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說「打妄想」,那麼妄想是什麼呢?就是虛妄的想法,不真實的想法。虛妄的想法是怎麼來的?有從外在來的,也有一種是從內在出去的。
外在進來的,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比如飯菜比較可口,就會產生種種悅意的感受,這些感受是從色、聲、香、味、觸而來,感受產生以後,就會引發我們種種的想法,五蘊裡面的第三個字:蘊。這些想法都是虛妄的,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好人壞人,是非高下,善惡美丑等等,種種的分別,是因為我們六根緣到六境的時候,自己產生種種的妄想。
還有一種,是我們內在產生的。內在產生就是我們內在有無明煩惱,有顛倒,有邪見,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種種的煩惱。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煩惱,內心有種種的問題,所以你去認識外在的事物,這些事物在我們的心裡都成了妄想,也就是說本身我們的心是亂的,所以你看到外在所有清淨、莊嚴的境界、佛菩薩等的境界,所有的一切清淨聖賢的境界,有時候在人的心裡都會成為煩惱的助伴。
修行就是要在這個時候來觀照,觀照人的妄想是怎麼出來的,妄想本空,妄想是不實在、不真實的。好吃不好吃,你吃飽了,也不存在好吃不好吃的問題,好看不好看,你走過去了,也不存在這個問題。很多妄想都是自己的分別出來的,我們內心的顛倒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人就跟著妄想、分別、感覺、外境在走,而不是說跟著自己的此時此刻內心觀照的力在走,跟著智慧在走。這些想法出來之後,我們能不能產生觀照的力量,能不能去修心,去轉心,去用法。在這些境界上如果我們沒辦法用戒、定、慧,這些妄想是去除不掉的,是趕不走的,隨時隨處都是會有妄想。
我們接觸最多的、最頻繁的,是身邊的同行善友,常常要在一起學習用功,修行辦道。我們會不會把同行善友,當成自己妄想的一個所緣境呢?因為把同行善友當成自己妄想所緣境,久而久之,就會對對方很冷漠,關係就會不好,原因就是我們自己在打妄想,他不知道,就關係相處不好。在我們這個班裡也好,我們這個組裡呀,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心在隨著自己的想法在走。這個時候,就是要去修心。
修什麼心?慈悲心。
慈悲心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修起。通常認為說,反正我不會去害你,也不會去損人,但是,我也不幫你,也不關心你,這樣,自己處在一個中立地帶,似乎自己既不利他,也不損他,好像境界很高,但是實際上,你的心與對方、與周邊的人,彼此的心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說,雖然人的身體住在一個廟裡,一個教室裡,一個辦公室裡,但因為你的心越來越冷漠,心與心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這種錯誤的心相,恰恰是我們修行要對治的,而不是保護,如果說這個人是碰不得的,不能說他,那就麻煩了。
慈悲心,不僅僅是因為說對方有問題,我們要對他慈悲;而是說自己要得到快樂,我要遠離痛苦,所以我們要去培養慈悲的心量,因為慈悲的心理建設有了以後,才會有快樂可言。如果內心沒有慈悲,我們就沒有快樂,只有痛苦、無明和煩躁。要產生慈悲心,首先內心要寂靜、喜悅,要有助人為樂、菩薩自利利他的認識。所以慈悲心不僅僅是因為說,對方有問題、有困難、有煩惱,才去憐憫、幫助他,其實同時也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發了這種慈悲的心,才會有行動,才會用心去觀察別人的需求。比如吃飯吃多了,吃少了,衣服穿得夠不夠,這人情緒怎麼樣,用功不用功,一天到晚都做些什麼事情,與人互動的過程當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應該怎麼調整,怎麼校正,這些都是我們修慈悲心的過程,慈能予樂,只有慈悲心發起來,才能夠給自己、給別人帶來快樂。所以說,要得到快樂,如果沒有慈悲心,怎麼會有快樂呢?
慈悲心是無量的,我們常常講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無量心,什麼意思呢?就是用不完,用不盡的。無量心是對無量的眾生來講的,對所有的眾生,我們內心都是這樣的一種作意,而不是有分別的,說這個人對我關係好一點,那我也對他好一點,這個人對我關係不怎麼樣,我也要跟他保持一定距離,這個人從不跟我來往,我也就不管他。這完全是一種世俗心態,世間心,不是慈悲心。這個作意錯了,用心錯了。用錯了心,最後在佛門裡面修行,沒有修成,反而修出很多冤家出來,互相看不慣,這個看那個不慣,那個看這個不慣,都成了冤家,這都是毛病。
我們要去掉妄想,就必須要有慈悲心。改善人的關係,也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當下都是能夠體驗的,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健康、善良、圓滿、祥和的一種狀態。如果廟裡面有慈悲心的人多了,慈悲心越來越大,自然我們一個僧團,一個寺廟,就會祥和、和合,煩惱自然而然就淡化,起不來。因為你起了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煩惱沒有現行的條件。如果沒有慈悲心,那麼煩惱就有現行的機會和條件,所有的煩惱就都出來了。這個人的煩惱,那個人的煩惱,很多人的煩惱 都出來了,煩惱就有現行的條件,外在就有條件,內在有種子。
所以,我們修慈悲心能夠得到快樂,不僅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還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不修慈悲心,別人的快樂,你得不到,你自己的快樂,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