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應世,需要有很多的本領,「膽識」就是必備的重要條件之一。
所謂膽識,世間上大膽的人很多,那些勇於冒險犯難,甚至心存僥倖為非作歹的人,雖然膽大,但識見不夠。這就好比一個人,盡管你不怕槍炮子彈,但到了前線,槍炮子彈可能打死你;你不畏懼豺狼虎豹,到了山裡,豺狼虎豹會吃了你。
所以,有膽量的人,還要有見識,知道何處是萬丈深坑,不要跳下去;懂得遼闊的大海游不過去,不要貿然強渡。又如賭博不一定能贏,不可以憑膽識去豪賭;搶劫難逃法網,不能夠想要僥倖致富。
胡適之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膽識;立大志、發大願,但要按部就班往前進行,就是膽識。有膽無識,縱能成功,非常危險;有膽有識,成功之後,必然安全。
怎麼樣才叫膽識呢?
一、處變不驚,是為膽識:北洋將領吳佩孚,在前線督軍,敵人的大炮飛來,炸死了身邊一個營長,頭上流下的鮮血,直噴到他臉上,但他指揮若定,終能穩定軍心,獲得勝利。朱元璋在陳友諒手下當兵時,陳的二名兒子一直想要謀害他,朱元璋知道後,千方百計對其示好,並不想逃避。正因為朱元璋能夠處變不驚,所以後來能取陳友諒而代之。孫中山先生因為陳炯明叛變,在永豐軍艦蒙難,因其處變不驚,終能轉敗為勝。處變不驚就是膽識,有膽識所以能化險為夷。
二、不畏艱難,是為膽識:人生的道路,到處都是崎嶇障礙,必須不畏艱難,所謂「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尤其要有膽識衝破種種的難關,才能有所成就。歷代開國的帝王將相,雖然「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此中要靠多少的膽識才能成事。梁啟超不受袁世凱的威脅利誘所動,毅然發表〈異哉,所謂國體論者〉一文;蔡松坡躲過袁世凱的耳目,逃到雲南組織護國軍起義,這都是需要無比的膽識,才能有以致之。
三、智勇雙全,是為膽識:歷史上的人物,有的很有智慧,但不夠勇敢,有的稱得上勇敢,但智慧不夠。例如,在《三國演義》裡,只有趙子龍稱得上「智勇雙全」,其他如呂布有勇無謀,袁紹、袁術有謀無勇,關雲長勇冠三軍,但謀略不足。在《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因為是落草為寇,即使再怎麼樣智勇,都不足道也。智勇雙全就如佛教提倡的「福慧雙修」,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福慧要雙修,智勇也要雙全,才是有膽識的人。
四、忍辱負重,是為膽識:在各種有膽識的人當中,莫如忍辱負重的人最有膽識了。周公輔佐成王,雖然受了冤枉委屈,但他忍辱負重,忠心為國,至死不改初衷。司馬遷無端遭受「宮刑」,雖然身心備受摧殘,但他仍忍辱含垢的完成偉大歷史巨著《史記》。能夠忍受侮辱傷害不以為苦的人,才算是有力量的大智之人;不能接受艱難挑戰,不名為有遠見謀略之人。古今中外,那一個成功的人物,不是因為膽識過人,不是經過忍辱負重而有成?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膽識的人,忍辱負重的精神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