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法是改變命運越來越好的高手

懺悔法門是我們佛弟子重要的修法,也是入道的首選加行。關於什麼是懺悔,我們要在理論上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再行持起來才能如法。懺悔在印度的原話叫做「懺摩」,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悔過」,把漢語與梵文結合起來表達,就叫「懺悔」。分開來解釋,「懺」是陳露先罪,「悔」是改往修來,就是把自己的罪業向三寶坦陳,併發願以後再不重複。大家在此要上心一點,因為只懺不悔是佛弟子的通病。又從三世輪迴的角度來說,「懺」則是懺除過去生已作的宿業,「悔」則是不造來世的新罪,所謂改往修來的生活態度。又一種意思是,「懺」是白法(善法),「悔」是黑法(惡業),所以白法應該修,黑法應當捨棄。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了。

讀《地藏經》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一切眾生由惑而造業,因業而感果,相續成停不下來的生死疲勞。所以行懺悔法,不僅僅是出罪的功德,也是衝出生死輪迴的最佳措施。

懺悔作為一個法門,當然會施設種種方法,通常所說有三種:也即作法懺悔、取相懺悔、無生懺悔。

作法懺悔,就是將懺悔的發心表現在具體的儀軌形式中。行此懺法的時候,要向三寶前披露,直陳罪業,並且發自內心懇切地痛責自己所作之罪,繼而願祈免除未作之罪,決定不敢復作,一一如法懺悔,為作滅罪因緣。佛門中這種懺法最為完備的是《梁皇寶懺》,是梁武帝因他的妻子郗氏墮作蟒蛇,為超度其而請志公等十大高僧,製成此懺法儀軌,讓郗氏懺悔罪愆,脫離蟒身生作天人,此懺至今仍盛行於世。另外還有《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法》等等作法懺。

取相懺悔,最根本的就是禮拜懺悔,或者行此懺法時,在三昧定心中,禮拜念誦時運用心力觀想,如對聖容,祈求三寶加被,滅除所有罪業。但這有個指標就是必須要見好相(注意必須是真實不虛的,非自欺欺人)。比如感覺到輕安無比,或者在夢寐之間,或者在禪定之中,能感得諸佛菩薩摩頂安慰,或蒙慈光灌頂。如果有此感應,即是滅罪之相。

無生懺法,就是觀罪業無生。前兩者屬於「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的水平,無生懺則是指「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的心境。要從心地諦信一切法皆唯心所現,當體皆是清淨自性,煩惱本自不生,亦無需去滅,正所謂「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即是無生懺意義。無生懺法除罪最為殊勝究竟,但是對根機要求很高,若非大根機人最好不要妄修,還是以前兩種為本,到一定程度也會自然進入無生懺的境地。當然,懺悔並不是為懺而行懺,目的是為得清淨而懺,大家聽的諸多懺悔法,亦不必擔心依何法而行,佛說至誠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數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我人通常認為,命運想要越來越好,應當求菩薩保佑,而懺悔似乎唯與罪業有關。殊不知「懺悔法」是改變命運越來越好的高手,而且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凡事都有因果,我人一切的境遇都是過去的業因發揮,正當現前所造惡業吸引一切逆境圍繞過來的時候,如果能誠心反思懺悔,就可以像截斷眾流一樣,當下改變命運的走勢。比如有一種懺悔叫「伏業懺」,就是已經反思到自己所作三業的過患,所以降伏制約自己不好的身口意業,不讓他繼續進展;還有一種叫「轉業懺」,就是自從懺悔後,發心再不造諸惡業,進而反修一切善法,就把業力現行的軌道改變了;最佳效果叫「滅業懺」,因為真誠懇切地懺悔,心的力量十足,就可以滅卻現前罪業,不受後報了。古德說:「眾罪如霜露,亦如積塵垢,懺悔如慧日,亦如大海水,所有諸業障,滌照盡無餘。」

可見懺悔就是能夠當下改變命運,令其越來越好。尤其對想要了生死脫苦海的行者,更加重要。如果有業不懺,必定隨業輪轉,無有了期。修行人應該勤求懺悔,立為功課每日念誦,不但自利還可利他,因為功課的現場不僅有人,還有六道其他眾生,也會來聽聞,故而生憐憫心,代他們行懺悔法。

當然,懺悔的效果也取決於發心的質量。凡是修懺悔法應該先發六種勝善之心:

第一「慚愧心」,私自念想自己造成罪業,既慚於自己而內疚,也愧於對別人造成困擾;

第二是「恐怖心」,想著罪業果報成熟,還得自作自受,倍感驚恐;

第三是「厭離心」,我們每次造諸惡業,都是過去業力所使,不能自已,對此低級趣味生極大厭惡之心,如避怨賊一樣速速遠離;

第四是「迴向心」,把懺悔所得的功德,普皆迴向一切眾生;

第五是「平等心」,看一切的罪相,也是由我分別心所執,觀自他性空,怨親平等;

第六是「菩提心」,借此懺悔機緣,發心行菩薩道,與眾生同成正覺。

若能夠發起這六種功德心,作為懺悔之法的基礎,一切眾罪就都能懺悔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