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門宜專,解門宜廣

我們中國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時間當中,的確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等。這些大師的出現,除了本身善根深厚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影響,就是建立宗派。中國佛教的祖師把這種甚深廣大的佛法,把它系統化。

譬如:天台宗有天台宗修學的道,華嚴宗有它的道。使令這個浩瀚的佛法,一個初學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根機,馬上找到自己相應的法門,這當中減少很多摸索的時間。所以中國佛教宗派的建立,對佛教作出重大的貢獻。

但是到了末流,特別是在宋朝以後,也出現了過失。而最重要的過失就是,也因為宗派的建立而產生了門戶之見,使令後代子孫得少為足、畫地自限。從今以後,學唯識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學天台的不屑學唯識的教理,乃至淨土宗的所有教理都不看,這樣的一個結果,使令一個修學者的思想變得封閉。

我們都知道佛法的重點——行門宜專、解門宜廣。你在教理上的封閉,你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很多障礙都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障礙就放在那個地方,減損我們很多前進的動力,我們雖然花很多的時間,但是我們的進步非常的少,因為我們的障礙沒有消滅。

所以到了宋朝以後,強調宗派互相學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提出了禪淨雙修,他說:「淨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樣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禪宗的觀心法門,來幫助你破除心中的執取。 如果你心中對三界的執取還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為那個執取就是一種業力。」

所以從宋朝以後,這些大德們開始冷靜地思惟,宗派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也就是說,行門上,你修什麼法門,你還是修什麼法門,但是在教義上,你應該要去相互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