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我

眼見的事,只可相信一半;耳聞之事,不可輕信。在觀察與判斷之時,應破除內心的成見。人通常背著兩個行囊,背後那個裝著自己的過失,面前那個裝著別人的過失。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眾;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恆多。自我檢視是頓悟的關鍵,而頓悟又是智慧的鎖鑰。要以保持距離的心情來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學會按照星辰決定航向,而不是跟每艘駛過船隻的燈光。不管你的威望有多高,要永遠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永遠是無知的。」無知的熱情是愚蠢的姐妹。思想是生命、是呼吸,也是力量,所以,思想缺乏就等於死亡。直覺若不具備深邃冷靜的思考,會變成鹵莽剛愎。你不必害怕改變。你真正該害怕的,是事情一成不變。情感像吹動帆船的風力,理智則是把持方向的舵手;沒有了風力便不能前行,失卻了舵手便會迷失方向。喜樂時,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憤怒時,思想容易武斷,心不可不緩。休息之屬於勞動,正如眼瞼之屬於眼睛。無論你做、說或想什麼,讓你的心以理智作為根據來決定。如果你想判斷別人,就由他們的動機來判斷吧!我們總是用頭腦在思慮事物,然而在情緒上,我們卻可能毫無進步。一顆未覺醒的心,是以「自以為是」為出發的。持續不斷地對心理狀態保持覺醒,而當喜、惡生起時,不去追隨它們。不能鎮定的後果,為害更甚於錯誤的判斷。面對一幢即將倒塌的房屋而不知閃避,這是愚蠢而不是勇敢。要幫人爬到山頂,你自己可得站在山頂才行。不要找尋錯誤,而應找尋解決之道。要討厭某件事,總是比了解它要容易得多。多數人寧可受苦也不願思考。急促的問題通常需要細細思量。當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時,或許最好什麼也不做。信心是好的,但懷疑使你受教。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很有權勢的,試試看叫不叫得動別人的狗。莫將權威與權力搞混。如果你的船要沉了,就趕緊準備游泳吧!心胸開放是好事,但不要開放到連理智都丟掉了。如何處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人們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問題所在。有兩種人永遠不會改變他們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如果你在路上不知道要轉彎,那就可能碰到路的盡頭。擔憂是你向困難多付的利息。不要預先擔心未來的事。如果事情沒有發生,你就白擔心了;而如果事情真的發生,你豈不是煩心兩次!陌生人的眼睛看得最清楚。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並非所有的發光體都是金子。眼要亮,亮不吃虧;口要謹,謹不惹禍;膽要細,細不妄為;氣要平,平不執拗。好勝必敗,務名多毀。不正常的形態始於偏見。對違法的罪犯同情,等於對守法的人民殘暴。不要從特殊行動方面去衡量一個人的美德,應該從日常生活的行為中去觀察。快樂時,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憤怒時,思想容易武斷,心不可不緩。「思考」應該走到眾人前面去;「願望」不妨留在後面。弱者懼怕他人的意見;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見,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見;巧者誘導他人的意見。一個聰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一個傻子以為他什麼都懂得。寧取有益的責備而捨棄不忠的稱讚。聽要快,說要慢,惱怒更要慢。為學的正當次序應是:第一學需要的;第二學有用的;第三學裝飾的。如次序顛倒,則無異建築大廈由頂層開始。論事不可偏據形跡,辦事不可輕信浮言。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此皆學問得力處。論學要精詳,論事要剴切,論人要帶三分渾厚。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妄求則心安;不妄作則身安。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有些人雖然不受歡迎,但他們也是生活哲學中最佳的反面教材。冷靜觀人;理智處世。不輕諾;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冷靜觀世事,忙中去偷閑。急躁地裁斷事理是不妥的,智者何妨同時明察「正確」與「錯誤」的因果。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反應不夠好,保持冷靜也是機伶的一種。無法認清週遭事物的人,最容易犯錯。盡量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的每一面。當你遇上大麻煩,要慶幸事情沒有變得更糟,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不幸懷憂喪志。如果你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又如何能正確地評價他人呢?一些有用的資訊以非常不禮貌的方式表達給你,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擷取那些有用的想法。只要肯花時間去分析情勢並做出適當的反應,你總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積極性的行動,並非是衝動的行動,而是具規劃性、長遠性,所以它是一項智慧型的行動。煩惱的情緒,就是內心失去理性和智慧的紊亂狀況。剛愎自用的人,愛自己更甚於愛真理。一件不如意的事只是全部生活中的一個點,不應該讓它影響其他生活層面,把全部的生活都拖進那不如意的漩渦。自殺是一種心智的潰敗。如果現在的挫折,能帶給你未來幸福,請忍受它。如果現在的快樂,會帶給你未來不幸,請拋棄它。追鹿的獵人,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漁夫,是看不見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魚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遠找不到自我真實的性靈。不管是在最快樂、最愜意的時候,還是在最憂愁、最惱火的時候,理性是用以鎮住各種壞脾氣的唯一要素。一個勇敢而率真的靈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觀照,用自己的心去愛,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不做影子而做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沉著冷靜,這是一個人始終勝過他人的絕對優勢。為別人的事比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倘若沒有理智,感情就會把我們弄得筋疲力盡。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責難,但要保留你的最後裁決。壓抑會造成內心混亂,導致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積極」不能流於「激進」,否則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把問題陳述得透徹,問題便解決了一半。好人與壞人,事實都不如他們看來那麼好和那麼壞。情感衝動的人,有如頭腳倒豎的人,所見都非。處罰人時,切戒盛怒。愛人不以理,適足以害人;惡人不以理,適足以自害。最好是讓路給一隻狗,不要和它爭吵,以免被它咬到。因為即使殺了狗,也治不好你的咬傷。直視現實,心裡將產生真正的理想。判斷一個人,不但要依據他的朋友,還要仰賴他的敵人。同意你所說的每件事的人,不是傻瓜就是準備要欺騙你的人。生氣的人往往是張開嘴巴,閉上眼睛。如果我們能常記著「煞車哲學」,生活必然過得寧靜和諧。不要讓自己天天用顯微鏡,抽絲剝繭地檢驗自己的過失。洞察力是上天賜給那些渴望認識真理的人的禮物。平衡是使心情開朗的最佳方法。事情的真相,要用心看,而非用眼看。我們必須思惟,無論何時,眼、耳、鼻、舌、身或心有所接觸,我們都應該鎮定和慎重。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聞之前,應該思考並了解前因後果。做人應該「存誠」,做官不可「嗜殺」。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魯莽盜用了勇氣之名,但跟勇氣並不相同;勇氣來自謹慎,魯莽則出於愚蠢和臆測。能駕馭自己情感的人就能支配他人,屈從於自己情感的人會受他人支配。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順天下之勢;定其心,應天下之變。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假如人生對你而言並非一種大喜悅,那只因你的理性走錯了方向。我們不要在憤怒中回顧,在恐懼中前瞻,而要在清醒中環視。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們又怎能以一個角度,來評斷萬變不同的對像呢?唯一可以直接信賴的現實就是認識現實。對自己有信心,別人才會對你有信心,能接受別人的勸說,才能說服別人。想知道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養如何,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們在口角時的表現。大多數人說對,不見得正確,大多數人說不對,也不見得就是錯誤。因為,多數並不代表真理。盲目的熱情不但無益,且足以害事。用繩子綁有腥味的魚,繩子就有了腥臭味,手握了那條繩子,手也會留有腥臭味。同理,我們受到來往交接的人影響甚大,他們可能使我們變好或變壞,這點務必要留意。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永遠從對方的立場去想,由他人的立場看事,這或許會成為你一生成功的重要關鍵。擇善固執是好的,但若只憑自己的一念善惡,而不去明辨是非的話,豈不成了擇惡固執。我們要隨時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想像去套在別人身上,而期待他們符合我們的假設。情緒化的觀念和想法,多少都會有些偏差,事情一旦涉及自己的情緒時,就很難客觀看待。凡事三思之後,就會發現最初的想法根本不是思想,只是感覺而已。假如你遭到不幸,不要只從你的行為中去尋找原因,而是要從造成這種行為的思想當中去尋找。同樣的,若有某種外在事情讓你悲苦,不要從別人的行為中去尋找原因,應該從引起那種行為的動力中去尋找。如果有人告知你一個消息,你應當查明清楚,以免無知地傷害他人,到頭來悔恨自己的行為。不可聽從荒謬無憑的話,這等事只生辯論,增長爭端。一般人喜歡感情用事,待人處事全憑自己的喜怒而定,無形中造成一種偏見。因而對事理認識不清、對真相不能了解,無疑是進步的障礙。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樂不可極,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欲不可縱。我們要認識自己的立場,調整自己的身心。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動於欲,欲迷則昏。任乎氣,氣偏則戾。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日子就會不好過。聽言尚察。能察,自能知;能知,自能擇。是非瞭然,則不致聽受讒言。一枚硬幣,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陽光。不得因他說,棄捨於親友,若聞他語時,當須善觀察,切莫聽片面之詞,智者善護其心。善察是非正邪,不受迷惑。人類的沉著,有時候不如一隻蜘蛛的鎮定。金屑雖貴,在眼亦病。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病急亂吃藥,死得快。事急亂求人,敗得慘。自尊會蒙蔽理智。我寧作理智的奴隸,不屑為情感的君王。像其他不當的浪費一樣,濫用情感要遭天罰。莫以為你能領導愛,愛如果看得上你,便會領導你。心不平,氣不和,決無理智可言。三種話不能聽:一、著私恩,不知大體,婦人之言也。二、貪小利,背大義,市人之言也。三、橫心所發,不知禮義,野人之言也。喜怒不分輕重,笑罵不審是非,癡之極矣!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人生如行舟,以平穩為第一。你不必委曲自我的心意去曲從別人,僅僅因他似乎很有自信。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和;小人固當遠,然亦不可顯為仇敵。令人愉悅之事未必是好;好的事物未必令人愉悅。只有在世俗的忙碌和喧囂中仍然保持冷靜沉著的人,最後才能得到成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在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惡莫大於無恥;過莫大於多言。謙固美德,過謙者多詐。默為懿行,過默者藏奸。緩事宜急幹 ,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論人,當節取其長。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命運確實幫助那些善於判斷的人。智者辯論其原因,愚者決定其原因。認清問題,問題已解決了一半。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學會尊重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對一切事的看法,都是完全一致的。不近人情,全世界都是畏途。不察物情,一生都是夢境。順從別人是好的,但必須表明這是出於對他的尊敬,而非唯命是從。對待你的朋友像是家人,而對家人則像朋友。很多人被解僱是因為態度不佳,而非其他因素。言語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給人愛與尊嚴,你與對方的生命都會因而豐富。我若富貴,不可驕;人若富貴,不可羨。我貧賤,斷不可屈;人貧賤,斷不可欺。每個人都有異於他人的特質,我們要加以包容,而非強制改變,因為將松木變成杉木是永遠都不可能的。讓你的人際關係建立在互相信賴、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尊重對方的同時,其實是對自我的肯定。有足夠自信的人,不會在兩人之間的差異點上大做文章。機器運轉不順只要花錢維修,但人與人間的衝突會耗盡雙方的精力及財產。善待別人就能善待自己;能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自己。對人不尊重的人,就是對自己不尊重。每當人們不尊重我們時,我們總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人十分尊重自己。只有尊敬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敬。與其說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重自己。真正的喜樂,來自欣賞與尊重他人的存在。你無法藉著不讓某人發表意見而說服他。沒有人能變得和我完全一樣;有時,連我自己也不全然像我。住在團體中的人沒有互相尊重,他們便不能成功。除非我們已經找到善待自己的方法,否則,我們又如何能善待他人呢?不尊重別人的人,便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積累塵土千萬堆,便可形成崇山峻嶺;彙集無數溪流,便可形成長江大河。大智慧的人,對各色人等的意見,兼收並蓄,雖自認正確,而不排斥他人的不同意見,如此,才可認識真理。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怕苦也怕死。認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殺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惱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別人對,我不對,我歡喜讓之;別人不對,我對,我亦虛心包容之。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民族性和優越感,因此,才會有因愛國心而產生的戰爭。同樣的道理,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優越感,這是一種自尊心的表現,如果你希望獲得對方友善的對待,你務必先學會尊重他人。生活中親切的禮貌,可以培養對人平等的習慣,因此,禮貌就像潤滑劑,可以防止摩擦情況的發生,如果經常運用,會產生積極的力量,助長善意。與人交往的時候,若能給對方較多的,或更高一層的尊重,才真正對他有所助益。禮貌的對待每一位眾生,就是承認那個人和自己一樣,具有人性的尊嚴,並可養成一種平等待人的習慣。栽培人有很多途徑,引起爭辯也有不少方法,但是只有一個方法,能攪得天翻地覆,一塌糊塗,那就是強迫別人一定要照你的方法去做。我們所稱讚的人,往往是跟自己類似的人,因此,對別人的尊敬,其實,指的即是把別人與自己平等看待。真正偉大的人,幾乎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很有可能在我們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為人知的,做著最寬大的犧牲。因此,我們不可看輕任何一個眾生。無論你處理任何事情,若心存尊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與人做比較。別人的鞋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嗜好、想法和價值,所以,我們不該批評別人的生活方式。假如,我們以某人是惡棍、愚夫或不義之徒為理由,而拋棄尊重他的態度,最後,我們便會陷入對所有人不敬的傲慢之谷,而且愈陷愈深,沒有止境。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該互相尊重。包容異己的存在,生命才顯得偉大。當你把別人的權利放在腳底下踐踏時,你已經比他更卑下了。所謂民主,應該是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音聲。不殺生是尊重一切的生命。一直說別人的缺點,又不尊重別人的主張,如何叫別人同意你的看法?接受不一定是意見相同,有時候是一種修養。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

惡習先你而死

讓你的惡習先你而死。懶惰乃生活之死亡。習慣最初是蛛絲,最後變成巨索。人要想擺脫自己的錯誤,必須付出相當高的代價。不過,這個人從此就可以得到幸福。人類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克服自己最大的缺點時。一個精神上有顯著進步的特徵就是,對自己的惰性有所自覺。人在娑婆世界上的最主要任務,就是要和自己的惡習性相較勁。改正一個錯誤等於發現二十個錯誤。你要測量一個人力量的大小,只要看他的自制力便知。正當的習慣,大都由自製和自我的訓練而養成。習慣是一個人行為與思想的真正領導者。要維持一種不良習慣的所需,足夠供養二個兒女。一個只會隨順自己習氣的人,猶如機械玩具上了發條,不多久就會停擺。修行是在你嘗試去對治煩惱(雜染),不去長養舊有的習氣時產生的;衝突和困難生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我們的習氣永遠設法要欺騙我們。一個人在能移動世界之前,必須先移動自己才行。一個家庭裡,有一個人好賭,家必亂;兩個好賭,家必敗。要改正自己的錯誤是不分年齡的,年齡越大越有時間來改正自己。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行為的領導者。人的行為很少出自理性,大多出自感性,而通常是出自習慣。習慣——我們或多或少是它的奴隸。好習慣有四:準時、正確、恆心和迅速。缺少了第一種,光陰就要被浪費;不具備第二種,就要錯誤百出;沒有第三種,就無法獲致良好的成果;沒有第四種,就會錯過良機。偷一根針的人,也將會偷一頭牛。許多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要賭鬼放下骰子,學士放下書本,可真是件難事。雖然習慣可以是一個使人失去羞恥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個天使,對於勉力為善的人,它會用潛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惡從善。如果連筷子和遙控器我們都捨不得放下,你想,更重要的東西,我們放得下嗎?別讓自己成為習慣的產物。改革你自己,這樣世上就少了一個惡棍。好習慣即是福。習慣是銷,它足以使靈魂的鋼鐵腐蝕殆盡。不要過分的醉心於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就它的是自己。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關於這世界的不幸事情是:好習慣比壞習慣容易放棄多了。狐能換皮毛,不能改習慣。習慣的鎖鏈,未到粗得難以打斷時,常不易察覺。擺脫「舊習」能使你進一步探尋並實現真我的夢想,而這也是使人生更加圓滿的唯一選擇。每個人都有壞習慣,而且根本無法根除。但是相當多的人會為了自己的壞習慣,或為了不是罪大惡極的壞習慣而毀滅。轉換思維模式的最大敵人,就是習慣。行為會養成習慣,習慣會造成性格,性格會締造命運。對治雜染和痛苦,絕不是用企圖得到快樂來解決,而是去放下深植在我們心中的習氣。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革除習氣。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有習氣就是眾生,無習氣就是聖賢。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習慣的俘虜。君子不畏虎,獨畏讒(讒:顛倒是非之言。)夫之口。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禍莫大於縱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性格其實是習慣的延伸。人對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為習慣,尤其周圍的人都那麼做時,更是如此。人的行為很少出於理性,很多訴諸感性,而最大部分則來自習慣。對行為客觀了解,是改進習氣的先決條件。我們要遠離惡緣,在事相中的習氣也須漸除。習慣無法立即丟出窗口,只能勸誘它一階一階下樓梯。小惡不斷——殊不知,這種一時能騙他人耳目的犯行,養成習慣後,總會在憶想的時候浮出表面,而在無意識中,鑄成恐怖的惡行。改變習慣並不容易,習慣包含慣性,會推著我們繼續去做熟悉的事。一個人要脫離種種已經接受的習慣,是需要非常大的努力,然而,內在完成的第一步總是跟脫離習慣密不可分。極細微的事,對於性格的感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不要認為小事情是微不足道,而不加以重視。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模式來過生活,起初,我們製造了習慣,後來習慣卻變成了我們的主人。明明是惡的習氣,卻自誤認為灑脫、自在,這是修行人最要不得的。貪睡眠、愛閑聊,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致墮落的重大原因。我們要做「習慣」的主人,不要做「習慣」的僕人。學成好的習性,是生活第一要義。急躁和猶豫,務必汰除。我們本有自由意志,但受習性、業力染污而喪失,如同一隻羊被繩子拴住,縱然可以徜徉一段距離,但終究還是受限於繩子的長度。悟道就是要令心靈不受諸般習氣的束縛。賭——贏了乘興而往,不分晝夜。輸了捨命再來,那顧飢寒。錯誤的習慣性,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折磨。開賭之家,每多橫禍,噬人血肉,破人家產,因果循環,必遭天譴。跳出習慣循環的束縛——由於真正的「認知」。放棄你所有形態的偽裝,停止你的壞習慣,否則你將會無限期的痛苦。口出狂言,傷人自尊,是惡習之最。我們日常都把自性功能消耗在綿綿密密的塵勞妄想上,這股精力的投資,又換回一串串的惡習。情慾能令人等同禽獸,酒則更甚。學道之人,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定心氣。佛與眾生無別,但眾生多習氣,佛祖清淨無垢耳!故學道無他,治習耳!如何治習?但向己覓,莫從他求!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惡是猛虎,欲是深淵。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慾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和平要從根本著手,也就是從自己本身先做起。吵架是弱者的武器。即使你跑得再快,也逃不過命運的手掌心。如果人生只以獲勝為目的,那麼,你會失去很多東西。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唯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沒有必要經由爭論去造任何更多的業。我們必須隨順一切事物,不管是與我們共住的人、住的地方或所處的社會。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也要與自己安然共處。有些事是值得我們至死不渝地堅持與維護,而有些事根本不值得去煩惱。然而,我們卻總是浪費生命在為微不足道的事辯護。沒有什麼比虛心接受批評的態度,更能聽到真實的聲音。有種人比那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更愚笨——就是試圖與之爭辯的人。偉大的思想家很少是好辯之士,他是以自己所見的真實來答覆他人的辯論。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故無尤。人不自重而輕與人爭,往往取辱。覬覦之念一動,必弄機智;計較之心太明,必起爭兢。澹泊明志;肥甘喪節。人出巧詞,誠以待之;人出厲詞,婉以答之;人出謔詞,默以待之。不矜才,不使氣,自然言少。不遷怒,不貳過,自然心安。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超越天理之外;不入名利之中。智者不與命鬥,不與法鬥,不與理鬥,不與勢鬥。服輸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坦然,一帖清涼散,甚至是一種美德。聰明人太多,愚癡人太少——有人說,這就是世事混亂之源。事物的外相不過是一隻臭皮囊,與其斤斤計較,不妨隨遇而安。最偉大的療愈靈藥,就是與我們自己和諧相處。提醒自己:至少要兩個人才吵得起來。當你卷入與人爭辯的狀態時,或許最佳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如果你贏了一場爭論,就輸了一個朋友。譬之昨日死,萬事如浮雲。對於生命抱持一種無憂無慮的淡泊態度,將抵償他自身的一切缺點。最好的盔甲是躲開射擊。戰爭不僅摧毀了人體,也摧毀了人性。消弭戰爭最好的武器就是——誠意。對一個不懂理的人,想和他理論一件事,那是白費工夫的。對於敵手完美的優點,除了愛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對抗手段。人生有時並不需要去強求,有些事也不需要去力爭。如果這個世界有趣一點,就不會起糾紛,更不會有戰爭。一個與自己和平相處的人,才能與人和平相處。真正的榮耀,屬於那個願意成為他人墊腳石的人。好與人爭鬥者,皆因其無法平和面對自己。不用怨天尤人的態度來看生活,不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不用批評的口吻來說別人的是非。如果你覺得你對,而別人卻對這問題點另有主張,別爭論,就放下吧!只要你一明白,就放下。這是正確的方法。看著你自己的外在,就是在比較和分別,那樣你將找不到快樂。當我們拿著筷子爭挾好菜的同時,便是一種惡念。不管別人說我們怎樣,都要承擔下來。要慚愧說自已的不是,這樣才能和合無諍。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否則心不安,煩惱即來。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就是修苦行。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都跟隨我們的慾望,因為它們跟隨「自然」的法則。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好好丑丑,到肚都變為屎,何必貪求美味,爭奪不休呢?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君子接人以禮讓,故無所爭。夫爭才能、爭功業、爭意氣者,皆小人之所為,而非禮讓之道,且取禍之道也。好辯以招尤,不若忍默以怡性。逞能以誨妒,不若韜智以示拙。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澹然恬然,方不與世忤。世上第一伶俐,莫如忍讓為高。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凡事肯吃虧,便是好人。凡事佔便宜,便是惡人。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自闊。終生讓步,看你如何!當我們的身體和頭腦,都非常健康充實的時候,卻往往把心思用在與別人的計較,或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面,以此而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值得嗎?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負,和平成好友。請記住——「競爭心」無法製造出任何美的東西,「傲慢」無法產生任何高貴的東西。不要跟人爭論——雖然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意見像釘子,越敲則陷得越深。爭端發生的時候,一定是互爭的兩個都不好。火柴是無法在鏡子那般光滑的表面,擦出火來的。我們要有一顆對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世路上的風波,翻翻覆覆,不可預料,只有「謙和讓人」最好。讓了人,那麼爭者不爭了,忿者氣平了,怨者消解了,天下最大的禍害,都能消滅在一個「讓」字當中。退一步則寬的境界,正如駕車駛進一條窄巷,迎面有車來時,在相峙之下,自己不妨往後倒退,這樣做好像是為了別人,實際卻為自己,因為只有讓路給別人,你才有路可走。凡事皆退一步想,遂覺天寬地闊,否則憂愁積鬱在心中,不但有害身體,且能致病。當小孩子看著大人怒目相對,在爭吵的時候,會立刻給予正確的評價——倒不是論誰對誰錯,而是懷著憂心與厭惡之情,逃離吵架的人。從辯論中獲取最大利益的方法,就是避免辯論。處不如意之事,事不如意之人,唯應反躬自責,靜氣平心,以求一和合無諍之道。捨此而生角牴(牴:同「替」。)之計,不僅無益且有害。與人衝突時,想想互助法則吧!想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不久,你即會養成無諍的習慣。好競爭的人煽動爭端,就如餘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勸人息諍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一味地執著於獲勝,眼光會變得短淺。當我們與人爭執,而開始生氣的時候,我們已經不是在為真理而爭,而是在為自己而爭。「爭辯」並不能帶給你任何的勝利,只是一種傷害的開始。讓別人贏,自己並沒有輸。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以及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諍的世界。一切的爭論以及辯白的後面,皆有著恐懼的存在,懼怕面對別人,甚至,害怕向自己揭露出我們的本來面目。行住坐臥總是禪,萬般計較皆是空。若見解與我相同者,可與之同行。若見解與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歡喜。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卻甘於平凡、享受平凡。不妄求則心安,不妄作則身安。平凡是最難演得好的角色。蝸牛角內爭何事,火石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癡人。有知足心,去好勝心,何等安閑自在。當你請不起人家吃水梨,就改請果汁;沒有果汁就沏茶,甚至於白開水。不然,就和顏悅色,洗耳恭聽。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對已成事實的事情,不必勉強挽留,一顆腐爛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嘴中也會變味。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塵,人生在歷史上只是一剎那。在短暫的時間中,應好好體會生命的美妙,而不是把光陰花在競長短、爭雌雄。淡泊平懷,便是人生真味。不是閑人,閑不得,是閑人,非等閑人。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互逞權勢,如螞蟻之群聚腥膻,如蚊蠅之競吮腐穢。淡泊老實是一種極高深的人生境界。願作聾啞少煩惱,自譬殘廢不闖禍。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人與你斤斤計較,則人不如你;你與人斤斤計較,則你不如人。守本份而安歲月,憑天理以度春秋。好勝必敗,務名多毀。名心若淡何須隱,處世若愚不算癡。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須三餐。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各有各的用處,爭啥?看到生物的互相殘殺情形,人早就應該覺悟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大自然「主宰者」不邀功、不佔功、不恃功、不居功的作風,其功績反能光芒四射,照耀人間,長留在人類虔誠的尊敬與信仰的心靈上,不被抹去,永垂不朽。世間的人,人情薄如紙,不知相親相愛,而且共爭無謂的事。在劇惡苦惱之中,各自勤於工作,才得以勉強地過日子。若爭小利,便失大道。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謂有智,終是糊塗。和為祥氣,驕為衰氣;善是吉星,惡是凶星。富貴生禍端,謙恭無大患,衣祿有定數,作善降吉祥。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辯論——誰都不是贏家。為了名利,人人你爭我奪,英雄殺伐不止。和平是橋樑,鬥爭是圍牆。何苦僅僅為了一個小小的停車位置,愚蠢地破壞了自己心中的寧靜。停止焦慮的和複雜的自我爭鬥,簡化你的事情。寧可讓步,不要與人爭辯,別人便容易同意你的看法。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了解自己。我爭者,人必爭,雖極力爭之,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雖力讓之,未必失。修行人若是錯誤的堅持,一直立於原位而不動,或是卷進宗派的紛爭論辯,都是有害的。懂得生命的人,是沒有時間和人爭執的。但求一席安心地,誰與龍蛇論是非。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別的現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狀態。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勝者更增怨,伏者臥不安,勝伏二俱舍,是得安穩眠。一座之中,有好以言彈射人者,吾宜端坐沉默以銷之,此謂之不言之教。見利不可爭,取利不可刻,得利不可專。

善知識

一個經常換善知識的人,事實上他全然沒有任何一位善知識。你必須當你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實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須依靠你自己——教導你自己、訓練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人生也需要導覽,否則就像走進迷宮。真正的老師只談捨棄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難。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能放棄老師。讓他引導你。因為,你很容易會忘失「道」。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教師,他不會邀請你進入他的智慧殿堂,而是引導你到(你)心智的門檻。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識。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馴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軛將它和一頭已經訓練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變我們的氣質,好的環境和善知識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對有智慧的人而言,一切現象皆是善知識(看你怎麼用心)。誇我們、讚美我們的,這都不是明師,會講我們、指正我們的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要聽兩種人的話: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經驗的人。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現前。欲知靈山路,須問過來人。善知識有義務告訴您是與非,而沒有能力阻止您犯罪。一隻小鳥尚且知道選擇個好地方來棲止,何況修行人,能不找個善知識依止嗎?未見性人說見性法如同以盲引盲。修行之路崎嶇難行,唯有親近開悟者並獲得他的恩典與眷顧,才能排除所有障礙。否則,就像在鋒利的刀鋒上行走般的危險。愚人雖終其一生親近賢者而不知真理,猶如湯匙不知匙中羹的美味。如果你對垃圾桶有絕對的信心,垃圾桶也是你的良師。刺激我們的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沒有信心,就算你看到了一位已了悟的聖者,也終將一無所獲。老師就在你的心裡,他就是你靈明的自性。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師父的偉大之處,在於讚歎之中已指出弟子的錯誤。師長以五事敬視弟子:(1)順法調御。(2)誨其未聞。(3)隨其所問,令善解義。(4)示其善友(5)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修行之道

如果你握持愛,憎惡就會追隨。心應該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這就是修行結束的時候。當你的心能超越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只取你所愛的,摒棄你所惡的,並不是修行,而是禍源。我們為善,他人卻否定,我們就因而生氣,這不也就將我們自己拉到跟他們一樣的層次了嘛!有快樂就一定有痛苦,他們就如銅板,一體兩面同時存在。照料心就像養一個小孩般,必然會有壞日子連著好日子來;如果你只想要好的,你是在找麻煩。因此,你必須扮演中立:別讚同好或壞。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對的,如果你粘著它們,你就是錯的。不要強求一切完美或自己必須完美,乃至一切必須完好。我們要與好、壞皆安然共處。捨棄對愛、恨的執取,讓事物順其自然。我們愚癡地生活在世上,內心充滿了對立。在每一個入息和出息之間,都有著喜歡和不喜歡。要達到苦的解脫,我們的心必須超越善惡之上,安住於「空。」得失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雖善攝生者,不能無病,正順安以處之。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惡的絲線交織成的布。清濁並包;善惡兼容。在世出世,真空不空。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當你贏得想要的東西時,相對也會失去原有的東西。每一個人必須停止心中愛恨的喧嘩,才能聽見雪花飄落的聲音。褊狹的觀念是辨識生命禮讚的絆腳石。有多大的太陽,便有多大的陰影。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一切道路都是好的,只要身子挺直,腳步穩定地前進,不用匍匐,也不用低首。純粹的痛苦和純粹的快樂一樣都是不可能的。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樣都是錯誤。我們的修行是超越聰明與愚癡的。驕傲與自卑都表明心靈的軟弱無力。覺者的內心裡是無有恐怖,因為無所得也無所失,所以無有恐怖。當我們不再渴望要將苦改變為樂的時候,排拒心就會消失,而痛苦也就不見了。我們依著世俗而活,它們本是為了我們的方便而存在的,可是,它們既然也會導致痛苦,就不是我們應該去苦苦執著的。心沒有任何形相。那個接受善和惡的法塵,我們稱它作「心」。洞見喜歡和不喜歡是從感官接觸中生起的,而不要去執著它們。我們的心被種種的「行」所蒙蔽,以至於在尋求快樂的同時造作苦;在尋求平靜的同時造作了障礙。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如同我們取一些髒的東西——雞屎、牛糞,撒在我們的果樹上,長出來的果實才會豐碩且香甜。假如你只看到一邊,必然痛苦!一旦看穿兩邊,便是遵循中道了。如果你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那麼,你將得不到真實的知見。修習中道的心,如果不去執於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會達到真正的寧靜。我們所憎惡的東西,會像我們所喜愛的東西一樣控制我們,只是影響我們的方式不同。喜歡或討厭任何東西,即使只是一個觀念或記憶,都是執著。懂得欣賞日出日落的人,往往不易被挫折打敗。太陽之所以偉大,在於它照見了「美」,也照見了「丑」。花開是一種成熟,花落是一種圓滿。快樂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兩種相反事物間擺盪的人,不可能往前行進。每個缺點都有相對的優點。當心靈被是非盤踞時,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你必須對你的喜歡和討厭、你的痛苦和快樂都厭離。那就是法的精髓處。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快樂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當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處時,必須認知到不利之處。當你感到怨恨、憎惡時,你應該思惟愛和諒解。依著這種方式,你會更平衡,而你的心會變得更沉穩。喜歡的情緒有毒,不喜歡的情緒同樣也有毒,它們會阻礙心的解脫,並且蒙蔽我們對佛陀所教導之真理的了解。心理的活動就像那能致人於死的眼鏡蛇。讓好的自是好,讓不好的自是不好,就好像你不去干擾眼鏡蛇一樣。想要快樂,就是想要「生」,要沮喪,就是要「死」。這個從此剎那到下一個剎那的「生」與「死」,就是無止盡的輪迴。心靈之道是相當容易的,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超越善惡,才是人們應該學習的。實際上,快樂是痛苦的偽裝,當你執取快樂時,要丟棄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們是如此的不可分離。感官的耽弱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勵的兩種道,因為這不過是快樂和痛苦罷了。假使我們執取樂,我們就會再次受苦。每個人都欲求快樂,而沒有人追求痛苦。涅槃是沒有慾望的,在涅槃裡,是沒有想要快樂或想要痛苦,也沒有想要解脫快樂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靜。如果你起了反應,例如:喜歡或不喜歡,那不是智慧,你只是在為自己製造更多的痛苦而已。除去那些惡的,長養善的,這不過是修行的一部份而已。到最後,我們必須超越善和惡。最後會有一個包容一切的解脫,和一個來自愛與智慧自然流露的無慾之心。不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苦的起因,所以我們練習不去得任何東西,只是讓心平靜下來,這就夠了。讓自己處於愉悅和不悅之中,我們就陷落於世間法的擺盪之中。如果你只是一味追逐「快樂」,逃避「不快樂」,那樣修行下去,到死也見不到佛法。倘若你不想修行,便不會去修行;但是你若因慾望而修行,卻見不到法了。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緊抓它們。中道是很難依循的,你不能依賴你的心情和慾望。如果我們沒有了知事物的真實樣子,我們將不是喜愛它們就是恨它們。自然包含了好與壞,對與錯。別黏著良善,別黏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應用智慧以避免被「稱讚」和「譴責」所攫了。在修行中唯一能帶給我們危險的,是在我們深信或盲目地拒絕某件事物之時。認真修行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被太多教導所攫獲的。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慾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那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只要執著事物為「我」或「我所有」便會產生繫縛,而人一旦陷入繫縛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只要是沉迷於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執著,同樣都是囚牢。我們的心藏有各種雜草,必須生活在相對的世間、生死的輪迴中。所謂的雜草就是錯誤的知見,它源自於自身的好惡。只要我們仍企圖在世間尋找一個立足點,不論是富貴、名望或任何事物,終有一天仍會受逆境所迫害。解脫者既不嗔惡苦受,也不會貪著樂受。如果我們可以將心擴大到徹見真理而超越二元化的境界,並與週遭世界圓融無礙,如此就能除卻對自我的妄執。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若起我是人非,就是勝負我執的心。都是有個你、我在爭,看能不能修到沒有你、我這種境界。觀諸法性,無有二相,以不二相,洞見十方。能所平等,常住一相。絕待空性,畢竟寂滅,清淨如如,了無所得。此一念心,本無能所,能所盡處,名為見性。一念迷昧,假名眾生,返迷為覺,假名為佛,生佛迷悟,皆是對待,清淨性中,皆不可得。無自他相,離人我見,住真實觀。人法頓空,諸緣自息。能所雙亡,當處全真。知無人我,則無貪慾,不被束縛,誰受輪轉?不脫對治,皆生死業。不得一法,名為傳心。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無,便隔霄壤。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莫逐有緣,莫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萬物齊觀,復歸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聞說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說我,不落(我),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捨生死而入涅槃,是頓悟。如果你達不到「中道」,那麼,你將無法超越痛苦。人們只想去擁有,他們只想到獲得的快樂,而不考慮其中滋生的煩擾。我們都不願痛苦,而希求快樂,但事實上,快樂只是痛苦的一種微細形態,而痛苦本身是一種較粗的形態。你可以將它們喻為一條蛇;蛇的頭是「苦」,蛇的尾是「樂」。你看清了兩邊,於是你擁有了平靜。如果你只看到一邊,那就有痛苦。隨著情緒流轉並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樂,那只會使我們執著於快樂和不快樂,執著於喜歡和憎惡,而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我們不該因世間的無常變化而太過開心或煩擾。有快樂就會有痛苦,有得就會有失。大部份人的幸福,寄託在那些能讓他們喜歡的事物上。若是那樣,你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幸福呢?無論接受到什麼,心不去添加其他什麼。快樂與不快樂對於一位已經開悟的人是沒有意義的。這些快樂、不快樂等等的活動不斷地生起,因為它們是這世間的特性。得與失、稱與譏、譽與毀,樂與苦——這是世間,迷失在世間的人無路可逃,這世間淹覆了他。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惡。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為魔。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由於執取和攀緣的關係,一切都會變成不如人意,無論是善或惡、功或罪、樂或苦、得或失,一切相對的觀念,如果你有任何執著的話,全都變成苦的原因了。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凡夫心,就是執著心。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聖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但未見無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禍福。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能所既無,則見聞覺知無地可寄。到這裡,即是從上諸佛菩薩善知識放身捨命處,亦是大休歇大解脫大安樂之地,亦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之三昧。心無迷悟,性無向背。但人立迷悟見,執向背解。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以未覺悟前,於染淨中有一毫見聞取捨之處,皆在三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才得見性,便同覺後,自覺覺他,故名為佛。與諸染法相應,名眾生界。與諸淨法相應,名人天二乘。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等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既無能起之心,亦無所滅之跡。起滅俱離,所離亦空,心境豁然,名為見道。於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對治之能所皆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斷行蹤,但一心一智慧,離內外中間取受,三際理玄,便入無為道。才有是非,紛然失心。身心世界,聖解凡情,皆是顛倒情識,虛幻浮影,夢覺覺非,覺非亦妄。無論染法淨法,既有此法,便有對待。既成對待,便是有為,便有生滅。一有取捨,便違正宗。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有二相。但一念起時,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凡夫之著能所,小乘之滅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無根無實耳!能所平等,同於幻化。何由執著?何須滅證?此一念心,本無能所。能所盡處,名為見性。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欲心得正,必須把握「中」;欲求把握「中」,必須誠其意。離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離諸動定,名大坐禪。出離生死名出家。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越是想把自己背負的痛苦推到一旁,它越是成為一種負擔。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著意求真真轉遠,凝心斷妄妄更多;道人一種平懷處,月在青天影在波。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對與不對中打轉,要從忍辱下手。無相即是中庸,設立任何一點,即非中庸。我們無始劫以來,最大的毒瘤就是一個「我」字,眾生無法染淨不二,因此放也放不下,躲也躲不開,痛苦不已。理性的使命乃是在於發現真理。因此,理性的濫用,亦即用理性來遮蓋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極大的害處。天下並沒有絕對壞的禍害,連最可惡的批評家,對我們也都有益處。生者必滅,會者定離。凡是能創造的東西並不能永久,因為,它並不是來自本性的東西。凡事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對否定的一面。人不要落入對立的觀念,若你常當批判者,總有一天你也會被批判。如何無是非?從你自己開始做起。妄心——在有著有,在無著無,常在二邊,不知中道。菩薩的偉大,就是能自我處理心中矛盾的問題。遠離是非即是純善之心。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百不見,百不聞,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只要不著動、靜於聲塵而起作用,所有的音聲,皆不礙我們的聞性。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薩常提起正念,而不執著於正念。行蘊皆是苦,涅槃是極樂;認得此真理,踏上安詳道。「無作」——即善惡平等,而不招感一切業力。用透視的眼光,既不否認有相,也不執著於無相的念頭(無著於有相,亦不住於無相)。不要用討厭或排斥境界的方法來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須要超越境界。讓自己的心跟隨著中道。見性成佛不困難,只要無憎愛,即可洞然明白。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般若現前。聖人無心亦無境,境界的產生只是為了方便度眾。不要用對立的心態,來面臨這個世界。對立將變成孤立。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乃無造作、無愛憎、無是非、無取捨、無凡聖即是。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不睹惡生嫌,不觀善勤措。不捨智就愚,不拋迷就悟。在大徹大悟的聖者眼裡,生與死是同樣的意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勝者滋長仇恨,戰敗者於哀痛中倒下。勝敗俱泯的人,才是真正快樂而和平的。涅槃之有或常,非相對的有無之有,常與無常之常,而是一絕對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義,即本有今無,本無今有,無有法,無有處。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有生必有死,人應懼生,不應懼死。無生即無死,究竟解脫。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怨由親生,無親則無怨。凡免我於危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擠我於險者,皆平日可喜人也。順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是壞。想到對岸去,就不能只沿著岸邊跑。「身」為苦本,「我」為罪藪。世間的快樂皆有其負擔,唯有從內心超越愛恨,揚棄得失的觀念而獲得快樂,這種快樂是沒有負擔的。無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悅,功勞屬誰無所謂。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無用之人,就無所不用。痛苦是快樂的兄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乃凡夫之愛執,聖人不然,聖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非」如屠宰場。無所得就無所失。佛陀的心中沒有敵人。禪——超是非,超善惡,超有無,超好壞。地之污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親密是敵對的開始。毅力過人的人和上帝一樣,常常創造「奇跡」。一般人的喜樂中卻隱藏著悲傷。長生不老,那是愚癡的人對世間無理的要求。長時間的快樂終歸於單調、枯燥與無聊,伴隨而來的是沮喪、痛苦等結果,一般人都有這種經驗。絕對的本體是超越了相對的變動。只要活在無知的黑暗中,我們就會有「我的」和「你的」這種念頭。不生不死的本體是超越了開始和死亡。當我們接受愛與恨兩者觀念,並且不使心靈受到影響,寧靜和平就降臨了。黑白歧視的痛苦、種族的優越感、超強的自尊心、宗教教條的迷信,都會形成知性上的桎梏。琴弦調得太鬆,則琴不鳴;琴弦調得太緊,則琴易斷。琴弦調得適中,則聲音悅耳。誕生和死亡同時表演。他們在一起表演。他們的遊戲是和諧的遊戲,而常常是在生命無限廣闊的胸膛上表演。要實現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復「人類本來互為一體」的自覺。利己主義將孤立於「全體的生命」之外,必不會有好結果;人不應自私。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潛能就是——我們愈敢做事,就能做得愈多。嘗試去喜歡你厭惡的東西,奇跡必會降臨。不走極端,對人少懷恨之心——中庸之道。黃金很好,但如果把金沙抹在眼睛裡,你會吃不消;黃金很好,把黃金綁在鳥的翅膀上,鳥就飛不起來了。死神那兒並沒有日曆。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佛性是絕對的——絕諸對待。對花開過於雀躍不已的人,必然會為它的凋落而悲傷。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要求佛,不如學佛;要求道,不如行道;要得道,不如悟道。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悟門了當,徹見聖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無情不二。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非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離妄想顛倒,無真如佛性。離貪嗔邪見,無菩提涅槃。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亦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槃。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實相,離生滅而求寂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不著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雙空,並空亦空。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佈施何物?佈施卻二性。所謂善惡性、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卻。所謂同體大悲,便是如實的了知,一切眾生和己身無二無別。須知對待之見未忘,尚未能出世間。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紅塵堆裡學山居,寂滅身心道有餘,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學參禪亦工夫。佛性乃絕對者,本來圓滿現成,無因無果,無取無證,不受後有,超越時間和空間,故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不去妄想不求真。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及知見立知等。未曾見佛性以前,思想人生、萬物、宇宙皆是生滅相對的。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法門中不捨一法。苟遣惡而存善,慾望吾至道之體,不勝其邈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有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法無凡聖,亦無沉寂。妄想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已捨,了了唯真見。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宇宙是絕對,萬物是相對,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無名無相無真假,有修有證有輪迴;非心非佛非空實,無來無去即無為。悟時有悟悟非悟,心到無心心乃心。若迷悟見亡,向背解絕,則此心洞明如皎。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惡。聲聞人見無明生無明滅。緣覺人但見無明滅,不見無明生,念念證寂滅。諸佛見眾生終日生而無生,終日滅而無滅。無生無滅,即大乘果。通達涅槃真理者,不取涅槃亦不捨涅槃。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身滅。身與身滅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是為入不二法門。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不被善惡所拘,不為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三世諸佛,教旨如斯。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若於一切處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色即是空,破除宇宙對立的觀念。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似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執著,自契中道。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謂無即成斷滅,語有即邪見;有無俱遣,即入中道。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心佛本空,即非何有;能不守空,真源自通,佛佛祖祖,以此立宗。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人不了人。邪之與正,相待立名,去邪存正,正卻成妄。故須雙遣,兩俱不用,心水湛然,無少法可得,名為無餘。能所相對,如龜在泥塗,拂跡跡生,終難泯滅。若真「能」亡我,那就「所」見的世間眾生,見同不見;能所雙忘,當處是道。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傷嗟二見人,攀緣兩頭走,若悟本無心,始悔從前咎。太平皆是妄想,不生亦是執著,了得智慧不外愚癡,德相何分色相。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則近執著,忘則落無明,乃為心要耳。以無心息妄為正,以習眾善為助。譬如明鏡,為塵所覆,雖以手力揩拭,要須妙藥磨瑩,光始現也。塵垢,煩惱也。手力,無心功也。磨藥,眾善也。鏡光,真心也。學佛者,務要去人我之見,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後方可言入道。得道之士,立處既孤危峭絕,不與一法作對。行時不動纖塵,豈止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法身親證等虛空,也是無端枉用工,試把鏡珠都放下,諦觀何法不圓融?道有道無俱是謗。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見性必先養性,性的生起,有淨有穢,淨者善之相,穢者惡之相。為善去惡,即是興慈;無善無惡,即是運悲,唯獨隨名無解,不取不捨,才是究竟清淨之性。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因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妄 體本空,妄即本空,真亦不立,真妄雙泯,本心常住。正念即邪念,善事等於惡事,非佛性也。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計。見有能說法者,有所聽法者,尚未入乎信門。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妄心在有著有,在無著無,常在二邊,不知中道。盡十方世界,是個大光明藏,從古至今,無一法可增;盡十方虛空,是個大解脫門,從古至今,無一法可減。一切我們認為我們擁有的,都會造成害怕失去的恐懼。起心動念都是自己不對,此是因為還有個我在。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明見之人,終日得未嘗見,求見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