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九(夜摩天之十五)

「『又彼比丘共己同侶於檀越家,先所相識持戒比丘,以諂誑心說其過惡,或以嫉心說其破戒,或以嫉心說其無聞,或以嫉心說其行相,語檀越言:「汝此門師毀破禁戒。」或說懈怠,無聞無智,愚癡如鳥,少聞少智。彼惡比丘向他檀越如是惡說,恆常習近非法境界,何處得修禪誦等業?彼空無物,不堅不實,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妄語言說者,  惱一切眾生,
  彼常如黑闇,  有命亦同死。
  語刀自割舌,  何云舌不墮?
  若妄語言說,  則失實功德。
  若人妄語說,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炎火口中燃。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壞眾生,  命終墮地獄。
  若人妄語說,  自口中出膿,
  舌則是泥濁,  舌亦如熾火。
  此如是羂縛,  地獄之前使,
  破壞法橋等,  皆是妄語過。
  彼妄語之人,  則非有父母,
  亦不能持戒,  墮於惡道中。
  若人妄語說,  彼人速輕賤,
  為善人捨離,  天則不攝護。
  自不攝言語,  速疾多瞋恚,
  心[懂-重+隻]多語說,  常受諸苦惱;
  常憎嫉他人,  與諸眾生惡,
  方便惱亂他,  因是入地獄。』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如是已說妨廢禪誦七種惡法。『彼惡比丘於持戒者作不饒益,是故天捨。口中生刀,為少利故,他實功德而說言無,彼實無過而說有過。如是之人是惡沙門,自謂沙門,妄語言說。彼人如是常有惡意惡行惡法,彼檀越主後時知已,心則輕薄,知其諂曲。此第七法。是故比丘應當捨此第七惡法,所謂悕望飲食供養,皆欲在己。

「『又復第八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八?所謂採集種種寶性,造作諸寶。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彼生死中多諸苦惱,略而言之,有二種苦。依陰界入,在三界中,廣則五道。又復廣者,八大地獄、餓鬼、畜生;欲界六天,於欲界中復有枝條種種諸苦;於色界中,復有心苦;無色界中,則有退苦,故欲退時,三昧則亂。如是心者,有無量種分別之苦。彼善男子觀苦惱已,心生厭離,怖畏如是無量過惡,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

「『又彼沙門復觀餘苦,心生怖畏,所謂身苦。身苦二處,謂欲、色界,隨有身處皆受苦惱。彼色界中,云何受苦?謂於禪中疲惓故起,起彼禪已,身則疲惓。彼欲退時,身威德劣,風觸其身。如是風者,本來不觸,是故觸身,則受苦惱。唯除眼觸,受樂無苦,則是無記。如是分別受苦不同,依色身有。彼善男子如是聞已,知生死中一切苦惱,陰界入聚,和合皆苦。

「『彼觀如是無量無邊生死苦已,而便出家。既出家已,近不善人。近彼人故,同其作業,聞寶性方。畏何性故,以信出家?聞餘性故,更生貪心,或聞金性、或聞銀性、或聞寶性,如是聞已,不知厭足,貪火所燒。彼既燒已,共惡知識行於山中,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如是遍行在隱密處。貪火所燒,晝夜常苦,無有樂時。以何因緣如是出家?不念彼性,思惟異性,謂捨身性而不思惟,如向所說。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亂心意故,妨廢禪誦,失於善法。彼非沙門亦非俗人,為求涅槃,是故出家,性鬼所著,則生貪心,貪羂繫縛入於地獄。』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觀察身性者,  即是一切性,
  欲得涅槃者,  調身性非餘。
  若捨離身性,  貪著於餘性,
  彼人迷真性,  不得脫苦惱。
  金性則不能,  除捨諸苦惱,
  諦知真性者,  得脫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  此苦難得脫,
  財於王賊火,  一切皆怖畏,
  是故應捨物,  如本來無物,
  捨離則受樂,  攝取則受苦。
  諦知於身性,  復諦知性相,
  喜樂於禪誦,  能燒煩惱山。
  是故黠慧者,  觀察身攝性,
  眾生知自相,  則得涅槃樂。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觀此身性,不樂經營金銀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況出家人。出家人者,一切捨離;彼財物者,一切怖畏。非賣財物,如是得樂。如是財者,則非財物,非財物性。何者是物?謂觀身性。若捨身性而樂餘性——非於禪誦勤精進也,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故出家人常應修集禪誦財物,不應求於世間凡物,彼因緣故,能增長愛。是故知足——第一財物,餘財物者,能令衰惱。此第八法妨於禪誦,出家沙門應當捨離。

「『又復第九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九?所謂近王。出家之人不應近王。何以故?近王沙門,一切世人嫌不供養。彼親近王惡沙門者,悕望財物,或城或村、或多人處常求財物,不知厭足。若不求者,徒近於王,妨廢禪誦。如是比丘發心欲行解脫之道,而復返入繫縛道中,是故比丘不應近王。

「『又複比丘不近何者?所謂比丘不近惡人。彼是何人?謂惡知識,或時染著五塵境界,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不善觀察、懈怠愚癡、住村中等,一切除捨。不近一切懈怠之人,不近一切諂誑之人,不近一切貪食味人,不近一切商賈之人,不近一切屠獵師等惡命活者,不近一切本性妬人,不近一切邪見之人,不近一切不審諦人,不近一切我慢之人,不近一切卒富貴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不近一切酤酒之人,不近一切嗜酒之人,不近一切酒肆之處,不近樂見婦女之人,不近一切淫女主人,不近一切儲畜雜貨販賣之人,不近一切廚宰之人,不近一切獄卒等人,不近一切捕鳥之人,不近一切戲論之人,不近一切信外道人,不近一切眾所憎人。比丘不應近如是人,或與同住、或共語言、或同道行,一切不應。何以故?多人疑故。若出家人、若離諸過清淨之人皆不應近,彼生疑者謂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處住。如是比丘,他過所污,是故不應近如是等,何況近王。彼近王者,最為凡鄙。』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比丘林應住,  近王最凡鄙,
  著袈裟近他,  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  尚不應近天;
  鵝不應近狗,  以其淨潔故。
  無我無悕望,  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  近王則非善。
  住園林塚間,  若平地若山,
  則是善比丘;  近王則非善。

「『如是種種無量方便捨離近王,若近王者,諸梵行人悉皆呵毀。所應近者,其唯智王,如是近者,畢竟寂靜。近智王故,必得涅槃,隨所得處皆悉不退。近彼智王,則有方便,謂於禪誦堅固精進,不作餘業妨廢禪誦,親近尊長修習知足,其心調順常無貪求,以近尊長隨時諮問,受持不忘,於希有物不求見聞,不生奇特。近智王者,有此方便。』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近尊長供養,  隨時勤請問,
  修行施戒智,  復親近智王。
  天人世間中,  能示安隱者,
  非有中苦縛,  世間之凡王。
  若無苦惱者,  此乃名為王;
  若常受苦惱,  不得名為王。

「『比丘應近如是智王,勿近凡王,近世王故,妨廢禪誦。若不禪誦,復墮地獄、餓鬼、畜生。此是世間凡王境界,是故比丘知此過已,常不近王。住林之人若親近王,則非所宜,故應捨離。此第九法妨禪誦故。

「『又復第十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十?所謂比丘悕望請喚,貪樂食味。既於境界正修行已,乃更後時在人間行,捨棄林野可愛之處,復於人中處處遊行。如是比丘近於放逸,家家村村從城至城,從多人處至多人處,如是遍行,樂多言說,妄行人中,樂世俗語,樂見親舊;親舊知識詳共請喚,得好美食。既得種種美味食已,妄於林中捨離禪誦,放逸而行,悕望飲食。以常貪著種種食故,不覺身盡,如是著味,悕望請喚,心以為樂。

「『又若比丘於境界中不如法行,眼見好色,心愛樂故,則生染欲,悕望樂見,轉復愛著。於彼彼處,心生憙樂。如是比丘行於人中,失自利益。禪誦之業,如是失已,常悕食味,常到他捨。眼見色故,心生愛樂,如是次第,耳聞於聲,心生愛樂;鼻得香已,心生愛樂。如是樂著一切境界,為一切縛之所繫縛,為一切羂之所繫縛,於一切欲隨逐而行,既非在家,復非出家。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是故不應樂他請喚,樂他請喚有如是過。

「『是故比丘應觀此過,不應常在人中遊行。若須行者,有五因緣得行人中:一為病人推求醫藥資用因緣,得行人中。二為饒益尊長因緣,得行人中。三為佛塔、自捨破壞修治因緣,得行人中。四為饒益眾生因緣,得行人中。五為他王破其國土,欲化彼王救命因緣,得行人中。為如是因,得行人中,若無如是五種因緣行人中者,是虛妄行,妨廢禪誦。如是行者,於老病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不能得脫,彼惡沙門、立沙門者,徒爾出家。

「『是故比丘若心悕望欲斷愛者,心應正觀,寂靜諸根,依憑尊長,附近三寶,攝心而行。攝三寶故,拔斷一切煩惱使根。』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捨離禪誦業,  唯貪著食味,
  是則非比丘,  其心如餓鬼。
  除禪更無樂,  智者如是說;
  離於禪定樂,  更無樂可得。
  愚人捨上樂,  唯貪著諸味,
  如是癡惡人,  則得衰惱事。
  若人樂境界,  常依境界樂,
  增長不善法,  命終墮惡道。
  若人離禪誦,  捨持戒佈施,
  剛獷不調伏,  有命亦如死。
  若順法行已,  在世間不死;
  離法常愚癡,  有命亦如死。
  雖有人皮覆,  愚癡同畜生,
  以智燈光明,  不照其心故。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為人;
  一切破戒者,  則如狗不異。
  若貪不佈施,  惡行不調伏,
  則不名為人,  攝在餓鬼數。
  若人無戒智,  復無佈施寶,
  彼人雖有命,  則與死不異。
  若行戒施禪,  受持念三昧,
  是人亦名人,  應為天所禮。
  有功德是人,  無功德如羊,
  功德知功德,  彼人則名天。

「『如是功德,功德者知。功德人者,一切處樂;若無功德,彼常受苦。是故比丘既聞如是勝功德已,不應貪味。此第十法妨廢禪誦,沙門之人畏生死者,應當怖畏。

「『又第十一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一者,謂癡比丘我慢心故,不請問他,內智不開,外向化說言一切智:「有一切智,故我能說,我能解義,我能讀誦。一切法聚,是我所持。百千法義,我教弟子。更無有人與我等者。」自心攝受,復為他人作如是說。

「『彼唯智慢而實無智,彼人常為一切眾生說自功德,是故世間一切聞者皆生貴重,一切世人皆作是言:「此善比丘具一切智,如是比丘更無與等。」一切世人皆如是說,而彼比丘最無所解,內實空虛無所知曉,心中無物猶如空器,亦如秋雲,離於禪誦,諸少智人之所供養。

「『唯修禪誦、持戒、佈施,勤修精進,攀緣善法,智慧毘尼,調伏莊嚴,安住佛法,勤不休息,大悲熏心,此是沙門所應行法。

「『彼惡比丘內空無智,如是意念:「若我今者見彼比丘,則示我法。如是比丘輕賤於我,彼檀越家常供養我,若就彼學,則彼檀越不供養我,輕賤於我。是故我今隨自所知所解多少,為他宣說,隨彼聞者解與不解,我終不能就彼而學。」如是內空,畏他輕賤,以慢心故,既自不解,不請問他,畏人輕賤。

「『如是慢心、妄語之人,失五學句。何等為五?所謂妄語。彼未知故,是以為他妄語而說,此是彼人破初學句。

「『又復次破第二學句,所謂偷盜。彼不應受他人供養,彼檀越主為智慧故,與物供養,而彼愚人少於智慧而取其物。如是癡人則是偷盜,如是名破第二學句。

「『又復次破第三學句,所謂比丘初出家時,所受學句,依持戒住,緣於持戒,起如是心:「我今出家。」而彼比丘若不學問何有持戒,為他說言:「我則多知。」如是名破第三學句。

「『又復次破第四學句,所謂難問。畏他輕賤,是故謗法,而說非法言此是法,此是第一毀破學句。如是名破第四學句。

「『又復次破第五學句,所謂彼人不知法故,於同梵行所說正法,言非正法,作如是言:「汝等一切不知深法,汝所說者非佛所說。」彼人如是謗他眾僧作如是言:「唯我能知,汝等眾僧一切不知。」如是謗僧,畏他輕故,語眾僧言:「汝說非法。」而僧說者其實是法。

「『彼惡比丘如是則失正法功德,最大妄語,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不請問他,惡業因故。不請問他復有大過,謂我慢心。我慢心故,不入林中,畏他輕賤,於示道者而不請問:「何者為道?云何心緣?何所攀緣?云何忘失,復攝在心?」如是於他不請不問,慢心過故,彼不能得如是道故,心生疲惓,結加趺坐,即爾復起,作如是念:「此法虛妄,彼諸比丘唐為此業。此非是道,實無有禪、無三摩提,亦無禪果、無三昧果。」以我慢心,畏他輕賤,如是誹謗。彼邪見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知時離我慢,  請問於尊長,
  比丘勤精進,  速得於涅槃。
  諸從他所聞,  皆為他人說,
  自知離我慢,  彼比丘諦知。
  離慢離大慢,  知道知非道,
  如是知自他,  是知足比丘。
  我慢心甚堅,  心[懂-重+隻]而愚鈍,
  悕財利供養,  則不得寂靜。

「『彼以如是不請問他,慢故心堅,不能禪誦。如是比丘常食他食,以存性命。彼人唯有比丘形服,名字比丘,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或以心慢,不請問他。是故學者乃至有命未盡以來,常請問他。如是比丘心常安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生彼處已,次第乃至到於涅槃,以離慢故。

「『又第十二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第十二者,樂多知識。多知識名,作不饒益,如是比丘唯增長愛。若有比丘多知識者,則多妨亂,多所作故,妨亂心意;心意亂故,不得禪誦。出家之人怨親平等,猶尚不應近一知識,何況復有多知識耶?若懈怠者,唯名比丘。到他捨故,即眼見時,心則動亂。眼見色故,眼識異本,心不攀緣寂靜之法,不念觀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說。見知識已,次第聞聲,心則亂緣,有異觀察,心不寂靜;不寂靜故,不寂靜觀,有所攀緣。若見知識一念亦妨,況見知識乃至久時。是故沙門乃至不用有一知識,況多知識。若有比丘近知識者,饒人處行,從饒人處至饒人處,如是遊行,念念命盡而不覺知,則失善分。若失善分,最是自誑,乃至不能於一念間修禪讀誦。是故,比丘如是學者增長染愛,不應親近俗人知識。

「『又若能令未來安隱示涅槃道——導師知識、坐禪同行,則應親近。何者同行?所謂除滅一切煩惱,至涅槃城,此是第一勝善知識。餘知識者,則是怨家,非真知識。以非真故,則非知識,若見共語、共行、共業,同有所作,妨廢善業。若未來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識。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來之世示令怖畏——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名善知識。令身口意造作惡業,到惡道者,一切勿近。』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若示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若能遮惡處,  復能救災禍。
  常說利益法,  利益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作知識利益。

「『此勝知識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說法。非多飲食、禮拜入舍,非示愛聲觸味香色,得名知識,如是知識非善知識。善比丘者,應當捨離,尚不應近此一知識,況復近多如是知識,生無量過。若有知識於未來世作不利益,雖名知識,實是怨家。若有比丘近彼知識,則妨自業坐禪讀誦。

「『又第十三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三者,所謂比丘與惡同處。一切比丘與惡同處,妨廢禪誦。與惡同處,凡有五種,何等為五?所謂比丘善持淨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與第一破戒惡人同處止住,不得自在。此是第一與惡同處。

「『又復第二與惡同處,所謂比丘不自在過或自在過,與邪見人而共相隨,若村若城、若多人處同行同住。此是第二與惡同處。

「『又復第三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常自樂數親舊知識,欲往欲近,與共相隨,至在俗時先住之家。此是第三與惡同處。

「『又復第四與惡同處,所謂比丘畏他輕賤,求知見故到惡處住論師之所,共相習近。此是第四與惡同處。

「『又復第五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心意動亂不能正行,於先飲食或臥具等,或先食來、或先飲來、或先臥來、近婦人來,或於先時所受用色聲香味觸,如是種種,憶念思惟,念境界處,境界處念之所破壞。餘一切處皆悉可避,此境界處則不可避,以是第一最惡處故。以於一切禪誦等業,最為妨故。自餘惡處皆悉可避,唯此一處最不可避境界之樂。從自心起分別惡處,最為難避,唯除坐禪三摩提樂正觀察念,如是能避。』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不善觀察風,  所吹熾然火,
  彼正觀察雨,  能令滅無餘。
  眾生先所起,  久時無明暗,
  如起智慧燈,  能令滅無餘。
  欲癡火能燒,  地獄愚癡人;
  智者則不爾,  是故得涅槃。
  如是十三法,  智光明能除,
  是故畏過者,  常應勤持戒。
  拔出自身中,  三種過根本,
  以智慧大火,  燒多煩惱薪。

「『如向所說,與惡同處,應設方便,一切遠離。出家沙門寧當獨行,勿多憶念,亦莫懈怠。本村本城、本多人處過去樂事,勿憶勿樂,勿念本時節會之日饒人之處,本曾遊行,亦勿憶念悕望欲見,亦勿攝受。諸惡弟子、諸惡知識亦勿親近,勿樂愛聲觸味香色,勿生染心,勿不正行,心莫驚動,亦勿悕望飲食敷具、病藥所須。勿著種種雜色袈裟,亦勿方便推搗令平;若洗浴時,不以腳足揩踏身體;勿作種種間雜言語。如是燒滅無始闇聚。

「『極惡生死,五道是門,六塵境界分別焰起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常燒常炙。一切世間愚癡凡夫處處流轉,燒炙失壞,入苦海中,生死轉行猶不厭離。捨行持戒,若人生天,第一放逸,後退彼天,與先同侶勝者離別,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受第一苦。悔火所燒,無有救者。放逸所壞,悔火所燒,生在地獄、餓鬼、畜生。

「『以是等故,諸有怖畏未來退者,一切皆應修行正法,常不斷絕。如是法律,一切如來、應、正遍知,為放逸天斷除放逸。若人生天,一切皆是持戒力故。若有善修、善調伏心,如是之人不得言死,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汝等天眾,一切未知生此天因,戒之輕重。我為饒益,示汝彼業,是故說此十三法門。人天世間,迭互為因。人世界中則能持戒,天世界中則不能持。人死生天,若不放逸,退生人中。以是因緣,故說此經。』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利益天人,饒益安樂乃至涅槃,如是利益一切世間。

「爾時,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並天眾等,深生厭離,雖處於欲,而於欲中不行放逸,皆悉成就不放逸行。頂禮世尊迦葉佛塔,其心清淨。彼一切天,如本來時還如是去。

「迦葉世尊第六經竟。

「此法名為六修多羅,山樹具足地處流行。

「爾時,天眾一切皆出迦葉佛塔,問於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天王云何知此佛塔?』

「爾時天眾如是問已,牟修樓陀天主告言:『汝等天眾,一切皆聽。我有因緣,先見此塔。我於先時始生此天,放逸而行,憙樂境界,五羂所縛,週遍行此夜摩地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處處而行。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山至山,從岩至岩,從崖至崖,從一花池至一花池,從一峯處至一峯處,多有無量百千天子為天女眾之所圍繞。彼天女眾無量百千服飾莊嚴,在天子前歌舞憙笑遊戲圍繞。我於爾時如是遍觀此天世間,樂著境界五欲功德,心生歡喜,愛心所牽。我三處行皆不妨礙,所謂水中在鵝背上,從一鵝背至一鵝背。次復在於鴛鴦背上,從一鴛鴦至一鴛鴦。次復乘鴨在鴨背上,從一鴨背至一鴨背。次復在於蓮花之中,從一蓮花至一蓮花;在水波中,從波至波。處處遊戲,隨意而行,無有障礙,一切嬉戲歌舞歡笑,心極受樂,如是遊行。

「『我既如是種種戲已,復念餘戲,謂處陸地乘於殿堂,百千天女圍遶相隨,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山谷至一山谷,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窟至一山窟。我於爾時,在如是處行不障礙。

「『如是次第在虛空中,復乘堂殿,百千天眾而為圍遶,作諸天樂出妙音聲,歌舞喜笑遊戲而行,遍此一切天之世間。見不可說種種異處,多有七寶光明照曜勝妙之處,如是山峯處處遍見。有百千樹七寶莊嚴,如是次第,復見有河,百千蓮華集在其岸,處處皆有微妙蓮華。我共天眾皆如是見,在虛空中如是下觀,一切諸欲功德具足。

「『此天世間百千種殿處處皆饒,我常於中行無障礙,謂在三處——水、陸、虛空,如是遊戲種種受樂。

「『我復有時,遂見六山有六光明穿空而出,焰色分明,不知何物。我時見已,生希有心,專念思惟:「此所見者,昔未曾有,為是何物?」如是念已,即並行殿,一切天眾速疾前去,詣六光明。我既到彼六光明所,並殿俱墮,我先所有光明威德一切損減。我於爾時心自思惟:「此是何物?是何勢力令我自身並此天眾一切皆墮,威德光明一切損減?」

「『我於爾時既思惟已,於天眾中有一舊天,名無垢廣。彼天先見如是六山六種光明,而語我言:「天王今者莫有所畏,王則無過。此於天王無有不吉,願王今聽。以何因緣,天王今者並此天眾空中而墮?過去曾有無量天王曾於此處虛空中行不能得過,皆如是墮。天王先來未曾得聞,以不知故,欲如是過,即便下墮,威德光明一切欲滅。此之因緣,我今為說。此處常有六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滿足、天中之天,一切世間甚實知見,於此山樹具足地中作六佛塔,利益天人。此佛塔者,是所應禮,所應供養。禮拜供養,無不得力。何以故?更無勝故,如是佛塔不可得遇。以此因緣,天王今者如是下墮。」

「『我時告彼無垢廣言:「佛在何處?」彼無垢廣即答我言:「今者悉無,世間之中一切皆無。彼一切知,一切悉見,知欲過惡,知生死中諸苦惱已,精勤修行六波羅蜜,劫數滿足三阿僧祇,得一切智,入於涅槃。此是略說,欲得廣聞,見此佛塔更為廣說。此六佛塔,今者在於山樹具足地處中住。」

「『我於爾時聞彼舊天無垢廣言,生希有心,見勢力已,共彼宿舊無垢廣天並諸天眾到六塔所,到已思惟為欲聞法度生死故,入佛塔中。入佛塔已,聞如是法,彼佛世尊之所宣說。』「時彼天眾得聞天主牟修樓陀如是語已,各辭天王,向自地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亦向先來自住之處。說佛塔竟。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