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真

北宋朝守真法師,俗姓紀,字法燈,是永興萬年人。他先在聖壽寺出家,拜謁從朗師,學《大乘起信論》。次後投依性光師,受學華嚴法界觀。再後禮拜演秘阿闍黎,授他瑜伽教。從這三位師父身上,法師心要並得,明達諸法,從此宣講經典,40年不懈怠。朝廷賜號昭信。法師常常在半夜,習無量壽觀,修念佛三昧,期盼往生淨土。北宋開寶4年秋,8月9日,法師讓眾人同唱佛名,好長時間後,說了聲「停」便忽然往生,享年78歲。荼毗後,有舍利。

晤恩(文備)

宋朝晤恩法師,字修已,俗姓路,是常熟人。13歲時,他聽聞別人誦《彌陀經》,心有所感,便到興福寺出家。五代時期後唐長興年間,他到昆山慧聚寺,修學南山律。接著又聽習《法華》、《光明》諸經及《止觀論》,都有很深的造詣。法師終日一食,不離衣缽,不畜財物。臥床必定右脅;坐下必定跏趺。每次布薩,都潸(shan音山)然淚下,教誨所有的人修西方淨業,學一乘圓教。講演《法華經》20餘部。北宋雍熙3年8月,一日夜裡,法師見白光從井中發出,對門人說:「我的報齡到此結束了。」於是絕食不說話,一心念佛。夢見一位沙門,手執金爐,焚香,沿著他的房間繞了3圈,說「我是灌頂,已生淨土,欽佩你的修行,故來相迎。」夢醒後,他急忙把門人叫來,還能聞到異香。25日,法師為眾人講說《止觀指歸》,及《觀心大義》。講完後,便端坐面西而化,享年75歲。寺中僧眾聞管弦、鈴鐸(duo音奪,大鈴)之音,在空中嘹亮,並漸漸遠去。荼毗後,得到無數舍利。法師有個弟子文備,洞明觀法,坐忘於一室中,已達30年。雍熙2年,他得微病,西方淨土現前,便雙足趺坐而逝。

文輦

宋朝文輦(nian音年)法師,是永嘉平陽人。受戒後,他遍學三乘。在縉雲明昭禪師的法會上,他疑情頓決。後來依學天台德韶禪師,又有新的悟入。一生閱讀《大藏經》三遍,通宗通說,逍遙於佛法大海,毫無滯礙。太平興國3年,他砍伐旃檀樹,做成一龕,自己趺坐其中,手持火炬。發誓說:「願捨此殘軀,上供十方諸佛菩薩。」又讓眾人唱佛,助他往生。不一會兒,火焰騰發,煙雲五色,旋轉於虛空。開始還聞法師在念佛,頃刻之間便無聲了。火熄後,收取了無數舍利。那年法師84歲。

義通

宋朝義通法師,字惟遠,俗姓尹,是高麗國人。法師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受具足戒後,修學《華嚴》、《起信》。五代石晉天福年間,法師遊方到中國。到天台雲居寺,拜見韶國師,忽有悟入。後來拜謁螺溪寂法師,聽聞一心三觀的要旨,便留下修學,從此具得法體。北宋開寶元年,漕使顧承徽,舍宅為寺,請法師居住。太平興國7年,皇帝御賜寺院匾額「寶雲寺。」法師開揚天台教一心三觀法門,近20年,常常喊人為同鄉。有人問他為什麼?法師說:「我以淨土為故鄉,這些人都當往生,就是我的同鄉。」宋太宗端拱元年10月21日,法師右脅而化,享年62歲。荼毗後,舍利盈滿。

有基

宋朝有基法師,字及賢,俗姓王,是錢塘人。他5歲在天台壽昌法師座下出家,10歲受具足戒。聽聞四明寶雲傳智者大師之教,便前往受學。學習《法華》、《止觀》,能隨言解義,理解深妙。端拱元年,人們請他在太平興國寺講經,聽講的人有好幾百。每月初一、十五,法師必定要會集大眾誦菩薩戒,勸道俗弟子念佛。40年後;跟隨法師學佛的,達萬人。遇到荒年,法師就持缽乞食,供養聽眾。祥符8年6月,法師示疾。弟子令祥請示說:「和尚西歸,有什麼遺訓?」法師便廣談圓教要旨。過了一會兒,眾人忽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法師說:「西方三聖來了,」便右脅西向而化。僧人中,有的夢見法師威儀無缺,直往西方;有的夢見法師坐在青蓮華上,對佛說法;有的夢見阿彌陀佛為法師授記。法智師聽聞後讚歎說:「臥病談禪,臨終見佛,真是希有之事。」荼毗後,舍利無數。

知禮

宋朝知禮法師,字約言,明州人,俗姓金。他的父母向佛祈禱求子,夢見神僧帶來一個童子給他們,說:「這是佛的兒子羅睺羅。」此後不久就生了法師。7歲時,母親去逝,他號哭不停,向父親請求出家。隨後在太平興國寺,依洪選師得度,稍大之後,在寶雲寺義通法師處修學教觀。佛陀上乘圓頓之旨,他一聽就明白了。淳化年間,義通法師圓寂,他便受請住持乾符寺。不久遷居保恩院,開揚教觀,徒眾接踵而至。明州大旱那年,他禮謁慈雲懺主遵式大師,修光明懺,發誓3日求不來雨,當自焚一手。3天後,果然大雨滂沱。大中祥符3年,朝廷重建保恩院,賜名延慶壽。大中祥符6年,法師建念佛施戒會,併手著疏文勸導眾生:

「原夫一念本融,諸法無礙。遇熏既異,感報成差。是以順性而修,則顯諸佛淨土。隨情而作,則循五趣苦輪。所以處娑婆者,升出尤難,墮落者眾。」經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備,方免四趣受生。蓋境界粗強,煩惱熾盛,自力求脫,實難其人。若夫生安養者,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成佛,不墮三途。經云: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當稱彼佛號,修彼佛慈,必為彼佛本願攝取。捨此報身,定生彼國。具如經說,實非臆談。今結萬人,以為一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每歲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彼萬心,以為一志,俾成淨業,誓取往生。況劫濁命光,其猶風燭,一息不至,三途現前。何得自寬,不思來報。當依佛語,無順人情。頓息攀緣,唯勤念佛。」參考譯文如下:

「就本源而論,一念本來圓融,諸法本來無礙。但眾生遭遇熏習既不一樣,感應的果報也就有差別。所以說,順性而修,就顯諸佛淨土。隨情而作,就輪迴五道苦趣。因此,處於娑婆世界,升出尤其困難,墮落的眾生特別多。佛經說: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失人身的,如大地土。直待三乘德行完備,方免四惡道受生。這是因為境界粗強,煩惱熾盛,靠自力求解脫,實在困難。而往生於安養之人,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成佛,不墮三途。正如佛經說的: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當稱彼佛號,修彼佛慈,必為彼佛本願攝取。捨此報身,定生彼國。以上是佛經所說,並非是我臆談。今天我們結萬人社,心心繫念佛,日日盼往生。每年2月,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萬人之心為一志,期成淨業,誓取往生。何況我們身在劫濁,命光如風中燭火,一口氣不來,三惡道現前。怎能自我寬慰,不思來生果報。當依佛陀經語,不可隨順人情。息除攀緣,精勤念佛。」

此後每年2月15日,法師都要會集萬人念佛。法師曾集合10名僧人,修法華懺3年,準備3年期滿,焚身供養《妙經》,求生淨土。後來被眾人阻攔,未能焚身。法師又集合10名僧人,修大悲懺3年,並然三指供佛。天僖4年,駙馬李遵勖,向皇帝奏報法師的高尚德行,朝廷賜號法智大師,並敕令法師住世演教度生。法師覺得以前諸位祖師,宏揚淨土的,多談事相,很少開示觀門,未盡圓頓。因而取天台教的《觀無量壽佛經疏》,認真研習,洞曉旨意,寫成幾萬字的《妙宗鈔》一書。

在經題解釋中,法師略述如下:「觀者,總舉能觀,即十六觀也。無量壽佛者,舉所觀要,攝十五境也。能觀皆是一心三觀,所觀皆是三諦一境。毗廬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雖俱念佛,而是通途顯諸佛體。

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托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托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寄語行者,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度生亦廣。況塵境粗強,誠為險處。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正助雙行,加願要制,必於寶剎,速證無生。今解觀門,其意在此。」參考譯文如下:

「所謂觀,概括了能觀,也就是十六觀。無量壽佛,是觀中最要,總攝其他十五觀。能觀是一心三觀,所觀是三諦一境。毗廬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以說,眾生性德之佛,不是自不是他,不是因不是果,這就是圓常大覺的本體。故而《起信論》說:覺的本義,就是心體離念。離開念相,才能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如來常住法身。這個法身,又名本覺。由此可知,果佛圓明之體,就是凡夫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此,一切教理所講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顯示這覺體。故此四種三昧,都叫念佛(一常坐,叫一行三昧;二常行,叫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叫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叫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

雖然都念佛,而是通途顯示諸佛之體。比如這個觀門,及般舟三昧,依托安養世界依正莊嚴境相,用微妙觀,專念佛陀,顯真佛體。雖然依托彼境,須知依正莊嚴同居一心。心性週遍,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有一毫法從心外生,那就不是大乘觀門。我們所說的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實際上沒有能具所具,也沒有能造所造。心就是法,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緣,及所造的法,本身全是心性。因此,今天所觀的,無論依還是正,都是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這就叫作,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而解釋觀字,用一心三觀。解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於頓教。寄語各位修行者,觀雖然深妙,本被初心。如能精進加功,不愁觀門不成就。縱然不能高登九品,因地強,生到彼國,得入大會。所見依正莊嚴,微妙不可思議。由此能速入聖人台階,也能廣度眾生。我們現在塵境粗強,確是險處。故而必須外加事懺,內修理觀,正助雙行,再加上切願制導,必能於西方寶剎,速證無生法忍。今天解釋觀門,意義就在於此。」

法師的其他著述,也都指歸淨土,《妙宗鈔》最為切中精要。當時朝廷正詔告天下立放生池,每到佛菩薩聖誕節,法師總要結放生會,集眾作法,放生魚鳥。地方官將法師的事蹟上報朝廷,皇帝讓樞密劉筠起草文章,立碑於院內。天聖6年正月1日,臨終前,法師建光明懺7天。到第5天,結跏趺坐,召大眾說法,突然連稱阿彌陀佛幾百聲,奄然往生,享年69歲。露龕14天,指甲毛髮都生長了。荼毗時,舌根不壞,就像一朵蓮華。

遵式

宋朝遵式大師,就是著名的慈雲懺主。字知白,台州人,俗姓葉,母親夢吞明珠而生下了他。稍大後,他就到東掖山,依義全師出家,勤苦自勵。剛出家時學律部,接著入國清寺,在普賢菩薩像前然指供佛,發誓要宏傳天台教法。雍熙初年,大師到四明寶雲寺,師事義通法師,常行般舟三昧,因積勞吐血,兩腳皮開肉裂,發誓寧肯學佛修行而死。忽見觀音菩薩垂下寶手,指他的嘴,引出幾條蟲子。又從指端流出甘露灌入口中,頓時覺得身心清涼,病患如失。不久就頭頂高出一寸多,說話聲如洪鐘,智慧辯才無礙。義通法師圓寂後,大師返回天台。淳化元年,大師居寶雲寺。至道2年,大師集結出家在家弟子,專修淨業,手著《誓生西方記》。咸平年間,大師到東掖,建精舍,率領大眾修念佛三昧。祥符7年,大師應邀到杭州,住持昭慶寺。又到蘇州,在開元寺講經。再返杭州,住持靈山寺。王欽若作杭州通判時,奏請朝廷,恢復天竺寺舊名,並賜大師號為慈雲。大師曾將天台智者大師放生的故事講給五欽若,欽若因此奏請朝廷批准,將西湖作放生池。大師先後依據經典,譔集諸懺法,圓融三觀,以淨土為歸。又因知府馬亮的請問,講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此文收在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二要。)決疑門略述如下:

「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義去,二者大乘了義去。大乘中,復有了義不了義。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法也。此教詮旨,圓融因果,頓足佛法之妙。經云: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斯之謂也。是則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周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無勝劣。我心既然,生佛休等。此則回神億剎,實生於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乎剎那際內。信此圓談,則事無不達。昧斯至理,則觸類皆迷。故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但直決疑情,令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並在眾生介爾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隨願自然。免使常流,執此非彼。」參考譯文如下:

「佛法有二,一是小乘不了義法,二是大乘了義法。大乘中,又分了義與不了義。現在我們說淨土,這是大乘了義法中的了義去。其教義圓融因果,頓足佛法之妙。佛經說: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正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說,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周於法界。都是天然本真所具有,並非因緣起而新成。一念既是這樣,一塵也是這樣。所以才能每一塵中具一切國土,每一心中含一切心。每一個心塵都這樣相互周含,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不是隱顯,一切圓成沒有優劣。我心既是這樣,眾生與佛體也是這樣。這就是說,往生十萬億剎之外,實際是仍在自己心中。托胎於九品蓮華,又豈能逃出剎那之際。相信這個圓頓之理,則一切事無不明白。迷昧這個道理,則一切事都迷。因此才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因此才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天我們只解決疑情,讓人知道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都在眾生一個心中。因為理性具足,方能使往生事用,隨願自然而得。免使常流,執此非彼。」行願門因文章長就不載錄了,請讀者自閱《淨土十要》一書。

另外,大師還在《論往生坐禪觀法》中說:「欲修往生觀者,當於一處,繩床西向,易觀想故,表正向敵。跏趺端坐,頂脊相對,不昂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觀門,經論甚多,初心凡夫,哪能遍習。今從要義,略示二種。於二種中,仍逐所宜,不必併用。其有於餘觀想熟者,任便。但得不離淨土法門,皆應修習。所言二種,一者扶普觀意。坐已,自想即時所修,計功合生極樂世界。當便起心,生於彼想。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華合想,作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散。心想明瞭,如眼所見,經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系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相性,所有皆空。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

參考譯文如下:

「要修往生觀,當於一處,繩床西向,為得是容易觀想,表達正向。要跏趺端坐,頭頂脊樑相對,不挺不曲。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然而所修觀門,經論中很多。初心凡夫,哪能遍習。今從簡要容易入手,略示二種。在這二種中,仍然只挑選一種,不必併用。至於其他觀想已經成熟的人,就聽任自便了。只要屬於淨土法門,就應修習。所說的二種如下:一是扶普觀意。坐好後,自想以往所修,計算功德合生極樂世界。即時起心,想自己已生彼國。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華合想,作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凡聽聞的,都要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散。心想明瞭,如眼所見。經過長時間後起座。這是第一種觀法。第二種是直接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心繫念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徹,難以詳說。白毫相光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注想,堅固不動。同時應作如下觀想,想念所見,若成若未成,都是想因緣,沒有實性相,所見皆空。就如鏡中面相,又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一不是異,不是縱不是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就能成就念佛三昧。」

宋仁宗天聖年間,講《維摩經》之後,與大眾告別,將講經重任交付弟子祖紹。作謝緣詩,表示將要西歸。第二年,即道明元年10月8日,大師有病,拒卻醫藥,仍為大家略說法要。讓人請彌陀像,弟子將觀音像請來。大師炷香禮拜祝告說:「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受我一炷香,諸佛證明,往生安養。」有弟子叩問大師往生在哪個淨土?大師回答是常寂光土。到晚上坐脫,享年69歲。有人見一顆大星從天上隕落在靈鷲峰,經光明亮。

義懷

宋朝義懷法師,俗姓際,是永嘉樂清人。他遊走到京師,投景德寺當行童。天聖年間,經過考試經文,受戒得度。在遍參諸方善知識後,就依明覺禪師,住於翠峰寺。偶然因為挑水折斷了扁擔,忽然大悟。作偈語呈於明覺禪師,得到禪師印可。此後,法師五坐道場,從鐵佛寺到天衣寺,度化引導眾生特別多。法師既明瞭法原,仍密修淨土。曾對初學者設問:「如果說捨穢土取淨土,厭娑婆欣極樂,此取捨之情是凡夫妄想。如果說無淨土,又違背佛語。到底應該怎麼辦?」又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晚年,法師因病居於池陽松山庵。弟子智才,住在臨平佛日寺,將法師迎歸侍奉。剛到蘇州,法師就催促快走。到寺後,告別眾人而逝,享年72歲。

本如

宋朝本如法師,是明州句章人。他少年時依止法智法師,善長詩詞文章。一次,他向師父請問化典經義,師父說:「在這兒作3年知事,再告訴你。」3年後,又去請問。法智法師厲聲大喝,又高叫:「本如。」他豁然有所開悟,寫頌偈呈上,得到師父首肯。祥符4年,他住持東山承天寺,大興佛道,經歷30多年。開講《法華》、《涅槃》、〈光明〉、〈觀無量壽〉等經,及天台教觀,多至六七遍。曾集會百名僧人,修法華長懺一年,幾次見到瑞應。寶歷2年,皇帝賜號神照法師。與丞相章得像諸位賢人,共結白蓮社。宋仁宗敬重法師的道德,賜名白蓮寺。皇佑3年5月18日,得微疾,陞堂說法後,與眾人告別,隨即逝世,享年70歲。當時江面上漁人,見雲端中有僧人向西而去,時值盛暑天氣,而異香非常。第二年,門人弟子用鑰匙打開塔門,見法師體貌如生,有大蓮華生於塔前。

仁岳

宋朝仁岳法師,字潛夫,俗姓姜,是霅(zha音炸)川人。他在聽聞法智法師在南湖講法之後,便跟隨學習。久後,豁然有所開悟。又與10位同志,修請觀音三昧,宴坐靜寶,恍然有如大夢初醒。後來,他在杭州各寺院歷任住持,大宏法化。年老後還鄉,住持祥符寺,朝廷賜號淨覺。晚年,專修淨業,然三指供佛,持律特別精嚴。治平元年3月24日,他對門人說:「我明天午刻當走。」到第二天,他留下偈語,安坐而逝。法師曾手著《彌陀經疏》二卷,又作《指歸記》二卷以為經文註釋。30年後,寺中僧眾夢見法師說應該遷塔。開龕以後,見色身不壞,舍利盈滿,便舉行禮儀而葬。

處謙

宋朝處謙法師,俗姓漓,是永嘉人。母親夢見瑞雲入懷,妊娠3年,才生下了他。他在常寧寺依能契師出家,並於祥符初年受戒得度。隨即到天竺寺修學,深得慈雲大師器重。後來,他拜謁神照如法師,深明佛法的圓頓之意。此後不久,就任寺院首座。接著,又回歸常寧寺作住持。法師先後經歷慈雲、妙果、赤誠、慧林、淨住、南屏、天竺,十坐道場。40年時間,講經不倦,登門求學的達3000人,朝廷賜號神悟。熙寧8年4月15日早起,法師沐浴更衣,集合大眾誦《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不一會兒,陞座,稱讚淨土功德。又告訴大家說:「我得無生於日用之間,已很久了,今天以無生而生淨土。」於是靜靜地往生了。

慧才

-宋朝慧才法師,俗姓王,是永嘉樂清人。他在祥符初年得度,13歲受具足戒,便到四明修學。恨自己昏鈍愚笨,常持《大悲咒》。忽然夢見一位梵僧,身高幾丈,脫下袈裟披在他身上。第二天聽講時,他豁然開悟,前後所聽聞的佛法,一下子全部洞徹明瞭。後來他拜謁慈雲大師,勤謹服侍,日夜如常。治平初年,法師住於慧寶閣,朝廷賜號廣慈。不久,退居雷鋒塔下。常常翹足誦《大悲咒》108遍,以為日課,又翹足一晝夜,誦彌陀佛號。一夜,他夢見自己來到寶閣宮殿。耳聽得有人告訴說:「淨土中品,是你的生地。」元豐元年春,法師在雷鋒塔下為道俗弟子千人授大戒。剛一開始。就感應觀音菩薩像頂放光,光明所照,使燈炬日光,都失去光色。淨慈寺守一禪師專門為此作《戒光記》一文。元豐6年5月21日,法師更衣就座,書偈讚佛後說:「我決要生淨土。」隨即靜靜而往,享年86歲。

靈照

宋朝靈照法師,俗姓盧,蘭溪人,在寶慧寺出家。不到一個月,就通曉《法華》、《光明》兩部經典。幾年後,到錢塘,從香岩湛師修學天台教觀。又到吳興,往依淨覺岳師。從此對天台宗的來龍去脈,無不通曉。元豐年間,住持吳山解空寺,又遷居景德寺。照寧年間,遷居華亭超果寺。前後幾年時間,不論在哪個地方,每年開春,必定要開淨業社。入社的人,共達2萬多,許多人都得到瑞相感應。法師曾在夢中見西方三聖,跪而問道:「我靈照一生誦大乘經,期盼生於安養,能滿願嗎?」觀音菩薩指手說:「淨土不遠,有願就生。」又有一次,法師誦經到深夜,忽然夢見普賢菩薩現身。於是發心造普賢像,誦經一萬部,莊嚴淨業。元佑5年冬,法師因病臥床,對侍者說:「我往生安養之期已到。」隨即面西,趺坐而化。荼毗時,異香襲人,舍利四下流迸。

思義

宋朝思義法師,字和甫,俗姓凌,是湖州武康人。出家後考試《法華》,他以第一得度。依從明智韶法師修學,悟解過人。在修習四三昧行時,脖子上生了一個肉瘤,夜間夢見功德天送他一個桃吃,從此病就好了。熙寧4年,朝廷賜紫衣袈裟,賜號淨慧。丞相蘇頌作杭州大帥時,請法師居天竺寺,大興佛法。無佑3年2月18日半夜,法師忽然趺坐,告別眾人而逝。眾人誦念助行,久久之後,忽然甦醒過來說:「剛才跟著觀音大士正走著,見金色人,長身垂臂,對我說:報緣還沒盡,7天後當來迎接。」到25日,法師又趺坐而化。埋龕那天,有紅雲垂布而下,就如引導之狀,向西而沒。

宗賾

宋朝宗賾(ze音責)法師,襄陽人,父親早亡。隨母親陳氏,就養於舅舅家。他從小學習儒業,博通世間學問。29歲時,禮拜真州長蘆秀禪師出家,從此深明禪宗精要。元佑年間,法師住在長蘆寺。將母親接到方丈室東居住,勸母親剃染,持念阿彌陀佛,前後7年時間。母親臨終無疾,念佛而逝。法師深感報答母親之心已盡。於是依照廬山慧遠大師的法度,建蓮華勝會,普勸僧俗弟子,修習西方妙觀。其次專持名號,迴向西方,發願期望往生淨土。法師手持唱導文如下: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剎。此不可得而致詰也。故經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大聖之意,豈直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以是為可厭。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以是為可欣。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托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

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撓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偏生疑謗。竊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捨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慇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捨之喧煩。極樂優遊,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誠以發明大事,抉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髦,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實為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迷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慾,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回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併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教,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塵剎土。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

灑定水於三千,引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蓋解脫之要門,乃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度人,先須自度故也。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同緣,願生彼國。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十萬之遙,可不勞而至也。」參考譯文如下:

「以念佛為有念,以往生為有生,這是常見的錯失。以不念佛、什麼都不想為無念,以不往生為無生的,這是邪見的迷惑。念佛就是無念,往生就是無生,這是如來第一義諦。所以說,實際理體,本來不受一塵,自然就是上無諸佛可念、下無淨土可生。而佛事門中,若論具體修行,要不捨一法,故而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廣開往生之門。所以我們終日念佛,並不違背無念。熾然往生,並不違背無生。因此才能凡夫聖人各住其位,而感應道交。東土西方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土。這個道理難以用語言說清,也無須懷疑。經文中說: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佛如來世尊,盡管分出挫折、攝受兩道門,示現清淨、污穢兩種國土。然而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心意,豈不正是: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等山,穢惡充滿,這是可厭;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天,寶樓聳立,華開四色,這是可欣。為什麼呢?因為初心入道,忍力未純,必須依托清淨因緣,方能增上。

因為娑婆國土,釋迦已入滅,彌勒未下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二大士,只能仰聞嘉名。極樂世界,象大士這樣的諸上善人,卻是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相出現,惱亂修行人。極樂世界,在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擾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都說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可見修行環境,沒有比過西方的。淺信之人,偏偏愛生疑謗。我也曾經討論過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沒有不討厭鬧市的喧煩,喜歡寺院的清淨。故而對於真正的捨家出家人,無不誠心讚歎。然而娑婆之苦,又何止鬧市的喧煩;極樂之美,又何止寺院的清淨。知出家之妙而不願往生,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一。不遠萬里,辛勤求教於善知識,為的是發明大事,了斷生死。可是明知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宏深,只要一聞圓音,無不徹悟大道。願意參拜善知識,而不欲見佛,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二。叢林寺院大道場,僧俗弟子都樂於前往,小廟則不願依附。極樂世界,一生補處菩薩特別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然願意親近叢林,卻又不慕清淨海眾,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三。我們這個世界,人壽不過百歲。而且小時候傻,老了糊塗,疾病相連,昏沉睡眠,常佔據大半光陰。在這裡,菩薩猶有隔陰之昏,羅漢尚有出胎之昧。一生修行功夫,不過尺璧寸陰,還要十喪其九。未登不退轉地的修行人,真是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入蓮胞,再無死苦,修行相續無間,直至獲大菩提。所以才叫做阿惟越致,決定成佛。喜愛流轉娑婆短促的光景,而不欣向淨土的長年永壽,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四,至於居不退之位,證無生之果,在欲界而無慾,居塵剎而無塵,興無緣之慈,運同體之悲,回入娑婆,示現眾相,廣度眾生,這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些淺聞小慧之人,與少善相應,便以為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斥淨土,耽擱迷戀娑婆,雖路經寶地,卻掩目空歸,依然流浪於生死,與牛馬併肩,與泥犁(地獄)隔壁,不知自已是什麼人,敢與大權菩薩相比擬。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五。因此經文才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不信諸佛誠實之言,不願往生西方淨土,不是迷惑是什麼。

如果信佛言而生淨土,自然三界不能拘留,劫波不能加害,永謝人間八苦,再無天上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教,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之後,一切迷惑全消,時時法味為食,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塵剎土。周旋於五趣,普度眾生。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大千,引眾生出火宅。從此自利利他,全部圓滿。可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解脫的要門,修行的捷徑。所以了義大乘佛學,無不指歸淨土。前代賢人,後來聖人,自他皆願往生。這是因為凡度人之人都必須先自度的緣故。佛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

所以今天我們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迴向同緣,願生彼國。期盼蓮池勝會,金地法明,互相資助依靠,都滿此願。行船遇順水,再加上搖櫓之力,遙遙十萬億程土,不費力就能到達。」一天夜裡,法師夢見一位戴烏巾、穿白衣、風貌清美、約30歲的年青人,向法師作揖說:「願入蓮華會,請您寫上我的名字。」法師便取出名錄,問他「何名?」,他回答「普慧」。寫好後年青人又說:「家兄也請您寫上名字。」問:「你兄長何名?」他回答說「普賢」後,便隱身而去。法師夢醒後,和諸位大德討論說:「《華嚴經離世間品》,有普賢、普慧二位菩薩,助佛弘法。我們今天建蓮華勝會,共期往生,感應這二位大士暗中讚助。」於是將二位大士之名寫在勝會名錄之道,遠近之人聽聞後,都來入會。

元淨

宋朝元淨法師,字無象。俗姓徐,是杭州於潛人。他10歲出家,稍大點後,就依止慈雲大師修學。大師沒後,又依止明智法師。聽聞講解止觀法門,領悟第一義諦。應太守呂臻的請求,住於大悲閣,被朝廷賜號辯才。後來遷居住持上天竺寺,不久又退隱於南山龍井寺。當時賢才蘇軾、趙汴等人,都十分欽佩他的道德,多次在詩中讚歎。後來他回到靈山慈雲,講經說法,晝夜不停。法師自己常修淨土,從不間斷。焚指供佛,左手三指,右手二指。曾經祈禱觀音大士放光,光明隨即出現。一天,法師與僧人熙仲一塊吃飯,熙仲師看見法師眉間有個光點如螢火,法師自己用手一摸,得到幾顆舍利。後來法師常常自己在睡臥的地方得到舍利。臨終前,法師入方圓庵宴坐,謝絕賓客,停止飲食,對僧人道潛師說:「我淨業已成,7日無障,必遂我願。」7天後,法師出關寫下偈語,右脅而華,享年81歲。那天是元佑6年9月30日。

從雅

宋朝從雅法師,是錢塘人。他開始時跟隨海日辯法師,修習天台止觀法門。後來進入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5藏(5048卷為一藏),《金剛般若經》4藏,《彌陀經》10藏,禮舍利塔千遍,禮釋迦佛30萬拜,禮彌陀佛100萬拜,誦佛號5000萬聲,一字一拜,禮《法華經》3部。如此心心嚮往淨土,一生坐不背西。大德居士楊傑,手著《安樂國讚》30首,贈送法師。為了發起眾人對淨土的信心,法師於淨住寺繪九品三輩圖,並將楊傑的詩刻於石碑。有人向朝廷奏報法師的道行,皇帝特賜號法寶。一天,法師面西趺坐,無病而逝。當時天樂鳴空,室有異香。

可久(以及勳公、徐道姑、孫十二郎)

宋朝可久法師,不知是哪里人,住在明州。一生誦《法華經》,願生淨土,人稱久法華。元佑8年,他81歲,坐化3天後回還,對人說:「我游淨土,見殊勝美妙的境界,與《十六觀經》所說的一樣。」又說,「我們這個世界修淨業的;西方七寶池中蓮華台上都已標名。有一紫金色蓮華台上,標著大宋成都府廣教院勳公,他已往生在華台上了。又有一金台上標名:明州孫十二郎當生其中。還有一金台上標名,久法華台。另有一銀台上標名,明州徐道姑台。」說完,法師又坐化了。5年後,徐道姑往生,異香滿室。12年後,孫十二郎往生,天樂盈空。有人寫下這樣的評語:塵世間之名,使勁兒求也未必能得到,即便得到。也不過是夢幻而已,怎能和標名在蓮華台上相比呢!

此篇譯文參照了《龍舒淨土文》

擇瑛

宋朝擇瑛法師,俗姓俞,是嚴州桐江人。他出家於杭州壽寧寺。熙寧年間,法師參拜神悟法師,對止觀法門深有悟入。又閱讀《十二門金[針-十+卑]》,連續幾個月不睡臥。當時一位姓魯的施主,專門建一座寺院迎請法師,法師也從此大宏佛道,廣行法佈施。後來,法師遨遊於杭禾蘇湖之間,曾作《往生淨土十願文》如下:「願我永離三惡道,願我速斷貪瞋癡,願我常聞佛法僧,願我勤修戒定慧,願我恆隨諸佛學,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速成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分身遍塵剎,願我廣度諸眾生。」元符2年春,法師在杭州祥符寺示現疾病,不幾時便奮力靠桌向西,誦《阿彌陀經》,誦完而逝。

宗本

宋朝宗本法師,字無哲,俗姓管,是常州無錫人。他出家後,參謁天衣懷禪師,念佛有所省悟,後來便住在杭州淨慈寺。有一年大旱,湖水、井水都枯竭了,而寺院西角忽然湧出甘泉,還得到一條金鰻魚,於是開挖成井,寺中1000多名僧人,賴以安居。一戶姓張的人家,女兒死了,母親夢見她變成了蛇。夢醒後,在她的棺下發現一條蛇。就帶著蛇拜求禪師,禪師為之說法,不一刻,就有一隻黑蟬飛翔在棺上,而蛇卻消失了。母親祝告說:「你若是我的女兒,就飛入籠中,我們再去淨慈寺。」黑蟬果然飛入籠中,禪師也再次為她說法。這夜,女兒託夢說:「兩次惡報都已解脫了。」母親問道:「生死輪迴,本是真有,如何能免除?」

女兒回答說:「六道、四生,就如井上的轆轤,沒有一人能免除,唯有修習出世間法,可以解脫。您去請問淨慈法主吧。」禪師顯隱度化的事蹟,大多與此相類似。後來禪師奉詔入住東京慧林寺,在與皇帝的問答中,使皇帝十分滿意,賜號圓照禪師。平時,禪師密修淨業。當時有個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殿堂殊勝妙麗,淨土中人告訴他:「等淨慈本禪師來入住。」又有資福寺曦公專程到慧林寺,向禪師禮足,並佈施金銀而去。人問為什麼?他說:「我在定中見金蓮華,有人告我此華專符慧林本公。周圍還有無數的蓮華,說是專等禪師所度化的眾生。也有枯萎的,說是修習退惰的緣故。」禪師晚年住在蘇州靈岸寺。元符年間,禪師即將示現入寂,沐浴之後臥床。弟子們環繞,請留下偈語。禪師看了他們很久說:「癡人,我平時尚且懶得作偈,今天留什麼偈語。平日也是要臥便臥,今天又何必非要坐著。」於是要筆寫後事,交給守榮,扔筆而逝,就像一個熟睡的人。

有嚴

宋朝有嚴法師,俗姓胡,是台州臨海人。6歲時,他依止靈鷲法師,14歲受具足戒。此後到東山,隨神照禪師學一心三觀,修法華三昧。不久,法師便住持赤城寺。紹聖年間,他隱居故山東峰,在楂木旁邊建廬而居,因此自號楂庵。法師嚴護戒律,除一缽之外,不貯畜一分一寸。所修三昧,每每顯現瑞應。法師又專事淨業,他的論述,多激勵勸導往生。如:「或問:生欲天者,十善為因。生色天者,禪定為因。生淨土者,必須修無生妙觀,乃可得耳。今之學者,都懵(meng音蒙,無知)教旨,謂生天難而生淨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無難易,難易在人。難者疑情,咫尺萬里。易者信心,萬里咫尺。所云修無生妙觀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門耳。然不可辟一門,而塞多門。

《安樂集》云,生淨土者,有二種。一有相心,謂著相欣樂。二無相心,謂理觀相應。若今之世,中下鈍根,愚迷障重,待理觀相應方生者,或少矣。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門,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願力迴向焉,有垂終劇怖,而賴求救焉,如果等類,百千萬數,但藉(jie音借;憑藉)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心妙觀,首楞嚴定,是也。散善者,如無量壽經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緣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眾生承佛願力,即得往生。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輪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蓮華明王菩薩,令誦灌頂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

彼之亡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極樂國,是也。事福假迴向者,慈心不殺,具諸戒善,受持秘咒,讀誦大乘,種種福善,迴向莊嚴,成淨土因,得生極樂,是也。垂終求救世主者,臨命終時,火車相現,稱佛力故,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僧雄俊,及張鐘馗,一稱佛號,俱生淨土,是也。是故經云,諸小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曰易往,子曰難生。乍(zha音詐,才)可順教而談易往,開人解脫之門。不須執迷而說難生,塞彼菩提之路。」參考譯文如下:

「有人問道:能生在欲界天的,是因為修行十善。能生在色界天的,是因為修行禪定。能往生淨土的,必須修行無生妙觀,才能達到目的。現今學佛之人,都不懂這個教理真諦,說什麼生天難而生淨土容易,怎能讓人信服。我的回答是:法無難易之分,難與不難是因人而異的。難的人是因為疑情,使咫尺變為萬里。不難的人在於信心,使萬里頓成咫尺。你所說的修無生妙觀得以往生,這是上品往生的法門之一。但是不應該打開一門而堵塞多門。《安樂集》說:往生淨土的,有兩種情況。一是有相心,也就是著淨土之相,欣樂往生。二是無相心,也就是理與觀相應。在現今時代,多是中下鈍根之人,愚迷障重。若要修到理相應再往生,那就太少了。

本來佛陀慈悲接濟眾生,方便之門很多。有定善與散善,有佛力與法力,有修福而憑藉願力迴向,有臨終懼怕而賴佛得救。這樣的方便法門,有百千萬種。只要憑藉其中一種,必能往生。所謂定善,就是修心妙觀,首楞嚴大定。所謂散善,如《無量壽經》中說的,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所謂佛力,就是緣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眾生承佛願力,即得往生。比如平常凡夫,跟隨轉輪聖王,一日一夜,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的自力,是輪王之力。所謂法力者,就如佛告訴蓮華明王菩薩,讓眾生誦灌頂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的尸骨、墳墓。假如這些亡者,已經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之中,秉承神咒真言之力,往生極樂國中。所謂修福迴向,就是慈心不殺,具諸戒善,受持秘咒,讀誦大乘經典,以種種福善,迴向莊嚴,成淨土之因,得以往生極樂。所謂臨終求救,就是臨命終時,假如地獄火車相現,以稱念阿彌陀佛之力,使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僧人雄俊,及張鐘馗等,一稱佛號,都生淨土。正因為這樣,經中才說:諸小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說淨土易往,你卻說極樂難生。我們應該順佛教導而說易往,為人開解脫之門。不應該執著迷情而說難生,堵塞眾生趣入菩提的大道。」

建中靖國元年6月的一天,有天神從空中降下說:「法師淨業成啦。」接著,法師又見七寶池中大蓮華,上有天樂圍繞,便作了一首《自餞詩》出示眾人。7天後,法師跏趺而化。

妙生

宋朝妙生法師,是會稽人。他習律學,勤修淨土之業。與大通本禪師,同居於潮山象塢,同修共證。一天傍晚,會集門徒誦《彌陀經》,他在床上端坐,焚香合掌,嗒然而化。

曇異

宋朝曇異法師,俗姓杜,是餘姚人。他於皇佑年間得度,在天竺寺明智法師座下習天台教觀。後來他成為雷峰廣慈的入室弟子,孜孜不倦,修習大道,20年不退轉。學成之後回歸故里,於故山開講大法,專修淨業。誦《法華經》5000部,〈普賢〉、〈彌陀〉各萬卷。崇寧年秋,法師示疾。集合大眾告別說:「我往生淨土的時候到了,當乘金台,隨佛西去。」隨後,法師澡身端坐,結印而逝。焚化後,舌根處的舍利,如珠串相連。

善本

宋朝善本禪師,俗姓董,是開封人。當初他母親無子,在佛前祈禱後生下了禪師。長大後,是考試〈華嚴經〉合格,方才受戒得度。是圓照本禪師的弟子,人們都稱他是小本禪師。後來禪師奉朝廷詔請住持上都法雲寺,皇帝賜號大通。最後,禪師歸於杭州象塢寺,杜閉山門,停掃路徑,專修淨業。有位僧人在定中,見方丈室有彌陀佛示金色身。大觀3年12月甲子日,禪師彎屈三指,告訴門說:「還有最後3天。」到那一天,禪師趺坐面西而化。

宗坦

宋朝宗坦法師,俗姓申,是潞州黎城人。他16歲落髮受具足戒,少年時就通曉義學,成人後又遍訪名師,50多年來,名聲傳遍了佛經講壇。晚年,他在唐、鄧、汝、穎之間,講淨土〈觀經〉,勸人念佛,求生安養。聽經者如雲而至,且都皈持淨業。後來在唐州青台鎮,法師發誓求生安養,從此持名、觀想,未嘗暫時忘失。政和4年4月27日,法師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對他說:「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醒來後法師告訴了眾人,第二天,講經、唱佛不停。到5月4日後半夜,法師自知時至,鳴鐘集合僧眾,對他們說:「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殊勝因緣,豈能錯過。願大家齊來念佛,助我往生。」又說:「享年六十七,四大分離處,淨土禮彌陀,永超三界苦。」說完,端坐而化。滿室雷鳴,白雲覆地,從西而來,三天後才消歇。

中立

宋朝中立法師,俗姓陳,是明州鄞縣人。他9歲在甬東棲心寺出家,受持諸經,過目不忘。治平年間,經過經文考試,受戒得度。他起初依止廣智法師學教觀,等到神智法師繼任南湖住,持後,他便遷居於南湖。當時神智法師座下弟子有200人,中立法師最為傑出。神智法師退位後,中立法師便繼任住持,常常以淨土誘導眾生,讓他的徒弟介然建十六觀堂,接待、容納修淨行人。不久,法師謝任,不作住持。沒多長時間,法師重興寶雲寺,又退居白雲庵,每日宣講止觀法門,著述很多。後來在眾人的堅請下,法師重新住持南湖,陞座說法,廣開無盡法門。法師一生,誦〈淨名〉(即〈維摩俗經〉)、〈光明經〉幾十過,誦〈法華經〉超過萬部。凡為人祈禱禳災,都很靈驗。政和5年4月辛亥日傍晚,他忽然對門人法維說:「聞到異香了嗎?」隨即集合大眾,含笑說道:「我往生之期到了,」便面西坐逝。

元照

宋朝元照律師,字湛然,俗姓唐,是餘杭人。起初,他依止東藏慧鑒律師,專學毗尼。接著,他隨從神悟謙師,講習天台教觀,謙虛好學,勉勵自己,以究明〈法華〉為本務。後來,他又依從廣慈才法師,受菩薩戒,戒光發現,於是深入研究南山律宗。每日杖錫持缽,乞食於城鄉。晚年,他住持靈芝寺30年,傳戒度僧近60會,堅意淨業。常常說:「生時弘揚律范,死後歸於安養,這是我平生唯一得到的不二法門:」律師曾編集〈淨業禮懺儀〉,自作序文如下:「元照自下壇來,便知學律。但稟性庸薄,為行不肖。後遇天台神悟法師,苦口提誨,始知改跡。深求祖教,博究佛乘。於是發大誓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

復見高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途極苦處救眾生也。由是堅持所見,歷涉歲年,於淨土門,略無皈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色力痿(wei音尾, 一種身體萎縮或失去機能的病)羸(lei音雷,瘦弱),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向病差,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志雖洪大,力未堪任。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還要須常不離佛。又引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嘗暫捨。研詳理教,披括古今,頓釋群疑,愈加深信。

復見善導和尚專雜二修。若專修者,百即百生。若雜修者,萬千一二。心識散亂,觀行難成。一志專持四字名號。幾生逃逝,今始知皈。仍以所修,展轉化導。盡未來際,洪讚何窮。方便多門,以信得入。如大勢至,以念佛心,獲悟圓通,入三摩他。復自思念,以前所造無量罪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既成,苦果必就。內懷慚恥,曉夕兢(jing音京,戰戰兢兢)惶(huang音皇,恐懼、驚慌)。於是躬對聖前,吐露肝膽,五體投地,苦行懺悔。仍發大願,普攝眾生,同修念佛,盡生淨土。欲常修習,須立軌儀,故集諸文,佈成此法。從始至末,第列十門。並准聖言,咸遵古式。事從簡要,法在精專。後賢披覽,知我志焉。」參考譯文如下:

「我元照自從戒壇下來,就知道學戒律。只是天性平庸淺薄,行為多有不肖。後來遇到天台神悟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方才知道改正。從此深入探求祖師言教,廣泛研究我佛大乘。於是發大誓願,願生生世世常住娑婆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提攜誘導眾生,令入佛道。又見《高僧傳》中慧布法師說:西方雖然清淨,但也非我所願。假如十二劫中在蓮華中受樂,還不如在三途極苦之中救度眾生。因此更加堅持已見,經歷多年,於淨土法門,沒有絲毫歸向。見到修淨業的,還心生輕視、誹謗。後來遭遇重病,色力萎縮,身體瘦弱,神識迷迷茫茫,不知將歸宿到什麼地方。病略好些後,頓覺以前之錯,傷感悲泣,深深自責。

學佛以來,自己志願雖然宏大,但自知力不能勝任。接著我又讀《天台十疑論》,智者大師說:初發心菩薩,還沒有修得無生法忍地位,就必須常不離佛。他老人家又引用《智度論》說:具縛凡夫,如果有大悲心,願生生世世在惡世救苦眾生,這種做法毫無是處。比如嬰兒,還不能離開父母。又如小鳥,只能在枝頭傳飛。從此以後,我盡棄平生所學,專修淨土法門。20多年來,未曾暫時捨離。

在詳細研究教理,閱讀古今祖訓之後,我所有的疑惑全消,愈加深信淨土。又見善導和尚的專雜二修之說:如果專修,百修百人去。如果雜修,千萬人中難得一二個往生。心識散亂,觀想修行難成,應該一心一意專持四字名號。多生累劫逃離彌陀慈父,我今天才知道歸向淨土。願以所修所證,展轉化導眾生。盡未來際,弘揚讚歎淨土,難以窮盡。修行方便有多門,但都是以信得入。如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獲悟圓通,入三摩地。我又自心思念,以前所造下的無量罪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既已成立,苦果終究必報。因此心懷慚愧羞恥,從早到晚,戰戰兢兢,恐懼驚慌。於是身到佛前,吐露肝膽,五體投地,痛苦懺悔。重發大願,願普攝眾生,同修念佛,使大家都能生淨土。若欲時常修習,必須立下儀軌,故而會集諸文,佈成此法。從始至終,共列十門。文章依照聖言為準,儀式遵照古法。修法在於簡要、精專。後來賢德讀覽,就可知我志願。」

律師又譔寫了《十六觀經疏》、《小彌陀經義疏》等書共幾百卷。政和6年秋天,法師讓弟子誦《觀經》及《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西湖的漁民,都聞空中天樂聲聲。

法宗

宋朝法宗法師,俗姓顏,是錢塘人,他10歲出家,依止廣慈才法師,專門研習天台教觀。19歲時,跟隨廣慧初法師,服侍勤修10年。此後又歸侍廣慈才法師,學止觀,修大悲三昧,連續9年。凡有祈禱,都能獲得靈驗感應。曾經在修習天竺光明懺期內,到第5天,於禪觀中,忽然睹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兩旁還有侍僧幾十人。他作禮問道:「已逝世的那些同修,都往生淨土沒有?」慈雲大師回答說:「元照已得往生,擇瑛依然願在惡世中弘揚佛法。你要勤修,以成就本願。」法師回過神來之後,即建淨土道場,刻西方三聖像,燃五指供佛。每月都要會集48人,同修淨業。當世名臣賢人,很多都參與法會。政和7年春天,得微疾,夢見彌陀聖眾,授手接引。3天後,他沐浴更衣漱口,靜靜地往生了。

瞭然(以及與咸、有空)

宋朝瞭然法師,俗姓薛,是臨海人。他母親憂愁不生兒子,入寺院祈禱,回家後夢見一位僧人授以蓮華,讓她吃,說:「你生了兒子,他必定出家。」不長時間,她果然生了兒子。稍大點兒,就讓他出家。16歲,受具足戒,在安國惠法師座下,學天台教觀,慧解忽然發現。夢見自己泛游大海,見觀世音菩薩,坐在山上竹林間,菩薩為他說百偈頌讚。醒來後,只記得一半,但從此辯才頓發。後來,他住在白蓮寺,講演天台教觀,20多年,每天只日中一食,常常夜坐到天明。一天晚上,他夢見二龍遊戲空中,其中之一化為神人,從空中落下,從衣袖中拿出一個簡貼給他看,說:「法師7日後當行。」醒來後,他擊鼓集合大家說法,囑咐後事。最後寫下幾個大字:「因念佛力,得生極樂。凡汝諸人,可不自勉!」隨即沐浴更衣,與大眾同聲誦〈阿彌陀經〉,誦至「西方世界」時,迅速化去。大眾聞天樂盈空,祥光照亮天際。他的弟子與感、有空二人,也修淨業,都念佛坐著往生。

智仙

宋朝智仙法師,俗姓李,是仙居人。他從小就不樂於世俗。出家後,遊學到天台,在首座明義法師座下,得三觀要旨。還鄉後,依從白蓮惠師,聽講止觀,心中大有發明,竟然從此能代師講經。然而法師平時繫念,唯在淨土。有人問:「法華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為何不依照止觀法門修法華三昧,卻沾沾於往生西方?」他回答道:「荊溪云: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具足四土(即常寂光、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四種佛土),故此佛身,即三佛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此大眾,即一切眾。只因迷惑未斷,故須修同居淨土。」問的人又說:「同居淨土很多,何必非生於極樂同居淨土?」他回答道:「這是因為教說多,宿緣厚,令專注,又阿彌陀佛願攝受的緣故。」法師住在白蓮寺,講經13年,西向禮念,未嘗有少時廢止。一天,法師微覺有疾,就告別寺外諸位護法居士。還寺後,移床西向,設彌陀佛像。請觀堂諸位修行人誦〈彌陀經〉,沒誦完即坐化。比鄰的能仁寺僧人,都聞念佛聲響徹天際,仙樂盈耳。黎明後,方知法師歸西。

智深

宋朝智深法師,俗姓沈,是嘉禾人。起初,他依止海月辯法師,學天台教觀。學成之後,就歸住嘉禾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懺會,20年如一日。他的修行事蹟被朝廷知道後,皇帝賜號慈行。平日,法師專志淨土,勸人稱佛號,凡聽從教導的人,往往得到明顯靈驗,政和5年6月,法師示疾。有客人來,談論一如往常。客人剛出門,他已坐化。人們共見紫色祥雲向西而沒。荼毗那天,異香襲人。荼毗後,舍利無數。

思照

宋朝思照法師,俗姓陽,是錢塘人。14歲時,他就跟隨淨住寺從雅法師,在南屏聽講《法華》、《方等》經典。後到東掖,參訪神悟法師,大有悟入。刺血書《法華經》,一字一拜,共10過。誦《十六觀經》5藏,《彌陀經》10藏,《法華經》1000部。禮拜《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總計270卷。專修念佛三昧,築小庵起名德雲,刻西方三聖像。每夜四更天就起身唱念佛號,那些懈怠的比丘,聞聲之時,既恐懼又慚愧。在每月23日,他都要率領道、俗眾人繫念三聖,道場之中常達千人,如此30年不變。一天,法師對弟子說:「我夜裡夢見丈六金身佛像,這是往生之兆。」從此每日請七位僧人助念,到第7天晚上,他一下子坐起,合掌高聲唱佛,趺坐結印而化。這時是宣和元年春天。荼毗後,牙齒明瑩,猶如玉石一樣。

若愚(以及則章)

宋朝若愚法師,俗姓馬,是海鹽人。他師從辯才法師習天台教觀,在龍井住了許多年。後來在西湖仙潭,築僧房,接待僧眾,建無量壽佛閣,普勸僧俗念佛,來此道場的常達幾百人。30年中,預見諸佛菩薩,臨終時,伴有種種瑞應。有人向朝廷奏報法師道行,皇帝賜號法鑒。有僧人釋則章,與法師為友,同修淨業。則章法師沒後,若愚法師夢見神人告說:「你的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已往生淨土,正等你同去。」若愚法師於是沐浴更衣,讓眾人誦《觀無量壽化經》,自己端坐默聽。誦經結束,他忽然說:「淨土已現前,我要去了,」隨即寫下偈語而逝。偈語如下:

「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

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

「空裡千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

踏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

這天在靖康元年9月,法師72歲。荼毗後,得舍利幾百粒。

仲閔

宋朝仲閔法師,衢(qu音渠)州人,在祥符寺出家學佛。後來依止南文法師,以雄辯為人所稱嘆。政和初年還鄉,居於浮石山,求學的的特別多。他嘗說:「我座下不上500僧眾,不講大經。」故而一生只講《光明經》、《觀音經》。隨緣入滅那天,法師集合大眾陞堂,自登師子座。剛跏趺坐好,忽見銀台從西而來。法師說:「我生平解第一義,願取金台,為何不能滿願。」說完,瞑目而化。

介然

宋朝介然法師,寧波鄞縣人,在福泉山延壽寺出家修道。當時明智立法師居於南湖,他便前往學天台教觀。元豐初年,法師開始專修淨業。3年期滿時,他對同修說:「念佛三昧是往生的要法。」於是燃3指供佛,發誓建十六觀堂。中間供西方三聖像,四週環繞池水蓮華。竣工那天,又燃3指以報佛恩。建炎4年正月7日,金兵到明州,寺中僧眾都外出躲避,唯獨法師不去。金兵入寺,訶斥說:「你不怕死嗎?」法師說:「貧僧一生願力,建起這個觀堂,現在老了,不忍心捨棄而求活路。」金兵商議後對他說:「與我們一起到北地,當再建一座觀堂,和這座一樣。」隨即強拉而去。後人以法師去日為他的忌日,尊稱他為定慧尊者,並立像於觀堂之側。

齊玉

宋朝齊玉法師,俗姓莫,128頁川人。他幼年出家,每日記背幾千字經文。開始時參訪祥符神智法師,後來依止慈辯法師,修習一心三觀。出師後,他居於苕溪寶藏寺。每到年終,就大興淨業社。遷居橫山,立丈六佛像,率領道俗修行。

一天中夜,他對眾人說:「我輩未念佛時,作諸不善,其罪無量。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唯有一心念佛,則念念中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庶得出離地獄,成就莊嚴。況父母生我,令我出家,唯望度脫,以報重恩。若破戒墮陷,何以為人,何以為子?」參考譯文如下:

「我們未念佛時,造作諸多不善之業,其罪有無量。犯一吉羅小罪,尚且要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又何況重罪記錄成篇累章。唯有一心念佛,則念念之間能滅80億劫生死之罪。只有這樣,才能出離地獄,成就莊嚴。再說父母生下我們,又讓出家,唯一希望我們的只是度脫二字,這才是報父母重恩。若是破戒墮落三途,何以為人,何以為子。」

眾人聽說後,無不傾盡誠心懺悔,舉身自撲拜佛,許多人磕破了頭,哭出了聲。宣和6年,法師遷居上竺,常常中夜頂像修道。有個僧人失禮犯規,他呵責說:「你這樣無知,真與畜生一樣。」接著自己懺悔說:「他雖然不好,我呵責他是畜生,玷污了三寶。」為此,對佛悔過整整3年。建炎元年秋天,他對首座修慧說:「床前現出多寶塔,這不是我的本願。我願見阿彌陀佛,請為我集會大眾念佛。」首座就鳴鐘,集合僧眾百餘人。法師抬頭作禮說:「佛來了。」隨即端坐合掌而化。

蘊齊

宋朝蘊齊法師,字清辯,俗姓周,是錢塘人。他在少年時就通過經文考試,受戒得度,在法明會賢師座下修習天台教觀。一次得病後,百藥無效,於是努力課誦觀音聖號。夢中見一女人,用鑿子劃開他的胸膛,為他換了顆心,再以手撫摩。從此,不但疾病痊癒,往昔所讀經論,無不通曉,下筆成章,全與佛旨相合。依次住持杭州各寺院作方丈,晚年歸於常熟上方寺。建炎4年正月,他集合大眾誦《彌陀經》,稱佛號而化。荼毗後,獲得了捨得,就在上方寺起塔供養。

道言

宋朝道言法師,會稽人,是靈芝元照律師的弟子。他專修淨業,臨終前幾天,見二位神人高有一丈多,說「法師為何不繫念彌陀名號?」於是法師大集僧俗,稱念佛名號三晝夜,將近結束,法師陞座說法,為眾生懺悔。天曉時,就座而化。

元肇

宋朝元肇法師,俗姓陸,明州人。他早年間修習律宗,閱《大藏經》,誦《蓮經》一萬部。又刺血書《蓮經》一部、律宗諸疏三部。建炎4年,金兵攻破明州,法師當時住在湖心寺,被金兵強拉北行。走到南徐,他對左右人說:「我要西歸了。」隨即聞見笙歌聲,法師西望念佛而化。

思淨

宋朝思淨法師,俗姓喻,錢塘人,在德藏瑛法師座前受《法華經》。解悟經旨後,就歸心淨土,專志念佛,日課《觀經》。大觀初年,他在府治北關創建精舍,飯僧300萬名,因此又擴捨為寺,接待四方僧侶。宣和初年,遭遇匪亂,法師單身直到匪巢,願以已身代一城人命。匪徒悚然起敬,行為略有收斂。法師善長畫佛,每次繪畫前,先在淨室念佛,注想久久之後,方才下筆。一天,畫丈六佛像時,忽然睹見佛光,好長時間才消失,眾人都瞻仰禮拜,世人也因此稱法師為「喻彌陀」。有人問:「修淨為何不參禪?」法師答道:

「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

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

紹興7年冬,法師端坐想佛。經過7天,他忽然起身燃香供佛,歸座,跏趺而化。頭頂上7日猶暖,異香也7日不散。

如湛

宋朝如湛法師,俗姓焦,永嘉人,母親夢見寶塔而生下了他。小時候考試《法華經》合格而受戒得度。先是,他依從車溪卿法師,後來,到橫山參訪慧覺玉法師,晝夜體會探究,盡通天台教觀。此後,法師住持車溪壽聖寺,每日講法之餘,課誦《法華經》一部,佛號二萬聲。有人求法師,想做寺院知事,法師沒有任用他,於是就懷恨在心,持刀入室,卻見高官滿座,驚恐退出。第二天夜裡又來,則昏黑找不著路。又一天傍晚再來,卻看到有十幾個如湛法師,一模一樣,他害怕之極,便逃走了。後來,他私下將此事告訴別人,人們也因此欽佩法師的神智德行。法師很少睡覺,每年入夏,都要坐在草叢中,口誦《法華》,袒露上身佈施蚊蟲。門人弟子勸師父年高少息,法師說:「昆蟲之類,從何處能得妙法。所願它們啖我血、聞我經,以結淨土之緣。」後人因此將這個地方叫作「餵蚊台」。晚年,法師謝去職事,閑居小庵,日熏淨業。紹興10年9月,念佛一如往常。端坐而化。荼毗後,得到五色舍利。法師著有《淨業記》、《釋觀經疏》等書。

宗利

宋朝宗利法師,俗姓高,會稽人。他7歲在天華寺出家,受具足戒後,就到蘇州,依止神悟上人,入普賢懺室,發誓3年修成。一天,忽然夢見逝去的母親感謝他說:「靠你懺悔功德,我已往生善處。」此後又見普賢菩薩從空而過。懺業期滿,他又到靈芝,拜謁大智律師,增受戒法。曾於定中,神遊淨土,見寶池蓮華寶林境界。因此,法師便往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三昧。10年後,重遊天台、雁蕩、天封等,都是淨土道場。晚年,法師歸天華,建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年,入道味山,命名自己的居處為「一相庵。」紹興14年正月,法師對弟子說:「我見白華遍滿空中。」3天後,又說:「佛來了。」於是書偈如下:

「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

一相道人歸去來,金台坐斷乾坤窄。」

寫完,端坐而逝。那天,山寺附近的人,都見滿山都是異僧,卻不知從何而來,歸向何處。

道琛

宋朝道琛(chenu音嗔,珍寶)法師,俗姓彭,溫州樂清人。他18歲受具足戒,先學律儀。後來到法明寺,從淵師座前得聞微言妙旨,一聞便領悟,接著便先後住持廣濟寺、廣慈寺。建炎3年,皇帝下旨請法師住持資福院,賜號圓辯。從此,法師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原文略錄如下:

「或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為當往生,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謂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經云過十萬億佛土耶?答曰,當知十界四土,若淨若穢,不離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達全具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爾。趣舉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攝。參而不雜,離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礙。夫如是者,豈有娑婆釋迦,樂邦彌陀,而離我心耶?故《輔行》曰,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今更以譬喻顯之。如彼帝釋殿上,千珠寶網,眾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現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彌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眾生,趣舉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眾珠,我珠之外無復眾珠,則離我心外,無別淨土。何故爾耶?以釋迦亦是一珠,既舉一全收,豈心外有法。故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若爾,唯心而已,何云淨土。須知體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珠,因果宛爾。彌陀果悟,我等因迷,欣厭心生,順佛勸往。故云唯心,又稱淨土矣。然則既有取捨欣厭,莫成虛偽耶?曰,當知圓人捨則捨穢究竟,三土九界皆捨。取則取淨窮原,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曰,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良由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觀之,則萬像森羅,三土九界須捨。若以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非離三土九界,別有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緣即心是佛,須假修行者,乃此意也。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萬遐方,皆不為礙。何以故?以心具故,以三千故,以融攝故,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證此理,須除情想。」參考譯文如下:

「有人問,經論上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既是如此,我們是往生淨土對呢?還是即心是佛對呢?若往生對,什麼叫唯心?若即心是佛對,為什麼經典又說由此過西方十萬億佛土才是彌陀淨土呢?答案是這樣的:我們應該知道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種佛土(即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不論淨土穢土,都不離我心,這只是直說本具而已。若能明瞭通達十界四土全體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諸佛,而且眾生與諸佛,互相遍處,也同樣如此。隨我們任舉一法,都具足十界四土。法與法之間,各各都互相具足,互相融通,互相攝受。參迭而不雜亂,相離又不分開。一與多之間自在相處互不妨礙。這樣說來,又豈有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極樂國土、彌陀世尊,而離開我心,在我心外?所以湛然大師說:學佛人縱知我心具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可惜不知我心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各個三千大千世界,互遍也是這樣。若是順凡情妄測,就產生了內外分別,若是按照真理本體認識,本來就沒有四性,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

現在我再以比喻說明這個道理:比如帝釋殿上的千珠寶網,眾珠的影子,映在一珠之上。一珠具足眾珠,千珠互映同是如此。我們現前這一心,就是千珠之一。阿彌陀佛淨土,也是千珠之一。十法界所有眾生,任舉一界、一眾生,都是千珠之一。既然我這一珠能映顯眾珠,則我珠之外就沒有眾珠,則離我心外,就沒有別的淨土。為什麼呢?因為釋迦如來也是一珠,既然舉一就全有,又豈能說心外有法。所以經論才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既是這樣唯心就夠了,又何必說淨土呢?我們應該知道本體本來就非因非果,只是一念唯心而已。迷悟既然不同,因果也就不一樣。彌陀在果位,是已悟的眾生,我們在因地,是迷中之佛。我們實在是應該厭娑婆、欣極樂,順佛勸、生淨土。所以才既說唯心,又稱淨土。

然而既然有取有捨有欣有厭,豈不是虛假妄偽之見嗎?答案是這樣的:當知圓覺修成之人,捨就捨得徹底究竟,三土(四土中除常寂光土)九界(十界中除佛法界)全捨。取就取得淨極窮源,直取上品常寂光淨土。所以《妙宗鈔》說:取捨若到極處,就與無取無捨沒有兩樣。這是因為常寂光淨土,並不離開其他三土,十法界就是四土。如果用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除卻佛眼為四眼)二智(緣覺、聲聞二乘之智)觀察,則森羅萬像、三土九界都應該捨。如果用佛眼來看,則本來就是真空靜寂,並不是離開三土九界,另外有個常寂光土是諸佛如來的住處,也不是常寂光土之外,另外有個娑婆世界,是受苦眾生的住處。正如古德說的:只因即心是佛,才必須假修行而成佛,也就是這個意思。若真了達唯心本性,就真正懂得,不過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圓融微妙之法,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都不是障礙。為什麼呢?因為我心本具,因為世界本來如此,為因萬法互融互攝,所以才能這樣。以上只是略說個大概,如要深深證入,必須除去迷情妄執。」

一天,法師在禪定中,見一位老各和尚坐在床上,對他說:「我是四明的法智。」法師驚喜作禮問道:「我道琛對於一家法相,還未能通達,求您指教!」老和尚點頭答應。出定之後,法師心地豁然,智慧辯才日見長進。從此凡學天台教觀的,都稟受求教。

紹興12年,法師住持南湖,修法華三昧,感應普賢菩薩放光。建淨土繫念會,於每月23日,集合僧俗念佛,曾達到萬人,建炎23年12月16日,法師集合大眾誦《觀經》,晝夜不停。在眾人聞到異香時,法師說:「佛來接我了。」隨即沐浴更衣,書偈如下:「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寫完,讓人誦《法華經安樂行品》,誦經未完,法師便低頭而逝。尸體在龕中停留了一個多月,仍是面貌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