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鸞(476-542),是南北朝時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號為神鸞。他根據中國的國情,把印度佛教的淨土思想,進行解釋、發揮,創造出中國的淨土思想,為以後淨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論框架。中國淨土宗傳到日本後,曇鸞被日本佛教的淨土宗及淨土真宗視為中國淨土宗的初祖。
曇鸞的淨土思想主要體現在他譔寫的《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和《略論安樂淨土義》三部著作中。「二道二力」說則是曇鸞大師淨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乘佛教把修行成佛的道路由低到高分成了十個階梯,稱為十住,達到十住的階位,就進入了最高的境界,取得了正果。但是有的修行成果也會由高向低倒退,稱為退轉。佛教理論上認為,只有修到七住以上的菩薩階位才能不退轉。修行本來就是為了成佛解脫而設的,所以不退轉成為修行者必須克服的一個難題。不退轉在梵文中音讀「阿毗跋致」。
龍樹菩薩為了解決修行難的問題,提出「佛法有無量法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易。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也就是說,求阿毗跋致有難行和易行兩種法門。曇鸞發揮了龍樹的思想,認為在佛教所說的末法時期,求「阿毗跋致」,有的靠自力修行,有的靠他力(佛力)加持,靠自力的為難行道,靠他力的為易行道。這就是「二道二力」說。
曇鸞審時度勢,指出了求阿毗跋致難的大環境:一是五濁惡世。指我們生活在由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種濁組成的污濁世界;二是無佛。因為在末法之時,去佛久遠,眾生成佛緣分不夠,這時雖然仍有佛教存在,但是眾生都已經既無修行也無求證了,很難有成就的人出現。此外,曇鸞還指出了求阿毗跋致的五種具體困難。這就是,有的外道假借佛教名義擾亂人心。沒有大根機的人只知道求自己的利益,不行使大乘佛教的慈悲法門。惡人會破壞別人已經取得的成果。
有人認識顛倒,將惡果視為善果,破壞修行。有人只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去求得佛的加持。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讓眾生能夠修得正果,曇鸞提出只要對阿彌陀佛懷有堅定的信心和具有往生西方的強烈願望,依靠他力,即乘著佛的願力,就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淨土,就是達到了阿毗跋致境界,因為《阿彌陀經》中說過:「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稗跋致。」
曇鸞進一步認為,只要稱名念佛,不斷地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修行者就能得到佛菩薩願力攝受和加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世界。在那裡,草木茂盛,空氣清新,梵殿寶塔,肅穆莊嚴。修行者稱念阿彌陀佛,臨終前就會被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淨土,永遠擺脫一切煩惱和痛苦。
曇鸞還從三個方面對稱名念佛進行了論證。他說,首先,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能阻止一切惡的行為。眾生的惡行都是因為妄想而生,妄念不止,煩惱不息,阿彌陀佛以無上的慈悲心,眾生稱念,能讓眾生能心止一處,妄念不生。其次,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能使心淨土淨。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猶如清淨的摩尼寶珠 (意譯為如意寶珠)。人們只要念佛名號,便能產生力量,如同把淨珠投入濁水,寶珠能使水清淨。又如在冰上燃火,冰消火滅。念佛名號則能使人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其三,「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神秘性,代表無量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稱念它就能滿足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宏願。
曇鸞把往生西方淨土的門坎放的很低,主張「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甚至十惡不赦的人,只要虔心念佛,也可升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對那些不信佛因緣、誹謗佛教正法的人,則強調不能得救。因為信仰佛的存在是進入西方世界的基礎,否則淨土學說就無法存在。所以他對那種名不副實的所謂淨土信仰者,作了嚴厲的批評,指出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這三種人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信佛要真、要專、要恆,用這樣的三心去信佛念佛,才是真正的信佛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