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卷第三
沙門釋光述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為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後次明根者。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問此品廣明有為作用。何故以根標名 解雲此品雖明有為作用。以根初辨。又用增上故以標名 問雜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別品。何故此論名根品耶 解雲此品之中意明作用。根定顯用行雖造作。或顯遷流明用非定。差別雖亦顯用不同。或顯有無差別或顯有為無為差別。顯用亦非決定。故我論主以根標名。
如是因界至根是何義者。就總明有漏.無漏法中。此品 文第二明諸法用 就中。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三明六因.四緣 此下第一明二十二根。即約根辨用。
就中。一釋根義。二根廢立。三明根體。四辨諸門。五雜分別 然初釋根義中。一述自宗。二敘異部。此下述自宗。即說一切有部。牒前問起。
最勝自在至根增上義者。答。西方聲明法。造字有字界.字緣。最勝.自在是字界。光顯是字緣。由此字界.字緣總成根增上義。故正理第九雲。此增上義界義顯成。界謂伊地。或謂忍地。最勝自在是伊地義。照灼明瞭是忍地義准此熾盛光顯名根 解雲二十二根各於事中有增上用。增上是何義。即是有大勢用相極明顯方名增上。此增上義界義顯成。界是體義。西方字體有三百頌。謂伊地.忍地等一一各有眾多義 釋最勝自在是伊地義者。梵釋雲伊(上聲呼)地波羅迷濕伐羅(上聲)曳(去聲)此中波羅迷是最勝義。濕伐羅是自在義。曳是第七轉聲。是於中義。謂於最勝自在義中立伊地言故。最勝自在是伊地界家之義亦名界義 言照灼明瞭是忍地義者。梵釋雲忍地地般到。此中地般是照明義。到亦是第七轉聲。謂於照明義中立忍地言故。照明是忍地家之義亦名界義。如是二種界義。前是最勝自在。即是有大勢用。後是照明。即是相極明顯 熾盛光顯者。光顯梵雲因檀底是字緣。助伊地界即名因姪唎焰。此譯為根。顯增上義 熾盛。梵雲地逸底。是字緣。助前忍地界即名因姪唎焰。此譯為根。顯增上義。此因姪唎焰具含有大勢用相極明顯。此譯為根。竝顯增上。俱舍約前義解。故云最勝.自在.光顯名根。即是正理以光顯字緣助伊地。伊地是最勝自在。由緣助界成因姪唎焰。此譯為根。由此最勝等總成根增上義 又解根體勝故名為最勝。根用勝故名為自在。體用勝故名為光顯。
此增上義誰望於誰者。徵。
頌曰至各別為增上者。頌答。
論曰至香味觸故者。釋第一句。若具五根身即莊嚴。隨有所闕身便丑陋。身根必無總闕。言闕據餘四根 或據少分名闕。如無手等 或餘四根亦有闕少分者皆名丑陋 言導養者。眼見險避。耳聞險避。導養於身。身資段食方得增上。段食以香.味.觸為體。鼻嗅。舌甞。身覺。此三根於段食能受用故。身得增上名導養身 生識等。等取相應法 不共事。事謂色等事。五根別取故名不共 女男命意至乳房等別者。此下釋第二句 有情異者。劫初有情形類皆等。由二根生令諸有情女.男類別 分別異者由此二根。男身形相麁大。言音雄朗。乳房小女身形相尫弱。言音細少。乳房大 等者等取作業等。此形相等別。能生分別異解故名分別異 又解形相等分別各異。名分別異 前有情異約總相。後分別異約別相。又正理第九雲。有說勇.怯有差別故名有情異。衣服.莊嚴有差別故名分別異。此師約內.外以明。
有說此於至諸清淨法者。敘異說。於二增上。此男.女根隨成就一。於染。於淨。有增上用故言於二。於染增上謂得不律儀。造無間業。能斷善根。於淨增上謂得律儀。得果。離染。彼扇搋等即無是事。增上染.淨俱依勝身。此身劣故非彼所依。如咸鹵田不生穢草。故無不律儀。無五無間。無斷善根諸雜染法。如咸鹵田嘉苗不植。是故亦無律儀。亦無得果。亦無離染諸清淨法。一一別明如業品說。應知扇搋.半擇俱名黃門。故業品雲二黃門二形。扇搋唯無根。無根有二。一本性扇搋。二損壞扇搋。半擇唯有根。有根有三。一嫉妬。二半月。三灌灑 又解扇搋唯無根。半擇通有根.無根本性.損壞亦通半擇。若作此解半擇迦寬。扇搋迦挾。若是扇搋即是半擇。有是半擇非扇搋。謂嫉妬.半月.灌灑。故對法論第八雲。又半擇迦有五種。謂生便半擇迦。嫉妬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 解雲生便謂本性。嫉妬謂見他行淫男勢方起。半月謂半月能為男事。半月不能。灌灑謂澡浴等灌灑男勢方起。除去謂被損壞 問若扇搋半擇本性損壞無男根者。何故婆沙九十解離欲名丈夫四句中。雲或有成就男根而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擇迦等 解雲男根有二。一丈夫男根。二非丈夫男根。言扇搋等不成者。據丈夫男根有志氣者。言扇搋等成就者。據非丈夫男根無志氣者 又解男根有二。一具足成。謂有勢力能離欲等。二不具足成。謂無勢力不能離欲等。言不成者據初說。言成者據第二說 又解從多分說。雖扇搋不成男根。以半擇.二形成就男根彼言扇搋者同文故來。
等者。等取二形。
命根二者至及能持者。此解命根於二增上。一由命根故於眾同分能令續前。二由命故於眾同分能持不斷。能續望前。能持據現。
意根二者至皆自在隨行者。此解意根於二增上。一能續後有中增上。謂中有未心。與愛等俱能續生有故。名能續後有 健達縛。健達名香。縛名為尋。尋香食故。或名為食。由食香故。即中有名也。二自在隨行中增上。引經釋雲心能導世間是自在義。謂能導引一切世間故名自在。心能遍攝受是隨行義。謂心能遍攝受諸法故名隨行 又解心能導世間是隨行義。心能遍攝受是自在義 又解兩句皆通自在.隨行。有勢力故名為自在。隨境而轉名曰隨行。
樂等五受至隨生長故者。釋第三.第四句。五受於染增上。貪等隨眠所隨順.增長故。或於相應。或於所緣。隨順.增長。雖此五受亦通於善。於染用勝言染增上。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根於淨增上可知。
有餘師說至傳說如此者。敘異師說。樂等五受不但於染增上。於淨亦為增上。如契經說由安樂故心便得定。由厭苦故引涅槃樂。信有欣求出離六謂六境。喜.憂.捨三緣六境故。出離謂涅槃。善喜.憂.捨與出離為依名出離依。故下論雲。出離依者謂諸善受 上來釋根增上。毘婆沙師傳說如此。
有餘師說至眼等成根者。此下第二敘異師。有餘識見等家作如是說。能導養身非眼等用。是識增上。識了避險。受段食故。見色等用亦非異識。故不共事非眼等根別增上用。此即破前師導養身.不共事。所以此中不破莊嚴身者。前第一卷已破雲。若本來爾誰言丑陋。或前文雲若為嚴身及起說用。但須依處何用二根。所以不破。發識等者識見家亦許故不別破。
若爾云何者。徵。
頌曰至涅槃等增上者。頌答。
論曰至各立為根者。五識各緣自境名各別境識。意識遍緣一切名為一切境識。亦名自境。六根能生六識。有增上用故立為根。
豈不色等至應立為根者難。以境例根。
境於識中至於法亦爾者。釋。夫增上用最勝自在。眼於所發了色識中最勝自在。一於了眾色為通因故。謂一眼根能與了別眾色諸識為通因故。二識隨眼根有明昧故。謂根強識明。根弱識昧故名增上。為通因故名最勝。有明昧故名自在。或有明昧故名最勝。為通因故名自在。或通因.明昧俱名最勝自在。色即不然。二相違故。一非通因謂青等色但能生青等識不能生黃等識。二非隨色境有明昧故。謂不隨境有強弱故識有明昧。或有境弱識強。如觀青色。或有境強識弱。如觀日等。由二相違故不立根。乃至意根於法亦爾。
從身復立至於二性增上者。釋第三.第四句。女身形類尫弱。音聲細少。作縫衣等業。志樂脂粉等。男身形類麁大。音聲雄朗。作書寫等業。志樂弓.馬等。二性不同由女.男根。故女.男根於二性增上。餘文可知。
於眾同分至各能為根者。釋第二頌。由有命根故同分得住。故於眾同分命有增上用。由五受故。起諸煩惱故。於雜染中五受有增上用。引證可知。經約三受不言憂.喜。以苦攝憂。以樂攝喜。信等五根於清淨中有增上用。由此信等善根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生。餘文可知。
三無漏根至能般涅槃故者。釋第三頌。解三無漏根。初引第二故於已知有增上用。第二引第三故於具知有增上用。第三能證涅槃故於涅槃有增上用。心無煩惱方得涅槃。非心未解脫煩惱能般涅槃故。言後後者。第二根是初根後道。第三根是第二根後道故言後後道。第三根於涅槃有增上。
等言為顯復有異門者。別釋等字。
云何異門者。徵。
謂見所斷至解脫喜樂故者。答。於見惑滅中。未知根有增上用。於修惑滅中已知根有增上用。於現在世受用法樂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具知而能領受解脫身中諸喜樂故。
若增上故至有增上用故者。此下第二明根廢立 就中。一述自宗。二敘異說 此下述自宗。將明問起 就問中。一約自宗為問。二約數論為問。此即約自宗為問。
十二緣起中無明等因。於行等果。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立為根。
又語具等至有增上故者。此約數論為問。數論宗立二十五諦義。言二十五諦者。一我彼計常。我以思為體。性但是受者而非作者。餘二十四諦是我所。是我之所受用。二自性以薩埵.剌闍.答摩為體。亦名樂.苦.癡。亦名憂.喜.暗。此三猶如我之臣佐。我若欲得受用境時。即為我變。未變之時各住自性故名自性。三從自性生大。謂我思量欲得受用諸境界時。三法即知動轉之時。其體大故名之為大。四從大生我執。謂緣彼我故名我執五從我執生五唯量。謂色.聲.香.味.觸足前為九。六從五唯量生五大。謂地.水.火.風.空。足前為十四。謂色能生火以火赤色故。聲能生空以空中有聲故。香能生地以地中多香故。味能生水以水中多味故。觸能生風以風能觸身故。七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大便處.小便處.語具。語具即是肉舌。足前為二十五。謂火能生眼還能見色。空能生耳還能聞聲。地能生鼻還能嗅香。水能生舌還能甞味。風能生身還能覺觸。五大並能生意.手.足.大便處.小便處.語具。彼計肉心名意彼宗所執諸法是常。如轉變金成環玔等。金色不改環等相異。若我欲得受用境時從自性生大。從大生我執。從我執生五唯量。從五唯量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若我不受用境時。從十一根卻入五大。從五大卻入五唯量。從五唯量卻入我執。從我執卻入大。從大卻入自性。今約彼宗十一根中五作業根。為難。語具謂肉舌於語有增上。手於執增上。足於行增上。大便處於棄捨便穢增上。小便處於淫欲樂事增上。此等竝增上。應立為根。
如是等事至增上用故者。述自宗答。即說一切有部。此內六處共成有情是有情本。是心所依。皆有根義。即此六根相差別者由女.男根。復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此六根成雜染由五受根。此六根能為清淨無漏資糧由信等五。此六根成清淨無漏由後三根 有差別者。別住二種皆攝六根。雜染.資糧及淨。唯在於意 又解從此相差別已下五種.皆此於心 或此有情。由此六種建立諸根事皆究竟。彼無明等.語具等。無有此中增上用故不應立根。
復有餘師至立二十二根者。此下第二敘異說。是識見等家立根相 言流轉還滅者。正理雲。生死相續是流轉義。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根畢竟斷滅。又婆沙一百雲。流轉者謂更受生。還滅者趣涅槃。
流轉所依至前十四根者。於流轉位約四義立前十四根。三界生死以識為主。識起必以六根為依。此六根生由女.男根。此六根住復由命根。六根受用境界復由五受。因彼五受六根領彼境界故。受用境界名為領納。不同於受。
還滅位中至經立次第者。於還滅位即約四義立後八根。正理論意約涅槃得明。故正理第九雲。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此得所依謂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長最勝因故。初無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無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長時相續起故。後無漏根令得受用現法樂住。彼所顯故(已上論文) 謂還滅得所依謂信等五。由初無漏故涅槃得生。由次無漏故涅槃得住。由後無漏故涅槃得受用現法樂住。根量由此四義建立。無減無增。即由此流轉.還滅四義因緣。經立二十二根次第前後。
不應語具至語方成故者。此下別破。此破語具。不應語具於語為根。此語待習學差別語等方成故。故知語具望語非有增上。若語具於語能為增上。初生有舌應即能言。
手足不應至建立為根者。此破手.足。手於執。足於行。此執與行。離手.足外無異性故。謂即手.足從此至彼名異處。舉.下.屈.申名異相。由此差別生時名執名行。離手.足外無別執行 又離手.足亦有執行猶如蛇等諸腹行類。雖無有足而亦能行。雖無有手亦能執縛 是故手.足不可於彼執.行建立為根。若固執者亦有由腹。應立腹根。
出大便處至引令出故者。此破大便處。出大便處於能棄捨便穢等事不應立根。重物在空性不停住。若內若外遍墮落故。非由其處。若固執者。亦由空墮應立空根。身中不淨。又由風力引令出故非關其處。若固執者。亦由風引出應立風根。
出小便處至起此樂故者。此破小便處出小便處於生淫欲樂事。不應立根。即女.男根能起此樂。何須計處別立為根。
又諸喉齒至不應立根者。引例反破。如喉於吞。齒於嚼。眼瞼於開.閉。支節於屈.申。各有力用。皆應立根。或一切因。於一切自所作果各有力用。皆應立根。彼喉.齒等雖有力用。非增上故不立根者。此語具等亦非增上不應立根。由此亦通無明等難 或於等中亦攝無明等故 問如二十二根。若約七十五法等出體。但有十三。男.女二根即身根故。五受總是受攝。三無漏根即九根故。言十三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念.定.慧.受.信.精進.命。何故七十五法中。唯立十三為根。餘不立耶 解雲略依婆沙等廢立 第一色十一中。五根唯內亦唯所依。故立為根。色等不爾。故不立根。男.女立根即身根故 第二心法是內亦是所依。通三性心竝有增上。故立為根 第三心所有法中。但立念.定.慧.受.信.精進為根。餘不立者。若順淨偏勝即立為根 大地法中念.定.慧.受立根。餘不立者。念.定.慧三順淨偏勝故立為根。作意雖偏順淨初勝後劣故不立為根。勝解雖偏順淨無學位強立解脫蘊。學位即劣故不立根 問定亦定強散劣。何故立根。答定於散位專注亦強。想.思.觸.欲順染偏勝故不立根。受雖通順染.淨俱勝。且據善邊簡法立根。所以得知通順染.淨者。故婆沙雲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故於大地法中四立為根。餘六不立 大善地法中信勤立根餘不立者。信為諸善根本。無有善品離信而成。精進普能策發眾善。無有善品離精進成。此二順淨偏勝立根 慚.愧二種雖能對治遍不善心一向黑品自性不善。得名為自及自性善。然於生長諸善法中。無別勝能故無根義 無貪.無瞋。雖彼所治與六識俱。通五所斷。是隨眠性。能發麁重身.語惡業。與斷善根作勝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無貪等三能對治彼。及起諸散善業。得名善根。然信等立根通望生長一切善法故。無貪等於此非根。根義別故 輕安.捨.不放逸.不害以所對治四隨煩惱。三唯遍染心。一為惡尋伴惱亂菩薩障取菩提。雖善法中立彼能治。然於生長諸清淨法無勝所作。故不立根。欣.厭二種散強。定劣。非兩位勝。又非竝起。故不立根 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及地外貪.嗔.慢.疑皆非順淨。其性下劣無根相故。不立為根 問若爾染污受應不立根 答受於染品勢用增上故立為根。煩惱不爾。以依諸受生煩惱故。
問若爾想應立根。亦能生煩惱故 答想雖能生煩惱。而不及受勝。由此義故亦不說在緣起支中。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煩惱唯於染品隨順而不順善。故不立根。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非如守門獄卒雖有威勐苦切於人。而極鄙惡可厭賤故貴勝離之。
惡作.睡眠.尋.伺.及怖不立根者。怖染無記不通於善。惡作.睡眠雖亦通善性。唯散非定。尋.伺雖通定.散不通諸地。竝順善非勝。故不立根 問若爾苦.樂.憂.喜不通諸地。應不立根 答總而言之。受遍諸地以捨受通諸地故。彼依種類故竝立根。又受皆有生長增上。怖等不爾 問道支中立尋。靜慮支中立尋.伺。豈非生長有增勝耶 答此於定慧有策持力故立為支。非於生長有增上用。是故非根 第四心不相應行中唯是命立根。餘不立者。命具三義故立為根。一唯有情。二唯異熟。三遍任持 四相三義皆無。無想異熟雖有前二。無遍任持。眾同分雖有初.後非唯異熟。通等流故。二無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雖有初義闕後二義。故皆非根 第五無為非根者。根滅盡處名為無為。又無生用故不立根。且隨意樂略釋如上。廣如婆沙。
此中眠等至故今應釋者。此下第三明根體性生起頌文 此中眼等六根如前界品蘊.界.處中說。男.女二根如此品初說。命根至後不相應中辨。信等五根至心所法中辨。此十四根前說.後說故此不明。餘根未明故今應釋。
頌曰至依九立三根者。頌文略釋。
論曰至名曰憂根者。釋初五句。身有二義。若言六受身身則是體。若言身受心受。身即是色聚。色聚名身。此中言身色聚名身即諸色根。依身起故名為身受。從依為名。餘文易了 問三定極悅心與樂相應亦可地獄極不悅心與苦相應 解雲極悅無分別可與樂相應。極損有分別非與苦相應。若依大乘地獄意識亦苦相應。
中謂非悅至名為捨根者。釋第六句中捨。
如是捨根至為是心受者。問。
應言通二者。答。釋二。
何因此二總立一根者。問。何因此身.心二總立一捨根。
此受在身心至故總立根者。答。釋無別。此捨受在身.心同無分別故不別立。苦.樂有異是故別立 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名憂名喜 三定心樂雖不分別。從多分別故言多分別生 在身苦.樂無分別生。隨境力起名苦名樂 阿羅漢等等前三果。隨其所應起彼五受。亦如是生。此即舉聖同凡。
故此苦.樂立根身.心各別。捨無分別任運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 又苦在身.心為損各異。樂在身.心為益各異。故別立根。捨無異相故總立一。
意樂喜捨至立具知根者。釋後兩句。三無漏根九根為體。三道建立。如文可知。
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者。問立名因。
謂在見道至未知當知者。答。就中。一約三道以明。二別釋根。此即約見道立未知當知。知者是智。謂在見道十五剎那。八忍.七智。於上.下八諦。皆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行者名未知當知 問八忍非智可言未知當知。七智正知諦理何故亦名未知當知 解雲七智望緣自諦義邊雖名正智。今望八諦作法。以知八諦猶未週遍知諦未盡。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
若在修道至名為已知者。約修道立已知。若在修道。於上下八諦無未曾知當知。以知八諦皆週遍故。但為斷除餘隨眠故。即於彼諦複數數了知。是故說彼行者名為已知。修道初念道類智時。於上界道。爾時正知。雖如七智。而名已知者。已後無量無邊諸智。皆與前別。以少從多。總名已知。故婆沙一百四十三雲。問第十六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凌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於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已上論文) 問道類智至第二念為所緣境。爾時正知。何故名已知耶 解雲約諦作法。不約剎那。以少從多名為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塵不可說言塵等未度。又解道類忍。智眷屬故亦名為知 問道類忍後。道類智創緣。如何名已知 解雲約諦作法。不約剎那。以少從多總名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塵。據此義邊七智亦名已知。知諦未盡。中間起故。不名已知。
在無學道至乃至廣說者。約無學道立具知根。謂修道中猶有煩惱。於四諦理未能作知己已知之解。在無學道由無惑故。能於諦境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為知。此釋知義。有成就此知者名為具知。約成就釋具 或數數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約習釋具。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具知。我遍知苦是盡智。不復遍知是無生智。我已斷集是盡智。不復斷集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不復證滅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不復修道是無生智。故言乃至廣說。
彼所有根至當知根等者。此別釋根。彼未知當知行者等所有根。名未知當知根等。未知當知等之根依主釋。正理論意。未知當知等即根持業釋。各據一義又正理第九雲。如是根名雖二十二。而諸根體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攝故。三無漏根九根攝故。
如是已釋至有漏無漏者。此下第四諸門分別。總有六門。此即是初有漏無漏門。色蘊攝故名為有色。意等九根三無漏攝。是無漏。餘名有漏。餘文可知。
有餘師說至外異生品者。敘化地部計。即是毘婆沙婆提。此雲分別論師。計信等唯無漏。故世尊說。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阿羅漢。乃至。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預流向。作是語已復作是言。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以此故知。信等唯是無漏。
此非誠證至說此言故者。論主破。經言異生無信等者。依無漏根故說言無。
云何知然者。餘師徵。
先依無漏至說此言故者。釋。以契經中。先依無漏信等五根。建立四果.四向諸聖位差別已。說此言故。若全無此無漏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非攝有漏。
或諸異生至外異生品者。又通。經云外異生者。是斷善根人。據彼言無。
又契經說至亦通有漏者。又引經證信等有漏。謂佛將欲轉法輪時。先以佛眼遍觀世界。有情處在世間。初生。後長。有上.中.下信等諸根差別。是佛猶未轉法輪時。觀有情有信等別應可度脫。故知。信等亦通有漏。若佛未轉法輪。世間已有無漏根者。如來出世則為唐捐。
又世尊說至通有漏無漏者。又引經證信等有漏 是集。謂招集生死即是苦因 是沒。謂是沉淪沒溺之處 是味。謂是愛味處 是過患。謂是過患處 是出離。謂應可出離。集等皆是有漏異名 又解能如實知。是能觀智。即是道諦。
集.沒.味是集諦 過患。是苦諦 或集是集諦。沒.味.過患是苦諦 或沒.味通苦.集。出離是滅諦 魔。謂他化自在天魔 梵謂梵王 等等取已上諸天 又世尊說。我若於此信等五根。未如實知是集.沒等。未能超此天.人世間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廣說 非無漏法可作如是集.沒.味等品類觀察。故知信等通二種。
如是已說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二是異熟非異熟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定是異熟者。釋初句。二十二根中。唯一命根決定異熟。
若如是者至誰之異熟者。問。若唯異熟。阿羅漢留命或經百年或千年等。皆由現在佈施衣等。引壽續前。應非異熟。如是命根。誰之異熟。而言唯命定異熟。
如本論說至壽異熟果者。就答中。一依宗正答。二敘異說。此下依宗正答 就中有二。此即初師舉本論答。如本論說。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文有六。一人勝。謂阿羅漢。即聲聞極果簡異學人。二解脫勝。成就神通顯俱解脫。簡慧解脫。三修習勝。得心自在。顯不動性。簡時解脫。四福田勝。若於僧眾。若於別人。僧眾謂四人已上。別人謂初從慈定。無諍定。滅盡定。見道。修道。起者。以諸活命緣衣缽針筒等物。隨分佈施。佈施謂正行施業。簡異劣田。五依止勝。施已發願。或願得自在入邊際定。或願此招異熟果。即入第四邊際靜慮。諸定上品名邊際。止.觀均等中。此勢用最勝故入此定。簡異餘定及不發願。六轉業勝。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恐不能感故出定已覆審定之。作是願已。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簡不轉業 此家意說。以佈施時無貪相應思。正能感現異熟命根。以邊際定等為緣。能轉富業令感壽果。此即現業感現命果 問同分亦現感不。命與同分誰總。誰別 第一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由有總.別不同。現.非現異故。即同分長。命根短者可延。若同分亦短者命不可延。此論既言轉招壽果。以此故知現容感命。又下論雲。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彼文既不言命根。故知現業不感同分容感命根。又下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又云。此一生言顯一同分。又云。亦無一生多業所引。勿眾同分分分差別。雖彼一業引一同分。而彼圓滿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彼文既不言命。明知同分是總非別。命別非總。又婆沙一百一十四解四業有三說。一雲生.後二業感眾同分及滿。現及不定感滿非眾同分。二雲三感眾同分及滿除現。現能感滿非眾同分。三雲四能感眾同分及滿 婆沙既對滿說眾同分不言命根。故知同分總。命根是別。婆沙雖無評家且以第二師為正。以餘論文於四業中皆不說現感同分故 問若命根是別。何故婆沙三十一雲。復次命根.眾同分是牽引果 解雲引業非唯感總同分。亦能兼感別命根故 又問若命別何故。婆沙廢立二十二根中。說命.同分名遍任持 解雲。任持有二。同分是總.遍任持。命是別遍任持 第二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雲差別者俱容現感。雖俱容現感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長同分短者。同分亦容現感。故婆沙解四業中第三師云。四業能感眾同分及滿 彼論既無評家。且以此師為正。故知現業容感同分。言現容感。此據延壽別勝緣說。然諸論文於延壽中不言同分者。依問答故。以問命根不問同分。故答命根不言同分。婆沙四業中第二師。及諸論。不雲現感同分者。據常途說 第三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俱容現感同第二解。雲差別者。雖總.別不同由彼俱容現業感故。長即齊長。短即齊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第四解雲。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同第一解。雲差別者。二俱是總雖俱是總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根短者。命容現業感。同分非現感。故婆沙雲。命根.同分是牽引果。又婆沙廢立二十二根中說命同分名遍任持。以此故知。命亦總。婆沙四業中對滿說眾同分。不言命者且舉一邊。以此命根必定有故 第五解雲。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雲差別者。雖俱是總俱容現感。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根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長同分短者唯延同分 第六解雲。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雲差別者。既俱容現感。又同是總。長即齊長。短即齊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雖作六解初解稍勝。非但多順論文亦於理為善 又空法師云。命根.同分.及五色根皆是總報。此解不然。五根是總無文說故 復有欲令至引取受用者。此即第二師。引取宿業殘壽異熟。殘業雖多取強勝者。或取近者。或取數習者。若據此說命非現感。餘文可知。
問豈不一業能感多生。復有一生多業感過 解雲若據常途。一業感一生。一生一業感。若據別緣。一業感多生。多業感一生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 若依正理第九有三說。兩說同此論。更有一說雲。有餘師說。彼由邊際定力。引取前生順不定受業所感壽命。令現受用 問雖無一業引多生。而有一生多業感 解雲。若據別緣許亦無失。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四說。三說同前。更一說雲。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富果。祈壽果故 問此說還有一生多業感 解雲若據別緣許亦無失。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 問上來四說何者為正 解雲此論.正理.及與婆沙。既無立.破。誰敢輒定 又問於四說中。初說現感可須佈施。後三說壽有別業感。何勞佈施 解雲佈施雖非能正感彼壽。然為勝緣。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如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促壽行施准此應釋。
云何苾芻至富異熟果者。因解延壽義便兼明促壽。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五說。故彼論雲。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即轉能招富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壽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壽果。祈富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壽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麁果。今由佈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促時妙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引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俱舍同初說)。
尊者妙音至或捨壽行者。此下第二敘二異說。此即初師不正義也。彼阿羅漢。由邊際定力。引色界四大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其二類。一順壽行。二違壽行。若起順者令身增益能留壽行。若起違者令身散壞能捨壽行 問所延壽行是異熟不 解雲此是等流。別有一類等流命根。由定力故以身為依。非言業感。明非異熟。若非異熟。有違宗過。若言即身。同經部假。此則自宗不正義也 又解是異熟。妙音意說。所引命根雖現業感。或宿殘業感。或不定業感。要由起彼色界大種。扶持此身隨順壽行壽方得延。若作斯解亦不違宗。
應如是說至皆是異熟者。此即第二敘經部說。論主意明經部。故言應如是說。若延壽時。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得宿業所生異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得定力所起長養諸根大種住時勢分。經部師說。諸根大種住時勢分不斷義邊。假立命根。長養勢分假建立者。由定力故非是異熟。是等流 又解是長養。既異熟上假建立者是異熟。明知長養上假建立者。亦名長養。前解為勝 所餘一切異熟勢分假建立者。皆是異熟。若促壽時者但轉宿業諸根大種令不現前。不引定力諸根大種。正理破雲。且不應執是長養性。彼能防守異熟果故。所防異熟已轉盡故。不應異熟相續斷已獨有長養 俱舍師救雲。有異熟處必有長養。自有長養處而無異熟。如無眼者 修得天眼。正理前文自作是說。如何至後復更生疑。
因論生論至留多壽行者。問。
謂為利益至二種堪能者。答。一為利益安樂他故。二為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壽行將盡。觀他無此二種堪能故留壽行。
復何因緣捨多壽行者。問。
彼阿羅漢至猶如捨眾病者答。彼阿羅漢。自觀住世於他利益安樂事少。又見聖教有人住持。或為病等苦逼自身 言病等者等取營事等四。故婆沙六十雲。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云何為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鬪諍。四喜涉長途。五身恆多病 引此頌意。明阿羅漢捨壽 梵行。謂持戒 聖道。謂無漏聖道。
此中應知至留捨壽行者。問處及人。
謂三洲人至無煩惱故者。答。三洲簡北洲等。就三洲中取女.男相續。簡扇搋等。就女.男中取不時解脫。簡時解脫。就不時解脫中取得邊際定。簡不得者。諸阿羅漢。簡異學人。由彼身中一有自在定。顯是利根。二無煩惱故顯諸惑盡。
經說世尊至命壽何別者。依經起問。
有言無別至名為命行者。答中有三。初解無別。壽釋命故。第二師解。先世業果名壽行。現在佈施業果名命行。第三師解。由此命根。令眾同分一期住為壽行。由此命根。令眾同分暫時延住。名為命行。
多言為顯至不應言行者。別解多言。亦有三解。第一解雲。此顯命壽留捨多念。非一剎那有留捨義。故婆沙雲。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 第二.說一切有部師解。有說。此多言為遮正量部。彼計有一命壽實體。經多時住。初起名生。終盡名滅。中間名住異。多言為顯留捨多念命行壽行。念念體別非一命壽經多時住 第三經部師。破說一切有部實命壽體有。經部師說。此多言為顯無一實命壽體。但於五蘊眾多行上。假立如是命.壽二名。故說多行。若謂不然。不應言行。但可應言留多命捨多壽。以此行是有為通名非唯命壽。
世尊何故至留多命行者。因解阿羅漢延.捨。復問世尊。
為顯於死至即便能住者。論主解。為顯於死得自在故。捨多壽行。或捨四十年。或捨二十年。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一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云。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 正理三十二同婆沙後師。為顯於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減者。越此更無所化事故。所以不增。減此利生不究竟故。所以不減。故世尊最後說法。度蘇跋陀羅。此雲善賢。又為成立世尊先自稱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於定自在延.促任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心所期則便能住。
毘婆沙師至煩惱魔故者。第二解佛留.捨。蘊魔意欲留連行者。多時住世相續不斷。死魔意故催促行者。令不住世速歸無常。如來捨壽顯伏蘊魔。復留三月顯伏死魔。世尊先於菩提樹下。已伏天魔.煩惱魔故。留.捨正顯伏蘊.死魔。義便兼顯伏天.煩惱。總明如來伏四魔也 又解若不延.促唯破二魔。顯佛世尊具破四魔故令延.促。
傍論已竟至是有記故者。憂善.不善。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此八唯善。皆非異熟。是有記故。
餘皆通二至餘皆異熟者。餘十二根皆通二類。七有色根若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四受即是苦.樂.喜.捨。意及四受。若善.染污非異熟。言威儀路.工巧處者。此舉所依顯能依也。名如下釋。意及捨受。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 問何故不通苦.樂.喜根。
答婆沙一百四十四。解苦根通三性中雲。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苦根。此復云何。謂異熟生(已上論文) 婆沙苦根。四無記中但云異熟不雲餘三。明知苦根不通威儀.工巧。苦根既不通威儀.工巧。准知樂根亦不通彼。喜根有二。一者分別。二者任運。若分別強者。唯同憂根不通無記。若任運者。四無記中唯是異熟。不通餘三。以此准知。但是威儀.工巧處心。唯是捨根不通苦.樂.喜根 又解意及喜.捨。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憂強分別可唯善.惡。喜通無記。有非過強復唯意地。故知喜亦通威儀.工巧。但不通苦.樂。苦.樂五識不能發業。第三定樂雖在意地。非尋.伺俱。亦非發業 又解意.苦.樂.喜.捨。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若據起威儀.工巧心。六識之中唯意識。四受之中唯喜.捨。不通苦.樂。以苦.樂受不能發業。如前釋。若據威儀路加行心.緣威儀路心。亦通四識。似威儀路心亦通五識。若據工巧處加行心.緣工巧處心。似工巧處心。亦通五識。故言威儀.工巧亦通苦樂 問何故婆沙苦根但言異熟。不言威儀.工巧解雲。婆沙據起威儀.工巧心說故。不雲苦根通威儀.工巧。今據加行.緣.似故亦說通。言加行.緣.似者。若四識是威儀路加行名威儀路加行心。或緣威儀路名緣威儀路心。若五識泛緣外境名似威儀路心。又如二定已上汎爾起下三識。隨其所應加行.緣.似名威儀路心。身生上地不得起下善.染污心。異熟生心異地不起。汎借起者復非通果。上地復無工巧又非意地非是能起威儀路心。不是加行.緣.似威儀路心。更是何心。若五識是工巧處加行名工巧處心。或緣工巧處名緣工巧處心。若汎爾緣外境名似工巧處心。言能變化者。意及捨受若能變化非異熟。不通苦.樂.喜根 問苦唯五識可言不通。樂.喜亦通意地。何故不說 解雲諸論解十八意近行中皆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捨法近行。謂通果心俱(已上論文) 以此故知。不通喜.樂 又解意.喜.樂.捨。若能變化非異熟。但非苦根。唯五識故 問若通喜.樂。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 解雲捨是中庸。起時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樂非是中庸。起時稍難。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捨不言喜.樂。以實餘時亦有成就 或可。此文應言通果。而言能變化者。且舉通果心中一分。如解非得言異生性。通果有二。一在意地如變化心。二在五識如眼.耳通 問能變化心與受相應。可如前釋。未審。二通何受相應。為樂。為捨。若云樂相應者。異生生第四定起下二通。應成下樂。若成下樂即違論文。故下論雲。樂根異生生第四定及無色界。定不成就(已上論文) 如何得與樂相應耶 若言捨相應者。論說五通依四根本定。又準正理婆沙。根本地中無有捨受(引文如下) 如何得與捨相應耶 解雲。二通但與捨根相應 問前難善通。後難云何 解雲。論說二通依根本定者。意說二通依本定得。非即是彼根本地攝。如欲化心依本定得。非本定收。二通亦爾。或據二通無間道說。或據二通所依根說言依本定。亦無有失。若要執文即為定者。論說五通依四靜慮。二通應亦上三定收 又解二通樂.捨相應 問前之二難云何釋通 解雲捨根雖非根本地攝。依根本得如前通釋。身生上地起下二通。但捨非樂。捨是中庸起時稍易故。生上起下。樂非中庸起時稍難。故生上不起下。又如異生生第四定。汎爾起下三識但起捨根不起樂根。二通亦爾。故與彼文皆不相違 又空法師亦說二通樂.捨相應 言隨其所應者。三無記心。受相應異故言隨應。非是異熟。餘皆異熟。
若說憂根至順捨受業者。問。經言順憂受業。明知憂是異熟。
依受相應至說名順樂受觸者。答。經言順憂受業。約相應中順非據前後。如順樂受觸。
若爾順喜至一經說故者難若爾。順喜受業.順捨受業。亦應如是。由彼憂根相應中順非是異熟。以與憂根一經說故。
隨汝所欲至理皆無失者。通隨汝所欲於我無違。喜.捨二受或約異熟明.順。或約相應明順。理皆無失。
無逃難處至憂非異熟者。復難無逃難處作此通經。理實何因憂非異熟。
以憂分別至異熟不爾者。復以理通。以憂分別差別所生。若止息時。亦分別而息。故言止息亦然。言差別者。眾多不如意事名為差別。憂根緣此差別所生。
若爾喜根至生及息故者。復難。若爾喜根應非異熟。亦由分別生。亦由分別息。
若許憂根至應名果已熟者。返徵前難。若許憂根是異熟者。造五無間業已。因即生憂。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
亦應如是至果已熟者。復返例喜。難意可知。
毘婆沙師至故非異熟者。毘婆沙師。復為好解咸作是說。已離欲者無憂根故。以彼憂根離欲捨故。異熟不然非離欲捨故。說憂根非是異熟。
若爾應說至何相知有者。復難。若爾。應說離欲有情。於欲界中異熟喜根何相知有。
隨彼有相至定非異熟者。復通。謂善喜根。此離欲位容有故。言隨彼有相。此無記異熟喜。應類非無。故言此相亦然。於此離欲位中。憂。一切種若善.若染。無容有故。皆不現行。已離欲者無憂愁故。所以不行。由此准知定非異熟。
眼等八根至善業引故者。此即約趣明善.惡異熟。八根謂七色根.命根。善趣謂天.人。惡趣謂三惡趣。眼等八根善趣是善異熟。惡趣是惡異熟。意根於善趣中。若與喜.樂.捨相應是善異熟。若與苦根相應是惡異熟。於惡趣中若在傍生.鬼趣。如善趣說是俱異熟。若在地獄唯苦相應是惡異熟。無善異熟。據總相說故言惡趣通二。喜.樂.捨根隨人.天.傍生.鬼趣。是善異熟。唯善感故。地獄中無善業果故 問喜.樂善感相顯可知。捨是中庸。何故不通善.惡業感耶 解雲捨行微細順於善故。故唯善感。又業品中。問感捨受業雲。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 又云惡唯感苦受。由此故知。捨唯善感。苦根隨在人.天善趣.及三惡趣是惡異熟。非可愛果故 於善趣下通伏難。伏難雲。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異熟者。善趣二形云何是善。今牒通雲。於善趣中有二形者。唯二根所依處所。是不善業招。非感根體。以彼二根身根攝故。善趣色根善業引故。
如是已說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三有異熟.無異熟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定有異熟者。釋第一句。如次前文所諍憂根。定有異熟。一依唯義。二依越義。頌說定聲。唯即唯有異熟。越即復具二義。一憂非無記。強思起故是善。不善。以無記法劣思起故。二亦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二義。於二十二根中。越次先說憂根定有異熟。
眼等前八至無異熟者。釋下三句。文顯可知。
如是已說至唯無記性者。此即第四三性門。二十二根先後次第信等八根數雖居後。乘次前文明信等五文勢便故。故今先說信等八根是善。三無漏根前雖非後。從多分說義便竝乘 又解乘前先問善。是故先說所以憂根不通無記者。強思起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四。解憂非無記雲。憂根且非有覆無記。由與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故。所以者何。行相異故。彼二見歡行相轉。憂根慼行相轉。互相違法不相應故。憂根亦非無覆無記。非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所攝故。問何故憂根非威儀路所攝。答憂根分別轉。威儀路無分別轉。若威儀路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威儀。如佛世尊或如馬勝。即分別時便應已住如是威儀。然威儀路無此分別。故威儀路無有憂根。問何故憂根非工巧處。答憂根分別轉。工巧處無分別轉。若工巧處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工巧。如佛世尊或如妙業天子。即分別時。已應成辨如是工巧。然工巧處無此分別。故工巧處無有憂根。問何故憂根非異熟生。答憂根分別轉。異熟生無分別轉。若異熟生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受如是異熟。如佛世尊或轉輪聖王。即分別時便應現受如是異熟。然異熟生無此分別。故異熟生無有憂根(廣如彼釋) 意及餘四受一一通三性。七色.命八唯無記性 問受.念.定.慧俱大地法。皆通三性。何故分別二十二根中。受通三性。非念.定.慧 解雲三性受皆有勝用故。受通三性。唯善念.定.慧有別勝用。不善.無記念.定.慧無別勝用。故三唯善 又解善受於淨品有勝用。不善受於染品有勝用。無記受通於染淨有勝用。所以受通三性。故前文言。有餘師說。樂等於淨亦為增上。善念.定.慧於淨用勝。不善.無記無別勝用。故三唯善 又解通三性受於染污品皆有勝用故。受通三性所順雖復唯染。能順之受乃通三性。故。前文言樂等五受。於染增上。善念.定.慧唯於淨品有勝作用。故三唯善。不善.無記念.定.慧三。於淨品非勝故。此三種不通不善.無記。染法易起。故三性受皆能順染。淨法難起。故染.無記念.定.慧三不能順淨。故婆沙雲。問何故受善.染.無記皆立為根。念.定.慧三唯善立根非染.無記。答受於順染品勢用增上。善.染.無記受皆有勢力。順雜染品故竝立根。慧.念.定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唯善慧.念.定順清淨品故立為根。染慧.念.定乃相資助斷清淨品。無記慧等亦於淨品不順。是故皆不立根(已上論文)。
如是已說至並餘色喜樂者。此下第五界系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唯有十九根者。明欲界系。可知。
色界如前至身丑陋故者。此下明色界系。色界已離淫欲法故無男.女根。又由女男根身丑陋故所以彼無。正理破雲。此說不然。陰藏隱密非丑陋故。俱舍師救雲。論主故作此解。欲招後難順己前文。
若爾何故說彼為男者。問若色界無男根者。何故說彼色界為男。
於何處說者。反徵說處。
契經中說至男身為梵者。外答。如契經說。必無有處。必無容有女身為梵。然有處所。然約容有男身為梵。
別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為外通經。謂大梵王.別有欲界中男身所有相貌。無女身形類。故說為男。非有男根。又正理雲。離欲勐利似男用故 無苦根者至惱害事故者。釋色界無憂.苦。身淨妙故非苦依。無不善法故無苦境。由奢摩他潤相續身故非憂依。無惱害事故無憂境。
無色如前至信等五根者。可知。若依經部苦.樂隨身至四定。憂.喜隨心至有頂。彼宗意說有身即有苦.樂。有心即有憂.喜。
如是已說至是所斷故者。此即第六三斷分別門。意.喜.樂.捨若見惑相應是見所斷。餘有漏是修所斷。若是無漏非所斷 憂根若見惑相應是見所斷。餘有漏是修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七色命.苦唯修所斷。七色.命根不染污故。苦根非六生故。非見所斷。皆有漏故唯修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見斷。通有漏故是修所斷。通無漏故是非所斷 最後三根皆無漏故。唯非所斷。非無過法是所斷故。又正理第九雲。豈不聖道亦所斷耶。如契經言應知聖道猶如船筏。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非見.修二道所斷。入無餘依涅槃界位捨故名斷。
已說諸門至幾異熟根者。此下大文第五雜分別。總有六門。此即第一明受生得異熟根。結問可知。地理雲。須問初得異熟根者。遮無染心能續生故(解雲大眾部許無染心受生。如菩薩三時正知。或經部計異熟心受生。初受生得為遮彼說)。
頌曰至色六上唯命者。頌答。
論曰至根漸起故者。舉胎.卵.濕。顯除化生。化生色根無漸起故。由此三生亦非中有。以彼中有化生攝故 初受生位。顯生有初念。既根漸起故唯初得二異熟根。
彼何不得意捨二根者。問。意.捨二根初生必有。彼何不得。
此續生時定染污故者。答。此意.捨二於續生時雖亦必有定染污故。非是異熟。以據異熟為問答故。苦.樂.憂.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雖亦成就。非異熟故此亦不說。意.捨二根成而亦現尚非所說。況苦等九成而不現。理在絕言故不別問。
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者。化生亦攝中有。簡餘三生故言化生。初位謂中.生有初受生位。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故下論雲。必無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餘文可知。應知此中四生初得異熟根者。通據中.生二有初念。是異熟根。體現在前剎那.新成即名為得。非先不成方名為得。與前解得義稍不同。七色.命根於中.生有初受生位隨應而得。意及五受信等五根。於中.生有初生位。雖亦有得。非異熟故不名為得。故婆沙一百四十七雲。問餘無色根爾時亦得。謂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有說爾時一切得者此中即說。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說。謂上地沒生下地時。雖得彼根。若自地沒還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說。有說此中但問初得業所生者。初受生位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業生。故此不說。後位所得雖業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說(已上論文)。
豈有二形受化生者者。問。化生應勝福感。豈有二形受化生耶。
惡趣容有二形化生者。答。亦有惡業。能感惡趣二形化生。
說欲界中至唯命非餘者。釋第四句。便釋欲.色界名。欲界欲勝故但言欲。色界色勝故但言色。契經亦言八解脫中滅定解脫最極寂靜。過色.無色解脫。言寂靜過。不言出過三界。不系言過。經既言色。明知色勝。餘文同文故來。定勝顯因。生勝顯果。餘文可知。
說異熟根至漸四善增五者。此下第二約死位滅根多少 滅之言捨 最後死位體現在前。滅入過去。令不現前。故名為捨。非將不成說之為捨。如善心死還生自地。及染心死生自下地。雖成善染亦名捨故。應知。此中於命終位所有三性心。但滅入過去即名為捨。非論後位成與不成 問何故受生唯約異熟。命終通據三性 解雲有情發願多欣前果。故初受生唯約異熟。死時任運不欲作意別捨諸根。故通三性。
論曰至而命終者者。此約三界染.無記心命終捨根多少。文顯可知 若在三界至如理應知者。此約三界善心命終捨根多少。無色三根加至八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中間多少如理應知者。謂色八加至十三。欲十加至十五。九加至十四。八加至十三也。
分別根中至依一容有說者。此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正理雲雖沙門果非根亦得。此辨根故但問諸根。
論曰至在中間故者。釋邊。釋中。可知。
初預流果至依因性故者。初果及向未至地攝故唯有捨。若據未知根在無間道能斷惑邊。望離系得能為引因性故。引因謂同類因。能引彼離系得起為等流士用果。若據已知根在解脫道。望離系得能為依因性故。依因謂能作因。依者持也。同時能持離系得故。名曰依因。由無間道能引得起。於無為沙門果說能證得。由解脫道與得為依。於無為沙門果說正證得。故二相資證得初果。此中言得。得證故名得故通二道。若據得捨名得。即唯無間道名為得也 又解此中得名亦通成就。無間道得故名得。解脫道成就故名得。應知此中問能證得何沙門果故。今且以離系得答。理實果體亦通有為解脫道也。彼非名證故此不明。此論但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說九根不據轉根。若據轉根由八根得。除未知根。故正理有一解雲。成已知根亦同類因能得預流果。謂轉根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說亦無有過(已上論文)阿羅漢果至依因性故者。此果及向通九地攝。故於三受隨取其一。餘准前釋。
中間二果至九根所得者。釋中間二果。此即總解。
所以者何。徵。
且一來果至由九根得者。此釋一來。有漏名世間道。無漏名出世道。先凡位中。於欲界九品貪。已斷前六品名倍離欲貪。應知此中有一種七。一種八。一種九。
若不還果至此俱有故者。釋不還果。總說雖同一來七.八.九證。而有差別。謂此全離欲貪超越證者。雖九數同。然受有異。若依未至.中間.及第四定用捨根證。若依初定.二定用喜根證。若依第三定用樂根證。故言可隨取一。前一來果超越。依未至定唯一捨根。此即超越用受差別。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於第九解脫道中。不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七根。得。謂意.捨.信等五。若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加喜.受。彼無間道捨受。解脫道喜受。此二受相資得第三果。於離系得引.依二因如前說。引.依雖同非無差別。超越證者如預流說。若次第證者以世間道證者。若望有漏離系得為同類因。若望無漏離系得為能作因。若以出世道證者。望無漏離系得為同類因。若望有漏離系得。為能作因。若依因望離系得皆為能作因也。若依第九解脫中。不入根本依出世道。由八根得。意.捨.信等五根.及已知根。若入根本地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無間.解脫道此已知根俱有故。或此二道俱有已知。應知。不還有一種七。二種八。二種九。故與一來義有差別。若據頌文七.八.九中二。總有二種七。三種八。三種九。以數同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八雲。問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誰即入靜慮。誰不入耶。答有說欣多者入。厭多者不入。有說為求靜慮而離染者入。為求解脫而離染者不入。有說利根者入。鈍根者不入 廣如彼釋 問如超越人證不還果。依未至定。何不無間道捨受相應。解脫道入根本定喜受相應。得不還果。解雲修道容預得異受續起。見道迅疾初出不得異受續起 又解若次第人先未得根本定。欣求心強有能入根本。超越人先得根本。欣求心劣故不能入。
豈不根本至由九根得者。外難。發智本論雲十一得。今言九得。豈不相違。實得第四至定由九根者。通難。實得第四唯用九根。我據此說。本論據數退。容有三受別而得。故說十一。然無一時三受俱起得第四果。是故今說定由九根。各據一義。兩論無違。應知此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說九根三受隨一。不據轉根。若據轉根應說八根三受隨一 問如依未至定取無學果。何不容有無間道捨受相應。解脫道入根本地喜受相應。此二相資得第四果。何不如彼不還果耶 解雲解脫道是盡智。盡智是息求。故不能入 又解次第不還未得本定欣樂能入。將證無學已得根本。情不欣樂故不能入。
於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者。問。於不還中亦容三受得。何不如彼無學說十一根。
以無樂根至極堅牢故者。答。以無第三靜慮樂根證不還果。而於後時得有退義。以樂證果必是超越。夫超越人必無退義。亦無次第人退已由樂復得。以樂依第三定故。夫次第人。無間道依未至定捨受相應。解脫道或未至定捨受相應。或入根本喜受相應。證不還果。必無退已由樂復得故。無一人具用三受故。不可說十一根得。雖超越人或喜.或捨。證不還果。亦無退義。若次第者以喜.捨證則容有退。是則喜.捨不定。樂根即決定不退。故偏說樂。若用樂根得果者。必無複用喜.捨根得。若用喜.捨得者。亦無由樂復得。若據轉根亦容樂得。今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不說彼也。非先離欲界超越證第三果有還退義。此離欲不還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一先以世間道得。二後以出世道得。此顯超越不還不退也。若次第證無二道重得義故容有退。其第四果唯次第得。無超越證義。故容數退。
今應思擇至初無漏十三者。此下第四明成就諸根定量。
論曰至所餘根者者。命.意.捨三隨成就一定成就三。必無有闕成餘根義。以此三根遍於九地。一切有情皆定成故。
除此三根至皆定成就者。明餘十九或成.不成。如上所遮即不成就。於非遮位皆定成就。
若成樂根至第五自根者。此釋樂身及眼等四定成。此中言定成者。約三界.九地通凡及聖該羅總說決定成者。非約一人。思之可知。
若成喜根至樂根喜根者。此釋喜根定成。
第二靜慮至此成何樂根者。問。如生二定未得三定。舍下初定樂未得上第三定善樂。此人成何樂根。
當言成就至餘未得故者。答。未得第三定時。當言成就第三靜慮染污樂根。餘善.無覆無記未得故。
若成苦根至信等五根者。此釋苦.女.男.憂.及信等五定成。思之可知。
若成具知根至及已知根者。釋具知.已知。思之可知。
若成未知根至及未知根者。此釋未知根定成十三。成未知根必在欲界。故身.及苦亦說定成。舊俱舍不說苦根。男.女隨一者。譯家謬矣 問於見道中男.女二根隨成一不。若言成者何故不說。若不成者如何入聖 古德念法師解雲。於見道中男.女二根雖定成一。成男不成女。成女不成男。以不定故不說。復有法師解意同念法師。然引正理第九解極多成十九根中證雲。言一形者。無有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正理既言無有無形入聖。故知男.女定成隨一。諸論說言漸命終位入見道者。據漸捨彼眼等四根。非據男女。復有法師解意。亦同念法師。然引正理第九證雲。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苦.樂.喜.捨.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漸命終位。傳說深心厭生死故能入見道 此師意說。漸命終位捨男.女根。自宗古德傳說。深心厭生死故能入見道。正理稱傳顯己不信。故知男.女定隨成一或漸命終者。據漸捨彼眼等四根非捨男.女。破第一念法師云。若言男.女於見道中不定故不說者。何故婆沙一百五十六雲。若成就女.男二根定成就餘根中雲。定成過去.未來九。三世二。現在四。過.未九者。謂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謂意.一受。現在四者謂男.女.身.命。餘不定如前說。西方師云。應說過.未定成十。謂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一謂意。受名不定。故迦濕彌羅國諸師言。名雖不定而數即定。必有一受現在前。故此中說數不說名。又婆沙雲。若成就未知當知根。定成就三世七。過去.未來三。未來.現在一。現在二。三世七者。謂意.一受.信等五。過.未三者謂三受。未.現一者。謂未知當知。現二者謂身.命 此中二說如前。餘不定如前說。婆沙若成就男.女二根定成就餘根中雲。三世二者。謂意.一受。又成就未知當知根定成就餘根中雲。三世七者。謂意.一受.信等五根。彼論既雲三世定成一受。雖名不定。以數定故標數說之男.女二根於見道中既隨成一。何故不說。念法師若說男.女二根於見道雖定成一。名以不定故不說者。此是西方師義。若必成一者迦濕彌羅國義。說數定故應有十四。然說十三故說非理。良由未見新婆沙也。復有法師助念法師救雲。受通成三世。雖名不定故說。男.女二根。於見道中雖定成一。以不成三世故不說。難雲身.命亦不成三世。何故即說。彼法師解雲。以現在定成故說。又難男.女二根 見道中亦定成就。何故不說。彼師解雲以名不定故不說。難雲若作此解還同念法師。是西方師義。破第二師雲若言男.女定成一。應說有十四。約數定故。若約名不定故不說。還同西方師義。正理言無有無形得聖法者。此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無形者說。或可。正理言中有失。以此論解極多中不雲無形故。此論雲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破第三師云不定如前破。正理稱傳。自是不信本宗之義。非我過也。撿尋婆沙論文全無傳說之語 或可。正理敘古相傳何必不信。既無別破。不可執斯傳字以作指南 今正解雲於見道中。男.女二根或有。或無。若有者隨成就一。若無者。據從下漸捨男.女根說。所以無形能入聖者。漸命終位。深心勐利厭生死故。能入見道。故婆沙一百五十解隨信行極少成十三根。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離欲染漸命終位入見道者。婆沙意說漸命終位捨男女根。無眼等四能入見道。此在不疑。故知漸終意說男.女 或可。婆沙一無漏根言。顯不成餘二無漏根。離欲染言顯不成憂。漸命終位入見道言。顯捨男.女.及眼等四。以此故知。漸捨男.女能入見道 問漸捨男.女得入見道。何故此卷初雲本性損壞扇搋.半擇及二形人亦無律儀得果.離染諸清淨法。解雲彼文既不遮漸捨入見道。何妨無形能入見道。彼言不得入者。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說 問漸死無形得入聖者。亦可漸死無形得受具戒 解雲得受具戒。如入見道心勐利故。言無根不得戒者。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說 又解不得戒以受戒時先問彼言是男子.女人不。既無有根故不得戒。入聖不問故無根得入 又解戒得.不得。若戒師問已後方捨者得戒。以當問時根未捨故。若戒師未問。先已捨者即不得戒。以正問時無有根故 問若漸命終雖無根能入見道。亦應無根得不律儀。造無間業。能斷善根 解雲將入見道必先厭離生死過失。故漸死位得入見道。得不律儀等。非別厭離善法功德。故漸捨位非得不律儀等 又解漸死既得入聖。厭生死。故。何妨漸命終位。心勐利故得不律儀等。而言不得。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二形者說。
諸極少者至成善命意捨者。此下第五明成根極少。
論曰至立圓滿名者。釋上兩句。已斷之言簡異正斷。以正斷時猶成善故。彼若極少成就八根。據漸捨命故唯身根。義便釋受。能受名受從用立名。受性名受當體立名。如鏡圓滿性故立圓滿名。亦當體立名。
如斷善根至未見諦故者。釋下兩句。愚夫異生。生無色界.亦成八根。
何等為八者。問。
謂信等五至總名為善者。答。謂信等五.命.意.捨八。信等五根一向善故。所以頌文總名為善。
若爾應攝三無漏根者。難。若言善故。應當亦攝三無漏根。
不爾此中至無色界故者。答。不爾此頌文中依命.意.捨.信等八根中唯是善者說。不依二十二根中唯是善者說。又說愚生無色界故。明知不成三無漏根。
諸極多者至除二淨一形者。此下第六明成根極多。
論曰至故有十九者。釋上兩句。極多容成十九。謂二形必是欲界異生。若眼等四根得已不失既有。二形必不斷善有信等五。二形不能離欲定成五受。其身.命.意亦必定成故成十九。二形不能入聖除三無漏。二縛謂相應縛.及所緣縛。
唯此具十九為更有耶者。問。
聖者未離欲至無二形故者。答。釋下兩句。此解未離欲聖極多容成十九。隨其所應除二無漏。及除一形。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不成二十。又正理解雲。言一形者。無有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 彼論既說無有無形得聖法者。即顯男.女根定隨成一如何漸捨得入聖耶。通此妨難如前解釋。
因分別界至二十二根竟者。此總結也。
俱舍論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