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聖者的精進境界

以下引經中聖者的精進境界,作為學人發願的目標。閱後應生起見賢思齊之心。

《大集經》云:「法悟比丘二萬年中常修念佛,無有睡眠,不生貪嗔等,不念親屬、衣食、資身之具。」

《自在王菩薩經》云:「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諸魔隱身伺之,千歲伺之,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亂。」(有位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時,魔眾隱身在一旁,準備伺機惱亂他,但一千年中都未見他生起一念散亂心可以趁機惱亂。)

《念佛三昧經》云:「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毘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舍利弗二十年中勤修毘婆舍那,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如理觀察,內心沒有動搖、散亂。)

《如來智印經》云:「輪王慧起捨國出家,三千歲繫念,亦不倚臥。」(有一位慧起轉輪王,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三千年中一心緣念正法,從不倚靠或躺下休息。)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云:「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意不傾動。」(阿彌陀佛因地做太子時,聽受了妙法,日夜奉持精進,七千年中兩脅不靠席,內心也不動搖。)

《金剛般若經》云:「薩陀波侖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

佛在《大寶積經》中講述了兩位菩薩的精進:他們行持精進時,一千年中,沒有起念想躺臥;一千年中,沒有起念想坐下;一千年中,沒有一次彎身蹲著;一千年中,沒有起念分別食物的咸淡、酸甜苦辣、味道好壞等;一千年中,每次乞食時,從未看過佈施者是男是女;一千年中住在樹下,從未抬頭看過樹的樣子;一千年中,衣服從未更換過;一千年中,沒有起過一念欲覺、恚覺、害覺;一千年中,沒有緣念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眷屬;一千年中,沒有起念仰觀虛空、日月、星宿、雲霞等景色;一千年中,沒有起念想從陰影處移到光亮處,或者從炎熱處移到清涼處;一千年中,在嚴寒時節沒有起念加厚衣,讓身體暖和舒適;一千年中,沒有起念談論世間無利益的話語。

雖然以上大菩薩的堅固精進遠非凡夫所能企及,但我們仍要了解大菩薩的精進是何等深廣、堅固,若能以大菩薩為榜樣發起廣大志願,則不會稍有境界就沾沾自喜。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慚愧,因為大菩薩一千年中心無雜念,而我們一年、一月、一天下至一小時中都做不到,如果再不勉力行持少分精進,修學大乘恐怕十分困難。如果連眼前力所能及的精進都不發心修持,行菩提心何在呢?是否已流於空談呢?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不從低處實行,就無法到達高處。

因此,現在就應對初學者所行的精進,隨分隨力勤學,尤其要斷除精進不共的違品——怯弱等。

再者,對於所欲證得的菩提以及為了給予一切有情安樂、拔除有情苦難,經歷極長時間修集無邊資糧、行持無量難行,首先應當勇悍地披上精進誓言的鎧甲,在心中屢屢勇猛地發願心。

《妙臂請問經》中說:「只是稍微發起這種廣大意樂,就已經積集了廣大資糧。」所以應當對此精勤修學。

若不這樣修學,就不能增長大乘種性的功能,而且自相續會恆時被許多惡行(犯菩薩戒的罪垢)染著,來世也極難修學諸菩薩行。

這樣認識之後,雖然暫時還不能如實修學,但自己的心也應當嚮往此等,而且隨自己能力發起精進,那麼就會像《妙臂請問經》所說,來世稍用功力,不費很多辛苦,就能速疾圓滿精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