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好,各位有緣,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們是依舊每天聞法半小時,前十幾講把佛門裡邊一個善書,勸化善法的這樣的一個代表作,《安士全書》,這樣算是,實際上是天馬行空地這樣,拼湊的講了十幾講。但是我想如果大家能夠上心的話,基本上這個內容也夠了,因為聽的一句、半句,能夠入耳入心的話,最根本的作用,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指導著我們去修證。所以由此看來,為什麼說聽聞法很重要,你如果常能把這個理念銘記在心頭的話,他隨時隨地就是一個老師,他會指導我們自己的心行和言論。

當然,聽法很重要,聽聞佛法就更重要了。今天我們跟大家開始,算是正式拉開這個結佛緣、法緣、僧緣,也就是結這個三寶緣的一個序幕。所以發心開始講一部小部頭的經典叫《八大人覺經》,有時候也說《佛說八大人覺經》。

講這個內容之前,我想跟大家先提一下,就是因為畢竟這次不是有我們佛教徒家屬聽的很多,首先大家一定不要把佛法推到九霄之上,很高、很遠、很神秘。實際上,佛法,當時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世界,作伴吧,就是給人說的,專門針對人說的法,適用於人的法。

那麼我們以人的身份,人的思想去聽,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只不過很多時候是沒有這個因緣碰到一起,實際上這是最難的。而且隨著我們的了解,你會發現佛法是特別人性化,我們祖師們也講過說,人成即佛成,就是要把人做好了,你才能接受佛法的法水的這個灌溉,才能夠修證,才能夠成功。所以佛法並不遠,很接地氣,希望我們把自己由來已久,有可能給自己設的一個,推得老遠,束之高閣的這樣一個習慣性、神秘性,先把它放開,先把它掀開,仔細地來聽一聽。

當然另外一個呢,我們也不要完全把佛法混在世俗之中。為什麼,你看我們昨天講到一個叫世間,一個叫出世間,就是佛法雖然是給人來聽聞,但是他直接把我們的心性導向,是把人這個層面的慣性,要把他作為一個昇華。不僅僅停留在人的這種利弊之中,他是徹底要打開我們人的這個本能,然後提升到一個更加,我們說心行也罷,說境界也罷,更高的層次,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這點是最為難能可貴和有價值意義的。

那當然來講,既然秉著這樣,那麼我們肯定在接受的姿態上,一個是比如說發心,至少有一種尊敬的態度,不要戲論,不要消遣的一種感覺,這樣的話你很難把精神集中起來,很難正確地理解,因為佛法有一個特色,有時候聽懂還排名第二,就怕聽不對。聽不對了,就有可能一錯百錯,一挫百挫。所以這一點,先跟大家提個醒。

另外一點就是為什麼這次挑選了一個這樣的一部經典來跟大家講,實際上從文字上來講確實也很簡單,篇幅也很小,一共就三百多個字。那麼也有兩個目標,算是雙管齊下吧。一個希望初接觸者,能夠很順暢地入門。

因為其實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佛法也一直流傳在這個世間,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是跟它就是,大家同在一個圈地上走,沒有交叉,沒有碰撞,最近最近的似乎一直也有,像媒體也罷,古來的影視作品也罷,這個文學著作也罷,裡邊都有講到佛法僧,講到佛教。但是我們要麼就是說用一種俗眼去,跟它做一種,很多時候甚至是一種調侃也罷,一種戲說也罷,但是很少能夠真正的有一個心地上的碰撞,到底佛法講什麼。希望初學者能夠容易入門,上道,我們常叫登堂入室,你就是挨得再近,聽得再多,假如果你不從門裡進來,那麼裡邊所有的場景,你是看不全,看不明白的。這是一點。

再一點,就是希望這不是也有很多修了很久的居士嗎,學佛學了,聽法也聽了,不下甚至十年以上的,都有,希望什麼呢,能夠讓久修者回到初心。初心是很難保持的,大家要知道,一顆新鮮的,一直保持這樣的一個節奏的,一個熱騰騰滾燙的初發心非常難保持。所以佛門裡邊歷來有講說,「不忘初心,成佛有餘」。這一點大家要,我們說算一個初設置的姿態吧。

那我們既然開始講,先講講這樣的一個背景。一個就是說這部經典是佛說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因為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有四十九年一直就在講法,實際上就是在教育。如果有去過印度去旅行,乃至說朝聖的,大家看到有一個地方叫鹿野苑。

鹿野苑這個地方,就是世尊開始第一次講法,有一個很大的塔,很莊嚴,很有攝受力,雖然只是一個遺跡。特別是有佛弟子的話,懷著這種宗教情懷去朝拜,你真的會得到很大的加持。

可能不懂的,又常要說什麼叫做加持?我們前幾次給大家已經講了數次這個詞,加持就是感染力,把我們內心本具的那個,佛門叫功德,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的能量給調出來,讓它顯現,噴發。

那麼說鹿野苑,這部經典不是在鹿野苑講的,鹿野苑是世尊初登台亮相。這部經典是世尊圓滿告別的時候講的,在印度有一個叫雙樹林,拘尸那拉雙樹林。那裡現在還有一個叫涅槃寺,有一個大殿,很古老的一尊佛像,釋迦牟尼佛靜靜地躺在那裡,我們常有一個話叫做吉祥臥,就是左側在上,右側在下,這樣躺在那裡。是他在走的時候講的這部經典。

所以諸位可能就意識到了,為什麼要講這個,佛在走的時候講呢,因為我們設想一下,一個長者,一個智者,一個聖人,他來到這個世間,並不是有所企圖,而是完全為了救拔眾生,救拔眾生。等到他一生的因緣全部已經進行完了以後,最後一次絕唱,大家想想,這個機會有多重要。

意味著訣別的時候,一定會留我們世間人都叫遺囑,大家誰會把什麼家長裡短呀,婆婆媽媽的這些事寫在遺囑裡邊,最後進行這個勸說和告誡,不會的。一定是最重要的,當務之急的,完全是根本性的這些內容,在最後的關口,作為一個我們說遺留也罷,或者說警醒也罷,乃至不斷的強調也罷,把它留在世間。

所以這部經是佛陀在涅槃的時候講的,涅槃。好,可能有的又聽到涅槃這個詞,那我再插個曲,涅槃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死了。我們講到涅槃,或者老和尚走了以後說圓寂,這個都不要說不了解佛法的,很多佛教徒還都以為這就是死了,包括我們說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把他等成於說死亡了。

可是我要做一個提醒,死亡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我們下意識地覺得已經了結了,沒了,完全在不知道下文的情況下,我們稱之為死亡。那麼如果說真正你了解到這個整個身心世界,每個人的身心世界,所有大家的身心世界,公共的世界中,實際上涅槃屬於一種最大、最光輝的一種昇華,有一個專業的話叫色身融入法界。

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人世間,進行一生的教化,他等於說是一次演繹,大家還注意到,我剛才講到的初登台亮相,最後的告別演出,就整個這一齣戲裡面,他是來演的。入到我們這一個每個人都像一場夢一樣,做在這個世間的夢裡邊,津津樂道,悲歡離合,依依不捨,所有的情節中,我們一般都是這樣的心態。那麼佛呢,就借我們這個夢呢,他入到我們的夢裡邊來跟我們共同作伴,然後藉機度化眾生,稱之為,有一個俗話,不是叫點化嗎,有時候會聽到說,哎呀,大師你應該點化於我,就是來這個。

但是呢,所有的人在這場夢裡邊,都是把夢當真的。只有佛菩薩,他來的時候是一直在醒著的狀態下,裝的入到夢裡邊來了,他的內心一直是醒著的,所以就叫做覺悟者,覺者。他以自己的覺悟的能力,來到這個夢裡邊,讓一切有緣都能夠早日到這個夢醒時分,我們叫解脫,叫了生死。

那麼,這樣的一場配合吧,最後臨終的,就是終結的時候,因為他必須要按照夢裡面的步驟和次序來,我們這兒的人壽是百歲,八十,八十到一百,他那個時代一般的人是八十歲,他就只活了八十歲,所以當時叫涅槃了。

可是我們切莫以為涅槃是死了,只不過人家不跟你在這一個人的世界裡面進行溝通了,回到佛國淨土,回到最真理同步展現的那個時空交錯。

所以說,我們給大家說一下,是在這樣的一個緊急關頭講的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所以由此我們也能夠生起一個對這個,這部經典對於佛法的了解,它的必要性,和這個緊迫感,因為當時佛說了三部經典,一個叫《四十二章經》,還有一個叫《佛遺教經》,跟《八大人覺經》並在一起,我們常把它稱之為遺教三經。今天講的三分之一,最短的一篇。這個給大家大概作一個概論。

其次,我們要講第二點就是說,這部經典怎麼到了咱們中國?我們現在能夠學習,有這個法緣,那是誰結的,誰從中成就的?我們常講到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歷代以來咱們只是從電視裡面看到,誒呦,西天求經,東土大唐而來,真正歷史上的史實是很苦的,很難的。

而且我們一般都是名望更高一點的,像玄奘法師,佛教裡面,知道鳩摩羅什,還有義淨三藏等等這些有名的大譯經師,我們知道的比較多。可是諸位要曉得,印度的經典,從一開始慢慢的雛形的往東土傳的時候,是從東漢時期就開始了,翻譯經典,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潮,隋唐時期到達了一個高潮。

我們今天先錯開這個經題,我們要知道一下這部經典是怎麼到中國的,要看這句話,「後漢沙門安世高譯」。大家如果可能拿著手機,鏈接上面有法本,法本就是這部經典的內容,你們看到有一個《八大人覺經》下面,有一條叫「後漢沙門安世高譯」。這個倒是內容值得多講一點,也有助於我們再進一步鞏固我們前面所講過的內容,因果、輪迴、殺生、善惡。

為什麼這麼講呢,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個時間叫後漢,諸位眾所周知,在我們中國,它是有一個朝代的更迭,歷史號稱上下五千年。在漢朝,這個秦朝後呢,不是有楚漢相爭嘛,項羽、劉邦,借著把秦朝推翻以後呢,他們兩個開始爭天下,那個時候呢,也是很激烈,一個戰爭要造很多的殺業。

楚漢相爭的時候,最後不是劉邦勝了嘛,(建立)漢朝。到了後來,有一個亂世臣叫王莽就篡位,所以就把漢朝給攪局了一下,但是他的,我們講到的,前面說,福氣不夠,你要做天子掌江山,他是要有人王的福報的,他福氣不夠,只大概堅持了五十年左右,又被漢朝的一個後裔叫劉秀,這是又一朝的皇帝,給滅掉了。滅掉了,就開始又把漢朝給續起來了,但是因為有這個歷史的隔斷,我們把前面的漢朝叫前漢,劉秀呢,叫後漢。因為前面的漢朝,它的首都當時建在西安,所以叫西漢,在西面。劉秀建了新的漢朝以後,它的首都在東都洛陽,在東面,所以俗稱叫做東漢。這就是為什麼這裡有一個「後漢沙門安世高」。

當然我希望大家,你聽這個,你看我們嵌入了一點點歷史故事,可是諸位不要把它當作歷史,純歷史純知識來聽,那誰都知道。你再設想一下,我們每個人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此時此刻,也是將來的歷史,也是過去的未來,在這種人一代又一代的這個生生不息中,就是輪迴。諸位聽到我們講後漢的時候,也許我們在後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佛法了,要不然今天怎麼會聽到後漢這個名字,這就是一種緣分,這個緣分永遠都不會亂。

有可能當時我們就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的其中的一員,甚至這個歷史上的典故,什麼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你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當時的歷史事件是見證者,都有可能,這就是輪迴。而且這就是人生,因果,前生後世,一生又一世,歷史就是這麼來的。

這裡講到「沙門安世高」。沙門,如果我們現在一定要說,就是指的和尚、出家人、僧人、修道的人。但是,一般在佛教裡面,因為當時印度出家人很多,可是諸位要了解一點,不一定都是修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教法。還有很多的外道,他們都在尋求人生的真理,苦苦地追尋,但是他們總是摸不到那個最準確的方法,所以我們稱之為外道,就是正法之外的修道叫外道,現在到印度還很多。

為什麼叫沙門呢?就是所有當時出家的外道都叫沙門,後來到了咱們中國以後,把他稱之為釋子沙門。為什麼這麼講呢,你看這裡有一個,安世高這個名字的姓叫安,大家想想他是外國人,他又叫安清,實際上是安息國到咱們中國來的。安息國是何許地方呢?在漢朝的時候,對伊朗的稱謂叫安息。唐朝的時候,把它叫做波斯,就是那個地方。他是那個國家的王子,王子不作了,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出家為僧作了沙門。

我們注意到,以後可能大家對佛教了解,你去看經典的時候,在那個年代,很多的出家人,要麼叫安世高,還有竺法護呀,竺法蘭呀,都有,竺就是天竺的竺。古代把印度來的僧人給他起個中國名字,然後前面加個姓叫竺,天竺。

還有一些地方,你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大月氏國,就是那個月亮的月,姓氏的氏,那個叫做月氏。那個國家來的,就給他叫姓支,有的大法師叫支遁,很多給他配一個。還有一個叫康居國來的,就叫姓康了,就哪個國家來的,直接就給他冠以這個名字。大家讀《無量壽經》的翻譯者就是康僧鎧,那就是康居國來的,所以看到哪個國家來的就給他冠個姓什麼。

後來到了咱們中國以後,有一個道安法師,他說這不對,亂糟糟的,還是俗家的姓。所以,他當時就說,所有的出家人,既然是隨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了,不管你是什麼身份,都應該叫釋子沙門,所以我現在叫釋宏海,也叫釋迦宏海。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那個時候,因為還沒有道安法師這個提倡規定,那依然叫安世高,他翻譯的這部經典,後漢沙門。

那就有意思了,給大家講一下這個安世高的前生後世。安世高,他作為一個太子,他在當王子讀書的時候,就讀到很多書。其中,有一本佛經觸動了他,馬上善根顯現就想出家了,但是他的那個時候父王生病了,他沒有辦法。

你看諸位發現了沒有,不管從經典裡邊,還是現實中,釋迦牟尼佛也罷,阿彌陀佛也罷,都是什麼呀,都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不當皇帝,不當太子了,出的家。為什麼?因為他的福氣到了一定的地步,才能夠生起精神境界上的最高追求。我們現在說就是說經濟條件達到了,才能夠進行什麼精神追求,文化生活,實際上這是人類的通法。

他當時因為父王生病了,就拋開了出家的想法,後來就幫助他的父王,去輔理這個政事。後來父王生病了以後他守孝三年,雖然繼承了王位,但是,三年後就讓給了他的叔叔,他就出家去了,轉作沙門了。他這個人呀,天資,就是說天生就是高僧大德來的。

從小他有一個什麼功能呢,精通很多國家的語言,而且他不單單精通人的語言,有一次他跟同伴出去遛彎,遛彎的時候,天上飛過來一個鳥,在嘰嘰喳喳叫,結果他就跟同伴說了,你看,過一會兒有人會給我們來送吃的,這個同伴就很奇怪,說怎麼可能呢,他不相信。果不其然,過了一會兒,莫名其妙的有人來給他們倆送飯,說餓了,就吃點東西,他們把送的這個飯吃了。他說什麼呢,就是那幾個鳥飛過去的時候,被他聽懂了,就這麼一個靈童。

後來,大家都知道他有神通了。神通,以後會給大家介紹,現在聽了,不要覺得說,誒呦,神通,神叨叨的就開始了,這個通那個通的。但是,他確實有一個本事,就是能夠已經知道前生後世了。

好了,那麼說到前生後世的時候,那我們要給大家講一下,為什麼他來中國?他當時來中國的時候,是發心把佛法傳到東土來,他在公元147年的時候,來到洛陽,中國那個時候首都是洛陽,很繁華。洛陽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後來圓寂,就是走在我們現在的紹興,會稽。一生翻譯了二十多部經典,《八大人覺經》是其中的一部。

安世高這位祖師,他說他過去世就是和尚,又要會到我們剛才講到的輪迴。他生生世世是一個和尚,而且跟咱們中國特別有緣,不知道為什麼呢,又投胎轉世,你看這個投胎轉世的幅員有多遼闊。

我們現在一般覺得說,誒呦,這一生遇到的人,一家子,夫妻子女,這個緣分很近,生生世世好像就在一撥人打交道。那為什麼大家想想,有一個千里姻緣一線牽呢?就是每一生每一世,你結的緣,你造的業,千拉萬扯,有時候你都不知道下一念,這一世一走,下一念往哪裡投。就像我不知道這輩子為什麼投生到陝西陝北,我總感覺到又在浙江生活了這麼久,北京住了那麼多年,那你想想這個,我懷疑可能是當時認錯路了吧。這個安世高,他不會認錯路,他是因為到那裡作王子有緣,但是他跟中國的很多人過去結了因緣,有順的,有逆的。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消息是什麼呢,成道的高僧,比如說菩薩,我們講到《八大人覺經》,大人實際上就是指的菩薩。他知道前生後世以後,他說我哪一世哪一世在哪裡欠的債,哪一世哪一世在哪裡發了心,哪一世哪一世在哪裡欠了這個情,他都清清楚楚。所以成了菩薩以後,他心地清淨了,就不會再去欠,只會一味地去還。還的時候,他不起分別嗔恨心了,比如說我欠了別人的命,那我就去還這個命,別人惱我,殺我的時候,我就正好順勢還他就好了,很自在,很歡喜。他就是這麼個因緣,來到了中國。

到了東土,他就是先說他來找這個過去一塊出家在西域安息共修的同道,可是沒有找到,那說既然找不到,他在中國過去說欠了別人的一條命,他就去還。當時在廣州,廣州有好多的賊寇,亂得很,他到廣東了,那個時候就是去找過去的這個命債主,就見到一個少年。

見到這個少年呢,就直心直口,乾脆利落,就直接上去說,哎呀,我今天才看到你。那個少年說你是誰呀,我又不認識你,他說什麼呢?說我,你不要問我是誰了,我知道我過去世欠了你一條命,我現在還你這個命債來了,你現在可以討這個債,就把脖子一伸。那個少年因為過去有這個緣呀,那個少年馬上就拿起刀子,不容分說,啪,一刀子就把他砍死了。這一條命就還了。

好了,還了以後,神識,我們民間不是講到靈魂嗎,這個靈魂呢就又回到安息國,又投了他這個國王作了王子,成了又一世安息國的王子,第二世又來到咱們中國。來到中國的時候,去哪裡呢?去到江西的廬山,去救他前世的同修道友,他知道他在廬山,為什麼?因為過去兩個人一塊修行的時候,都在行佈施,培福、修福,我們此前講過佈施,也講過戒殺,因為他殺生的討債。

佈施的時候,兩個人都修得特別好,但是兩個人性格不一樣,這個安世高修佈施的時候呢,怎麼樣呢?就是非常的歡喜,很恭敬。但是他這個同道修佈施的時候,一樣跟他佈施,很嗔恨,就是一不順眼就發火,看人家都低人一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因果不一樣了,這個同學呢,他因為福報大,就轉成一方的一個山神了。

他到了江西,就是九江廬山這裡的時候呀,他這個同修就給他託夢說你救救我,我現在因為雖然行佈施,福報很大,自己投身色身很長很大,都不知道是個什麼,結果呢,現在在這裡這個做了山神,但是呢,我成了畜生了,住在這個廟裡,很多人到這個廟裡去拜佛、祭祀、點香呢都很靈,求什麼來什麼,說就是我管的。

說我現在看到呢,希望你現在幫我那個超度超度,我過去佈施的福報還在,很多珍寶都擁有,但是我的身體很難看。希望你幫幫我,否則我將來還要墮到惡道裡邊。安世高還問他說你投生成個啥了,說你不要問了很難看,說非要見一眼,最後呢就把頭給他探出來看了一眼,是一條大蟒蛇。而且還告訴他,我馬上就要死了,你趕緊把我這些佈施,給我散出去,給我增加福報,希望我不要下墮,我死的時候呢也不到水邊了,因為我的色身太大了,腐爛了以後呢,把這個水給污染了,我到林子裡面去。

果不其然,安世高給他把所有的這個佈施行了以後呢,當時這個山神就死了,大家在上面的叢林裡邊發現了一條長好幾里的大蟒蛇,就死了。那麼一死了以後,這個安世高當天在船上,水上呢,就有一個美少年呢,去給他禮拜,行禮拜,謝完了以後呢,一轉眼就不見了。安世高就告訴大家說,他已經脫離了蟒身了,這就是他的化身前來謝我的。

把這個事超度完了以後,他又得去看嘛,看自己還欠了誰的。好了,這個事完了以後呢,他就又去到廣州,把他上輩子砍他的那個少年已經成了老年了,叫住了,跟他一說,說我是誰誰誰,誒,這個老年人說這是我少年時候做過的事,他怎麼知道的,看來說真的有前生後世,這可能真是他的前世,就帶著他呢來到了紹興會稽,希望你跟我走一遭。

好了,跟他走一遭以後呢,到了紹興會稽,兩個人住在店裡面,就跟他說,第二天我出去會被人家打死,但是你一定要幫我去跟官府告,說我這是也是過去欠了他的命,不是說他跟我這個鬧鬥爭打死的,是我欠了他的命,就不要讓治他的罪了。果不其然,這個少年時候砍了他,現在成了老年的殺他的這個人呀,跟著他就一起到街上去。

別人兩個人在吵架,一個扁擔啪地那邊掉下去,這邊一頭翻起來,一頭一端呢,啪地磕在這個安世高頭上,好了,一扁擔,就把他給扣死了。誒呦,這個年輕的時候砍了他頭的這個老年人啊,一看說,呀,真的是,確確實實他兩生了了兩宗這種命案官司,說看來真有輪迴,真有相欠相還,從此以後也皈依了佛門就學佛了。所以大家來看,這些大聖者來了以後,他去償個命債,他還能順便度人,讓人覺悟,這就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他翻譯的也是這部經典叫《八大人覺經》。

這是他的,安世高的一些生平,我們挑幾個事情,給大家講講,從中大家也看了,我們前面講到的殺業,欠了殺,成了高僧,登了菩薩位,還得去還,只不過我們說的只還不再欠,了了,這就叫了緣。

《高僧傳》裡,對安世高的評價非常高,說他翻譯的風格,特別是義理明晰,用詞也非常的允當,雖然這個文辭好,可是也不是那種華而不實,也不是說很野,這裡講到的說,叫做質而不野,不是說完全就是沒有一點點文采,那種土話一樣的,太俗氣了,粗俗,也不是的。

所以實際上這個《八大人覺經》呀,我們從明天給大家講內容啊,確實如此。它一共是分了八個版塊,在文辭上也是四個字一句,一共八個覺悟,也是八種法門吧。你像這裡覺悟說,無常無我覺呀,常修少欲覺呀,知足守道覺呀,反正一共這八個版塊,很短。

我們今天主要是大家了解一下,一個是這部經典是佛在什麼時候講的,很重要。二一個是安世高翻譯的,他是一位高僧,也可以說是一位神僧,他有這樣前生後世的靈驗故事,那麼帶著他弘法的發心、願力,到了中國開始傳揚佛法,這才是正事。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叫「八大人覺」,當然要講到覺了,可能大家,特別是新來聽法的,說覺,我們覺悟不高呀,我們凡夫俗子。告訴諸位,今天也時間已經到了,那給大家出幾個思考題,每個人都有覺的機會,都有覺的時間,都有覺的處所,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中,就遍佈了可以讓你生覺悟的機緣,就看你能不能夠覺。

我們今天跟大家講佛法,講佛法,可是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約定俗成。那麼在這樣的一種常態中,你想想,習以為常了,就是我們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可是真正要覺悟的人聖人啊,佛都說了,像說「汝不可信汝意」,你不可信自己的第六意識,因為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世界完全是顛倒的錯誤的,是一種錯覺,錯覺。

而且我們已經約定俗成了,就是一個人錯了還不打緊,幾乎全世界的人同步都在這個錯誤的感官中,在投入,在享受,那麼你再要撼動,讓他產生覺,大家想想有多難。而且約定俗成還不要緊,最可怕是與生俱來就是生生世世一直這麼錯過來,你現在要去糾偏,要去糾正,大家想想有多難。所以為什麼講到佛法難信難聞。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大家提供覺悟的機會,你首先要對當下我們習以為常、與生俱來、約定俗成,產生懷疑精神,一定要懷疑它是不是對的,是不是真的。

你像我們就從這個題目來開始起覺吧,叫《八大人覺經》,大家想,八是一個什麼,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是誰規定的,八比九小,比七大,誰規定的。八大,這個大,大這個概念是怎麼出來的?我們覺得比小,就大的就大,比大小了,那就成了小了,誰在衡量這個大,八大。人,我們生而為人,你仔細反思一下,我們作為一個人,說人的一生一世,對吧。

好像我從小在哪裡生活,一直到哪裡,我一輩子好像到過很多地方,像我們和尚的話更是雲遊四方,對吧。我生在陝西,那麼後來陝西也換了幾個地兒,又到了,出家到浙江,出家前還從上海走的。那麼出家了以後呢,又在普陀山,又去北京念書,又老去五台山,現在又回到普陀山,將來還不知道在哪兒。那你說我們在一生以為到過許多地方,可是大家反思一下,覺悟一下,你動過沒有,你的自我感覺到這兒到那兒,你的自我感覺如影隨形的動過沒有?我們一輩子遇到這麼多人,你認不認識他們,認不認識自己。

當然,我們不要把它高推到一種深測的這種高深的邏輯思維中,說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好像怎麼深度的一種邏輯上的思辨,你不要那麼考慮。就是我們現在平常話說的,你認識嗎?我們一生是我們完全沉浸在自我感官中的獨角戲呢,還是真是有真正實實在在的,真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大家設想一下,你最親最近的,和你這一輩子經過的碰到的人,你真的認識他們嗎?或者認識自己嗎?我們看到所有的影像,我們以為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裡邊,很立體,很有觸摸感。

但是諸位,你現在看看,你現在就可以做實驗,你眼睛看到的,到底是平面的世界,還是立體的世界?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如果你以為是立體的,可是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平面,所有的。你看我看這個香爐,只能看到平面的這個角度,諸位看的話,是在那個角度,我們都看不全它,但是我們以為這個世界是立體的,這就是妄想,幻想,心的念頭,爆破出來的場景,一個一個的序幕的滾動而已。但是我們很少去這麼啟動自己的思維,然後就陷在我們生活的這種假象中,沒完沒了的一生又一生,生生不息。

所以今天我們開始講《八大人覺經》,就是要啟動我們本來就能覺的功能,大家一定要相信這一點。就是為什麼要跟大家說這個,每個人提起,大家要觀照呢,就是實際上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覺悟,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不管你現在有沒有學佛,不管你能不能聽得懂,不管好像你的家人學了很久,你還什麼都不懂,這個都不在這個上面論遲早,論高下。我們所有人的覺性一直都在,一直是長存的,我們只不過用這樣的分享,跟大家做一個最大能力的調動而已了。當然,最根本的調動,希望念十聲阿彌陀佛,再把他作為一個覺悟的最大的埋的伏筆,和現成的受用。

好,一起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十稱)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那好,我們今天《八大人覺經》第一講就到這裡。不曉得大家聽的有沒有一點小覺,或者感覺吧。不管怎麼樣呢,因緣開始相續了,明天我們依然是這個點,不見不散。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