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九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八(夜摩天之四)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夜摩天中復有地處,名為積負。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行善業精勤持戒,常不惱他,持戒和合,成就不缺、不孔、不穿,堅固不壞,能閉一切惡道之門,清涼一切惡道熱惱,能作歸依,猶如父母於未來世。隨順而行三種功德具足相應。何等三種?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行道邊、若四出巷,巷巷而行,或乞食行或時餘行,若見婦女種種歌舞莊嚴音聲,不生愛念,心不願樂,見他所作,心不隨喜,慶他作善,教他懺悔,說其過失,言此婦女第一過因,所謂邪行,以此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如是持戒,梵行清淨,身壞命終生夜摩天積負地處。

「既生彼已,善業力故,於中受樂。謂積負山五百由旬,滿中諸鳥音聲可愛,跋求之聲山中甚饒,普彼山中,音聲可愛。然彼天子初生之時,七寶樹下如是而生,如閻浮提睡眠之人,他人拍手聞聲覺者,彼天如是聞鳥音聲可愛故覺。彼天之身所有光明,勝於秋時山頭出日所有光明。彼日光明則為不如少分相似,天光明勝。而彼天子忽然覺已,善業力故,令使彼鳥為說善業相應偈言:

「『離筋羂所縛,  屎尿唾等處,
  如是婦人身,  故來生此中。
  閃誑曲不直,  見男心歡喜,
  心迷不定住,  汝不識故來。
  不實語誑他,  莊嚴令人樂,
  彼巧誑婦女,  善能誑男子。
  婦女猶如蜂,  樂種種花中,
  種種男子處,  如是生愛樂。
  如蜂嗽花已,  然後異處去;
  婦女亦如是,  嗽男異處行。
  得物如賢善,  常瞋不可調,
  誑惑男子已,  復行於異處。
  以誑幻器仗,  如惡毒不異,
  此婦女殺男,  能作不利益。
  猶如風空火,  不可執持取,
  種種多方便,  婦女不可護。
  不利益病死,  作不善業等,
  女第一因緣,  能壞涅槃行。
  若在種種處,  隘迮怖畏處,
  世間男得苦,  皆因於婦女。
  非少非中年,  非未老寂靜,
  婦女性心動,  如日之光明。
  婦女非常友,  如燈焰不停,
  彼則是常怨,  猶如畫石文。
  唯親近富者,  無物則厭人,
  有物婦女近,  無物婦女舍。
  與物與供養,  作種種功德,
  其心如火焰,  而不可秉執。
  男如是隨順,  如心之所欲,
  彼如是婦女,  恆常誑男子。
  如蛇花所覆,  如灰土覆火,
  色如是覆心,  婦女亦如是。
  猶如見毒樹,  悅眼而不善;
  婦女如毒花,  智者應捨離。
  悕望見婦女,  復樂於境界,
  彼恆不得樂,  非此世他世。
  若普樂放逸,  懈怠動諂誑,
  近惡友貪食,  彼則不見賢。
  精勤大力勇,  福德捨婦女,
  恭敬信因果,  此人自得善。
  諸過網婦女,  在於世間行,
  若能離婦女,  則生夜摩天。』

「如是彼天聞彼鳥聲,如夢所聞,無量種種勝妙功德皆悉具足,說如是偈,能作兩朋利益善事。始生天子如是聞聲,如是聞已,因緣生智。彼智能念何處生來:善持三種可愛戒來。憶念來處,既憶念已,而說偈言:

「『持戒來生此,  婦女不可捨,
  勇者離婦女,  則到涅槃城。
  非火亦非刀,  非火刀非鋸,
  能割婦女縛,  更無異方便。
  我本已常捨,  勤心毀厭來,
  捨故得此樂,  夜摩天勝處。
  異此樂之外,  更復有大樂,
  當得不退處,  必到於涅槃。』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既聞鳥語,見鳥色已,心生歡喜觀彼天處。見積負山多有無量百千諸樹,光明圍遶,復見流水百千莊嚴,聞天鳥眾種種音聲。彼鳥則有種種寶翅。多有妙池,種種蓮花而為莊嚴,蜂眾如煙如是群出,莊嚴端正。如是諸事,本皆未見,無異相似。夜摩天處如是觀已,如所見聞,如是歡喜。既歡喜已,從樹下起,如是起已,觀察自身。觀自身已,自身所有威德光明,種種無量。見身威德諸光明已,即生色慢,次復更生第二慢心,謂如是念:『我更無比,隨所憶念一切皆得。』此第二慢。次復更生餘五慢心,所謂五根著五境界。生如是等七種慢故,令心破壞,本所作法不得相續,一切不念。以心動故、多放逸故。彼心放逸而行放逸,五境界羂繫縛愛頸,即便上彼積負山上,為受樂故。

「彼山三地,所謂下地、中地、上地。彼下地中有五園林:一名香漂;二名焰勝;三名光明;四名常樂;五名高聚。彼香漂林若有物生,一切香勝,彼香普熏五千由旬。彼焰勝林無量種焰,諸色光明,一切皆勝過百千日所有光明。彼光明林,天身光明,在其中行五欲功德,皆悉具足。彼常樂林,流水河池,無量百千天香味色皆悉具足。彼高聚林第一高峯,七寶光明。如是已說下地園林。第二中地:百千曠野無量七寶,蓮花水池,無量百千眾鳥可愛,種種異聲,觸味色香甚可愛樂,清淨無垢滿彼地中。第三上地:山頂之巔,彼處有城百由旬量,諸天滿中。城名寶林,有種種河,河中水流滿中飲食,多有天樹妙蓮花池,樹有花果無量百千具足莊嚴。多有歡喜諸天女眾,無量百千滿彼城中。須夜摩天牟修樓陀往到彼城,於彼城中五欲功德,受天快樂,可愛聲味色香和合,增長愛火。如是彼天積負山上種種受樂,遊行嬉戲種種境界,種種受樂,因果差別。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以心悕望境界樂故,向彼山上,獨一無侶。有一舊天既見如是始生天子,心生歡喜,即前近之,語餘舊天作如是言:『此天子者是始生天。』餘舊天言:『天今云何知其始生?』時彼大天答餘天言:『此始生天有五種相,所謂一者光明覆身,身無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見我裸露。」即於念時,他見有衣而實無衣,此是初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二之相,所謂見物生希有心。於園林等未曾見來,見則遍看,此第二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三之相,謂見天女弱顏羞慚,心生疑慮,未敢正看,此第三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四之相,若見餘天,雖前近之,心生疑慮,意志不定,此第四相。始生天子又復更有第五之相,欲昇虛空,心生怖畏,設飛不高,安詳不速,去則不遠,近地而游,或傍城壁或依附城,此第五相。始生天子具有此相,我共汝等相與往詣始生天子。』

「彼時天眾圍遶大天,一切皆詣始生天子,到已語言:『大仙當知!我等諸天見汝始生,相與共來。以善業故,善修學戒,不毀不缺、不孔不穿,離垢清淨,汝得生此。』如是語說,為始生天如是說已,為放逸故,次上彼山,飛空而去。在虛空中種種樂音,心生歡喜,迭共受樂。彼時如是始生天子既如是見,即便思念:『我今獨自步行而去上積負山。』既思念已,即爾步行入彼山所,見有大眾、諸天女等,無量衣服莊嚴其身,有無量種樂聲而歌。

「彼諸天女見始生天,各各歡喜,競共前走向始生天。既見其眼,生希有心而觀察之,復生是心:『我應供養,應為其婦。』復更近之,以本未見,初始見之,生希有心,白天子言:『我於今者樂見天子,為天子來。天子今者,自業果故,共我受樂。於園林中有種種林,種種林中有種種山高峯澗谷。復有種種異異天處,七寶莊嚴,光明圍遶,諸樹花果遍滿山中,處處皆有樹枝堂捨。彼堂捨中多有種種歌樂音聲,其地處色如火洋金,如是妙色地處受樂。復有異處,流水河池種種蓮花莊嚴其處。又虛空中有百千堂,種種莊嚴第一可愛。我共天子在如是處受諸快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本善業力,語彼天女作如是言:『我今如是共汝受樂。此天地處,一切欲樂不可厭足。』

「爾時,彼處諸天女眾共向異林,名雜殿林。於彼林中種種樂聲,聞彼樂音心生歡喜,善業成就,受樂果報。彼林具足妙色境界,甚可愛樂。如是無量可愛之味,種種勝味,如是無量可愛之香,如是無量可愛之觸——其地柔軟故有此觸。非縷所成,種種天衣,其觸軟滑。如是種種皆甚可愛。有種種鳥妙好音聲,種種歌音甚可愛樂,無量種聲,受如是等五境界樂。共諸天女,種種莊嚴美妙之者,以無量種受諸快樂。爾時,彼林有如是等功德具足,無量天眾、諸天女眾滿彼林中。彼天見已,則生第一希有之心。見種種已,處處遍行,於彼處處園林之中皆是車璩及青寶等莊嚴地處。復有綠地,鳥在中行,鳥有種種七寶之色間錯其身,彼鳥迭互遨戲受樂,出跋求聲,共彼雌鳥在其綠地。如是而見綠地見已,復於水中見種種鳥,多有鴛鴦諸鵝鴨等,種種異色間錯莊嚴,彼鳥普有第一音聲。如是見已,復見天子共諸天女在園林中,彼園樹林有六時花,一時俱生,彼樹各各爭出勝花。彼樹光明,或攝或放如眼開合,彼諸天子、諸天女眾見已歡喜。復見異處,有青林行種種雜色,見已心動,心既動故,種種欲樂。上看虛空,見有無量百千天女滿虛空中,第一衣服而自莊嚴,遍滿虛空,種種間雜,譬如壁上種種畫色,或在絹上或[疊*毛]等上,種種異見,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彼天見已,心則轉動,種種分別。空中見已,而復迴面,即時見有蓮花池林,種種蓮花滿彼池中,種種形相,種種妙色謂青黃赤,有種種鳥在彼池中。彼天如是既觀察已,生歡喜心。爾時天眾一切處見,間無空處,遍滿虛空,無處不有鳥及天眾,亦遍水中,亦遍虛空,間無空處如微塵許。以於往時修善業力,如是見已,而說偈言:

「『此見之大海,  不可得滿足,
  舌愛味亦爾,  無有滿足時;
  鼻貪嗅諸香,  如見不可滿,
  身著於善觸,  不知足亦然;
  耳貪著妙聲,  亦不曾知足,
  意念種種法,  一切不可滿。
  六境界中動,  離知足光明,
  患渴常行轉,  欲地無量種。
  不知厭足天,  猶如火投薪;
  若不知厭足,  自體無處住。
  如是六火惡,  起念風所吹,
  此常燒世間,  癡者不曾覺。
  此放逸者地,  非修行法道,
  放逸今破我,  入受樂境界。』

「如是彼天念本善業,憶念業故,說偈已竟,法爾更復染著境界,多有愛聲觸味香色,無量種種功德相應,念念增長。既增長已,共天女眾處處遊行,五欲功德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受樂。復共天女異處園林,山谷之中多有無量百千眾鳥出妙音聲,七寶莊嚴甚可愛樂。到異天處,欲共彼處諸餘天眾、諸天女眾同受樂故。到彼處已,彼此迭互美聲相問,如是語說,如是一心迭共遨戲,遊行受樂。若餘劣天有萬天女而圍遶之,常受欲樂未知厭足,而彼天女常樂遊戲,亦能以欲復供無量百千諸天。如是天女愛樂欲樂。「以何因緣,彼天之中多女少男?此有因緣:天世間中欲染強勝,癡則為中。若生彼天,住中有時,已見彼處天女具足。既見彼已,欲心增長,著彼天女,即便迴心取天女身。彼中有者悕望樂故,以心取故,即便受彼天女之身。以此因緣,於諸天中天女則多,男天則少。如是有天一萬天女,復有餘天二萬天女,復有餘天三萬天女,復有餘天四萬天女,復有餘天五萬天女,復有餘天六萬天女,如是次第乃至百千萬天女者,或有強者,天女如是多少差別。

「彼依地天行欲之法,如人不異。四天王欲,如此人中男女二身迭互交合,迭相觸逼,無有不淨。三十三天行欲之時,彼此相抱,根不相觸。夜摩諸天行欲之時,語笑則成。兜率陀天相視成欲。彼化樂天,語說、聞聲、聞香成欲;迭遠處者,若聞其香、若聞語聲,欲則究竟具足成就。如是他化自在諸天與化樂天一法不異。若一天子,一切天女之所愛念,大生敬重,心不疲惓亦無病患,離肉骨蟲污等皆離。天天之中有增上力和合相應,彼一切時力常不壞,勢力光明皆悉具足。以是因緣,唯一天子共多天女,無量百千極相愛樂,常行欲事。彼天之心不守一女,於一切女心皆樂見,隨意所行,一切天女又復如是第一欲染,迭共受樂不相妨礙,如心憶念如是受樂。又復彼天共彼天女如意所欲,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如天相似,自業相似。積負地處,於長久時,無量種種五欲功德遊戲受樂,多饒天眾、諸天女眾次第巡行。復到異林,名嚴風林,為欲受樂遊行嬉戲。

「見餘天子本業盡故,天女眾中,時至欲退。彼欲退天有相出現,相如有病。所謂相者:彼天若前近蓮花池,花則不開,此是初相。又彼退天,第二相者,若近林樹、若蓮花池,蜂則離林,離蓮花去,此第二相。又彼退天第三相者,若彼天子共諸天女遊戲之時,聞其歌音則生厭離,此第三相。又彼退天第四相者,若近樹林,彼樹之花一切皆萎,此第四相。又彼退天第五相者,欲在所戲殿捨遊行,不能行空,此第五相。如是五種是夜摩天欲退之相,如彼第二三十三天欲退之時,蠅等所著,汗出則知。三十三天欲退之相,死狀如是。此夜摩天善業盡故,有此諸相,則知其退。

「彼有十二死之大相,次第見此欲死之相。而彼天子欲退之時,死相即現,所謂彼天欲出光明,光明不出還入身中,猶如日沒。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見花鬘果,心不愛樂。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著花在頭,即便墮落。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水中看身,見自身像非天身像,乃見欲生何道身像——若見地獄、若見餓鬼、若見畜生、若見人色,如是異見,從此退已,生地獄等異生相現。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水中看身,既見身已,則生怖畏,生怖畏已,身毛皆竪。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見自處丑而不端嚴。又退相現,所謂彼天於何等處——毘琉璃處、金處銀處、若頗梨處、若青寶處,彼一切處如是處坐,動搖不安。又退相現,所謂彼天若風所吹則大抖擻,其觸堅[革*卬]。又退相現:彼天衣觸重如金剛。如是見已,其心則愁,心既愁已,於可愛聲味觸色香,心則不樂;既如是已,即爾便近無常之火。又復更有異退相現,謂:於處處——若毘琉璃石等壁中,或於鏡中、或於異處——看自身像則不見頭。又退相現:或見自頭乃在於地,見如是相,死近不遠。

「彼諸天女如是知已,厭惡棄捨。彼天憂愁,起離別意,有如是苦。生來之苦,不及此苦十六分一。

「又第十二退相現者,所謂彼天意亂不定,如旋火輪,不念一處其心極動,退愁苦故,彼現命根將欲盡滅,如燈油盡光明微少。如是彼天知見自身將欲退沒,常自隨身所行天女見其如是,皆捨而去。如火燒樹,鳥見則離,而不觀察先本已來所有功德,彼諸天女見欲退天亦復如是捨離而去,其餘天子相隨而行。

「時彼天子見婦女去如是相已,安心忍耐而說偈言:

「『皆以自業故,  如是受果報,
  婦女見欲退,  捨遠而不近。
  以自業盡故,  離於無量樂,
  天女見退天,  則向異天去。
  此樂無常定,  心性亦如是,
  婦女樂欲惡,  友不相信惡。
  此四種大苦,  一切時常逼,
  是故應捨離,  如棄毒火等。
  因業故得樂,  因業故得苦,
  由業故破壞,  業故如是見。
  如此天大樂,  受用五功德,
  後時福業盡,  退天不自在。
  如是說生死,  一切是業幻,
  示解脫道者,  真諦佛所示。
  若有擾動心,  則不見諸過,
  彼癡有所攝,  是故婦女近。
  日則非闇因,  不由火故冷,
  婦女無愛心,  少愛心不住。
  如地住不動,  如風動不住,
  婦女性無恩,  故有如是過。
  丈夫於久時,  多供養婦女,
  見衰則捨遠,  如鳥舍枯池。
  上行者不墮,  石等不能飛,
  山則不能行,  婦女無善友。
  常能為妨礙,  破壞法義名,
  不饒益納藏,  出生一切過。
  金剛可令軟,  日亦可離熱,
  婦女不捨誑,  本性法如是。
  非種種愛語,  非供養非物,
  而能攝婦女,  心如火叵近。
  得樂共其行,  得苦則捨離,
  無量恩不念,  一過計在心。
  於園林山中,  成就無量樂,
  既得衰惱已,  婦女嫌捨去。』

「彼天既見天女如是捨離其身,即便思惟一切世間法皆如是,已說此偈。婦女心堅,本天欲死,即便離去,依止餘天。猶如冬時蓮花乾枯,眾蜂見之即便捨離,去向餘處。爾時,天女離欲退天,向餘天去,又五樂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在於園林蓮花水池,種種鳥聲名陀念樹,百千莊嚴,忘前常共受樂天子,共餘天子而受諸樂。俄爾間忘如百千生,見前天退,於一念間忘其功德,婦女如是捨恩不念。婦女之性,無所係戀,唯因物故,有所愛念,或有所須,是故近男。而自體性於一切處皆不究竟,一切過去、未來、現在皆無有能知其體性。以心動故,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及陽焰等,不可捉持。婦女體性亦復如是不可執持。如是現前,捨退天子,向餘天去。

「彼欲退天本業熏故,復說偈曰:

「『若天搖動心,  如放逸欲樂,
  於退不生怖,  必定退天處。
  若天天處生,  後必定有退;
  如晝日盡時,  必定有夜至。
  晝日則如命,  夜分則如退,
  既知此二種,  應念不生死。』

「彼天如是念本前生,既生念已,取人中時用以為喻,不取天時而為譬況。何以故?天無晝夜,以自光明是故常晝。爾時,彼天如是久時觀察如是欲退天已,還如天法,決定受用善業果報。又彼天子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五樂音聲,河坎澗谷、蓮花林中或在山峯。如是等處,共天女眾、共餘異天受諸快樂。依本善業,受樂果報,乃至所作愛善業盡,善業盡已,退彼天處。既退天已,如行而來,如行而去,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退已,得生人中,常生樂處,隨順修行正法國土,聰明黠慧,一切人愛,若作國王、若作大臣、若作王者,其王國土不畏他國敵陣軍眾,常受快樂。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復更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名為心相。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行善人善意直心,正見不邪,心常諦知善惡因果,不殺、盜、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心不生念亦不隨喜,所謂乃至見畫婦女,不念不觀無不善念,心不樂見,不味不著,無慾愛心而觀察之,亦教他人,遮他人作,自身不作,不教他作。彼能自利,複利益他。彼持戒人得脫熱惱,常行諸善,恆念自身,見身不淨,於自身體,常念不迷,不貪婦女,於婦女羂而得解脫,離婦女欲。一切人信,現前持戒相應和集得如是樂。離欲邪行,不樂不行、不思不念。彼人如是能滅慾火,第一用心、第一樂行。彼善眾生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心相地處。

「善業眾生生彼處已,無量天樂而受樂行,離肉骨污,自身光明常受勝樂,恆常受用五欲功德,一切欲樂皆悉成就。於彼成就如是功德,受天快樂。多饒百千諸天女等之所圍遶,如須彌山眾星圍遶,光明勝妙而自莊嚴。善業所化,勝光明輪圍遶端嚴,無量光明從身而出。彼天女眾其數甚多,娛樂受樂,五樂音聲,可愛聲觸味色香等,而受快樂。

「彼如是念:『我復更於其餘可愛勝妙處行。』即於念時,善業力故,彼諸天女觀察其心,既觀察已,語言:『天子!我今云何住於此處?異此樂處,復有樂處,今可相隨行向餘處,名為千殿。山峯之上有種種寶之所莊嚴,無量百千天諸住處。今可相隨,共向彼處。』爾時,彼天既聞天女如是語已,如心所念,極生歡喜,作如是言:『今如汝意,我如是行。』

「爾時,彼天如是語已,飛行虛空向名千殿山。峯之上有無量寶所莊嚴處,有無量天、無量天女,種種妙聲,歌聲遠聞五百由旬,遍於虛空。多饒諸天及諸天女路傍詠歌,令此天子生歡喜心,向名千殿山峯之上速疾而上。遙聞彼處天眾天女歌舞之聲莊嚴具聲,如是聞已,則生希有歡喜之心,速速前近。時,彼天子即前近彼名千殿山,到已則見種種具足可愛勝處,有無量種。所謂七寶諸妙園林勝蓮花池以為莊嚴,心所樂見,迭共受樂,勝淨水池水流之聲。見園林中種種勝鳥上下來去,種種間雜七寶堂捨皆悉作行。種種雜雜異異諸寶以為莊嚴,彼堂如是甚可愛樂,山谷崖岸種種行林莊嚴殊勝。多有勝妙鵝鴨鴛鴦,是等水鳥,種種音聲皆可愛樂。種種幡幢為風所吹,莊嚴可愛,見者皆勝。於虛空中有行殿捨,若來若去、若合若離,有光明寶而為莊嚴。復更聞有彼此迭共若歌舞等勝妙音聲,聞有勝妙迭互遊戲笑等音聲。有平不平七寶之聚,無量種種勝妙莊嚴,無量種種勝山峯處。無量千種勝妙好花,形相色香。行住走戲,若相抱等,如是種種在彼天處,如是天子、天女之眾而為圍遶。在名千殿山峯之上,住虛空中,下觀彼殿。

「如是觀見彼山峯已,生歡喜心告天女言:『汝等看此千殿山峯,此殿如是甚為可愛,一切種種皆悉可愛。』彼天女眾聞其語已,白彼天言:『天今當知!我今已見,我已如是數數見來,或已百到、若已千到,天未曾見。天今善看於此勝處,第一善觀。』

「彼諸天女如是說已,如是天子共諸天女從空而下,臨近彼殿。於彼殿中有受樂天,見其來已,生歡喜心。有天前迎,近而看之,以彼天子初始生故,如是歡喜以手抱之,而作是言:『今我天朋如是增長,天眾由是則有大力。汝於今者,共多諸天同受快樂。多有諸天,多有光明。牟修樓陀天王之所,多有天眾、多天女眾遊戲受樂。』

「復有餘天見始生天,合掌供養。既供養已,而語之言:『汝今到此山峯之上,此中今有須夜摩天無量天眾、諸天女眾圍遶受樂,復有天王。天善業故,今於無量妙蓮花中迭共遊戲。善業力故,此處受樂。此是好處,汝今來此,汝始生天得來至此。』

「始生天子既聞是語,語自天女作如是言:『夜摩天王何處遊戲,五欲功德而受快樂?』天女聞已,答天子言:『我今共去,向大天主牟修樓陀住受樂處。』彼始生天聞此語已,即共天女去向天王受樂之處。共天女眾歌舞遊行,次前遙見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赤優缽羅林中而住。赤優缽羅有百千葉,彼葉叶中有捨如窟,內有天女,第一妙香,共諸鳥眾種種遊戲。彼諸鳥者是水行鳥,鳥有勝聲種種妙音。彼處如是赤優缽羅如是莊嚴彼大天王。婦女之身普皆種種妙寶衣服,其寶多有種種光明,赤優缽羅寶光明故,同一赤色。彼優缽羅如是赤故,令一切寶光明皆赤。如是勝妙赤蓮花寶,過於秋時初出之日赤色之妙。又復於彼赤優缽羅諸葉之中共蜂遊戲,如是具受五功德樂。

「若彼赤色優缽羅中天子、天女有如是心:『我於今者欲飲天酒。』即心念時,於彼赤色優缽羅寶花葉之中,勝善色香清冷之觸天酒流出,有無量種,與彼天主牟修樓陀而共飲之,如是受樂。又復彼天更有所念,欲令赤色優缽羅中歌音聲出。即於念時,則有風吹,而令赤色優缽羅葉迭互相觸出種種聲。自餘種種五樂音聲,於此音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聞彼聲已,生歡喜心。既聞彼聲,百倍受樂,共彼天主牟修樓陀在彼赤色優缽羅葉而受快樂。又復彼天心若憶念遊戲受樂,作如是念:『我今住此赤優缽羅妙寶叶中,如是遊戲,今欲令此赤優缽羅行於虛空。』即於念時,彼優缽羅如鵝鳥飛,在空而行。天子在中,下觀餘處諸園林等,有餘諸天自善業故,遊戲受樂。時,彼天子復共天主牟修樓陀在優缽羅妙寶叶中遊戲受樂,處處而行。彼所受樂,無量分別,善持戒故,如彼持戒相似得果,而受快樂。以彼持戒有下、中、上,如是受樂有下、中、上。「彼處如是於長久時受快樂已,種種見已,又復行向心相地處千殿山峯。時,彼如是始生天子不可思議種種見已,心生歡喜向彼天主牟修樓陀赤色妙寶優缽羅中,共多無量諸天女眾彼諸天女歌舞遊戲。彼夜摩地五欲功德,具受第一境界之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赤優缽羅赤色光明,照耀天主牟修樓陀大王之身亦如是赤。猶如赤色阿舒伽色,於天王身所有赤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具受無量種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復更前進,漸近天主牟修樓陀合掌禮拜,低頭未舉。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即說偈言:

「『前所作善業,  修持三種戒,
  彼業得此報,  今者受快樂。
  莫行於放逸,  空受彼業盡,
  應於餘善業,  勤行勿放逸。
  善行則應行,  不善業應捨;
  善行受勝樂,  不善行受苦。
  若勤不休息,  如是作善業,
  彼則常受樂,  後時得涅槃。
  若行放逸行,  則非善轉行,
  彼善業盡故,  則到地獄中。
  若行清淨業,  常勤精進者,
  則得第一處,  彼處無苦惱。
  若為根所使,  復為境界驅,
  一切縛所縛,  常轉行生死。
  惡法不污者,  如已煉真金,
  彼脫有曠野,  一切處安隱。
  若放逸行者,  此不利益本;
  若捨則為吉,  安樂無衰惱。
  汝今既始生,  受樂事相應,
  生如是心意,  慎勿著垢染。
  放逸能使天,  婦女使亦然,
  婦女火所燒,  常受於苦惱。
  是故天應當,  勤捨離婦女,
  貪慾愚癡者,  為心之所縛。
  如是法非法,  不知應作不,
  丈夫少福德,  去涅槃大遠。
  輕重真實知,  行法無遺餘,
  悕法悕法果,  如是者得樂。
  為心所牽者,  根馬不調故,
  若知足牽心,  勇到第一處。
  知足繩縛心,  如心境界爾,
  勇者能令住,  彼是世間智。
  天無量愛處,  得無量種樂,
  若不貪著欲,  則到於善處。
  汝作善業已,  得可愛境界,
  今得夜摩處,  心勿著放逸。
  如是始生天,  億缽頭摩數,
  天眾天女眾,  自業受果報。
  業果繩難解,  從心而化出,
  眾生為癡誑,  依此而轉行。
  十二入怨家,  巧能誑惑心,
  置在生死輪,  令於世間轉。
  過去現未來,  天處一切退,
  天處山常爾,  眾生流轉行。
  毘琉璃山峯,  園林等可愛,
  山等常不動,  諸天轉不停。
  園林甚可愛,  地處亦如是,
  恆爾住不壞,  諸天轉不停。
  毘琉璃為莖,  真金甚可愛,
  此蓮花常爾,  諸天轉不停。
  河池可愛樂,  多諸鳥莊嚴,
  常如是不闕,  諸天轉不停。
  堂殿常不異,  枸欄亦如是,
  常爾不破壞,  諸天轉不停。
  為境界所誑,  世間如是轉,
  云何此處天,  心不生厭離?
  心行於生死,  以久習故堅,
  如是受大苦,  而猶不覺知。
  如屠兒縛羊,  置之於欄中,
  一一取而殺,  餘者不生怖。』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