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大本」,蓋部同而廣略異也。彼為樂廣者說,此為樂略者說。然辭簡而理益明,事約而功倍勝。如大本廣談諸福,而此經謂但持名號,即為多福多善。大本猶分三輩,而此經謂但生彼國,俱得不退菩提。是則不獨為種種念佛門中之要,又於本部中轉更為要。可謂妙中之妙,玄中之玄,逕而復徑者矣。

蓮祖於此疏文,翔實地敘說《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在十門開啟之第七部類差別門中,蓮祖將二經判屬同部的經典,文句有詳略開合的不同,義理境界無有勝劣。詳說為大本《無量壽經》,略說為小本《阿彌陀經》。於第八譯釋誦持門中,敘說《阿彌陀經》有二次翻譯,一名《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二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二經聯續比並,二譯小異大同,時所宗尚,皆弘揚流通鳩摩羅什譯本。

《無量壽經》自東漢到宋代,有十二次翻譯(乃大乘經典中翻譯次數最多的一部妙典)。年代久遠,佚失七譯,現存五種譯本。於五種譯本中,自古迄今,皆弘揚流通曹魏康僧鎧所譯《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又有四種會集本,分別由宋·王日休、清·彭紹升、清末·魏承貫、民國·夏蓮居,或會集,或節校,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在標章分段上。

《無量壽經》相較於小本《阿彌陀經》,世人素稱大本。二經總歸一部,而篇章結構,文句內容廣略,大為不同。《無量壽經》為樂廣者說,敘述結構宏大,法義境界深微。其序分中,參與法會之人,有以尊者了本際為首的大比丘眾一萬二千,有以普賢菩薩為首的賢劫中一切菩薩,又有以賢護等十六正士為首的此界他方諸菩薩眾。如是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由果向因,以種種善巧方便辯才,惠予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真實大利。此序分章句,首先便彰顯出淨土法門宏大遼遠的大乘氣象。

又正宗分,由六大結構段展開蓮宗深廣畫卷。一者法藏因地願行(以四十八願為核心),二者彌陀所成果德(國土嚴淨、寶樹樂音、寶池德水,乃至華光出佛等依正莊嚴),三者眾生往生因果(三輩往生乃至菩薩功德),四者釋迦悲心發遣(五惡五善、重重誨勉等),五者彌陀大慈攝取(彌陀極樂現前、邊地疑城等),六者聖凡往生無數(此土他方往生菩薩數量)。流通分有聞經獲益與地動現瑞之奇特場景。

此《無量壽經》三分卅九章之結構綱目,具有大乘純圓之《法華經》、大乘全圓之《華嚴經》之浩博幽深之格調氣象。乃為好樂廣大悉備者所稱性演說,令與會大眾乃至未來值遇此經者,詳細了解蓮宗事理性相因果,深植信根,厥功甚偉。而《阿彌陀經》乃為好樂簡略直捷者所演說。就能詮之經文而言,文辭簡約,掠去枝葉,直留主莖,致令所詮之核心義理更為彰顯。於行門舉約該博(以一法攝眾法),致令行持專一,而功德倍勝。

比如大本《無量壽經》中,就往生行因,廣談諸多福德之修行。上輩往生者,須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修諸功德;中輩往生者,雖不能行作沙門,要當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等。而小本《阿彌陀經》,專顯持名功德,只要信願持名,即為多福德、多善根、無上因緣。是乃一心持名,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全攝佛德為己德,香光莊嚴。又大本於諸往生者,猶分三輩往生品位,其佛來迎之場景,見佛菩薩的身量大小、數量,往生後蓮華開敷的遲速,以及見佛聞法所獲的功德利益,各各不同。

而小本《阿彌陀經》所云往生淨業,但執持名號,一心繫念,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往生彼國,蓮華化生,皆是阿鞞跋致菩薩(即獲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俱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入正定聚,安住彌陀大寂滅海,究竟大乘無上菩提。

綜上所述,小本《阿彌陀經》所開顯之辭簡事約的持名一法,不獨為種種念佛門中之精要,又於蓮宗本部經典中(大本、小本),轉更精要。證知此《阿彌陀經》所示但持名號之法,可謂奇妙中之奇妙(教經),玄奧中之玄奧(理經),捷徑中之捷徑(行經)。

蕅祖亦慧眼拈提:「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經),了義中無上了義(教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理經)。」(《阿彌陀經要解》)

徹祖亦云:「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徹悟大師遺集》卷上)

蓮宗諸祖以真佛眼,詮顯《阿彌陀經》之持名妙法功德,千里同風,同一鼻孔出氣,開佛知見,暢佛本懷,俾令有緣眾生斷疑生信。吾輩淨業行人幸聞如是開示,當拳拳服膺,不換題目,矻矻持名,即名顯體,乘佛願力,捷登樂邦,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