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種是我們很容易誤會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這兩者混為一談,這定、慧為什麼會分不清楚呢?因為在我們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境界,一種思想上的感受,一種境界當中的感受。其實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們修行當中,特別是修心密的人,打坐當中有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禪定的境界,有時是身體空掉了,身心環境都空掉了,然後我們就覺得:哦!空掉了,這就是了。一把就把這個空掉的抓住,以為自己開悟了,以為我見到的這個空就是見性了,這就是誤入歧途。另外還有一些人,第六意識會創造出很多意境來,因為他太聰明瞭,聽了很多的法,於是在腦子裡面東轉西轉,把聽來的法想得非常的圓融、圓滿,說空、說有都能說,但是他忘記了,他所說的這些是第六意識妄想創造起來的。雖然妄想當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謂世智辨聰,如果把世智辨聰當中的這個智慧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開悟的智慧,那麼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現誤以為自己是開悟的這種情形。所以定、慧兩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這就出現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別是明心見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為自己是開悟的這種錯誤的歧途有七種,是哪七種呢?

第一種就是未到定。什麼是未到定?就是四禪八定當中,每一個定前面的,還沒有進入禪定之前的這個狀況。就是定境還沒有現前,會先出現一個未到的定境,也就是離開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禪、十六觸的覺知還沒有生起來,也就是四禪八定中初禪的禪林覺知還沒有生起來,而欲界的煩惱、痛苦卻已經消除了的這個狀態。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過打坐,我們在欲界的淫慾、食慾、睡欲這些貪慾,五欲六塵的這些心會慢慢地清淡下來,也就好像是欲界的東西我不想要了。特別是指在打坐當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腳、身體、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後也知道欲界的、世間的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裡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現了由於打坐而導致的這個未到定,就像是汽車的這個檔位,掛檔掛在零檔上,既沒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沒有向後退的景像,既沒有法喜充滿的感覺,也沒有糊里糊塗的樣子,也就是腦袋一片空白卻很清楚。記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腦袋非常清楚卻是一片空白。這個文字上看起來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腦袋很清楚,卻是一片空白的。其實在這個時候它不是一種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當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腦袋很清楚,但具體清楚什麼他不知道,他身邊有什麼人站在那裡,旁邊發生什麼事情,他一點也不知道,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現前了,然後從未到定出來了的時候,他回想起剛才的定境,他就會想說:我是不是開悟了,我見到的這個境界跟老人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師大德說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樣的嗎?心裡沒有動搖卻很清楚,他就會在這裡執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現前的時候,進入第一種歧途。

第二種歧途,禪定功夫更深了,證得了第四禪,就是色界第四禪,那為什麼初禪、二禪、三禪不會是歧途呢?因為初禪有十六觸,身體的感觸、法喜,所謂禪悅為食。這個身體的感觸非常快樂,著相,有個快樂的相;二禪也有快樂的相;三禪也有快樂相,但是看大乘禪宗裡講開悟、明心見性的境界裡面卻沒有這種禪定的喜樂,也沒覺觀,也沒有尋思,那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這個份上他不會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禪的時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為什麼會容易落入歧途?因為進入第四禪了以後,第一他腦袋非常清醒,能夠知道這是第四禪,這是禪定,這種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專注,因此第四禪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捨,就是把一切快樂、痛苦、覺受全部捨棄了,沒有任何感受,沒有任何覺受的感覺,但是心很專注,就專注在一個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時候,「嗡 跋勒跋勒……」。他就感覺只有咒,別的什麼都沒有,非常的專注,甚至咒也沒有掉了,就只是一個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麼都沒有。身體也沒有了,一切你我都沒有,只有這一個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這裡。所以有些人一旦證得了這個境界,這樣的禪定現前了之後,他把佛經拿來一看,心裡就會想,禪宗講的開悟,原來就是在理上、事上達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這樣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見到實相了。在過去有一個四禪比丘,他得四禪以後,自己以為自己就證得阿羅漢了。所謂阿羅漢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樣證得了空性。這個四禪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裡都不會亂了,於是他認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這樣子就以為自己是開悟,那自己還是個凡夫卻以為已經是開悟了,就大妄語成,然後墮落三惡道,甚至還誹謗三寶。那這就是把第四禪定當作自己開悟境界的第二種歧途。

第三種歧途,就是定境更深了,證得了空無邊處定,就是無色界的四禪定,這個空無邊處定很厲害,怎麼個厲害法呢?只是感覺。比如說,諸位很專心地在持咒,然後坐著坐著功夫深起來,這個腿會空掉,身體整個會空掉,呼吸也會空掉,當這些身體都空掉以後,你會感覺整個世界也空掉了,當你看到這個世界都空掉了以後,你就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空,這個空是無量無邊的,恐怕這個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為佛經裡面經常把佛性說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講的空性講成是大空性,那把這個大空性拿過來一對照,確實是廣大無邊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過去、未來、現在都不離這個空。於是在文字上這麼一對照就說:我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佛性,法身遍一切處。其實他只是一種定境,定中把這個空的感覺達到了遍一切處的這樣一種覺受。這就是第三種歧途,會把空無邊處當作自己的佛性,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

還有第四種,定力加深,到了識無邊處的境界,也就是無色界的定,然後他心胸很寬闊,感覺還要有一個心去感受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於是想,我當下一念明明瞭了多好。就是一個認識知道,現前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紅的他就知道是紅的,是綠的就知道是綠的,是什麼就知道什麼。唯獨把自己的定境,放開遍十方的這種感覺不要了,他以為空也捨棄掉了。因為禪宗祖師,包括老人都告訴我們,一切萬法都要歸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捨棄,一念不生歸於無,無也無所住。那麼他一對照這個文字,心裡就想:這個空我也不要了,我捨棄了,連空也空掉,那麼自己就是一個清清楚楚,看見前面能看、能說的這個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這個識,分別的識,很微細,它不是在物質色法上的,而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是一種定境,內在達到的這樣一種定境,把這個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開悟的境界,就以為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這是誤入歧途的第四種。

第五種就是無所有處,無所有就更進一步了,說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個明明白白。明明白白這個還有分別,那也不行,分別也要捨棄,那就徹底無所得、無所有了,當他內心感受到完全無所有的時候,再拿佛經來跟自己的境界這麼一對比,這個時候他生起一個感覺說,原來我見到的跟佛經裡面所解釋的佛性、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應該就是了。所以他就誤以為,無所有處的這種定,就是自己開悟的定境,就是開悟的境界了,這是誤入歧途的第五種。

誤入歧途的第六種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三界裡面的最後定,也就是最高的一種定。這種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來,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經裡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沒有非常深厚的佛學功底,很難辨別出兩者的差別。因為中道裡面講的非有、非無,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於中道,跟這個非想非非想兩重否定太像了。所以這麼一看,他心裡想,我內心既沒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沒有想,還是有一個明明白白的能夠想的東西,但是我已經沒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顛倒一樣地去想了,只是凜然一覺,愍然自知。自己覺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這個,不是想可是它會想,就把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定境當中的境界當作開悟了。

如果諸位打坐當中有出現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當中,一切習氣、毛病、嗔恨都不會出現,別人也會把你看成佛菩薩一樣,因為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著欲界的任何慾望,五欲六塵都干擾不了你了,你內心非常清淨。所謂初禪就是梵天,清淨的梵天,梵眾、梵輔大梵天。那麼從未到定開始,你內心所生起的這種清淨的感覺,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們現實當中的、人間的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簡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為你確實表現出心裡是一點慾望的牽掛都沒有了,完全清淨,特別是四空定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理論上是一套一套的。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只抓住一個定境,你忽略了內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開悟是用智慧、無漏慧見到了諸法實相清淨的,而不是單靠這個定境來顯現的。所以定境雖然高妙,雖然定境當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當作是開悟那就誤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惡業。如果你對人說:我已經見到了。我修到了。我現在已經如如不動了。這樣一來不但誹謗了佛的正法,而且是未證言證,得大妄語,墮無間地獄。所以這種是非常危險的,這六種就是在定境當中容易出現的一些跟開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第七種是因定而產生的,就是外的無想定。無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當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麼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現前,他照樣去幹活,去做事,幹活做事當中他腦袋裡面空空如也,一點想法也沒有,但是他事情不會做錯。這個看起來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鏡子一樣,能夠把裡面的東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腦袋裡面一個妄想都沒有,他這一想,老人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這個境界多像。這個無想定的人,他也是腦袋非常清楚停在那裡了,沒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以上這七種境界都是屬於定境出現的境界,在定境裡面由於凡夫眾生不了解開悟是一個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種無漏慧見到諸法實相的這樣一個狀態,就是見到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了,那叫開悟。而這七種定境雖然在文字描述上跟開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個用來區別的共同特點,什麼特點呢?就是這個我執根本沒有破,只是把一個在生滅、貪瞋癡、惡欲、煩惱當中的這種心態轉化、昇華為一個不受貪瞋癡、煩惱、五欲六塵干擾的一種更崇高的人間的一個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會感覺到:我現在怎麼樣了、現在非常清楚不受動搖了、我現在可以專注、我現在空掉了、我現在遍一切了、我現在無所得了、我現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現在什麼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個唯一的缺點,唯一的讓他誤入歧途的那個關卡就是在於那個「我」還在,他感覺就是有一個我,這個我沒有捨棄掉。諸位看看自己,對照自己的生活,也對照自己用功的過程,也對照你身邊的人,如果定境裡面出現了這些境界,我們不要把這種定境或者非常清淨的覺受誤以為是開悟的境界,然後就自以為是,這樣很容易會出現問題,所以大家要謹記這七種定境當中出現的歧途。

那麼還有三種是慧解上出現的歧途。慧解主要是著重在慧上的用功,就像我們大家修禪法,修禪宗的時候,由於我們用功的方法得當,我們在對佛法的理解上也會隨著用功的過程而越來越深入。

在慧解上會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屬於第七識意根的境界,什麼是第七識意根?就是念頭。我們大家在用功的時候,由於你理解了這些法和道理,然後你就用功,把第六意識的妄想放下了,放下妄想以後沒有妄想了,此時你的腦子裡面即非常微細地清楚自己妄想已經放下了,就如同老人告訴我們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擒來就是汝等本來面目。那麼老人給我們講的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因為老人是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去講這個話的,他看見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就是心性的妙用,可以保任,保護一念不生,然後任其了了分明,自在無礙,確確實實在每一個念頭裡面都蘊含了我們無量無邊的妙用。可是對我們剛修行的人來說,這正是一個下手處,正是一個回家的必經之地,也就是我們回家的家門口,大家要記住這點,這是家門口卻不是家裡面。

曾經有個人聽到我這樣講以後,他產生過懷疑,他問我說:「師父,元音老人告訴我們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抓來就是我們的心性,而你老人家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我們的生死根本,意根境界,這個話怎麼講?為什麼你們兩個講的是同樣的詞,卻是不一樣的境界呢?」他還用了個比喻,他說比如在沙漠之中,我們大家正是非常的飢渴交迫,非常艱難地在苦海當中跋涉,突然遇到一位老者,他正好碰到了我們,非常慈悲地告訴我們說:「你看,那個地方不遠處,在你可以看得見的那個地方就是一個綠洲。」於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趕緊往綠洲跑過去,當往綠洲跑過去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年輕人跑過來跟我說:「那個地方不是綠洲,綠洲還要從那裡再打破掉。」於是心裡就茫然了,因為老人說的這個地方是綠洲,我就跑過去了,這個年輕人卻說這裡不是綠洲,而他又是老人的弟子,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在座的諸位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

後來我回答他,我說老人非常慈悲,我們用另外一個比喻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老人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裡,回到家以後他就看到家是這麼好、這麼安全,於是就想到我們這些還在外面的孩子,還沒有回家,他在家裡就喊:你們回來啊!快回來!可是他在家裡面喊,我們大家一個也聽不到,我們實在流浪得太遠了,根本就不知道老人在家裡喊的這些話。所以老人非常慈悲,就跑到門口,在家門口大喊:你們過來,這是我們的家,不要再去流浪了!他喊完以後,我們大家就聽老人的話,趕緊去找老人站在喊的這個地方,也就是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裡。我們天天用功就在這裡用,那麼大家跑到這裡了以後就站在門口,於是有很多人就說:老人說了,這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就在這裡吧!大家都站在門口,都站在那裡不進去了,以為這就是了。然後有一個年輕人起來說:不對,這裡還不是家,我們應該把這個門破開,這裡不是我們的家,我們要把這個門破開才能進我們的家。那麼大家這麼一聽,有些人有疑惑了,為什麼呢?因為剛才老人就站在這裡講的,說這裡是我們的家,那你這個年輕人為什麼說這裡不是我們的家呢?而且抬起頭來一看,這個門上面還標著五個字即「這是我的家」。但是這個字是標在門上的,而不是家裡面的,所以一切語言文字都是生滅法,大家要記住。

禪宗心行為什麼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呢?就是因為要心行得滅,言亡慮絕。如果你抓住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字、這個境界,以為這就是,那絕對不是禪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訴我們的境界。所以我們在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有足夠的智慧能夠認識到自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你抓住這個以為是自己的佛性,這就是誤入歧途了。同胞們,大家要記住,一定要在這裡把功夫用成片,然後把這個門破進去,也就是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再掃地出門。那麼聽完這個話以後,有些人在那裡懷疑、疑惑,老人說這就是我們的家,你說不是,那我該怎麼辦?有些人一聽,覺得這話說得不對,那既然這裡不是我們的家,我們就走吧。他一聽馬上就跑掉了,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裡也不要了,又去流浪生死去了,還不如念一句佛;另外還有一些人對這兩個人都有信心的,知道老人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家,他就不忍心離開這個地方。那麼知道了這個年輕人說要破門而入才能回家,所以他把這個門也破掉了,然後門上面寫的這個字,他就看得非常清楚了,要把這個文字拋在腦後,自己才能夠真正地登堂入室。所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地方,既是我們用功、修行下手處,回家的大門口,同時也容易成為我們悟道的歧途。大家要記住,既知是用功下手處,所以是絕對不能捨離的地方,但同時也是我們悟道的歧途,你抓住這個,以為這個就是,那真是誤入歧途了,你會害很多人,會產生錯誤的邪見。因為大家自己可以感受得到當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時候,在你的內心深處還感覺到:我現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那個「我」還是沒有破,所以必須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見聞覺知全部掃除盡,然後你才破門而入,入門了以後你才生起無邊的妙用。此時你再回到這個地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就是念念不停也是了了分明,根本就沒有關係了,因為證體了以後生起的是無邊妙用。這就是慧解當中的第一個誤入歧途的地方。

慧解當中的第二個誤入歧途的地方就是第六意識。就是很多有知識、有學問的這些人,他連一念不生的境界都沒有能體會到,也不一定能夠到達這個家門口,他唯獨是以自己腦子聰明,把這些文字的遊戲玩得非常轉,把話說得非常圓,他就是不停地聽、不停地看,然後把這些看來的、聽來的在腦子裡進行加工改造,之後就成為一套可以說得通的所謂哲學思想。他把這個哲學思想看成是佛法的哲學,然後他的內心就覺得:我明白了,開悟不就是這樣子的嘛。那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就像那些學者說的,六祖大師是無修、無證法門。禪宗是無修、無證,就是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證悟,就是當下的吃飯、穿衣,吃喝拉撒這就是佛法了。他在文字上執著了這個以後,腦子裡面又確定地認為我們凡夫眾生在這裡吃喝拉撒的這就是佛法,你說冤枉不冤枉。這就好比是一個畫家,非常聰明,聽到院子裡面有人告訴他,天是藍的,於是他躺在房間裡面,在天花板上面也畫一個藍色的天;藍天上有一些雲,他也畫一些雲;藍天上有一個月亮是白的,他也畫一個月亮是白的;月亮是圓的,他也畫一個月亮是圓的;月亮旁邊有星星,他也畫星星。在外面描述藍天的那個人,是完全看到了藍天來描述的,而這個聽話的人,他沒有看到藍天,他根據描述在天花板上也畫了個藍天。如果在這個時候他跟別人說,藍天是什麼樣的,有月亮、有什麼,這話也沒有錯。因為我們讀佛經就知道,所有的人只要你講出來的話是聖言量,是佛菩薩曾經講過的,那麼這個話肯定不會錯。唯獨他如果以為,這個天花板上所畫的這個就是藍天了,那麼他就完全錯掉了。他如果只是講,他不會錯,但他要是以為這就是了,那就完全錯掉了,那麼第二種慧解上錯誤的人,就是腦子裡面把聽來的法安立一個概念。比如聽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句話,他腦子就想,一念不生是什麼樣的、了了分明應該是什麼樣的。把他所理解的東西就以為是開悟悟到的這個東西,認為這就是了。他就是把腦子裡勾畫出來的這些概念、這些名詞、名相組織在一起,然後語言也能夠非常流暢地表達,於是他就把這個當作自己修行開悟的境界了,當作是自己的佛性、真心了,也就是把天花板當藍天,你說他冤枉不冤枉。這就是慧解上誤入歧途的第二種境界,聽來的以為是自己看到的。

第三種歧途就是屬於頑空,這頑空既是慧又是定。慧就是一聽說諸法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他腦子裡面想想:都不可得,好,那我把這一切都捨掉了,就都不可得了。他以為完全捨棄清淨了,其實是第六意識在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捨掉了。當覺得一切都捨掉的時候,他心裡也會覺得很自在,因為此時腦子裡面沒有東西可以牽掛了,然後他就以為這個自在就是見性的境界,其實只是第六意識強加給自己說:這一切都空掉了。所以這個空就是死水不藏龍,它不是佛性當中講的緣起性空的空,而是通過第六意識的理解以後,認為有一個無所得、什麼都沒有的一個空,然後就抓住這個空不放,認為這個空就是開悟了。只要住在這個空中,時間住久了,定力出來,智慧也會有。在這境界裡面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五種神通,比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些通都會顯,出現這些通以後,那他更以為自己是開悟了。

以上這三種都是在慧解上不徹底,然後把自己理解來的修行路上的境界,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你看這樣加起來,定境裡面有七種定境跟心經講「照見我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的無所得的空非常相似;在慧解當中一個是意根的境界、一個是意識的境界,即第六意識創造的、一個是頑空的境界,就是對空理解錯誤了,以為是虛空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然後理解了這個空,就認為世間萬物就是這個樣子了。那麼這十種加在一起,就是我們說的十種悟道的歧途。

這慧解當中的三種境界跟定境當中的七種境界都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有:我現在怎麼樣了、我現在理解了、我現在明白了、我現在明白開悟了。道的十種一起,我們了。所以麼都沒有的空,然後理解了這個空,就以這境界,就是認為有一個「我」在那裡可開悟的,這個我執沒有破,我執、我見都沒破,怎麼可能見到我們的真心,見到我們的佛性呢?

所以我們大家修行非常不容易,想得定境、得智慧已經是千難萬難,得到定境,得到了智慧的開發,理解了佛法,卻把理解來的東西當作自己開悟,這又誤入歧途,豈不是麻煩事一件。但是,我們如果不學,你連誤入歧途的機會都沒有,上路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還是必須要學,在三界當中,所有跟修行相似的這十種境界,你要把它一個一個記住,給它學清楚了,然後在你以後的修行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你首先看它是不是有一個「我」,一個我執很強烈的在那裡的,就肯定不是。所以禪宗為什麼後來用公案去印證學人呢?因為如果你用定境,用某一種境界、某一種語言描述去印證學人,那麼學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境界說得很漂亮。比如說,你得到的只是一個未到定,或者得到的只是一個非想非非想處定,或者是意識上理解到了這些佛法,因為你文字功底很好,把它說得很清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你卻沒有真實見到,就像蛤蟆禪一樣,它蹦一下,最多蹦兩下,第三下就不會蹦了,為什麼不會蹦呢?因為禪宗真明白的祖師大德,他們用公案,所謂公案就是拿棍子敲你,或者根本就脫離了你的思想範圍的這麼一個善巧來印證你,看你有沒有我執在那裡冒出來,你只要有我執,你就會有地方落腳,你只要有一個地方落腳,那麼他給你講的話,你就只能站一個角度去看他的話。

比如說我告訴你:你開悟了。你就會覺得:是我開悟了。如果我告訴你:你沒開悟。你說:法師,我沒有開悟。他馬上就會有一個角度,所謂狐狸的尾巴馬上就會露出來,露出來了以後,就知道你這個法不圓融。所以看禪宗的公案,你有時候聽起來好像是莫名奇妙,這句話哪裡來?正因為你莫名奇妙,所以祖師才能夠用這種話來堪難得出你身心世界的那個我是不是拿掉了。如果沒有拿掉,你一定會在這個我執的世界裡面,在這些思維、軌範當中去轉,你總會想抓住一個東西。就像我們很多修道的人,我遇到很多的心密弟子,他們把自己修行的境界告訴了我以後,就在告訴師父的同時,腦袋裡面都想好了師父應該怎麼樣印證我了。比如說,把修行境界跟師父說完了以後,心裡就想,我如果是開悟了,師父肯定我,會告訴我:你這個明白了,你是真的懂了,你已經開悟了。或者給我一個非常明確的印證。就是你會把師父的說法,在你的腦子裡面先作一個要求,要求師父如果我對了,你應該怎麼印證我;如果我這個是開悟的境界,你應該怎麼印證我,這個心態就說明你沒有開悟。那麼如果是真開悟的人,他明明開悟了,這麼一說,可能就像禪宗祖師說的:根本沒這回事。或者手一甩回方丈了,或者一棍子敲過來了,那這個時候他很可能就是肯定你,同時也在否定你,為什麼呢?如果你的心還有一個我執在,不管是肯定或是否定對你都毫無意義。所以他乾脆就給你掃除掉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一些善巧,比如說你這人德行很好,他就給你一個肯定,你自卑心很重,他不肯定你,你還在那裡懷疑,你已經到這個門口或者已經可以進去了,他這麼一不明確你就又退失了,所以這就是師父需要觀察學人的一個心靈的境界,內心的世界。那我們凡夫會為自己而給師父預設一個標準,就是他應該怎麼印證我,其實沒有必要按這種心態去請教問題,又或者看古人的公案,就想像他們的境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大家要是修行上能受用,那你在內心當中就可以看到色界、欲界、無色界,純粹涅槃的空境,乃至小乘人不見佛性的地方,當你完全去了解了以後,就從自己的腦子裡面下手,從自己的功夫上下手,你是定境更高,還是慧解更高;你所出現的境界是屬於慧的範圍,還是屬於定的範圍,然後這個範圍是不是感覺有個我在那裡證道。

前面講了這十種歧途以後,恐怕大家都會要好好地去思考了。但是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可能大家會問:這麼說起來這十種歧途都像開悟,那開悟境界是不是就沒法說了?其實真的是這樣,真的沒法說,只要說出來的,都是這個世界生滅輪迴的法,那怎麼辦呢?就是在你認識到這麼一系列的歧途以後,我們就堅決捨棄,捨棄完了以後,你說:還有一個我,是我捨棄的不是我嗎?其實這是第六意識妄想,告訴自己你這個妄想是不行的、你這個我執是不行的,我要把這個妄想和我執一起捨棄掉。你就用第六意識捨棄自己的第六意識,同時也用第六意識捨棄我們的我執,就是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捨棄掉。那麼當你捨棄掉以後,你腦子很清楚,就是意根、意識乃至一切定境全部捨棄完了,包括你想捨棄的這個人,這個第六意識也把它一起捨棄完了以後,就自然會有一種空境現前,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看世間一切無常是生滅法。那麼把生滅法捨棄掉,就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了。就是把你現在所擁有的身心世界,意識、意根我執這一切,全部把它消滅掉,你只負責把這些消滅掉就可以了,不要說:我要求得涅槃!我要達到涅槃!我要證得涅槃!不需要,你只要把生滅這一切全部捨棄,就在捨棄的當下寂滅涅槃的境界是就自然現前了,這就叫寂滅現前。那麼它一旦現前,你這個第六意識本來是要捨棄的,這麼一現前以後,這個意識就不再是意識了,它馬上變成無漏的智慧——妙觀察智了。妙觀察智的前身就是第六意識,一念相應了以後,它就變成無漏的智慧,變成妙觀察的智慧了。然後他用這個再來分析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然後他就知道,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因為我已經捨棄掉了。那麼他在人世間的這一切行住坐臥,這一切法當然就得自在無礙,沒有任何的障礙了。只有這樣,他再回過頭來修禪定,他就知道自己是哪個禪定怎麼修、哪一種境界見地是正確還是不正確,就是這十種歧途。只有在你破除了這個本參,就像禪宗說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之後,才能夠顯現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一切言語、舉止、動作無非都是佛法的妙用。這樣一來,你的見地、一念相應的這個智慧才能到位,才叫真正的悟道。所以悟道是靠誰去悟的,是靠我們的第六意識妄想去悟的,你不要太討厭妄想了,因為妄想追逐世間的五欲六塵太久了,我們大家一直生生世世都在這裡追求。那麼今天我們通過第六意識的覺照、觀察你就知道這個東西不好玩,要把世間的這一切全部捨棄,當你正捨棄的時候,無漏智慧現前,此時你才知道,原來人間都是那麼清淨莊嚴!

希望大家定境也不要害怕,慧解也不要害怕,境界現前了,知道自己在哪個份上,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