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還不圓滿」的自己

在過往的經驗中,你肯定會遇到相當多不容易、讓你很傷心、很失望的事。但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傷心和失望的狀態,讓你有機會遇到佛法。

曾經有一位居士跟我說:「師父,您知不知道xx師父是因為被女朋友拋棄才出家的,我還以為他是學習佛法才出家的咧……」一副佛門八卦大嬸的樣子。我回答她:「那又怎樣呢?人家現在修行得很有心得啊!不管他是什麼出家因緣,他能否從中得到法義,那個才是重點。」

有時候大家普遍有一種迷思,覺得必須從小在廟裡面長大,童貞出家,沒有經過社會雜染才是真修行人。當然每個人因緣不同,我們讚歎並羨慕童貞出家的清淨,但我也看過好頭卻沒有好尾的遺憾。在修行道路上,所謂的純真不是都能抵禦得住世俗的誘惑。

我們都知道要好好修行,也很想在修行上精進,但是又發覺,修行的功課好乏味,外面的世界好誘惑,經常處在糾結當中。你想安住在道心裡面,但又受不了外面的誘惑。出去接受外面的誘惑,你又覺得很慚愧,很有罪惡感。

事實上在娑婆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像拔河一樣對立拉扯的。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常常是一部分的惡,一部分的善,善惡也是互相拉來拉去。如果善多一點,惡就會少一點;如果惡多一點,善就會少一點。只不過,修行並不是要你逼著自己一定要做到百分百的良善,一點惡都沒有。不是的,這個不叫修行,這個叫做作佛。

當你能做到百分百的善的時候就是成佛的境界了。但畢竟我們還是凡夫啊!你也很清楚自己還沒有成佛,我也知道我還沒有成佛,我們的惡仍存在內心裡,這個理所當然。正因為我們還沒到佛的境界,沒到開悟,所以還會處在善和惡、正與邪的拉扯當中。

但當你的惡多一點的時候,你自己能覺察到嗎?修行的重點也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自己能夠知道,那慶幸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

對於一個凡夫來說,你要學習去察覺自己心心念念想的是什麼?都已經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夠好、還不夠圓滿,該怎麼辦呢?你要鞭打、責備、辱罵你自己嗎?其實你知道這非但沒用,還會讓自己更加討厭自己。我們都相信自己未來會成佛,但你想過嗎?一個未來佛會討厭現在的自己嗎?

所以,重點就在於「接受自己」。接受什麼?接受目前還「不圓滿」的自己。誰是圓滿的?佛是圓滿的。你自己都知道你還沒到那個境界,卻把自己拿來跟佛作對比,不起煩惱才怪。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寺院裡有很多居士穿著海青,止語、持戒、慈悲喜捨,好一個莊嚴的修道人,真的就像是佛一樣的莊嚴。見人就合掌,面帶微笑,用「阿彌陀佛」來向同修問好,讓人感覺相當舒服!

結果一離開寺院,幔衣海青一脫掉,在市場買了11塊錢的菜,就只給人家10塊,那1塊錢不給了,順手還抄起兩根蔥說是送的,然後就走掉了。經常有這種人啊!在道場裡面莊嚴得像佛一樣,但是一離開道場,立馬變回凡夫了。

我們認真思維看看: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你來道場,穿上法衣、穿上海青就好像穿上戲服似的開始演戲,演佛、演菩薩、演修行人。離開道場衣服一脫掉,你馬上又變回凡夫,這個就是修行嗎?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修行的目的不就是要認識自己,去掉貪瞋癡的陋習,顯現出如佛一樣內在智慧德能本覺的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