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要從哪裡生起

菩提心先從出離心作基礎,有三個:第一個,思惟生死過患;第二個,思惟死歿無常;第三個,思惟暇滿難得。前面兩個都是在思惟這個苦諦,思維苦諦。我們先看第二個。

這個思惟死歿無常,它所對治的是對今生生命的五欲的愛取,今生愛取的對治。身世無常,幻緣虛假,人世間很多的快樂都是不安穩的。那麼不安穩開出三個條件:

第一個,多諸辛勞,不得閑暇。諸欲求時苦,在追求的過程,你付出了辛苦,得到以後,多諸怖畏,不得安穩;失去以後,多諸憂惱,不得自在。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今生的快樂不是我們的皈依處,不是皈依處,因為它有這種辛勞、怖畏、憂惱的過失,有這麼多的過失。你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你所得到的快樂,這個得不償失。

第二個,我們思惟未來生命的這種痛苦。就是說,有些人他把今生的修學,所有的希望寄託到來生,這個也有問題了。因為你來生的快樂,它有惑業苦的問題,你福報很大,變成大國王,你的福報會刺激你的煩惱起惑,帶動你造業,到了第三生,你就痛苦了。

所以,這個惑業苦在你的福報當中,福報夾帶著惑業苦,惑業苦也夾帶著福報,互相牽引,到最後,增長你的生死業力。所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那麼來生的快樂也是不足以期待的。所以,在佛法的角度,人生無解,人生無解。不管今生來生,無解。人生只有趕快離開三界才有把握有解,你只要說在三界裡面找到快樂的答案,其實沒有答案。你看古人從五千年找到現在都沒有答案,你怎麼可能找到答案。

所以,佛陀一句話就說出來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房子起火了,無解了,無解了,沒辦法救了。

你看,佛陀他在《智度論》裡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人很有錢,他房子蓋得很大,結果起火了,起火以後呢?有兩個人,一個人啊,一個是愚癡的眾生,就拿水去潑那個火,結果,他把這個水潑火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救火,他怎麼救得了呢?結果他反而被燒死了。

這個有智慧的人,把這個房子放棄了,他把裡面的珍寶救出來了,他用這個珍寶又蓋了個房子。這個譬喻諸位聽得懂嗎?對!就是說人生無解。

但是你裡面的珍寶,你內心的世界,你如果善於運用,我們這樣講好了,人生你只要向外攀緣就無解了,向外攀緣,三界火宅;向內心中去找,功德莊嚴,就有解了。所以人生有沒有解,答案是不一定了。

你選擇向外攀緣,追求快樂的感受,你的人生目標只要設定在我要享受人生,你就完了,真的你就完了,你今生的痛苦就很難避免了,因為你向外攀緣了。如果你說,我要把人生拿來歷練,向內,有解,人生有解。

所以就是說,你只要向外攀緣,那就是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說,這個房子已經沒有救了,這個破壞太厲害了,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所以,通過這兩個觀察,從這個死歿無常跟生死過患當中,我們產生了出離心。

其實出離心這兩個是夠了,第三個是幹什麼呢?第三個是一種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暇滿有哪兩個暇滿呢?

第一個,人道的暇滿。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在三界當中流轉,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三惡道待過,我們都沒有時間來做一個生命的改變,就一天過一天的過著。現在得到了人身,我們有人道的智慧,是改變的時候到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佛乘難聞。那麼,你有這個心態,你要有方法了。修學不是意氣用事就可以成辦,你有這個想法,你還得有方法。佛乘難遇,你遇到了大乘佛法的住世,你遇到了淨土法門的住世,就更為殊勝。

第三個,暇滿難得。這個暇滿就是人身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說兩個障礙:第一個,外在的色身障礙,你沒有重大的病痛,比方說,盲聾瘖啞。修行人你的六根裡面,耳根很重要,你眼睛看不到東西比較沒關係,因為佛法很多的傳遞都靠音聲,你耳根聽不到,那產生障礙了,因為佛法的宣說都靠音聲。

在蕅益大師說兩個根很重要:第一個眼根,第二個耳根。你說我舌頭都嘗不到東西,沒關係,這個可以修行不影響。但是眼根,尤其是耳根更為重要。因為你跟善知識之間的學習,你要聽佛號的聲音,完全靠耳根。

所以你沒有這種八難,第一個色身沒有太大的障礙,第二個內心當中沒有起邪見,起煩惱沒關係,不能起邪見,你沒有遇到外道的誤導產生顛倒的知見,那麼你就是暇滿,沒有內外的障礙。

所以,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當中經過這麼多的流轉,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就是說,你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這個地方跳出去的機會到了。假設我們沒有把握,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