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5面,丙二、如何建立正見。

我們整個前言有兩科,第一個,為什麼要建立正見?正見當然就是菩薩的智慧。因為我們的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它是等流性的,它從過去生流到今生,它也會從今生流到來生。從一個凡夫來說,這個水流很難變化,它有一種習慣性的等流性。就是說,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換湯不換藥,換個身體打妄想而已。就是經典上說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惡性循環嘛。所以我們生命要產生變化、產生突破、產生增上,就變得很困難。我們過去由於一念的顛倒妄想創造一個惡劣的環境、一個染污的環境,結果面對這個染污的環境又繼續造惡業,造惡業當中來生又創造另外一個染污的環境,又繼續造惡業。有人跟我講說,我沒辦法持不殺生,因為我生長在一個打漁的家庭,整個海邊都是打漁的。所以一個人他產生惡性循環的時候就很糟糕了,他由內心造惡業,到三惡道以後,從三惡道出來還是帶有這個習氣、還是那個環境。

所以我們從一個生命的等流性要產生強大的突破,你就必須要先從內心改變起,從覺悟。你生命的內心開始逆轉的時候,你外境就開始產生變化了。所以,佛教的整個生命的變化是從內心的覺悟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但是以覺悟為根本,佛者覺也。因為佛菩薩所有的波羅密都是從覺悟的心發動出來的。因為你覺悟了,你在造的佈施、持戒、忍辱的心,那個力量造是一種決定性的造。而不是像現在,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是猶豫不決的、勉勉強強的,那要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是不可能。所有的道理覺悟了以後,你在造佈施、持戒、在念佛的時候,才能夠產生強大而堅決的力量,不管別人怎麼樣障礙你,你內心當中是不會改變的,而這種力量來自於覺悟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建立正見。

第二個,我們看如何建立正見。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從本經來說,我們首先要了解到生命是有因緣的。因緣就是說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條件。這個地方講到真妄兩種根本,就是生死輪迴它也是有它的條件的,佛菩薩安住在涅槃安樂也是有它的條件的。那麼這兩種條件是什麼?首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這個道理,才能夠從流轉而轉成還滅。

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我們在明白整個生命的道理當中,最重要的先了解生死跟涅槃兩種根本。這地方我們分兩大段,先說明修行者跟一般凡夫的過失,過失是怎麼來的。先看凡夫的過失。佛陀告訴阿難說,一切眾生,這個地方的「一切眾生」指的是造惡凡夫。

造惡凡夫是怎麼回事呢?他從無量的生命當中他的內心當中就遵循著三個軌則。第一個、顛倒。看到事情的時候,他先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他把一個染污的因緣把它當作清淨的因緣,比方說,他認為殺盜淫妄是安樂的,他一直認為說做殺盜淫妄能夠讓他產生快樂,這樣的顛倒。然後,他有這樣的顛倒思想,遇到了因緣具足,他就付諸行動,造業了。第三個自然。這個自然指的是果報。因為你有業,自然就招感果報嘛,地獄的刀山油鍋的果報出現。而這樣的惑業苦就像一個惡叉聚,惡叉聚是一個印度的水果,它不生則已,一生就是三顆連在一起。所以說,對一個造惡凡夫來說,他的生命永遠活在一個惡性循環,他起煩惱、造罪業、到三惡道去,三惡道出來以後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又起了另外一個煩惱,因為他的習氣還在嘛,他的等流性還在,他繼續起煩惱,又造惡業、又墮落到三惡道去。所以他的生命當中永遠是活在惑業苦的惡叉聚當中。這是第一個,凡夫的相貌。

第二、看二乘人,比較好一點。二乘的修行者他當然修學四諦十二因緣,從苦集的流轉門到滅諦的還滅門當中他知道諸法因緣生而覺悟了我空的真理,但是他為什麼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於別成聲聞緣覺變成偏空呢?其實,他的心跟前面的心有點相同的地方,就是有所住——攀緣心。只不過是前面的凡夫是住在惡業,以惡業為住,他生命當中就是以造惡為根本,追求享受嘛。前面的造惡凡夫是以殺盜淫妄為住,他為什麼要工作呢,為什麼要賺錢呢?因為他滿足他殺盜淫妄的慾望,他住在殺盜淫妄當中,這種人是地獄種姓的眾生。那麼二乘人是以空性為住,所以他是偏空,但是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的功德莊嚴。

外道以什麼為住呢?外道、諸天魔王跟魔眷屬,他是以善法跟感應神通為住。外道他也做慈善事業,諸天魔王修了很多的神通啊,他以神通跟善業為住,就變成外道跟諸天魔王。也就是說,前面的三種人,包括造惡凡夫、造善的外道、那些做慈善事業的外道、或者是修學偏空的二乘人,他們的內心世界都因為不能了解到生命的兩種根本而錯亂地用心。就好像蒸沙,拿沙希望煮成美味的食物,但是經過塵點劫的時間,這個沙是不能改變成食物的。因為你沒有掌握到一個菩提的根本,你就不可能會有菩提的果實出現。

那麼什麼是菩提的根本呢?這以下正式說明了。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為什麼我們凡夫造了很多的善業,我們過去也曾經佈施、持戒、忍辱,現在還流轉呢?因為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是用攀緣心。為什麼佛陀他修佈施、持戒、忍辱,他那個善業的莊嚴變成無上菩提的莊嚴,我們造了善業是變成有漏的果報?因為佛陀的心是一種清淨心。所以這個地方說出根本問題不在法門的本身,而在於你的心態。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個是菩提涅槃的根本,就是一念的清淨心,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

那麼一念心性怎麼變成攀緣心呢?這以下說明: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個地方就把妄想揪出來,這個妄想諸位要注意聽,我們每一個人最大的障礙就是心中的妄想,包括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為什麼不能往生,都是因為這個來的。

首先講到「識精元明」。識精元明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光明的,但是,這當中產生兩個變化。第一個、能生諸緣。能生諸緣指的是善惡的業力,就是阿賴耶識。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業力,這個業力就變成一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能夠怎麼樣?唯識所現,它把我們的業力變現成一個果報。第二個、緣所遺者,就是唯識所住,這個住就是安住的住,我們的心就住在這種果報當中。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我們產生一個感覺,這個感覺可能是一個美好的感覺,也可能是一個痛苦的感覺。這一部分不能怪我們,因為這是業力的顯現嘛。感覺下一個就是打妄想,我們安立很多的想像、名言的分別。我們可能把這個想像成好的,也可能想像成不好的。這個想像,第一念也不能怪你,因為這個是過去生留下的習氣。但是你住在你心中的感覺、住在你心中的想像,就糟糕了,你會產生一個新的輪迴的力量,惡性循環開始了。我們為什麼會一天一天地如此,我們為什麼會生生世世如此,過同樣的生活,活在同樣的環境?因為我們每一個感覺妄想出來的時候,我們住在上面,就是能生諸緣,唯識所現,然後唯識所住。我們很喜歡住在心中的妄想。

有一個禪師,他在禪堂打坐以後,他晚上要睡覺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腳踩到一個軟的東西,「呱唧」一聲,他心中非常害怕,哎呀糟糕了,踩到一隻青蛙!他心中感到非常地愧疚、感到非常地遺憾,回去以後一覺沒有睡好,整個晚上念往生咒為這個青蛙迴向,他感受到那個青蛙的冤魂非常地生氣,對著他不斷地干擾他。所以一早起來做功課,他還是不斷地拜懺,向青蛙懺悔。後來早上天亮的時候,他的徒弟去打掃門前的時候說,哎呀師父,你昨天晚上踩到一個茄子啦!這個老和尚聽到以後啊,通身清涼。其實我們亦復如是。你看這個老和尚一個晚上被這個青蛙的妄想干擾到幾乎沒辦法睡覺,躁動不安,他走不出他的妄想,直到他的徒弟說,你昨天晚上踩到一個茄子的時候,他那個妄想才「砰」破掉,從妄想中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把某一個人安立一個名言,誒,這個人對我不錯,好人;那個人怎麼樣……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諸法因緣生,我們的業力把生命變現出來,那樣就是那樣嘛,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所以,我們習慣性用我們的想像力把每一個人、某一件事把它變成一種想像,然後就住在自己的想像當中。這個非常糟糕,就使令我們失去我們原來的本來面目,我們從今以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離家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這個地方就造成一種輪迴的力量產生。生死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所以他說,下面這段很重要,講到結果了,我們一個人活在自己的感覺、活在自己的想像有什麼過失呢?就使令一切眾生——遺此本明。我們偏離了我們回家的路,所以,終日地修學善法但是而不能迴光返照,枉入諸趣——這四個字太重要了。什麼叫「枉」呢?就是冤枉。生死是不應該有的。如果生死是理所當然的,那我們就認命唄。問題是我們一念的清淨心本來沒有生死,是我們自己把它捏造出來。所以,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做夢的時候你感到真的是有六道輪迴,醒過來的時候,那是一場夢嘛。你看成佛以後的人,他回觀過去的生死輪迴,那完全是夢幻泡影,就像一個人做夢醒過來一樣。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到底有沒有?答案就是——你說呢?你要顛倒,你還是喜歡活在你的妄想,那對你來說就是有。你要試著從妄想走出來,只要你願意嘗試你就會進步。其實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就是你方法正確、然後堅持下去。你從現在開始,你要安住真如,試著跟妄想保持距離,對你來說輪迴的力量就慢慢減小。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叫作輪迴,沒有實體的。如果有實體那就不能改變,它也是因緣生嘛。我再講一次,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生死也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你未來的生命到底是生死輪迴,你未來的生命還是到一個清淨的國土,就看你的心跟妄想的互動。你還是喜歡跟妄想在一起,還是喜歡住在你的感覺,你還是喜歡住在你的妄想當中,那你就很糟糕,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都很難。那你的生死的力量就很強大。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什麼叫無明?就是愛取。

智者大師說,以愛取為無明,就是愛取自己的妄想。你看我們很喜歡吃榴蓮,這個是小事情,不過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一些道理。喜歡吃榴蓮的人他跟榴蓮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有感覺,哎呀!這個榴蓮不錯,顏色很漂亮,味道也好。然後你跟它接觸的時候產生感覺,你把榴蓮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哎呀,這個太好了!如果榴蓮會說話,就是——「都是你說的啦,好壞都是你說的嘛,我就是這樣子的。」然後你就陶醉在自己的感覺。其實我們不是真正喜歡榴蓮,我們是喜歡自己的感覺,就是心跟榴蓮接觸的時候心中的感覺,活在自己的感覺跟想像。因為你如果真的喜歡吃榴蓮,你榴蓮吃多的時候、你厭惡的時候、你的感覺變化的時候,你不要了。所以你在乎的不是施榴蓮本身,其實你是假借榴蓮來引申你的想像跟感覺而已,你要的是你心中的想像跟感覺。我們每一件事都是這樣。

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當中,譬如狗嚙枯骨。你看狗去吃一個完全沒有肉的骨頭,枯骨就是那個乾燥的骨頭,沒有味嘛。但是這個狗在嚼的時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來——唉,這個骨頭真好吃!骨頭說:「我根本沒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來的血嘛!」所以,我們其實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東西也好,其實我們不是真正喜歡它本身,其實我們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觸的時候那個感覺跟想像,我們喜歡住在這個感覺跟想像。這個就是一種輪迴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覺當中。這個佛陀講得很清楚——由諸眾生,因為我們喜歡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遺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輪迴當中。冤枉這兩個字就是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子,結果變成這樣子。

那麼現在道理懂了以後,我們怎麼操作呢?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淨本性當中,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生死。我們在修行當中,你不能住在煩惱來調伏煩惱。我再講一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句話很重要——你不能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要站在一個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才有資格對治煩惱,從本來無一物當中來生起你的菩薩道。你本來沒有煩惱,煩惱只是一個虛妄的想像而已,你對治煩惱就容易了。你要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生死,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對治生死。如果你認為生死是真實的,你就很難斷了。一念之差而已。你認為真實有一個煩惱、真實有一個生死,那對你來說你的修行就很難進步,因為你站錯位置,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諸位知道怎麼懺悔業障麼?最圓滿的懺悔業障的心態是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觀察業性本空。大乘佛教的修學一定有理觀跟事修的。你一路在事相上修學,你很難進步的,你還是活在妄想當中。你活在妄想當中,你叫作什麼,知道麼?叫作「積集善業」,在妄想旁邊積集一點善業,但是本質還是妄想,本質還是輪迴性的。

所以,《楞嚴經》的思想是正念真如,你要憶念,你要把你的因緣所生法、把無量無邊的煩惱的假相剝開來,把無量無邊的業障的那個因緣的假相也剝開來、把無量無邊的生死的夢幻泡影的假相也剝開來,看到你的本來面目——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從那個地方安住,從一念的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當中重新面對你的生命,你的修行就完全不一樣,心態完全不同。本來沒有的,因緣所生法才有,既然因緣所生法有,我一定可以用另外一個因緣把它消滅掉。菩薩道的真實信心來自於一種自他不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一個清淨的自他不二當中去建立你的菩薩的道心。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你必須找到你的根本。你想吃飯你要找到米嘛,如果你一直喜歡住在你的妄想,就像你用沙你煮不出飯出來的。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你要找到知道根本。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你現在打很多妄想,不能怪你;你產生很多的感覺,也不能怪你,因為我們要去繼承過去生的習氣,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妄想來,你看著它來;它走,你看著它走,你要慢慢不隨妄轉,跟它保持距離。安住清淨心,然後不隨妄轉,這個時候你的輪迴的力量才能夠真正地淡薄下去。這個是本經的思想,叫作正念真如。

我們看下一段。整個生命的返妄歸真就是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看下面這個圖表。我們先看最左邊的妄想心跟真如心,這是根本。妄想心,它是一切生死輪迴、一切痛苦的根本。什麼叫妄想心呢?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快樂的感受會多,業障重的人,他第一個感受苦惱會多,這個都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就怪前生的你,但這個都不是重點。第二個,感受下一個就產生想像,這個要注意了。當你的想像出現的時候,你住上去,你就產生一個輪迴的力量。唯識所現,然後唯識所住。那你再怎麼念佛都很難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你的妄想,阿彌陀佛要感應你就困難。因為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顛倒唄,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覺、被你的妄想牽著走啦。所以,我們凡夫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

那怎麼辦呢?《楞嚴經》的思想就是改變心態——我們要跟著真如走。你要不斷地憶念、告訴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本來沒有生死的。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羅蜜。這是一個目標——從妄想心轉成真如心,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那麼怎麼做呢?我們看方法,看右邊的這個,本經的意思就是修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當中,古德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不迷,第二個、不取,第三個、不動,就是戒定慧。

這個地方有兩個方法,我們改變我們的心態,第一個,利根人,善根特別強的人,直接用智慧觀照。你妄想起來的時候,第一個、覺察,第二個、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一個虛妄的假相,事情不是這樣子的。你如果想要進步,我提醒大家,面對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個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徹底改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經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著妄想走。所以在整個迴光返照當中,第一個,不迷,就是觀照力,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想像,那都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剛開始多用否定的口氣來面對你的想像,慢慢你就跟它脫離了。因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歡。所以,首先你要能夠用觀照的力量來調伏妄想。不取,這個不取就是持咒,本經來說,理觀下一個就是持咒。不動,就是持戒,四種清淨明誨。利根人先從智慧下手,直接觀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脫落了,利根人。

那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反應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當然小事情,比如說我要喝一杯開水,那就去喝唄,對不對?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麼容易反應,因為你的感覺跟妄想會誤導你。妄想有一個天敵,因為它沒有實體,時間是它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是生滅性的。什麼叫妄想?因為你的根、塵碰撞的時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創造出來。它是根境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最怕什麼?最怕你等待,因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滅掉。因為你的外境不斷地變,你的六根也不斷地變,所以它產生的妄想也不斷地變。

所以,一般來說,我現在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如理思惟、從真如的菩提心顯現出來的,還是從我的妄想顯現出來的,怎麼判斷?先不動。不動的時候,這個如果是真實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煉,時間不會改變,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時間過去了,這個會消失掉,這個就是妄想。妄想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我們現在很多的學問都告訴我們注重效率、知道馬上去做,其實這個是違背《楞嚴經》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臨生命的抉擇、到底該不該做的時候,慢一點。你看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尤其懺公師父,你跟他請示什麼事情,他答案就是一個——再看看。再看看,有時候一看看很久,看好幾個禮拜。他這個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嘛!沒有把握就不要亂動嘛!以不變應萬變嘛!你看我們現在年輕人很衝動,做了事再後悔。因為你不做你還有機會,你做錯了你還要彌補。

所以,利根人直接用智慧判斷是妄想、是真實的,直接判斷;如果你搞不清楚,不要亂動,先求不動,你今生會減少很多重大的過失。因為妄想最怕時間的考驗,妄想最喜歡衝動的人,最喜歡這種人。你一衝動它就跟著你起舞,你跟著妄想起舞就完了。所以說,不迷、不取、不動,到底是從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動;鈍根人,假設我們今天是鈍根人,也沒關係,我們先從不動下手。先不動,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錯。總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脫鉤,安住在一念清淨心。

那麼最後的結果有三個功德,你可以從這三個功德來檢驗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實離開妄想。這三個缺一不可。第一個、大——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一個遠離妄想的人,他胸量一定變得擴大。因為妄想是有所住,有所住就產生對立。如果你學佛到現在,你胸量還是很小,你肯定活在妄想,一定的。一個人活在妄想,你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佛號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你本質是妄想。妄想創造出來的功德都是生滅的,《楞嚴經》上說的,你用沙去煮飯,煮了很久,叫作熱沙嘛,它跟菩提道沒有關係的。所以,如果你開始修首楞嚴王三昧,你開始遠離妄想的時候,第一個功德會出現,你的心量擴大了,你對眾生的差別相開始包容,每一個眾生都有他過去的因緣,如此而已,那只是一個假相而已。你不要執著,也不要太當真。第一個,你的心胸擴大。第二個、佛,覺悟。你向內的觀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會太衝動,不會老是跟著感覺走,開始用智慧的光明來抉擇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一個跟著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你一個開始迴光返照的人,開始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他多一份理智的抉擇。第三個,頂——妙用無窮。他每一個因緣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順境才修學。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順境有順境的修法,叫順逆皆方便。他整個菩薩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議,隨緣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每一個因緣對他來說都是增上的。所以這個叫大佛頂。你從這個大佛頂來檢查你自己是不是從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這三個是一個檢查標準。

我們來看今天的總結的附表。整個《楞嚴經》正見篇的前言,我們看《楞嚴經修學應用》的第一個——正見篇,主要的探討就是生命的安住問題。菩薩以何為住?

第一個,你還是習慣以妄想為住。以妄想為住的人,這個人就有兩個過失,第一個,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穩的。因為外境的變化就會改變你的妄想、改變你的感覺,所以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不安穩性永遠存在,你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以妄想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牽動的。第二個,你來生會有無量無邊的輪迴等著你,因為你啟動了輪迴的力量。我們一念心有兩個開關。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輪迴的開關打開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沒辦法救。佛陀不能進入到你的妄想告訴你自己你錯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說法讓你自己覺悟,覺悟是你要自己覺悟的。佛陀只是說法讓你覺悟,你要自己覺悟的。

所以,在整個菩薩道當中,我們暫且不談修行的問題,暫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裡,因為這是根本。在本經的角度,你先以真如為住,以一念清淨心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麼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兩個重點,這個因緣觀,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將往哪裡而去。在《楞嚴經》的角度來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執著了,你必須把過去生跟未來生同時來看。《楞嚴經》遇到事情,先問你自己,這個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比方說我們的色身,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說它從前生而來——不對呀!你前生也不是長這個樣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啊!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從空性而來,那只是一種因緣業力的和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麼當我們時間結束的時候,我現在的長相、我釋淨界的長相、我現在的想法又跑哪裡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覓之了不可得。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人生,從《楞嚴經》的角度,叫作沒頭沒尾。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只就是當下因緣和合的一個虛妄的假相而已。但這個虛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這個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借假修真。所以,《楞嚴經》是否定過去——來無所從,第二個、否定未來;但是把握當下。

我們現在對生命很執著,因為我們產生常見——你看,這個兒子是我的兒子,不錯嘞!但是你要想說,我本來沒有這個兒子,我本來沒有這個女兒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楞嚴經》是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我們一般人是面對一個——誒,這就是我的東西——是住在這個角度來看人生,就起顛倒。所以《楞嚴經》的人生觀是我們從清淨的空性而來,我們也回到清淨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過程,讓你歷事練心的過程。所以《楞嚴經》的想法認為,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來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嚴經》認為人生是來歷練的,利用你現前的因緣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既然是來歷練的,好壞都是歷練。一個人也不要太多順境了,有點逆境會產生一種出離的動力。所以,《楞嚴經》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看第二段。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是從業感緣起,我們從教理當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今生是由於過去的善業、惡業決定的,我們今生到來生去,也由於今生的善惡業又創造一個來生的果報,所以我們從這個善惡業當中培養慈善的心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安住善業。但是安住善業有一個缺點——因為業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賴耶識做主,因為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的善惡業力。所以你一個人以業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煩了,因為你活在阿賴耶識當中,你就沒有主動權。那麼我們從業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觀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把這個因緣的業力撥開來,看到了我們一念的清淨心,我雖業障深重,但是業障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它剝開來,看到我的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諸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它剝開來,佛的心也是清淨本然。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自他無二,其體無別。所以,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正念真如的覺悟,我們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來沒有的,真如是我們本具的,而安住真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站在一個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當下的因緣,因為你必須要假借現前的因緣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去創造更美好的來生。

我們看第三、結勸。整個《楞嚴經》就是對真如的觀察,智慧的觀察,這個觀察叫作「乘」,它能夠使令我們從痛苦的此岸而到達一個安樂的彼岸。我們剛開始,在《法華經》上說,我們從業感的思考是羊車跟鹿車,速度比較慢,結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轉。因為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來斷惡修善度眾生,那麼這樣子,過程當中我們會被外境牽動,因為妄想跟外境是牽動的,所以我們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礙,也很容易退轉。因為我們遇到好的環境我們就進步,遇到惡的因緣刺激我們就退轉。因為我們活在妄想,就很容易被外境影響。從《楞嚴經》的角度,大白牛車就是安住真如,是從本來無一物當中而產生你的成佛之道,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堅固的。

修《楞嚴經》的人是怎麼樣?從被動變成主動。我們一個人不能安住真如,你大概就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你擺脫不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個大倉庫,把過去生你所造的業都累積起來,把你所起的煩惱都累積起來。它要丟一個煩惱給你、丟一個業力給你,你就團團轉了。所以,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一念清淨心,你才能夠跟過去徹底地切割。如果我們今天不能跟過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難修行,你就背負了無量的過去,那你就很辛苦。所以說,你的思考會影響到你的乘,就是做什麼車子,會影響到你的進步的快慢。我們必須在平常就訓練一個正念真如的思考,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脫離你五蘊身心的干擾。所有的思想都是訓練出來的,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你就會慢慢改變。當然第一件事情——你先明白道理。反正我們的內心就是兩個選擇,第一、跟著妄想走,第二個、你跟著真如走,就這兩個選擇而已。跟著妄想走,你的心就躁動不安;跟著妄想走,你就啟動了生死的力量,你很難擺脫過去。你即便今生努力用功,但是你不要忽略你過去生所造的業等著你。阿賴耶識你要擺脫不了它,我們就很難修行。《楞嚴經》就是不隨妄轉,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安住真如。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你本來沒有生死。你們真能相信這件事麼?能相信啊——有大乘善根!你相信這個道理,你安住在這個道理,你後面的路就比較好走了,差很多,這叫稱性起修。

所以,我們現在,你修行的心態是很重要。其實,我們剛開始一個初學者,今天你拜多少拜佛、你念了多少佛,其實這個事相不是關鍵。你看禪宗的人,見面道一句,你依何道理而住在此修行?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心住在哪裡。他一看你還是活在妄想,掉頭就走,「猶是階下漢」,你根本沒有上路。以古人的標準,你還活在妄想,你這個人還沒上高速公路。別說到目的地,你還在市區打轉,你還沒有認清路頭,你還沒有資格談修行。天台宗叫「緣修」,你跟三寶結結緣。你還沒有把心帶回家,你還沒有找到涅槃的根本。你連根本都沒有找到,它怎麼會產生枝葉花果出來呢?!

所以說,你平常喜歡拜佛,你還去拜佛;你平常喜歡持咒,你還持咒;你該做什麼善法,佈施、持戒、忍辱,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但是記住一句話——改變你的心態。不要再跟著妄想走,跟著你一念清淨心走,你的生命就會產生重大變化,因為你的根本改變了。你不是用沙來煮飯了,是用米來煮飯了。這個時候我們容易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為佛菩薩的心也是活在真如,我們的心也是活在真如,那麼這個叫心心相印,很容易感應道交。如果我們活在妄想,佛菩薩活在真如,那個很難感應的,本質不同嘛!所以,我們現在不是真實地證到真如,但是起碼我們要隨順真如,我們要走在真如的道路上,已經開始隨順了。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看到未來的希望。如果我們還是活在妄想,那我們看不到你的未來,看不到希望。因為你沒有做出改變,那就是一個惑業苦,一種輪迴的力量,還是被它牽動。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好好地去思考,我們的內心有真如的心、有妄想的心,到底你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做出選擇以後,它會很直接地影響到我們來生的相貌,會影響到你臨終的正念。

這個是我們要談到的整個《楞嚴經》的大方向的思考,細節的部分我們每天再來介紹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