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 真如的覺體,本來明照,故稱元明。

【元妙】 涅槃的覺體,本來不可思議,故稱元妙。

【元品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與真如,皆屬無始,為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內凡】 指將要進入聖位的人。小乘以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為內凡,大乘則以十住以上之三賢位為內凡。

【內我】 執著身體之內有一個我。

【內典】 佛教的經典。

【內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說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張萬法唯心,心屬於內,故叫內明,亦名內學。

【內界】 1.眾生的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是外界,心意是內界。2.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識界叫做內界。

【內秘】 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如羅侯羅是。

【內眾】 僧眾。

【內煮】 在比丘房內所煮的食物,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分為內外二種,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緣之色聲香味觸為外塵,意識所緣之法為內塵。

【內緣】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為外緣,意識於心內分別諸法為內緣。

【內學】 又名內明,即佛學。

【內薰】 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薰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薰。至於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內證】 內心所證悟的真理。

【內宿食】 與比丘同在一處和經過一宿的食物,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外道】 內道與外道。內道即佛學,外道即外學。

【內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為外明,第五明為內明,五明兼備,謂之兼明。

【內外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迴向行、十地行、等覺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為法的生起,必依因與緣的和合,論因體,有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六舟】 (喻)六波羅蜜,因波羅蜜是到彼岸之義。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因此六塵是凡夫們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羅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觀經說法報應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處】 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佛地位。

【六垢】 惱、害、恨、諂、誑、憍等六法,能污穢淨心,故名為垢。

【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門。

【六相】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三、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為一屋。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為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為體。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為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以上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聖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茲列表說明如下:


一切諸法

┌體

┼相

└用

┬總相
└別相
┬同相
└異相
┬成相
└壞相

─平等門
─┼┼──┐
─┘│    │
──┼─┐│
──┘  ││
────差別門

【六物】 佛製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六時】 晝三時與夜三時,合稱為六時。晝三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

【六忍】 一、信忍,別教之菩薩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證,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為法忍;三、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證,故名為修忍;四、正忍,於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於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為正忍;五、無垢忍,於等覺位中更斷除一品之無明,於無垢之自性清淨心忍可信證,故名為無垢忍;六、一切智忍,於妙覺更斷一品之無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於此法忍可信證,故名為一切智忍。

【六衰】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能衰耗人們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禪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即初祖達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師,因慧能是禪宗之第六祖。

【六通】 三乘聖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六業】 地獄業、畜生業、餓鬼業、人業、天業、不定業。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瞭,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真悟實證,而於理彷彿,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這是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從此成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至等覺共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惑盡真純,徹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茲將十種位階,及六種即佛,列表說明如下:
        
     (十種位階)         (六種即佛)    
  1 凡夫位(對於佛法,聞信全無)────理 即
  2 凡夫位(對於佛法,有聞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觀行即
  4 十信位─────(內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迴向位   ├(菩薩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覺位────┘
 10 妙覺位─────(佛 位)─────究竟即

【六蔽】 蔽是覆蔽之義,能蔽淨心者,有六種,名為六蔽。一、慳貪能蔽佈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瞋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進,使之不生。五、散亂能蔽禪定,使之不生。六、愚癡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觀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的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六賊】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自劫家寶,故喻之為賊。有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賊。

【六瑞】 佛要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的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即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的教化儀式。

【六塵】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污之義,謂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

【六境】 又名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之境,故名六境。

【六慧】 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六難】 遇佛世難、聞正法難、生善心難、生中國難、得人身難、具諸根難。

【六如】 又名六喻,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夢、幻、泡、影、露、電等來比喻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無常。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為界。

【六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義,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輪轉】 在六道之中輪迴的意思。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週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觀】 觀察六大的行法,在顯教是觀察六大之空與不淨,在密教是觀察六大之圓融無礙。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處】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處。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餘可類推。

【六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貪瞋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茲列表說明如下:

   ┌1貪──貪愛五欲───────────────┐  
六  │2嗔──瞋恚無忍───────────────│
根  │3癡──愚癡無明───────────────├─五鈍使┐
本 ─┤4慢──憍慢自大───────────────│    │
煩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惱  │     ┌1身見(薩迦邪見)──執取五蘊根身─┐   │
   │     │2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
   └6不正見─┤3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五利使┘
         │4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非果──│
         └5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六欲】 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種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禪】 欲界的六欲天與色界的四禪天。

【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六道輪迴】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眾生都是屬於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裡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迴。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

【六和】 見六和敬條。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眾】 即僧伽。

【六種因】 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傳因。

【六種印】 六種波羅密是證明菩薩的印契。

【六種供養】 閼迦、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以上六種依其次第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

【六種決定】 菩薩修六度,能得六種的決定,即一、財成決定,謂由佈施之力菩薩一定常得大財之成就。二、生勝決定,謂由持戒之力菩薩一定常生於富貴之家。三、不退決定,謂由忍辱之力菩薩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習決定,謂由精進之力菩薩修習善法一定無有間斷。五、定業決定,謂由禪定之力菩薩一定成就定業而永不退失。六、無功用決定,謂由智慧之力菩薩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於道理。

【六種羅漢】 一、退法羅漢,即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羅漢,即懼怕會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於無餘涅槃的人;三、護法羅漢,即對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護的人;四、安住法羅漢,即不退不進,安住於當位的人;五、堪達法羅漢,即能修練而達於不動羅漢之性的人;六、不動羅漢,即根性很殊勝,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都不動轉所得之法的人。

【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種,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三、為動之六相,即動、湧、震、擊、吼、爆。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

【六種調伏】 六種菩薩調伏惡法的障礙的方法,即一、性調伏,謂菩薩有善根種性,故修習善法以調伏身心之煩惱障。二、眾生調伏,謂菩薩要調伏眾生,須先知道其根性,然後說法使之得道。三、行調伏,謂菩薩修六度萬行以調伏諸煩惱,為眾生修苦行而不後悔。四、方便調伏,謂菩薩以種種方便去調伏一切眾生,對初發心的人勸他持戒以離生死,對已發心的人則勸他多親近善友以及受持經法。五、熟調伏,謂對於無善根的眾生說人天的快樂,以使他發菩提心,對於有善根的眾生則說出世間法,以使他善根增長,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調伏印,謂菩薩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於自己之心。

【六種巧方便】 菩薩的六種善巧方便,即一、隨順巧方便,即菩薩順次教誡眾生,令生信樂。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薩先滿足眾生之所求,然後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異相巧方便,即菩薩教導眾生應供養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順利時,便乖異嗔責,使他畏懼。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薩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斷絕供給,或加以指摘和責罰,以使他捨離惡法。五、報恩巧方便,即菩薩將財物佈施給眾生,以令他生起報恩的心。六、清淨巧方便,即菩薩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學道,成就無上菩提,使一切眾生皆信樂正法,並使所有惑染悉皆清淨。

【六種俱生惑】 六種與生俱來的惑,即貪、嗔、慢、疑、無明、不正見。惑是煩惱的別名。

【六齋日】 六個宜行八關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齋日,為四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古來皆以農曆為準,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則最後二齋日,當改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佈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禪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毀   慳
    癡   亂   怠   恚   犯   貪

【六度萬行】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六法戒】 學法女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非時食。

【六著心】 六種執著的心,即貪著心、愛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種污垢真心的法,即誑、諂、憍、惱、恨、害等六惑。

【六隨眠】 俱舍論所說,即貪、嗔、慢、無明、見、疑。唯識稱之為六根本煩惱。

【六妙門】 一、數息門,即善調身息,數息一至十,以攝亂心。二、隨門,即不加勉強,隨呼吸之長短,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門,即息心靜慮,心安明淨,毫無波動。四、觀門,即要觀心分明,知五陰之虛妄,破四顛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見。五、還門,即轉心返照能觀的心,知能觀的心是虛妄無實。六、淨門,即心無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達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門。

【六觀音】 1.顯教的六觀音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2.密教的六觀音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3.以六觀音分配於六道。茲列表說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獄道
    聖─────大慈────餓鬼道
    馬頭────師子無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羅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輪───大梵深遠──天道 

【六觀法】 本業經所說,即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

【六波羅密】 華譯六度,即檀那(佈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見六度條。

【六八弘誓】 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六喻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夢幻泡影露電等六喻,故謂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黨從事非威儀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為他們而起。

【六十二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像,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像,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像,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像,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六十四梵音】 如來的聲音,有六十四種殊勝美妙的相,即流澤聲、柔軟聲、悅意聲、可樂聲、清淨聲、離垢聲、明亮聲、甘美聲、樂聞聲、無劣聲、圓具聲、調順聲、無澀聲、無惡聲、善柔聲、悅耳聲、適身聲、心生勇銳聲、心喜聲、悅樂聲、無熱惱聲、如教令聲、善了知聲、分明聲、善愛聲、令生歡喜聲、使他如教令聲、令他善了知聲、如理聲、利益聲、離重複過失聲、如師子音聲、如龍音聲、如雲雷吼聲、如龍王聲、如緊那羅妙歌聲、如迦陵頻伽聲、如梵王聲、如共命鳥聲、如帝釋美妙聲、如振鼓聲、不高聲、不下聲、隨入一切音聲、無缺減聲、無破壞聲、無染污聲、無希取聲、具足聲、莊嚴聲、顯示聲、圓滿一切音聲、諸根適悅聲、無譏毀聲、無輕轉聲、無動搖聲、隨入一切眾會聲、諸相具足聲、令眾生心意惟喜聲、說眾生心行聲、入眾生心喜聲、隨眾生信解聲、聞者無份量聲、眾生不能思惟稱量聲。

【分位】 時分與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見五教條。

【分證】 又名隨分覺,即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分證佛】 菩薩沒有完全把無明破盡,就沒有完全證得佛,只有一部份證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證佛。

【分別】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分別識】 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分別智】 分別有為事相的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為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分別起】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分段生死】 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為二種生死之一。

【分段變易】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內凡夫的生死輪迴流轉,有身份形段可見的;變易生死是三界外聖者的生死,已無生死輪迴的身份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薩斷除根本無明,才無變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業苦三道。

【化土】 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此中有淨土與穢土的分別,如娑婆是穢土的化土,兜率是淨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後的中陰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

【化跡】 佛陀教化眾生的遺跡。

【化現】 佛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變化出種種的佛身。

【化理】 事物變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來教化的境土,為二種佛境之一。

【化緣】 1.化度眾生的因緣。佛菩薩來此世間教化眾生,是因為有教化的因緣,當因緣盡了,便離去。2.向人募化以結佛緣。

【化轉】 教人轉惡向善。

【化儀】 化導的儀式,亦即釋尊在一生中教化眾生的儀式方法。

【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為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對中下根漸次開示,自淺至深,次第而漸進者,名漸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佛為了濟度眾生而變化出來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種的相示現,叫做八相成道。見八相成道條。

【化法】 化導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三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以上藏通別圓四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化樂天】 自變化五塵,而自娛樂,故名化樂,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寶】 釋尊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到鹿野苑去說四諦法度五比丘,彼時釋尊是佛寶,四諦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名化相三寶,謂佛教化眾生的相狀。又名別體三寶,或真實三寶。

【引果】 眾生所得的身體果報,可分為總別二種,其引生果報的主要成分為引果,引生果報的局部成分為滿果,例如第八識的總報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別報的滿果。

【引業】 又名引因、牽引業、總報業,即牽引眾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業因。

【天】 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最勝之義,是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的所在,總名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宮殿。凡所處的地方,能有隨心享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天堂。

【天竺】 國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別名。

【天道】 又名天趣,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因其依處在諸趣之上,故名為天,身有光明,故名為天,果報最勝,故名為天。

【天趣】 六趣之一。與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夠看得很遠,為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無能壞和無能勝,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厲害,天眼通凡人聖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

【天魔】 天子魔的簡稱,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無數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與外道,二者皆喜歡為害佛道。梵網經說:‘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天人師】 如來十號之一,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故稱天人師。

【天龍】 諸天與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

【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天台】 中國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師居於此山開一宗,後世因名其宗為天台宗,簡稱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台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為主,明一心三觀的妙理。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稱為八教。

【天台三教】 1.頓教、漸教、不定教。2.漸教、頓教、圓教。3.三藏教、通教、別教。

【天台大師】 隋智顗大師,因居於天台上與後入寂於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大師。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時禪宗的祖師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淨天】 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淨妙之樂,故名淨,因這種淨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淨。

【幻有】 虛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虛幻的身體,亦即人身無實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無實體叫做幻,有煩惱叫做垢。

【幻相】 虛幻無實的相狀。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時,先反躬自問,責備自己定有不是之處,而應得如此報應,心中毫無怨尤。

【仁者】 你的尊稱。

【水懺法】 神僧傳說:唐悟達禪師,膝上生人面瘡,依神僧之告而修懺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瘡乃愈。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名水懺法。

【丹霞燒佛】 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曾到洛東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燒之取暖,院主見之呵曰:為何燒我木佛?師以仗撥灰說:吾燒取舍利。院主說:木佛那有舍利?師說: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之。院主遂悟自性。這是破除世人執外間土木偶像為佛,不見自性佛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