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地經卷第二
大唐于闐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
菩薩極喜地之餘
「復次,菩薩如是已發諸大誓願,得堪能心並柔軟心及調柔心,成就淨信。能信諸佛正等覺者本所入行、修證到彼岸、修證諸勝地,成就諸力、成滿無所畏。由不共佛法不可映奪,不可思議諸佛法性引發,無中無邊甚深如來境界,隨入無量如來所行信果成就。舉要言之,能信一切菩薩正行,乃至佛地解釋加持。
「復次,菩薩作是思惟:『諸佛之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性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際,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難證,然復彼諸愚異生類,由墮邪見心之相續,由無明闇纏繞意識,由憍慢幢高建計度,由渴愛網希求作意,由逐諂誑稠林意樂,由慳嫉相應趣生處加行,由貪、瞋、癡積集諸業,由以忿恨熾然心焰,由顛倒相應引發業用,由以欲有及無明漏所繫心、意、意識,種子於三界中生,後有芽,所謂:名色俱生不相捨離,名色增長成六處聚落;六處成已,由互相觸因緣有受,展轉於受有忻樂者,增長愛取,增已成有,成就此故有生、老、死、愁嘆苦惱有情苦蘊。如是發生,離我我所,不實虛偽,空無作用,無動愚鈍,譬如草木如影而現;然彼有情不覺不知。』菩薩見彼諸有情類從大苦蘊不得解脫,為拔彼苦引發大悲,為欲令彼住於畢竟安樂涅槃,故興大慈。
「復次,諸佛子!菩薩如是以此隨順大慈大悲增上意樂住初地時,於一切事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捨,所謂:財、穀、倉庫等捨,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車璩、碼碯、錢物等捨,或以珍寶莊飾嚴具瓔珞等捨,或以殊妙象、馬、車乘、輦輿等捨,或以可意寺舍、園林、樓觀、流泉、浴池等捨,或以奴、婢、僮、僕等捨,或以國土、聚落、城邑、王都等捨,或以妻、妾、男、女等捨,或以一切所愛之事皆悉能捨,或以頭、目、手、足一切身份等捨,如是一切所施事中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皆悉能捨,如是菩薩住於初地能成大捨。
「復次,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訪求之時心無厭倦,即得如是無厭倦性;無厭倦者於一切論得無怯弱故,此菩薩於諸論中智得成就。此以如是諸論相應應不應作善籌量智,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故此世智而得成就。得世智已,應時、應分、應量而行;以慚愧莊嚴心之相續,勤修自利利他加行,由此菩薩慚愧得成。即於如是正加行中,皆能出離,得無退屈及無轉易力所持性,是故菩薩堅力持性而得發生。菩薩得此堅力持已,即能慇勤供養承事諸佛如來及教法中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淨信、慈、悲、慧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慚愧莊嚴、堅力持性、供養諸佛。
「菩薩住此極喜地中,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由此供養諸佛如來,發生成就有情方便,以佈施、愛語成就有情。後二攝法未全通達,但以勝解力故而行。於此十種波羅蜜多,施到彼岸而得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此菩薩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轉更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如巧金師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燒鍊,如是如是,轉得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於一切智所迴向者,倍復明淨隨意堪用。
「復次,諸佛子!菩薩住此極喜地中,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初地行相並得等流,應無厭足成此地支,第二乃至第十地中行相,並得等流亦爾。又此菩薩於諸地中所治對治應修善巧,於地壞成應修善巧,於地得修應修善巧,於地支清淨應修善巧,於地地運轉應修善巧,於地地安處應修善巧,於地地殊勝應修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應修善巧,於諸菩薩地清淨已,乃至轉入如來智地應修善巧。唯諸佛子!菩薩如是引發諸地行相善巧,始從菩薩初地昇進無有間憩,乃至轉入第十智地,以無憩行地智光明證佛智光明。唯諸佛子!譬如黠慧善巧商主,將欲率領諸大商侶往詣大城,先未發時訪求請問道中勝利,及於道中退轉過失,道處中間勝利差別,道處中間退轉過失,於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發足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彼大城。此大商主善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資緣,與大商侶度險曠野,身及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彼大城。唯諸佛子!菩薩善巧大智商主亦復如是,若住初地,於諸地中所治對治得成善巧,於地行相等流之中得成善巧,於地得修得成善巧,於地支清淨得成善巧,於地地運轉得成善巧,於地地安處得成善巧,於地地殊勝得成善巧,於地地得不復退轉得成善巧,諸菩薩地得清淨已,乃至入於如來智地得成善巧;是時菩薩,善受廣大殊勝福德聖道資糧,及善抉擇智慧資糧,將欲率領無量有情諸大商侶,往詣一切智智大城;先未發時,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諸菩薩地聖道功德,及從此道退轉過失,於道處間勝利差別,於道處間退轉過失,廣大福智聖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勝進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於一切智智大城。此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福慧聖道資糧,將已成就無量有情,諸大商侶經過生死曠野險道,自身及彼有情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於一切智智大城。唯諸佛子!是故菩薩,應無厭倦修行諸地瑩飾差別。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提薩埵極喜初地趣入之門。住於此者生處多作贍部洲王,得大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有情,善巧能令諸餘有情遠離慳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剎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壽百劫,於前後際各能入百劫,於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遶。從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加持、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若有集眾善, 具修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淨意樂大志。
成就妙勝解, 隨順悲愍道;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為獲佛十力, 及以無所畏;
成佛不共法, 救攝群生類。
為得大慈悲, 為嚴淨佛土,
為轉大法輪,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悲先智為主, 攝以方便慧;
淨意樂所持, 如來力無量。
無礙智現前, 隨順自然智;
具受佛法誨,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即超凡夫地, 入菩薩正性。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紹諸佛聖種, 決成無上覺。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勤修正加行。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勐心, 及多慶躍心。
遠離於鬪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德慧;
此處我當得, 念是極生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惡名死, 惡趣處眾怯。
由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故諸佛子, 遠離諸怖畏。
恆有信恭敬, 常行大慈愍;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游正法苑, 無厭求多聞;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引平等心;
一志求佛智, 緣慮十力等。
修行到彼岸,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常能護實語。
不污如來家, 不捨菩薩學;
一切智智心, 不動如山王。
不捨世間事, 而入出世道;
以無厭足心, 修覺分資糧。
常恆無異念, 轉求增勝道;
如是法相應, 名善住初地。
引發大誓願, 大勇決大行;
願當能供養, 承事諸世尊。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奉覲諸佛, 修行最勝行。
成就諸群生, 往趣諸世界;
嚴淨佛國土, 令智者充滿。
與諸菩薩眾, 一心等修行;
以身、語、意業, 所作無空過。
一切毛道中,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若有情界盡, 世界、虛空界,
法界、涅槃界, 世間佛興界,
諸如來智界, 及心所緣界,
入如來智界, 世法智轉界。
彼諸若有盡, 我願乃有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無盡。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諸有情。
知從因緣起, 即興大慈悲;
如是苦有情, 我今應救拔。
為救有情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與珍寶, 及以象馬車,
頭目併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諸論, 其心無厭倦;
善解字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金數燒鍊。
菩薩住於此, 鍊治一切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領諸商侶;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勐無障礙, 乃到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有情, 慈心無損害。
統領贍部洲,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已國王位;
佛教中出家, 勇勐勤修習。
得百三摩地,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遊行照亦爾。
成就百有情, 能知百劫事,
入於百法門, 示現百化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若願自在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菩薩離垢地第二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法;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欣慶。
悉從於座起, 踴在虛空中;
普散上妙花,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眾菩薩言:「唯諸佛子!若是菩薩善瑩初地欲求第二菩薩智地,當起十種心之意樂。何等為十?所謂:正直意樂,柔軟意樂,堪能意樂,調伏意樂,寂滅意樂,賢善意樂,不雜意樂,無顧戀意樂,勝妙意樂,廣大意樂。起此十種心意樂已,即得安住菩薩第二離垢地中。唯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遠離殺生棄捨刀、杖,不懷瞋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諸有情有命之者,常有慈愍利樂之心;而此菩薩尚以計度於有命者不作惱害,何況於他諸有情所起有情想,正意思惟以麁身業而行殺害。離不與取,於自財位常知止足,有愍不壞他世財位,若物屬他有他物想,終不於此發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諸資生具。離欲邪行,於自妻屬常知止足,不求他妻,於屬他女及他妻妾親族媒定法所護女尚不發生貪染之心,何況彼此二形交婚或於非道。離虛誑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能覆見忍樂照以誑他意出虛誑語,何況故犯。離離間語,為諸有情常不破壞,無惱害故而修正行,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於未壞者令不破壞,已破壞者令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離麁惡語,謂所有語蜇螫麁獷磣刺於他,令他瞋恨背面慘厲,庸淺鄙惡不可樂聞,聞者不悅瞋忿所出;如火燒心令生怨結,意起熱惱不可愛樂,能壞自他心心相續,如是等語悉皆遠離;常作潤澤柔軟悅意,深可樂聞,聞者生喜,善入於心,風雅典則多人愛樂,多人悅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能淨自他心相續語。離雜穢語,善思審語、時語、真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有分段語、隨時籌量有緣起語,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其心無貪,於他欲樂及他財位、他資具中,不起貪愛,不求、不願、不生貪心。心無瞋恚,常於一切諸有情類,發起慈心及利益心、憐愍心、安樂心、潤澤心、攝益一切世間之心,永離忿恨、嫉妬、瞋恚,常思順行仁慈祐益性,得正見隨順正道。捨離種種占卜、吉凶、邪戒者見,其見正真無諂無誑,於佛、法、僧起定意樂。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無間、無缺護持十善業道之時,引發如是心之意樂,有情所有險穢惡趣深坑施設,此悉皆由受行十種不善業道;是故我當自住正行,亦勸於他住於正行。所以者何?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復作是念:『由現受十不善業道,有捺落迦、傍生、鬼趣。復由現受十善業道,方有人趣乃至有頂受生差別。從此已上由慧行相修習,即此十善業道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隨聲聞行故,成聲聞乘。又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非他所引自覺悟故,闕大悲方便故,悟解甚深緣起性故,成獨覺乘。復從此上修治清淨十善業道,由心廣大無限量故,具悲愍故,方便善巧之所攝故,發大願故,不捨一切諸有情故,現觀如來無量智故,能成菩薩諸地清淨到彼岸淨廣大正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以一切種得清淨故,乃至能成諸佛十力及餘一切佛法修證,是故我今於同出離,遍於一切行相清淨出離之中應作加行。』
「唯諸佛子!菩薩轉更應如是學。復次,十種不善業道,以由上品積集多作為捺洛迦因;由中品故為傍生因;由軟品故為鬼界因。害生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不與取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乏少資財;二者、共分資財。於欲邪行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妻不貞良;二者、眷屬不可依怙。虛誑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離間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眷屬乖離;二者、多被毀呰。麁惡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聞不可意;二者、言多諍訟。雜穢語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辯不明瞭。貪慾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將導於捺落迦,將導傍生,將導鬼界;若復人中受生,引二種果:一者、墮在邪見;二者、心多諂誑。如是此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諸大苦蘊;是故我今永離此十不善業道,於內法苑賞翫法樂,即此菩薩自善安住十善業道,亦勸於他令住其中。
「復次,菩薩於有情所轉更發起利益心、安樂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軌範心、發起師心。此作是念:『苦哉!有情墮在邪見,隨邪思量,順邪意樂,行於僻路稠林之中;我應令彼歸於正趣正見之道,令得安住如實法中。是諸有情互相乖離違諍欺凌,常無間斷,忿恨熾然;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是諸有情心無厭足,希求他財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是諸有情隨貪、瞋、癡因緣而轉,常以種種煩惱火焰之所燒爇,不復訪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熾火,住無災患清涼涅槃。是諸有情癡昏瞖瞙無明黑暗之所覆蔽,入在廣大黑暗稠林,遠離慧明墮大暗處,趣入見取險難之路;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能知一切法如實性,不隨他教。是諸有情馳騁生死曠野險道,將墮地獄、傍生、餓鬼惡趣深坑,投妄惡見邪見絙網,愚癡榛梗之所覆蔽,行邪僻路,喪失慧目,闕大導師,有非出離想游波旬境,劫賊所擒遠離大悲善巧導者,趣入諸魔意樂稠林,去佛意樂極為深遠;此諸有情我當從彼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救拔濟度,令得安住一切智智無畏大城。是諸有情沒大瀑流,波浪淪溺入欲有見,無明瀑流沿生死駛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隨順欲恚害覺瀰漫,身見羅剎之所執持,趣入欲習氣洄澓旋返,於中沉溺欣樂淤泥洪濤漂擲,我慢灘渚無有依怙,不能超越六處聚落,遠離善巧能濟度者;我以大悲善根勢力,救拔令住於無災患離塵寂靜,無諸恐怖一切智洲。是諸有情閉在於彼多苦愁惱憂,隨非愛愛憎連縛,常與愁嘆相應隨轉,渴愛械鋜之所撿系,無明昏暗稠林,覆障三界牢獄;我當令彼永離三界,住無障礙究竟涅槃。是諸有情執著於我,從蘊執藏不能勝進,隨順四種顛倒而行,依止六處空曠聚落,被四大種毒蛇迫逐,五蘊怨賊之所嬈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依著處,謂於離障無餘涅槃。是諸有情勝解下劣怯弱狹小,聞興無上一切智心,設求出離唯發聲聞、獨覺乘意;我當令觀微妙佛法,住於廣大無上道心。』
「唯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淨戒力所住持,善巧引發諸所作事;住於菩薩離垢地時,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於僧伽眾而作恭敬。以此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如來正等覺所,以尊重心復更諮受十善業道,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由是菩薩於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俱胝劫、無量百俱胝劫、無量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劫、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唯諸佛子!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遠離慳悋犯戒垢故,佈施、淨戒清淨成滿;然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到彼岸中戒到彼岸而為增上,餘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
「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二離垢地也。菩薩住此受生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有情犯戒之垢,善巧令彼有情安處十善業道。諸所作業或以佈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復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千三摩地,能見千佛,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千世界,能往千剎土,能照千世界,成就千有情,能住壽千劫,於前後際能入千劫,於千法門能正思擇,示現千身,身皆能現千菩薩眷屬圍遶。自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正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滅與賢善;
無雜無戀勝廣大, 以十意樂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無惱害,
離不與取、欲邪行, 誑惡、乖離、雜穢語,
不貪財位常慈愍, 正見直心無諂偽;
離險奢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傍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勐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法苑。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有頂諸喜樂;
聲聞、獨覺、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曠野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禁系受眾苦;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鍊真金以礬石。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有情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勐精進一剎那, 獲千等持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菩薩離垢地第二竟
佛說十地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