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好,請大家合掌。各稱法名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同修,我們下午,第二講的下午,下半場的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貫解。上午我們講經題,講到大方廣,講到這個「廣」的意思。在《華嚴經》的這種華藏世界海的這個法相中,他說到,就是這七個字,其實一說「大」,只要說到「大」的這個加持,方也是大,廣也是大,佛也是大,華嚴也是大,經也是大。說到「廣」,大也是廣,方也是廣,佛也是廣,華嚴也是廣,經也是廣。它其實是這樣的一個,就是每七個字裡面,每一個字的內涵,這種法境,都含具了另外六個字的法境,它是相互融攝的。上午我們講到說大方廣,下午開始要講一下「佛」了。

我曾經為講經,就是光講這個「佛」,如是我聞呀,一時佛在,都又要講到佛,《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一定要講到佛,又說《大佛頂首楞嚴經》。那會兒就費盡了心思說,怎麼把這個「佛」,這次講得跟上次不一樣,從知識上有一個了解,希望大家聽得不那麼,怎麼講呢,不那麼枯燥吧,畢竟是用有為著相法來講。

看了一下這個《華嚴經》,看祖師們的註釋,發現原來講得太少了。就那麼地去找這些素材也罷,自己有一些境界上的一些小解悟也罷,還是邊邊角角得很。我們來學這個《華嚴經》裡面,光這個「佛」的內容,在《華嚴經-離世間品》裡面,在這個《離世間品》裡面有十種佛。這十種佛,在八地的內容中,同步,在八地,講八地這個內容中裡面也又講到十種身。

就是佛不是有佛身嘛,佛的身相是怎麼體現的,佛的功德身是怎麼表達的,佛的智慧又是怎麼顯現的,佛的威德妙用,成就的菩提涅槃道果,他長什麼樣子。那我們真的是在這個人的這種,咱們生在人道,一會兒說聽聞到佛法,聽聞到這樣的一種大加持,聖言,聞所未聞。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現在把這個自己本有的這個佛性也罷,佛功德也罷,就是把它萎縮得殘缺得太可憐了,簡直就是說已經連個地平線,就望不到天際,這種感覺。太小了,太少了。

所以為什麼上午講到說撐大大家的心量。現在我們就把這個,下午可能,坐在後面的同修也不必著急,但是黑板上先把這十種身和這十種佛相互之間的這種匹配,我們把它給大家抄出來,我們了解一下。後面看不到不要緊,因為我們還會念講給大家。

好,我們大家不著急,一定會給大家貫講清楚的。就是在八地,八地就說到這個十地嘛,十地裡面不是登到八地的菩薩,他講到說如來有十種身。我們大家看到了嗎,這裡有一個叫做菩提身,看到了吧。大家想,菩提身是怎麼來的。菩提是什麼,我們講到菩提苗嘛,覺嘛,覺悟嘛,對吧,菩提就是覺悟嘛,菩薩就覺有情嘛。大家誰能猜中菩提身是怎麼長養成的。娑婆世界叫什麼世界,對,菩提身從哪兒長,忍辱般若波羅蜜。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就是我們修行最上不去,最自以為好像在精進勇猛的時候呢,就有一個關口,你突破不了,卡住了,你的這個法就是增進得很慢。你看上去好像每天大量的功課,看上去每天大量地念的,計數器,珠子光亮,永遠都不如一個什麼呢,恆順眾生。就說你今天,你比如說哪怕有一件事,我可以拍著胸脯子給大家打保票,你不信試試。

今天哪怕只有一件事情上,你暫時,不要說一下子入這個相續,就是你暫時今天這件事上放下了自己的習氣,隨順著他,由著他,成滿他的願。你把這個心發得,把這個擺平,跳過去了,你今晚就有可能做好夢,或者佛菩薩就現身給你說法,或者就加持,或者就現瑞。為什麼,他就是來鼓勵你說,這一步走得是最對,力量最大。這就是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我們常說修行路上的常敗將軍,就是在這兒過不去。這個業習一下子來了,那往出冒的呀,你自己掌管不住的,它就是要往出冒。往出冒的時候,你現前怎麼也掌控不住,他開始什麼呀,就開始牴觸了。大家想想,為什麼說絕學一道人,什麼叫做道人,說不斷妄想不求真,就是一切就是任運,就是這個法,本來法就是這樣子的。我聽到一個法師,反正不知道他有沒有開悟吧,他給我講過這麼一個因緣。

每個人都有習氣,比如說他說好喝茶,或者是彈古琴,反正這都算習氣。習氣一過一過,弄得貪著太集中在一起了,這個習氣就會發揮得很猛烈很障道。那我們,比如說身為三寶或者三寶弟子,你總要去表法,給人家說佛教徒應該是怎麼樣的,對吧。但是這個法,它是一直就這樣,本來就這樣的,你在它上面動一下,其實就是幹什麼,就是相牴觸,對不對。你跟這個本來面目,你在上面要動,起了心動了念,無明就啟動了。所以我們要跟這個法相應,就是這個菩提身,跟這個法相應的時候呢,就是說一切現成,本來就如此,畢竟就如此。

你看為什麼讓大家念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這樣念阿彌陀佛了,就是本來就如此,畢竟就如此。就把這個,怎麼說呢,就是把這個菩提法和這個功德圓滿法就和湊在一起了。真正的菩提覺悟就是說,就看,禪宗不是講「老僧只管看」嘛。就看著這一切的發生,沒有好壞,沒有善惡,就這些法,華藏世界海,事事無礙。

可是當我們要表這個法,就是說本具的法是這樣,緣起的法你得修善,對不對,我們佛教講,你要斷惡修善,要修十善業。可是假如果,比如說假如果這個人開悟了,這個是我自己臆想的,沒有教證。假如果這個人開悟了,他本來一切就這樣,他不刻意了,任運水流,對吧。修行就是但只管看,就看這一切法。那麼這一切法裡面,有的一些習氣,它可能是障道的,或者壞別人的信心的,那他就必須修。

可是你修的時候會怎麼樣呀,又會發生了一個什麼呢,有為心,有漏心了,對吧,刻意了嘛。所以我就聽到這一句話。他說,哎呀,我要改這個習氣。但是他又很矛盾說,我一改這個習氣,我又跟法有牴觸了。所以他就是說,我只有說,為了表這個法,那我盡量在這個上面要,就是說刻意地要去修,可是修著修著,如果從法有牴觸的時候,比如說我好喝茶,我就要今天喝一天,或者說今天彈琴我要彈一夜,因為法就是這樣的,就這個習氣,任它習氣這樣發揮,只不過你的觀照覺悟在。

所以為什麼,大家看,叫「生忍」,生忍就是硬生生地忍。可是真正地入了道以後,見到這個實相,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這樣,本來就這樣,不要去忍了,任其,順其,任運,自然。忍辱波羅蜜成就的就是這個,叫菩提身。大家看到了,這是成的菩提身,只有這樣才能叫做正覺佛,才叫正覺,才叫遍覺,才叫無上覺。一旦你,像羅漢,他也是覺悟嘛,對吧,也是有智慧的,可是他一定要從生死到涅槃,有這個對立的,這就偏了,不叫正了。所以羅漢就是羅漢,佛就是佛。這個菩提身所對應的就是正覺佛。這麼說能聽明白吧,這叫正覺佛。

那我們再看第二個身叫做什麼,叫做願身。對,願身所顯的佛就叫願佛。願是從什麼來的呢,就是大願。諸佛菩薩都有大願。我們現在也有願,中午皈依還要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說這個願身長起來,我們要知道,六度裡面不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嘛,對不對,這叫六波羅蜜,又叫六度。還有四種,是在這六度的基礎上又開出來四種。

有一個叫方便波羅蜜,還有一個叫力波羅蜜,力量的力,還有一個叫智波羅蜜。六度的般若波羅蜜,那個叫慧波羅蜜,這個叫智波羅蜜,它有時候也有一種就是根本智和方便智的這樣一種差別。還有一個就叫願波羅蜜。願波羅蜜就是說你的願力,其實願力,大家想想是一種什麼東西,是什麼,就是意志,就是心力。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線上聽這個直播,那天還講到說這個,為什麼說精進對治懈怠。

我們懈怠,一個是身體懈怠,身體吃不消呀,或者懶惰呀,不想動呀。拜佛,你得一磕一磕地磕下去,聽法,你得一步一步地坐在這兒兩個小時呀。你要知道,兩個小時,大家比我難受呀,如果聽得不相應了。我講起來了,全沉浸在法務中,這一晃就過去了。那如果你聽得不相應了,這就難受,就身體難受嘛。念佛念得聲嘶力竭了,覺得中氣不足了,這也會難受。

為什麼。其實真的不是說身體的問題,就是願力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修行,一下子就把這股勁兒,身體馬上就弄完了,可是如果你願在,你的身體力量就不會倒。因為它是四大假合的呀,四大假合的,你靠什麼來牽動指引它呢,就是我們的願。為什麼說願力能夠抵擋過業力,神通都抵不過業力,只有願力。這就叫做願波羅蜜成就的願身,第二種功德佛名稱叫願佛,叫願佛,願身成就的願佛。

我們來看,第三種叫業報佛,佛的十身,叫業報佛。我們聽起來好像說,這佛都不造業了,怎麼還能感得業報呢。大家看,這裡的叫相好莊嚴身。相好莊嚴身是什麼莊嚴的呢,相好莊嚴身是怎麼來的。六度裡面的第一度是什麼,對,相好莊嚴從哪來,就從佈施來,從稱揚讚歎別人佈施來。大家想,捨嘛,佈施叫捨,越捨越得,你捨的是執著煩惱。你說為什麼常形容一個人的身體叫擰巴。

說這個面相,有的五官長得很開,有的五官就擰在一起。為什麼,他就是從你的心相上,從心到相上而言的。你看我們,呼,微地一笑,馬上臉就開了,噌地一皺,這眉毛就皺起來了。所以一樣的道理。我們在捨的時候,就生這種檀波羅蜜,歡喜心,自在心,法喜充滿心。知道說,捨了這個難捨之物,得難得之法。這永遠是成正比的。所以由檀波羅蜜就能夠成就相好莊嚴身,稱之為業報佛。這個業報不是咱通常說的業,當然也是這種業,是修六度萬行莊嚴起來的一尊佛身叫業報佛。

大家看,在經典裡面,《無量壽經》裡面不是講到說世間國王跟四天王天,或者六欲天的天王,根本比都不能比,就跟乞丐跟一般的大富人家的人出來的那個范,那種氣質,那個莊嚴比起來,那一目瞭然的。大家想想,我們有時候說乞丐怎麼來的,大富長者怎麼來的,唯一的差別相就是能不能捨。乞丐就是因為過去慳貪不捨,所以差點墮到惡道裡邊,可能做人的福報還有一點,又給你撐著,撐到人道來了,可是到了人道就是貧賤之身,資具不夠用。所以相好莊嚴身叫做業報佛。

這個力持身,力持身是由什麼呢,由力波羅蜜所成的,有力,力量的力。這個身又叫做悉過諸佛一切剎土,就是他方國土裡邊你隨便去雲遊。力持身,這個力量哪來的嗎,力量哪裡來的,力波羅蜜怎麼來的?你想,我們現在說,有力量,總是下意識地說,他能扛二百斤,或者說一個摩天大樓,現在不是被有一種技術叫平移嘛,一棟樓就能夠把它搬到那兒,好像這才叫力量。這些力量都是世間的力量,是著相中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心力。

所以佛已經把這個心盤活了,這個心盤活以後,這個才是本元之心。我們常說性具性具,本性具的這個力量,有這個力量他就可以隨心所欲,顯現在相上就叫隨身所欲。所以就是過一切諸佛剎土,一彈指間。這個力持身所感的就是叫做住持佛。住持,相續住持世間,住持法道,住持眾生知見,住持華嚴教海。這叫住持佛。

化身,化身有時候又叫做清淨色身。化身是從什麼呢,從方便波羅蜜。你看這是不是一一對應的。我們常講的方便善巧,方便善巧,你今天有這麼個因緣,你行了一個略施一計,把他引到佛門裡邊來了,將來你就是一尊化身佛,你成佛了以後。你引他入佛門的,你就是一尊化身佛接引他,在行佛法,上佛道。這不是分身散影嘛,就叫化身佛。

所以大家知道,你看今天我們授三皈五戒。你比如說,好多介紹的,誰誰誰介紹人來的。那他介紹來的,肯定是跟他在他的因緣中有這個緣法,對不對。他發心把他給接引進來,接引進來,其實,要麼就是說至少得我說話勸導勸導你,這也是一種方便。那有的人不上道的,他得講講皈依的好處,學佛的好處,有什麼感應,把他說得說得種種心動了,這一切的方便,種種善巧,就叫方便波羅蜜。

這個方便波羅蜜成就以後,就等於說你每成就一個人,或者你動這麼一念去成就別人的心,就是一個化身佛。清淨色身,所以這裡叫化身。化身又叫涅槃佛。大家不要搞錯了說,怎麼好像又跟涅槃法,不是涅槃經常住不壞。

這裡的化身涅槃佛這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也是一個化身,對吧,只不過他過去介紹人接引人接引的多,不斷地授持三皈五戒,授持三皈五戒,終於在他成佛了以後,他把他曾經介紹的那些人,在這一期中全部給度成就了,全部又給種了種子了,全部自己介紹的沒成熟的又介紹給彌勒菩薩。那麼,誒,兩手一攤,好了,這一期中我的任務完成了,拜拜了。這就叫涅槃佛。他的一期度化因緣滿了以後,這個化身的任務就結束。所以化身又叫涅槃佛。

從那邊看,法身,第六個身叫法身。法身所對的佛就是法界佛。什麼成就的法身呢,什麼成就的法身?六度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度。對,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法性身。所以六度裡面就是般若波羅蜜成就的法身。這個法身就所謂的法界佛。我告訴大家,《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邊,哪個字是代表法界佛,我看你們上午聽懂了沒有,這七個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哪個字代表此處的法界佛。好好好,對,法界之體,其大無外,這就叫法界佛。「大」就是法界佛。給大家說,這個法界就是遍法界呀,我們說週遍法界,現前法界。所以說法身成就的法界佛。

威勢身,大家來看,這個威勢身又叫無能勝身,就特別厲害,這個威嘛,有威德,有勢力嘛。大家想想,哪個波羅蜜成就這樣的身。對,精進般若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精進法修得力量很足,積攢得念念不忘,執持不捨,那麼這種力量出來就叫威勢身,什麼法都不能跟他相較。什麼力量都不如他的力量有鑽透性和超越性。所以這個威勢身成就的就叫心佛。心佛,比較抽像。你只能意會去。

福德身,福德身是怎麼成就呢,是禪波羅蜜。就是打坐。你看每尊佛像都是這個形象。禪般若波羅蜜成就的就是福德身,又叫做無與等身。因為佛的福慧已經徹底圓滿莊嚴了,又叫無與等身。福德身就是叫三昧佛,福德具足,入甚深禪定就叫三昧佛。

這個智身,就是第十度,不是有第六度剛才叫做慧般若波羅蜜嘛,第十度叫智般若波羅蜜。有時候我們還把它叫做薩婆若,這總聽過吧。這個就是指的智身,智慧身。智慧身成就的是什麼呢,是本性佛。早上不是講到了無師智、自然智,是本有本具的,本性自在,本性成佛,叫做本性佛。

最後一個,意生身,大家想想意生身是什麼意思。你們了解嗎?意生身就是沒有這個色身了,不用這個色身存在,就那麼自如。大家想想,我們色身,我們落到欲界來,這個色身是用來幹嘛的,用來幹嘛的,造業的。造業最主要的造兩大業,就是要吃飯要行淫慾。所以說破了這個色身見,這個意生身又叫做清淨身,能遍一切諸身。這個法是從哪修來的,對,持戒,尸波羅蜜。

讚歎持戒,自己持戒,隨喜讚歎別人持戒,弘揚戒律,就能夠得這個意生身。這個意生身所對的佛就叫隨樂佛。說實在的,就是沒有障礙了,想怎樣就怎樣,別別解脫。

所以大家看,整個這十波羅蜜,十個法門,所成就的這十身,所對應的就是這十佛。我們在講大方廣佛,講這個「佛」字。那好,我們現在看一下。剛才同修講了,「大」就是法界佛,因為他是法界之體嘛。「方」是什麼呢,就是本性佛。大方廣佛的「方」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本性佛,也就是本智佛,智身嘛,智身所對的本性佛,本有的智性。這是「方」。

「廣」,廣相對應兩個佛。「大」是法界佛,「方」是本性佛。「廣」是代表什麼呢,一個是涅槃佛。為什麼?因為他度化眾生能夠週遍,所以叫「廣」。涅槃就是無處不在。另外一個也叫做隨樂佛。大家知道隨樂,因為廣,就是度化眾生非常週遍,廣大,我們上午講。隨樂佛是個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能夠觀到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他隨他意,然後給你設法門。

隨著你們的愛好,隨著你們的喜歡,隨著你們的個性,給你們一一隨著你們來。所以大家想為什麼《華嚴經》叫做隨自意三昧,就是佛說《華嚴經》的時候,想著說反正我自己證到的境界,我就把它直接講出來,我自己就這樣的,告訴大家,可是問題是有些人行不通,他吃不消。吃不消,後來再講的所有的法,其實就叫隨樂佛說的法,隨他意,無不生故,各種巧局給你設出來。這就是「廣」。大方廣。

「佛」,對應的就是正覺佛。因為佛就叫覺者。所以這裡,「佛」這個字,代表就叫正覺佛。第一個菩提身—正覺佛。

「華」,大方廣佛華,「華」是指的因地,因地的種種萬行。所以這個華,一個是代表願力,因為我們從因地開始修行的時候,不是先發願嗎,對不對,所以這個華就代表的願佛。再一個,還有就是三昧佛,華代表著三昧佛,也就是福德身,福慧莊嚴嘛,莊嚴這個佛果,為什麼,因為他兩個都是因地的修行。所以大方廣佛,「華」代表願佛和三昧佛。

「嚴」,六度萬行來莊嚴這個相好莊嚴,所以「嚴」代表什麼佛,對,「嚴」就代表業報佛。大方廣佛華嚴,等一下我們還要講到這個華字和嚴字。「嚴」,這個莊嚴的道理呀,是非常到位的,你把這個「嚴」字能夠吃透了,了解了,就覺得我們真的舉手投足,我不是以前講過嘛,雖然說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真的也是遍地都是功德,身口意皆是功德。這就叫「嚴」,莊嚴的嚴,萬行之因,叫業報佛。

「經」是什麼,正法久住。對,經就叫住持佛。為什麼?

令這個教法住持,法不斷,一直相續不斷。

那好,我們來看:「大」是法界佛,「方」是本性佛,「廣」是涅槃佛、隨樂佛,「佛」是正覺佛,「華」是願佛、三昧佛,「嚴」是業報佛,「經」是住持佛。總萬法歸於什麼,對,一心。所以這七個字統而稱之為心佛。能對得上嗎,光一個「佛」字。

我給大家講這些都屬法境,一不小心就聽成知識。那我告訴大家,什麼叫做法境,也不難。只要你不要動腦子,就光聽,傻呵呵地一聽。呀,這麼好,你就一直聽,一直聽,隨著這個聲音走,所有的心意念都隨著這個聲音走,就是這樣的,這就叫觀照。然後,你聽了一句,好,再聽兩句,對,這個是這麼回事,就不斷的這樣,這就叫知識。就這麼個差別而已,沒什麼差別,佛法和佛學就是這樣子。

本來就是一個,看你是用智入還是信入,還是解入。這是我們給大家說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到「佛」字了。

下面再給大家講一下,這個講到「華」了,大方廣佛華和嚴嘛,現在我們講「華」。華也寫一下吧,既然寫了都寫一下。

《華嚴經》有一個什麼特色,就是一直說到是十玄門。每次都講,都是用十條來表法。所以我們在講這個《華嚴經》的時候,也盡量給大家依這個十字展開。所以「華」的十義。

好,因為我們今天講經題,所以還是盡量按著權威祖師們對於《華嚴經》的理解,我們做一個這樣的論貫,我們也把它盡量地講圓滿。早上不是說了,一個練我們的耐性,二一個練我們攝心的功夫。這裡我們講到「華」的十義。

第一個,含實義。含實義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整個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真如實相。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所有的這個華藏世界海法性,本來就是,當體就是真如實相,這就是「華」的意思。華是個比喻嘛,那既然是比喻,就比喻這個法是怎樣的。

第二個是光淨義。大家想想光淨義,我們俗氣地理解一下,光溜溜的,啥也沒有,本來清白,本來無一物,對不對。你但凡在這上面,只要你有所得,就不清淨了。所以「華」第二個光淨義,就是指的本來的智慧一直明顯的就在那裡,只要你把它相應了,就得了根本智,就顯現後得智。不用在上面用一點點的有為心有為法去相應,這叫光淨義。

第三個叫微妙義。微妙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既然我們說萬事萬法都是真如實相,對吧。那麼萬事萬法中,隨便一法就是真如實相。你看,我也裝模做樣地學一下釋迦牟尼佛。那我們看看這麼多姿多彩的世界,可是就這一個花上面就本來就具足了全體的世界,這就是世界,就是法。雖然我拈得這麼丑,動作也不如法,但是它真的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現在信不信它,入不入它,證不證得它,它就是這樣子的,你想都不用想,這就叫法。那我功德不夠,你看還有點發抖,底氣不足。世尊的話,就鐵定無疑。迦葉尊者就認為,我世尊法就是這麼鐵定無疑。兩個人就心心相印,即刻就得法。所以這個就叫做「一一諸行,同法界故。」就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事物都是法界,叫微妙義,我們在講「華」。

第三個就是適悅義。大家看到適悅義就是,讓你很,大家肯定想到就是很開心。我可現在不那麼認為了。適悅義意思要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法的加持下,他不斷地給你以適合你的法,讓你不斷地產生法喜充滿。適合你的法,就看這個時候適合你什麼法,到底是慣著你呢,還是教訓你,這才叫適悅義。大家搞清楚,不是我們說一味地,跑到觀音菩薩那說我就要怎麼樣,什麼都滿你的願,他看你適合不適合。

如果說一直你這麼求下去,他一直滿了你,就永遠在三界中輪迴,就是出不了三界,就是解脫不了,那他就反作用了。所以適悅義,首先一個是適合你。我們也不要以為說,好像我遇到逆境了,觀音菩薩加持我一下,我沒得到舒服的感覺,只有適,適倒是適合我了,可是我不悅呀。你放心吧,只要你這一輪加持你過去了,即刻就舒服,就是前所未有的在法上的相應。

自己就心花就開了,一定會這麼報答你的。為什麼,也不是觀音菩薩強塞給的,是我們的業障又過了一層,心花就又開一層。一定不要懷疑這個法,就看你能不能堅持。有的根性,他就明明知道這樣,還是堅持不了。我就這樣。所以但凡這次突然間這次投了個機過去了,那就過去了。這就是「華」,佛這個大覺悟華就全憑這樣一朵一朵地,在這插的,才成一個花藍。所以叫適悅義。

這種適悅義的加持呀,哎呀,我那天中午,中午幹什麼了,好像又去求觀音菩薩去了。又去求完了以後,走後門,入到我們普濟寺第二層殿叫法堂。法堂坐下來以後,一個小師父坐在那兒,這個小師父,我也是,可能大家見到了也不敢相信,他已經三十八歲了,可是我那會兒出家的時候在普濟寺,我還沒出家他就出家了,非常莊嚴,童子一樣,三十八歲還是這樣,沒變過。我給他起綽號叫善財童子。

我往那兒一坐,剛剛法堂掛了個對聯,下聯什麼不知道叫什麼月映池,上聯是什麼呢,意思就是說觀音菩薩,前面一句話我還微信上發了,就是度化眾生怎麼怎麼樣,反正我就一定要度化你,做了個比喻。後三個字我記住了,叫做磁吸鐵,能聽懂吧。就是菩薩天天度化著你,分身散影追隨著你,六道不捨追隨你,就跟磁吸鐵一樣,你逃不脫。能聽明白吧,磁吸鐵。

就跟磁鐵磁鐵嘛,吸鐵石,吸鐵一樣,就是這樣。只要你到了菩薩的法境中,你就逃不掉了,就像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我當時就痛快得就法喜地說,誰想的這三個字呀,能把菩薩的願力能夠形容得這麼惟妙惟肖,「磁吸鐵」。這就是菩薩的力量。後來,往裡一看,因為剛剛法堂我們那兒叫抱對,你們知道抱對嗎,咱們這兒沒有,就是柱子上貼的那種木頭雕的那種匾,一對對聯,一對對聯,裡邊就又是菩薩頭上的這位了,阿彌陀佛,說佛發願廣度眾生豈不度我,上聯就是這樣,說發願度一切眾生了,我就是眾生,他能不度我嗎,我是主角呀。下聯我忘記什麼來著,就是連續看到這麼幾個,這就叫適悅義。適悅是什麼呢,順物機,就是隨順眾生的根器,叫適悅義。

那麼既然適悅度化我們了,他是有目標的,是為了把我們從此岸度到彼岸,從生死度到涅槃,大解脫,大涅槃,所以第五個就叫引果義,能夠牽引著你得到這個涅槃果德。能夠牽引,牽引我們能夠入這個涅槃,所以第五個就叫引果義。

第六個叫端正義。這是我們現在需要盡力去實踐的。為什麼叫端正呢。端正不是說你,當然相貌端正的相,本身也是一種表法,為什麼人家說相由心生呢。我回普陀山,老和尚總說這一句話,相由心生。我們有時候會有一些人妄談空,好說什麼,金剛經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著相。拍個照片也是著相,說這個好也是著相,說那個好也是,都成了著相了,你不要著相。

老和尚就喝斥他說相由心生,你不著相可以,但是相是來表心的法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說相貌是端正的,那至少說明他的心也是相對的正的,公平的,這點也是很重要的。你像現在我們雖然說不著相,可是我們接受度化的時候,往往都是著相的度化的呀。你看阿難在《楞嚴經》裡都說,看到佛的什麼青蓮華眼,莊嚴得不行了,他才出的家呀。

所以說這叫端正義。「華」,我們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華」。端正義,為什麼,他這裡主要是說的你的行跟願都在,你既有你的願力,用你的行來滿你的願,就像我們現在發願要往生西方,那我們就辦念佛資糧,辦往生資糧,迴向往生,這就是我們的行,你的行要跟願相匹配了,兩端都不缺了,這叫端正。就像我們說定慧均平一樣,智慧和禪定一定要等持平,否則就會出枯定和狂慧,一樣的道理,端正義。

第七個叫無染義,就是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修清淨法。我們所有的修行,大家好好發心,但凡有一念能夠為了清淨,為了道,為了法,這全是清淨法,不是染污法。雖然說輪迴的力量把我們綁定得就是甚至連喘口氣的工夫都沒有,但是就是我們堅持不懈,自然水到渠成,春暖花開,這是一定會的。所以這叫無染義。就是你要心往清淨上會,不要再去染著。

當然,這個染著呢一方面我們是說不要有善惡法的惡,多修善法,不要有惡法染著,因為它牽引著你會下墮。另外一個就是要用空法來對治世間法,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極樂極樂也是超越了苦樂之樂的大樂,所以才叫極樂。叫「無染義,一一行門,三昧俱故」。

巧成義,第八個巧成義,巧成,也就是所修的德業,都能夠善巧,能夠成滿。

第九個叫芬馥義。就是你既然有了德行了,大家發現了沒有,有德行的人會有氣場。而且每一個修行人,他修道,他的道不一樣,他的加持就是他的氣場也不一樣。他是修威猛法的,那你到他跟前就是說口話都要嚥口水,為什麼,膽怯呀,他的威德在。他是修慈悲法的,就你一看他,你就得哭一鼻子,這就叫感染力。他是修清淨苦行,持戒清淨,那你一看到他,馬上你就慚愧心生起來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就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這種馬上就想頂禮膜拜供養,就覺得這個是就應該這樣,發自內心的,真正的發心,不是礙於說好像條條框框道道。所以種種這一類的,為什麼,這就叫眾德住持,散發氣息,芬馥義。芬馥義是什麼意思,就是芳香嘛,芬馥就是有散發出來一種,就跟我們常說的,花不是香了就會有味道嘛。戒也是有味道的,智慧也是有味道的,慈悲也是有味道的,甚至福德都是有味道的。你這個人有福了你坐在這兒,人家就富態嘛,人家往那兒一坐就富態,什麼都挺大方,也不驚不乍的。你在那兒就跟個猴子似的,他就是有差別相。所以這個叫芬馥義。

第十個叫開敷義,就是令心開解,開覺。「華」嘛,大方廣佛華嚴,就是用這一一表法的這「華」的十義,十個意思,來解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因地的這種莊嚴。「華」它還屬於因地,這是從「華」的十義來講。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嚴」字,前面的十種「華」,就是剛才的「華」的這十種意思,就好比十種寶貝一樣。這十種寶貝聚集在一起就能莊嚴成一尊金佛,一尊七寶佛。所以說這十種華義,在他的莊嚴之下能夠成一尊金佛,這就叫做「十華同嚴一佛」,叫大方廣佛華嚴,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用這十種寶貝各各莊嚴於十種佛,這就叫百嚴。十嚴,百嚴,以此類推,千嚴,萬嚴,無量嚴,相互嚴,圓融無礙就是這麼來的。

什麼意思呢,每一個法門你都可以修,都能成佛。法門與法門之間雖然入道方法,執持的狀態可能完全不一樣,甚至有衝突,但是最後莊嚴出來的一定是大圓滿覺,這才叫華嚴。就跟說各種各樣的花,你說這花一樣嗎,下面是葉子,這個是叫做康乃馨是吧,那個叫玫瑰,你說它一樣嗎?不一樣啊,小的是小的,大的是大的,有的好看,這樣粉的顏色,有的是白的顏色,黃的顏色。可是它在一起襯托出來的就是一個漂亮的花籃,這就叫華嚴,華嚴的意思。那麼這裡「總嚴」,就是這麼多的法門行門匯聚成一個大圓滿覺。「別嚴」,就是說每一個法門你通過它都能夠成就佛道,這就叫「嚴」。

我們來看,這個「嚴」更有說法,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嚴,大家來看:以因嚴果,以果嚴因,以人嚴法,以法嚴人,以體嚴用,以用嚴體。這「嚴」都是用來莊嚴的意思,大家先搞清楚,就是襯托的意思,成就的意思,增上的意思,這都是「嚴」的意思。你們把它要,先把它心地上貫解開來,不要被一個「嚴」字給弄得自己就說心入不進來了。

以因嚴果,這是我們說的正常的,對吧,從因地的因行修行,圓滿佛的果地覺嘛,這就叫「以因嚴果以成人」,也就是說華嚴就是因,對吧?佛就是果,華嚴之佛就是以因嚴果,能聽明白吧。華嚴之佛,就是從因地修圓滿了即刻成的佛,就叫華嚴之佛,是用華嚴的六度萬行來莊嚴成一尊大圓滿覺。這個能明白吧。

第二個就不好明白了,「以果嚴因」這是什麼意思,以果嚴因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旦你因修圓滿了,每一個因行都是佛行,不是凡夫行,不是二乘行,不是菩薩行,我們以為就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好像很不容易,等到成佛了就把所有的那些因就丟開了嗎?就是登上大廈以後把台階都不要了嗎?那你怎麼度眾生呢,下不來了,所以說以果嚴因就是佛之華嚴。原來修的你的因行,全部成為度眾生的佛法法門了,這就叫以果嚴因。

能聽明白嗎?這個環節是最難的。以果嚴因,就是我已經成到佛了,賺足了金子了,這個金子徹底純了,對不對?我現在就想做戒指就戒指,想做耳環就耳環。這個比喻常給你們打,一下就通,這就叫以果嚴因。

那麼以人嚴法,這是來顯用的,什麼叫做「以人嚴法」呢,就是佛從因地開始曠劫修因啊,不斷地修不斷地修,三大阿僧衹劫,現在才把這個法,就是我修成佛了以後,我這個法才能讓眾生用起來,也這麼修了。比如說阿彌陀佛修淨土,當然他讓眾生用的不一樣,他讓眾生用的不是按他這樣再修一遍,而是直接就把這個拿給他,也就是以果嚴因,直接把果來拿給眾生,莊嚴眾生之因。前面講的以果嚴因就是淨土法門,這個可以理解吧?

那麼 「以人嚴法而顯用」,就是為了讓眾生來用,都來成就佛法。這就是佛華嚴之大方廣。能聽得懂吧?前面是華嚴之佛,以因嚴果。以果嚴因,就是佛之華嚴。現在以人嚴法就是佛華嚴,就是佛的這個所有的法門,這麼多的行門,已經聚集成這麼一個功德海了,那怎麼樣,它起了大方廣的用途了,就叫做以人嚴法。明白吧?佛華嚴之大方廣。

「以法嚴人以顯圓」,就是所有修的這些法,徹底到頭兒了以後,這個法就圓滿了。也就是大方廣之佛華嚴。徹底究竟圓滿了,樣樣都具備了,這就叫以法嚴人,修成就了。

大家來看,以體嚴用,體是什麼呢?體是什麼?我們發現七個字裡邊體是什麼?對,大。就是大之方廣,就是從這個體是週遍的。所以《華嚴經》的這個華嚴就是各個法門都是各處都存在的,每個眾生都可以學修的,隨便你挑隨便你撿。這就叫「以體嚴用以令周」,就是週遍法界。如果你這個用處,不是以體起用的話,大家想想,你這個體是週遍的,對不對?你以體能起這個用,那麼你這個用也是到處都有的。

也就是說這個黃金是到處都有的,各個地方都有,那麼你才能夠做項鏈耳環到處去賣,你這個黃金只有北京有上海沒有,行不行?不行,為什麼啊?體就不週遍了,那你的用,黃金的這個用,項鏈耳環就到不了上海。就這麼一個意思,聽明白了吧,所以這就叫大之方廣。

「以用嚴體而知本」,以用嚴體是什麼呢?就是說,所有的上海的耳環、北京的戒指、廣州的項鏈等等這些就是金子,沒有第二個東西,就是金子。這就叫「以用嚴體而知本」,根本的就是金子,所以叫方廣之大。只有大這個法體。根本核心法就是「大」。

再第七個,「以體嚴相而知妙」。就是從黃金上來,誒呦,戒指做得這麼好看,項鏈做得這麼莊嚴,耳環做得這麼輕盈,流行度很高,大家都受歡迎,這就叫以體嚴相,用體來莊嚴他的相貌。大家就,哎呀都想去修呀,學佛這麼好,各種法門,循循善誘,那麼就都來了。這就叫做以體嚴相。誰能告訴我一下,這個法叫做什麼?大之什麼?對,大之方,各種各樣的方法,各種各樣的善巧。

以相嚴體就是方之大。其實就是說,只有相,就是各種法門修行了,不是就能明白本體嘛,就是從我們剛才講的,各種金器上面,慢慢兒你就明白,見到金性了。就像我們現在修行,從著相上修行,去讀誦呀禮拜呀念佛呀等等,那慢慢慢慢就入得就心開意解就得智慧,就是這個,這就叫以相嚴體以明本。如果沒有相,就是沒有現前的萬事萬物你也見不到這個般若正智的本體。也就是說,所有的法性都是在相上顯現,一個道理,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常講。為什麼說我要說把你們的心撐開呢?就是一換一種語言表達,就懵掉了。實際上這個道理很簡單,這就是為什麼要給你們說淨土,淨土就代表了佛土。可是佛土十方微塵數海佛塵剎,你夠不著呀,就給你說一個,就可以了。

以義嚴教,「以義嚴教超言念」是什麼呢?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呀,大方廣佛華嚴之經,整個這個「大」的意思,「方」的意思,「廣」的意思,「佛」的意思,「華嚴」的意思,全部都是什麼,這部經典來闡述的。但是經典所闡述出來的道理,不是你道理所聽明白的,而是你悟出來的。所以就叫「以義嚴教超言念」,不能在言語上說了,不在言語上論了。這個能聽得懂嗎?聲音越來越小,能聽得懂嗎?我估計不能吧。

再講一個要保證大家能聽得懂,因為我們現在用得著的是這個,需要的也是這個,就叫做什麼,諸因互嚴,看見了嗎?「諸因互嚴成華嚴」,什麼叫做諸因互嚴呢?就比如說我們修禪法,這是一個因吧,對吧?成佛的法門,修因,比如說我們觀照智慧,這也是一個因吧,對不對?也是一個法門。相互互相莊嚴,互相成就。如果說禪沒有智慧,大家想想,假如果說禪沒有智慧會怎麼樣?沒有狂禪,只有狂慧,狂慧才叫,也叫狂禪。

禪沒有智慧就是只有事定,就是只會坐在那兒一動不動,事相上看起來就好像定,沒有實質的東西,心不通透,這就叫做只有禪莊嚴,而沒有智慧莊嚴。這總明白了吧?那麼,如果只有智慧,關於心性,如果智沒有禪,它只能算一些散善。就比如說咱們今天聽法聽得法喜充滿,有點兒好像說智慧出來了,只是這一會兒靈光一閃,螢火蟲一閃,但是你這個定力沒有,你執持不住,一出門口兒就忘了。這就叫什麼呀,稱之為散善。就一會兒分明,一會兒暗鈍。所以你看,禪跟智慧要什麼呀,要相互莊嚴。這就叫做諸因互嚴,對不對。你比如說我們說佈施吧,佈施和持戒,對不對。如果佈施沒有戒,你持戒不清淨,你的佈施是不是真佈施?不叫真佈施,為什麼?你肯定帶有貪著心,肯定帶有目的性。

你比如說有的,這一到那個情人節,那微信上就發開了嘛,「真正對你好的男人不是甜言蜜語,而是隨你花錢」,隨你花錢這也算是佈施,對不對?他也佈施給你錢呀,買東西呀,戒指,什麼名貴的這個鑽石買給你,這也是佈施,可是他其中沒有什麼啊?沒有戒,不是清淨的。所以這個就叫,不叫真施,叫破戒行施。你比如說你給人家去佈施毒品,對不對,這是有違戒法的。

所以光有佈施,沒有戒律來莊嚴,這個佈施就不是真佈施,得的不是真福德。但是,如果你只有戒律,有的人持戒那可確實嚴謹,可是他一持戒,他嘴跟刀子一樣,雖然持戒,得理不饒人,處處都怕他,心又不柔軟,這個貪得要命,什麼都捨不得佈施。你說他持戒很持戒,我不殺生,我不邪淫,不飲酒,守口如瓶。但是呢,他心裡貪小便宜貪得特別厲害。

你說這種戒如果沒有佈施,也不是真戒,為什麼?他沒有捨心,不能捨財捨法,反而正在犯戒。所以這就說明什麼,各種法都是要互相莊嚴。就要給大家講一個什麼呀,這就叫「諸因互嚴以融攝」。在華嚴華藏世界海中都是相互成就,一即多,多即一的。這是「嚴」的十義。

這就是十種,從「華十義」到「嚴十義」。

那我們講完了大方廣佛華嚴,終於講完了,就剩什麼了?就剩「經」了。要講「經」了。「經」也有十種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什麼?常,經常的常。所有世尊講的法,真理有幾個?真理只有一個,會變色嗎?所以這個就叫做真理的常性之常。經典所詮的,就是這個真理,永不褪色。第二個,這個真理雖然不褪色,它會不會消失呢,會消失嗎?對,第二個就是常住之常。不管有沒有佛出世,不管佛說不說法,這個佛法就是這個法,一直在。

不管有沒有《華嚴經》,我們講不講《華嚴經》,大家能不能夠讀誦到《華嚴經》,在我們的因緣中有沒有這個《華嚴經》,《華嚴經》講的這個法一直都在。這就叫常住之常。而且,這個法一直就在眼前,可以說是一種永不消失的智慧電波。但是呢,你能不能認出來,所以就是常在之常。常性、常住、常在,這個「在」是現前的意思,不是說雖然常住在世間,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在那兒,整個是週遍的現前的。這是經的常的意思。

再一個常呢,也就是說,我們要常常聞熏,大家要知道,一定要多聽法,去讀誦經典,去閱這些經論。在我們現在,雖然話說得好聽,一句佛號,可是你不間斷地念不起來呀,真的念不起來呀。不要說佛號念不起來了,講經都不能夠相續地執持起來。大家要知道,我有時候講經寫這個講義寫得都在毛躁火燎的時候,就非要轉頭喝一口茶,不喝這口茶這個就寫不下去你知道吧。

這是為什麼,他就需要一個緩衝,需要一個增上,就把喝口茶,比如說,寫著寫著,哎呀正覺得法喜充滿,他就是一個念頭起來,就要端的喝一口茶,這個端茶的這種這個業你不消掉,這個就現前不了。再坐一會兒坐一會兒,你明明平常你就沒那麼多上廁所的這個想法,就要上廁所,就是一定等到廁所回來了再寫。所以說這個就是說要常常聞熏,多聞作意,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才慢慢兒能夠上道兒。

否則你,我們的心一直是凡聖同居心呀,知道吧,你不要說凡聖,我們的心就是凡聖同居心嘛,所以說要常常聞熏。第二個要常常思惟,否則,雖然這個法常在,但是心不能夠相應,你會走偏,會誤入歧途。第六個要常常依教奉行,雖然證不到,但是你要知道它在眼前,你慢慢地要認出來,要識得當下。這是從根本上,常性、常住、常在。

從緣起上,常聞熏、常思惟、常依教奉行。從流通上,要常宣講,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大家知道了一句半句,跟你的有緣中給他告訴他一下,不可思議的功德。常宣講,常流通,你看大覺世尊為了流通法寶,怎麼樣呀,用血、用骨髓、用骨頭什麼,整個就是為了流通法寶,一切內外之財都能夠捨。再一個流通上要常護持,有損經典聖法的行為要勸誡、要阻止,自己要多去護持這個法寶。再一個叫常恭敬,早上說了「下人不深,不得其真」,要常恭敬。一定要真的視為法寶,要重法輕身,否則你得不到這個大利益。這是常的意思。經典,我們在講「經」。

第二個,經典就是「法」嘛,常法嘛。我們講到法呢,我們通常下意識就會說到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對不對?我要告訴大家,就是像《華嚴經》裡面提供的這種境界,我們認為的說世間法就在煩惱中行,在六根中顯,好像出世間了才能夠徹底無我,本來面目。可是大家要知道,這兩個法其實是一個法,就看你是用智還是用識,用識就是凡夫就是世間,用智就是出世間。

再一個就是我們說的大乘法小乘法,對不對。小乘好像只能自利,船也小,大乘以運載為得名,就是大家都上道兒。可是我也要告訴,這兩個法其實也是一個法,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利他,自他是不二的,也是一個法。只有利,就是學修的功德利益,功德利益,就這一個法。再一個我們常說到的權法,也就是偏法,偏,權法,權巧的法,偏法;或者說實法,圓滿的法,真實的法圓滿的法。

可是大家要知道,它也是一個法。為什麼呢,你說怎麼判別這個圓法還是偏法?大家想。因為經裡邊說了,法無定法呀。有的人你給他講偏法,他能得圓滿的利益,知道嗎,有沒有這種人?歪打正著。有的人你給他說圓法,他就解成偏法,你也毫無辦法。那你說哪裡有圓法哪裡有偏法?有的人給他講權巧的法,他能夠入實理,真實的理;有的人你給他講實法,他反而說,你這是方便善巧。

各種各樣的,所以這個也是法無定法。再一個,你比如說我們說頓法或者漸法,好像有快慢,有遠近,對吧。好像這是一定的,頓的就快,速度快,漸的就慢慢兒來,可是實際上真實法中,它也是一個法,為什麼?雖然是頓法,也要經歷所有的漸次,只不過是一刀切下去而已,跟你一張一張撕是一樣的。所以,雖然講到法,什麼軌則呀、運用呀、成果呀、分享呀、等等諸如此類的,不過如此。或者我們說魔法和佛法,不是常講魔法和佛法嘛,有魔法有佛法。你開了佛眼,魔法也是佛法,你沒開佛眼,佛法還是魔法。所以蓮池大師說「魔佛空爭是與非」。

最後,你怎麼去確定這個法是正法呢?怎麼確定呀?泯去所有的知見,萬法都是一個法,就是一真法界,就這個法。給大家上午講到的,一時佛在舍衛國,就這一個時。這一時,也就是這一法,就現前一念心地,《華嚴經》叫一真法界,叫事事無礙,叫十玄門,叫六相總持,等等諸如此類。都是知識,但是結合起來,就這麼一個法。這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講到的法義,經典的這個法義。

我們再講一下經典還有一個什麼呢,叫「徑」,路徑的徑。這個之前好像也給大家講過。「徑」,就是眾生的徑路,看你走哪條路。經典裡面提給我們,你走哪條路。他也告訴你輪迴路,就是造業感果生死無限。走解脫路,就是跳出三界了生脫死。走成佛路,就是發菩提心,六度萬行。這都是徑。如果你說,這麼多的徑,雖然是路,走的太遠了,我要走捷徑,那就往生西方,這也是路。或者有的人說,沒有路不路,當下本來就是佛,人人有座靈山塔,早已成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沒有路,這也算是路。路徑之路,總歸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哪裡呢,還通到這個一真法界,華嚴性海。這就是經,經的意思。「經」的第三個意思「徑」,路徑的徑。

再一個呢,「經」是有典義,經典的典,寶典,典籍的典。我們說法典,漢語詞典的這個典。為什麼叫做「典」呢,就是讓我們能夠見聞正法,經讓我們能夠見聞正法,典就是第一個是佛說的,如是我聞,是佛說的意思,這叫做典。第二個是結集的意思,就是當時阿難還有那麼多的羅漢,形成統一的認知,最終付諸文字。這也是典的意思。再一個我們求,西天求經,大法從東來,西天求法的高僧等等這些翻譯成冊,所以叫求取義,去求取經典。

第四個叫受持義,我今見聞得受持。你看不管你去書寫,古人不是有刺血寫經嘛,或者讀誦,或者講說,或者供奉,佛法僧三寶。法也是可以供的,這幾天普陀山白華庵就請了兩套大經,已經供在這個藏經樓了,那就等於說法身慧命,我覺得,這個寺院也跟一步一步地完善一樣。先住進來幾個和尚,就僧,現在法也請到了,慢慢佛像就塑起,這叫佛法僧。無事不登三寶殿嘛,三寶殿,佛法僧。

所以法寶,也就是供奉也是一種,也是一種就是受持義。再一個,禮拜,一字一拜。當然最後究竟處,什麼叫做經典的典義呢,捨。可能大家聽就說了這麼多,最後就來了一個捨,什麼叫做捨呢?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捨。要捨,離文字義,離語言義,要捨,這是經典的意思。

第五個有一種「貫攝」的意思。就是說,貫穿,把這一串都串起來,貫在一起。為什麼你看我們說叫做藏經樓呢?這次因為普陀山它這個白華庵不是提倡以後讓僧人來閱藏,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現在有一種戲稱,大家知道嗎,把藏經樓叫什麼?叫藏經樓。束之高閣才叫藏嘛,鎖到保險櫃裡才叫藏。我們天天念說,我今見聞得受持,百千萬劫難遭遇,盯在眼前,就在旁邊,你不去遭遇。

所以說,這個貫攝義,你看大藏經其實就是把這個貫攝義給體現出來了。為什麼,一串串起來聚集在一起。還有經典不是叫花蔓義嗎,就是一部經典一部經典就跟一個花兒一樣。對吧,整個一串花穿起來才叫三藏教海。這是經典「貫攝義」,就是貫穿所說,攝持所化。來了什麼樣的人,給他說什麼樣的法,世出世間,從事相上講就是講因果,不能離因果。

從世出世間從理上來講,就講心性就講空,虛雲老和尚說來了好說空的人,就有給他講有,因果不昧;來了喜歡執著著相的人就跟他講空,萬法皆空。都對,都行。只有治病沒有當真,這就是經的意思。出生一切法義,顯示成佛之道。湧出善根增長,楷定古今法義,等等這些都是「經」的意思,總而言之經就是有這麼十個意思。

喝口水吧,累了。你看這個佛法難解不難解。祖師們講法,就講一個經題,這才一天,三四個小時而已。就智者大師講妙字講了九十天,他怎麼說的呀。怎麼拖得那麼長的,沒有智慧他哪能把這個法這樣攝持在當下,大家不要以為說九十天,好像說一天又一天,他是一個總持,就把他攝持在這個法中,一直就這麼持續了凡夫眼中的九十天,一個字能攝持得住。我們現在講一個「大」字都覺得說已經兜不住了。

好,既然這七個字講完了,我們再把它進行一個開合,就是總而從一個大開大合上來講。開合上而言,《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這七個字,合的來講的話,其實就是我們說一真法界,對不對。本來面目,最清淨法界。最清淨法界一定要開為兩門,最清淨的法是怎麼得的,一個是菩提,一個是涅槃。對不對,涅槃是果,菩提是因。所有的佛法展開,無非就從這兩門得道,得菩提,入涅槃。

對不對,一切的法都是菩提之法。成菩提,入涅槃。最清淨法界,開成菩提涅槃。大家要知道,涅槃代表理,菩提代表智,對不對。這是理和智這兩種法,明白這個道理真理,讓你對真理生起相應的智慧。這裡的大方廣就是所證的法界之理,就是涅槃。明白嗎?佛華嚴,是能證的智慧,就是菩提。大方廣是涅槃,佛華嚴是菩提,從菩提得涅槃,從涅槃顯菩提,這就叫理智並行,就是一個清淨法界。

所以說,如果把這個道理,開成體和用,體就是大,用就是方廣。我們說體嘛,對不對,體就是大,用就是方廣。如果把智慧開成因果,因就是華嚴,果就是佛 。體是大,用是方廣,因是華嚴,果是佛。大方廣佛華嚴經,連成一體成為一個能詮的法義就叫什麼,就叫經,就叫經。這是開,從開而講。從最清淨的法界,沒有無明的那一個清淨法上,來開出來《大方廣佛華嚴經》。

我們現在就是要依著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再什麼呀,再入到這個菩提涅槃的最清淨法界上,對不對。我們再從合上而言,上面是講開,現在怎麼合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總的就是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性海。你看,在我們說到版本裡面,當時在龍宮裡面有一部《華嚴經》,最大那個篇幅就是說,有微塵數,三千大千微塵數偈頌,就那麼多的篇幅,那麼大。那想想裡邊有無量法門海,無量行門海,開成這樣的行門海,一音演說,就是如來於這一部經裡邊,分為七處,對吧,九會,七處九會不出第一會,第一會包的法,其實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已經把這個意思,你看我們這才講到第二次,頭一次也不算正文,就今天一天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實就把《華嚴經》講完了,就含在這裡邊了。所以說合在一起就是這個經題,經題合在一起什麼呀,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一個理一個智,一個菩提一個涅槃。菩提就是佛華嚴,涅槃就是大方廣,再合在一起就是清淨法界,本來清淨。實際上清淨法界也是不可得,強名叫做清淨法界。就這樣。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攝在一起,就叫一心,萬法歸一心。說了這麼多,今天說了經題,說了這麼多的。總上所說,你說我說的這麼多法,大家聽的這麼多義,能離得開一心嗎。就這現前一心,就這個心,離不開的。一心就是法界,就這一心。一心的這個體,量同廣大的虛空法界一樣,就叫體,一心本具的智就叫方廣,一心起的行就叫華嚴,一心成的性相圓融相應了,就是佛。

這所有的這個大方廣佛,全在一心,一心匯成這個,我們只要了了自己現前的一念華嚴性海一心,我們就是《華嚴經》了。我們起心動念就是《華嚴經》,就叫「經」。所以大家看,這兒聽經,那兒講經,讀經、誦經、弘揚經,其實哪哪都是經,這就是從開合上而言的。

那好,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個字,那我們可以算是掰開了、揉碎了、交叉著、縱橫地給大家做了一個講解。整個華嚴的境界,是切實地要聯繫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我希望大家在今天的這種法義的加持下,我看看你們到底回去能夠得,就是說這個法能夠相續多久,你就不斷地連續讓它思惟起來,憶念它,思惟它,在任何情境中都用這個《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去配,去對號入座,去進行這個法和境的對接。你對接得久了,真的,我們開始講經題講的時候,不是跟大家說了嘛,為了輔佐我們居高臨下修淨土,你就覺得說原來真的是門門都是通透,真的是往生就是輕而易舉之法,本來之法,所以這個內容就到此為止。

那我們下一講開始呢,就是要求大家要讀誦《世主妙嚴品》,世主妙嚴品第一,第一里面應該是有五卷,《世主妙嚴品》不是有第一之一,第一之二,第一之三,第一之四,第一之五。《世主妙嚴品》的內容在下一次,就是要一次性講完。所以請大家讀誦一下,把這個內容要清晰明瞭。因為我們每次講,下次開始就不是逐字逐句地講。那麼下一次的講法的時間呢,現在待定。我也會跟咱們林裡,請大家密切關注咱們這兒的這個佛教居士林公眾號每個月的法務的推廣,通知。

好,我們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