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出生以後,不僅要面對生存的問題,還要去面對社會與人群,誰都難以避免,畢竟人是群體的動物。人生的範疇是廣泛,而且又是錯綜複雜,要如何使你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和諧、安詳、舒適、光明、幸福,進而更能提升到解脫、自在的境界?首先必須要有「正知正見」,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安穩的踏上人生大道,行為有了準繩可依,才不至於迷失,社會也因此而得以安定、祥和。
我國五千多年固有文化精髓——倫理與道德,所闡釋與發揚的就是這種「正確的人生觀」,它使社會、家庭、個人有秩序、綱常與原則。倫理與道德就像一盞明燈,使你的人生有了光明與依循。
在佛法裡,這種「正確的人生觀」叫做「正知正見」,又叫「正智」,將它落實到人生中,對佛法來講並不是最究竟的,佛法所弘揚的是如何將它提升到「完美人生」的境界,達到至真、至善、至美,這種提升必須具有佛的智慧——清淨、光明與慈悲,我們稱它為「淨智」。「淨智」是每一個人的自性裡本來都具足的,佛是徹底的契悟它、開發它進而發揮它;而我們則尚不能確實、清楚地掌握它,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在這裡而已。
智慧,粗略的可以分成四種:一愚智二邪智三正智四淨智。「知見」上的偏差而產生執著、是非不明、本末顛倒,就是愚智,就是邪智。這種人生是黑暗、煩惱、苦悶與抑鬱的,人格也不完整。缺陷的人格不但影響個人,嚴重的還會危害到家庭、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禪」能夠破除愚智、邪智,提升正智達到淨智,只要你能真正明白「禪」的道理的話!
佛經上說:「有智慧就有光明,沒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可見正智、淨智在人生中所佔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佛法不只講「智慧」,而且還講「慈悲」,智慧與慈悲是佛的本質與內涵,也是學佛、修行者追求的目標。
用現代人的說法「慈悲」就是「感情」,「智慧」就是「理智」,有「慈悲」沒有「智慧」容易為情感所左右,一生的前途、事業就無法出人頭地。只有「智慧」沒有「慈悲」,整個人就會冷冷冰冰的,人生也是不圓滿的。
真正的「禪」是又有「慈悲」又有「智慧」,又能提升正智,又能達到淨智-佛的境界,是清淨且圓滿的。現代的社會裡談「禪」、修「禪」的人很多,至於是不是我們所說的屬「正智」與「淨智」的禪?那就不太保險了。有些人一聽到「禪」會走火入魔,不敢接近,有些人想試,可惜走錯了路,找到一個「邪知邪見」的人學禪,一生就真的成「殘」了。不但心「殘」廢了,身體也「殘」廢了。原因是心中了毒產生了歧見,打坐時就出了問題,整個人也會變成神經兮兮的,佛法所說的「禪」絕不是這種「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