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好,下面我們一起合掌,各稱法名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下午我們華嚴貫講的第二講。看大家黑壓壓的坐了這麼一屋子,真的每次法會緣起不同。有時候我們讀誦經典,你不要說,還真是這麼回事兒。就經典裡邊描繪的菩薩的功德,法會的情狀,這個法的屬性,你看為什麼雖然說以前也講《楞嚴經》,也講《無量壽經》,可以說是也算是見過來了,當然每次第一場都是人最多的,可是還真沒有今天開講《華嚴經》這麼多,前所未有。所以,我們早上正講到這個話題叫做「緣起」和「性起」。這個華藏世界海的菩薩眾真的是,因緣就是這樣,法性就是這樣。所以你看,今天我看到有的同修拍的照片,我也還很意外,沒想到裡裡外外這麼多人。當時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一點兒都沒動,等一下我們要講,就上升到各天,乃至他的法身化現成圓滿無量莊嚴的報身,講這個華藏世界海,就是這番情形。隨著我們對於經文的投入,你就發現,呀,說這麼多,說的沒完沒了,都覺得,太多了。它就是這麼多,當時真的就是這麼多,就是最多,最大,最廣。

當然也希望大家能夠堅持,這一開講,可不是說一次兩次,來點激情,好久不見就行的,這一講就是好幾年。大家記住,今天是二零一八年農曆的八月十八,陽曆的九月二十七號,我們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曉得三年五載以後,哪天圓滿。而且我們這還是叫貫講,就等於說是一個版塊一個版塊這樣概述起來來講。希望大家有所收穫,能夠堅持。不要說裡裡外外,等到長期講過去,能把前面這一片一直能坐滿,這就是非常殊勝了。不管滿不滿,為什麼前面講到緣起這個概念,上午。緣起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有滿和不滿,有這個差別相。

我們要現在講到最高的一個,《華嚴經》到底在講什麼?因為前面我們說到,都會落到兩門。能造業的人,所造業的果,這叫業感緣起。能藏,所藏,這叫阿賴耶識緣起。本體好像是真如,枝末就好像是幻相,這叫真如緣起。都是落到兩頭的這個法。下面我們要講的這個就是說,它也不把,好像真的有個如來藏也罷,本性也罷,佛性也罷,真的有這樣一個本體,實體,本來面目,叫做真如。而是說,大家聽明白,全體緣起的諸法皆是真如。任何一緣,當體就是真如,就是實相的,不是參與者或者成就者,而是顯現者,就是,這個就叫性起。我們要體悟,這個就叫性起,當體就是。從現象的幻相進入實體的本性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把幻相和本性已經給區別開來,到了兩層了。

所以下意識地,我們從心地上理解,一定會理解成說,哦,好像真的有一個境界,這個是本來清淨的,是根本。然後好像我們現在所見所聞,什麼六根門頭,什麼見聞覺知,好像都是枝末,一定會有這個差別。可是在華嚴法中,所有的差別現象就是本體,另外沒有本體,一切的現象,本體之外沒現象,現象即是本體,這個說明方法就叫法界緣起。也稱之為性起。每一法都是本性的,不是成就的,也不是後來的,就是是本性,當體就是本性。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交連,關聯交錯。哪一件事哪一個物不是本性,就是本性。所以為什麼佛門裡面老說有一個叫「當下」這個詞,老說叫「現前」,老說叫「當體」,就是千提醒,萬指直指,就是指的說這個「性起」。

比如說我們說,以法為主,比如,我坐中間,以我為主,大家好像都是伴,我是這麼個感覺,那我就覺得有主伴分別的妄想。可是在座的諸位,如果你們以自己此時為主的話,所有大家都是伴。到底有沒有主,有沒有伴呢?都是主,都是伴。沒有一個主伴,當體就叫重重無盡,法界緣起。

我為什麼要這麼說一下呢。因為我們對於這個法,最難的理解點,是來源於我們下意識一個常態的凡夫的一個思維習慣。思維習慣,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態呢?最難領悟的點就是色心的融合。大家知道,為什麼實報莊嚴土叫做實報無障礙土?就是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一進入到實報莊嚴土,他的淨土裡邊叫色心無礙。你設想一下,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精神,我們現在所有的層面,都是應用我下意識的精神,來理解或描繪物質世界,對吧。可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中,它是純粹的色法,也就是精神和物質,色法也就是物質,心法也就是精神,精神和物質是一如的法界,是相互摻在一起,而且沒有色心的分別。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對待,它是沒有的,就純粹的一個自然顯現。

當然這個自然也是多餘的說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就叫做無盡緣起。整個法界,宇宙萬法,我們下意識好像說的空間的緣起,包括豎出的時間上的緣起,都不是生滅的作用,是本具的作用,你要參悟。所有的緣起,不是業力所緣的,不是生滅所緣的,也不是不生滅所緣的。因為一旦不生滅了就有真如。萬法彼此融通,各住各位,無盡顯現,相互無礙。大家回想一下,往生是個什麼事,自然而然的事,所以這就叫做性起。所謂的緣起,它一定是待他緣而生成。緣起自性本具的這個性德而生起,就叫性起。不變就叫性,顯現就叫起。現在我們所謂的顯現,一旦顯現,這個事出來了,它是生出來,這個事沒了,它就滅沒了。所以你看所有的經典,《心經》裡面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還是講的這個性起。

就是沒有一個法不是本心所顯現的。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就是我現在當下的本性所顯的,就是這個。極樂世界也是這個。同體就是這個,連娑婆和極樂都沒有,就是這個。你一入這個,就入了極樂淨土,就是這樣,你一出這個,就入到娑婆世界。就是在這個性上來見的。所以說任何一法,沒有一法不是攬整個宇宙萬法而現前成的。就是沒有任何一法、一個事物、一個現象、一個思想能夠先於法界或者後於法界。聽明白嗎?沒有先於法界或者(後於法界),就是出不了這個法界,這個就叫性起。

那我們講一個,再講一個例子。你比如說很多經典裡邊,剛才上午講到《維摩詰經》裡邊也有講到。因為講到性起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探窺不到這個層面,它是無邊無際的神通妙用。我們以為是神通,因為法界本來就是通的,所以人家一個自然而然的一個作用,被我們就認為神奇得不得了了。就覺得往生,居然說還能夠有這個極樂世界,還能信願往生,就以為根本就不得了了。

可是真正的法界狀態中,你比如說我們講到菩薩的神通,在《維摩詰經》裡邊,他能把須彌山這麼高廣的東西納到一個芥子,比小綠豆還要小,小麥子還要小的一個種子裡邊,叫芥子納須彌。能把四大海水,不是咱們太平洋這點水,鐵圍山四大海水,他能夠入到一個毛孔。這個鬥法的時候,我老講到這個典故,就是把三萬兩千個獅子座就入到一個方丈見方的房間裡,八千菩薩,五百羅漢,百千的天人就被維摩詰一手就給托沒了,就一個手掌就把這麼多人拿著,就往另外一個地方去,就這樣的神通顯現。

可是大家要知道,縱然是這樣的種種神變,還只能叫緣起。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當時有三乘的聲聞菩薩等眾都要聽法,那麼佛趁這個神通妙用之勢,向他們演說表露,讓他們能入這個法。那大家想想,這個現像它是怎麼來的。我現在給大家描繪的時候,也是我們從經裡邊讀來的。他當時表這個法時候,其實我和他,你們,還沒有擺平,我演這個法,給大家看,希望你們能入這個無礙境界,所以這個有來有往,有你有我,這都屬於緣起,不叫性起。

什麼叫做性起呢?《華嚴經》中有講到,叫做本法力,本來的本,法如是故。就是說我們現在剛才描繪的所有諸多現象,沒有什麼可稀罕的,知道吧?就是本法力,這個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就具足這個能力,你現在還要給我表露一番,你想說明什麼呢,為什麼要多此一表呢。所以這就叫緣起和性起的差別。這個性起來講,它就是本來就能夠一個塵埃之內,就能夠涵容十方佛剎,眾生剎,都在其中。

世界也不會小,微塵也不會大,十方世界所有微塵都是這個樣子的。你還要給我顯神通,現這個因緣,覺得有來有去,可是你不知道本心自覺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為什麼《華嚴經》叫毗盧遮那佛不移本處而坐一切道場,就是本來就這樣,你不要去刻意地還要顯現,什麼神什麼通。沒有神,就是通的。這個就叫性起。我們既然說不能夠先後於法界,本來就是說無盡法界緣起又稱之為性起,這個是《華嚴經》所要告訴我們宇宙萬法的真相,最絕對的真理,圓滿,最圓滿的佛知見。

那麼這個,如果把它顯現成大禪定,上午我們給大家說了,就叫做海印三昧。這個就叫做海印三昧。這是又一個點。為什麼要講到這個概念?因為大家都知道,每次從「如是我聞」開始的時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法,我們常叫做什麼呢,有個詞叫稱性宣說,聽過吧。他不是說坐在那,好像突然間就猛地給你來一下。

他開始講法,一個是因緣到了,二一個他不是在這說思惟半天想好多詞,怎麼前怎麼後,怎麼好怎麼不好的說。他是一定要在大陀羅尼,大三昧,大禪定的定境中,才能夠流露出應機契理的圓滿法語。所以你不要以為,為什麼上午不是給大家講了,日出先照的時候,太陽它是沒有這個概念,我要先照誰照誰,知道吧。太陽唯一的能量就是只管發光,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這個話,太陽就叫做發光三昧。宣講《華嚴經》他是直通佛圓滿的一真自證的法界,他講解的時候,一定會有他所依的定境。現在我們要告訴大家,下午第一個主題,就是他所依的定境是什麼,叫海印三昧。

每部經典的宣說都要入定。你其他的不要看,就包括「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那就在定中,而且照著極樂世界,照著說,給我們說的。講《金剛經》的時候,「敷座而坐」就入了定境了。大家還看到我後面寫了幾個,第一個叫「無量義三昧」,入的無量義三昧講的哪部經?在《法華經》裡面已經明文告訴大家說,入的無量義三昧才宣說的《妙法蓮華經》。

所以每一部經典都有所依的定境,為什麼呢?就是「無量義」這個詞很有意思的。「一念三千」《法華經》講的是,就有無量義,一一皆是無量。無量諸佛,每一個人都可以給他授記,將要墮地獄的還要給他授記,也是無量啊,無量諸佛。講《般若經》,就是講般若經的時候入的叫等持三昧。這個跟大家講一下,講般若經,所有的般若波羅蜜經,都是入的等持三昧,就是要相應在緣起性空這個法上,相應在畢竟空上,叫等持。大家想想,畢竟空是個什麼意思。你首先你的心要平等的嘛,對吧,沒有分別心,沒有差別相嗎,所以叫等持。這每一個三昧它是有法義在裡面的。然後《涅槃經》所依的叫做不動三昧。猜想一下,為什麼涅槃經叫不動三昧。

我們叫圓寂,寂滅。為什麼,因為涅槃有四德,就叫常樂我淨。根本講就是不動的意思。涅槃了嘛,寂滅了嘛,大圓滿了嘛,一直就是這樣啊。本來我們好像還要給佛來講,給我們要八相成道,示現的。我們來講,也在示現,示現個生老病死。世界也在示現,示現的是成住壞空。這一切都叫幻相。因為我們有生老病死,我們的心會生住異滅,所以佛才無可奈何,只好來個八相成道,這就叫動,都在動。可是真正的無餘大涅槃,無住大涅槃,就是不動。所以依著不動三昧,而宣說《涅槃經》。

今天我們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依的就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他是個什麼概念呢,在《華嚴經》的賢首品裡面,我給大家念一下,就說「或現男女種種形」,所有的色身的這個身形,「天人龍神阿修羅,隨諸眾生若干身,無量行業諸音聲,一切示現無有餘。」他是依的什麼呢,海印三昧的勢力故,就是依的海印三昧的功德,才能給講法。

包括我們觀音菩薩的普門示現,包括這個諸佛菩薩的一切神通道用,所謂的點化眾生,等等這一切的靈性的東西,所有的這個往法上交接的東西,都流淌來自於海印三昧的功德勢力。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可要認清了。為什麼說叫華藏世界海,無量眾生相,你的所有的什麼,行業呀,聲音呀,等等這些,他都能夠給你顯現無餘,這個就叫海印三昧。所以你看,《華嚴經》講的境界是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廣,真的是,為什麼說,能理解說當時這個二乘都聽不懂。

關於這個海印三昧,在經典裡面,在疏鈔裡面也講到說,為什麼能夠入這個海印三昧。他講到說:「如來智海,識浪不生。」識浪不生,哪兩個字,意識的識。就是你的起心動念,你的煩惱,你的分別,不生了,這個智海就顯現出來,就像猶如這個澄波萬頃,晴天無雲,所有天上的星宿月亮等等這些天象呀,完全炳然就顯現在這個水裡面。

所以呀,後來這個法藏法師在解釋的時候說,海印者,就是說海印三昧就是以比喻為名,以譬喻為名,比喻的這麼。他說什麼意思呀,就像阿修羅,修羅準備跟玉皇大帝帝釋天打仗了,修羅會排兵佈陣,整個士兵就羅列在空中,這個時候,因為阿修羅海居的也有,依須彌山居的都有,那麼他就說,整個於海內顯現出來的他的隊伍的壯大,縱橫交錯,一排一排等等這一些,他就說這樣就如同什麼呀,海印三昧,他說佛菩薩的心,就像大海一樣。大家聽這個,你要聽出來一個裡面的內涵是什麼呢,阿修羅給映現出來了。阿修羅不是代表善,代表什麼呀,代表嗔恨,代表惡。由此,我要給大家引申的是什麼,海印三昧可不是咱們,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小心小量,小心小膽,總覺得能夠盤腿這一坐,那已經很不錯啦,入定了。

然後就不知道這個心有多麼的清淨,多麼的無染,多麼的一念不生,我告訴大家,海印三昧可不是這樣子的。海印三昧最多的,正面來講,一念不生,諸佛菩薩的心智。反面來講,是什麼都可以生,最髒的,最亂的,最見不得人的,全部還映現在海印三昧中,如如不動,這才叫海印。如果不叫海印的話,就是說,好的給你映現出來,難道髒的就沒了嗎,扔了嗎,一刀子割了嗎?不是這樣子。當然,這個法也不是隨時隨地可以講的。真正,你說修行人,越精進越純粹的修行人,往往遇到善知識的時候,要給他反過來點撥。說你要承認自己是個凡夫,你是個混蛋,你什麼煩惱都有,什麼罪惡的念頭都生,你要先認識這個,承認這個,把這個擺平了,你才能更上一層。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這個上面,這個也不能多說,自己悟去吧。海印三昧,就是這樣。不但你正面的形象,你淨的善的是它的內容;你其中反面的形象,染的惡的,也在上面,不加取捨,這才叫做海印三昧。還能全部映現出來嘛,你一旦有一點屏蔽性,你就不算海印三昧,就有一些沒映出來,映現的映。

所以說,這個海印三昧,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至明,就是至極的至,最至明,最至淨,最不動的。你是好的,壞的,我都看的明明白白,你該好就好,該壞就壞。你是這個,任何因緣出來啦,好因緣你就好,壞因緣你就,就等於說,我們說善業造的我就感善的果報,對吧。那難道就沒有惡業了嗎,你惡業你就感惡的果報,反正就是因果是不動的,就這樣的。那麼我是無心的,大圓鏡一樣,我們說大圓鏡智,海印三昧也是這個,那你來什麼,我給你映現什麼,我在上面不摻加一點點主觀能動刻意造作,這就叫海印三昧。所以《華嚴經》之所以能夠如此的廣大,如此的自如,如此的重重疊疊,就是因為海印三昧的功德。這樣講大家能聽得懂嗎?好好,這是我們前面講了四點。

回顧一下,就是說,在背景性的了解說,釋迦牟尼佛講,龍樹菩薩傳,東土諸大德譯,三種華嚴。後面我們又講到說經前略知,講了一個日出先照,對不對,這是一點。再講了一個別教一乘,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再講了一個無盡緣起,性起,這是第三點。第四點,講了一個海印三昧。說來說去,這些思想,這些角度,就是為了讓我們承載《華嚴經》的法義。這是前四點。

後面的四點就不一樣了,開始有一些知識性了,我們需要做一個知識性的了解。大家也要,作為一個聽《華嚴經》眾,你要聽成一個專業的聽,你不要聽成一個業餘的聽,業餘的聽,來湊一把熱鬧,也不知道前因,也不知道後果,上次講了什麼,這次說的哪裡,也不管它。我們既然來聽《華嚴經》,就希望大家聽的專業一點。《華嚴經》的組織關係,有四個層面。一個七處,二一個九會,第三個四分,第四個五週。五週四分,這四個點,我們要把它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首先來看,講《華嚴經》的七個地方到底在哪兒?這是很有意思,七處九會,好,我們先來,後面這四點是要講一下華嚴經的組織,就是組織結構,和他的說經處,說經會。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到底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哪些地方講的《華嚴經》,為什麼跟其他的經典有別於呢。就是說,每一部經典都是,像《金剛經》,吃完飯,那兒坐一會兒就講完了。《華嚴經》他是在七個地方講完的。我們學習八十華嚴,不僅僅是說先了解這七個地方,後面還要給大家會通一下。就是只要是《華嚴經》,它就一定很玄,任何內容,任何版塊,它都能玄起來。所以我們先把它一處一處地了解一下,後面再做一個法義上的會通。

首先講《華嚴經》第一個地方,大家看到了嗎,在菩提法場。菩提法場,可能我們聽得比較少,其實,就是在當時叫摩揭陀國,也就是現在印度菩提迦葉,菩提樹下金剛寶座,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釋迦牟尼佛成道,在那兒打坐,打成佛的地方,現在叫金剛道場,金剛法座,就是這個地方。在經典裡面,因為它是成就釋迦牟尼佛菩提成道的地方,所以叫菩提法場,就是現在印度這個,我們說,世界上不是有幾大金剛座嗎,那是一個地方。為什麼說在菩提樹下為第一講法處,就是因為表明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八相成道示現,是在人間成佛的示現。所以第一會的時候,不敢給你太高調,稍微這麼低調一點,就在這兒成佛,那就在這兒講,叫菩提法場。

第二個講的地方叫普光明殿,又稱普光法堂。是什麼呢?是當時在這個菩提法場,道場的旁邊。現在我們叫普光明殿,可能當時也就跟一個講堂精舍一樣,這麼一個地方。就是繼續保持低調,還沒有離開腳踩著大地的這個地方,我們常說,你怎麼這麼能呢,你咋不上天上去呢?還沒有上天,這是第二個地方。第二個表示說,因為菩提法場講,說明說世尊是在人間成道的,他講的這一場法,就是針對人類眾生為根本的。那麼普光明殿的時候,講的內容是什麼內容呢,就是開始講的涉及到十信位的內容。

《華嚴經》裡面,一生成佛,那麼一定會,菩薩的階位不是剛開始是從十信位起位。那為什麼還在地上呢,就是因為十信位,大家想,信仰佛法,信仰佛法,起信起信,從哪裡開始起信呀,從哪裡嗎,還是要從凡夫心開始啟建,我對佛法對三寶的信心,對不對。所以還沒有上天,依然在地上,叫普光明殿。開始心地什麼呢,發散光明了,懂嗎,所以開始啟建信心,對於佛法的信心。

第三個開始就上升到忉利天宮了。上升到忉利天宮了,我們讀《地藏經》都知道,忉利天講過《地藏經》。可是呢,我們還不知道說,《華嚴經》的第三處就是在須彌山頂的忉利天宮了。忉利天,須彌山是這個樣子,忉利天在須彌山平頂的最上面,就是我們說的帝釋天,釋提桓因,《彌陀經》裡面講的釋提桓因。因為他這個中間是一個天,四面各有八個天,俗稱又叫三十三天。中間的帝釋天所居的這個城叫做善現城,善良的善,顯現的現,它叫善現城。這個善現城的周長有一萬由旬。由旬是什麼概念呢,一由旬最少有四十里路這麼長,當時的印度的計量單位,四十里路。有一萬由旬這麼個周長,就這麼個大城池,中間有非常殊勝的宮殿,天人的宮殿。

大家想想,城外邊的西南處,就在西南角,咱們這兒是坐北朝南嗎,那麼那邊是西,就在那個,假如果我們現在在這個善法城,那個角上就有一個地方叫善法堂。每天,帝釋天都要在這個裡面去法務,講法,聽法。而且他每天都要入到一個,這個園叫什麼了,我一下子想不起來了,這個園裡還有出家人住著,他每天要給出家人去頂禮。忉利天的人,他本身身體非常香潔,光明也可以徹照,自然有座給他們天人來坐。那麼還有呢,這個座,如果說忉利天的天子往下一坐,這個座自然就入地四尺,等到這個天子一起來的時候,這個座又開始離地四尺,就是表示他要走了,我們說的飛,人家叫行動了,這麼更確切些,你看人家那兒就是這樣的一種場景。

為什麼說第三處突然就離開人間,引向忉利天呢,為什麼?第三處講的內容是表菩薩的十住位,第三處,到忉利天講的是菩薩的十住法的內容。所以他就表示這個菩薩的心量要廣大,住處要廣大,十住法門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攀登到的這個境界,已經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能想像了。所以說,要真正有這種無所住的智慧呢,才能夠體會。所以第三處很巧妙的就在忉利天開講。但是他雖然離開人間了,這個地方呢,還怎麼樣呢,還不太升得厲害,還是依什麼呢,依地而居,代表依地而居,就是雖然你的法已經比較高妙了,可是你還是沒有徹頭徹尾地說,一躍而起。

第四處叫做夜摩天宮。夜摩天宮跟忉利天有什麼差別,開始依空而居,就沒有腳踩大地這個份了,全部是依空而居的,是在忉利天以上十六萬由旬的虛空中。大家設想一下,這個忉利天已經在須彌之頂了,夜摩天在忉利天以上的十六萬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十六萬由旬上面的虛空中。這個地方,太陽月亮已經照不著了,就是日月光芒已經上不到了。但是人家那兒的天人,就是人家活著的天人,自然而然,身有光明,不需要太陽光,自己身體就有了光明。而且,夜摩天的天王,他特別喜歡請佛講法,請佛陞座,迎佛來說法,比如說,他講法說,這個正是個好時候呀,世尊來講法了呀,非常善時善宜,正好來請佛,他說這個十偈讚。

說什麼呢,說過去的諸佛也在這個地方講法,又叫十如來,也都曾經入過這個法殿,入過這個殿,夜摩天宮宮殿。所以這個夜摩天又叫做善時分,老請世尊去講法。夜摩天宮,這是第四處。為什麼設在夜摩天呢,就表明什麼呢,在這個天上,講的十行的內容,菩薩的十行法,夜摩天宮講的。菩薩的十行法,跟過去諸佛講的十行法都是相同的。證入的果位也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所以說,這個地方又稱說什麼,十如來殿,又叫十如來曾入此大殿。就這麼個地方。你們有的參加過開光法會的話,裡面有的一些這個祈請詞會說,祈請諸佛菩薩來入此殿,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有點傚彷夜摩天宮請佛來講法的這種功德,叫夜摩天,第四處。

第五個講的地方就叫兜率天宮。兜率天宮在夜摩天上面的三億兩萬由旬處,一個比一個高。三億兩萬由旬,剛才差了十六萬由旬,這個地方就差了三億兩萬由旬處,而且人家兜率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這麼多,多少,二百年。在人家那兒過一天,咱們這兒就過了二百年。兜率天有內外兩院,外院一樣,也是欲界的天人,他是有煩惱有貪著的,基本上住的,外院住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人世間各種宗教,宗教的教主,能聽明白嗎,各種宗教的教主,或者欲界,在欲界天子裡面退位的這些天王們,基本上就住在兜率外院,比較過氣了。但是為什麼他有福報住在兜率外院呢,這個也是個緣起。因為兜率院還有一個內院是什麼呢,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居。

彌勒菩薩現在當住持當在哪裡,不在咱們這兒什麼寺廟裡面,天王殿他只是一個像住在那裡,他真正住持的法場道場就在兜率內院,他來當住持。一直在講法。所以說兜率天的人,他有一個特色就是心特別清淨,道氣足。這是天裡面最優勝的一個天,為什麼呢?下面的天,心比較散,比較放逸。就像我們人,這個人太鬧了太躁了,讓他修行,他修不起來,對不對。上面的天,他的福氣雖然比他高,可是他的心很暗鈍。就是跟他講佛法這個靈巧,靈性,悟性,他聽不開,沒感覺。所以說,不上不下正正好修行的就叫兜率天。所以你看每一尊佛,做一生補處菩薩,全部都先示居在兜率內院。這一天又叫做知足天,就比較容易知足。為什麼呢,在兜率天講,他是講的十什麼,前面講的十住,這裡也講的是,十行開始滿了,開始講什麼呢,講十迴向。講十迴向,就等於說他慢慢已經,雖然沒有離開欲界的染著,但是他對欲界的境界已經漸漸能夠的無所染著。十迴向,迴向就是盡情地迴向,我一點都不要。盡情地利他,這是兜率天。

第六處,叫他化自在天的摩尼寶殿。我們要問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在兜率天上面還有一個化樂天,化樂天上面才叫他化自在天。這個他化自在天在兜率天的上方的十六億四萬由旬處。那麼說這個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又在化樂天上面的十二億八千由旬處,更高了一層。所以說這個天為什麼叫他化自在呢,就是把人家化出的成果,他搶過來自己享受,所以就叫他化自在天。也就是說,不講理,知道吧,強取豪奪。

老享受別人的東西,他也不知道感恩,他覺得這就是應當如此的,所以這個天的天主就叫做魔王波旬。大家想想,你說魔王波旬他有福報,居然住在欲界之頂。他比帝釋天和兜率天都福報大,當然跟內院是沒法比的。但是,他常懷邪見,他沒有天人的福德。他看見這個欲界的人怎麼老是去恭敬皈依供養釋迦牟尼佛,他覺得我是欲界之頂,所以在他的視野中,欲界所有的眾生都是由他來掌控的。所以他認為他就是欲界的王,看到有人去恭敬供養釋迦牟尼佛,不來恭敬供養自己了,心生嫉妒了,所以就把佛菩薩視為冤家,老去壞法敗法,攪局。所以才把他叫做魔王。但是佛陀在這裡講十地法門。十迴向上面就是十地。十地是什麼呢?十地來講要跟大家講,十地就稱為大菩薩。

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迴向,如果嚴格的從次第上來講,都屬於什麼呢,菩薩比較自利利他,十信十住十行屬於自利居多,雖然也在行菩薩道,但是他還是成就的自己多,十迴向是成就別人多了。因為心,利他的心比利自的多了。這都屬於菩薩。只能叫小菩薩。真正的大菩薩,登地以後,才開始叫大菩薩。而且登地以後,一地到七地只能叫菩薩,八地以上才叫摩訶薩,才叫摩訶薩。所以這裡真正為什麼叫他化自在天呀,我們不要取魔王的這種自私,我們取他這個名號的功德。他化自在天,就是以他為根本,真正登地的菩薩就是徹底來隨機應化,而不是化自己,化眾生了。所以你看有的菩薩到一百國土去八相示現成道,徹底度化眾生,這個時候才叫做他化化他,就是有這個寓意在其中。這叫做第六處。他化自在天的摩尼寶殿。

那大家看,越來越高越來越高,直至繞這麼一大圈,最後又回到第七處,在哪裡,逝多林。逝多林是什麼地方,知道嗎?室羅筏城。室羅筏城有一個最著名的精舍,叫什麼精舍?祇樹給孤獨園,就是這裡說的逝多林。很多人搞錯了,有的大德講也搞錯了,以為逝多林是尸陀林。尸陀林就是以為是這個跟天葬那個一樣,寂滅圓寂的地方,埋葬的地方。逝多林其實嚴格地講,玄奘法師在《西域記》裡也說過,它是屬於祇桓精舍,祇樹給孤獨園。這七處就稱之為講《華嚴經》的七個地方,在這七個地方講的。

九會是因為在普光明殿講過三次。在普光明殿,光在普光明殿就講了三回。第七會,第八會也都是在普光明殿講的。其他的都在一處。現在我們把這個再把九會給大家劃分一下。因為《華嚴經》不是一共有九會,八十卷三十九品,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的內容,就要在這個九會中講完。所以在菩提法場講了六品十卷,說這個如來的依正法門。在普光明殿說了六品四卷,好,大家看不到的,你聽著跟著我說就可以了。

剛才我們不是講到了七處,七處九會,現在我們配一下這個九會。九會的話就是講法的法會次數。我們常說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就是指的這個會,也就是說講《華嚴經》在九次法會中宣講圓滿的。九會是在七個地方講,第一個地方,第一會就是在菩提法場,說了六品十卷,這是它的篇幅。講的內容就是指的如來的依報,他的國土多麼廣大,多麼清淨,正報就是如來的色身,多麼莊嚴,多麼光明。這是指的第一會說經六品十卷。像講到我們第一品叫《世主妙嚴品》,就是講到的這個妙就是說這個微妙,嚴就是莊嚴,《世主妙嚴品》就是整個這個世間種種的,講到各種各樣的眾生,各種各樣的類型,各種各樣的活法,活法就是所謂的法門,要提升到這個地步,所以說說經六品十卷。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講的,說經是六品四卷,六品四卷是講的十信法門,十信的內容為主。第三會在忉利天說經六品三卷,是講的十住法門,六品三卷忉利天宮。十住法門。在夜摩天宮,是講的這個十行法門,一共是四品三卷經典,四品三卷。在兜率天,說是三品十二卷,是講的十迴向法門。兜率天,三品十二卷,講的十迴向。在第六處,他化自在天,說經是一品,只講了一品,但是有六卷,是講的十地法門。這不是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在二三四五六這四會中,就把它講了。因地。在第七會的時候,大家發現了沒有,很有意思,又重回普光明殿了,就開始又落到人間了。為什麼呢,說經十一品十三卷,講了十一品經,十三卷的內容,說的是等覺和妙覺。

等覺就是差一步就成佛了,妙覺就是已經徹底成佛了。等覺、妙覺,說的等覺、妙覺,所以這是在重回普光明殿,第七會。第八會,還是在普光明殿,說的是什麼呢,一品七卷的經文。第八會講的內容跟前七會有什麼區別呢,前七會從第二會開始,也就是在普光明殿的第二會開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大家看出來了沒有,這是在講次第,對不對,從因到果的次第。所謂《華嚴經》以後你記住有一個名詞概念叫做「行布」。行走的行,就是這個衣服布料的布。行布是屬於《華嚴經》特殊的一個概念,其他宗派沒有。行布屬於華嚴宗講的什麼內容,就是指著次第的意思。所以裡面常有一句話叫做「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妨行布」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就是次第不礙平等,平等不妨有次第差別。所以這裡,前面都是講的行布,也就是次第而說。第八會,看到了嗎?還在普光明殿講的這個一品七卷經典,這是我劃下來的,這一品七卷經典講的是什麼,是講的平等圓融法門。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每一個次第法裡邊的這個法,其實都是一切的平等法,每一個次第法中,剛才我們講到的,一即一切,就是一法中就具備了一切法,說明這個平等法在任何法中都具足,每一個次第法都是平等法,所有的平等法這一法就可以有無量的次第法。所以前面主要講次第,這裡主要講圓融平等。好了,你說從開始講到佛的這個境界,又開始你好好修,往這兒修,修到這兒了算數。結果最後修到頭以後,又開始給他講說,其實修到頭了就是原來的樣子。

大家知道吧?所以修到頭,原來的樣子,最後一品,看到了嗎,一品二十卷,講了果法界。居然沒有上天,又從天上幹麼呀,降下來了,到了平地,而且初講法,在祇桓精舍逝多林講的果法界。就是真的成佛以後是什麼樣子,沒有一點奇怪,沒有一點奇妙,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事實,無盡緣起,就是這個海印三昧,就是這個別教一乘,就是這個日出先照。大家明白嗎。所以這裡說了一品二十一卷經,你們加一下。你看,六品六品六品,四品三品一品十一品一品一品,所有的這些下來呢,一共多少品,三六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六,三七三八,三十九品內容,因為還有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所以說,共三十九品。我看看有沒有錯,第七重,這個弄錯了。十一品十三卷,這裡啊,我說怎麼算不對,把它原對都圓不來。這個一共叫三十九品經。這是指的,我們在講的內容是什麼,七處九會,大家聽明白了嗎?七處九會,八十卷。好了,這個屬於知識性的了解。

下面我們要開始往法義上會了啊。既然說講到七處九會,我們就說這七處的會場。這七個地方,雖然看上去,大家看出來了嗎,還有什麼忉利天宮、夜魔天宮,好像凡夫眼啊,其實天眼就可以看得見了啊,但是我們凡夫眼看不到。為什麼呢?因為是依著凡夫心量所說的,是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首開講席,講了自己的一套內證境界的一套呈現。這一套呈現就是匹配他這一期的弘法的這個圓滿的開場,大開場。所以說已經就是覺得說他能夠在金剛樹下坐著說,同時又上升到什麼忉利天、夜摩天,這對於我們來講已經是很不可思議了,對不對?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還是他對人所表達出來的一個情形。真正他在法界講的情形,不是這個樣子的。是什麼樣子的?需要大家發揮想像了,需要發揮想像,再回到我們說的無盡緣起,再回到海印三昧來看。

你說難道他在菩提法場講的時候,普光明殿講的時候,或者忉利天宮講的時候,他就到不了夜摩天宮嗎?到不了兜率天嗎?那叫正遍知呀,明行足啊。而且正遍知、明行足還是就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而言的。真正的講《華嚴經》是什麼呢?是毗盧遮那如來用實報莊嚴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用實報莊嚴身遍照光明的這個境界中,說的華藏世界海。

所以大家想想,哪兒到不了。是三千大千世界到不了了,還是一個微塵到不了,沒有到不了。所以經中有講,我給大家講你看,經中講到說「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大家聽到了嗎,「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法慧菩薩偈云,怎麼說呢?說「佛子汝應觀」,就你們要觀照到,實際上也是告訴我們現在現場的大家要對如來的功德,要如實地觀照到。不敢以為說他就在這幾處就這麼講了講,真實功德是怎樣的?「如來自在力」,佛的自在力可以達到什麼?「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們這兒算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閻浮提啊,咱麼這只是地球而已了,還在南瞻部洲的一個小角落,小分子。真正的佛的功德他可以遍什麼呢?一切閻浮提都可以同時去。

「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就是雖然我們這個閻浮提這個國土裡面看到佛現在住在須彌頂講法,說每一個國土裡邊的所有的閻浮提世界都看見什麼呢?佛在須彌頂講法,大家設想一下。所以從中可見說所有的世界,佛都在其中講什麼呢?《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且他可以不動身中而起身動作,就是說不動與動的這個概念,只不過是在我們閻浮提的說,哎呀!不動就是說你待在這一地不動嘛,對吧?就是一個處,是吧?覺得他可以不動身中起身動到這麼多地方,就覺得很了不起了,一處與七處,這麼一個相對而言,我們都覺得已經不可思議了,對不對。怎麼能待在一個地方同時到七個地方?假如果說同時。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世界都有這個一處跟七處,這樣的講。都有一處與七處,還有一處跟無量處,不僅僅這七處呦。那你要知道,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還有大梵天、梵眾天、少光天、無量光天、非想非非想天,全屬於處,他可以一處到無量處。無量處,每一個無量處之處又有一處跟七處,能聽得懂嗎?這就叫無量處之無量處,不可說不可說。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講法呢,如果說以一個天為主,那麼可以講的說,不起一切的菩提樹,就是所有世界中,他坐在菩提樹下講法,他都可以不起來,而現在我只到忉利天宮,這就叫不起一切處菩提樹而升一個天,一個天,我在無量的菩提樹下正在講法,我只升到一個世界的一個天。

同時又可以不起一處,而升一切處。就是我就在南閻浮提娑婆世界的印度金剛座下,正在不動,但是我可以週遍整個無量閻浮提的任何一處去講《華嚴經》。能聽明白嗎?不起一處而升一切處,這是以一個菩提樹為主。還有,不起一切處而升一處,不起一切一處而升一切七處。就是所有的閻浮提裡邊,同步我就都是在無量的不起動的菩提樹下,而升無量的這七個地方,也行。最後就不起一切處而升一切處,就是我一切處我都可以不動,一切處我又可以同步,就這樣,以無量為主而去一切處。講來講去,你們聽得懂了嗎?我都講糊了,最後發現講來講去,就是不思議才是根本。

所以我們對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量劫來、盡未來際,只要你就這麼說一說就行了,這就叫法界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的,一真法界。所以說你說能夠不起法界菩提樹,而遍升法界七處和無量處。為什麼?因為遍法界都有七處,也可以讓這一處就遍一切法界之處,就這麼個處,所以你說你能控制得了它嗎?你能說明白它嗎?你能揣測它嗎?你能跟得上它嗎?無盡緣起啊。這才叫做《華嚴經》的說法處。

你搞清楚啊,你不要以為說,誒呦!這寫了半天真的就這七處就,這才叫做《華嚴經》的說法處,才能遍法界說法。你比如說,假如果說我們講第一個,比如說菩提法場,我們看來以為就是這麼一個地,假如果這個菩提法場可以遍法界,那麼普光明殿也有菩提法場,忉利天中也有菩提法場,夜摩天也有菩提法場,你說它這個菩提法場真的就是小小的金剛樹下嗎?他遍法界的呀。所以他不僅僅遍一切處,遍七處,而且遍一切非七處之處。這就說到我們說不僅僅這七個地方可以去了,大梵天也可以去,梵眾天也可以去,無量光天也可以去,光音天都可以去,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整個三界內外九法界所有的地方面面俱到,這才叫做《華嚴經》說經之處。

所以你看看,為什麼說聽到《華嚴經》的經名就等於說開佛知見了,他開的就是這個知見,就這個知見。你說它多先進啊,我們早上給大家講,我們要學習佛法的先進性。現在的科學、學術、研究、歷史、考證什麼的,夢也夢不到是這麼個樣子啊。只不過偶爾的突然間好像大家,現在有個詞叫什麼普大喜奔,是嗎?好像科學上又研究出來新的課題了,誒呦,興奮得不知道要發表到什麼權威刊志,雜誌,什麼趕緊上電視台採訪,說了半天,我看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啊。就是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早就說的,你就說他的一角角,剛剛發現,哦,原來是這個樣子,他才興奮得就在那手舞足蹈。所以為什麼人家說當科學家非常難、累得爬上山的時候,佛教家就已經在那兒等著了。就是這樣子的,這叫做七處九會。這是我們下午主要的四個點,第一個七處,第二個九會,當然我們要法義上會一下。

下面再來看一下有一個四分五週,一般說到五週四分。這就是澄觀法師把浩如煙海的一部大《華嚴經》,用這樣的版塊給它分出來,讓我們學習起來就好像說非常清晰的一條簡潔明快之路,他有這個功德。所以跟大家講四分五週是本經的一個格式,也可以說是一個什麼呢?怎麼講呢,就是說一個先大後小的一個模版吧。先大後小的模版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剛開始講到釋迦牟尼佛於一切法成最正覺,那他可以普入三世一切時空中,平等周滿法界,等等這些無所分別。這等於說是一個大開,一口就吞進了十方法界,你如果能夠直下承擔的,那麼已經入了佛知見了。還有一些人,漸漸地開始要把《華嚴經》要演繹成一個格式,讓適合這一類人的格式呢,來這個入佛知見。

所以後面其實我們這個講的就是開始講到格式了,什麼格式?我在可以說是很多場講法的情況下,都要引用一句話,叫做信、解、行、證。大家要知道信解行證這個次第,這個套路就是完全出自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今天真正的找到出處了。為什麼叫信、解、行、證呢?就是這八十卷經裡邊,四個部分。有一部分讓眾生開信,顯發信心。有第二個部分讓大家開解,聞思修,要思維,要解這個法門。第三個部分,為眾生開發你怎麼樣起行。第四個部分,為大家顯現怎麼樣證入。這就叫信、解、行、證,著名的信解行證。信、解、行、證圓滿了以後,這一生圓滿佛果。所以說一切的經義化為這四種門,在《華嚴經》裡面就把它分為叫做四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還是有必要了解的,雖然比較知識性,可是我們了解一下,在下面學的時候就有條理了。看不見的不要著急,待會兒會給大家講。這個字念什麼?誰認得,言字邊過來這個,我寫得不像。

好,大家了解一下這四分五週,我們倒是哪怕說不太能夠消化得了,也做一個就是字面上的了解。你看這裡講到的四分,就是第一分不是講到為眾生開發信心嘛,這一部分的核心內容就是羅列標顯什麼呢?就是給大家看看,給你們看一下成佛了以後享受的是什麼境界,就在講這個。所有的莊嚴的依正二報來啟建大眾的信心,所以我們這個內容裡邊,最常聽的一句關鍵話就是,「信為道源功德母」,怎麼樣,「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第一分就叫舉果勸樂生信分。說佛成佛了,就這麼好,人家就這麼好,你想這麼好嗎?你先生起來信心,先以信入道。

第二個,修因契果生解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因果次第分明,各個階位的功德差別,一共有四十一卷,你看第一個內容是八卷,第二個是四十一卷的經。那麼裡邊講到的從差別因果,就是前面的從十信到等覺、妙覺,乃至包括裡面的平等因果,那麼講說出來讓大家生解,就是說知道怎麼從十信,十信有什麼功德,我們隨著後面講,大家一定會嘆為觀止的。就是沒想到有一些功德,什麼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具足這麼多這麼大的功德。讓生起來對他的一些了解,理解,證明所修的這個因行功德圓滿了,就能夠證得佛的果報。也就是告訴給你,你好好修是有希望的,一定會達到這個目標的,所以叫解。

那麼第三個呢,這個字應該念tuō 吧?託法進修成行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世間行法,入到等覺位的行者,他就上道了,我入法位了,那麼真正的進入到真修的範圍呢,進入正道了修行了,就不會再染污世間的一些惡行了,就一直在修行的道上。就借此一套修學的道路,能夠一定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託法進修成行分。這個主要的內容是第八會的內容,也就是這裡講到的七卷經。裡面離世間品就在這一品裡邊。離世間品,就起真修了嘛,從出離開始。

第四個叫做依人證入成德分,依人是依誰啊?說一個,依誰?不是,自性是人嗎?呀,你們天天讀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讀哪兒去了,普賢菩薩讓誰發了十大願王?讓誰去五十三參?所以這裡邊的內容就是以善財童子為主角,叫做依人。證入,就是善財童子沿著他南巡的足跡,到處參訪,一百一十個城,叫百城煙水。五十三個善知識,接受種種解脫法門的開示。就像,我們還記得《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嗎?不都給他講我過去,這是給佛匯報。這裡是善知識給他講解,親證的這種平等境界,顯示是從本具的妙德入的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果地的功德,所以叫做依人證入成德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嘛。所以說這是指的第二十一卷,後面的二十一卷。那麼這個叫四分,

四分又分了五週,五週大家看出來了,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第一個是所信因果周,都是從因果的角度,你看,比如說所信的因果周,裡邊的因果是什麼呢?就是普賢菩薩之行叫做因,毗盧遮那佛的境界叫做果,所以叫所信因果周,所信因果周。

那麼第二個叫差別因果周和平等因果周,其實都在修因契果生解分的這個內容中,只不過剛才我們講到的,把差別因果就是指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個為什麼呢,為差別之因。平等因果就是指的佛的妙覺之功德為果,那麼這是叫差別因果周。平等因果周是什麼呢,就是普賢的行願叫做因,平等因果。普遍叫做因,如來性起的法稱為果,也就是說因地就是以果的境界起的因。果呢,成就的果位還是因地的那個因境界。所以這個詞就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老給大家講這個詞,今天也找到出處了,這就叫平等因果。類似於咱們講《楞嚴經》裡面講到的說「了義修證」。《金剛經》裡面講的,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就是我這個,就是意思說,就是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發,才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這個意思。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一開始從因地起的修行,用的是果地的手法,明白吧,所以叫因的時候就用的果,那麼成就了果了,還沒有再多出來,比因又多出來啥,這就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這麼個意思,所以叫平等因果周。以普賢的行願為因,以佛的性起之法為果,那麼普賢的行願其實就是毗盧性海嘛,就是無盡十大願王,不是願願無盡嘛,虛空無盡我願無窮,等等。這就說明他就是以佛的果地的功德來發的這個因地的願因,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平等因果周。

那麼成行因果周,那就下面講的次第法門,這裡講的什麼啊,一即一切的圓融法門,這叫做成行因果周。那麼證入因果周,就是指的還是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為因,後來證入平等法界,入了彌勒的樓閣,這個叫做果。

所以這五重,包括前面的四個版塊,就叫四分五週。當然現在聽起來可能還是覺得離心很遠,隨著下面的內容再講,我們可能就會有一些感受。等一下講完了,我們再給大家佈置吧。因為每一次聽講啊,這可不是說光帶著耳朵來就行了,這聽《華嚴經》需要你有一個發心,就是為了讓大家讀誦,你要在家讀誦才行的。這是我們講到的到此為止,又四個點:七處、九會、四分、五週,這就講了八樣了,是不是?

講了這麼多,我們也沒有個頭緒。到底這部經它的宗旨意趣是什麼?是什麼?也就是說雖然說到宇宙萬法同於一心,《華嚴經》講到一真法界。但是就現在我們的相對論而言,現在我們事上就是事,本體就是理。那這種事呀理呀,理呀事呀,就是現象呀,一會兒你說什麼沒有精神層面,沒有物質層面,一會兒又說無盡的緣起重重無盡,一會兒又說不能夠有一點兒因地的緣,都是本有的本性的流露,那到底這個本性流露是怎麼顯現的呢?

今天此時,到了第九點,我們再講一下一個概念,叫做「事事無礙」。大家以前一定聽過我講。事事無礙聽得懂嗎?什麼意思?事事無礙什麼意思?第三個講的是什麼,無盡緣起。我們現在講到第九個概念,講到第九個概念了啊,大家再忍耐一下,我覺得你們已經聽這個道理聽得已經開始蒸發得太幹了,心已經不那麼滋潤了。是覺得沒有什麼,等一下我們再講個你們愛聽的。先來看一下這部經的宗旨意趣是什麼,我們講到叫事事無礙。這也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個核心,提出來的一個境界。因為在整個的宇宙萬法裡邊,特別是咱們在佛法的表達上,它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用法界來表達。今天就給你們,我們把這個吃透了,把它泡開了軟化了,你才能入心。

你們常聽法界法界,法界是個什麼意思知道嗎?這麼抽像的名詞,到底什麼叫做法界?比如說我告訴你們,我,從生在陝北,十八歲工作,二十三到了普陀山,二十四出家,二十五開始讀普陀山佛學院,二十八到中國佛學院,然後本科,研究生,法師,最後四十三高齡又回去了。結果心裡放不下,憤憤不服,覺得我的法緣要斷了,這個因緣一招感又來到今天居士林講法了。一年之後,四十四了,到我四十四生涯中,我的每一念,我的每天的日子,我每天的因緣,所有我現在能往迴迴憶,所有我的經過就是我的法界,明白吧,這就叫法界。

你們人人皆如此,那我們今天會到一起了,此時此刻維摩講堂就是我們的法界。所以,什麼叫法呢?有軌道,就是這個事物、這個思想你是怎麼運作的,怎麼走向的,怎麼思維的,就不斷地發展發展,這一條線就叫法的軌道。這個法跟別的法不一樣,比如說我長這樣,你們就不這樣。你這樣,他這樣,都不一樣,各有各的軌,各有各的道,對不對?這個就叫法。

由於你我他都不一樣,各有各的人生經歷,各有各的滄桑歲月,那麼這個就叫界,分開了呀,你跟我不一樣,大家都有,你跟我不一樣,在哪裡不一樣呀?在這兒不一樣呀。你是女的,我是男的,你是在家,我是出家,我在講,你在聽,這都有界,這就叫法界。不要把法界想得說只有經書裡邊,還有佛法上,我們就天天生活在法界,我們本身就是法界。先要明白什麼叫法界,再講這個。明白了吧?

好,那麼我們就來看什麼叫做「事法界」?事情的事,發生的事情。事是指的什麼呀?所有的差別現象,不一樣的。穿的衣服,供的蘋果,這邊開的花,拿的念珠,這都屬於什麼呀,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事物就叫事法界。一樣的現象界各有區別,你的樣子與我的樣子,樣樣之間都有不同。在我們世俗的認知中,這就是用事物的差別性、特殊性來認識它的標誌,這個屬於事法界,也就是我們說的幻相。真實的虛偽的世界,虛假的世界我們認以為真,它屬於煩惱的範疇,不屬於智慧,明白吧。所以這就叫事法界。

那既然說煩惱假相,我們要認識一下呀。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從平等上、從事相上來見它,希望見到它的平等,對吧?那麼從事相上希望見到它的本體、本性,這個就叫做理法界。大家知道理法界,就是道理的理,理法界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如、佛性、空性,這些都屬於理性的法界。大家所有能想的起來的這些都是叫做理法界。可是理法界,大家發現了有一個什麼問題呢,發現了沒有?道理能吃嗎?能不能吃?不能吃,你講道理幹嗎啊?你光說這個,你這個境界中你練不出來,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往往錯誤地以為道理是死的,是別於現象本身的這個東西,又給你立出來一個道理。所以如果大家能真正認到這個空性也罷,平等也罷,那麼我現在所講的事法界也是這個平等,理法界也是這個平等,都是從平等中流出來的,我也是這個平等中流出來的,杯子也是這個平等中流出來的。

能夠認識到任何一樣東西都代表著平等,這才叫做事和理怎麼樣呀?圓融起來,就叫事理無礙法界。有點類似於我們早上給大家講性起的時候的心和境,物質和精神層面,叫事理無礙法界。理事圓融,事理無礙。但是,理事圓融無礙法界呀,它就是講到的說,所有的道理、本體和現象,它是一體的、不二的關係,本體的這個東西是沒有依托處的。是不是?你說雖然說道理跟現像是一體的,可是現像我們看得見、摸得著,道理能找得著嗎?在哪兒啊?你說真的有道理這個東西嗎?找不著啊。道理是怎麼來的,真正的道理在哪兒?只有現象。一切的現象本身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你在現象上定位定對了,就是真理。認識認錯了,就是幻相。所以說最高的法界,反而是一切的現象,和現象擺在眼前的現象本身就是不思議法,就叫事事無礙法界。《華嚴經》講的最高之處就叫事事無礙。

什麼叫做事事無礙呢?舉個例子,在華嚴的義理中有一個講的一個說法叫做十玄門,你們聽過沒有?有聽過的。十玄門聽過沒聽過都不要緊,我告訴你就知道了。十玄門裡邊他講華嚴境界,這個華藏世界海有一個道理叫做同時具足相應門。你一聽,顧名思義,這個名字很生澀,你就光盯準什麼叫做同時。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生活的凡夫的腦海意識中,真的有同時這個感覺嗎?有沒有?有在哪兒嗎?我說有在哪兒的時候,已經就不在我問你有沒有的同一時間段了。為什麼?一秒一秒,一剎那一剎那就過去了。哪裡有?沒有。如果真的有同時的這個境界為我們所見,就沒有歷史這個東西知道吧。所以為什麼經典裡面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說明我們真正的真相,無礙相中,真的是同時的。

但是現在因為我們剎那剎那有色受想,特別最討厭的就是這個行,再有識去認知它,就感覺到什麼東西都是,誒剛才,又說待會兒,這不你們老北京都說的嘛,待會兒再說。為什麼,因為不能同時,而一入事事無礙法界就叫同時具足相應門,什麼東西呢?我昨天還在普陀山,知道吧,我昨天還去了寧波,去了朱家尖,從普陀山入到朱家尖碼頭,再到寧波,再上到動車,一路什麼蘇州,什麼濟南,好像這是一樣一樣地發生,對不對?一會兒一會兒地遞進。所有的歷史長河,我們以為是前後這樣的流淌,實際上它是同步,不分前後的在進行,這就叫同時具足相應門,就這個意思。這就屬於事事無礙。《華嚴經》裡面講到的事事無礙。

還有一個概念叫六相圓融,這個聽過嗎?也是《華嚴經》說到事事無礙,為事事無礙做解釋的。什麼意思呢,就比如說,它認為一個物體都有什麼呢?有總相有別相,有同相有異相,同就是相同,異就是不一樣。有成相有壞相,這個世界成了,這個世界壞了。但是我們一看,誒呦,總相別相,總別就不一樣嘛。對吧。然後同相異相,相同的跟不一樣的那肯定有差別嘛,那成就是已經有了嘛,壞就是沒有了嘛,都以為是這個樣子。實際上,真正的,你比如說,就一個房子,一個房子,什麼叫做總相呢?就是整個房子自成房子這個體,就叫總相。那麼這個房子真正地再仔細拆吧一下一看呢,房子是個概念,真正的東西是磚瓦,對吧?那麼這個就叫別相。

為什麼,磚瓦呀,不是房子呀。那麼磚和瓦都是房子的一部分,從房子的角度來講,磚瓦是一樣的,都是房子,這就叫同相。然後,磚就是磚,瓦就是瓦,磚它並不是瓦,這就叫異相。那麼組合起來稱之為房子,就叫成相,這個分散開來,沒有房子這個概念就叫做壞相。大家看,總、別、同、異、成、壞,說了半天,房子還是什麼?還是房子,磚瓦還是什麼?還是磚瓦。所以這就叫事事無礙。

這就是我們佛法的智慧,這個不叫道理啊,這都是老祖師爺們,諸佛菩薩,入了海印三昧,才稱性流露出來這種法語,就在開解、撬動我們迷茫的煩惱、厚重的業障,一點一點地往開挑,一點一點地往開磨,所以大家聽這些法啊,這樣我們就明白說,哦,原來第九個我們講的是什麼呢,事事無礙這個概念。大家要了解什麼叫做事事無礙,常有聽說。

《華嚴經》的經旨,就是這部經的宗旨意趣,現在明白了嗎?是什麼?(聽眾回答:事事無礙)唉!你看,我就知道你們會說錯的。講了這麼多的事也罷,理也罷,事理也罷,事事也罷,你要記住,《華嚴經》以什麼為宗旨意趣呢?是以「無礙」二字為它的宗旨,你不要搞錯。把重點沒弄明白,知道吧。真正《華嚴經》就要告訴你,一切法都無礙,一切法就沒有局限,隨意發揮,無邊無際的,都可以,可能。這才叫華嚴,這才叫華嚴呀。華是什麼?各種各樣的花呀,隨便你開呀,然後總的來莊嚴呀。《大方廣佛華嚴經》,總的來莊嚴這個佛的果地妙覺。

好了,講了這麼多了,現在要講一講,前面提示我們,日出先照,別教一乘,無盡緣起,海印三昧,七處九會,四分五週,到了事事無礙,其實都在給大家講理,道理的理。下面要講你們最好的這口了,就是講事了,我們才要開始講事了。講什麼?講感應了,講感通靈瑞,這是大家最有興趣的,要不然今天一天也累了,要睡著了。我在備《華嚴經》的時候,也是拿出你說這麼厚的《華嚴疏鈔》,這段時間剛剛廟裡的事務也剛剛才起步很多。哎呀,我坐在那兒就愁了,我說這我看都看不進去啊。一會兒說鍋爐要加柴油了,一會兒說傢具又來了,往哪兒放,一會兒說佛像定什麼,你看一下哪個樣子好。那你說我一會兒一會兒就一會兒,一天就沒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我這個花心血來的呀,有兩個法師到我那兒借宿,晚上我打地鋪,他在羅漢床上,見說你一天就過的這種日子?夜深人靜了才把它寫出來啊,這才幾天就寫了這麼快半本了,所以就算是抄我也是用手抄出來的,當然這個我自己也受用。特別是講到感通靈瑞的時候,是什麼呢?受持《華嚴經》的功德有多大。為什麼說能開示悟入佛知見呢,就是你受持《華嚴經》,跟《華嚴經》結緣就等於跟一切智結緣,智慧的智。所以講了這麼多啊,給大家講幾個感應,分六個方面。一個,翻譯的時候就有感應,翻譯的時候;第二個,講說的時候就有感應,講說;第三個,書寫,古人,經書沒有印刷術那會兒,要書寫,也有感應,書寫;再一個,讀誦,書寫讀誦;再一個,修觀;再一個,註疏,就是給它寫註釋,怎麼講解《華嚴經》,留千古的疏鈔。我們現在依著講,就是註釋這部經典。

為什麼說在翻譯的時候,大家也知道,剛剛開始當時是武則天參與這個,在道場是翻譯這部經典《華嚴經》的時候,就在翻譯的這個法堂前,就像我們現在維摩講堂,這也是一個堂。法堂前,每天都有兩個青衣童子從池中出來,就是大德法師們就在裡面翻譯《華嚴經》,每天有兩個青衣童子從池中出來,捧著香,到處這樣散花,就兩個童子就跟耍魔術一樣的。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為什麼,因為捧香散花,翻譯的這些大德們都親眼就見到了。我們現在見到的想就說,哎呀,多麼美妙啊。真的來這麼一下,嚇也嚇死了,福德不夠呀。所以說人家這些為什麼?因為這部經典久在龍宮,今天我講的這些感應啊,全是《華嚴疏鈔》這算是佛教的正史裡面記載的,不是說哪裡開示隨便泛泛聽個感應就知道了。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典久久供在龍宮,龍王老爺為了隨喜讚歎這部經典傳譯到東土,所以讓龍子太子來供奉供養,香花供養。所以在當時翻譯經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瑞相,這是第一個,翻譯。

第二個又講到講說的時候了。這個因為剛才講了則天皇帝讓翻譯這部經典的時候,就在翻譯的第一天,就在第一天,當時天降了很多的甘露。你看武則天真有功德,她確實是大福報智慧,降了甘露,然後等到這個經典翻譯完了以後,就是在佛授記寺請賢首法師,也就是法藏法師講說《華嚴經》。這個記載得很明確,在十月十五日開講華嚴。開講華嚴講到十二月十二日的這一天,就正好講到華藏世界海震動這一句的時候,經典裡面有這麼一句,華藏世界海震動,講到這一句的時候,所有寺院講堂內,突然間開始震動。那我們現在障深福淺的人又要認為說,這不就是地震嘛。所以這是真的,它突然間開始震動。同時道場裡面,僧俗數千人有目共睹,嘆未曾有,就是說從來沒有見過。

為什麼,因為正好講到這個華藏世界海,就這麼不可思議。所以當時有實叉難陀法師,還有一位明詮律師,還有一位德感法師,他們幾個就聯名,因為不依國主,法事難立嘛。聯名上書給則天皇帝,說這樣大的瑞相真好,怎麼怎麼樣,意思說皇天浩蕩,君王恩德澤被。那麼當時武則天還比較謙虛,你看人家能寫出來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她當時還寫的,說這個功德啊,意思說這個功德不是我的功德。因為法師們還讚歎一下君主嘛,說您這麼地把這麼大部頭的經典,功德無量,你看感得六種震動,這說明皇帝聖明嘛。她說這個不是我的功德,這是如來降跡,她說這是佛菩薩的功德。你看,她當時非常明確,還這麼寫說,這是佛菩薩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咱們一起要把這個記錄下來,要寫在註疏裡邊。這是講到講說的時候。

我們再來看讀誦奉持。奉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後魏時代有一個沙門,他是太原人,叫靈辯法師,常常讀誦大乘經典。那麼他看到《華嚴經》以後,就更加的相應讚歎,他就頂戴這部經要去清涼山,去入清涼山,求文殊菩薩說給我加持。說文殊菩薩護佑潛護我,就頂戴著《華嚴經》就去朝五台。就這麼走了一年,走得是腳也破了,流血了,肉都磨沒了,骨頭都露出來了,就這麼心誠。所以你想想人家這個感應,感通靈瑞,也不是白來的呀。 就這麼心誠地去朝五台,突然間空中有緣就告訴他說,「汝止汝止」,意思說你不要這樣,停下來停下來。為什麼?因為他的苦行已經修圓滿了,想必如此,到位了。所以菩薩就開示說,「汝止汝止」,就你不要這樣了,停止。

怎麼樣呢?「但思惟此經。」就是你不要再什麼朝聖呀或者什麼,你就好好思惟《華嚴經》。結果呢,他依教奉行了。就再看讀誦華嚴的時候呢,突然間開悟了。文殊菩薩給他指點說,你不要再修無意義的苦行了,你要往法上會,要體這個法本道本。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後來寫《華嚴經論》,居然能寫了有一百卷,就是文殊菩薩給他點化,看《華嚴經》,思惟華嚴法,突然開悟了,那就說明他的因緣到了。這是受持頂戴,也可以說護持吧。

我們再來看第四個,還有一則就是寫《華嚴經》的人,叫德圓法師。他是天水人,一般就是常以讀誦受持《華嚴經》,為他的根本修行法門。說到這裡,我還想起我去九華山的時候,好像也跟大家說過,就是碰到一個老和尚,在九華後山。那個老和尚我現在還記憶猶新,養了一窩蜂,他說他要閉關。誒呀,我心裡想說,您老人家已經住在這兒了,還往哪兒閉去啊?就這麼一個山崖子上,幾塊石頭拼在一起,他鑿開一個洞。這個洞裡邊還有一個玄關,你知道就這麼一點點洞,他居然能設計得中間還有一個供佛的這麼一個地方一樣,放一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天天在誦《華嚴經》。旁邊一個不順他的意了,他就呵斥他,不能叫誹謗,這叫加持他,罵他給他消業。就誦《華嚴經》。

我說,呀!那我當時我記得剛剛本科畢業。我說等我三年研究生讀完了,我來給您當侍者。那他人家說什麼呢?說三個月還可以,三年?誰知道誰活著死著了。意思是說,你不要說這些沒用的話。我那會兒我覺得,現在你們理解。咱們居士同修們也不是好說這口嗎?哎呀,師父等我怎麼怎麼樣了,我一定要來道場,我好好用功,我就在這兒往生。永遠都沒有等我怎麼怎麼樣的時候。所以說這個老和尚他餵一窩蜂,他還要閉關,他已經住在那洞裡了,有兩個洞,他還說我要進到這個洞裡就不出來,連洞口都不出來。還現在記憶猶新,再沒有去過那個地方。再去的時候體力就不支了,坐索道上去呀。那個時候那個年華,幾個師父們一起行腳啊,從後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現在索道坐上去都走不動,把力氣都給你們講法了。所以說這個德圓法師他修了一個淨園。

這個有點像我們現在有一些同修,也有這個習氣。他修了一個淨園,就裡面種了好多花草,奇花異草,他好這個。奇花異草弄得跟仙境一樣,他每次入這個花園呢,一定要洗浴,穿著乾淨的衣服,灑了香水,焚了香,這麼來。幹什麼呢?就受持華嚴。後來他索性在這個香草園子裡面就蓋了一個房子,裡邊專門書寫《華嚴經》。有一天寫到幾行的時候,突然間,這已經到了晚上了呀。就跟那個寫《法華經》一樣。突然間寫了幾行以後,字字開始放光明,就整個園子都照亮了。園子照亮了,他看見有一個金剛執戟,那個武器不是叫戟嗎,就像我們的金剛寶杵一樣,夢到這麼一個金剛神呢,拿著這個武器現形護衛,他才知道說一直就守護護持他。還有一個青衣的,就是長得像印度人一樣的,這個叫梵童嘛,就不知怎麼來的,手裡拿著個天花,天界的花,來供養。這是他當時也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書寫《華嚴經》所招感的感通靈瑞。

那我們再來看。還有一個就是修觀法了,要講到修觀法了。修觀法的這個和尚叫解脫和尚,你看這裡面全是出家人。解脫和尚就是當時叫岱州五台縣人,七歲就出家了。他心志也很高遠,後來又大悟了,在五台山的西南,我不知道現在的佛光寺,是不是那個時候就是現在那個佛光寺,方向沒有錯,現在我們去五台還有佛光寺。在那兒立了個精舍,就讀華嚴。讀華嚴讀得呢,他自己就修觀,修什麼呢,修佛光觀。大概就是佛放光現瑞的這個觀法,就這麼觀。那麼觀呢,他常行的每次屢屢住在中台的東南華園北,不知道叫什麼古寺。他也是祈請文殊菩薩,結果文殊菩薩也是來給他用聲音相告,說什麼,說你現在為什麼要拜我呢?意思是你這個功德夠了,你不要拜我,可自悔責必當大悟。

就是只要你自己,這就說明他可能過去世還有一點業、罪。可自悔責就是你好好懺悔,懺悔得清淨,必當大悟。結果果不其然,後來他自己就沒有心向外求了,沒有再說求菩薩求什麼,就一心一意地內觀法觀這個佛光觀,觀得後來都證到無生法了,非常法喜。非常法喜以後,他自己還不能確定,他認為證得無生法了不能確定是不是。其實也就是開悟了。那麼就祈請諸佛給他證明他自己證的這個心呀,是不是這個佛心這個本性。結果就感得很多尊佛同時現身給他說話。我給大家讀一句,說什麼呢?說「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就說明說你現在是對的,你用功得的這個境是對的。然後,「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

就是你能把這個法傳到人間,讓所有的有緣者來受用的話,諸佛皆來隨喜。所以我們每每都是講到說,只有《彌陀經》裡面說六方廣長舌嘛,各以出廣長舌相,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你看任何法,任何這樣的一種一乘教法、寶典、究竟法,都會有護法,都會有諸佛菩薩來護念。如果一定要說究竟了,今天我們能講這個《華嚴經》。不知道有多少佛菩薩和護法從中給我們擔業,給我們遣除違緣,才好不容易,當然對他們來說彈指一揮,可是我們也要生起這個,就不知道有多少暗中相助,才能今天相聚一起,這是真實不虛的。這是指的修觀。

那最後一個呢,我們給大家講一個就是翻譯,翻譯的感應。翻譯的這感應呢,不是翻譯這部經典。也是說在宋朝的時候,還是說有大德我們都,這個比較有名,叫求那跋陀羅,咱們唐人,也就是漢話叫做德賢法師,是中天竺人,是印度人。他剛剛開始初學小乘呀,外道,後來慢慢入了大乘法以後呢,大乘師呢,就讓他抓鬮,說你到底研習哪個經典,哪部經論,你去學修。結果他一抓呢,抓起來的就是《華嚴經》。這個大乘師說好嘛,那既然這樣,你就好好學習,然後你將來要講華嚴,要弘揚華嚴。結果呢後來呢,當時沒在意,後來真的有官府很大的官,就幾個聯名來給他下禮請書。那我們都知道,雖然當大官的說禮請他講法,可是恭敬也很恭敬,可因緣中來他也是大福報,你還不能不講呀。

不講怎麼辦呢,下面已經給他聚集了七百多個義學沙門。大家知道義學沙門,就是他們都是精通教理的,你要是講不對,給你提問,或者就把你攔住了。讓他去講華嚴。哎呀,他就非常的既慚愧又擔心。為什麼,因為他是梵僧嘛,印度人。他那個時候不像鳩摩羅什法師在中土住了十六年,就把漢語給練熟了。他完全對於漢語很多還沒有通達,他說我怎麼來講這《華嚴經》呀,下面都是漢僧。所以他很頭疼,頭疼得沒有辦法,就每天修這個懺悔,就是祈請觀音菩薩來給他冥加,冥應來加持他、成就他。結果果不其然,當然我覺得這有兩方面,一個呢,是他的心誠。更重要的是他因為要弘揚華嚴。所以呢,正好這個心一起,就夢到有一個人拿著一柄劍,這邊提著個頭,人頭啊,就跟那個劊子手一樣,剛砍了人頭提起來,就這麼一個形象。

來到他前面,說你現在擔心什麼呢?他說,哎呀,我就現在擔心我普通話說不好,說這個漢語說不好沒辦法講。結果呢,這個人說這個好辦,砰一下就用那個劍把他的頭給砍了,把手裡這個頭砰一下給他安在上面,就說你現在轉轉脖子看疼不疼。誒,他這脖子一轉,一點兒都不疼。說那好,放心了,去講吧。結果他一說,就去講了,從此以後講普通話就成一流的漢語專家了。正式開講華嚴,一生講了數十遍《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家看看人家講的那個效應,那個功效,人家聽的那種效果,能講數十遍《華嚴經》。多長呀,一部八十卷。

為什麼能有如此的感應呢?因為《華嚴經》的功德太大了,太大了!一言一字、一文一偈都可以攝義無餘啊。大家知道《華嚴經》這個華嚴性海這個法是怎麼來的嗎?普賢菩薩給善財童子怎麼說呢?說我的這個法海中沒有一文沒有一句,就是沒有一句話,沒有一個文字啊,不是我過去捨了轉輪王位以上的佈施而來的。轉輪王位捨了,那就說明上面的話,內財、外財、包括色身骨髓腦漿血什麼的,全部能捨,就這麼捨了,才換來這個法。所以說沒有一點點不是施捨了一切而求得者,給善財這麼說。

所以大家都知道,當時有一個京兆人叫王明幹,他戒行也沒有,善行也不修,後來因病致死以後,兩個人把他引到地獄,地獄門前有一個僧人,問是誰呢,說地藏王菩薩。叫他念什麼,「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當時的話是這個話,現在我們改成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你能夠會誦這個偈子就可以排除地獄苦。那麼見到閻王以後呢,問他有什麼功德,說沒有功德,就會誦一個偈子。就把這個背出來,閻王就把他放了,就功德這麼大。而且他這個聲音傳出去以後,聽到的人當時都得了解脫了。後來三天以後,他活過來以後,一問說哪裡有這麼個話。當時他還不知道有這麼個話,到處去問。一問才知道說,《華嚴經》在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覺林菩薩偈,說破地獄,四句偈就破地獄!四句話就破地獄,何況我們一卷、一部、一品。所以前面的這些感應呢,是確實如此的。

不要說這麼地去受持、讀誦、親臨這個因緣法務中了。就是以前,這再給我們敘到這兒了講完。就有一個耳朵很長的婆羅門,是印度的和尚,斯里蘭卡的,已經證到三果羅漢。他這個人呢,來到中國以後特別恭敬,後來去五台山禮文殊菩薩,路過太原寺的時候,他發現有許多和尚在念經,許多和尚。他就問,仔細一聽說這是什麼經呢,說是《華嚴經》。

哇,他說《華嚴經》,沒想到這個地方原來早就有了這樣的《華嚴經》了,太隨喜讚歎了。馬上就合掌,合掌讚歎說,啊呀,這個大方廣的功德非常難思議,西域國家裡,有人傳此經。我告訴你們傳到什麼地步呢?就是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到什麼地步呢?就是說有個人合掌讚歎隨喜了一下這個經的功德,洗手的時候,合掌完了以後洗手,洗手不小心有蚊子呀螞蟻呀小蟲子啊,洗的時候給搓死了,沾到他洗手的水了,馬上就生天,就生天了,何況受持讀誦思惟讚歎。

所以大家看,就合掌這麼隨喜了一下《華嚴經》的功德,都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功德利益。所以經中裡面講到說,讀這部經典啊,所積的福德就跟開一切智的福德一樣,能至一切智,一切智呀。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功德所在。

那好,今天我們一天很快,跟大家從十個方面,不管是從道理也罷,知識也罷,背景也罷,或者說感應也罷,總歸算把這部經就這麼拿著也沒有翻開呢,就來來迴迴這樣給大家炒一炒,熱一熱。希望下個月來的時候,我們要開講經題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包括有可能要涉及到第一二三四五卷的內容,叫世主妙嚴品。那我要對大家提要求了,如果你不讀啊,你不知道這個內容的大部分大概的具體的裡面的情況的話,你沒讀過,你來了肯定是聽不懂了。因為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地講了,下一次來的時候就從品題,從經題這樣提綱挈領,再有重點的抽出來,稍微展開一下,這樣的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它讀誦要通讀過去,大概知道有個了解,才能算是前來聽聞的資質。

好,下面我們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