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極樂你可以選擇留在那裡,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等於是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最後的結果,做一個比較詳細的描繪。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以外的這些發菩提心的菩薩,他以清淨的信心跟堅定的願力,在臨終的時候來憶念我的名號,跟我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受生到淨土來。

那麼來到淨土,他有兩個選擇了: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有些人在極樂世界,他是希望能夠長久待在極樂世界,這種人一般來說,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薩,就是他能夠在極樂世界待著,他不急著回入娑婆度有情。

那麼他在極樂世界一直待著,他可以把壽命全部用完為止,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達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比方說普賢菩薩等等,他可以修到這種程度。

當然他應該有時間也會親近十方諸佛,又回到極樂世界。他等於是不急著度化眾生,他以先成就聖道為先,這是屬於智增上菩薩。

另外一個是大悲心特別重的菩薩,他是怎麼樣?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一到極樂世界,大概花開見佛悟無生以後,他就趕緊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他過去一些有緣的眾生。這種人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麼回事呢?自在所化――他肯定具足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教化眾生有兩個方便力,一個菩薩不是說你教化就教化,第一個你要有神通力,第二個你得有辯才了,這兩個缺一不可。對於邪見眾生,先顯用神通,調伏他的高慢;對於比較理智的眾生,說法――度化他。所以佛陀度化眾生,就是靠神通和辯才兩種。這就是所謂的自在所化。

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他以大悲利他的心,來依止四弘誓願,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以四弘誓願為這個鎧甲,入於眾生的生死魔軍當中,幹什麼呢?一方面從自利的角度,積集自己的福德智慧兩種功德;從利他的角度,來廣泛的度化眾生,來開啟眾生智慧――弘護正法,開人智慧,點亮眾生心中光明。

那麼這個菩薩是怎麼做呢?具體是怎麼體呢?什麼叫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兩句話,具體的是怎麼實踐呢?以下就解釋這兩句話,說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這個菩薩到極樂世界參訪過一次,他到十方諸佛國土修菩薩行。

但他就做兩件事: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親近十方諸佛,修福修慧;第二個,來到苦惱的眾生世界,開示度化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把眾生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

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以後,你回入娑婆,你同時可以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同時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當你在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的時候,你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說你從極樂世界回來的人,你有超越一般其他菩薩在這個諸地(就是十地),你跟其他十地菩薩相比,你有一個特點,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所有菩薩的功德最為殊勝、最為難的就是普賢之德,時空無盡的願力、時空無盡的善巧。

你看《華嚴經》讚歎菩薩的功德,它以普賢菩薩為根本,它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說十方諸佛菩薩他的長子(就是馬上要繼承佛位)是什麼?就是普賢之德。他每一個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菩薩道是有時空障礙的,說我在美國弘法,我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我們一般的凡夫菩薩,行菩薩道,是有空間、時間的障礙,普賢菩薩沒有這種障礙,他時空無盡。

那麼你到了極樂世界,回入娑婆以後,你能夠很快的成就普賢之德,而普賢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普賢之德,他那種時空無盡的願力,那種廣大無邊的善巧。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一直留在極樂世界待著,你就到等覺菩薩,你再回入娑婆,當然這個選擇阿彌陀佛尊重。

第二個,你說壽命太長了,我不要了,我趕緊要到娑婆世界去了,眾生都等著我去度他,那麼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一方面游諸佛國,一方面度化眾生,而你在極樂世界參學過以後,你具足其他菩薩所沒有的普賢之德,你的願力比別人強,你的神通辯才善巧也比別人好,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這裡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做一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