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面,我們講到修行的一心三觀,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
佛教,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它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叫做因緣果報。就是你因地是什麼樣的因緣,它就會創造不同的結果,叫做因地心影響你的果地覺,這個是所有的法門都通用的,沒有例外,除非你是外道。
那麼,這個原則當然也適用於淨土。所以,當我們創造一句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到底會給我們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答案是不一定的。因為,你能念的心接觸所念的佛的時候,是心力跟佛力的交互感應作用。
就是說,你的心去接觸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福田,廣大的田,它有生起無量水果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那個心是一個葡萄的種子,你把它跟佛號接觸,這個佛號最多也只能夠創造葡萄,只是這個葡萄在佛力的加被之下比其它的葡萄大一點而已,但是,它的本身還是葡萄,就是這樣。你不可能說:誒,我的種子是葡萄,請你幫我變成蘋果,沒有這回事情。阿彌陀佛都沒有本事改變因緣法,因為他來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因緣所生法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你的心跟佛號接觸,你是怎麼想的,你在栽培什麼種子,這個地方有三種的思想,就為以後埋下的三種結果:
第一種,為了離苦得樂而念佛。一般人,都是這樣子,因為他沒有學佛之前,他的心就是想離苦得樂嘛。然後,他學佛以後也沒有經過大乘佛法的教育,當然也是這個心態了。其實,他身體不舒服了,他就念佛。那離苦得樂有個問題,當痛苦解決的時候,他就不念佛了,因為你的心態就這樣子的嘛。所以,你這個佛號,在你的生命當中只是讓你從痛苦過渡到快樂的一個過渡的過程嘛,你從來沒有想要把佛號往生嘛,所以,佛號當然就給你想要的東西。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是這麼想的,這個佛號在你生命的定位就是這樣的一個位置,佛陀只能滿你的願。就是你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種下一顆離苦得樂的種子,這個佛號未來會讓你大富貴。
第二種人,為了往生而念佛。他能夠看到娑婆世界的苦諦,所以,他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他栽培的是一種向於往生的因地,臨終一定往生,因為他所有的佛號,都是跟往生相應的。臨命終的時候,他那些曾經念過往生的佛號都會現前,幫助他、把他引導到極樂世界去,叫因果相符。
第三種的是最好的,為了成佛而念佛,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他能夠讓他的心跟阿彌陀佛接觸的時候,他不但是向於往生,而且還向於佛道,那麼,這個佛號會把他帶到極樂世界,還會不斷地陪著他,到了極樂世界,這個佛號的力量也沒有消失,會不斷地陪他從初地到二地、到十地,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這個佛號它有三種功能,關鍵是,你的心跟佛號的接觸那一剎那,你是怎麼想的,很關鍵!就決定這個佛號的力量了。所以,我們現在淨土宗,要能夠把佛號的力量發揮到最大,我們就必須要提升我們內心的檔次。
怎麼提升呢?三個方法,很簡單:
第一個,安住真如。我們要處理過去,我們要開創未來,第一個先要調整我們的心態。先把我們這種打妄想的心,拉到跟佛陀同一個水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沒錯,我現在業障深重,但是這個是因緣所生法,把這如夢如幻的業障妄想撥開來的時候,我的心是如。沒錯,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但是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也是修來的,當阿彌陀佛回到原點的時候,他的心也是如。所以,不管凡夫,不管佛陀,這兩個人都把生命歸零的時候,一如無二如,這就是我們的安住點。
所有的思想,要建立在沒有思想的基礎之下,站在本來沒有思想的角度來建立一個往生的思想,這個就是這樣。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業力的角度來了生死,站在本來就沒有往生的念頭之下來求往生。所以,無念是所有一切念的根本,這才是重要的!你一定要先站在無念,你才有資格去創造新的念頭。所以,這個是一個楞嚴法華的思想,就是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站在無念的角度來修念頭。
那麼,修什麼念頭呢?修兩個念頭。當我們安住無念的時候,你就有資格做兩件事:
第一個,走出過去。你要很認真地面對你的過去,因為,你不處理過去,過去它不會放過你,尤其臨命終它不會放過你。我們曾經有過美好的回憶,現在變成修行的障礙,這一點你要面對的。其實我們為什麼貪戀娑婆呢?那是受你妄想的誤導。因為,你過去曾經在娑婆世界有些快樂的片斷。
其實理論上,如果我們心平氣和,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放下、把美好的記憶放下,我們心平氣和地看人生,人生是痛苦多於快樂,我想,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會同意的,你得到一分的快樂,你要差不多要付出十倍的痛苦的代價。
但是,我們為什麼對娑婆世界的印象還是這麼好呢?因為我們被自己的妄想給騙了,就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們記得它的好,就是說,我們站在妄想的角度去看人生嘛。就是我們沒有一個人直接地去面對娑婆世界,我們都是帶著妄想來看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它片斷美好的一面。直到佛陀出世,讓我們把妄想放下,哦,原來娑婆世界的快樂是得不償失的,的確得不償失。你想想看,你佈施、持戒、忍辱,這種善業你把它丟到娑婆世界,這個快樂是有過失的。你這個善業,把它迴向淨土,那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那既然擺在你面前,臨命終兩個選擇:一個娑婆世界的快樂,一個極樂世界的快樂,我們不就是享受快樂嘛?那我們為什麼不享受無過失的快樂呢?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臨終的時候還是會選擇繼續留在娑婆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妄想的誤導。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怎麼樣擺脫過去那些美好的記憶就關鍵了。空觀的智慧,把它空掉。不管你用無常觀、用無生觀,慢慢、慢慢,讓過去的妄想沉澱下來,這個叫擺脫過去。你必須要成功地從你的過去的人生的經驗累積的顛倒妄想裡面走出來。
第二個,開創未來,你要有新的目標。我們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娑婆世界的快樂了,你怎麼面對未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開創未來,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說,怎麼憶念淨土,我們今天的重點在於擺脫過去。當然,擺脫過去,這個地方跟你安住真如又有關係。因為,你今天,你說:誒,我直接修空觀可不可以?不要安住真如可不可以?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我們舉一個例子:
春秋時代,有一個楚國的國君。這個楚國的國君他有一天去打獵,他有一個他們這個歷代的祖先留下的一個非常好的就是鑲有珍珠的、寶物的弓箭,所以,他打完獵回來以後這個弓箭丟掉了,這個弓箭找不到了,他這下就很緊張,他找啊找就找不到了。但這個楚國國君還是有修養的,他就哈哈大笑,他講一句話,說:楚王失弓,楚人得弓。說我楚國國君把弓箭丟掉了,沒關係,楚國人得到了,還是在楚國,這個人胸量不錯啊。
孔夫子聽到以後說,這個人有進步空間。你為什麼要說楚王失弓,楚人得弓?那齊國不能得到弓箭嗎?魯國不能得到弓箭嗎?你應該說,人失弓,人得弓就好了嘛。把楚字拿掉多好,胸量更大嘛。你看,這是孔夫子的世界大同的思想。
莊子聽到孔夫子這樣講,他覺得孔夫子還是不圓滿,還有進步空間。你幹嘛一定要講人呢?猴子不能得到弓嗎?對不對?獅子不能得到弓嗎?你應該說失弓得弓就好了嘛。
你看,三種人三種心態,三種人生三種胸量格局。楚王這個人啊,做國王剛剛好而已,因為他心中,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他想像就是這個國王啊,所以,他這輩子人生已經到頂了,他這個人做國王剛剛好,沒辦法再突破了。
那麼,孔夫子就以人為本,他想到是所有的人類,所以你看這個人就是聖人,他從國王提升到聖人。但是,莊子就又比孔夫子強了一點,為什麼以人為本呢?他隨順自然嘛,整個自然法界都是山河大地,對不對?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啊,怎麼能夠以人為本呢?你要順從整個大自然嘛。
所以,我們從這三個人的心態可以看得出來,三種的念想,三種不同的結果,所以你就知道安住很重要。
我們為什麼要安住真如呢?站在佛的角度來修行,開始悟入佛的知見就很重要,就是你這個種性。如果你不安住真如,直接修空觀,效果差、時間慢。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對治妄想,所以,這個地方就很重要,站在你本來就有可能往生淨土的角度,來憶佛念佛。
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安住真如以後,修行空觀,走出過去;修行假觀,來開創未來。
甲二、眾生病根 (一)業果生起
在整個因緣當中,我們知道修行以後,現在我們就有資格先來談前面談到的能對治的法。那麼,這麼多的修行,當我們走出過去、開創未來,安住當下的時候,現在就要談核心問題了,到底這麼多的法門,是在幹什麼?我們吃那麼多的藥,到底是解決什麼問題?我們來往下看,眾生的病根。這個地方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他一天到晚培養很多軍隊,但是他不知道到底這個賊王在哪裡?
那麼我們把因緣的法,人生的因緣分兩塊,我們先看講表右邊這個上下的箭頭,一個叫做受用果報。我們人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叫作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人生的確充滿了很多的無奈。
你會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你說了不算;你會跟誰結婚,誰會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格局,只有一句話就說完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因為,這是過去的業成熟了。所以,人生就算你修行也是一樣,人生要先認命。站在認命的角度,去開創未來,因為你不能不認賬。所以,佛法有一半是要認命的,但是,有一半是在開創新的業力,叫做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那我們來看,在還債跟創造業力的過程當中,它有一個什麼樣的關鍵連接在一起呢?我們來看,我們先看業力的釋放,就是把過去的業力釋放給我們受用。
第一個,第八識。
第八識,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保存業力,第二個釋放業力。它可能把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惡業保存起來,最後強者先牽,哪一個先成熟就把它釋放出來。我們前生因為有人的業力最強,所以出現了人。有這個人以後呢,我們產生一種恆審思量,一種主宰的自我,我們從今以後會以自我為中心,然後以自我為中心去打妄想。打妄想有兩種可能:一個是美好的思想,也可能是邪惡的思想。然後,這個思想再推動行為去造業。這個時候,業力又透過自我再回存回去,又累積一個新的業力。
這個地方,到底病根在哪裡?就是說你修行的一心三觀,你也不斷地憶佛念佛,到底我們要對治什麼?當然,你不可能對治第八識。我想,沒有一個人傻得會去跟過去的業力挑戰嘛,對不對?你如果選擇第八識為敵人,那你就很慘了,你整天想著過去的業力,可能你到最後挫折感就很重了,你直接去跟第八識去宣戰,那表示什麼意思呢?你想用短短的幾十年的人生去把過去無量劫來的業力消掉,那當然不可能了。
所以,你的所觀境是第八識,你這輩子就沒有希望了,來生也沒希望了。所以,鎖住第八識、你直接挑戰第八識叫不善巧,直接挑戰業力是不善巧的。
(二) 輾轉相續
好,那我不挑戰第八識,我從第六意識下手,我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可以吧?我保持善念嘛。但是,善念它也不是核心,因為善念是變化的,念頭是變化的。所以,在因緣當中,它這無常變化當中有一個相續。其實,你真正的問題在第七意識,因為,第七意識的可怕,因為它輾轉相續。
讓我們用水流來看我們的人生觀就知道了。你看,滔滔的水流它不斷地前進,但是又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變化,又不斷地相續。其實,水流的變化問題不大,但是水流的相續才可怕,因為,這個相續的力量,它會產生兩個因素:
第一個,它會讓你今生的業力變成很堅固。你看,同樣是一個人造的罪業,有些人他拜三部八十八佛、或者拜十部八十八佛,這個業就消了,他業力沒有很堅固。有些人他造了一個罪業,他的業力很堅固的,因為他的恆審思量比較重,他對人生的主宰性強,他看到什麼都想要主宰,這個人,你今生的業就比較重了,因為你那個相續的力量強。
第二個,第七意識不但是讓今生的業力堅固,當你死亡以後,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它會去激發下一個業力。諸位,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都是片斷的,沒有一個人一輩子造同樣一件事情,沒有,不管善惡都是短暫的時間。那麼,我們造的業是片斷的,為什麼人生變成一串呢?是誰把這個業力串起來呢?本來這個珠子是一顆一顆的,是誰把它變成念珠呢?就是中間那個繩子嘛,就是自我意識啊。
為什麼我們這一期業力,生滅變化結束以後會去激發下一個業力呢?當然不是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已經死亡,臨命終時第六意識已經結束了,是恆審思量,病根啊。
很多人的修行,我想沒有一個人是知道去挑戰業力,但是很多人都知道改變思想,這個是比較不錯的。其實,不是改變思想,是改變執著。諸位,你方向一旦弄錯了,你今生的修行就很麻煩了,你就很難進步了。你看有些人念佛,他對著妄想,他打妄想就用佛號去壓它,轉念念佛,這種情況理論上沒有錯。但是,你今天用佛號去壓妄想,你沒有對治執著,你的病根還在,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舉一個例子:印光大師他解釋這個眾生的執取,這種自我意識,他喜歡用文昌帝君來做比喻。他說文昌帝君修了十七世,十七世的士大夫,每一生裡面都是謹言慎行,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久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這十七世可是辛苦栽培,把自己好不容易從一種生死凡夫培養成一個謙謙君子。
到了十八世,他後來因為福報太大了,就投生在漢高祖的家庭裡面,漢高祖他有一個愛妃叫戚夫人,後來,戚夫人不小心落入了宮廷之爭,奪嫡之爭,因為,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就是文昌帝君投的胎。那修了十七世福報的人一出生那不一樣啊,有帝王之相。漢高祖給人家算命說,你的兒子裡面最有帝王之相的就是戚夫人生的這個趙王如意,漢高祖就非常的喜歡他。
那個正夫人皇后呂后,生的兒子說實在相對懦弱無能,就是漢惠帝。所以,漢高祖好幾次為了他自己的江山大業,想要把漢惠帝給廢了,要立這個趙王如意,但是呂后這個人太厲害了,她結合所有的功臣,樊噲、張良,向漢高祖力薦。漢高祖沒辦法,這些都是開國功臣,他知道他不能一意孤行。一意孤行,他死了以後,這些功臣不輔佐趙王如意,那國家肯定要亂的,廢長立幼。所以,他在大眾的要求之下,只好打消念頭。
但是這件事情,當然驚動了呂后,呂后認為是戚夫人,是有人在這個地方挑撥的。所以,漢高祖往生以後,呂后掌權,就把戚夫人給殺死了。殺死以後呢,她知道趙王如意已經到了屬地了,她說你母親生病了,你趕緊回來,把趙王從趙國把他調迴皇宮裡面,也把他殺死了。臨死之前,趙王如意說,我們母子對你無冤無仇,你如此地傷害我,我一定要報仇的。因為臨終一念嗔心,變成一條毒龍。這個過程不講,反正這個毒龍就跟呂后兩個人之間恩恩怨怨。
現在印光大師就講一句話,為什麼一個謙謙君子會變成毒龍呢?當然,你可以說環境造成,呂后欺人太甚,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講了。你說你這樣刺激他,再好的君子也變成一隻毒龍了,是吧?但是,佛法不能這樣講,佛法是不能把責任推給外境的,一切唯心造,就是你在修行的時候,你沒有動搖第七意識的主宰。你沒有對人生真正的看破、放下,所以你被外境牽動。也只怪你學藝不精,你只能怪你這樣子。你說你一天到晚除草,也不撥草,你不把那個草的根撥掉嘛。
就是說,為什麼印光大師講這個人今天會退轉?為什麼這個人修行了幾十年,你一刺激他,他照樣起煩惱?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他所有的修行都沒有觸動他的自我意識,他那種恆常相續的主宰性,都沒有去觸動,可那才是生死根本啊!
我們現在很多人修行,對治業力:有之;改變思想:有之;消除執著: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很多人業力很重呢?因為,就是說其實業力的可怕,就是念珠為什麼相續呢?因為它中間有一條線,否則念珠是不能串在一起的。
我們有很多的業力,但是,只有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你沒有一種對娑婆世界的厭離感,就是你還想要主宰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是最可怕的,這就是眾生的病根。我再講一次:帶業往生,不是要你把業力消掉,你也沒那個本事了,因為時間太短,業力太多。帶業往生,是讓你真正地放棄主宰,不管它好壞,我不要了,可以吧。你把娑婆世界的主宰放棄,這個業力就不能得果報了,因為缺乏那條線。
但是,可惜的是,一般人的修行他會去對治業力,他也會去改造思想,但是他不會去對治深處的那個我愛執,如果你住在這兒,所以他的業力就很堅固了,輾轉相續。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不管拜佛也好,你不管修止觀也好,諸位,生命短暫、法門太多、時間有限,如果你不掌握核心思想,你今生會一事無成的。說實在,人生過得很快,一下子十年二十年就過去了,你不可能分散你的體力,你只能夠集中你所有的心力,去掌握一個正確的方向。
你不要說,誒,我慢慢摸索,等到摸索完了,年紀大了,夕陽無限好,但是可惜近黃昏。所以,你最好早點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帶業往生,為什麼有些人業是不能帶的,是堅固的,是不能帶的,因為他執著心很重嘛。他業怎麼帶呢?他業還在相續啊。就是說,你這個輪盤在轉動,你是要把那個開關給關了嘛,你要斷相續嘛。
所以,今天我們淨土宗的人,你可以有很多業力,那你一定要有一個往生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對未來要有一種放棄主宰的思考,你要有一種不受後有的思考,如果,你對來生還有所期待,那表示你沒有放棄,那你有所期待的時候,那對不起,你就會去激發第八識的業力。就是說,業力它要得果報,是你第七意識去激發的,你要主宰它,你想要去激發它。你必須讓業力沉澱,就是你不要去激發它,就不受後有,這很關鍵了。就是說,我們不但第六意識要能夠調伏過去的愛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放棄主宰,這個很關鍵。
那麼為什麼放棄主宰如此重要呢?我們來看,因為你沒有放棄主宰,在人生的片斷無常當中,創造一種相續的力量,這個力量,我們簡單來看,身口意的造作,它本來是片斷的。你看,我們造了一個現行熏種子,然後種子又起現行,那麼這個現行又熏種子。就是說,為什麼我們造了一件事情,有些人做了一件錯事,他做了一次以後他就不會做了;但是有些事情,我們會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做一次以後會想做第二次,第二次以後會做第三次呢?因為,你已經產生主宰了,這種業最可怕!就是輾轉相續的業。
帶業往生,這個業必須要斷相續。就是說,這個業你曾經做過,這個妄想你曾經打過,但是你現在放棄了。就算這個妄想起來,你的心已經不住在上面,你不想主宰它,這個業你可以帶,你真的可以帶,因為這個業,它的相續功能已經被你破壞了。
斷相續,下一個就破和合識,破掉第八識。我們舉一個歷史上的故事,就可以看到這個相續的可怕。
商紂王,亡國之君。商紂王他做為一個亡國之君,他有一天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大臣箕子陪他吃飯。結果箕子看這個商紂王他拿一雙象牙筷子的時候,特別的貪愛執著,他心中就有不祥的徵兆。他說,大王,你要趕快把這個像牙的筷子把它丟掉、丟棄,這是不祥之物。商紂王說,不就是個筷子嗎,有那麼嚴重嗎?
他說,大王,你不知道,你今天貪愛這個筷子,時間久了,你就覺得你這個碗跟筷子不配,不能配合,你肯定要做一個象牙的碗。你這個時候,從筷子的執著產生成一種對碗的執著,然後你這個碗弄久了以後,你這個桌子也不能跟碗配合了,你肯定要做一個象牙的桌子。然後,你覺得這個房子跟這個桌子也不能配合了,你要搞一個象牙的房子出來……時間久了,你這個國家就亡了。
結果,商紂王沒有聽他的建議,最後商紂王果然亡國了。
我們不能夠說箕子有神通,不是,只能夠說他有智慧。因為,他今天不是看到商紂王的貪愛,而是貪愛的背後有一種堅固的執著,就是帶有執著性的貪愛這才可怕,因為這像滾雪球一樣它在輾轉相繼。所以,諸位,一個淨土宗人的你要注意,你現在可以檢查你身口意的業啊,如果這個業還在數數現行,輾轉相繼,這個業你是不能帶的哦,這種業越多,你越走不了。就是你現在還在數數現行,當然已經開始在對治了、在調伏了,它已經叫作不增長了,這個業可以帶。
所以,我們現在把業障深重做一個全新的定義,什麼叫業障深重?不是說,你過去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事,不是這個事,從淨土宗的角度不是這樣看的。淨土宗,只要能夠帶的業都不是問題。你不能帶的業越多,你對這個業還在執著、還在造作,你就是業障深重,淨土宗是這個定義。不是比誰業多了,是你對這個業還在執著。業力本身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你不斷地去激發它。它本來已經沉澱了,你不斷地去激發它,第八識按照《楞嚴經》的說法,它是一團污濁的水,第八識,那叫一個髒字啊。你現在對第八識只能做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你不要再去刺激它了。
所以,楞嚴經為什麼叫首楞嚴三昧?它正念真如,要破我法二執。就是說,你要放棄主宰,建立一個無所得的概念。就是說,當一杯水已經很髒、很多垃圾的時候,你用筷子去攪它,那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當然不可能把第八識清乾淨嘛!你哪有那個本事,第八識是個垃圾堆、是個垃圾場,它不是今生的,那是多生多劫的,我們每一生都丟了很多垃圾下去,到現在沒法處理了。但是,你可以怎麼樣?把第八識封起來,把它打包起來,叫作帶業。就是你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問題在第七意識了,放棄。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往生,跟你看破、放下是有關係的,因為這個直接影響到你的業力的相繼。
好,我們來看,既然我們懂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這個來談修行的方法。
放棄主宰,皈依彌陀,是整個淨土宗的核心思想。什麼叫做建立一個往生的思想呢?簡單地就是說,我對娑婆世界的後續沒有主宰性了,我對極樂世界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好,我們來看修行方法。
甲三、修行方法
乙一、專修法門
第一個,專修法門,至心信樂。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至心信樂十念必生願(十八)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好,我們來看第一個善導大師是怎麼樣修皈依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那麼這個十方眾生是講他的根機。這個十方眾生按著善導大師的說法是誰呢?是生死罪惡凡夫,他的業障一點都不少,他的心也沒有成就聖道,還是凡夫的心,但是呢,這個業障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他完成了兩個重要的功德,成就一種往生的心態:
第一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核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大師叫做順從本願,就是他已經建立一個向於往生的心。這個向於往生的心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他相信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已經沒有辦法處理我的業障,這第一個。
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那麼他先培養一種順從本願往生的心態以後,臨命終乃至十念,這個十念不能當數目講,就是相續稱念,乃至淨業成就。但是,看這個意思,佛陀用十這個佛號的數目不多,所以,他的核心思想在於往生的心,而不是佛號的數目。
那麼,這麼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因為培養一種往生的心態,順從本願,臨終相續地提起佛號,就能夠超越生死,除非五逆,誹謗正法的重罪。
所以,他這個皈依,諸位,善導大師的皈依有三種智慧的觀照在裡面:
第一個,怖畏生死。他知道這個生死業障的可怕。
第二個,放棄主宰,這個很重要。臨終的時候要把自己放空,你如果還想去主宰娑婆世界,你娑婆世界這一個腳就踏不出去了,關鍵在這個放棄主宰。就是不管來生是好是壞,我不要再主宰,斷相續心,不受後有。
第三個,才是一心皈命,相信佛號可以救拔你,你通身靠倒。
這個是往生的最低標準了。
我們一般人的往生的概念是什麼樣呢?是直接修一心皈命。我們很多人臨終的時候沒有怖畏生死,對生死不知道怕,也沒有放棄主宰,這個往生的心不成立。就是說,你往生,你對彌陀的皈依是帶有對娑婆世界若有若無、隱隱約約的貪愛,你對來生還有某種程度的主宰而生起的皈依,這種皈依是不具足的,按照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不具足的。
善導大師他提出的皈依的思想要怖畏生死,放棄主宰。就是我沒有本事了,我現在以後就完全聽阿彌陀佛的了,我現在對來生我一點都沒有念想,反正我念頭,所動念頭,起心動念都是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所以我對自己的念想完全放棄了,沒有念想是最好的念想,然後,我把生命交給阿彌陀佛,這個人萬修萬人去,因為,他的業力得不到他的第七意識的激發,所以業力不能動,有種子沒有增上緣,所以,他業可以帶。
你看很多人他造了很多業,臨終的時候他為什麼可以往生呢?誒,這個人他也沒有造什麼罪,還是世間的好人,他為什麼不能往生呢?關鍵不是業力,關鍵是你這個業力有沒有想要去主宰啊。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沒有看到問題的核心。
所以,往生不是拼善業惡業的,不是這個意思了。往生那叫一個帶業,就是你的業可不可以帶走,而不是說你的業有多重。你的業很輕,只要帶不走,你就得留下來。有些人的業是可以攜帶式的,有些人的業是沒辦法攜帶的,問題在這了。不是說,看誰的業比較重啊,我們現在的方向都錯了。你的業是可以帶走的,多大的業都可以帶走的。
你看,我們舉一個例子:
唐朝的張鐘馗,他一生殺了那麼多的雞,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叫弘道法師,給他開示。他給他講兩件事,教他懺悔,第二個教他皈依。他提起佛號十句,他那個雞臨終現前要來咬他,他這個時候看到彌陀的那個蓮花現前,安然坐化,異香滿室,從瑞相我們合理地推論,彌陀功德現前。他為什麼能夠帶業?他殺雞的業有消嗎?沒有消。但是,他可以把它帶走,問題在這裡,他有本事把它帶走。但是,我們一般人是被業給帶走,才來這裡。
所以,諸位,往生的問題不是業力的輕重,關鍵是你要想辦法讓那個業是可以攜帶。可以攜帶,跟你的主宰就有關係了。因為這個張鐘馗,他在臨終的時候一念的把身心世界放空,他不想主宰了,怖畏生死,放棄主宰,這個時候提起皈依,那叫作萬修萬人去。
所以,諸位,皈依一定是帶有智慧的觀照,兩種智慧:第一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第二個,對我空法空的觀照。他要有放空的心情,他要直接去調伏第七意識,否則你沒辦法的。
這樣講好了,我們從一念的清淨心,一念的妄動以後,在娑婆世界一直打滾打滾,打滾到現在,其實每個人的業都差不了太多了,不管你今生怎麼樣都差不了太多,但是,關鍵是你怎麼處理這個業力很重要。你想,你現在每一個人只要學過唯識,你要往回頭看,你看到你第八阿賴耶識的倉庫,每一個人都搖搖頭沒辦法,這可怎麼好啊!如果,業力有體相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每一個人都差不多啊。
但是,問題是你怎麼處理它呢?你怎麼把這個業力變成可以帶走的呢?問題在這兒。所以,善導大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三種觀照:
第一個,你要知道怕。娑婆世界痛苦遠多於快樂,怖畏生死,它是業力所招感的。
第二個,我已經不想再主宰它了,透過苦諦我們放棄主宰。
第三個,我們一心皈命阿彌陀佛。
三種心態,這個業力變成全部沉澱下來,就可以把阿彌陀佛的本願啟動起來,這是善導大師的皈依的方法。當然,蕅益大師的皈依方法更高明,但是,這是基本功哦,這種皈依是基本功,我們一般人,就是該打妄想打妄想、該執著執著而提起佛號,這種皈依不具足。
好,我們今天從因緣觀談到了主宰性,放棄主宰,那我們明天開始談第二個,從圓教的思想怎麼修皈依。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念佛,我們的目的只是想要離苦得樂,我們只是追求平時的感應道交,那這種皈依沒有太高的標準,你也不要怖畏生死,你也不需要放棄主宰,你該打妄想打妄想、該執著執著,你只要直接修皈依就好,那麼,的確阿彌陀佛的佛號會幫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
但是,如果你要求你這個佛號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讓你往生淨土,而不是解決娑婆世界的問題,而是解決生死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皈依要求就更高了,那你就必須對人生有某種程度的觀照了,因為你要面對的是業力的問題了。你無量劫來累積的業,你怎麼處理它呢?你就必須要把業力變成帶業,那這個就不是只有皈依啊,那就變成是一種帶有智慧觀照的皈依,那就不是仰信而已了,那叫決定深信。
善導大師解釋這個決定深信,這個決定深信是帶有智慧觀照的信心了:第一個,他看到娑婆世界的痛苦,第二個他看到娑婆世界不能再主宰了,第三個他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偉大。他有三種觀照,那麼生起皈依結果往生了,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