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
「爾時,彼天漸更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若歌若舞種種嬉戲,共受第一勝業果報。彼一切天種種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供養已,坐在一處。一切坐已,歡喜語說。既語說已,天王告言:『汝一切天樂行放逸,相隨而來。自今以後,護命護法,勤行精進。以護法故,常受快樂,乃至涅槃捨身已後,永無苦惱,常受天樂。』
「爾時,彼處一切天眾皆共和合,夜摩天王為說偈言:
「『世間種種界, 種種業自在,
天種種道來, 善業生此處。
有中如是來, 有中如是去,
如彼來時業, 如來去亦爾。
諸有和合事, 諸有意不亂,
皆是善業作, 精進勿放逸。
長久時受樂, 此後必定退,
退為第一苦, 當有則無疑。
彼如是之義, 我召汝為說,
汝等一切聽, 如如來所說。』
「夜摩天王如是普為彼一切天和合利益已說此偈,告天眾言:『汝等樂行境界所迷,然不覺知,天則減劣而不增長。此境界樂,一切無常,當不寂靜,得不饒益。所謂何者?一切皆聽!如汝所見,六正覺知者,七寶塔廟種種七寶莊嚴成就。所謂六者:一是尸棄正覺知者;二、毘婆尸正覺知者;三、毘舍婆正覺知者;四、迦那迦牟尼如來正覺知者、五、迦羅迦居村陀佛正覺知者;六、迦葉佛正覺知者。此六佛塔,天中久作,次第耳聞,我今供養。以何因緣?一切如是,我不曾見,我少心故。彼諸世尊利益安樂諸世間故,往世曾來到此世間,我以如是次第聞來,得如是法。
「『彼迦羅迦居村陀佛,為夜摩天作大利益。謂利益者,一佛塔化,是大希有如來境界,令住此間。若此世界不敬沙門、婆羅門者,天朋則減。此減劣相於此佛塔光炎之中,我皆現見,若減若退,唯我獨見。汝等放逸,放逸行多,是故不見,以著境界受欲樂故。我以歌聲召汝等來,為利益故。汝等放逸,放逸而行即是死退。我恐汝等食善業盡,墮於惡道,故召汝來。六佛世尊利益無量諸眾生故,已所說經。彼諸如來於此塔中,皆悉書之,我已誦得。天今善聽,我為汝說,勿後退時而生悔心。』
「爾時,彼天第一敬重,專心思念,一切默住,二種敬重:一、敬天王;二、敬重法。諦意正住,其心不動。
「天王既見天眾如是善調伏故,普告之言:『汝等始入初如來塔,尸棄如來壁上書經,饒益天眾、利益天眾、安樂天眾。』彼最勝天共其天王牟修樓陀最初入塔,見尸棄佛毘琉璃像,在青寶床加趺而坐,於其壁中自書經言:
「『諸比丘!若天、若人有八種法障礙善法。何等為八?諸比丘!所謂一者,若天、若人為放逸壞,不能作善——若世間善、出世間善。世間法者,若心懈怠、若心放逸,行放逸行,彼世間法一切皆壞。若放逸者,於善友所不能看視,則為中人;若是怨家,怨則增長,求覓其便。此是放逸妨世間法;諸有懈怠放逸行者,不能成就如是之業。彼人業盡,知友亦盡,怨家熾盛增長大力,室家皆失,貧窮無物,為他輕賤。第一凡鄙,所謂貧窮。諸有貧窮凡鄙丈夫,善友知識、親舊兄弟,貪瞋邪見一切增長。彼愚癡者最為凡鄙。何以故?不善行故。天所棄捨,一切侵陵,為他侵己或時致死,或時商賈亡失財物,以其放逸,放逸行故。若諸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如是放逸;常勤修行無記禪定,不得盡漏;唯貪食味,佔相食時,妨亂其心。如是放逸,放逸行者,常一切時心不清淨,貪著食味猶如畜生食吐之者,其心如狗,亦如受持烏狗戒者。如是之徒常放逸行,不讀誦經,於眷屬中、於多聞中,是少智者是為凡鄙,為諸檀越之所輕賤,離無所畏。第一無畏,所謂多聞,能思惟法;第一凡鄙,所謂少聞。彼少聞者,為他輕賤,不知自過,而於他所多貪瞋癡;於多聞者、真實知者,若於尊長、若於檀主有善根者,以愚癡故、放逸多故,生瞋心瘡。不善業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放逸行者,如是人中行放逸故,於世間義、出世間義以為妨礙。
「『諸比丘!云何天中放逸,破壞此天?自性行於放逸,放逸行天其心愛樂觸味色香而行放逸,不見老至、不見破壞、不見退沒,心不思惟善業盡滅,不習作法,不敬重佛及法、眾僧。彼離善心,行於放逸,佛出世時,不見不知,心不生信。怖畏近至、衰禍近至、死苦近至,離別之苦近至不遠,天女棄捨。大怖近至,如在嶮岸而墮墜者,於先境界所受樂事不具足見,於異世中不隨順行,於臨死時,不與其樂亦不安慰。如是境界皆悉破壞,無有氣勢,於諸有中異處去時,不共相隨。若作放逸,放逸行業——彼於有中則隨逐行。彼境界渴,心未厭足,放逸而死。一切天捨,心生驚怖,迷於境界如是而死,彼時相應,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處。是故天人一切不應行於放逸。』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天一切時, 成就境界樂,
彼天既破壞, 諸業隨逐行。
樂不可常保, 業聚集不失,
樂所誑癡天, 由業不自在。
境界現生樂, 後能作衰惱,
染著境界天, 心常亂不定。
不知善福業, 是生死病藥,
如藥燈亦爾, 為歸亦為救。
有中之善業, 隨逐於眾生,
是故黠慧者, 常應勤精進。
修福德為吉, 捨境界為善,
若有智眼者, 知畏未來世。
黠慧預生怖, 愚則至時畏,
智者如是知, 心常慮破壞。
若意常愚癡, 則喜樂境界,
為境界所迷, 後則心生悔。
諸有身和合, 智常不濁者,
皆作福德業, 無福德則苦。」』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示彼一切天眾,尸棄如來所說偈頌壁上書字最初法已,次第復示其餘七法,作如是言:『我復為汝說餘七法。次謂傲慢無時[宋-木+惺]寣。傲慢行者,常不[宋-木+惺]寣,於天人中恆為妨礙,常妨一切世間之法、出世間法。云何名為妨世間義、出世間義?身傲慢者,亂其心意;一切法義,意為前導,是故轉行。彼亂心意,行不善處、非所應處,非時而行,行邊嶮處近惡知識。不自測度亦不知他,不知自力、不知他力。以傲慢故,不能作業,於自家事不知籌量,如狂不異。不行正行,一切眾中最為凡鄙,又於諸親兄弟等中最為下劣。彼不應作而便作之,所應作者則不能作。彼所應作、所不應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作與不作。於法、非法亦不能知,又亦不知應說不說、應行不行,亦復不知是處、非處。如是一切悉皆不知。以傲慢故,而不能知持戒之法。又慠慢故,不知時節、不知方處、不知住心及不住心。以傲慢故,不知樂時、不知輕重又不知真、不知非真,戴面而行,無所畏忌。
「『又此傲慢於出世間法義妨者,云何為妨出世間義?為此傲慢所妨亂者,不知業因、不知果報、不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儀、不知方處、不知時節、不知裁量足與不足、不知大眾。雖得聞法,不能修行;於未聞法,心不欲聞,無心訪問。凶頑不畏,語不依理,心意動亂如風動塵分散處處,彼心如是常亂不定。彼心意亂傲慢行者,不修禪定、不能攝心,見色則著,樂於境界。或時著欲,眼常動轉,如是[懂-重+隻]者,不正眼故,行於傲慢,或因著欲或是醉亂,或時禍祟或時狂病,一切時爾,更不餘異。彼如是故,為諸世間之所詳指。如是指故,則為一切之所輕賤,不知自過。彼非饒益又非利益,亦非安樂,彼則於義皆不成就。
「『云何傲慢於出世間法律為妨?云何復於傲慢者中以為妨礙?謂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為鄙劣。此法毘尼能離傲慢,一切端嚴;不離傲慢則不端嚴。彼傲慢人不能修禪,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處,不能說法調伏檀越,唯貪飲食床臥敷具,唯不善觀。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之人非世間道、出世間道二處安隱。
「『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財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飾莊嚴等慢;五者為王供養故慢;六者婦女親近故慢;七者他妻亂心故慢。此總為慢,減句、殘句或復滿句。此一切法,彼慢為妨。如是人中少有富樂,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況天中此則是慢。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行盡、不知善業若不善業。彼一切時常恆如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盡,業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道。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妨出世道。彼一切天愛善業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慢行,不知自業,不近其餘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不信不入。以於正法不隨順故,行於惡道。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不敬尊長亦不親近有智慧天。為欲所誑,貪著境界。於此天處臨欲退時,乃生悔心。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應離慠慢。若不捨離,則如熾火燒胡麻等。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放逸則破壞, 為慢所迷惑,
若天若丈夫, 不得寂靜樂。
若樂放逸行, 是則名為死;
諸放逸樂過, 退墮地獄中。
不正道行過, 是則名放逸;
放逸誑心天, 則入於地獄。
憙樂於不實, 於實不憙樂,
放逸垢闇故, 天為欲所誑。
欲所迷癡天, 放逸慢亦爾,
不能真實見, 如生盲於道。」
「『尸棄世尊如是已說放逸慢心妨礙世間、出世間法,又復第三示破戒過。如是之事,彼佛世尊悉知無餘,如實諦知破戒過患,塔中壁上次第書之。』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示彼天眾,塔中壁上不持戒過書畫文字:
「『不持戒者,是諸天人第三過患,非是利益,非世間道、非出世道,世出、世道一切皆非。何者?人中不持戒故,妨世間道。所謂受戒愚癡之人,既受戒已,應作、不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是處、非處。作過患已,覆藏在心。兄弟因緣,如是破戒專為兄弟諸親舊等,不顧念戒或不取戒,受已則犯,不生忌難。以如是故,為諸親舊兄弟眷屬一切人等皆悉輕賤,作如是言:「此不持戒,不勤精進,身口意戒一切不持。」如是諸親至兄弟等嫌賤輕薄。以輕賤故,時節吉凶皆不看視,不與往還。吉凶等會,不請不喚、不信不敬,以如是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不攝戒故。本善友者,則為中人;若先怨者,則求其便;若非怨親,則不攝之以為朋侶。如是之人如樹根斷,風吹倒地,如是倒已,一切物失,諸親等離。彼人自心本性輕動,以輕動故,內則懷惡,於一切人多貪多瞋,心邪疑慮,分別悕望欲為惱亂,其心常瞋一切眾生,面色不好,無有威德,心亂不定,恆常貧窮。如是之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是故常應念作利益,受戒持戒,不妨世法。
「『是持戒人以戒因緣,心意堅固,常正憶念,信於善友。若王大臣信彼人故,以大貴價金寶銀寶,種種寶物一切委之,若隱密語信而向說,若王、王等寄物不侵,密語不露。以護戒故,為人所信。又復諸親兄弟眷屬一切時人信愛供養,皆悉敬重過於尊長,持七種戒,王亦供養,知識親等皆悉供養。如是之人一切人信、一切人愛,財物具足常不貧乏,皆不能與作不饒益,第一大富。以大富故,能行佈施,能作福德,正意善住不壞智慧。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彼人如是微少破戒,則為輕劣,何況修行出世間道。如是之人意動不住,於業果報,盲無智眼。或不持戒或破多戒,唯一戒在或全無戒,他謂比丘:「彼人唯有比丘形服,猶如貝聲。」心常諂曲,誑諸檀越,作如是言:「我持佛戒。」如是之人實不持戒,聖所愛戒實不成就。彼是誑賊,誑諸世間、諸天及魔、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諸天人等,自他俱誑,不如說行。如是之人內空無物,不實不堅,如水沫聚,誑一切人,第一諂曲。彼人多求床臥敷具病藥所須,處處多取。彼人常沒生死泥中,或生地獄,若地獄等諸惡趣中。彼人破戒,取不應取,以破戒故,不善分攝。如是之人,乃至不應於僧地中行至一步,以不相應、非所應故。何因緣爾?以諸檀越修治彼地,為持戒者諸比丘等,不為無戒、破戒比丘,不為一切無善心者。如是之人於彼地中行至一步亦所不應,何況敷具病藥所須,及餘一切諸受用物。「『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比丘無戒, 是賊中之賊;
內滿爛膿等, 外披服袈裟。
一切虛不堅, 猶如水沫聚,
如是空無戒, 妄說是比丘。
破戒屬地獄, 僧寶所不攝,
為心所誑故, 身壞墮地獄。
遠離法毘尼, 自業故墮墜,
垢闇之所覆, 常受大苦惱。
不著善法衣, 裸露善人棄;
以離善業故, 惡將至地獄。
聚集不善業, 苦門則開張,
生死縛堅牢, 破戒故如是。
為破戒火燒, 彼則為極燒;
如是缺戒者, 必定入惡道。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諂受戒, 必定入地獄。
彼人於日夜, 常增長不善,
若能持戒寶, 則能壞破戒。
若人空無法, 唯有闇和集,
彼無一念時, 而暫不破壞。
為破戒所羂, 垢故善人捨,
破戒羂常牽, 捨戒不善者。
無戒若破戒, 親附惡知識,
若習近欲者, 此地獄因緣。
無戒愚癡人、 或復[懂-重+隻]動人、
惡業相應人, 去地獄不遠。
業有相似果, 此云何不知?
癡故自為患, 而著遊戲樂。
日日常增長, 惡河不可渡,
苦波滿其中, 如是漂眾生。
彼人非生善, 彼人非善心;
若捨離法者, 則攝不善法。
若身攝善法, 是第一善道;
行彼句之人, 則到不退處。
受持戒讀經, 愛樂善法者,
正行常調伏, 彼則離苦惱。
此不持戒垢, 則能令穢污,
彼以壞學故, 為地獄所攝。
如是一切知, 應勤心取戒,
一切生死海, 無戒是因緣。」
「『如是所說一切人等出世間道,無戒故妨。云何天中無戒為妨?此世間中業果之地,若於此中持七種戒,攝取和集,天中受樂,久行放逸,乃至樂盡,然後退墮。如燈油盡,燈炷盡故,光明亦盡。
「『云何妨礙出世間道,謂不持戒?彼持戒人生於天中,生彼處已,如是心念:「我於人中持七種戒,生於此處,與天平等。」此始生天以著境界,愛慾樂故,一切皆忘。若其餘天不忘持戒,則示此天持戒業果,為其說言:「汝本人中持戒具足,生在此處。」彼始生天以心動故,著境界樂,不聞語聲,不入不取、不信持戒,故不能取善業果報。境界勢力動其意故,彼不持戒、不隨法行。彼如是天,破壞善法,是故退墮。如是持戒,生於天中,或生世間或出世間。彼世間者,以持戒故,此是一種。出世間者,則是菩提。此第三法,不持戒妨。
「『何者第四,天人妨礙?所謂懈怠。樂懈怠人、若染著人,如是之人,一切普遍於一切種一切世間所有諸法皆不成就。彼懈怠人七種法劣。何等為七?若人懈怠,無增上果,則是二劣。以是劣故,供養則劣,財富亦劣,境界智劣。如是劣故,一切世間正士不近,世間人情問訊則劣。彼人如是一切世間諸事皆劣,是故頑鈍,一切所作皆悉失壞。如是人中世間法義,懈怠為妨。
「『云何人中而能妨礙出世間法?以懈怠故。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業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藥所須,飲食豐樂。我於晝夜無所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既出家已,不讀誦經、不能止惡、不行善法、不修禪定、不持禁戒,常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養食用豐足,不樂持戒、不樂智慧。少智過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懈怠少福德, 癡能破壞心,
一切親等薄, 善道不可得。
懈怠及惡業, 或為癡所覆,
妨礙涅槃道, 得不善惡果。
無羞無慚愧, [懂-重+隻]動惡知識,
皆是苦惱因, 智者則捨離。
邪及慢大慢, 如是我慢等,
常捨此一切, 受苦惱因緣。
若為懈怠覆, 不憶念發動,
出氣與死等, 空得命無果。
懈怠所患者, 有命亦同死,
如是懈怠人, 心念死為勝。
若溺懈怠泥, 沒苦海不出,
若人勤精進, 則渡生死海。
少力懈怠人, 如愛飲食羊,
命未盡如死, 若死入地獄。
貧窮癡如羊, 或為苦所攝,
若人食他食, 懈怠是因緣。
若有懈怠者, 多依他活命,
多貪著美味, 心惑常樂欲。
彼則不知諦, 唯貪著食味,
死時既到已, 悔火自燒心。
諸有忍寒熱, 乃至飢渴等,
如是身受苦, 後時得寂靜。
莫起懈怠意, 懈怠則怯弱,
不能忍生死, 不得脫苦惱。
懈怠空在世, 善人中凡鄙,
未來世亦空, 不曾得寂靜。」
「『懈怠之人除此過已,復有異過,所謂遠離出世間道。懈怠之人是不善人、是退沒人。
「『云何諸天失於世間及出世間法律毘尼?云何諸天妨世間道?謂此懈怠復有餘業,若緣善故,得生天中。彼天復為懈怠所壞,一切愛聲觸味香色,心復不樂,不樂園林、天可愛處,不飛不走,不聽歌聲,自亦不作。不飛虛空,不從山峯至異山峯,不在河中,不涉波鬘乘鳥遊戲。如是樂者夜摩天王有如是樂,彼懈怠天亦不往詣,夜摩天王所有一切諸境界樂皆悉不受。普彼一切如毒如怨,一切是垢。此是懈怠妨礙世間。
「『云何懈怠而復妨礙出世間道?若復餘天常聞正法,受樂正法,彼不能近。遠離正法,於未聞法,無心欲聞,設聞不持,又亦不習,不近尊長,不學智學,離一切法、離一切善,常樂生死,常受苦惱。何以故?彼離道故,則於有中而不得脫。彼為懈怠之所壞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彼則常為生老死等之所籠系,受諸苦惱,世間流轉。彼懈怠者如是懈怠,則是一切不饒益事,亦是一切惡道之本、生死種子,是故世間一切苦惱由之而生。是故世間若有欲脫生死縛者,則應精勤,捨離懈怠。諸有一切不饒益事,皆此為本,此如是等一切懈怠,則於苦海不可得渡。此之懈怠有無量過。
「『又復除此四種過已,有第五過,諸天人等,妨礙世間、出世間道,所謂惡貪。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普為妨礙。云何天人於世間道、出世間道惡貪障礙?所謂俗人以貪心故,行於非法,常樂財物,愛物之心如河水旋亦如獼猴。心愛物故、欲取物故,設諸方便,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思惟:「我今當設何等方便、何等欺詐誑惑他人?」心常如是欺詐誑惑,復為他人如是教示欺詐誑惑。
「『如是之人多作非法,以如是法復教他人。如是之人貪心則多,如是思惟:「他所有物,皆悉屬我。」彼人如是心思惟已,復教他人。教他人已,即共相隨欺詐誑惑,設諸方便誑惑他人,取其財物。如是誑已,心生歡喜作如是念:「我善能作!我能欺詐誑惑他人,得其財物。本是他有,今則屬我。」起如是心,是故歡喜,得其滋味,如是次第樂行多作,令他苦惱。惡貪覆意,破壞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處,或燒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處。為一切人之所棄捨,一切善人之所嫌賤。是諸國土之大棘刺,城之棘刺,聚落棘刺。破壞國土、破城、破村、破壞屋舍,壞他種族,常一切時,樂如是惡,令他衰惱。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是世間中惡貪之人,是惡貪人妨礙世間。惡貪既集,又復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惡貪增長,如是如是惡貪方便,如是如是得他財物,如是如是轉復增長。是故修行福德之人勤捨惡貪。何以故?第一垢者,所謂貪心取他財物。彼垢壞者,入於地獄。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人行欺詐, 方便取他物,
則是大貪心, 常行不善行。
彼人於晝夜, 心常不清淨,
為貪覆其心, 常悕望他物。
彼人如劫火, 自體本性惡,
一切所怖畏, 猶如惡毒蛇。
若人為惡貪, 常覆其心者,
恆入於地獄, 及在餓鬼等。
大地獄火中, 熱處既脫已,
若生得為人, 五百世貧窮。
毀面而皺口, 常受於苦惱,
為貪壞心者, 皆如是受苦。
若人捨離貪, 常悕求智慧,
恆有神通力, 則行於善道。
除卻心中貪, 猶如閉蛇窟,
若為貪蛇齧, 必定受苦惱。
若懷貪心者, 念念轉增長,
如火得乾薪, 熾然而增長。
愛樂財物人, 恆常悕求物,
死時既到已, 有物皆捨離。
若作惡業已, 終竟不捨失,
彼人為貪縛, 將入地獄去。
財物則屬他, 自得惡業污,
非財見為財, 非樂謂為樂。
惡貪住心中, 見怨如善友,
貪火能燒人, 智者不集貪。
為貪所燒人, 後時入地獄,
世間財如山, 一切皆無常。
云何為財物, 如是作惡業?
唯有愚癡者, 能作如是惡。」
「『如是惡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如是惡貪妨礙世間。集惡貪者,日日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熾然增長。如是惡貪得財物故,如是增長,共貪慳嫉增長熾盛,是故諸有福德之人應當捨離。汝等天眾當如是知:有治生人賤買飲食、若餘物等,若作齋會佈施沙門、若婆羅門,為令他知,謂是福人,真實可信;知人信已,然後自物貴賣與他。此雖佈施,非清淨心,為令他信,治生求利,賤買貴賣。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惡貪,善人則捨。
「『又捨惡貪。言惡貪者,所謂法師說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寶用,此是惡貪,則應捨離。又捨惡貪。言惡貪者,謂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繡像,或[疊*毛]等上畫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銅等像,賣如是像。彼是惡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人中則有如是惡貪妨世間法、出世間法,智者呵毀,智者捨離。
「『云何名為天中惡貪?汝等天中如是大樂,猶故惡貪。如是現見此金銀山、毘琉璃山、青寶之山、大青寶山、頗梨山中,汝等一一遊戲受樂,於一山中既受樂已,復向餘山共諸天女種種受樂,天眾圍遶。如是一切由貪故爾,非餘所作。汝等天眾愛共貪縛,墮於惡道而不覺知,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愛眷屬等離。不覺退時,種種衰苦。汝等天眾以貪心故,不畏不覺。汝等天眾如是貪心無量無邊,魔業貪心,不知厭足、不畏離別、不畏死苦。如是惡貪妨世間道。
「『云何天中貪心妨礙出世間道?此愛聲觸味色香等,憙樂受樂。貪心諸天不就其餘少貪天所聽法聞法、求法學法,不欲聞法令心白淨。一切善法勝根本者,所謂覺法。一切法覺,要由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覺。何故不覺?以放逸故。復以何法是放逸根?所謂貪心。是故應當捨離貪心,若捨貪心,則到涅槃。貪所覆者,流轉生死。
「『天眾當知!出世間道,天人之中惡貪妨礙,是故智者常應精勤,捨離惡貪。施有三種:一、資生施;二、無畏施;三為法施。彼資生施,生報天果,不能佈施;此人勝天,非天勝人。如是人身第一難得,若得人身不行佈施,則為虛生。如商賈人得值寶洲,不知取寶而便空還,若得人身不知捨財而佈施者亦復如是。
「『何者復是無畏佈施?凡有幾種無畏佈施?無畏佈施,凡有三種:一者救命,施其無畏;二者妻子為他拘執,方便救攝,施其無畏;三者防護畏失物者,施其無畏。彼救命者,生人天中,報得長命。護失物者,生則大富,所有財物,王賊水火不奪不壞;若為國王或為大臣,以彼業故,有大力勢、有大名稱,在所生處恆常大富。救妻子者,若生人中,善攝妻子;天上退時,天女不捨。如是三種無畏佈施。
「『何者法施?法施二種:一、世間法用以佈施;二、出世法用以佈施。彼世間法用佈施者,謂以四禪、世間中智和集佈施。於人天中受世間樂,天人中生則生邪見。出世間法而佈施者,以不瞋故生天人中,或生欲界或生色界。若生欲界,彼或在於一百九十八地上生,隨願生彼。若生色界,則得解脫,以果勝故、大智慧故、依處勝故,則得解脫,生淨居處。若因願力為轉輪王,主四天下,有金輪寶。寶有十四,所謂七寶、七相似寶。善願力故,盡滅諸漏,得緣覺道。以願勝故,則成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法佈施因緣勝故。此三種施,汝等天眾一切皆無。如是義故,人則為勝。天為報地,人為業地、業因緣果。如是人中,天因緣生,業果則勝。如是人勝,天為不如。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