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

『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藏者,後必悔惱不安穩故。』

第四個覆的體性,是『於自作罪』。說這個人會產生覆藏,是他先前已經造了罪業,可能是殺生、或者偷盜、邪淫、妄語,造了罪業之後,恐失利養名譽,不敢把這個罪業表達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知道之後,就會失去對他的供養與尊重。不想讓自己既有的利養跟名譽失掉,怎麼辦呢?『隱藏為性』,只好把罪業給覆藏起來,就是把它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有什麼作用呢?『能障不覆,悔惱為業。』這種行為當然會障礙我們發露,不發露有什麼後果?『悔惱』,你會因為覆藏而心生後悔、懊惱。

『謂覆藏者,後必悔惱不安穩故』,因為你覆藏,使令你的罪業增加,等到得果報時,本金加利息,最後你會悔惱與不安穩。當這個罪業藏在你心裡面,平常是弟子心不安,臨終時心更不安。因為罪業的本質是擾動的,沒有懺悔清淨,平常不安,臨終也是不安,所以是『悔惱不安穩故』。它的體性:『此以貪癡一分為體』,它的體性也是混合的,是貪和癡──『恐失財利名譽』是貪,『不懼當來苦果』是癡。為什麼要覆藏呢?因為有所貪求,貪求名聞利養,恐怕失掉,所以才會這樣做,這是有貪的成份;而你以為把它覆藏起來就沒事,不知道罪業能感得惡的果報,你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這就是愚癡。

佛陀在經典上教導我們:對於善法我們要覆藏,不論你成就什麼功德──戒、禪定、般若波羅蜜功德,不要告訴別人。你要做善事,趁著三更半夜晚上的時候,偷偷把所有的廁所都洗得很乾淨,第二天沒人知道是誰做的,這就是一般常說的:「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如果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了,享盛名,大家都讚歎你,那你的福報也折損了。反之,做了善事你都不講,這時候上天會來報答你。所以我們對於善法是覆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功德,謙虛一點、含蓄一點;但是對於惡法一定要發露,把心中的罪業表達出來,這樣罪業的勢力就會消減。

對於發露,小乘法的發露,一定要面對一個人,一個同梵行的;好比你受了五戒,就向受五戒者發露;受了菩薩戒,就向受菩薩戒者發露;你是一個比丘,向比丘發露。但是我看《瑜伽菩薩戒》,在大乘法中,它開緣向佛菩薩發露,因為以大乘的角度,認為佛菩薩並沒有滅度,如果你覺得現前沒有你可以發露的適當人,那你可以向佛菩薩發露。當然以大乘的角度,我們的本尊不只是一座佛像而已,祂是有明瞭性、沒有滅度的;你至誠的向本尊發露,把你的罪業發露出來,在本尊面前,宣佈立誓永不再造作,這樣也能夠構成發露。所以我們內心有罪業,一定要: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懺悔以後,才能生起二種力量:第一個清淨的功能,第二個安樂的功德。所以應該以發露來對治這個覆藏。

『五、誑者,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此亦貪癡一分為體。』

『誑者,為獲利養』,誑是怎麼出現的呢?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財富,或者是得到別人的恭敬─利養跟名譽,因此而『矯現有德』。矯就是偽裝,你本來沒有這種功德,但是你想要得到利養跟名聞,怎麼辦呢?只好偽裝,外表偽裝成有道德的樣子。那麼『詭詐為性』,詭詐就是欺騙,就是說你實在沒有這種功德,為了得到別人的財富、尊敬,就表現出這樣的功德來,內心當中有欺騙、詭詐性。

『能障不誑,邪命為業。』以這樣詭詐的心情,就會生起五種邪命。所謂邪命,律上說:是以不如法的方式,去獲得利養;就是不用正當的方法來維持生命。在律典上安立了五種邪命:

第一詐現異象:詐,就是詭詐,故意現出一些奇特的相貌。律宗提出了二種相貌:第一個不食五穀,好比吃飯的時候,你不吃飯,就只喝開水、水果,長時間都是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第二個臥刺投炭,睡覺時你不睡在床鋪上。睡在那裡呢?睡在有刺的荊棘上,或是整個身體躺在燥熱的炭堆裡。當然,你把色身破壞了,內心的煩惱還是不能破壞;內心的煩惱是要用四念住來對治,不是用炭啊、刺啊能夠對治的,這就是我們講無益的苦行。這二種都是屬於詐現異象,故意現出一些很特殊的相貌,目的是為了讓信徒看到,對你心生恭敬、供養。

第二自說功德。你看到信徒,不為他開示佛法,盡是讚歎自己的功德──我這個身、口、意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有種種的功德。因為你這樣自我讚歎,信徒就會供養你了。自己宣說自己的功德。

第三佔相吉凶。我們比丘的責任是「以法為師,以法師人」,但是你不是。去做什麼事呢?為人家算命卜卦,眾生就供養你,這也是邪命。

第四高聲現威。你看到信徒的時候,故意講話很大聲、現威勢,人家看到你講話大聲,對你有敬畏,就供養你。

第五說所得利。是說你看到信徒就說:某人前幾天供養我多少錢,又供養我什麼東西…,稱讚自己所得到的利養。其實是在暗示對方,你也應該這樣供養我才對呀。宣說自己所得到的利養,這也是一種邪命。

律宗列出了這五種邪命,當然這五種邪命的生起,主要就是「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這是誑所表現出來的五種相貌。也就是:實際上你沒有這些功德,但是你故意表現這樣的相貌。當然,這樣的誑不能維持太久,終究會被發現的,我們要攝受眾生,還是要有真實的戒定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