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經卷第六(一名佛本行讚傳)

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

調達入地獄品第二十七

 佛天師世祐,  身心俱清淨;
 愍眾詣江浴,  著澡衣而立。
 爾時佛世尊,  始入清流江;
 猶如日天子,  在天華浴池。
 如祠金剛柱,  妙寶以挍飾;
 譬天刻鏤師,  眾相悉明備。
 佛世尊身形,  妙好亦如是;
 此皆宿善行,  工匠所為作。
 百福德相備,  宿善所印明;
 或如然妙指,  晃昱或如言。
 以說本善行,  佛形相如是;
 水陸空中蟲,  莫不愕然觀。
 各自捨怨慊,  皆慈心相向;
 悉不相茹食,  住目於佛相。
 視之無厭足,  時佛告阿難:
「視此眾生類,  皆共觀佛相。
 雖蟲獸無慧,  不識別善惡;
 觀佛身相好,  如視鏡中照,
 已下善本種。」  阿難報佛言:
「唯然觀調達,  燋然其身本。
 釋種子勤修,  學法能乘空;
 為王阿闍世,  所事最上師。
 受無極榮寵,  恭敬盛大器;
 不審因何故,  欲變成惡器?」
 時佛告阿難:  「廣施博學問,
 淨行勤自守,  心懷惡行者,
 是必不可保,  心惡習眾惡;
 忘失其善行,  自穢善根本。
 愚人得榮祿,  甚以自慶喜;
 但以招自殺,  猶如騾懷妊。
 其以自消盡,  眾善之根本;
 無餘一毛善,  可牽拔濟出。
 吾之愛眾生,  慈加於一切;
 投山入熾火,  救眾苦危者。
 不悋惜己身,  羅云是吾子;
 調達山堆我,  是二等慈愍。」
 不久於王捨,  惡行斗斛滿;
 調達得重病,  種種方便救。
 盡呼其弟子:  「今可致我往;
 詣摩竭國王,  是我舊親友。」
 於是諸弟子,  方便舁致往;
 其輿三桄折,  墮地可膝傷。
 更易坐一輿,  輿詣王宮門;
 行道逢種種,  諸不祥徵應。
 特牛吼來迎,  角觝地且行;
 後腳跑地土,  揚塵坌辱之。
 群烏於上鳴,  猶如人語聲:
「今汝所圖計,  終不以諧偶。」
 到門即啟王,  王命勅傍臣:
「惡人是地分,  復來相惑耶?
 反以惡燒我,  又復還自燒;
 如雹害萬物,  已尋消化盡。
 還致罪物去,  吾等不宜見;
 此親所不用,  眾人所棄捨。
 拒逆佛世尊,  為祀吉祥天;
 若入無擇獄,  恐連曳吾等。
 其有敬重吾,  及自愛身者;
 速逐使出朝,  惡復聞見是。
 吾每嘆佛德,  從天師求願;
 誓所生之處,  莫與惡友俱。」
 侍臣勅朝師:  「速逐遣罪人。」
 調達諂意思,  為飾諸弟子:
「如吾自思惟,  唯佛於吾親;
 能相濟厄耳,  餘無可恃者。
 速致吾詣佛,  墮者還依本;
 如墜因地起,  地故載育之。」
 諸弟子謂之:  「師誤失無限;
 懷惡意向佛,  犯種種罪過。」
 調達疑怖言:  「吾雖犯負佛;
 不犯捨惡人,  善者故不怙。」
 於是其弟子,  見師以如是;
 畏調達之故,  便速輿出去。
 震動王舍城,  眾人大集觀;
 時催逐調達,  解所懷疑結。
 見調達遭厄,  顏色甚憔悴;
 每行惡不呰,  今乃獲禍對。
 如海船欲覆,  垂入摩竭口;
 猶如大幢傾,  臨墜強於地。
 危譬屠家羊,  喻天福盡應;
 調達危如是,  垂入死門口。
 如日蓋山蔭,  漸速普覆地;
 調達惡行蔭,  追逐覆不置。
 城中諸觀人,  見其如是應;
 各各轉相謂,  若干異同群。
 痛哉視世惡,  合偶卒永離;
 何智當貢高,  於其惡生死。
 此則是由來,  變現[女*(犮-乂+又)]怪者;
 令摩竭國王,  迷惑為逆惡。
 每乘金寶車,  光曜如天帝;
 將從狀如天,  王趣出臨觀。
 若來入宮時,  每現從空下;
 所食之御廚,  吹五百燒器。
 在阿闍世膝,  變已作嬰兒;
 現戲吮王唾,  王意終不厭。
 王每常敬待,  謂之勝於佛;
 游逐不停門,  一何可憐傷。
 此今意退沒,  懷苦惑無智;
 欲往見世尊,  悔己過向佛。
 今甚懷惱熱,  躁擾自投擲;
 不久於阿鼻,  當受諸苦痛。
 或言情性惡,  或言用貴為;
 不見佛受法,  及於賢聖眾。
 不自護己身,  亦不護餘人;
 學不慮今世,  亦不顧後世。
 咄榮祿甚苦,  咄多求亦苦;
 凡未見諦者,  無一可恃怙。
 愚癡甚垢惡,  覆蔽一切眼;
 愛著大苦痛,  普誑惑世間。
 以虛遘向王,  懷慊燒壞人;
 嫉佞侵損他,  惡如閻羅王。
 宿對便來至,  以力強牽曳;
 王不遣人助,  亦無來救者。
 如為稱悅人,  不慮已後時;
 舉價廣輕用,  財債皆滋倍。
 債主急迫切,  諸共衣費者;
 皆馳棄藏避,  今停當獨償。
 於是甚勞苦,  致到舍衛城;
 舍衛城中人,  集會觀調達。
 男女諸大小,  空捨皆馳走;
 大聚無央數,  隨逐調達行。
 人展轉相謂:  「弊怨重地上,
 每施惡於佛;  強顏而無慚,
 云何欲見佛?」  中有覆面者,
 損耗之積聚,  是不宜觀見。
 有甚驚悚者,  或悲憐傷之;
 或悲嘆墮泣,  或有默立視。
 或有稱嘆佛,  慈心之功德;
 故能含容受,  如是毒惡物。
 其弟子勞疲,  小住頓息曰:
「是地之重擔,  奈何堪勝之。」
 適小停於地,  眾人悉圍繞;
 死應之表識,  漸漸為之現。
 斯須地震動,  響遍國界言:
「吾不勝惡人,  如覺悟世間。」
 於是虛空中,  有大雷震動;
 又有若干種,  可畏惡音響。
 諸天告祇洹:  「惡行來在近;
 故地動聲雲,  示其惡緣對,
 不勝惡行者。」  阿難前白佛:
「雲調達來至,  求欲見世尊。」
 時佛以梵音,  而告阿難曰:
「調達罪厚重,  不能來見吾;
 假隨藍風吹,  不能令動來。
 正使龍索引,  龍絕不可動;
 佛說決定言,  調達不見吾。」
 即時戰汗出,  顏色即變惡,
 猶如金翅鳥,  欲搏食龍王;
 為死所捉持,  戰動不自止。
 見閻王使召,  怖恐無所識;
 地開如魚口,  火塞滿其中。
 張口甚可畏,  如欲吞調達;
 火炎拔如舌,  煜煜舐其身。
 熱火所纏綶,  牽曳向惡趣;
 高舉其兩手,  大聲呼稱佛:
「嗚呼天中天,  眾生所恃怙;
 每懷慈愍心,  於一切眾生。
 我愚雖過失,  仁善不改動;
 如須彌山王,  風終不能摧。
 慈愛無限量,  稱世光見照;
 若蒙尊暉暉,  冀待小停息。
 以悟三千界,  梵音見告語;
 緣是深妙聲,  得脫地獄苦。
 願得佛世尊,  著足之塵土;
 戴之於頂上,  或必有所濟。
 世尊不自來,  願遣餘弟子;
 舍利弗目連,  迦葉阿那律。
 幸趣遣此等,  唯弟賢阿難;
 骨肉族不遠,  如何便相捨。
 兄弟相惱苦,  眾僧亦復爾;
 王以下群臣,  知識及宗親。
 餘唯有惡對,  終不捨遠我;
 不得小動離,  如影隨其形。」
 人眾滿地上,  諸天塞虛空;
 皆住觀調達,  宛轉毒痛中。
 猶如兩力士,  對共捔力鬪;
 宿對之力士,  眾中擒調達。
 天人同聲喚:  「寵祿今安在;
 善惡報彰顯,  為火所牽曳。」
 時無央數人,  悚然畏惡對;
 佛尚不能救,  何況其餘者。
 稱佛屈己禮,  徹骨自歸命;
 未及說半言,  便為火所纏。
 火如瓔珞像,  遍佈其身體;
 奄忽便沒去,  如餓魚所吞。
 忽至無擇獄,  於是鬼獄卒;
 頭然甚可畏,  力大身如山。
 懷毒甚瞋恚,  捷疾尋來至;
 如金鳥取龍,  共來接擎去。
 以燃熱鐵索,  反縛其兩臂;
 牽曳罵數過,  將來啟閻羅:
「此則是世間,  凶暴弊惡物;
 懷慊嫉虛諂,  反戾逆正理。
 記惡不反覆,  不慈勤為惡;
 主求人長短,  無慚廣結怨。
 強專獨權勢,  耗亂越分理;
 是法言非法,  非法言是法。
 寂滅之川谷,  慧寶體充滿;
 佛之須彌山,  斯放石欲壞。
 定意清淨水,  賢聖眾海淵;
 本清澄且深,  此耗令擾濁。
 無辜生怨殺,  蓮花比丘尼;
 拔盡善根本,  悉令無有餘。
 冥如野雲霧,  眾善日損縮;
 喻之月垂竟,  消轉盡晦闇。
 積罪地所吞,  今至惡對口;
 王宜處其罪,  罪重叵散放。」
 王聞其所啟,  求處當以法;
 盡恚呵折之,  與決了言教:
「咄爾族姓貴,  乃為下賤事;
 甘蔗王苗裔,  汝唐喪失之。
 汝為狂迷耶,  乃作是大過;
 垂飲翻甘露,  自吞其害毒。
 為是反戾事,  欲嚙吾杖乎?
 欲吞天帝杵?  欲手持空耶?
 汝為欲縛束,  躁動性散風;
 將欲為是事,  故極意造惡。
 汝欲以手掌,  障蔽佛日光;
 復欲以一指,  舉佛之須彌。
 汝欲飲大海,  令竭無有餘;
 事至自牢強。」  語已呼獄卒,
 便為所可作,  鬼卒大叫呼;
 罪人皆大驚,  展轉自謂言:
「行惡者今至,  緣是惡物故;
 當益加我等,  若干種苦毒。」
 都來趣會此,  共毒治惡物;
 剝皮臼擣磨,  生膾而殺之,
 消散其身體。  鬼卒如所說,
 毒治令備悉,  逼見諸苦痛。
 獄鬼以燒然,  鐵括強括口;
 洋銅灌其咽,  次噉燒鐵丸。
 都合諸地獄,  其中處楚毒;
 就於無擇中,  加害於調達。
 無擇獄燒治,  與罪人俱受;
 調達私罪對,  響響競來現。
 大有金剛山,  炎出甚熱熾;
 墮調達頭上,  令身碎如塵。
 山如有識瞋,  恆自起自墮;
 聲似唱和言,  深策碎其骨。
 罪人聞是聲,  皆恐怖驚張;
 奔波星散走,  無地可匿藏。
 覆眼面拍地,  大呼相謂言:
「行惡一何劇,  令俱受毒痛。
 惡者今來到,  負重劇殃對;
 以是惡物故,  益我等痛怖。」
 調達毒痛狂,  謂諸罪人言:
「毒痛普爾也,  於我獨劇乎?」
 獄中諸守鬼,  答罵調達言:
「且聽弊惡物,  於短逆暴物。
 一切智藥光,  法寶慧眾多;
 佛十八岩谷,  慈悲之淵池。
 佛山妙如是,  汝以山堆之;
 以是殃罪故,  諸山雨汝上。」
 自然金剛山,  雨調達頭首;
 山岩火燋杵,  淋雨無斷絕。
 鍛其身碎末,  尋還生如故;
 於是復叫呼,  驚動地獄中。
 石像有百足,  譬一由延山,
 黑如冥霧雲,  疾踰劫盡風,
 鳴吼如雷震;  調達見驚怖,
 失聲大叫呼,  便說是言曰:
「汝等何惡劇,  以象相逼迫;
 來欲相怖死,  今來相踐蹈。」
 獄鬼問之曰:  「識踐汝者不?
 汝以象恐怖,  故罪象踐汝。」
 斯須復更有,  地獄鐵身鬼;
 形狀大如山,  各負然鐵杵。
 譬方一由延,  來至調達所;
 舉五百鐵杵,  次下調達上。
 [打-丁+鳥]碎調達身,  猶如小蟻蟲;
 獄鬼恚罵曰:  「是罪何足言?
 汝碎得道人,  蓮華女之首;
 坐犯是罪殃,  杵今舂汝頭。」
 復有然鐵車,  然炭以牛駕;
 臂腳各系車,  分以為兩分。
 打車各自去,  分裂調達身;
 車各分其身,  毒痛不可言。
 獄鬼復罵曰:  「今始車裂汝,
 分以為兩分,  甫當裂汝身。
 八十六千萬,  汝坐誹聖眾;
 別以此兩部,  故今裂汝身。」
 調達叫聲徹,  紅華獄如嚮;
 瞿和離識聲,  尋便罵詈言:
「寧遭熾火燒,  若利劍中毒;
 惡賊虺蟒蛇,  莫遇惡邪友。
 施方便求助,  可脫斯諸禍;
 惡友無方便,  致止宿地獄。」
 以遭獄守鬼,  無逮解脫路;
 四種之方便,  其術不復行。

 捐名稱譬,  如日竭水;  消眾善行,
 如火焚野。  傷智慧明,  猶花遇霜;
 穢壞禁戒,  淨意之香。

 障蔽心之明,  猶月如遭蝕;
 調達以友根,  於我為毒怨。
 獄卒加毒治,  甚痛大叫呼;
 調達識聲聞,  瞿和離聲耶?
 鬼卒逆罵曰:  「地獄之火燼,
 入他罪科中;  何須復問為?
 緣汝惡友行,  強致紺花獄;
 以邪反逆道,  墮塹受艱難。
 汝為惡船師,  將導入洄澓;
 長終始迴旋,  永不知出路。」
 調達懷痛曰:  「瞿和離已至,
 我餘諸親友,  皆到地獄耶?
 弊友一何劇,  導我至惡道;
 以皆執隨我,  來止宿地獄。」
 佛弟子目連,  神足得自在;
 慈愍三惡道,  行因見調達。
 見王阿闍世,  王稽首敬禮,
 尊目犍連足,  已便問之曰:
「承王惡道觀,  唯師願說之;
 頗見惡調達,  受苦痛何類?」
 目連答王言:  「調達之所受,
 苦痛甚兼備,  難可倉卒陳。
 有八大地獄,  獄有十六城;
 百二十八獄,  合此諸楚痛。
 獨一阿鼻痛,  喻此諸獄苦;
 苦無須臾安,  故名無擇獄。
 受苦甚弊惡,  毒痛重餘者;
 又償私別罪,  終無休息時。
 十六盛火炎,  纏繞其身體;
 為諸苦痛箭,  所射之準的。」
 如爾時閻王,  具責數調達;
 獄卒重罵詈,  悉以向王說。
 王聞心悚然,  舉體衣毛竪;
 驚意向目連,  叉手而傾屈。
 王心即時萎,  如花如獄火;
 目淚交其面,  譬芙蓉得雨。
 懷恐怖且悲,  向於目犍連;
 自責己由來,  所作之不善。
 咄心可知慚,  免難遠惡友;
 今悔策千萬,  如策進良馬。
 意譬如麻油,  值香則便香;
 得臭則受臭,  汝心亦復然。
 目連告王曰:  「覺悔最第一;
 悔責病津液,  佛良醫能愈。」
 王聞其告教,  甚怖畏地獄;
 唯恃賴於佛,  如病歸良醫。
 勅立寶樓觀,  挍以眾琦妙;
 如天善法殿,  四寶為欄楯。
 四方寶梯陛,  四方四浴池;
 以四寶為花,  種種微妙好。
 於上飾寶樹,  諸王盡技巧;
 法忉利釋宮,  如天晝度樹。
 於下設高座,  如忉利天帝;
 右晝度樹下,  釋之大御座。
 王請佛至宮,  佛出如日現;
 奮千妙光明,  王躬自出迎。
 四寶幢蓋幡,  花香眾[仁-二+(敲-高)]樂;
 種種奇妙珍,  敬意奉迎佛。
 即時普震擊,  二十億眾鼓;
 天人普散花,  如雨遍覆地。
 佛即時來至,  上殿坐高座;
 猶如梵天音,  處第一梵宮。
 王無量敬意,  形容甚微妙;
 猶如日宮殿,  處在須彌側。
 手執金澡瓶,  以手灌佛手;
 如來敷藕花,  相輪皎然明。
 王手奉餚饌,  百味甘飯食;
 其香潔清淨,  如天善施食。
 佛與諸弟子,  飯食已畢訖;
 澡漱手滌缽,  清淨如佛意。
 樓觀殿高顯,  人眾億無數;
 如諸天觀佛,  於晝度樹宮。
 天帝懷愁慘,  與諸天俱來;
 自觀當降神,  受形於驢胎。
 王懷慘猶如,  諦見地獄苦;
 摩竭大國王,  與諸婇女俱。
 服飾甚綺麗,  晃煜如雲電;
 翼從王而來,  敬意稽首佛。
 或持雜寶花,  或持金銀花;
 金粟或銀粟,  種種雜珍寶。
 又復有諸女,  手執金銀器;
 皆盛滿澤香,  及吉祥寶瓶。
 以雜名香汁,  灑地令掩塵;
 若干雜色花,  散普遍覆地。
 以諸名衣服,  雜寶之瓔珞;
 皆脫以惠施,  地成大積聚。
 王與大眾人,  身投於佛前:
「佛慈護眾生,  願垂覆惡類。」
 佛見諸天人,  心皆懷悚然;
 大眾數億千,  皆願欲得度。
 即時為之說,  微妙深法要;
 四諦之甘露,  解脫決定法。
 有六億眾生,  解諦見道跡;
 餘無數眾生,  皆發大道意。

佛本行經現乳哺品第二十八

 佛以入無為,  滅身諸苦痛;
 與無著弟子,  出妙維耶離。
 行歷諸村落,  安詳以次第;
 覺悟眾生類,  令植善德本。
 為無數眾生,  顯露宿善行;
 度脫無央數,  令服甘露味。
 次至成有城,  力士所生土;
 與諸弟子俱,  止宿其土界。
 去彼土不遠,  拘夷那竭城;
 城門中有山,  五百力士集。
 還共論議言:  「是山妨城門,
 共合力舉徙,  顯我等盛力。
 後世流名稱,  馳週遍四方;
 精勤力備具,  無有斷絕時。」
 議已便共出,  將象青牛馬;
 拖材木繩索,  共行詣山下。
 設若干方便,  系山於畜頸;
 各手引繩索,  以材木捩撮。
 皆共舉聲嚾,  同一時出力;
 大聲震一國,  不能動搖山。
 佛將弟子眾,  行次至其所;
 諸力士見佛,  金色之光明。
 霍如千日出,  妙相三十二;
 見佛懷喜踴,  捨山往行詣。
 敬意禮佛足,  右遶三匝已;
 佛因問之曰:  「諸壯士何故?
 聚會在此也。」  同共白佛言:
「我等生土地,  種類號力士,
 是山妨城門,  吾等共集議。
 欲移徙是山,  令城門道平,
 流名於後世,  顯示力士力。
 故牽致象畜,  及自竭其力,
 盡大方便勢,  山永不可動。」
 佛與大眾俱,  行往詣其下。
 撿攝其衣服,  以左手舉山;
 置於右手中,  便挑擲虛空。
 乃上至梵天,  山中聲出言:
「世間皆無常,  諸法皆無我,
 唯無為滅苦。」  山從上來下,
 還住佛右掌,  佛以口氣吹,
 皆令碎為塵,  又還收合聚;
 還復如本山,  徙之著餘方。
 於是諸力士,  見世尊大士;
 心喜踴無量,  舉身毛衣竪。
 加敬意於佛,  皆前禮佛足;
 長跪叉手言:  「唯然天中天!
 向者所用力,  為是乳哺力?
 是神足力者?  是道定力乎?」
 佛告諸壯士,  諦聽受所言:
「吾左手取山,  置於右手中;
 擲虛空中者,  是吾乳哺力。
 乃上至梵天,  山中有聲出:
『一切世無常,  一切皆無我,
 獨無為滅苦。』」  又重叉手白:
「唯願天中天,  勞神重敷演;
 父母乳哺力,  暢達其限量。」
 告諸力士曰:  「汝等必欲聞,
 佛乳哺力耶?」  對曰:「唯願聞,
 世尊乳哺力。」  佛言:「樂者聽,
 十凡牛之力,  等一青牛力;
 十青牛之力,  等一犛牛力;
 十犛牛之力,  等獨角牛力;
 十獨角牛力,  等一凡象力;
 十凡象之力,  等一數生象;
 十數生象力,  等一左象力;
 十左象之力,  等一音象力;
 如十音象力,  等大德象力;
 十大德象力,  等一杵牙象;
 十杵牙象力,  等一龍象力;
 如十龍象力,  等廣肩力士;
 十廣肩力士,  等一天節力;
 十天節力士,  等一士乘天;
 士三百二十,  等佛一指節,
 父母乳哺力。  佛之乳哺力,
 其喻狀如是。  已過去諸佛,
 及諸當來佛,  如吾今現在,
 一切皆平等。  等音聲等稱,
 等量等相好,  等福等報應,
 等覺等智慧,  等戒等定意;
 唯二事不等,  形體及壽命。」
 爾時諸力士,  稽首禮佛足;
 叉手白佛言:  「今已見世尊,
 父母乳哺力。  願垂愍勞神,
 頒宣敷演說,  佛功德福力。」
 佛告諸力士:  「樂聞者諦聽。」
「唯然樂欲聞。」  佛告諸力士:
「普一閻浮提,  眾生福德力;
 以比一方城,  力轉輪聖王。
 善本福德力,  百倍及千倍,
 萬倍巨億倍,  不得相比喻。
 二方轉輪王,  三方轉輪王,
 四方轉輪王;  一方鐵輪現,
 二方銅輪現,  三方銀輪現,
 四方金輪現;  輪具有千輻,
 七寶雜錯廁,  照然明如日。
 二方福祐力,  喻所倍如前;
 三方王福力,  亦喻其所領;
 四方王福力,  喻所領眾生。
 眾生福德力,  百倍千萬倍;
 計其功德力,  終不可為喻。
 假令四方域,  一切眾生類;
 皆為轉輪王,  合此福德力。
 以比四天王,  所有功德力;
 百千巨億萬,  終不得為喻。
 普四王天人,  皆為四天王;
 以比天帝釋,  所有福德力,
 百千萬巨億,  不得為譬喻。
 忉利諸天人,  德如天帝釋;
 不比焰天王,  所有功德力;
 百千萬巨億,  不可相比喻。
 假令焰天人,  如焰天王福;
 不比家天王,  所有福德力。
 令兜術天人,  德如其王力;
 不比樂化天,  王之功德力。
 使樂化天人,  德如樂化王;
 不比化應聲,  天王福德力。
 化應聲天人,  德力如天王;
 不比第一梵,  所有功德力。
 假令諸梵天,  如第一梵力;
 不及大梵天,  所有福德力,
 百千萬巨億,  不得為譬喻。
 假令大梵王,  無數不可計;
 不比一緣覺,  所有功德力,
 百千萬巨億,  不髣髴為喻。
 三千大千界,  所有眾生類,
 德力如緣覺;  不比一菩薩,
 所有福德力。  十方眾生類,
 皆使為菩薩,  福德力具足;
 不得佛一相,  所有功德力,
 百千萬億億,  不可以為喻。
 其過去諸佛,  及甫當來者;
 又吾今現在,  德力皆平等。
 等音等稱量,  等相等福德;
 等諸報應法,  唯形壽不等。」
 時諸力士等,  稽首禮佛足;
 長跪叉手言:

「唯然天中天,  已見乳哺力;
 具聞福德力;  唯願重聞聽,
 佛之智慧力。」

 佛告諸力士:  「樂者靜心聽;
 今當具暢說,  佛之智慧力。
 此閻浮提地,  廣七千由延,
 地形有三角。  西方瞿耶尼,
 廣八千由延,  其地形方正。
 東方弗於逮,  廣九千由延,
 地形如月減。  北方欝單越,
 廣縱萬由延,  地形如月滿。
 其此四方域,  諸生草樹木;
 盡以用作筆;  大海所有水,
 深廣長三百,  三十六萬里;
 以水和書墨,  須彌山入地,
 下至金剛際,  亦復有三百,
 三十六萬里;  齊水以上現,
 亦復有三百,  三十六萬里;
 四方四寶成,  北方以黃金,
 東方以白銀,  南方紺琉璃,
 西方以水精,  猶如須彌山,
 皆使為素帛,  書盡樹木筆,
 盡竭諸海水,  遍書此素帛,
 不盡一弟子,  舍利弗智慧。
 日月明所照,  如是千國土,
 千日及千月,  千四方土域;
 千東西南北,  千須彌山王,
 及千四天王,  千忉利帝天,
 千兜率天王,  千諸炎天王,
 千樂化天王,  千化自在天,
 及千諸天王,  是名千世界。
 如是千世界,  是名曰小千;
 千千小千界,  名第二中千。
 如第二中千,  其數滿千千;
 以是故名曰,  三千大千界。
 假令此三千,  大千千世界;
 所有眾生類,  慧如舍利弗。
 以比佛智慧,  百倍及千倍,
 萬萬巨億倍;  無可計為喻,
 佛慧力如是。

「已過去諸佛,  及甫當興者;
 如吾今現在,  一切皆平等。
 等音等稱量,  等德等相好,
 及等諸報應。」  爾時諸力士,
 重稽首佛足,  叉手白佛言:
「唯然天中天,  已見乳哺力,
 聞功德慧力;  唯願垂解說,
 佛神足之力。」  佛告諸力士:
「樂聞者靜聽。」  「唯然願聽受。」
 佛謂諸壯士:  「昔有穀勇貴,
 人民皆飢餓,  諸弟子乞求,
 不能自存活,  坐禪意不定,
 不能遵修善。  時弟子目連,
 便來詣吾所,  稽首佛足已,
 卻於一面坐,  叉手白佛言:
『憶昔從佛聞,  是地皆可食。
 眾生薄福故,  地肥下沉入;
 礫石沙咸出,  如我今諦知。
 地肥故在下,  眾生可憐愍;
 今欲取此地,  反上以著下,
 反下以著上。』  吾時呵目連:
『莫勞動為此,  是眾生前世,
 不修眾善本;  無有是功德;
 應食此地肥。』  弟子目揵連,
 能以左手舉,  三千世界地;
 置於右掌中,  擎著他世界。
 一切眾生類,  無有覺知者,
 亦不懷恐怖。  如是三千土,
 大千之世界,  此三千世界,
 滿中眾生類,  神力如目連;
 比佛身神力,  百千萬巨億,
 終不得相喻。  使十方眾生,
 神力如緣覺,  諸弟子神力,
 並佛身神力;  以比佛意力,
 百千萬億倍,  無量不可計;
 終不得為喻。」  爾時諸力士,
 稽首禮佛足,  叉手白佛言:
「唯然天中天,  已見乳哺力,
 福慧神足力,  唯說定意力,
 解暢其境界。」  佛告諸力士:
「樂聞者靜聽。」  「唯然當聽受。」
 佛告諸力士:  「須彌四方域,
 諸龍上昇天;  同時降暴雨,
 週遍四天下。  是四方大水,
 皆流入大海;  佛皆別識知,
 是諸雨水渧,  初墮某方域,
 某方某村落,  某家某園田;
 某樹某枝葉,  某花某果實。
 因流來入海,  此四方大域,
 一切所有水;  佛之定意力,
 悉能分別知,  諸水渧原由,
 所從來方面,  是為佛定意。
 微妙之神力,  前已過去佛,
 甫當興世者,  吾今現說法;
 一切皆平等,  等音等稱量,
 等德等相好,  等諸報應法;
 唯二事不等,  形體及壽命。
 何故二不等?  世人壽長時,
 人形體長大;  佛亦順世俗,
 壽長形體大。  末世人壽短,
 形體丑短小;  佛亦隨世俗,
 壽短形體小。  以故諸佛興,
 以二事不等。」  佛告諸力士:
「吾已為汝等,  頒宣具解說。
 佛之乳哺力,  福德智慧力,
 神足定意力,  是所說諸力。
 當於今暮夜,  為無常大力,
 所擊壞碎滅。  如是諸人等,
 世間歸無常;  一切有形類,
 皆當歸別離。  壞散滅亡法,
 生者歸於死,  成者必當敗,
 合者有別離,  聚者當各散,
 立者必傾墮。」  佛為諸力士,
 因說要偈言:  「有為歸無常,
 興起歸盡法;  諸興衰自然,
 勤求寂滅安。  有為歸無常,
 興起歸盡法;  佛最第一尊,
 壽亦有終盡。  於是短壽命,
 如夢忽便過;  自縱不勤學,
 是愚可愍傷。  譬如山水峻,
 速往終不返;  人命亦如是,
 逝者不復還。  如弓之遣箭,
 已逝不中返;  人命猶如此,
 去者不復還。  眾苦苦起原,
 當勤求滅苦;  覺八賢聖路,
 致吉服甘露。」  時佛說是已,
 三千大千界,  地六返震動;
 無數兆姟天,  忽捨其宮殿,
 測塞虛空中;  雨諸天華香,
 末金銀栴檀;  諸天鼓妓樂,
 梵天禮佛足,  叉手於佛前,
 因說此偈言:  「諸佛難值見,
 正覺意難有;  如花優曇缽,
 佛又難於此。  勇健趨難遇,
 人上釋師子;  與諸天人眾,
 今故叉手禮。」  於時天帝釋,
 便前禮佛足;  長跪於佛前,
 因說是頌言:  「令我得眼淨,
 照曜於法炬;  閉塞邪趣門,
 不畏墮惡路。  大慈世之師,
 因愍傷眾生;  故與諸天眾,
 於前叉手禮。」  時六萬諸天,
 見諦得道跡;  禮佛遶三匝,
 忽還歸天宮。  時大會眾人,
 歸命於三尊,  佛法賢聖眾。
 盡畢其壽命,  奉戒修十善;
 離著出家學,  受戒為沙門;
 見諦證溝港,  往還不還道。
 或成無著真,  或發緣覺乘;
 發大道意者,  無限不可量。
 又有眾生類,  未曾有善本,
 始初發道意。  無央數眾生,
 勤攝身口心;  念佛天人師,
 今當就無為。  已見大恐懼,
 人身甚難得;  其行離眾苦,
 猶救頭上火。  因此行眾善,
 勤行無懈惓;  免離眾苦惱,
 逮無為清涼。

佛本行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