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跟大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從業果的思想,再進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這個問題就是說,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兩個都在講空,內涵不一樣,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它主要有兩個不同,第一個內涵不同,第二個它的作用不同。我們先講它的內涵,小乘的空,是怎麼安立的呢,它是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它是從生命的無常來安立空的,就是人生是動態的,變化的。

我們在學習業果的時候,佛陀對於人天的安樂果報,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佛陀鼓勵我們斷惡修善,創造美好的人生,在業果是這個口氣,沒有錯吧。但是到了聲聞法的時候,佛陀口氣改變了,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從人天的業果的思考,到小乘的空觀的時候,你心裡面就會發覺,佛陀的態度,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

佛陀對三界快樂的果報,是持否定的態度,三界沒有真正的快樂,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這個概念,輪迴沒有真實的快樂,因為你每一個快樂都要付出代價,因為它無常,無常就是說這個快樂是不安穩的,讓你沒有安全感。

諸位,你可以去問問那些福報大的,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他也有時候也快樂,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擔心,因為他知道這個快樂,必須有很多條件的具足,只要裡面有一個條件不具足,它快樂馬上被破壞的。眾生的快樂是很脆弱的,你第二天早上醒來,可能報紙一打開快樂沒了,關鍵是這個快樂它無常敗壞,你也做不了主,無我,更可怕是無我,你說了不算。

所以你不能把內心,寄託在世間的快樂,第一個它會變化,會讓你失望。第二個它什麼時候要變化,你沒辦法規劃,人生不能規劃。諸位知道,當然你可以自己一廂情願的內心規劃,但是,人生的遭遇不是你規劃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福報,什麼時候花完,你不知道。有多大的福報你也不知道,你沒有宿命通,你就不知道你人生有多大的福報讓你花,你就不知道。

所以人生就是動態,你沒有安全感,光是這個,你看,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人生的快樂你得到以後,你是很擔心的,失去的時候你是很遺憾跟憂惱。所以世間的快樂是要付出很操心的代價,但是最後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讓你空歡喜一場,就像做夢一樣,你夢到的時候,夢到你是大富人家,醒過來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人生沒有結果,每一個人生都沒有結果,就像做夢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你不可以把前一個夢境裡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境,不可以。當你夢結束的時候,你所有的夢境裡面的東西都要放下,只有那個明瞭的心,跟業力走出來。

從前一個夢境走出來,面對下一個夢境,只有業力可以穿過夢境,還有那個明瞭的心,兩個東西走出來而已。你的色身,你的財富,你的眷屬,你所有一切的東西,當第一個夢境結束的時候,這個第一個遊戲規則,不能從夢境裡面,帶出任何東西出來,不可以。

你只可以從第一個夢境,把你的業力帶出來,把你那個明瞭的心帶出來,兩個東西帶出來,其他的對不起,全部留下,因為你的使用權沒有了,你的福報享盡了,就請你離開了,它不跟你客氣的。業力是很殘酷的東西,你白天享完了,你晚上業障就要起現行,它不會等到第二天了。

所以你說,斷惡修善,不能當終極目標,只能當過程。你把斷惡當終極目標,那你就把人生都皈依在人天,人天果報,那你情何以堪呢,那你就每一生都在受傷。所以佛陀就跟你講第二個,更高檔次的教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說,一個人只有安住涅槃,才是真正的快樂,三界沒有快樂。所以,小乘的法是一種非常對立的,它就對著你,那種對三界果報的愛取,沖著愛取來的。所以從人天業果,跟小乘的思想結合起來,就是說那這樣子這怎麼融通呢。

佛陀一下子肯定,一下子否定,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佛陀沒有否定你造善業,但是佛陀說你造了善業,你不能享受果報,不能去享受,你要把它迴向無上菩提。這樣聽懂嗎,你有資格造善業,但是你不能把這個善業,把它兌換成人天果報,你有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它兌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這個資糧,你套一句中國話,你有點出息啊,是吧。

你那個人天果報善業,你佈施持戒你把它換成人天果報,你今生享受完了,到下一個果報你帶不出去,你多生你那麼辛苦的持戒,你今生就把它花完了,你不覺得很可惜嗎,搞不好花完的過程,你還沾滿了貪瞋癡的煩惱,後遺症一大堆。

所以佛陀說,造善業沒有錯的,關鍵是你怎麼樣把它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你可以做一些更高級的轉換。所以諸位要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是否定你造善,而是告訴你不要貪求人天果報,你造的善業你不要那麼小家子氣,去換一個糖果吃,你可以換摩尼寶珠。你說,欸,這摩尼寶珠要等很久,等就等,是不是。

問題是你得了摩尼寶珠,你一勞永逸,你老是換糖果吃,那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你人生死都不出離,不管到什麼時候,你遲早要處理的。所以,人天的業果佛陀講完,又講諸行無常,這兩個我認為沒有矛盾。

佛陀鼓勵我們修善,佛陀也讚歎涅槃,這兩個不矛盾,讓我們從善業裡面迴向大般涅槃,不要執著安樂的果報。當然你不執著你還是有,但是你不執著,你不會陷入輪迴當中。諸位,你如果說,你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慢慢要知道,你要把那個感受收攝一下。

受,這很可怕,這個受,你不能把人生當作享受,人生不是讓你享受的。你如果認為人生,讓你享受快樂,你要付出十倍的代價,我跟你保證。你得到的快樂是一分,至少你以後也可能今生就遇到了,你至少要付出十分,你不信你試試看,這個蛋糕裡面是有毒藥的。

佛陀說,人天的快樂果報你沾不得,除非你法身菩薩遊戲人間,那另當別論。你把人生當真你就糟了,人生要解脫一定要把感受收攝,要都攝六根。那人生要怎麼面對呢,人生當你歷煉可以,歷事煉心,人生不是讓你來受用的,人生是讓你歷煉的。讓你從人生的過程當中,去加強你的菩提心,讓你去懺悔業障、積集資糧,讓你去積集往生的資糧,人生是讓你能夠用來修的,不是讓你享受的,你這個觀念沒有改你就很難修行。

所以這個小乘,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人生不能享受,就是講這個意思。調伏你的愛取,你來人生不是來享受的,你觀念得改一改,生命是讓你來歷練的,然後當你一個過程,讓你到往生淨土的一個跳板。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生命,因為你借假修真,你沒有生命你怎麼拜佛,你沒有生命你怎麼聽經,你沒有生命你怎麼思考問題,你怎麼去改造你的思考。生命沒有錯,是我們操作錯誤,因為你把人生拿來當享受,你急著要把過去生辛辛苦苦在三寶門中做義工的善業,你急著要把它花掉,這部分你錯在這裡。

其實你可以做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這個善業,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讓你永遠的受用,是不是,你沒有吃虧的,所以聽佛陀的話絕對不會吃虧。所以佛陀講業果以後,佛陀很怕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會想要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安樂果報,這個就糟糕了。所以佛陀馬上講無常、無我,提醒你當你有這個功德錢的時候,忍一忍,不要馬上兌換,把它累積到一個程度,迴向到淨土去,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對治的,跟你提個醒,你不要以為你斷惡修善,你就了不得了,就趕快把它換成人天,來生就想要做國王了,你要付出代價的。所以這個小乘的空觀是一個可以說是一個很重的藥,他把人生講得可以說一文不值。

其實你看聲聞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人生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人生輪迴毫無意義,從聲聞法來說毫無意義,所以人天乘的法門其實是對人生某種程度是肯定斷惡修善。但是到聲聞法,對三界的果報是全盤的否定,這個時候我們就矛盾,那怎麼辦呢?你要我辛苦的積集資糧,你又不讓我享受。所以佛陀講大乘的空觀,他說其實你可以享受你的心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地方是你可以在那個地方盡情享受的法喜。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從人生的過程,來安立無常無我,大乘的空觀是建立在人生本來清淨,這個很重要。所有的空觀,大乘空觀最殊勝,因為它追溯到你的生命的原點,小乘空觀它不管你本來怎麼樣,它告訴你現在怎麼樣,反正人天的果報你碰不得。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調伏用的,調伏愛取,大乘的空觀是告訴你,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它把你生命的原點,這本來面目的面貌解開了,原來我們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想要追求快樂,你其實不用多事,不用向外攀緣,你內心只要能夠心存善念,你的內心也可以出現快樂,是心做快樂,是心是快樂。因為你內心,本來就具足快樂的功德,你不一定要假借外境。

我們拜一部八十八佛,我們打一個佛七,我們的心也是快樂,你為什麼一定要去追求感官的快樂,那種有過失的快樂。同樣是快樂,同樣是蛋糕,你為什麼不去吃那個沒有毒藥的蛋糕呢?你為什麼要為了吃這個有毒藥的蛋糕,付出那麼慘痛的代價,付出輪迴的代價。

佛陀知道我們喜歡快樂,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選擇內心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快樂,那種法喜,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當然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法喜快樂更殊勝。所以小乘的空觀,會讓我們心慢慢收攝,把心收攝回來,但是我們沒辦法安住,因為小乘的空觀告訴你,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它是否定的。

小乘的空觀是否定句的,包括中觀,中觀的學者,也是否定的,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但是到了大乘圓滿的圓教,一念心性的時候,佛陀是肯定的,說什麼是我們的安住處,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

我們離家太久了,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其實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三寶。《法華經》上說,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小時候,參加廟會的時候,帶出去看廟會突然間走失了,走失了幾年?走失了五十年,他那五十年,指的是六道,因為它把阿修羅道,把它會到裡面去了,就這個孩子走失了五十年,所以他就做乞丐,做了五十年的乞丐。

後來他乞丐做習慣了,也就是說我就是乞丐了,我就是乞丐的命。這個乞丐有一天,他在托缽的過程當中,欸,走到一個非常漂亮的這個大富長者的家宅,從這個小窗戶裡面挖一個小洞,一看進去,唉呦不得了,這裡面那是不得了的境界。

裡面有無數的珍寶,看到中間,他爸爸坐在中間,何等的威嚴,看他爸爸,他爸爸剛好也看到他,他說,欸,這個就是我的兒子,叫旁邊的那個侍者去追,這個乞丐做久了沒出息了,他認為自卑敗種,說我哪是你兒子呢?你開玩笑,就趕緊跑,跑的那個時候,侍者抓到他的時候,他嚇死嚇昏過去了,嚇昏過去,這個侍者把他扛回來,他爸爸說啊,算了算了算了,你現在把他叫醒沒用,讓他回去吧,高興做乞丐做乞丐,慢慢來。

那佛陀就很多的方法,慢慢把這個乞丐引導進來,最後在長者富宅告訴他,其實你不需要做乞丐了,你家裡面錢多得去了,是吧,幹嘛要做乞丐呢,有一餐沒一餐的。在三界輪迴,運氣好一點,得到人天果報,運氣差一點罪業起現行,沉到大海里面去受三惡道果報。就像乞丐一樣,有時候今天托到缽,明天托不到缽,你完全被動,你人生只有一句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被業力控制。

所以大乘的空性,就是只有一個概念把心帶回家。其實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功德莊嚴,是我們操作錯誤是我們離家出走,把自己搞成這副德性。所以大乘空觀是安住,安住真如,也可以說安住空性,不過它的空性,有不空的這個善根在裡面。

所以我們來複習一下,看看這個,第五十一面,這個地方很重要,大乘的空觀你要建立不起來,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安住了,人生就沒有安住點了。因為世間的快樂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也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你安住下去你就完了,走不出來了,偏空了,我們只有一個安住點。

看講義五十一面的體,心性的體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我們要安住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一個離一切相的清淨本性,它裡面是離一切相的,但是它離一切相,又沒有偏空,又具足一切法,具足諸佛的功德莊嚴,我本來具足功德莊嚴。

當然有人就問智者大師說,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那你也具足地獄法界,你為什麼不說我本來具足地獄法界,理論上是可以,但是你這樣想,對你沒有好處,是不是,你認為你具足地獄法界,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具足這一塊,我們做正面思考,就是我相信我的內心是清淨的,但是我相信我有成佛的因種,我是未成之佛,這個是最好的安住處了。所以大乘的空觀,把小乘的空觀,跟人天業果做了一個平衡,否則你要是沒有大乘空觀,你說那我到底應該怎麼做,是吧。

你要我斷惡修善,又不要我享受人天果報,你享受你自性的功德。你要開啟你,你要享受游於甚深法性三昧,你在內心當中,你是一個無障礙,你能夠在那個地方馳騁,內心一念心性,它本來就可以給你很多的波羅蜜的功德。

諸位,你要想一個概念,佛陀選擇安住心性,他什麼都沒有吃虧,他現在是什麼?他萬德莊嚴!我們選擇離家出走向外攀緣,結果我們現在得到什麼,什麼也沒得到,每一場人生都是一場夢,我們現在流落到現在,什麼都沒有留下,這就是我們離家出走的後果。

我們以前的概念總是覺得,我們應該向外攀緣,我才有東西可以抓,結果你抓到什麼,你覺得抓到什麼,你除了抓到老病死還抓到什麼。所以這個離家出走是錯的了,錯誤的選擇了,所以心向外攀緣是錯的,迴光返照是對的。

所以大乘的空觀,它不叫空觀,它叫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心,向內安住。所以大乘的空觀你安住以後,人生就變成歷練了。那這個因緣法,它是什麼意義呢,歷事煉心,托彼依正,顯我自性。

我們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不需要外境了,這個是最高水平的人生觀了,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大乘的空觀不可思議,叫不思議境,它徹底的改變你的人生觀。

你不需要向外面追求,其實說實在你就是喜歡追求,才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其實你要知道,你向內安住是最好的選擇,該是你的一塊都跑不掉的,你不要去求,求到最後,你把人生的檔次給降低了,你變成六道輪迴了。

我再講一次,該是你的東西,該是你的快樂,你不要求,它會加倍的給你的。人生不是求來,是修來的。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安住現前一念心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人生是歷事煉心,這個是最高級的思考模式了,安住。所以小乘的空觀沒辦法安住,人天的業果也沒有辦法安住,這找不到安住處的,因為人天的業果偏有,小乘的空觀偏空,你怎麼安住呢?你安住就不能成佛了。

大乘的空觀是本來清淨,它沒有說你現在清淨,它說你本來清淨,這個就是你的家了。所以本來清淨表示,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改造,因為它都是後來緣起的,都是假相,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很重要。

所以你從大乘的空觀,建立起來以後,你的人生已經不是向外攀緣了,是向內安住了,這個外境代表什麼意義呢,外境也沒有否定,歷事煉心,借假修真,這個概念很重要。

大乘的空觀是讓你安住用的,小乘的空觀是讓你調伏用的,調伏愛取用。這樣講好了,安住跟調伏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病,所以我們要吃藥,有些藥是可以長期服用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你沒事可以吃吃,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

但是有些藥你沒有事不能去吃的,比方說感冒藥,你沒有事去吃感冒藥不可以的,它是泄你的邪氣。所以你越吃越虛弱,所以它是對治用的。所以你有些藥是可以長期服用的,叫做安住。有些藥是一時對治的,你有這個毛病拿出來對治一下,就過了關就好了,這樣各位懂嗎。

這兩個操作的時機不一樣,一個是常法,一個是一時對治。大乘的空觀只講一句話而已叫做莫向外求,就講這四個字,你不必向外求了,你該有的,你內心都可以給你,而且是更好的。你試試看,你可以試試看,你一天裡面我都不向外追求,我安住一念心性,我所有的善,修法只是自我完善,我是假借眾生來生起善念的,我無所求的,你試試看,你會發覺你人生不一樣了。外面的境對你的干擾,會降到最低了,你不用去攀緣愛取外境的,不用。

這個安住很重要,尤其臨終很重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的過去,這個是最高級的修行方法,先把生命歸零再來面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