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好,各位,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們是講到《八大人覺經》的第八課了,今天的內容,諸位如果有先了解就看出來了,由紅塵轉向出世。而且說這個修道來講,我也常說並不是在頭髮上論,可是說住持法道來講,三寶、僧寶最為稀有珍貴。實際上,我們聽了以後,有時候會覺得說理上是這樣,實際上事上也是這樣,因為我們聽了說修行不在頭髮上論,就會下意識地覺得,那我在家修可能我也挺不錯,或者會更好。

實際上,道理是這麼講,真正世俗中去行的時候,太困難重重了。可以這麼說,你如果以在家的身份修行,諸位聽法的話可能大多都是在家,你會覺得真的像這個旱地行船一樣,就是在陸地上想那個船走起來一樣,很難,各種因緣,各種障道,各種冤親來圍繞。出家修行就跟在水路上行船一樣,這是古德們這麼講到。今天我們就是開始要讚歎叫出家梵行覺,也可以讀梵行。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那大家看到了嗎,實際上還是給我們四眾弟子裡面的在家眾弟子所講的這個對境。這裡講到說「雖為俗人,不染世樂」。世間的這些執著,可能在座的諸位,盡管我們是以居士居多,那我身為僧人,確實有時候在心地上或者說去體驗一下的,非常明顯。很簡單的打個比方,比如我們在廟裡面住慣了,大家修道,廟裡叫伽藍,叫道場。所有的男眾比丘,女眾比丘尼,住在這兒,它這個道場就是要道味兒,你不管哪裡,齋堂也罷,大殿也罷,都是香火氣,像《楞嚴經》裡面,如染香人,香光莊嚴,真的就是有那個五分法身戒定慧香,真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一到俗家,你就再怎麼,很多居士很虔誠,或者有時候去灑個淨也罷,乃至請師父們應供也罷,最好不要到俗家去應供。有時候難免有一些法務呀,到俗家裡面,你去看一下,它就是一個煙火氣,不是香火氣,這個我有體驗。就你不管是你在客廳也罷,廚房也罷,洗手間也罷,那都是要麼就是客廳那煙火氣,過日子的氣氛,這個你心地上感覺,你怎麼說也不可思議,它就是有這個差別相。洗手間都是肥皂、洗衣粉,你一樣的用,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香水、那些化妝品,反正總歸它就是不一樣,這個就是有為什麼,有世樂和法樂,每天來熏心的,不一樣。

所以這裡講到說五欲有這個過患。那我們前面講過說財色名食睡,也給大家講過說色聲香味觸,這就是最微細處講這個五欲。那你想為什麼大家看到出家人,在經典裡面講到,首先你比如說等一下我們要講到的這個袈裟,又叫壞色衣,甚至出家師父們穿的衣服,你新買來了,有的還比如說他比較行持嚴謹的話,還要上面點這個壞色,點一滴墨水或者什麼,就是讓你不去貪著這個外表的光彩,這就是一種色法。

為什麼不要天天,跟大家說抹個頭油呀,用個香料呀等等,為什麼?就是讓你防止你對這個色身出現了一種養育長養它,或者這種我慢,很驕傲,覺得自己的這個容顏、身材、氣質,都生起來一種執念,這實際上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那觸也是,你想大家為什麼就高廣大床呢,(不坐)高廣大床,這是在八關齋戒裡面有,居士也知道,那你坐在那個上面就很舒服,這個觸覺就很好,那你睡到裡面很溫柔,再加上這個被子、褥子很高檔,什麼絲棉弄的,漸漸地就會把你的出離心道念給埋在裡面了。

所以經典裡面,佛陀時代,現在我們人也根性不夠了,那個時代就是在墳堆裡面住著,在樹下坐著,還不能在一個地方待過個兩三天就不走,一兩天就換一個地方,就是為了色聲香味觸,在這個細五欲上,因為有過患。所以說雖然現在是俗人,特別是諸位已經受了三皈和五戒的,你看我們每次包括在佛堂裡面也可以受戒,有的可能聽講的就是在這兒受的三皈五戒。那也給講過說現在大家雖然身在世俗,但是心是菩薩了,就要漸漸趨向於讚歎、嚮往、護持三衣之主,就是出家比丘。

所以這裡講到了,「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

這一段很重要,這是這個第七條覺悟主要的一個內容,也是給大家交代的一個見地吧。那我也想想,可以借此時間讚歎一下出家的功德,特別是在我們末法時期能夠出家。

諸位,給大家插個片段,是出家有多難,雖然大家都在讚歎出家,都在說難行能行,或者說大丈夫所為,為什麼叫大丈夫所為呢?主要的差別就是這個世間氣跟脫俗氣,難就難在這一點。所以為什麼說大家越在末法時期越要護持三寶,真的是太稀有了,現在的出家人越來越少。

你想想從一個在家的因緣,生生世世的這種業習,這種緣分,這種六親眷屬的糾纏中,你能夠把這個身要剝出來,先要從心剝,為什麼這裡講到「常念三衣」,就是先從我們的心念上願力上,讓你去讚歎趨向於出家的願力,可是真的由這個身體走出這一步是很難的,很難的。

大家也知道,我們在出家裡面,常分到說出世俗家,還得出三界家,還要出無明家,那麼出世俗家是第一步,已經很難了。所以導致有時候也會講到說,雖然身出家了心沒有出,可是他這個身能出呀,說是這麼說,身能出,說明心一定是出過,至少想出過,否則不會招感這個身能出的。

所以這一點上,我們也要細細地去品味。當然也有一些確實修得好,那麼也就是這裡講到的,「雖為俗人,不染世樂」,那就是身雖然沒有出,但是心已經是一個和尚的狀態,這也蠻值得讚歎的。但是最佳的就是身心俱出家,第一等,因為確實是袈裟的功德很大。

那大家想想,在這個時代,我們出家了叫法師,叫比丘。首先第一點,你如果過去的願力不足,我們就從我們當下這個現實出發,這個因果上,你過去的願力不足,你一直就模棱兩可的。好多居士同修都這樣,一念起來了,躊躇滿志,好像我一定要出家,以後生生世世出家做三寶,住持佛法。那麼很多時候依然是什麼呢,灰頭土臉,擺不脫,擺不脫這個世緣。所以首先你過去的願力要足了,你才能這輩子要感得出家,大家知道嗎。你這個願力不乾淨不純粹,沒抖落乾淨,你這輩子出也是藕斷絲連出不成。

所以虛雲老和尚就有過開示,說在末法時期,出家,哪怕是你出的就是一個凡夫僧、煩惱僧,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他講到說,雖然有錢人有的也篤信三寶,供養道場,能夠大做功德,可是他就不能出家。他雖然口口聲聲說讚歎出家,說我兒子我閨女要是出家,我一定供養給三寶,那說的時候說是這樣的,真的是不是這樣想的,誰知道呢。

我就這麼試驗過,有的來了,就在這屋說,師父啊,只要我兒子能出家的話,我一定捨,太功德無量,讓他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一開始我也聽了讚歎,後來我就覺得老說老說,我說好吧,那這樣,我從明天開始做功課或者每天講法,我給你迴向,我求觀音菩薩早日成就他出。好了,一句話就把病給治了,馬上就眼看見那眼神就變了,就怕得不行了,捨不得呀,你想想。

所以第一個過去的願力要足,第二個還有今生的因緣要具足。

現在拿我自己做一個實例,我想想啊,一路不知道觀音菩薩從中搭過多少橋,才把我架橋架到普陀山,架到現在這樣。我現在回想一下真的是,我不知道這輩子為什麼投生到陝北,當年要是沒有到那個骨節眼,然後讀書頂班工作,完了到那麼一個工作單位,每天出去收稅,吃喝玩樂的,那我也不會生煩惱。那麼一生煩惱了,就不安那個地方了,因緣到了。

剛好正好那個時候,我們遠方的親戚上海有一個開廠子的,讓我去那兒散心,就去了。去了現在想想,那會兒根本意識不到,他要讓我幹其他的活,我也不會每天去上海外灘十六鋪碼頭,不會在那個北京西路去買電器,他就讓我去北京西路買電器。我只要從北京西路一繞出來,就看見十六鋪碼頭,我如果不看見普陀山兩日游那個橫幅,我就不會買票,不會上船,不會到普陀山來。

我見不著普陀山的南天門,我就不會想說人間還有這麼一個清淨地,我連那一念的出家心,都這輩子沒有因緣生起來,大家知道嗎。所以這輩子因緣,我現在想想,一路不知道觀音菩薩給搭了多少橋,現成的給臨時啟建了多少台階,我才走到這兒,太難了,太不容易了,太百千萬里挑一了,真是這樣。

那麼再一個不管是個人的因緣,還要有大家共業的果報呀。諸位今天一起都在這兒聽講法,我們共業中沒有個業,你就想死了,都聽不到一句佛經,一句法義,沒有這個緣,這個共業,絕不可能招感來說你的因緣中能夠出現僧寶,我們一起來學修聞思。而且在此時此世道裡面,邪見外道這麼的多,這種二寶居士是雨後春筍,大家對於佛門的丑相,是恨不得好事不出門,壞事千里聞。

所以種種諸如此類,一樁樁,一件件,都跟我們當下,只要我們能感覺到感觀到,都跟我們當下的因緣和共業有關的,誰都逃不脫的,就跟雪崩了一樣,沒有一朵雪花能夠逃得出去。我們老是抱怨,所以差不多了,在這個時代說實話,佛門能夠有僧人,還能有三寶,這樣的一種外相住持,那我們就知足吧,趕緊趁這個機緣學法、修道、成就。

當然我希望,既然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出家人的標誌,那我們發心呀,往生極樂以後再來的時候,也是生生世世以這個出家身份來住持法道。所以我以前在北京共修的時候,跟大家說起,那會兒我常說,一起來學佛,發願往生,但是倒駕慈航的時候,希望都能夠現出家相。

這個在家太障礙多,染污太重,就再精進的居士,不是我這裡有差別心,他這個習氣永遠跟再懈怠的比丘沒法比。就一樣的法義,你看這些天提的這問題,有時候要人笑得牙齒髮冷也無礙,再差勁的男眾比丘一點就通,他平常甚少看上去精進,但是他這個善根就有,你再精進的居士就是稀裡糊塗,沒有辦法,為什麼?就是過去染了世樂,濁了,所以,沒有念這個志願出家,沒這個靈氣。

那再講到,特別是現在我們講到出家人,說法師,我們常說親近善知識,那怎麼去辨別呢,有的對呀不對呀,行呀不行呀。我給大家講,有一個標準,出家法師裡面,第一個就是他的證德,說他真正是已經證量了,聖賢僧了,聖僧了,那這樣的雖然有,少之又少,在我們這個時代,是聖僧,他也不顯現了,就是讓我們看能不能碰得上,對得著吧,那麼這是依著證德。

還有一種叫教德,就是對於佛說的經教比較通達,或者我們甚至說不要說全盤通達了,一個宗派乃至一部經典、一個法門,他能夠指導我們,這就叫教德,他懂教法,教導你修法。

那麼還有一種叫悲德,就是他能夠不厭其煩地,能接引信眾,能夠住持法道,生怕大家不信佛,生怕大家不修行,生怕佛法壞滅,知見錯誤,一直存這樣的心,你能感受得到,這就叫悲德,出家人。

再一個還有個就是說德,就是巧為說,時時刻刻能方便善巧講法,能夠說道,不一定說非得像我這樣坐在這兒,正經八百地一部一部地講,就是他時時刻刻在因緣中,他能把這個法很善巧地說出來,讓你心裡一動,叫巧為說。

那真正圓滿的師父法師這些德行都得有,可是現在,到末法時期,這不是說我自己找藉口,是聖賢說的,只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就這幾樣裡邊,只要八分之一的功德,能夠達到這個水平,你就可以放開去親近供養,依止學修,就夠了,足以利益你了,這個就是出家的功德。

所以大家要知道,皇帝都說了,「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以前真的有皇帝發心再也不生帝王家了,就想出家,你設想一下,這個出家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今天講到出家梵行覺。

那麼這裡具體「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這是出家身份的一個標誌。什麼叫做三衣呢?就是咱們常講到的袈裟,袈裟這個衣服,有時候也叫壞色,叫不正色,叫染色,為什麼呢?就是當時印度的人,他們在家人都是屬於叫白衣,大家經典裡面也看過,白衣就穿的白色的,或者很華彩的面料顏色。那麼為了區別於這個世俗人呢,出家人就是布料或者顏色就是很深色,壞色就是說不起眼,看上去很不閃耀,不讓人眼前一亮,覺得光彩照人,不需要這樣的,是個低調的顏色。

有時候我們也叫福田衣,為什麼呢?因為在袈裟上,大家細心的有看到了,它是一格一格的,這麼一條一條拼成這樣,然後中間有的又有橫斷。這個裡面比如說,這裡講到的三衣,三衣裡邊,一個叫五衣,一個叫七衣,一個叫九衣,九條衣,就是它上面的條數的多少。

真正比丘受戒完了以後,才能把這三衣全部有資格搭在身上。像我們一般說沙彌的時候,就只能搭第一個衣叫五衣。五衣,一般我們叫做安陀會,印度話叫安陀會,在中文裡邊又叫作務衣,就是你在幹農活的時候,大家看實際上我們五衣,就幹農活,寺院裡面做工作,等等這個時候要搭這個五條衣。上面是五個條,這五條,中間是一長一短隔開的,叫安陀會。

再上一點呢,叫七衣,叫做郁多羅僧衣,這個就是一般大家跟著師父我們上早晚殿,乃至說禮佛、拜懺、誦經、安居、趕齋的時候,大家有時候去到五台山或者普陀山這邊說趕千僧齋,那麼搭的這個就叫做七衣,中間有七條,但是它是兩長一短,不是一長一短了,是兩長一短,叫七衣。

那麼再有時候我們看到比較隆重的,或者中間有主法的法師去搭這個大紅祖衣,這個紅色到了咱們中國才特有的,實際上只是在條數上,那麼那個叫做僧伽梨,叫做九衣。有九條的、十一條的、十三條的,這是屬於下品;中品的這裡有十七條和十九條,十五、十七、十九;上品有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的。

那我們一般看到的祖衣就應該是二十五條的比較多,實際上從九條就具足了,這個是叫做大衣,又叫僧伽梨,這就是這裡說的「三衣」,也我們通常講到的就是袈裟。

袈裟不是那麼好披的,跟大家講,特別是受戒的時候,你馬上就披這個袈裟了,成了福田衣了。從外相上來講,諸位居士最有感觸了,我們剃度的時候叫圓領方袍僧相現,一剃光頭,再把這個長短褂一穿,就已經很莊嚴,再把這個袈裟,偏袒右肩的這個袈裟,這個衣鉤這麼一夾上,那只要一合掌結印的時候,看莊嚴得不得了。

這就沒辦法,為什麼?這個就是佛陀給留下來的功德,我們末世子孫,只要搭這身衣,現在還在享用佛陀的福報,為什麼受十方供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福報,給末世兒孫留的,希望能夠住持傳揚佛法。所以為什麼叫福田衣,就是一格一格,有一種說法就像我們種地嘛,地不是一條一條的,那麼出家人的衣也是一條一條一格一格的,就像種地是種糧食,種袈裟這個福田是種自己的福報,供養僧人,是這麼個意思。

那麼因為俗人著白衣,所以當時為了僧俗有別,才制這個袈裟,要搭這個袈裟。另外為什麼要割的一條一條的,就防止這麼尊貴的衣服被世間人去典當買賣,這樣很麻煩,就會破壞三寶形象,破壞正法。再一個就是染作的都是那壞色,嚴格地講,說青黑木蘭等等這些,這些顏色就是去除我們的愛美之心,不是說讓你商場裡面去買一件,今天什麼夾克,明天西服的穿上,這個油頭粉面的,就搭著這一件衣,那麼就是這樣子的意思。

再一個,出家人安貧守道,你看這裡「守道清白,梵行高遠」,這身衣還代表戒律。我們說一個老和尚修行好了,最後一定會形容他就戒行冰霜,就是指的梵行高遠。最主要就是講戒德,有戒才有定才有慧,所以說這是制袈裟的這個初衷。

當然也跟大家講一下袈裟的功德,可能我們有印度去朝聖過的,你看去到那個菩提迦葉正覺大塔,每天都有往那兒去給佛陀供這個袈裟的。然後完了以後,香燈法師們就是再換下來呢,都會剪成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給大家結緣。那我們理解上,這個也是當時釋迦如來在寶藏佛面前發過的誓願,他說假如果他成佛了,在他的教法,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因緣中,袈裟要有五種功德。

什麼五種功德呢?假如果有犯了特別嚴重的過失,邪見的這種人,有一念心,對袈裟看見了生起恭敬的心,那麼他將來都能夠入三乘佛法,就保證他能夠入佛入道,生一念恭敬心。所以我們現在搭袈裟出去托著缽的時候,你看看那個後面講到的瓦缽,就是吃飯的應量器,出家人,我們都知道缽嘛。

第二個功德就是說,外道,包括六道裡面的這些天龍鬼神,他有一念對袈裟生起恭敬心,那麼保證他將來於三乘佛法裡面不會退了。就是已經入到了會只進不退了,就得了不退了,這些龍天鬼神。

那麼假如果有一些鬼神能在袈裟裡面得了少分袈裟,乃至四寸,大家想,剛才講到了,一人一片,就是四寸見方的這麼一塊兒,他能夠得到這樣的一種,那麼生起恭敬供養心,這個鬼神,比如說惡道的鬼神,餓鬼道啊,他都能夠飲食充足,不會再缺飲食了。這就是娑婆世界,咱們這兒,釋迦牟尼佛教法裡面袈裟的功德。

這個袈裟讓一些眾生,如果他們有相違背,正在犯斗諍或者一些事情的時候,那麼能夠只要一說袈裟,念頭裡面有袈裟這個概念,馬上就生悲心,慈悲心。這是為什麼大家一見了出家人都說,大師,你們是遁入空門,我們是凡夫俗子,怎麼怎麼樣,馬上就有一種恭敬的念頭就出來了,這都是袈裟的功德。

而且有人能夠持少分袈裟,哪怕一點點的,能夠生起這個恭敬尊重的話,那麼他在一切法中都能夠有勝於其他人。

我們都知道那個大鵬金翅鳥一餓了就要吃龍,假如這個龍王裡邊,他有能夠得到這個袈裟,哪怕也是有得到一小段袈裟,這個金翅鳥就沒辦法吃他,就看不見他,這就是袈裟。

我們末法時代,依然現在大家還能看得見袈裟喲。每天我們上早晚課,晨鐘暮鼓響起的時候呢,那麼大家搭起來袈裟,進到殿裡邊,念誦課誦功德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末法時期,大家諸位有目共睹的福報了。

所以一定這裡講到的說,常念三衣,就是對出家人,對出家生活,對出家的身份,生起嚮往好樂之心。這樣的話,那麼有可能你在種了這個因,將來你的因緣中,那麼生生世世就能夠感得出家。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法器,什麼叫做法器呢?我們現在覺得說,到了廟裡邊,這個鈴鼓、大磬,當然這個也俗稱叫法器,泛指。真正這裡講的法器,是在佛陀時代,像迦葉尊者就是修苦行的,他隨身常要帶十八件東西,就是指的法器,剛才我們講的三衣、缽,這就是法器。再比如說,可能大家看到師父們有時候初一十五拜祖師或者拜願的時候,還拿那麼一塊兒布,那個叫具,俗稱具,那個在印度傳來的,有時候也叫臥具。

世尊,大家讀《阿含經》的時候,每次走到哪裡講完法了,說背痛了,累了,就把臥具鋪下來,讓世尊在那裡休息宴座,那個叫具,這也是其中的叫做法器。還有那會兒比丘為了避免殺生,喝水的時候,拿一個濾水囊,就是為了生水裡面有這個蟲子嘛,那麼喝了殺生,有這個濾水囊過濾器,還有刷牙的楊枝,不是有嚼楊枝嘛,還有香爐,這些點火的東西,佛經、戒本、佛像,整個這些十八件東西。

但是這個十八件是什麼意思,法器,它有一個象徵是什麼,你不能超過這些東西,十八件,如果你超過十八件東西,就說明你的貪心多了,你就等於犯規矩了,犯戒了。這就是頭陀行,叫做「常念法器,志願出家」。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發起這個願心來。那麼能夠引發我們發起這個出家的願心,有一個最好的法,是什麼法呢?那我今天僅代表個人意見跟大家分享作個討論,我認為並不是短期出家法,現在有好多地方辦短期出家。我認為最好的是持八關齋戒,特別是以居士身。

那麼因為在《菩薩戒本》裡面也講到,六齋日、十齋日,或者說你能夠盡形壽先持這個過午不食也行。那麼以在家人的身份,一日一夜,持出家人的戒律,因為這裡有一個最根本的標誌,就是在家人的戒律一般是戒邪淫,那麼八關齋戒裡面就是不淫,正淫也不可以,一日一夜,這個六念法門,這樣的話,守好這一日一夜的戒,一方面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能夠守好這一次。

另外一個就是種將來能夠作為出家身份僧寶的因緣,因為大家都是一堆業力,你這個業力到底這輩子種了什麼,誰也把控不住,將來發揮成什麼樣,也是由我們種的而定。所以,如果說出家身份是怎麼具足,就是從八關齋戒開始,由俗到僧的邁進。

那可能大家有的要講起,覺得不太理解,說為什麼法師不贊成臨時出家。是這樣,臨時出家也是功德無量的,短期出家。但是通過我觀察,我們很多時候去短期出家,很多的心力,首先一個就是說我還要還俗,你要知道這個因果種下去,你出家的時候就意味著,比如說這次班是七天,就老早就已經發了願了,七天以後還俗。

因為有的地方還受沙彌戒,然後也是剃度一場,穿個海青搭個衣,當然搭著衣,有時候不知道是不是這個五衣,有的地方可能是縵衣吧,就像我們受五戒這個衣也有可能。但是我總覺得這裡邊有夾雜,不是這個法不好,是我們現在往往應用的就是帶著一種,本來很多想短期出家的人,就是又想出又放不下,就這麼二吊子,一直在這裡面進退,心也在進退,身也在進退,老在這山門內外繞。

那麼有這麼一個機緣,他就正好去體驗一把,體驗一把的時候,真正讓他放下出家,他未必能捨得下,但是他去體驗七天,他覺得那我走一遭,所以說剛入門的時候,就想著我將來就還俗,沒有問題,很安全,是這個一個人的心態,我是這麼一個理解。

所以說在這方面有時候會建立很多不好的緣起,比如說還俗的緣起。本來末法時期,僧寶已經越來越少,那再這樣不斷地緣起,就等於說在佛法上面橫生了很多枝節,不如說好好地去多守八關齋戒,發願將來盡形壽出家,是這樣子的。

因為有些國土人家是幾乎全民信教,所以他們把一個短期出家成為一個種將來出家因緣這樣總體的一個(緣起),但是現在在我們來講的話,本來僧寶佛法已經是非常飄零搖曳了。那我們再給注入了這樣的一種,利弊幾乎是相當的,這樣的一種的話,有可能會過大於功,或者得不償失。我是從總體的,或者生生世世住持正法三寶這個因緣上來講,所以這一點跟大家分享一下。

那麼這裡第七覺悟講到說「志願出家」,慢慢能夠「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最後叫「慈悲一切」。就是開始把自己天倫之樂,這個帶有情見的這種自私的愛心,那麼把它收拾好以後,以出家人的身份,割斷自己現有的這個眷屬因緣,然後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整個芸芸眾生,天下蒼生,這才能夠入到這個慈悲一切的法裡邊來,能夠入到慈悲一切法裡面。

那為什麼有這一條呢?因為我們前面講到,修智慧,廣學多聞,那麼有福德,要等念佈施,可是你有智慧有福德,但是你永不離開居家的五欲,不離開家的這個牢籠,那麼你終不可以能夠有紹隆僧寶,住持佛法的功德。所以一切三世諸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示現成佛,沒有一尊佛是以在家身份成就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是讚歎出家的功德,能夠速速成道,速速利益眾生。

那好,這是我們今天大概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是讚歎僧寶的功德,那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特別是身為佛弟子,外護弟子。

今天回答幾個問題,因為這是續著前天的一個問題。說了極樂世界是不是無常的,我說極樂世界是常的,不是無常的。有人提得很好,他就說,既然極樂世界是常的,為什麼經典裡面,《悲華經》裡面就講過,說阿彌陀佛會涅槃,下一尊佛是普光山王功德佛,是觀世音菩薩,又說觀音菩薩也會涅槃,下一尊佛是大勢至菩薩,當然大勢至菩薩就永不涅槃。

所以這一點,我們可以給大家做一個會通,實際上很多人在這方面就沒有這個領悟力,而把它錯解了。無常,就是指的這個世界會敗壞,是真的敗壞。那告訴大家極樂世界是不會敗壞的,極樂極樂,經典裡面講到說:無衰無變,兆載永劫。那麼為什麼彌陀佛前夜涅槃,觀音菩薩就成佛,這也是實事。

所以這一點,就用到我們的佛法裡面講到的,《華嚴經》有一個概念叫事事無礙。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我們凡夫眼中,這個沒了或者死了,那個才能出現,就是永遠不可能說,這個還沒有沒,那個也不妨礙能夠出,這就叫事事無礙。在真理的世界裡面,實際上一切都是無礙的。

打個比方,說阿彌陀佛絕不會涅槃,可是阿彌陀佛不涅槃,也不妨礙觀音菩薩頂他成佛。阿彌陀佛涅槃了,雖然涅槃了,可是也不妨礙他一直就在極樂世界還在接引眾生。那麼觀音菩薩,雖然阿彌陀佛沒涅槃一直在,可是觀音菩薩可以在阿彌陀佛沒涅槃的情況下,他也不妨礙,就可以成就極樂世界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這個就叫事事無礙。

我們理解的話,非要你死我活,可是真正的真如實相,法界裡邊,你可以不死,我也可以就活,你可以死和不死都是一樣,我可以活和不活依然如故,就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們用死活來作一個罪過的比喻,說到涅槃或者說成就佛。

你看我們這樣再打一個比方,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說極樂世界雖然有涅槃佛和成就佛,但是他依然是不生不滅的。就好比我們說太陽月亮,我們地球上的人以為太陽東昇了,西落了,然後太陽落了月亮就起來了。可是大家要知道,換在太空來看,太陽一直是太陽,不妨礙月亮一直是月亮,太陽、月亮是並存的。在地球上看了就接受不了,說只有太陽落了,月亮才出來呀,所以這一點,就是角度不同。凡夫的話就覺得,噢,你說是常的,為什麼還要涅槃呢?那下意識,我們有一種邪見是什麼,涅槃就是死了,大家千萬別認為涅槃就是死了,他是隱和顯的不同而已,隱顯不同,這一點大家搞清楚。

「兒子不幹正事,老公老賭錢,怎麼能改變他們?」

你改變不了,你遭的就是,你真要改變,怎麼改變?只改變自己吧。怎麼改變?一個,觀想這倆冤親債主來成就你修行來了,你只能看破放下,接受他們,念觀音菩薩,迴向他們越來越好。那麼至於說怎麼改變他們,你自己改變了,就改變了他們,你自己的心量包容了,慢慢地改變,他們覺得說,你這傢伙學佛學得還不錯,越學越比以前強了,可能在他們眼中,你比他們的毛病更大,所以他們覺得你好了,他們也跟著就好了。

今天有一個問題是說什麼呢,說好心做事往往招來不如意,一件好事就成了壞事,請問師父如何修才能開真實智慧看清事實真相?

哎呀,這個做好事感來不如意的壞事,這就是事實真相。為什麼呢?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子的,如果你看清楚了說,這麼個世界,這麼陋劣,這麼染污,這麼善因還能感惡果,那你看破了放下了,這就叫真實智慧。你看清楚這兒這樣陋劣,這個太染污的國土,你絕不想再待了,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叫看清事實真相,就看清了。

好,那今天大概就是這麼多,但是還要跟大家說一下,我們一定要去熟悉看一下講的《彌陀經》或者《彌陀要解》,特別是要熟讀《佛說阿彌陀經》,因為明天講完了,後天開始要講《彌陀經直心解》,希望大家能做一個預習。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十稱)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我們明晚再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