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十三卷第十四卷第十五卷第十六卷第十七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一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三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楞嚴咒註音版...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咒三首經...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鬼甚多,受罪不同。見尊者目連,皆起敬心,來問因緣。 一鬼問言...五母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昔者有阿羅漢在山中奉行道業。有一小兒年始七歲,大好道法,辭母出家,求作沙彌,隨大...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應飯為飯,二者為不量飯,三者為不習...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菩薩及比丘僧無量百...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鷲頭山中第四重上法界藏...五門禪經要用法 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坐禪之要,法有五門:一者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大法講堂,與大比丘眾十千人俱皆阿羅漢...禪宗無門關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說道有門。無阿師分。第一強添幾箇註腳。大似笠上頂笠。硬要習翁讚揚。又是乾竹...梵語 lokottara-jāna。指聲聞、緣覺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諦十二因緣,能出離世間,故稱之為...(人名)又作朴楊。是非未詳。名知周,著唯識演秘,紀傳未詳。...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 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問: 師父,我想請問一下,我們經常說要發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是本來就有,還是因為因緣而發出來的一個心? 淨界法...
佛在世時,有一群比丘跟隨佛陀修行,比丘們都必須出外托缽。有一天,有位比丘在托缽時,看到某戶人家有位美貌的女子...
前者思惟生死的過患,是改變對來生的愛取。而這裡是改變對今生的愛取。這種人福報大多數都很大,他前生一方面佈施、...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最有大福報的人。 一般人以為有財產、名...
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佛成道那一天阿難才出世。阿難跟佛出家後,一直做佛的侍者,阿難跟佛,跟我們確實有著太深的因...第一件可悲之事:幹壞事 此十分難得之清淨人身,如果用他來作罪業和惡行之工具,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每個人的生命都...世間的慾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有...
我們修行的人,見、行兩個是不能分割的。見,就是我們的知見,由聞、思、修,要從聽聞正法來的。這個見解,最高的見...
【我慢】 這種那就更多了,你講得很有道理,他就不服你,他不能講幾句漏氣你的話就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隱隱約約裡面...
【註音版】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上篇:【註音版】南本大般涅槃經 | 下篇:【註音版】隨念三寶經 |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註音版】佛說不增不減經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註音版】咒三首經
餓鬼報應經
佛說五母子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五門禪經要用法
【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無門關
【佛教詞典】出世間智
【佛教詞典】濮陽

正解「念佛三昧」

持名念佛是為徑路中的徑路
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菩提心是本來就有,還是因緣而發出來的

情迷癡愛惱人心

修無常觀,破除對今生的愛取
聖嚴法師《苦報與福報》

為什麼集結經典都是由阿難負責
人生四件可悲的事情
不要有不捨之心

這種見解在佛法裡是最危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