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勉居心誠敬

199.修行入道,門徑很多,只是隨從各人的志趣,完全沒有固定的修法。要說有一定的原則,那就是「至誠」與「恭敬」。這兩條就是盡未來際,諸佛出世都不會改變,何況我們這些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想要頓消業力牽引,速證無生法忍,不致力於誠敬,就好像樹木無根而想茂盛,鳥兒沒有翅膀而想飛翔,這可能嗎?【書一】七一

200.世間人讀書,沒有一點敬畏之心。早上起來不洗臉刷牙,去廁所也不洗手。有的將經書放到椅子或床上,有的將經書當枕頭用。夜裡躺在床上看經,將書和內衣內褲混放在一塊。在桌子上看經書,與桌子上的雜物亂堆一處。將聖人的語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紙舊書一樣。漫不經心,毫不介意,毫無恭敬的樣子。甚至書香門第的婦女,放置剪紙的花冊都是經書。世代享俸祿的豪門僕從,擦拭物品都用有文字的紙張。種種褻黷難以枚舉。這種積習流弊已經流傳很久了,大家習慣了也就不覺察了。如果我不特意說出與禍福相關的事,你也一定難免褻黷經書。還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卻先獲得大罪。我非常可憐這些無知的人,必須預先指出這些弊端。【書一】六

201.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泛最宏大的法門。必須極為懇切志誠,才能感應道交,當生親自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如果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下未來得度的遠因,而褻慢的罪過真是不堪設想。就算來生能夠得生人天兩道,也很難高預蓮池海會的菩薩。至於佛像,應當作真佛看待,不可當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是三世諸佛的老師,如來的法身舍利,也應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面對經像時,應當如忠臣面對面地侍奉聖主,孝子讀誦父母的遺囑一樣。能夠做到這樣,則沒有業障不消除,沒有福慧不具足啊。現今士大夫學佛的人很多,然而全是讀佛經的文句,理解它的義理,作為口頭閑談,來博取一個「大通家」的虛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的人,這樣的人實在非常難得。我常說: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心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如果心中毫無恭敬導致褻瀆輕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了。可悲啊!【書一】十三

202.禮拜誦經持咒念佛,種種的修持方法,都應當以至誠恭敬為主要心態。如果誠敬到了極點,經典中所說的功德,縱然在凡夫地不能夠圓滿得到。而其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已經很難思議了。如果沒有誠敬心,就如同唱戲。戲裡的苦樂悲歡,都是假裝出來的,不是由內心中真實發出。縱然有功德也只不過是人天的癡福而已。而得到這種癡福,我們必定倚憑它造作惡業。將來的苦痛什麼時候能到頭啊?【書一】十八

203.說到至誠、說到恭敬,這兩個詞語世間所有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世間所有人都不明白。我自己由於罪業深重,總是期盼著可以消除罪業,來報答佛恩,常常從古代高僧大德們的行持風範中尋求答案,終於明白了「至誠」和「恭敬」,實際上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極微妙的秘訣。因此我常常諄諄告誡有緣的人這兩個詞的深妙道理。【書一】四四

204.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必須端身正坐,如對佛陀的聖容,親自聆聽佛陀的圓音。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別。從頭至尾,一直閱讀過去。無論經文、義理,一概不加理會。這樣閱經,利根的人,就能夠悟到人空法空之理,證實相法。就是根機鈍劣,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指的就是這樣的看經方法啊,所以名為「但」。能夠這樣看經,諸大乘經,都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只是看《金剛經》才會如此呢?如果閱經時,一路分別思維,這一句是什麼意義,這一段是什麼意義。全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能冥冥符合佛意,圓悟經典宗旨,因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如果知道恭敬,還能少許種點善根。倘若完全如老學究讀儒書一樣,將會看到褻慢的罪,如山嶽高聳,大海淵深。以善因而招致惡果,就是指這一類人啊!古人專心注重聽經,因為心不能起分別的緣故。如同有一個人出聲誦經,一個人在旁邊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必要了了分明。他的心很專注,不敢向外攀緣一切聲色外境。如果稍微放縱,就導致前後斷絕,文義不能貫通了。

誦的人有文可作依憑,心裡不大收攝,也能誦得清楚。聽的人惟有聲音作依托,內心稍一放縱,前後文便成割裂。若能這樣攝心諦聽,與讀誦人至誠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如果誦的人恭敬心稍微疏怠,那麼他的功德就難與聽的人相比了。現在的人看佛經如同舊紙,經案上雜物與佛經亂堆在一起。手也不洗乾淨,口也不漱乾淨,身體或者搖擺,腳或者翹著舉起來。甚至放屁,摳腳丫,一切言行肆無忌憚,想要通過閱經來獲福滅罪,只有想要滅佛法的魔王,為他證明讚歎,說他這是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的妙道。真修實踐的佛子看到,只有黯然神傷,雙眼流淚。悲傷長嘆魔子魔孫橫興,而無可奈何啊!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這哪是分別心所能得的利益呢?一位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以至於念極情亡,天完全黑了,他依舊寫經。侍者進來說:「天都黑了,你怎麼還寫?」他才隨即伸手不見五指了。這樣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的專心致志是同等的。至於用功久了,自然有一旦豁然貫通的利益啊!明朝的雪嶠圓信禪師是寧波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苦努力參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實在是他人難能行持。久而久之,大徹大悟,他隨口所說,妙契禪機。但他還是不識字,不能寫字。久而久之,就識字了。久而久之,手筆縱橫,居然成為一位大書法家。這些利益都是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得來的。閱讀經典的人,也應當傚法這樣的用心。【書一】四六

205.閱經的時候,斷然不可起心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佛性發現。如果想要研究義理,或者翻閱註疏。應當另外立一個時間,單獨從事研究的事情。正當研究的時候,雖然不如閱經時候的嚴肅,也不可以完全沒有恭敬。不過比閱經的時候稍微舒泰些。沒能業消智朗,必須以閱經為主,研究只是略帶。否則,整天整年,只從事研究。縱然是研究的如同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也只是口頭活計。對於自己的身心性命,生死分上,絲毫沒有關聯牽涉。臘月三十日死期到來之時,決定一絲一毫也用不著。如果能夠如上所說的方式來閱經,必定會業消智朗。貪瞋癡三種情見,應當歸於空無之地了。如果不這樣閱經,不但貪瞋癡三種情見未必不生起。或者恐怕由於宿世的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以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起,如火般熾然,不能止息。還認為自己是大乘行人,一切沒有妨礙。於是援引六祖大師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這句話,而一切戒都以破而不破,當成真持戒。真是大錯特錯!這樣修行難以得到真實的佛法利益啊!所以諸佛諸祖,主張修持淨土法門。因為承蒙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現前。應當以念佛為主行,閱經為助行。【書一】四七

206.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留存在世間的只有經書與佛像。若能將泥土、木頭、金屬、彩繪等做成的佛像視作真佛,就能滅業障而破煩惱,證三昧而出生死。如果將他們視作泥土、木頭、金屬和彩繪,則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土木金彩而已。是土木金彩,不恭敬也沒有過失。如果褻瀆的並非是土木金彩,而是土木金彩所做成的佛像,那就是彌天大罪!讀誦佛經祖語,認為佛祖現前為我親自宣說,不敢稍微萌發懈怠輕忽的念頭,能這樣恭恭敬敬的人,我說他一定會在此生高登九品往生西方,徹底證得一真法界。否則,不過是遊戲法門,其利益只是多知多見的佛教術語,說得頭頭是道,可得不到一絲一毫的真實受用,只有道聽途說的本事,沒有真實體證。古人在三寶門中,都心存真實的誠敬,不只是泛泛然膚淺地嘴巴說說!現今的人在口頭尚且不肯委曲自己說一句恭敬的話,何況真實地行持呢?【書一】六七

207.我最近看到一些刺血寫經的人,簡直是造業。因為沒有一點至誠恭敬的心。刺血一次刺許多。在春秋季節,過二三日就會發臭,夏季半天就會發臭,還用臭血寫經。還有的人將血曬乾,每次寫經時,用水研乾血去寫。而且書寫的字跡也很潦草,毫無恭敬心,簡直就是兒戲。不是用血以表志誠之心,而是用刺血寫經,來給自己博取一個真心修行的虛名而已。【書一】七二

208.寫經和寫屏風不一樣,寫屏風只是取其神趣,不必工整。如果書寫經典,應該像考進士的人寫答卷,一筆一劃用正式筆體去書寫,不容許苟且簡略。像您這樣的書札體,萬萬不可用。以前和現在很多人用行、草體書寫經典,我絕不贊成。【書一】七二

209.現在人們書寫經典任意潦草。不是為了書寫經典,而是就借著寫經來練字,又想使自己的筆跡流傳後世。這樣寫經也不能說一點兒利益沒有。只能種下未來得度的因。而這過程中造下褻慢的罪過,並不是微不足道啊。【書一】七二

210.莊閑女士所書寫的《法華經》,筆法堅勁精秀,非常欽佩。然而寫字的筆法,仍然有文人習氣。對於流通法道似乎不太合適。如俗體、帖體、變體等則有從俗的弊端。又有執泥於古體的地方,如「魔」字寫作「磨」,「懸」字作「縣」,「瑪瑙硨磲」四字寫作「馬腦車渠」,「陣」寫作「陳」等,則有違當今漢字書寫習慣的過失。如果你說必須依從古文來寫,那麼現在說實行的正楷字,那就都不能用了。那就要字字都必須更換。楊仁山居士破斥守舊派說:文字必須遵循時代,何必非按古文,如果必須按古文去寫。那就先從「人」和「入」兩個字改起吧。古文「人」字寫作「入」,「入」字寫作「人」。如「人」、「入」兩個字不能改,那麼其餘的字又何必特別去改呢?並且古體字也不是蒼頡當時所制的字,不知道改過多少回了,才成現在這種字體。你既然喜好古體,就應該把「蟲文鳥書」當做正體字,我就不多嘴了,否則,你就是無事生事,勞而無功。生在現代卻想走古代的道路。古聖先賢早有明訓。如果你莊居士志在書寫佛經來流通,應當掃除文人習氣,字字要遵守現在的正規字體。凡是破體、俗體等一概不用。一筆一畫都認認真真,為流通法用。【書一】八三

譯者註:譯者按:莊閑女士所書之法華,(即莊思之妹)其夫陸稼軒。

211.如果對淨土一法,不能死盡偷心,下定決心畢生修持。對於主敬存誠、克己復禮等不真實修持,還想用「不執著」一詞,作為疏忽散慢放逸的護身符。那麼這種人修學佛法得到的利益,就不是我這種下劣知見能知道的啦。其它的問題我的文鈔中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這裡就不重複了。讀誦佛經,只有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縱然能得點利益,也不過得點依文解義的小利益。而想得業消智朗,徹悟自心的殊勝利益,是斷斷不可能有這種僥倖的事。何況褻瀆怠慢的罪過,真是說不能盡,不忍言說啊。這是世間所有人的通病,真令人為他們痛哭流涕,長長地嘆息啊。【書一】七八

212.禮佛儀式對於極忙的人,不便特別設立佛像供具,但只要用無比至誠懇切的心,口中稱念佛號,頂禮佛足,務必至誠到好像諸佛菩薩就在面前才可以了。【書二】二二

213.沒有機緣能夠禮拜舍利,也不能親自到叢林中接受祖師大德們的教侮,又有什麼缺憾呢?只要見到佛像時,作真佛想;看到佛經祖語時,就當是佛祖就在面前親為自己宣講。必恭必敬,沒有懶惰懈怠,也無粗心大意。這就是整天見佛,整天在親近諸佛、菩薩、祖師和善知識。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到,又有什麼好遺憾的?【書二】二四

214.我知道你郵遞給我的是托壬年印製的白布。這事罪過極大,因為將拜墊上印上菩薩名號,已屬褻瀆至極了,何況用這種布當坐墊用呢。光緒二十年我在普陀山曾看到過這種印上佛菩薩名號的布,二十一年,我在阿育王寺又看到過,感覺很詫異。曾告知該寺舍利殿的殿主,他說這是寧波的當地風氣。我很慚愧沒有能力挽回這種惡劣風氣。假如我做一個寺院的住持和尚,一定會到處聲明這件事的罪過。讓一切對佛法有信心的人,只得佛法的利益,不受輕慢的損害!【書二】三六

215.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一切大乘顯密諸經,全都是理論上依據真如本性,法道上符合究竟實相,經歷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不能變動更改,所有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應該遵守。這些尊貴的經典,能使一切眾生回歸真如,恢複本性,是一切諸佛的導師。這些尊貴的經典,能夠拔除眾生的一切痛苦,能夠給與眾生究竟快樂,是一切眾生的慈父。如果我們能夠對佛經至誠恭敬,禮拜讀誦,一心受持,那麼自己和他人都能蒙受經典殊勝的利益,一切眾生都能沐浴到佛陀的恩光。這些尊貴的經典,就像如意寶珠等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眾生心而變現一切境界,能夠滿足眾生的全部願望。這就是《楞嚴經》所講的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甚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是指如來究竟的果德。如果討論如來出世的本來用心,以及這些經典所發揮的能力和作用,其實就是想讓一切眾生當下證得大涅槃。但是因為眾生心志願力狹隘低劣,以及他們的至誠心還沒有發揮到極點,因此不能直接契入大涅槃的境界。

所以佛陀隨順眾生的行持和心意,來滿足眾生的願望。假如有宿世根器深厚的人,受持讀誦這些尊貴的經典,頓時明瞭自性,徹證萬法唯心,破除煩惱迷惑而直接趨向無上菩提,圓滿福德智慧而快速成就無上覺道。獲得經典的全部利益,這樣就能使釋迦如來出世的本懷得以舒暢啊。這些尊貴的經典,就像雨水普遍滋潤大地一樣,小草和大樹都能因此而茂密繁盛,欣欣向榮。大根的樹木則高聳入雲,遮蔽烈日,小根的花草也能成長一寸、增高一分。佛道原本就是唯一的真如,所得利益卻隨著眾生的心量而有勝劣的差異。然而善根已經種植,那麼佛果終究是可以成就的。眾生就算不能馬上獲得巨大的利益,將來也必定會因曾經讀誦經典,而得以了生脫死。就像聽聞到塗毒鼓的聲音,不論遠近,所有的人都會喪失性命;又像吃了金剛沙,就算再少也決定不會被消化掉。先利用眾生的慾望來吸引他們信受佛法,然後讓他們證入佛陀的智慧,這就是受持佛經的利益啊【論】十四

216.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是宿世有佛緣,佛經的名字尚且聽聞不到。更何況是受持讀誦,修習因行而證得果地呢?然而釋迦如來所說的教法,實際上都是根據眾生本自具足的理體。在眾生的心性之外,完全沒有一法可得。但是,因為眾生在迷惑中,不能夠了知此理,於真如實相當中,虛幻地生起妄想執著。由此生起貪瞋癡,造下殺盜淫的惡業。迷失智慧而成為煩惱,將常住無生之法而幻化為生滅之法,經過塵點劫那麼久遠,也沒有辦法能返回自性。所幸遇到釋迦如來所說的大乘顯密諸經,才知道衣服裡的明珠本來存在,佛性仍然存在。即使淪落他鄉做賤民,也原本是大富長者唯一真正的兒子。人天等六道不是自己應住的地方;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淨土才是我們本有的家鄉。回想我們無始劫來,由於沒有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雖然我們原本具有清淨的心性,卻無緣無故,冤枉地遭受輪迴的痛苦。真讓我們足以痛哭流涕,悲痛的哭聲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心肺痛裂,肝腸寸斷了啊。佛陀的此恩此德,勝過天地和生身父母的恩德,又何止是百千萬倍啊,縱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佛陀恩德之萬一。【論】十六

217.當今僧俗二眾,翻閱讀誦佛教經典,沒有絲毫誠意恭敬,種種褻瀆輕慢的言行難以一一枚舉。而且習慣和行為既然很久遠,大家不詳察,彼此相安無事。但是這種褻瀆輕慢的現象不忍全部說明。他們視釋迦如來的法語,如同破舊敗壞的舊紙。權且不要說不知道法語要旨大意的人,完全無法得到佛法的利益。即使是能深入了知佛經真實義理的人,也只是口頭三昧、裝潢面門而已。如同飢餓的人說飲食,貧窮的人數他人的寶物。雖然有研究佛法的功德,可是絕對沒有實證佛法的利益。更何況對佛法輕褻怠慢的罪過,何止是彌天大罪,而將來受苦的時間又何止窮劫。雖然讀誦經典,修行佛法雖然是善因,卻因褻瀆反而招致痛苦的惡果。縱然能夠作為將來得度的因緣,也難免多劫備受果報的痛苦。因為這個緣故,我懷著慘痛悲傷的心,放膽簡略陳述一下淺陋的見解。希望眾生能依循佛陀的教化而依教奉行,都能以至誠恭敬的心得到佛法的利益,沒有因輕褻怠慢的緣故而受到傷害。【論】十六

218.《金剛經》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佛陀為什麼令眾生這麼做呢?因為一切諸佛,以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這部經出生的緣故。而且諸大乘經典當中,處處都教人恭敬經典,這樣的教導不一一列舉就足夠多了。實在是因為諸大乘經典是諸佛之母,菩薩的導師,是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是九法界眾生出離苦海的慈航。就算是已經高證究竟佛果的佛陀,尚須恭敬佛法,就好像回報本源而慎終追遠一樣,不敢遺忘佛法的大恩大德。所以《涅槃經》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更何況博地凡夫,身口意全部被業力所纏,就好像長久被監禁在牢獄的重罪囚犯一樣,沒有辦法逃出去。今天何等幸運承蒙宿世的善根,得以目睹佛經,就如同死囚遇到特赦文書一樣,無比慶幸快樂。他必然會依此經典永久地辭別三界的輪迴,永遠出離生死痛苦的牢獄。親自證得法報化三身,直接抵達涅槃的家鄉。無量無邊的利益都是從聽聞佛經中獲得的。怎麼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見,心中不存恭敬畏懼,如同世俗儒者讀誦詩文,任意妄行輕慢褻黷的事呢?【論】十六

219.成就聖賢的道路,唯有「誠」和「明」這兩方面。聖人與愚狂人的分別,在於一念心。聖人失去正知正覺就成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邪念就能作聖人。我們嚴持操守便得聖賢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縱慾望就得不到。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有志修聖賢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力操持。不可稍萌生放縱任意的心。要知道「誠」這個字,是聖人和凡夫共同具備的真心。「明」這個字,是我們存心養性,不斷反省觀察,從凡夫到達聖賢的公認準則。然而,我們身為凡夫,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萬緣境界現前,一不覺察清楚,內心難免生起種種違背道理,情緒癡煩及邪念妄想等。這種無明妄想既然生起來,那麼真心就被禁錮遮蓋了。而後凡所作所為都失去其中正的道理。如果不切實下一番苦功夫,克制慾望,將妄念徹底清除乾淨,就會使自己的情操志向越來越下劣,不知道會墮落到什麼程度的深淵中。我們白白擁有超凡入聖的真心,卻永遠沉淪在愚癡下劣人的行列裡,怎麼不悲衰呢?然而成聖成賢不難,關鍵在於自己要恢復顯明真心本性,想要恢復自己光明的真心本性,就必須從格除我們的私慾下手。假設人們的物慾不能極力格除,那麼我們本有的真如本性,決定難以徹底顯現出來。【序】十五

220.如果請法的齋主,與作法的諸位法師,都能至誠恭敬到極點,那麼做水陸法會的利益,不是語言所能描述的。就像春天又回到大地,草木都沐浴春風而生長。像皎潔的月亮掛在天上,千江萬河中都會出現月影。所以說當這個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之時。其亡故的親人都會生到清淨的佛土,他的所願所求沒有不滿願的。並且能讓他歷劫的怨親債主和法界含識,都沐浴到三寶的恩光,共同結下菩提緣種。如果齋主不虔誠,那麼出錢打水陸的功德有限,而慢法的罪過無量無邊。法會的僧眾如果不虔誠,就將吹笙鳴笛當成誦經、敲鑼打鼓作為禮拜。在三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這樣的鹵莽草率搪塞的行為。他們的罪惡就像高山聳立,福德的海洋就會乾涸枯竭,活著罹受災禍,死後貶降至惡道的人,何嘗不是如此啊!【序】五八

譯者按:橐音:tuó,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龠音yuè,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像笛。杵音chǔ,是棒的一種,因其兩端粗,中間細;碓音duì,用於去掉稻殼的腳踏驅動的傾斜的錘子。

六、告注重因果

甲、論因果之理

221.因果一法是佛教入門的初步法門,也是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關緊要的方針。【書二】十

222.因果的道理,是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的權巧方便的法門。當今之時,如果不以因果教育作為救國救民的緊急要務,任你智慧、權巧、道德如何高超,都如同虛設一般。因為現在的人不講道理,並且目無王法的緣故啊。【書二】十一

223.古聖先賢無不戰戰兢兢,進行自我修持,所以他們的心念不隨外在富貴窮通的境界所轉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現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於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且不能全部如法相處。稍有點見識的人便想做世間出格的高人。如果沒得到權柄,就會肆意散佈他的狂妄不明事理的言論,惑亂世間正確知見,誣陷民眾的良知。已經得到社會地位的人,則放縱他暴虐的惡念來誤國害民。他們的病根,就在於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師友,沒有用因果報應的道理啟迪他們。假使他們稍微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連舉心動念都會有所畏懼,而不敢放肆縱欲。就算他不想做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聖賢之人,也是不可能的啊。所以說天姿高的人更應該從淺近的因果著手。不要以為是小小善事就不去做,不要因為點滴惡事而去做。年少時栽培養成了習慣,好像小樹有個標杆就能使它長直。等到它長成參天大樹,想讓它彎曲也是不可能的。【書二】十一

224.醫生治病,急病先治標,慢病則先治本。就好像一個人咽喉臃腫,飲食吞嚥很難,呼吸也很困難。醫生必定先使其咽喉消腫,然後再按病原,調理臟腑。如果不先消除咽喉的腫脹,那這個人立刻就會死掉。就算有治本的良方妙藥,那還有什麼作用呢?因果一法,就是當今消腫的妙法啊。然而因果一法標本兼治。根機淺的人靠它可以改惡修善。根機高的人靠它可以斷惑證真。乃至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開因果二字,哪裡只是治標的法門呢!【書二】二三

225.因果這一法則,是世出世間的聖人,將凡夫造就成聖人的大冶洪爐。若最初不將因果的道理研究透徹,那麼等到通宗通教後,或許會做錯落因果的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升便無望了。不要說因果的道理淺近而忽略它。如來成就正覺佛果,眾生墮落三途六道,都沒有超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狹小,佛經中所說的大因大果的地方,或許領會不及。應當用世間淺近的因果,作為進入超勝因果的方便。如《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等熟讀後,並且依教奉行,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良民,人人都可以了脫生死。(《感應篇》,揚州藏經院有《感應篇彙編》,是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四本。我前年曾刻《安士全書》在《文鈔》中有二序,可以知道其大概意思),這本書的書版現存揚州,各經房都有流通。確實是挽救世風,教導民眾向善的首要書籍啊。【書二】二九

226.從前,白居易問鳥窠禪師說:「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兩句話,三歲孩童也會這麼說。」禪師說:「三歲孩童雖然能說,可是八十老翁未必能做到。」要知道,這是一切學佛人最重要的一句話。【書二】三十

227.「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二句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簡略戒經,千萬不要小看它,應該從我們舉心動念的地方細心審察。如果能推究達到極點,尚且可以成就佛道,何況其他福德智慧的果位呢。【書一】九六

228.佛陀開示持戒修善的法門,為眾生開闢了一條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詳明地宣講因果報應的道理,陳述了一個趨吉避凶的良好策略。所謂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殺生,即是仁。不偷盜,即是義。不邪淫,即是禮。不妄語,即是信。不飲酒,則心地清明,神識不昏迷而真理顯現,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夠全部持守,則不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中,恆常投生於人道。這與儒家的「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讓人「克盡仁義」,而佛門則兼帶說明「三世因果」。修持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叫身三善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叫口四善業。不貪、不嗔、不癡,這叫意三善業。十善與五戒內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約束身體行為,十善大部分是約束起心動念,十善業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至於佛陀遇到為人父者,就對他說要慈愛子女;遇到為人子者,就對他說要孝養父母,遇到為人兄長者;就對他說要友愛弟妹,遇到為人弟妹者,就對他說要恭敬兄長。

這些倫常教化,都是希望每個人能盡自己應有的本分,令他們在世間倫常上沒有欠缺,然後能隨順世間的事相,進而修習出世間的佛法。廣泛地開示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墮地獄或升天堂只由每個人的業力感召的結果。這是釋迦如來以最徹底的慈悲心,想讓一切眾生永遠脫離一切痛苦,永遠享受一切安樂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為一切眾生盡情演說真實不虛的佛法。佛經上說:「菩薩害怕因地造惡,眾生則畏懼惡果。」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報,必須先斷除造惡的因。若能常常修習善因,決定恆常可以享受安樂的果報。這就是《書經》上所說的:「作善則降吉祥,作不善則降災殃。」《易經》上也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只是儒家只對現世個人與子孫而言,佛教則是兼帶過去、現在、未來無盡的三世而論。然而,由於凡夫情識分別,無法測度真實的事理,因此將佛陀三世因果之說,視為虛無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如同盲人違背嚮導之師,自己趣向危險的道路,想要不墮落到深坑中,怎麼可能呢?【論】十四

229.提倡因果報應之說,就是仰承天地聖人的心,來成全人類道德仁義的性德。如果認為因果報應之說,是虛無縹緲的無稽之談,這種看法不但違背了天地聖人之心,而且使自己的神識永遠墮落三惡道中。並且使上根利智的人不能奮發圖強、努力行持善法,提升道德。使下根愚鈍的人更是肆無忌憚,敢於造惡。以致於天地聖人化導教育眾生的權巧方便之法受到壓抑而不能彰顯。也使我們即心本具的性理被隱覆而不能顯現,這樣做所造成的災禍無法用語言表達。但是,因為世間的儒道聖人教化眾生的文句簡略,又只說我們現生以及子孫的禍福事相。至於我們生前死後以及從無始劫來,隨著罪福因緣而輪迴於六道生死的事,都沒有顯發說明。

正因為這個緣故,那些見識淺薄的人雖然每天也讀聖人因果報應的言教,卻依然不信因果報應的事理。釋迦如來廣大圓滿的教法,顯示出我們心性的玄妙,與三世因果的微細。所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間法,以及斷除迷惑、證得真性、了生脫死的出世間法,無不完備。所以佛陀遇到為父母者,便教導他們慈愛子女的法門,遇到為人子女者,則教導他們孝順父母的道理,乃至教導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教導每個人都要盡到各自的本分。這與世間儒家、道家聖人所說的教義完全沒有差異。然而又能夠分別開示這些關係的前因後果,這就不是世間儒家、道家聖人所能夠比擬的了。「克盡仁義、各盡本分」等言教只能教導上根利智的人,不能約制愚癡下劣之徒。如果人們能夠知道世間有因果報應,那麼善惡禍福之事就如同觀看火光一樣清楚明瞭。又有誰不想趨吉避凶、免禍得福呢?【論】二十

230.《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眾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執著的便是眾生,離妄想執著的便是佛,眾生與佛迥然不同,原因在於修德。修德有順有逆。順著性德而修持,愈修愈近,修到後來大徹大悟,雖證悟本性而了無所得。逆著性德而修,愈修愈遠,修到後來永墮惡道,雖墮落而「性德」亦沒有失去。明白這一點,愚人就可以轉變成賢人,賢人可以變為愚人;長壽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長壽,富貴貧賤,以及子孫的繁衍滅絕,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則有優勢可憑藉依仗的人也可變得沒有優勢,沒有優勢的人也可以變得有優勢可依仗。

譬如山高不可登,人由此停步,不妨鑿開岩石,輔設修砌山路,就算高山絕頂也可以直接攀登。古今之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而且還累劫禍害後世。若不修德,即使親身做到富甲天下,貴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聲勢顯赫的宰相地位,能夠在有生之年不被殺戮,不慘遭滅門的人嗎?是這些人雖然親身得到善果,卻不知其中的道理。袁了凡就很懂得「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改變了命運。因此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的。前因世俗稱為「天」,天定則勝人,指天命半點不由人,前世種下的因很難扭轉。人定者亦可勝天,指命運不是固定,通過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修持,前因也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以現在的善因,消滅了前面的惡因。但如果恣意妄為,結果就會相反。懂得了這個道理,愚蠢的人變得賢良,平庸者能夠超拔卓絕,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隨時隨地善於言傳身教而已。【書一】六四

231.「命」是什麼?就是前生所作的果報。另外,依道德正義而行所得到的結果,才是「命」。不依道德正義而行所得到的結果,都不叫做「命」。因為這樣做了之後,來生的痛苦。幾乎不忍心見到聽到啊。如偷盜搶劫人的錢財,暫時來看似乎富裕了,可是一旦官府知道,必然斬首。怎麼可以因為暫時得樂,便說這是命呢。「力」是什麼呢?就是現生的所作所為。然而「作為」有二種,一是專用機巧變詐的才智,一是專用克己復禮的修持。列子所說的「命」,籠統一概而論,他所說的「力」,多指機巧變詐的心機。所以導致「力」被「命」征服,沒法解決。因為孔子受困於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田恆奪取了齊國的政權,這可以肯定是命嗎?孔子遇不到賢良的國君,不能使天下太平,這是整個老百姓的業力所招感,和孔子的命又有什麼關係呢?顏淵命早亡意思也和這個一樣。田恆佔有齊國,那是謀權篡位而得,怎麼可以說是命呢?現在雖然是齊國的國君,可是一口氣上不來,命終之後,定會到阿鼻地獄當獄囚啊。如果說這是命,就是在教導人們不要修持道德和正義,而去肆無忌憚去劫奪啊。

我堅持認為:列子不知命。你不看看孟子對於「命」的論述啊?必須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才可稱真命。那麼不依據道義而得,不依道義而失,都不是所謂的「命」啊。列子所說的「力」,多屬於機巧變詐的才智,聖賢並不是這樣說。聖賢所教導的,都是讓人們克己復禮去修持啊。「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人皆可以為堯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都是講「力」,這是儒家的見解。佛教則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作佛,令眾生懺悔往業,改惡修善,以至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戒律來約束身心,不行非法的事情。這樣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都是克己復禮修持的力量。依靠這種力而行,尚且可以上成佛道,更何況其他的聖果呢。

所以《楞嚴經》說:「求妻得妻(求妻,指的是求賢慧貞靜的妻子,否則,妻就不必向菩薩求了),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就是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這種力的功德之大是不可限量啊。袁了凡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算他的前後諸事,沒有不靈驗的,於是他就認為命是一定的。後來蒙雲谷禪師開示,兢兢業業,克己復禮修持,致使孔生所算的一點兒也不准了。然而袁了凡是一位賢良的人,假使他胡作非為,那麼孔生所算的也會不准。這樣看來,聖賢教導世人,只是重視其克己復禮修持。如來教導人們也是一樣。因此佛所說大小權實不同的法門,無非是令眾生斷除幻妄的惑業,徹證本具的佛性。所以說世間有非常愚鈍的人,修持世間長了,也可以得大智慧、大辯才。列子認為一切都歸於「命」,則是阻礙世人發起希聖希賢的志向,而褒獎人們起篡奪奸惡的心。使根機下劣的人,受到無窮的禍害。就算上根之人對善法也會萎靡不振,懶於修持,致使終身不能進入聖賢的行列,終生做一位碌碌無為的庸人。這樣的一篇文章對世人沒有一點利益,有什麼研究的價值呢?【書一】九四

譯者按:該文或許是祖師駁斥《列子·力命篇》,集中談到了"人力"與"命運"孰決定人生的貧富夭壽問題。祖師否認了列子不論修持、不論因果、只認命運、心機計謀的觀點。

232.我常說,世間的人民,十分之中,由淫慾直接致死的人有四分;間接致死的人也有四分,這些人由於色慾虧損了身體,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感染導致死亡。而對這些死亡者,世間所有人都說成命中的定數,其實貪淫之人的死,都不是命定。那些能夠享盡天年(指人的自然壽命)的人,乃是清心寡慾,清淨貞良,不貪淫事的人。那些貪圖淫慾的人,都是自己殘害自己的生命,怎麼可以說是命呢!至於說依命而生,享盡命中壽數而死的人,不過十分之一二罷了。由此而知,天下的人多半都是白白受死的!這種禍害的慘烈,世上沒有第二種了,怎麼不令人悲哀,怎麼不令人畏懼!世上也有不花一分錢,不費一點力,就能成就高尚的道德品行,享受最大的人生安樂、遺留子孫以無窮的幸福、使自己來生得到忠貞良善的眷屬,這就是戒淫。夫婦之間正當的淫慾,前面已經簡略地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這裡不再論說。至於說邪淫這件事,人沒有廉恥,極端穢惡,用人身來行畜生的事。所以,有艷女前來投奔,妖姬鼓惑獻媚,君子都將這看作莫大的災禍加以拒絕,必定得到福曜的照臨,皇天的眷佑。小人卻當作莫大的幸福而接納她們,必定會災星降臨,鬼神誅戮。君子是因禍而得福,小人是因禍而加禍。所以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世人在女色的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樂,以及子孫無窮的福萌,來生貞潔的好眷屬,斷送在片刻的歡娛中了,可悲啊!【序】八七

233.因果這兩個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中。無不出因果之外。世間儒家聖人,不是沒有明確地開示因果的道理。因為儒家專注在經世治國的理念,想讓教義繼承傳揚下去。但是因為只局限在現生,及先代與後代。而沒有詳細說明生前之事,及死後之事。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生前無始無終,死後未來無盡。後世的儒家學者沒有深入體會聖人的用意,於是就認為萬物的出生,都是稟受天地的陰陽之氣,偶爾形成的今生的形體。等到他死後,形體都腐朽了,魂魄也飄散了。所以說沒有因果,就成了斷滅見。這種人實在太辜負儒家聖人的教育和自己靈明不昧的真性啊!孔子讚歎《周易》最初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箕子對武王講述《洪範》時,最後才言明:「向用五福,威用六極。」這兩段話如果不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來討論,就會認為上天的給予,聖人的言論,明王的政令,有很大矛盾之處(如奸黨榮貴、忠良被誅、顏淵短命、盜跖長壽等)。如果知道前生後世的因果,那麼我們貧窮或通達,得到或失去等各種境界,都是咎由自取。縱然遇到惡逆境界,也不會怨天尤人,只是慚愧自己的德行不足以令人信服,而不去看上天或者他人的過失。樂天知命,遇到任何境界都會逍遙自在啊。【序】五

234.一切不深入探究,究竟明瞭理性的讀書人,和無知無識的人,如果聽聞道德理性,多半認為那是高不可攀的聖人境界,自己甘心身處凡愚的位置。以此藉口不肯奮發勉勵,遵循道德從事。如果告訴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及善惡報應的道理。他必然會害怕遭惡果而先斷除惡因,修行善因而希望得到善果。善惡報應不出身、口、意這三處。既然知道了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的道理,自然可以防護身口,洗除心垢,清除煩擾,使思想清淨。就算獨自一人在暗室屋陋中,常常如同面對帝王與上天一樣,不敢稍微萌生下劣卑鄙的心,因為自己感覺自己罪業深重啊。這是釋迦如來想讓一切上中下根機的眾生,都能致良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廣大法門啊。然而狂妄的人害怕受到約束,說這是著相修行。愚癡的人害怕內心慚愧難堪,便說因果渺茫空洞。除了這二種人,有誰不信受奉行呢?所以徹悟禪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要知道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放棄了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在惡道中,沒有出離六道的希望,這真是悲哀!【序】十六

235.流通佛法,能利益無量眾生。天資聰明,根機深厚的人得到佛法深義,就可以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天姿愚鈍根機淺薄的人,也可以斷惡修善,仰慕聖人,傚法賢人。因為如來設教,雖然重點在於出世間法,然而隨順根機時宜,循循善誘地講述世間法,所以對於治理國事的方法,及閱歷世事的規範,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絲毫的善法也沒有遺漏。佛陀對父親說要慈愛,對兒子說要孝順,對兄長說要友愛,對弟妹說要恭敬,夫唱婦隨各盡本分。舉凡一切做人的日常倫常道義,與儒家聖人的說教沒有兩樣。但是不同的是,佛陀對人倫關係一一開示了其中的三世因果、及善惡報應的道理。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逾越他的教法。雖然獨自一人在暗室屋陋中,時常如同面對佛陀或蒼天。即使最下等的貪婪殘酷的暴惡之徒,對佛法絕無信心,因為聽聞因果報應的事蹟時間長了,他的心也冥冥中受到調伏與約束,造惡時也不至於殘酷到極點。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殺人殉葬的陋習,以殉葬人數越多越發感覺榮耀。佛教來到東土後,這種惡劣的風氣就停息了,從中可以看出佛法對世間的好影響有多麼深遠。【疏】五

236.當今這個時代,距離堯、舜、禹、湯、文、武等聖王的時代有三四千年了,現在的世道人心遠遠不能與古代相比。然而由於知道六道輪迴,隨著業力上升下沉,天堂地獄輪流變遷,人畜互相變化的緣故。雖然是剛強難化、了無信心的巨惡元兇,他的心也會被佛法折伏。縱然做著草菅人命的惡業,內心仍隱伏一絲畏懼因果的影子,於是不至於十分暴惡。如列國諸侯,用所喜愛的臣妾或者臣民百姓,殺掉他們而為自己殉葬,動不動就殺數十數百而不認為是殘酷的錯事,反而以為這是榮耀的人,還不是因為佛法而改惡從善了嗎?周文王的恩澤及於死者,不到一百年,殺人殉葬的風氣,就遍於天下。雖然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聖人一同出世,還是不能挽救這種頹廢的風氣。自從佛法傳到東土以後,其生死輪迴、因果報應之理,在世間發揚光大。不要說諸侯,就算是一國之君也不敢再殺人殉葬了。就算有極個別人依然去做,也斷斷不敢以殉葬殺人多為榮耀。假如世間沒有佛法,只有儒家用正心誠意的說教,使人們推崇忠恕之道,與人仁愛,停止殉葬保全眾生生命。我怕規勸的人徒勞無功,殺人殉葬者會越來越多。而且更何況後代的儒家只知道治道,不明瞭自心。想排斥佛法,強立門庭。說人一死永滅,不再有後世。如果不是如來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道理,深入遍及和睦人心。那麼後世人民能夠得到正命而善終的人,就相當稀少了啊。這是佛法中最極淺近的教法,尚且可以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使社會安定。更何況至極深遠的圓頓大法,世間小智凡情的人,又怎麼能測度佛法利益的萬分之一呢?【雜著】四

237.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依靠佛法修學不但可以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即使儒家講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明明德,止至善之道,如果能會通佛法,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世間儒家聖人所說的教義只令人盡守本分。只有上智的人才能夠恪守遵行。若是中下根性的人便會漠然置之。佛教則詳示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使上智的人有希望證得自己的真心本性,下愚的人也不敢肆意縱情,因為害怕承擔未來的痛苦。勢必改惡遷善,仰慕聖人傚法賢人,雖然獨自身處暗室屋陋中,常常如同面對佛天。如來用三歸、五戒、十善,普遍攝受在家善男信女。能修持五戒、十善,便可感化殘暴的人向善,從而廢除刑殺,轉變浮薄的習俗變成淳樸敦厚的風氣。永離三途惡報,常享人天快樂。根機最淺的人尚且能得這樣的利益,何況根機深厚的人呢!由此可知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聖中之聖、天中之天。因此歷朝的聖君賢相、通人達士無不依教修習,護持流通佛法。因為一切諸法以心為本。這一點只有佛法講得最為透徹。【雜著】二七

乙、明因果之事

238.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怕遭受惡果,預先斷除惡因,於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的境界。眾生常造惡因,想要免除惡果,如同在陽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樣,徒勞奔走。常常看見無知愚人,稍微做了一點善事,就盼望得大福報;一遇到逆境,便說做善事不得善報,沒有因果,從此退心,放棄作善,反過來誹謗佛法。他哪裡知道「報通三世,轉變由心」的深奧要旨。報通三世是指現報、生報和後報。「現報」是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生報」是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後報」是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後的十、百、千、萬生,乃至無量無邊劫後,才受福受殃。後報雖然遲早不定,但是凡所作業,決無不報的道理。轉變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可是,他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一邊自己修行,一邊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為這樣的緣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則先前所作應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惡業,即在此消滅。並且他還能夠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讀《金剛經》,若被人輕賤,此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因為今世被人輕賤的緣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轉變由心」的含義了。【書一】二八

239.世間的人稍微遇到點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沒有一點償還債務的想法,不生一點悔罪心。應該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種雜草則不能得嘉谷,種荊棘則沒希望收稻粱。作惡獲福的人,是宿世的福報栽培的深厚。如果不作惡,則他的福報更大。就像富家的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會立即受饑受凍,因為他們的金錢多啊。假如天天如此,就算百萬富翁,到不了幾年也會家破人亡,一乾二淨直至掃地出門啊。作善遇到災禍的人,是因為他宿世的罪業很深。如果不作善,則災殃更大。譬如犯重罪人,還沒到殺頭,又立了點小功。因為功勞小的緣故,不能全部赦免罪刑,但可以改重報為輕報。假如能天天立功,因為功勞巨大的緣故,得以免除全部罪刑,甚至會封侯拜相,世襲爵位,榮耀與國同休。【書一】二九

240.要知道逆來順受,才稱為樂天知命。修身植德才叫盡性。可惜世間愚癡的人,不知道過去世善惡的因,只看眼前的吉凶禍福。見行善人得到禍害,便認為善不應當做。見作惡的人得到福報,便認為惡不必革除。不知善惡的因果報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事情發生的原因由來已久。譬如三尺冰凍不是一夜的寒冷所能凍結。百千江河結冰消融,也不是一天的溫暖所能消融。切不可面對逆境怨天尤人,更不可對善法猶豫退悔。應該學俞淨意的修養身行、袁了凡立命的志向。【書一】二九

241.如來宣說經法,果報通於三世。大凡一個人生兒子,略有四種原因。報通三世:第一是現報。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同讀書人學習科舉之業,現身得到功名。這是凡夫的眼睛能見到的。第二是生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同祖父敬重禮樂教化,子孫方能發達興旺。這是凡夫肉眼所不能見到的,天眼還能見到。(今生來生,都是約本人來說,然而隔世的事情,難以比喻顯明,暫且約祖父子孫來說,想使人容易明瞭,不可以詞害義,這是我的懇切希望。)第三是後報。今生作善作惡,到第三生,或者第四、五、六、七生,或者十、百、千、萬生,或者一、十、百、千、萬劫,或者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才受善惡之報。例如商朝周朝的王朝功業,實際最初創立基業是在商朝先祖契、周朝先祖後稷,輔弼虞舜、佐助大禹的時候。如果是三生、四生,天眼還能看見。如果是百千萬劫,天眼就不能見到,聲聞的道眼還能看見。如果是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惟有如來五眼圓明才能見到。尚且不是聲聞道眼的境界,何況天眼肉眼呢?知道這個三世果報的意義,那麼作善事降下祥瑞,作不善降下災殃,聖人的話原本沒錯。

富貴貧賤、長壽短命、窮困通達,上天的意旨不曾有偏頗。境界外緣來了,如同鏡子中出現諸像。智慧的人只修鏡子外面的容貌,愚昧的人徒然憎恨鏡子裡面的影像。逆來順受,方為樂順天命。不怨天、不尤人,才可以建立自己的命運。生兒子有四因:一是報恩,二是報怨,三是還債,四是討債。報恩:就是父母對於兒子宿世有恩,為了報恩的緣故,來做他們的兒子。就會服事效勞,侍奉贍養,活著奉事,死了安葬。必然使父母活著的時候歡歡喜喜,死了之後宗廟祭祀。乃至輔佐國君,惠澤人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尊敬這個人而一併尊敬他的雙親。像宋朝的曾公亮、陳忠肅、王十朋、清朝的史大成,(曾、陳、王三公,都是宋朝的名臣,史公是清初的狀元,四位都信佛,唯有陳忠肅悟入最深,因為前世都是高僧,所以雖然處於富貴,還能夠不昧本因。)現在世間的孝子賢孫,都是這一類啊!所謂報怨:父母宿世對於兒子有負恩之處,為了報怨的緣故,來做他們的兒子。小時候忤逆父母親的心,大了就惹禍延及雙親。父母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奉養,父母死了,九泉之下也蒙受羞辱。又還有更嚴重的,身居權貴,圖謀不軌,導致滅門誅族,掘墳平墓,使天下後世,唾罵這個人以及他的雙親。像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人。還債:兒子過去世欠了父母親的錢財,為了還債的緣故,來做他們的兒子。如果欠的多,就可以終養雙親之身。如果欠的少,難免半途就走了。例如科舉剛剛考中就喪命,經商才得利潤就死了。討債:父母親過去世欠兒子錢,為了討債的緣故,來做他們的兒子。如果是小債,就白白浪費學費聘金,為他請老師娶妻子,以及種種的教誨,指望他成人,而壽命一到,忽然死亡。大債還不止如此,必然導致荒廢學業,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才罷手。【書一】三十

242.天下的事都有因緣。事情成功與否,都是由因緣來決定。雖然有使之成功或失敗的操縱人,但其實真正的根本權力,還是在於自己的前因,而不在於現前的緣分上。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樂天知命,不怨天尤人。安守本分,盡職盡責,便無需鑽營投入則自然成就自己的願望。【書二】十

243.要想培育德行,就應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書中提到善法就隨分隨力去實行,惡法則如面對冤仇一樣去除。袁了凡實行《功過格》,認真體察自己的言行和心念,絲毫不容放過點滴惡業。所以他的命本不長壽而長壽,沒有大功名而有大功名,沒有兒子而有了兒子。【書二】四三

244.凡是科舉有功名的人,都是他們的祖上有大陰德。如果沒有陰德,靠不正當手段而發達,必有大禍在後面,還不如沒有功名為好啊。縱觀歷史上那些大聖大賢的人出生,都是他們的祖輩父輩積德所致。大富大貴的人也是一樣。他們的子孫生在富貴家中,只知道享福造惡業,忘了祖輩父輩對他們的一番栽培。從此以後喪失祖上的德行,敗壞祖上家業,放任自己漸漸貧賤下去。這是整個世間富貴人的通病。能夠世代守住先祖的德行,沒有更替的家庭,只有蘇州的范家,為古今第一家。自從宋朝範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朝末期,八百餘年來,家風不墜,科舉出身的子孫不斷。可以說世德書香之家。而常州彭家自清初以來,科舉考取功名的人數天下第一。他們家中狀元的有四五人,有同胞兄弟三人殿試同時中狀元、榜眼、探花。而他們家世世代代奉行佛法,雖然高中狀元官至宰相,依然每天誦《感應篇》、《陰騭文》,當做自己誠意正心、輔佐國君,施恩惠於民的一面鏡子。那些狂妄的書生說這類的書是老齋公、老齋婆所讀的,不但不知道聖賢人怎麼成為聖賢,連人都不知道怎麼為人。這種人活著的時候如同行尸走肉,死了以後像草木一樣腐爛掉。而且他的惡業難以消除,永遠沉淪在三途惡道。那些大放厥詞自認為是學識淵博,品行端正,通達法門的人,後世連天地父母的名字聽不到,這種人多得哪裡數得清!【書二】四五

245.不要說我家一向貧寒,不能夠廣積陰德,大行方便。必須知道身口意三業都惡,就是最大的惡。倘若身口意三業都善,就是最大的善。倘若愚昧的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罪福報應。你依然要從容明確、理直氣壯地依照《安士全書》裡面所說的教義,為他演說。令他開始漸漸相信因果,進而深信佛法,最終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能教化一個人如此,功德尚且無量無邊,何況教化很多人。然而必須自行實踐,言行沒有瑕疵,方才可以感化身邊的人。自己的妻女能夠信受奉行,別人自然能夠互相觀察學習而向善了。行善哪裡在於錢財的多少呢?【書一】十七

246.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就德行、通達才能、建功立業、以及學得一才一藝來養活自身和家庭,都是借助文字的力量,才得以成就。因此文字是世間的至寶,能夠使平凡者成聖賢人,能使愚癡者生起智慧,能使貧賤的人變得富貴,能使疾病者得到健康安寧。聖賢的法脈得以流傳千古,乃至自身家庭所經營的事業,得以遺留給後代子孫。所有這些事情無不是仰仗文字的力量。假使世間沒有文字,則一切的事理都不能夠成立,那麼人類便與禽獸沒什麼差異。文字既然有這樣的功德力用,我們就應該珍重愛惜它。但是,我觀察到現代人任意褻瀆污穢文字,簡直就是把世間的至寶和糞土等同看待。這樣的人現生能不折福折壽,來生能不愚癡無知嗎?此外,不但有形的文字,不可以褻瀆污穢而任意遺棄。而無形的文字,更是不可任意褻瀆污穢而任意遺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如果不能接受並親自躬行,就成了「亡八字」了,這無形的八字既然消亡,那麼這個人在生之時就是衣冠禽獸,死亡之後便會墮入三惡道中,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論】二二

丙、釋劫運之由

247.娑婆世界的痛苦說都說不完。就算是太平年代,人們依然每天生活在苦惱中。因為眾生久遠劫活在習氣的環境呆久了,於是覺察不到了。近年來中國屢經戰爭,已經是苦不堪言。而外國又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年中死亡的人數將近千萬,是開天闢地來最大的戰爭浩劫,而且現在戰爭的局勢正旺盛,不知什麼時候結束。靜下心來想想,實在是令人恐懼。而某國之所以通過戰爭力求剿滅其他國家的原因,是眾生往昔惡業所招的惡報現前了,否則又怎麼會弄到如此慘烈的地步啊!你今天聽到淨土法門,應當奮發大菩提心,以速求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再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唯恐招感惡果,所以先斷除惡因。惡因斷除,惡果就不會出現了。現在眾生競相作惡因,以至於遭受惡果。當遭受惡果時,又不知自己懺悔往昔的罪業,又再造惡法用來對治惡果。這樣怨怨相報,經歷長久劫不止息,能不悲痛嗎?能不恐懼嗎?知道淨土法門而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不是大丈夫啊!【書一】三七

248.當今之世處在劫濁時期,人類互相殘害殺傷。如果沒有護身符,很難永遠免於禍害。所謂護身符,也只有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菩薩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應該在早晚禮誦念佛外,加上禮拜念誦觀世音菩薩。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自己還不知道呢。【書二】二二

249.天下不太平,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假使人人都能夠秉持真誠心,努力盡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本分,都能實行慈悲仁愛、矜憐孤兒、體恤寡母、救度危難、悲愍貧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那麼人類以善行感通上天,上天就會以福報來回應人類。世界自然風調雨順,人民安康、物產富足,決定不致於常常降下水災、旱災、瘟疫、蝗蟲,以及颱風地震等災難。而且能夠盛世太平,年景豐裕,人人安居樂業。再加上慈悲祥和、仁義禮讓,人們互相學習形成為良好的社會風氣,縱然有一兩個愚癡頑劣的人,也會慢慢轉化成良善的人。比如憐憫躲到樑上的「君子」,以此德行感化這個地方永遠沒有竊賊。救濟藏匿在屋內的偷兒,以此德行感化他以後變成良善的人。古人以仁慈心行政治國,以真誠心憐愛人民,尚且能夠感化畜生。例如老虎不進入其境內,鱷魚遷移到其他地方等祥瑞的征驗,在不同史書中都有記載,不只是一兩項而已。如果人們真的能以慈悲善心來互相感化,則絕對不至於常常有土匪刀兵、蹂躪摧殘、搶劫掠奪等禍害發生。【論】二十

250.要知道佛法,以因果報應作為下學上達,原始要終的根本道理。當今之世上無法道可實施,下無法則可遵守,彼此互相戕害,以殺生為樂趣。那些只圖自己快意,不顧國家存亡、民生痛苦的人,都是因為不知因果報應的道理所釀成啊。我常說:因果法則是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的大權巧法。當今的世道,如果不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事理。而想讓天下太平,人民安樂,就算是佛祖聖賢統統出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啊。【序】四六

251.世道衰敗,人心不敦厚的原因,是由於學儒之人不知道身體力行,一味捨本逐末。那些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的道理置之不理。只想以記誦詞章,作為考取功名,立身於世的資本。這幾乎將聖人參讚化育的道義,作為博取名利的技能。其言行誣衊聖人、悖逆天地到極點了!由於讀書的人,心不知道書中所講的道義,而且行為也不按書中的道理去作。他們所做的文章,倒是將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考察他們的居心行事,則絕對沒有一點相應的氣分。如同演員唱戲,劇中的苦樂悲歡,表演得惟妙惟肖,實際上和自己毫不相干。這種弊端一引發,慢慢會變本加厲。於是有天姿的人,習氣變得狂妄自大,羞於遵循堯舜周孔的芳跡,而想凌駕於他們之上。後來竟達到廢聖棄經,競相造做新書宣揚邪說,如此一來不明真相的人隨聲附和。於是導致一幫惡劣小人,想滿足自己的劫掠姦淫的心,急迫地提倡共妻共產,還想推廣實行這種邪說。唯恐人民與禽獸不相同,唯恐綱常倫理對自己有妨礙。致使天災人禍相繼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好像在黑夜中行走而不用蠟燭,在大海上航行卻不用舟船,還想不摔倒不沉船,怎麼可能呢?【序】五五

252.現今世道人心陷溺到極點。天災人禍頻頻降臨發作。憂患世道的人士認為這種業果都是因為殺生而引起的。假如能知道生物不可殺,則斷斷沒有殺人的道理。從此人們都心懷慈悲和善良,互助互愛。自然可以移風易俗,使天下太平了。【疏】三

253.要知道放生原本是因為戒殺,戒殺必須從吃素開始。假如人們都戒殺吃素。則家中就有慈善的氣氛,人門就會崇尚禮義。社會習俗美好,風氣淳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哪裡會有戰爭發生,彼此相互屠戮的事情呢?這是挽回天災人禍、正本清源的要務啊。凡是想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的人,都請從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去求,就沒有求不到的善果啊。【疏】三

254.當今天災人禍頻頻降臨發作,人民死亡的數量很多並且很慘烈,難道是上天不仁愛嗎?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歷劫及現生的惡業所感召的啊。斷斷沒有無因而得果,也斷斷沒有作善業而得惡果的道理。但是,因為凡夫的知見,不能了知宿世因緣,似乎也有不應當得而得的果報。如果能縱觀多劫多生,那麼所有承受的善惡果報,都如響之應聲,影之隨形,沒有一點差錯啊。【雜著】六

255.當代的世道人心,都已陷溺到極點。如果再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一切眾生都具佛性、都可成佛來教導,決定很難收到改良世道人心的效果。因為我們的一念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悟淨緣,則證三乘及佛法界。隨迷染緣,則成人天,及四惡趣法界。雖然十法界的升沉及苦樂有著天與地的懸殊。而人們本有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假如人們能諦信此義理,就算是喪身失命,決不肯捨悟淨緣,取迷染緣。導致永劫輪迴,不能出離。由此可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法,乃是標本同治、凡聖共同經歷的大道。世出世間聖人,想平治天下,度脫眾生的大權巧法。當今的世道如果若捨棄這樣的教法,就算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等聖賢一同出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啊!【雜著】二八

256.三界內沒有一點安樂,猶如燃燒的火宅充滿著種種痛苦,非常可怕。眾生愚癡,經常居住在這裡,縱然承受極大的痛苦,也不求出離。眾生雖然自身本具佛性,由於迷失本心背離本性,反而成了眾生起惑造業的資本。以至於經歷了塵點劫,都不能解脫,能不悲哀嗎!更何況當今之世道人心,陷入錯誤泥淖,沉淪已到極點,殺劫的慘烈振古未聞。加上新學潮流,否認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將聖賢的道義痛斥為迂腐。任由自己的主觀看法,去提倡推廣。這樣一個盲人牽引盲眾,相牽著入了火坑。致使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無知的民眾確實非常值得可憐悲憫。於是有心改良世道人心的人,奮然發起廣大的志願,想去力挽狂瀾。因為這些因緣果報都是由於自私自利,不知道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的道理所造成的。以為人死以後,神識也就消滅了,哪有什麼靈魂,隨著罪福因緣,受生到人天或三途惡道裡。既然行善或者作惡都一同磨滅,何不任意所為,以期望身心快樂啊?由此而逆天悖理,損人利己,以及殺害生命,取悅口腹的事情,熾然競作,毫無顧忌。假使民眾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會害怕受到罪報,而不敢稍微萌發罪惡之念,何況去實行惡事呢?由此可以知道我佛所說三世因果、生死輪迴的事理,乃是無明長夜的慧日啊。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如果想挽救劫運,除了這些教法,其它便無從下手了。【雜著】三一

丁、示戒殺之要

257.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德是愛護生命,如來最偉大的道是慈悲。人、動物雖然不同,心性是一樣的。凡是三乘、六凡,在如來看來,都像是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的緣故。三乘先放在一邊不說。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雖然他們的高下差別很大,其中的苦樂也完全不同,相同的是都沒有斷除惑業,沒有出離生死。一旦天福享盡,馬上就會下降。地獄的苦報受盡,還會上升。好比車輪,互為高下。我們今生有幸得到人身,理應千方百計,愛護物類的生命。體會天地好生之德,成全我仁慈的惻隱之心。確實世間萬物和我一樣,同生於天地之間,同受天地之化成長。而且也都知道貪生,都知道怕死。

有德行的人看到枯骨,尚且要進行掩埋。對於正在生長的草木,尚且不會折斷。更何況哪忍心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使水中陸地的各種動物遭受宰殺烹煮的痛苦呢?要知道這些動物,從無始劫以來,也曾經位高權重,名聲顯赫。只因當初不知道借威勢和權力來培植自己的德行,反而仗權勢來造業。以至於惡業累積,終於墮入異類。口中不能說話,心中沒有智慧,身上一無所長,遭受這樣的苦難。雖說弱肉強食,於事則得。可是由此結下的怨恨,它們能不生生世世都想著報仇嗎?人縱然不念及動物被殺的痛苦,難道也不害怕由此結下深怨,而被它所殺嗎?也不懼怕殘害天物,上天會折損我的福壽嗎?人都希望自己眷屬團聚、壽命延長、身心安樂、諸緣如意。正因為如此更應發大悲心,做放生的事,使天地鬼神都能憐憫我愛護動物的誠心。那麼自己的願望馬上就可以實現。如果我依仗自己的錢財、智力,用種種的方法捕殺這些動物,來滿足我的口腹之慾,而不顧它們的痛苦,還哪裡稱得上是與天地並立為三才的人呢?然而我和它們,同在生死輪迴之中。

從無始劫以來,它們本來就曾經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也曾經生生世世都是它們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他們本來或在做人的時候,或做異類的時候都曾被我殺過。我生生世世中或在做人的時候,或在做異類的時候也曾被他們殺過。就這樣有時是親人,有時是冤家,互相之間或生或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慚愧得都不想活下去了。現在趕快改變以前的做法都後悔嫌太晚了,怎麼能繼續以前的錯誤做法,執迷不悟,認為上天造就這些動物,本來就是為了讓人吃的呢?然而,我還有很多的惑業,沒有理由脫離生死輪迴。萬一它們的罪業滅盡,再生於人道,善根發生,聞法修行,斷惑證真,得成佛道。我若墮落,還希望它們能慈悲救援,使自己離苦得樂,親證佛性。怎麼可以憑藉自己一時的強大造作殺業,使自己將來長劫受苦而得不到救援!【序】四四

258.要知道人與動物都是血肉之軀,都有靈明覺悟的本性,同生於天地之間。只因為大家宿世的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體智慧都不一樣。人類對於動物恃強凌弱,吃它們的肉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心滿意足,認為這是福報。卻不知道等福報享盡,業報現前的時候,我們就會墮入異類。當我們被人殺的時候,身體不能抵抗,口中不能說話,心中憂懼痛楚。這時才明白吃肉是有很大的罪過。吃肉的人是真的惡鬼。即使想不讓人殺掉吃掉,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楞嚴經》說:「以人吃羊肉為例,羊死了就做人、人死了又變羊。像這樣子似的,到十生之類,羊死了來做人,人死了又做羊,這種的循環無端,你吃我、我吃你。惡業增加,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到盡未來際。」更何況多劫以來,還互相生。既然沒有道力來救濟自己的親人,怎麼還忍心讓他受宰殺的痛苦,來滿足我口腹的享受呢?《入楞伽經》,世尊種種呵斥食肉,曾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止。他們都曾相互為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現在他們墮落生為鳥獸之身,為什麼就要吃掉它們呢?」殺生吃肉的人想到這些,馬上就會怵然驚、憬然悟。寧可自殺,也不會再殺一切眾生了。【序】五八

259.我與一切眾生都在輪迴中。從無始以來,輾轉相生,輾轉相殺。他們本來生生世世都曾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我也曾生生世世都是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他們經常因為惡業力,或在人中,或在異類中,被我殺掉。我也常常因惡業力,或在人中,或在異類中,被他殺掉。久經長劫,相生相殺,沒有休止。凡夫是看不到的,如來看得清清楚楚。不想這些還則罷了,想到這些慚愧悲憫不能自已!現在我有幸因為宿世的福善,生於人道。本來應該化解冤仇,戒殺放生。使那些有生命的生靈各得其所。還要為他們念佛,迴向淨土,度脫他們。縱然他業力太重,不能立即往生,我也要憑藉這慈善功德,堅決幫他臨終往生西方。往生後就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出輪迴,漸證佛果了。況且愛物放生,古聖先賢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書》中有「鳥獸魚鱉都不要遭受殺掉的痛苦與驚竄的恐怖」這樣的話。文王的恩惠施及枯骨,何況是有知覺的眾生呢?至於簡子放鳩,子產畜魚,隨侯濟蛇,楊寶救雀,這些只是聖賢對眾生一視同仁的心,還不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生死中輾轉升沉,互為冤家親人,以及將來決定成佛的道理。等到佛教傳入以後,世人才明白三世因果以及眾生與佛心性平等無二的道理。凡大聖大賢,沒有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又說:「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由此,我們知道戒殺放生,才是從根本上救助世人的最好的辦法。【疏】一

260.有人說: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人,世上到處都有,為什麼不去周濟他們,卻這麼急切地去救不相關的異類,這在輕重緩急方面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回答是:你還沒有明白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原因。人和動物雖然不同,但佛性原本是相同的。它因為造作惡業的緣故而淪為異類,我們因為善業而有幸得到人身。我們如果不對它們體恤憐憫,任意吃掉它們,一旦我們的福報享盡,它的罪業受完,難免不會從頭償還,被它吃掉。要知道刀兵這樣大的劫難,都是宿世的殺業所感召來的。如果沒有殺業,縱然遇到賊寇,他也會生起善心,不會對你進行殺戮的。更何況是瘟疫、水火這些災難橫事呢,戒殺放生的人絕少遇到橫事。這樣我們才明白,愛護眾生原本就是在愛護自己啊。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對於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我們也要隨分隨力地周濟他們。難道戒殺放生的人,就一定不作這樣的功德嗎?然而鰥寡等,雖然很值得憐憫,但還不至於面臨死亡。動物如果不去救的話,馬上就會被殺掉烹煮吃掉了。

還有人說:動物那麼多,我們能放生的有多少呢?回答是:要知道放生這件事,其實是為了使人們都能生髮愛護動物的善心。希望人們都能了解放生的真正用意,心中自然會生出惻隱之意,不忍心再吃它們。既然沒有人再吃它們,自然也就沒有人再捕捉它們了。希望水陸空中的一切動物,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們的環境中,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不放之全放。不就是所謂將天下成為大放生池了嗎?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做,如果有一個人不忍心吃肉,也會有無量的水陸生命免遭殺戮,何況不止一個人呢?又為了現在未來一切同行放生的人,斷除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圝、夫妻偕老的緣。這就是預先進行周濟的事,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鰥寡等痛苦,長久地享受壽富等樂。不就是所謂放盡域中生靈而蒙受福澤嗎?怎麼可以漠然置之。你仔細地想想,戒殺放生,究竟是更急切地為了人,還是只是為了動物,還會認為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嗎?【疏】二

261.一切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三世諸佛沒有什麼區別。但因為迷惑不覺悟的緣故,所以長劫在六道中永無休止地輪迴。雖然人天是善道,與三途惡道比較起來,苦樂懸殊。然而也都是隨善惡的業力,互相輪轉不停。所以說生於善道中不是永恆的,生於惡道中確實是非常恐怖的。怎麼可以不培植善因,妄造惡業,對其它動物恃強凌弱,把水陸空中一切眾生殺掉吃掉呢?以前佛教還沒傳入的時候,儒宗聖人都是用世間的倫常來教化人。關於人本具佛性,以及六道輪迴、升沉轉變,與斷惑證真、超凡入聖的事理,他們都沒有聽說過,所以不禁止殺戮。然而他們不忍心殺害的心已經很明顯。教育世人的如《書》裡面的「對於鳥獸魚鱉都要順其天性,不讓它遭受殺害之苦與驚慌逃竄的恐怖」,《論語》中的「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網捕魚。只射飛鳥,而不射巢中歇宿的鳥。」,《孟子》中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禮》中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豬狗,百姓無故不食珍」。珍就是指肉。由此可知,殺生這種事情儒家也不是不戒。但是因為隨從人們風俗而權宜施教,姑且沒有永遠斷除。

當有原因才殺生的時候,殺生的人就少了。當有原因才吃肉的時候,那麼吃肉的時間一年當中也沒幾天了。後世對人的教導衰敗,以至人們的習慣行為很殘忍,於是把吃肉作為了家常便飯。只圖一時的美味,卻不關心動物們的痛苦,真是太悲哀了!一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迷惑了就會落入生死輪迴中,永無止息,覺悟了就能夠徹證涅槃,永劫常住的實理實事,才得以徹底闡明。才知道這麼多的異類都是自己過去世的父母、未來的佛。這樣不但不敢再殺死吃掉它們,更想著讓它們能各得其所。由此那些聖君賢相、哲士鴻儒大多能遵從佛的教訓,培植自己的仁愛之心。或吃素斷葷,或戒殺放生。他們美好的品德和言行在史冊中都有記載。也是希望後人都能修養自己的慈悲之心,憐憫那些異類。異類也是有佛性的,只不過是由於惡業因緣墮入畜生道。我們今生有幸生於人道,如果不憐憫它們,任意殺害,難免來生後世,怨怨相報。《楞嚴經》中說:「殺掉它們,或吃掉它們的肉。經微塵劫,互相殺害吃掉。好像車輪在轉動,互為高下,無休無止。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然而奢摩他的寂止之道,非常不容易證得。如來出世,也不容易遭遇。怎麼敢不往近處說傚法先賢,往長遠說遵從佛的教誨呢。由我們怕死之心推及到動物,去拯救那些就要被烹煮的眾生。以此來祈求消除宿業,培植善根,永斷殺害之因,同證長壽之果!【記】十一

262.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設法救護還恐怕來不及呢,怎麼可以為了滿足自己口腹慾望就殺掉它們呢?要知道所有的動物都具有覺悟不迷的心。但因為宿業的深重,致使墮入惡道,口不能言。看看它們求生避死的情形,自然明白它們和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因宿世的福報,有幸生於人道,心有智慧。正應當敦守天父地母、民胞物與的情誼,希望不辜負人與天地併稱三才的美名,以參讚協助天地的化育。使人與動物各得其所,共同生活於天地之間,平安地度過一生。如果人不能體察天地的好生之德,放縱自己貪婪的食慾,恃強凌弱,用眾生的肉來滿足自己,一旦宿世的福報享盡,殺生的業報就會現前,想不變為畜生被它們所殺食,怎麼可能呢?況且眾生的肉是有毒的,這是由它被殺時的怨恨心所凝結成的。所以凡有瘟疫流行的時候,吃素的人是很少被傳染上。還有肉是比較髒的東西,吃它會使人血液肮髒,神思不清,發育迅速過早衰亡,最容易引起疾病。蔬菜是清潔的食物,吃了它會令人神清氣爽,健康長壽,因為蔬菜對人有滋補的效果。這些雖然是衛生的常識,實在是盡心性的至要論點。因為習慣沿襲久了,致使人迷而難返。要知道對人仁愛的人,也一定會愛護動物,殘害動物的人肯定對人也很難仁慈,這是人的習性導致的。所以聖王治世,就算是鳥獸魚鱉也不讓它們遭受被殺害之苦。明道教民,黏竿彈弓都要廢除。想想從古到今,凡是殘忍地滿足食慾的人,多是子孫斷絕的人家。那些仁愛慈悲的人,一定是子孫昌盛的人家。某項惡劣風氣的創始人,孔子斷定他必然沒有後代。恣意吃肉的人,如來授記他必定將來償還殺業。祈願大家不僅說遠離殺業,這是隨順世俗的權巧方便的言說,最好應當永遠斷除葷腥,才稱合道理的實際意義。【雜著】三二

263.眾生的心性本來和佛一樣。只因為造作善惡業的緣故,才有人畜不同的果報。人有智慧,畜無技術,恃強凌弱,人就對動物任意殺害吃掉。成家的孩子不借重債,何況殺掉它們只為了圖口腹的快感。由此結下牢固的怨結,生生世世互相償還,這樣一想,心中痛傷萬分。【雜著】三十

264.水陸空中的一切眾生,沒有不知道疼痛苦樂的,也沒有不貪生怕死的。而且沒有一個不是我們人類無量劫以來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朋友、親戚。沒有一個不能在未來世深種善根,修持淨業,斷惑證真,圓成佛道。但是因為宿世的惡業墮入異類。我們本應心生憐憫,對它們加以護持,使它們能各得其所。怎麼可以恃強凌弱,或憑聰明,或憑錢財,取它們的性命,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呢?它們的力量雖然敵不過我們,但心裡卻結下了仇恨。致使生生世世,相互殘殺。為了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在無量劫中殺害了無數的生命。這比起自殺要殘酷一萬倍。何苦為了這麼一點小小的慾望,招致災禍,怎麼會愚鈍迷惑到這種地步呢?從前魯國有兩個勇士,彼此都聽說過對方,只是沒有見過。一次他們相遇了,就坐在一起喝酒。一個人說:「無肉不成歡,應當去買肉。」另一個人說:「你我身上就有肉,為什麼還要到別處去買呢?」這個人認為他說的對,於是兩人脫掉衣服,互相割肉吃。還互相割下對方的肉,請對方吃。兩人吃得非常高興,認為他們的交情真摯。兩人互相割肉互相吃,一直到死掉。凡是看見聽到這個故事的人,都感嘆他們的愚癡。世人因為吃肉的緣故,造作了很多的殺業。以至於無數劫以來,互相殺害。比起那兩個勇士來,更為殘酷。人因為沒有慧眼,不知道以後的報應,反而洋洋得意,自我誇耀。斥責素食的人是迷信,沒有福氣。世俗相襲,恬不知非。所以如來在《梵網》、《楞嚴》、《楞伽》等各大乘經中,極力陳說殺生吃肉的災禍,真可以說是最根本的真慈悲。近代以來殺劫之慘,從未聽說過。況且還有水火、瘟疫、風吹、地震、旱澇等災禍,不時地出現。都是因為造作殺業的緣故,致使世道人心每況愈下。於是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地出現。好比人站在鏡子前面,鏡中的影子你是逃不掉的。【雜著】三十

265.世俗中人迷惑顛倒,將惡事當成善事,認為造作殺業是修福。其中最慘不忍睹,令人傷心的,莫過於做會祭神。富家大戶必定殺大型的牲畜來祭祀。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福氣,另一方面來彰顯自家的富有。即使貧家小戶也必定殺雞殺鴨,以此希望得到神靈保護,使他們福壽延年、諸事如意。卻不知道天地有好生之德,神為天地主宰各種事情,他的心怎麼會與天地相反,為了自己享受人們的祭祀,就使無數的生命遭受被宰殺的痛苦呢?這還稱得上是聰明正直、賞善罰惡的正神嗎?究其原因還是那些貪吃的愚夫借祭神的名頭,大殺特殺,想借此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於是世人相互傚彷成為風氣,卻不知這是在造多麼大的惡業。說是祭神,神怎麼會吃這些東西呢?況且既然稱為神,一定會具有聰明正直的德行。應當把作善作惡,作為降福降災的標準。難道殺生祭我的人,就算作惡的人也給他降福,不殺生祭我的人,即便作善的人也給他降禍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神的內心和市井無賴小人沒有什麼區別,怎麼能稱他是聰明正直的神呢?既然是聰明正直的神,就絕對不會做這些妖魔鬼怪才做的,不講仁義道德的事情。【雜著】四五

266.世人只知道吃肉是美事,於是因為自己喜歡腥臊惡臭的見識,就認為神靈也喜歡。從此世人互相傚彷,不知道這樣是錯的。比如蛆蟲以糞便為食,便認為天仙也喜歡這樣的美味,因此常常想把它供奉給天仙,希望天仙能賜福給蛆蟲。那些被殺的眾生,很多都是宿世殺生祭神,喜歡吃肉的人,來償還當初殺生的果報。可是一些愚癡的人,一聽說要殺生祭神,便歡喜踴躍,以為這是積福的事。卻不知道自己將來變成這些生命,被人殺的時候,有口不能言,沒有辦法逃脫啊。況且作為一個深入佛法,受佛大戒,終生吃素的出格高人,平白無故地誣衊佛菩薩貪圖肉食,並且殺害無數的生命來祭祀。這樣違背天理、誣衊聖賢的大罪,更要生生世世都做這些被殺的動物加以償還,難道不是非常悲哀的事嗎【雜著】四六

267.世人有病,或有危險災難時,不知道要念佛修善,卻妄想祈求鬼神,致使殺害生命拜祭,業報上又加重惡業,實在可憐。人生在世,凡遇到的境緣,大多由宿業造成的。既然有病苦,就要念佛修善,對自己的宿業進行懺悔,業力消除,病自然就好了。那些鬼神它們自己還在業海中呢,怎麼能替人消業呢?即使有大威力的正神,他的威力和佛菩薩比起來,簡直是螢火和日光相比了。作為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而向鬼神祈禱,就是邪見,就是違背佛教,這一點不可不明白。又因為一切眾生都是過去世的父母,未來的諸佛。理應戒殺放生,愛惜它們的生命。千萬不要依從世俗的知見,認為供奉給父母美味的肉食就是孝。那些沒有聽到佛法的人,不知道六道輪迴的事理,錯領會了孝的含義,尚且情有可原。如果是已經聽到佛法的人,殺害過去世的父母親屬,以此來奉養現在的父母,以及祭祀等,這樣做豈止不是孝,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那些心胸豁達、學識淵博的人,由於聽聞了佛法的真實義諦,都不肯按照世俗的權法行事。因為這種權法,是隨順世俗人迷惑顛倒的情執而設立的,並不是如來透徹洞察三世因果的道理可比擬的。【書二】五九

268.在各種惡業中,唯有殺業最重。普天下大概沒有不造殺業的人。即使一個人一輩子沒有殺過生,但每天吃肉,也等於天天殺生。因為不殺生絕對不會有肉吃,所以屠夫、獵人、漁夫都是為了供給別人吃肉而代他們殺生的。吃肉吃素這一關,實在是世人升沉、天下治亂的根本,不是件小事情。如果有人愛惜自己的身體,推而廣之也愛護普天之下所有人民,想讓他們長壽安樂,不遭受意外災禍,就應當戒殺吃素,這才是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微妙的方法。因為一切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沒有兩樣,與我們人類也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因為宿世的惡業才墮為異類。我們本應對它們生出大憐憫心,怎麼可以任意地殺害吃掉它們呢?世人受習俗的影響,常把殺生吃肉作為樂事,卻不想想那些被殺的動物,它們的痛苦怨恨是什麼樣的。人們把恃強凌弱看作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一旦戰爭發生,人與動物被殺的情景何其相似。他們會燒掉你的房屋,姦淫你家的婦女,掠奪你的錢財,剝奪你的生命,你還不敢說一句難聽的話,因為你的力量太弱根本就不能與人家相比。眾生之所以被殺也是因為力量不夠,假如它能夠反抗的話,一定會馬上就把這個人吃掉。人為什麼不在自己受苦的時候,也為眾生設想一下呢。動物和人一樣都貪生怕死,我們人類既然是萬物之靈,理應與天地合二為一,使那些鳥獸魚鱉各得其所。怎麼忍心殺害它們的性命,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呢?由於人們的殺業太堅固,以致發生刀兵之劫這樣的人禍,以及水火旱澇、饑荒疾病、風吹地震、海嘯洪水等天災接連不斷。好比世人過年送禮一樣,我送給他,他送給我。絕對沒有給別人送了禮,他不回送我,或是別人給我送了,我不回送的。即使有這種情況,一定有別的因緣相互抵消了,絕對不會超出往來報復之外。上天的賞罰也是這樣,何況人的報復呢?所以《書》中說:「做了善事,會有各種的吉祥,做了不善的事,會有各種災殃降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天道喜好償還,沒有不來而不往的。想要免受惡果,要先斷惡因。想得善果,要先種下善因。這是天理人情的至誼也。【雜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