又生起了。
第三種,凡是有相對的法,互相不想捨離。相對的法就多了,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相對的法有:大對小,大小是相對的,這個道理大家都能懂的;長的和短的,陰和陽、男與女、真與妄、生死與涅槃,這些都屬於相對法,這些一切諸法都依待諸緣而生起的,這叫依他起,這是指什麼呢?是指諸緣。「相對的法,無不以對方為自己。」這句話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大,怎麼會有小呢?沒有小,大立不起來。沒有大,小也立不起來!沒有他,也沒有我!這叫相對法。相對法是互相而成的,缺一方是不能成立的,就不叫相對了,但是必須依一定的條件。大和小是在一個體內,長和短是在一個體內,同一體故。
這是解釋性體的,同一體,不論這麼多的相對法,性空、緣起要講性,就是性空的條件,所以在〈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四卷是這樣說的:諸有的相對法,同處一處,不相捨離。大小同住在一處,不相捨離。長和短同住在一處,沒有短就沒有長,相交而緣起的,同是一個體性,不相捨離。
〈瑜伽師地論〉還說:「有對法聚,無對法性。」有相對法相聚的形相統一,沒有相對法的性體,因為隨順轉故,大隨小轉,小隨大轉,因大而說小,因小而說大,因長而說短,因短而說長,沒有一法是定的。像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大,對某些人來說它就是小。這間房子對我們來說,是小了一點,但與其它的事物比起來?它是在同一體故。這樣使我們理解到,凡是相對法就互相不能離開,離開另一方,這一方也不存在了,就是這麼個涵義。因為它是隨順速謝,長短的位置可以變化,因為它隨順而生的,當此法對彼法的時候,它屬於大。
而此法對另一法的時候,又變成小了,它是隨順轉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互不妨礙。有了相對法,就有矛盾。矛盾性是什麼樣的呢?矛盾性就是相對的統一,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大絕不排斥小,沒有小,成不了大,因此就知道它們互相並不排斥的,這樣的雙方合起來的是什麼?是緣起法,我們講「緣起」,合起來才是緣起法。
第四種,諸緣互遍的相知義。一切緣互相遍,此緣遍彼緣,彼緣遍此緣,此緣支助彼緣,彼緣又支助此緣,所以說宇宙萬物是互相緣起的。任何一緣皆能遍應多緣,一緣能遍了很多緣,很多緣又即是一緣。因此,這樣的解釋就是多種的事物能夠做為一個事物生起的條件,一種事物又能促成多種事物生起的一個條件,所以這個緣是互相支助的。
《華嚴經》上講:「以一故,成就眾;以眾故,成就一。」就是這個涵義,一微塵成就了大地,大地成就一微塵。所以在《華嚴經》上經常有這種涵義,說「一微塵裡轉大法輪,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攝大,少攝多,在《華嚴經》上,這叫做「週遍含容」。
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以我們每一位道友來說,你本身是家庭成員之一,對你的父母來說,你是兒子、女兒;對你的子女來說,你又是父親、母親了;對你的夫人來說,你是先生,對你的先生來說,你是夫人;這就是說一緣成多的涵義。總之,是團體成員的一份子。我們的存在成就我們這個家族,家族的存在成就我這個人。人的體是依賴於空氣、依賴於水、依賴於食物,如果沒有這些,你不能生存。沒有這個社會,你沒有辦法生存。地球與太陽,沒有太陽的引力,地球也沒有了。
廣而言之,就是普遍你隨便舉哪一件事物,任何一緣都是宇宙的大緣起網,甚至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緣起網,你是在這個緣起網當中的,你既成就它緣,它緣又輔助你,此緣是不可或缺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大緣起生起陀羅尼法,要是沒有一,一切不成;沒有一切,一緣不成,去一緣即不成一切,去一切即不成一緣。這意思解釋起來很多,它是屬於《華嚴經》 〈十玄門〉當中的,一中具多,一里頭具足很多。
由此而言,宇宙萬法互相的緣起,組成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賴關係網,而諸緣有立無立,有體無體,同一、隱顯、主客,是因為這些種種關係,相即相依、相攝相入,呈現出來的重重無盡,紛紜無盡的境界相,這就是佛學的緣起法則。
但是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學的緣起法則,跟現在社會上所講的「辯證法」相似,但是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原理,是最根本的「辯證法」。因此在它的涵義上、層次上,與「辯證法」有所不同。但是由「辯證法」可以理解到這種緣起的法則,非常相近,可以相通的。就是隨便哪一法都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則,所以緣起法則是一切佛教諸宗,觀察一切問題的根本思想方法,就是一切經論最根本的方法。有關「緣起性空」的記載還很多,我簡單的跟大家講說一部份,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如果有因緣,再跟大家講講。
「緣起性空」的道理很深奧,但是也很淺顯。很深的意思就是一直到成就佛果,也是成就這個性空,大家讀《般若經》就知道;說它很淺顯,你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是「緣起」的。一天當中的生活、說話、吃飯、接觸人、工作,這一切都是「緣起」,但是都沒有實體,都是假的,隨時在變化,隨時在「生住異滅」。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性空」;「性空」是什麼呢?「性空」就是「緣起」,這叫真空,不是斷滅空。「緣起」是什麼?就是達到「性空」,因為「性空」無礙,諸法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才能成就「性空」。
當然這不是我說兩句話大家就能夠明白了,這個得要深入的觀想。佛教的一切內容就是「緣起性空」的法則、規律,「緣起性空」不是情理,也不是道理,更不是法理,那麼是什麼理呢?是性理,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性體。
最後祝大家吉詳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