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法供養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這就是正面地校量兩者的勝劣。

普賢菩薩又告訴善財童子,善男子,就提醒他注意,如前供養,就是前面講的種種華雲、鬘雲、香雲,種種的燈,這些供養。那些供佛的種種供養具,在無量的時空的供養也有無量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養,還是遠遠不夠。法供養而且是一念功德,時間很短。

這裡具體地比較,就是百分不及一,你就是分為一百分,不及一念法供養的功德;千分不及一,進一步對境,你一千分就是一千倍的這樣的功德也不及法供養一念的功德;進一步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這數量就更大了,也不及法供養一念的功德;進一步說迦羅分,迦羅分是把一根毫毛分成一百份,那一百份的其中之一那一份,百分之一的份就叫迦羅分;算分,就是無量的算數其中一分、數量其中一分、所有的比喻其中一分;優波尼沙陀分,就是極微的一個數量,翻譯成叫少分相近比對的分,它一般就是進一步是把這個毫毛,把它再分到優波尼沙陀分,叫鄰虛塵,就是接近到虛空的那樣的微細的層面,再進一步去分就是虛空了,空性了,就是那麼細微的數量來比較,也不及法供養一念的功德。

那就是法供養一念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遠遠超勝前面的供養具的功德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何以故」,追究它的原因。是由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尊重法故,由這個法能夠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故,一切諸佛成佛之後還要以法為師故,那諸佛如來是用法來度眾生故。

所以你按照這個法如說而修行,就能出生諸佛。講經說法就是欲令眾生去落實在身口意三業之行當中,就要對治煩惱,開發佛性,成就佛果。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順應著佛的本懷,如果諸菩薩,就是各種階位的,程度不同的,從初發心的菩薩到久修的菩薩,他能夠修行前面所說的七種法供養,那就等於成就供養如來,稱合佛心。如果按照那七種法供養來修行,才叫真正的供養。

但這裡又要辨識一下了,難道前面說的那些香、華、鬘、音樂供養就沒有價值嗎?其實這裡面財供養,如果你能夠有智慧三輪體空,以平等心去供養,實際上也就是法供養。維摩詰居士,他拿供具,一份供養難勝如來,一份供養會上最賤的一個乞丐。以平等心供養這兩類,他當下這個供養就是法供養。

所以這裡比較的,大概就是不是以普賢行願的心態來修的那個供佛之具,那就自然感得人天福報,有漏的、有為的福德,跟這個法供養,無為、無漏的功德相比,那就是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