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各位蓮友們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們總講《淨土十要》的第四講了,也就是我們講到《彌陀要解》的第三次課程。今天天氣也非常好,一路過來這個艷陽高照。我相信在座的諸位,但凡有點兒生活履練的,都有過這樣的週而復始春夏秋冬。小時候兒的北京,青年時期的北京,慢兒慢兒長大了以後,步入中年時期的北京,乃至再上了歲數,現在是老年時期的北京。你們還記得曾經的北京嗎?有印象啊,說起來頭頭是道。你想想這幾十年的這個滄桑變幻,這個世事更迭。但是我們今天包括前幾天講的,要說這些變化多端多姿多彩的這個生活,都不是這樣子的,本來是這個實相法中一念無明啟動,延伸出來這麼多的差別。但是它這麼的真切,你說我們怎麼能夠回歸到這個諸法實相?物質層面也罷,精神層面也罷,都是一切的相,都是虛幻的。可是我們每一天每一刻,甚至每一念都是這麼真切地遊歷過來,這麼多的經歷你怎麼能把它抹去呢?大家知道是抹不去的,只有這麼多的經歷,襯托著我們智慧的生起,這才叫實相,離開這些經歷是沒有實相可求的。所以為什麼你看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其實這個念起,就是無名煩惱造就我們的幻相生活,這個就怕覺遲就是你要有智慧的觀照,步步跟進,點滴不漏,這就修行的功夫。

我們現在又要進入到這個五重玄義的內容,很專業。我們上一次講到,大部分的內容都說到大乘的經典都是以實相為正體。那麼講到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沒有這個內外差別,青黃赤白,你說它有也不對,你說它沒有也不對,全部是從遮詮的角度,遮擋的遮,詮釋的詮,就是我為了襯托這個真如實境,那麼我把所有的幻相,全部給你覆住,蓋起來,你不要滋生幻相,那麼這個實相就現前了。但是問題是這個實相這個道理,它是講不明白的。雖然我們如此般的議論,如此般的理解,但是它不是在理解的層面。所以說在我們聽的上面呢,就是從文上給大家貫解。現實生活的對照,當下心性的體悟,在上一講的時候基本上都有所帶入。但是這時隔兩週,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為什麼佛法就怕記不住呢,你記得的話就在這個狀態中,你記不得的話可能就又拉開距離,又到了虛相中。

那今天我們繼續,我們講到:要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還記得這句,找到了嗎?我們講到這裡。今天開始呢,我們要講這個實相的,前面是講到遮詮,下面我們要開始講表詮了,就是從正面來表達,標顯一下這個中道實相的性體。你看都是這些平常不說的話,我一說性體,你們有感覺什麼叫做性體?就是這個真理,這個實相的自體本性,它的存在感是什麼樣子的。可是它的存在感是超越性的,那我們只能從文字上來這樣貫解。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做文字解,也不要陷入到這種無端的文字遊戲,而是要把它當做文字三昧來徹見這個法性和智慧。大家跟進啊,因為後面的這一段,說實在的比前面的更加的緊湊和難解。

你看:實相之體,就是講到我們說的,上次講到的真如實相的這個本體,它是什麼樣的個狀態呢?非寂非照。那我們首先要把這兩端給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寂?什麼叫做照?你們都聽過這兩個詞兒吧?老和尚走了,往生的時候,圓寂了。說佛涅槃了以後,是說寂滅了。修行的時候,說你要觀自在菩薩,要照見五蘊皆空,要時時刻刻不失觀照。那什麼叫做寂?什麼叫做照?如果直白地講,寂是什麼呢?就是不分別,就把妄想全部息下來,不要分別。但是不分別,這不是成了死人了嗎,沒意識了嗎?不分別,是不用你的思維的這個了知的了別的第六意識,這個假相上的進行一個分別,但是他有這個智慧的觀照。照就是什麼?就是雖然不分別但是都知道。

你知道我們為什麼不能都知道嗎?當我們把意識投放到一個主體性的東西的時候,其他的東西就忘掉了,就模糊不清了,或者顧及不到了。所以為什麼說聖人的這種觀照,他能夠了了全盤皆知呢?就是因為他的意識的這個觀照在,但是他不會把這個投放在任何一個東西上,所以才能全盤了知。我們現在一旦起一念動一心,全部把它投放在這個具體的事物上,或者是我在意的人和事上,那麼當然其他不在意或者顧及不到的,你就不能夠了知。所以說這個我們就不能夠叫做照,而叫分別。心念沒有清淨無為就不能叫做寂而叫煩惱,就是這樣子。所以說這個寂呢,就是等於說寂滅不動,不生不滅的意思。這個照呢,就是了了分明觀照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意思。這兩個意思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寂的功能,你的照呀,不是聖人的照,是凡夫的知道。

你這個照沒有寂的前解,也就是說你沒有徹底地放下,你這個照提不起來,都是什麼呢?都是妄想。所以它是相輔相成,一體不二的。但是我們現在要理解,所以必須把它從兩個層面進行分說,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什麼叫做非寂非照呢?那我剛才給大家講了半天這個有寂有照,那麼這個有寂有照我跟你們一說一灌輸,你們馬上就會生起說,噢這是照那是寂,也沒有照也沒有寂,然後還是在意識分別中說這是照這是寂。所以第一個工作就是要做的,首先把我們本能的對寂照產生出來的這個概念性呢,先給它反面地顯現一下,不能用寂和照來表達,這叫做非寂非照。

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又從正面來表顯,雖然不能這麼表達,但是它的狀態呈現出來,是可以這麼形容的,就不斷地來回洗滌。你看你們小時候見過那個簸簸箕嗎?就是米有了糠了對吧,把它磨出來,然後簸,拿個簸箕。上歲數的會簸吧?那有技巧的知道吧。然後不會簸的,就是這邊兒簸過來,左邊兒簸到右邊兒,右邊兒簸到左邊兒。就跟寂照,就是說非寂非照,或者說恆寂而照,寂而照,照而寂。你就來回這樣折騰,走不出這個窠臼。他說非寂非照,或者說寂而照,照而寂,是讓你這兒簸一下,這兒簸一下,讓這些糠皮往出去淘,不要停在這個跟米混在一起,有點兒意思,類似於這種。所以大家知道,他為什麼這麼表達,用寂照,照而寂,這個要吃透,否則下面這一系列你就聽不清楚了。

那大家想想,你說為什麼它能夠如如不動,又能夠全面了知呢?你說這個作用怎麼來的呢?你說要知道它怎麼能夠不動?它需要去攀緣呀。所以你看後面講到說常寂光土呀,清淨法身呀,報身呀,應化身等等,都在這個範疇內。打個比方,我們再打個比方啊。你看為什麼不動呢?比如說我們說水,就打比方說我們的意識吧,就像水,心念,那麼這個心念你裝在瓶子裡不滿的時候呀,就等於我們的凡夫妄想,不充滿週遍的這種智慧生起,沒有觀照的時候兒,那麼這個水不滿你裝在瓶子裡搖晃的時候,它會怎麼樣?它會來回動、晃動,是不是?可是你把這個水,在瓶子裡裝得滿滿的,一點兒縫隙都沒有,你搖它,它會不會動?它就不動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心性週遍法界而如如不動,就跟這個水充滿了整個容器一樣,它再沒有邊際了,它全部知道,為什麼?因為充滿了水,雖然我們看不見水的存在,它不動嘛。可是這任何物體,你到了水跟前,就跟鏡子映像一樣,全體能給你映現出來,沒有一樣兒不在水裡,就像平鏡一樣,沒有一樣兒不在水裡,能夠映不出來的。

萬法,全部在這個水裡能映現。這個水充滿了怎麼搖都不動,就叫做寂。那麼這個寂,不動的寂,走到哪裡任何事情物品出來,它都能映現出來,這就叫做照。但是我們現在去形容一下啊,就裝著瓶子的這一瓶子水,你能夠用寂也罷,照也罷,或者怎麼樣去形容它嗎。你給它加上一個寂加上一個照,這都是我們對它的了解,主觀認知的一個分別,跟這個水裝在瓶子裡的這個,當體的這個狀態沒有任何實質的關係,但是你不這麼講誰都不明白,因為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水裝在瓶子裡,它能夠產生這樣的作用,有便於我們去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理就是這個狀態。所以為什麼一直用強名實相,強名玻璃,強名水,強名寂,強名照,強名不動,強名映現,全是強名,只能這樣兒說。所以大家來看啊,這裡就講到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下面開始就是要講一系列的概念,為什麼要講這些概念呢?其實我們生活中,每一個事物都是一個概念。但是我們要放棄所有的世間生活中的類別,而把它投放到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上來,這是第一步。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了解上來以後,又要在佛法中,要了解最接近頂端的那個形容,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頂端的形容以後,你能把頂端理解了,再化開來面向一切事物,這是第三步。那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是什麼?到了第二步,要學一些頂端的形容,什麼叫做常寂光土,什麼叫做清淨法身,什麼叫做性德,什麼叫做修德等等這些,這是下面要了解的課程。大家來看,這就是等於說,利用我們對佛法中一些名相的理解,而達到對實相的正確認知。

我們來看,第一個對比的形容: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大家都聽過吧,常寂光土是個什麼樣子的? 常就是不壞的意思,永遠都在。寂就是無為的意思,不起無明呀。光就是週遍的意思。所以說只有佛才能證到究竟圓滿的這個清淨國土,叫做常寂光土。這個常寂光土是怎麼來形容的呢?就著照而寂,也就是說如如不動而言為它的主導陳述,那麼這個了了分明為它的側面顯發。就著了了分明的這個前提,而側重於如如不動的表達,那麼就把它偏向於叫做依報的形容,就是承載我們的國土的形容,依報。所以就國土來講,就強名把它形容成個常寂光土,其實它就是真如實相。那麼如果從隨緣來講,偏向主觀能動的這個觀照的功能而言,表達為清淨法身。就是把這個真如實相作為存在性的描繪叫做常寂光土,作為功能性的描繪叫做清淨法身。這是從我們的主導的身和外面的土,國土,和主體我們的這個法身而言,相互做一個對比的認知。能聽得懂嗎?比較難啊。對,正報依報。確實今天的課比較難。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這是第一句。

再進一步: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你看,這是從不動身和莊嚴身中而言的。什麼叫做不動身呢?一般我們說法身是如如不動的呀,那麼啟動說法,度化眾生,隨類示現的是報身和化身,對不對?那麼報身和化身下面還有差別。我們先就法身和報身的差別來講,就著觀照的功能,而側重於不動的表達,這個就不說國土了,只說自身了,只說正報了。光正報上來類別的話,側重於不動的表達,強名叫做法身遍一切處。就等於說把這個國土以身的這個靈動的,有身形的這個表達來把它呈現出來了。那麼就著不動的這個狀態,側重於主觀能照的出發點,強名叫做報身。強名法身,強名報身,這個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那麼報身呢,是讓我們有相的去認知的,差別就在這裡。所以大家看到了嗎?從國土到這個法身,那麼就著身來講,從法身到報身,一點一點地往回退。

下面再開始就是從唯論寂照為前提。前面你看,一會兒是寂照,一會兒是照寂。「寂照」就是主動投向於照的功能,「照寂」就是主動投向於寂滅的表達。那麼現在不論照和寂了,只論「寂照」,就是全部是以觀照為前提,再進行一個表達。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你可是一點兒都不敢走神兒啊。什麼叫做性德呢?最乾脆地說,就像金子在礦裡邊兒一樣,你本性具足這個黃金性,但是呢你現在不能提煉成金子。你的本性有,性德在,本性的這個德能在那兒,但是你不能夠受用啊,你不能把金子拿出來兌現呀。什麼叫做修德呢?你修行六度萬行,因圓果滿成就的時候,你的金子怎麼樣啊?提煉出來了,可以用了,這就叫顯現的叫報身。但是這兩個前提全部是以什麼呢?以寂的層面而投向照的表達,就是側重點在於照,明白吧?側重點在於照。那麼以性德來講,就是你本有的佛性叫做法身。以修德來講,你得去積功累德地修圓滿了,最後顯現出來的萬德莊嚴的圓滿報身,就像金子出礦一樣,這叫做報身。又這麼講了,但是大家看到了嗎,這裡就沒有「強名」了。為什麼沒有冠以強名呢?就是落到這一層面的時候兒呢,我們不在什麼呀?不在這個本體上論了。而在現象上解了,現象上解法身和報身了。

那麼下面我們再看啊,不說性德了,只論修德了。怎麼個修德呢?就是說你已經修成就了以後,修成就了以後,成就了佛果了。成就了佛果,那麼為什麼這裡講到說修德寂照名報身呢?修德已經成就了以後,為什麼這裡又用叫做寂照。是寂照嗎?那為什麼落腳點在照呢?就是這個報身呀,只有佛自己能夠全盤地了知。只要差一點點的根器,哪怕是菩薩他都看不到,或者只能看到少分,或者只能看到多分,看不全。所以這裡這個照,就是只有他自己能夠觀照到這個什麼呢?落腳點在這個自受用上面,自己能夠受用,叫做報身,修成就的報身。那麼落腳點在他受用上。那麼這裡又進一步說:修德照寂名受用身。這就屬於說什麼?落到自己的觀照,但是如如不動的層面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受用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自己受用的意思,應化是什麼呢?就是說觀到因緣成熟了,那麼到十法界裡面去應化,隨類應化一切,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所以叫做應化身。那麼這裡的這個照寂受用身是自受用,這個寂照應化身是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我成佛了,大家還記得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以後,不是在《華嚴經》裡面講他自己想入涅槃嘛,自己受用這個佛的境界,享受這個佛的法樂,其實那個時候他就是等於說從報身的角度來講,就是享受自己,獨享這個成佛的法樂。但是後來不是有這個梵天還有帝釋天去請他講法嗎,他才慈悲不捨,示現成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兒來說法。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屬於什麼呀,就在這裡屬於應化身,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大家在這個法身報身應化身上面,你們大家要有一個概念,否則這一段就是糊的,聽不懂了。什麼是法身呀?我們的一念清淨心就是法身。什麼是報身呢?我們的一念善心就是圓滿報身,因為善法你要去修嘛。什麼是應化身呢?一念的向別人隨機說法,告訴他佛法,就是應化身。一個念頭就具足法身報身應化身的功德,那麼你的念頭圓滿了,積集齊了,整個圓滿了以後,這不就叫做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所以法身也罷,報身也罷,化身也罷,全體都是離不開實相的這個本體的當下。

我們覺得好像說法身如如不動地在整個法界,報身又成就了一個實報莊嚴的好看的一個色身,應化身要到處跑著去度化眾生,但是任何演繹都沒有離開這個實相這個舞台。所以說不管他怎麼樣,只是為了我們方便了解,做了這個流水性的,這樣的一個剝離性的一層一層的一個表達,但是表達完了以後還得收在一起。收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這麼多的語言文字相,讓我們依著這個文字相去分別理解。但是大家要記住,真正的是,大家說理解能夠理解真理嗎,能夠理解到嗎?你說理的時候,就是有對有錯呀,所以我們才要講理嘛,對不對?你說解的時候,就是有分歧了嘛,你解得對,我解得不對,那麼兩個人不一樣,這都有對立性,有二元對待的這個層面。你有二元對待的層面,它就不是真理。

為什麼?因為真理叫做一真法界真如實相,所以你看後面就開始掃除我們對於這個對立分別的二元法。所以你看這裡開始講到:寂照不二,不管你是寂也罷,照也罷,是分開表達,其實它是一個,不二,是一體的。身土不二,不管你說是清淨法身,或者強名說常寂光土,但是土和身它是合二為一的,不是兩個掰成兩半的一個東西,這個我們最難理解了。因為我們一定理解佛,你看,為什麼有千百億化身呢,我們一理解佛,一定就以為說,他跟我們一樣,是有形有相的一個靈動之物,然後所有的國土都是有形有相的不動之物。這樣的話就有世界,有有情。然後按照我們這個比例,去匹配佛的境界,說哎呀一定有國土,有法身,其實這是我們的一個世界的這樣的呈現。

在佛的世界裡面,法身和國土是不二的。什麼叫做性修不二呢,第三個叫性修不二,就是你所有的修行的過程,你也沒有離開這個自體本性。你就孫悟空,你再怎麼翻一個觔斗,十萬八千里地去修行,你離不開真如實相這個如來手掌心,所以叫性修不二。真應不二,你的真身也罷,你的應化身也罷,也是不二的,不能割裂開說。不是說從,就跟說美猴王當時變現了好多猴子,是吧,一根汗毛一吹,馬上變出來了好多小猴子。不是那樣的,是所有的應化身都是真身的顯現,本身就是真身,是這樣子的,所以叫做真應不二。無非前面講到的實相之體而已,而且這個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你看又最後了解,雖然說不二,那你我說二你就理解成有二,我說不二你又認為定性有不二。

所以這裡說這個真如實相不能用二和不二來表達,就是這個樣子的,那麼既然是這樣,但是真理的顯現是存在的,怎麼個存在呢?所以說:是故舉體,我們上面講到的,我們今天講到的實相之體性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所以說,舉體,也就是這個真如實相當體它能夠起作什麼功用呢?我們來看:是故舉體作依作正。十方國土,十方三世國土就是叫做依報,對吧。十方法界的凡聖有情就叫做正報,所以說這裡講到作依作正,就是整個法界,所有國土裡面的依報國土也罷,正報有情也罷,乃至聖者也罷,都是實相體所起作出來的萬法,所以說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清淨法身也罷,圓滿報身也罷,這是講到兩種身。

乃至作自作他,就是作自我的認知也罷,他人的認知也罷,乃至這些所有之相,乃至什麼呢,大家來看:乃至能說是誰?釋迦牟尼佛;所說是誰?阿彌陀佛;能度的諸佛菩薩,所度的法界眾生;能信的我們能信的這顆信心,所信的往生淨土之法;能願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個心事,所願的極樂世界就在西方;能持的身口意能夠持這句名號,身體可以禮拜,口可以稱頌,意念可以觀想,對吧,能持的身口意三業,所持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和色身;能生的,能生淨土,攢夠了信願行三資糧,所生的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常寂光,所有的這些淨土;能讚的釋迦牟尼佛和六方諸佛,所讚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全部都是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都是真如實相中的全體實相正印所印。大家知道什麼叫做正印所印呢,什麼叫做正印所印?就跟現在我們說古代為官,你們看京劇的時候看到了嗎,一給他封官,手裡捧著一個大印,啪地一蓋,這就是證明。民間我們之間有信譽,那你現在公司法人在銀行你還存一個印鑒,這都做證明的。

所以說所有的這些萬事萬法,只不過我們剛才講到說,濃縮到佛法的這個表達層面和最頂端的表達方法中,說都是實相的正印,如果散開來,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實相的正印。你看我們法也有法印呀,小乘法裡面怎麼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叫三法印。大乘佛法裡面,緣起性空,這叫一實相印,所以我們現在這裡講到的這個就是大乘佛法,就是真如實相正印所印,都是來楷定這個法的。所以大家想想,不僅僅說蕅益大師這裡講的這些,包括我們現前的身口意,我們所修的道業,我們大家所發的出離心,我們將來要所行的六度,所成的福報,積累的三資糧,所得的功德,全部都是這一實相中所正印的。那麼退開佛法不講了,就包括我們每天的行走坐臥,吃喝拉撒,舉手投足,全部也是這個實相中正印的。那這樣來講,萬法皆是真如實相啊,沒有一人不是真如實相之人,沒有一事不是真如實相中之事。就打個比方,就跟我們說木頭去做傢具對吧,木頭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傢具,那麼這個木頭裡面不具備做傢具的這個功能的話,能做成傢具嗎,做不成傢具呀。

但是做成傢具以後,每一個傢具,每一個器皿是不是都有木頭的真如本體呢?這個木頭就是實相,所有的傢具就是萬法,就這樣。好了,如果你真能夠悟到這個地步的話,大家想,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真如實相中之人之事之法,那麼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真如實相中的法呢?我們現前一念是不是真如實相中的念呢。那麼我們以這個現前一念佔據,用什麼來佔據呀,用南無阿彌陀佛來佔據現前一念,就是佔據了整個真如實相全體本體的顯現,由這個層度來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我念佛號的心也是實相,我的心是實相,佛號也是實相,以我能念的佛的心來念這個我所念的佛,全部都是實相,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體就是實相。

所以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釋迦本師在此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實相。到了這個地方還不能真正地理解嗎?就到位了呀。所以大家想想說到這兒了還要說什麼呀?就念佛呀。我以前也看蕅益大師在這裡面講到說,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哎呀,我說這太絕對了吧,那六度萬行幹什麼去了呢?三乘教法就都沒用嗎?那麼多的經典都不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嗎?大家想想,講到這兒了,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樣,只論念佛,全體當下念佛就是已經得到實相了,已經在這個層面的話,如果你能承擔這個核心開示,你如果能夠承擔,你還要講什麼信與不信嗎,就這樣了,你信不信都由不得你了,就是實相了呀,你也不要解不解了,已經究竟明瞭了你還解什麼呀。也不論行,也不論證,只論念佛,就是實相。不論信解行證了只論念佛,全體當下就是實相,這就是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就是六字洪名。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要學五重玄義,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也為難大家了,因為可能這個因緣局限,智慧有限,所以大家聽得不一定能夠念念跟上來吧,能跟到哪裡跟到哪裡。

下面的第三個明宗就比較簡單一點了,明宗。我們來看: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我們要明白了,首先我們大家要知道,這個經以什麼為宗,你聽出來了嗎,以什麼為宗?對,以信願持名為修行的訣竅。什麼叫做宗呢?就是訣竅。我們都愛聽個訣竅,有時候學這個法學那個派,還都說哎呀人家有訣竅,都有訣竅的。淨土的訣竅,沒有一個淨土的根本經典,淨土的根本論著,淨土祖師的開示,不往信願行上會的,就是會體樞機。你看這裡講到的:宗是修行要徑,要徑就是直通車,不繞彎路,直達這個目標處。

會體樞機,那大家知道所有的經都是真如實相為體,那我們修不就是為了悟到真如實相嗎?悟到真如實相,但是我們現在悟不到,悟不到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入真如實相服務的,顯了我們現前一念真如之心,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了那麼多的教法。說這麼多的教法,內容太多了,各種形式,可是你得有一個總的綱領啊,就是我們說的訣竅,你來引導創建,否則我們不得其門而入,你入不進來怎麼辦呀,會不到這個真如實相。所以這裡才講到說,體後需要辨宗,知道體,就要知道怎麼入這個體,就是以信願持名,這是綱領。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這是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撒網一樣,你把網的周邊的這個盤線拽在手裡,那麼一網撒出去,收的時候,輕而易舉就收住了。你疊衣服的時候,你把領子這樣一提,馬上襟呀袖呀,馬上就擺齊了,自動垂下來了,你一疊就疊好了,這叫提綱挈領。

所以體後須辨宗,以信願持名為宗要。這後面就好理解一點了,又講到信願行了。信願行,我們不僅僅講了八十次了,八百次都不止了,大家都知道信願行。但是我們雖然講了無數次,兌現的太少了。不是這個質量不夠,就是這個純度不高。所以我們這裡講到的說信願行,這是淨土法門的一個,說是訣竅也行,說是藥方也可以。當然對於信願行,我們也是有一種境界,你看,我們常講到修行人的境界,不是說,剛開始是,哎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又說修著修著,見山也不是山了,見水也不是水了;再修得高了以後說,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了。我跟大家講,我們學習淨土法門,這個信願行,特別是信願也是如此。剛剛開始,因為我們沒有信沒有願,不知道,所以再再地勸,要導入說:要信,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願,要發願往生,要多念佛。入門之後,還是這樣,不斷地引導,不斷地增進,最後終於我們把信願能夠融化在曾經沒有的依舊生活中。這就等於說還是一樣的山水,就跟到了第三層一樣,還是一樣的山一樣的水,但是我們已經跟第一層,看山水是山水的那個層面不一樣了,為什麼?已經下意識地注入了堅固不動的信願之心,而依然地依舊地生活著。所以這信願也講究第三重的山水呀。希望每一個淨土行人,在學習這個明宗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就是這麼個修法。

大家再往下看,這是先做了一個交待,後面開始,講完宗要以後,他講這個信願行這三資糧的內在關聯。你看: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這是什麼呢?我們常說信願行三資糧,它是一個內在的鉤鎖關聯。連環套,大家見過吧,連環套,你能夠把其中任何一個東西能單獨拿出來嗎,不能夠拿出來,它就是這樣一個鼎三個足一樣,你說這個足和那個足,這三個足之間,你能缺一個嗎,一個都不能缺,一缺了,這個鼎就放不穩。你說鉤和鎖之間這樣鉤住鎖住,什麼是鉤,什麼是鎖,你能夠給它下個定論嗎?不能夠分開的,它就是這個一而三,三而一的一個內在關係。所以說千經萬論同宣,具足法眼的祖師們給我們講,匯總成一個修行訣竅的時候,無一例外地都鎖在信願行的三資糧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說:非信不足以啟願。大家想,不要說佛法了,世間法都是以信為根本而成就的呀。我們很多時候在說信仰信仰,信佛信佛,我信不信淨土等等這些,都在說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而日用不知。大家想,如果我們沒有本具的這個信的功能,那麼佛再怎麼教化,我們會有信的能力嗎?這個信的能力不是佛教化出來的,是佛引導出來,我們把對其他的信回轉到對於真理的信上來,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信功能也是本具的。佛法講到了信解行證就是開啟信,把這個氾濫輪迴化的這個能量做一個調整收集,把它轉向對於佛法的信。把對於佛法的這種平分秋色的信,集中體現在高度濃縮快捷地體現在淨土的這個極難信法上來,就這麼調,就這麼修,快速地成就這種轉化功德。

所以憑信的這個玄關,我們就能夠把從染土娑婆到極樂世界乾坤扭轉呀。修淨土的第一道玄關就是信,特別是他這個信已經不在這種嚮往也罷,或者我們嘗試一下也罷,這種泛泛上而論了,他已經把它設置成一個是否能夠成功的一個決定性指標因素。所以淨土法門的信,就是往生因果中的正因的一部分內容,往生正因必須有信。所以這裡講到,你沒有信,你看為什麼蕅益大師說,非信不足以導願,就直接說信是不容你去討論商量的。大家看到這個態度了嗎?沒有怎麼勸你信,只是如果你沒有信,你的願力和願行發不起來呀。我們願意往生西方,就是在信的指導下,才進行這個對於我們心性的一個超越, 這樣一個徹底改造這樣一個重新投放,願力,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理想在哪裡?這個願力是我們能不能夠承辦一個事情的核心,它有承前啟後的總動力呀。

所以每一尊佛菩薩都有願,我們也有願,但是我們現在的願力,在凡夫的這種心量的局限中。如果我們在世間的這種每天的願望呀,有求之心,那就是把這個願力弄得比較染污,或者很浪費,因為我們的目光鎖定就是現前分明之事,鎖不定這個六道輪迴之事,鎖不定九法界的成佛之事,鎖不定四生九有的一切有情,我們鎖不定呀。雖然口口聲聲念著: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能顧及到幾個眾生呢;煩惱無盡誓願斷,你連一個都斷不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在那法門中遊走呀,每天都試圖,一會兒這樣對不對,那樣行不行,不斷地來問問問問;佛道無上誓願成,都不知道,都不想成佛還誓願成。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吧,佛也看到沒有辦法,那麼就讓我們把願力先投放,核心集中投放在哪裡呢,投放在這個法界之都,整個一真法界的首都中極樂世界上來。

所以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你只有有了這個願力,才能夠把這個持名妙行,給它引導得要念起來呀。所以大家看這個信願行其實是非常巧妙的一個修行訣竅。為什麼呢?它就不讓你做假,非常安穩,而且風險係數又低。為什麼不讓你做假呢,因為三角形它是穩定性的呀。你說你信,好,我相信你信,你說你願,好,我知道你願,我怎麼知道的呢,我可不是光由著你忽悠啊,我要看你有沒有念佛,你有沒有去誠敬專精地去念佛,做決定你信願的水平,這就是淨土的功夫。三資糧的功夫是同步的,你不要以為說我信願,然後你不念佛,你的信願是假的。沒有持名的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是假的。你不念佛,你的信願肯定是假的。你念得少,你的信願肯定是淡的。就是這樣而已,這個你是做不了假。

你不要跟好多這個不學佛或者在那兒遊走的一些人,大家都聽過這話吧,我心中有佛呀。都聽過這話吧,誰沒有聽過,可能自己還說過呢。那會兒沒皈依的時候,我心中有佛呀。你心中啥沒有呢,啥都有。你心中想中個五百萬這個獎,你心中有你給我中一下,你心中當然有呀,你早就想中呀,你中呀,你拿呀,你去銀行去取錢去呀。這心中有不是這麼說的呀,得一步一步真的做到位呀。我也心中有呀,我懶得講了,我今天就在法源寺我屋裡呆著,我心中有居士林,我有大家聽法,我去講,我心裡去講,我不來呀。你們心中有聽法,說我心裡想聽法,那我也不來,你也不來,誰來講,誰來聽呢?這麥克風自己講,這拜墊自己聽呀,空氣聽呀?

所以不是這麼做的,沒有念佛,沒有想佛,沒有把這當真,你的信願是虛的是假的,你是做不了假的。當然這個真假人家也不會有人管你,只有自己看著辦吧。所以從這點來講,任何東西都是公平的。佛法最講平等了,修行也是平等的,就是自己看著辦。好,我們上半場就到這裡,大家休息一刻鐘,十點十分的時候再回來,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今天下半場的講解。剛才我們講到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蕅益大師確實是連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把三資糧的關係這樣闡述清楚以後,下面就講到說經裡邊的內容,對於三資糧的這個表顯也是非常的明確的。你看: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這三句話就把《阿彌陀經》的內容給概括了,把經的內容來論述這個淨土的修法,就是以這三資糧為根本的。所以大家看到了,先是說廣陳就是大量地去講解,列舉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大家讀《阿彌陀經》,後面我們也講到,列舉了什麼七重欄楯呀,羅網呀,行樹呀,再講到寶池呀,八功德水呀,蓮華呀,再講到這個天樂盈空,池水灌頂,生到那裡的人的生處住處,皆是七寶莊嚴,激盪我們的信心。

又從正報來講,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這個功德,在阿彌陀佛來講,他的一切功德都是無量的,但是以這個光和壽命把時空進行了無限度地延伸和交匯。所以在這個往生的人來講,壽命也是同佛無量,一旦往生以後,皆能夠不退,都到一生補處,也都是無量。所有的這些功德都在無量的這個法內來表達。所以這就叫做經中先陳依正,讓我們生起這個極樂世界的嚮往,無上的嚮往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生起這個增上的願力,次勸發願以導行。這樣,第二步就是讓你發願,為什麼要發願呢,要跟阿彌陀佛的大願要相應。你看,我不信問問大家,你們天天說自己修行淨土,你根本不知道淨土法門的核心所在,就是它的訣竅所在在哪裡?因為我們修行,大家說我們修行每天衡量你的指標是什麼?斷惑證真對不對?就是看你的煩惱斷了多少,伏住了多少,心清淨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是不是這樣子的?

那我要問,淨土法門是不是這樣子?肯定我們覺得衡量也是這樣子衡量的。可是它的核心得度方法不在這個上面,明白嗎。就是淨土一法不在你斷惑的多少,你斷惑的本事不是在這上面考核的,是考核你什麼呀?你的福報在哪裡,遇緣的大小。就是你的成功得度的這個關鍵點,不在你自己斷惑多少,而在你自己這輩子的福報因緣能夠遇到的緣分有大有小。緣分小的是遇到了冤親債主跟你討債,再好一點的是遇到佛法成為三寶弟子,但是究竟之法是什麼?你遇到什麼緣,能不能夠遇到阿彌陀佛所發的這四十八大願之緣。就看你遇緣的大小,這個緣最大,就直接一樣的碳元素,把你跟一塊黑炭,給你濃縮成金剛鑽石,這就叫遇緣大小。所以淨土的得度的核心點在這兒。你不敢再輕易說我有什麼本事什麼的,當然你要盡力而為,但是你要知道淨土的得度方法在遇緣大小。就看你能不能遇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能不能夠生起信仰,能不能夠自己發願而去跟這個願力對接,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才能夠正中下懷,好遇。所以說你怎麼遇呢?

你想,大家想想,我們任何方法都是難遇的,只有發願往生是正好遇上。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次勸發願以導行,次再說持名以徑登不退。既然這樣的殊勝,你怎麼行怎麼去呢?經裡面描繪了:執持名號一日到七日,到時候即得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一勞永逸。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些,說一千道一萬,說了多少次了,還是搞不明白,總是對這個通途法門偷心不死,可是通途法門是可以修的。一切法門都是好的,是對的,是殊勝的,問題是你方不方便容不容易達到嗎,就在這個上面見分曉。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嗎?這佛說了這麼多的方法,就是都是要把我們叫醒呀,都是方便地把你叫醒。但是這叫醒的方法,它分有的是成功高,有的是下手易,在這個上面沒有比得過淨土的嘛。

你叫醒的方法多不多呀,你睡著了,怎麼叫呢?呼通一下放個音樂,把你叫醒,或者有的人把你搖一搖,再狠勁地把你踹幾下,都可以醒呀,這都是方法,大喊一聲,把你嚇唬一下,冬天把窗戶開了門開了,冷風吹著讓你醒,所有這些都可以醒。但是問題是你這個方法他買不買賬,能不能醒呀。你碰到一個莽漢,你叫醒他,得罪了他,反過來揍你幾下怎麼辦,有的人你叫醒了他,他抱怨,或者他轉個身好像醒了又睡著了,都會發生的呀。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個引磬,就像那入定的人,你在他旁邊敲呀,不斷地敲呀,直到他醒,醒來以後永不再睡,就這個法門。持念南無阿彌陀佛,逕登不退。這是這麼貫解一下。

下面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我們學習這部《彌陀要解》重中之重,就是下面的內容。講信願行,那麼信的內容是怎麼樣的,願的核心力是怎麼樣的,行是怎麼行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特別是信的部分,我們來看: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俗稱蕅益大師所講的"六信"。為什麼說五重玄義最重要呢,就是沒有講過這樣的對信的要解,對信的要解,從這個自他因果事理上來開發顯現信的深度內涵。所以真的是可以說是沒有人講到此地。為什麼這次講這個再再地向大家好像鼓吹一樣,不斷地提醒,就是這樣子的,這六信,看你能不能承擔。信自是信什麼?就信自性就是佛呀。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莫向外求,就信自,對自己有信心,能成佛,可以往生。淨土也是我自心所顯,就信這個。信他信什麼呢?信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呀,六方諸佛所讚歎印證的呀,就信他嘛。我們啥能力都沒有,只有信佛說的,除了這一招沒有別的招兒,這叫信他。信因就信什麼呢?一句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進去都是成佛的種子,何況一心一意念念持佛名號呢。

有這個因不會沒有那個果呀,將來必定往生淨土,這就是信因信果。信事是信什麼呢?你就不要在上邊說那些理論,談那些本質,只單方面地相信十萬億佛土之外真的有個極樂世界,真的有,這叫做信事。什麼叫做信理呢?雖然真的有,我不懷疑,可是所有的,娑婆的真的有,極樂的真的有,都是有。但是這個有從本質上來講,沒有出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則決定生,就是信事。去則實不去,就是信理。那我們一般以為,實不去了就肯定生不了了,因為沒有去呀,生到那兒了肯定就去了,這就是凡夫的妄想分別。生能生,去還不去,這叫做圓融無礙,事理圓融,就這麼信。所以這裡講到的:信則自他因果事理。那麼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就是要知道願是怎麼能夠啟建的呢,就這兩個字:厭欣,欣厭思想。對娑婆,你生起一個厭離心,你不要再跟我講什麼:這不是取捨呀,還是有求之心呀,這麼執著,這不是更增加我執了嗎?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問。甚至學了點佛了,更把這個疑情給放得大大的,你不要說那些了。這是佛說了這兒是苦,極樂世界樂,就讓你厭離這兒,欣求那兒。厭離欣求合起來就一個內容,就是掉頭轉向。你說不要厭離,那你這能放得下麼,你明明放不下。你身體上有病了,這幾天有病了,哎呀,病後方知身是苦呀,就厭離心出來了,你過幾天稍微好點了,一出院,就好了傷疤忘了痛。都是這個樣子的,無一例外。你從這個物質上來講,最近可能有一些逆緣,碰到債主了,被騙了點錢,被弄走了一套房子,車被刮了蹭了或者撞破了一下。哎呀,突然間跟佛法相應了,這個世界太苦了,每天都不自在,又有了一點求生之意了。過兩天,出去報了個旅行團轉一圈,馬上就照片自拍,發得到處顯擺,不亦樂乎。為什麼呢?還捨不得,暗戀娑婆呀,知道嗎。一個修行人就是要跟娑婆世界離婚的呀。

你說那離婚,你們都是有家室的人,那多捨不得呀。天天罵,說這輩子是我的障道的,就是你害得我不能夠怎麼怎麼樣,可是你就想跟他過日子呀,到那兒動真格的時候,有的到了民政局了還不想離呀。就跟修行一樣,修得修得快出去了又退下來了,就是這個樣子的。你說是不是嘛,感情破裂了一下了,受了傷害了,好像這個有點看透了看破了。稍微央求一下,禱告一下,對你溫存一下,馬上就又哎呀老公老婆,又對著好了,捨不得了,又不想離了。就是這個軟暖心呀,所以為什麼娑婆世界是一個魔鄉,魔王的魔。善導大師說:歸去來,魔鄉不可停!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大火坑,天然的障道場所。我們還說,哎呀你不能太極端了,不能夠太這樣了。

厭離就是忍,現在我們忍不住呀,逆境來了忍不住,那逆境忍得住,順境又忍不住呀。所以大家修淨土也是這樣,逆境來了還好厭,順境來了要更激盪你的厭。因為什麼?因為這個糖衣炮彈你經不起的,天天都是糖衣炮彈,就這樣滌蕩洗滌你,結果又樂極生悲。就跟《紅樓夢》裡面那塊石頭,那什麼道人要到塵間走一遭,他說我也想去看看,要知道那個地方,可是有這個樂極生悲聚散離合,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結果一來吃了虧了,墮落到紅塵裡邊了。所以我們就要知道,這個厭就是火裡蓮花,就是日月不住空。所以他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態,不是消亟亟端的,是當體就跟般若的這個空性相應的。我們相應了,只不過我們還不知道而已,因為你離不開麼。

斷捨離誰不知道,你斷不了捨不下呀。你怎麼天天說,哎呀出家好,你怎麼出不了呢?說往生好,到現在還賴在這兒呢!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說這個般若的空性相應就是這樣子的。再者只有苦樂的對比,我們才能生起智慧的觀照。因為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心性都浪費在現前的得失,顧及不到兩土這種宏觀的對比。我們沒有,我們就是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對比。咱們倆常在一塊兒接觸,我跟你對比。人家不是說了嗎,就是這人呀,不跟高的比,不跟低的比,就跟他差不多的比。就跟乞丐,他只比你今天討到幾塊錢,你討到五塊,我討到三塊,我就煩惱了,他不說那個大富翁一天要幾百萬的進賬,他不跟那些比,他還不生煩惱。所以我們就是這樣目光短淺。所以說: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都是從執持中來的往生正因,一直執持到一心不亂,到念佛三昧,只有念這個阿彌陀佛。

好,我們下面就開始講這個六信了。大家來看: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大家看,這段讀下來,我們發現了沒有,什麼叫做信自,以心性,我們本有的心性為自,是從這個角度來闡述的。大家對我們本有的心性我們有自信嗎?你說你有自信嗎?你肯定看過這樣的同修,他非常精進,每天嚴格地或者過午不食,或者戒殺吃素,或者讀誦經典什麼,你說他往生呀,他就覺得自己不夠格,有這樣的。或者他號稱往生,他內心還是懷疑說,真的,就我這樣的能生嗎?因為他自己知道自己造的業啊。

為什麼?這就是對自己本來的佛性,也就是對自己成佛的資質有懷疑。修了很久很精進,就是不能相信自己成佛能夠往生。這就是不能夠信自。所以這裡「自」就是我們本有的心性。你看,為什麼成時法師在這裡加了一句: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我們這幾節課都在給大家講現前一念的真如實相。現前一念之心,但是你看成時法師添了說:學者須從這裡死盡偷心,不可草草。就是你不要這麼理解一下,一下子念頭就躥過去了。你在這兒要用心地體悟,我現前一念心性,有什麼功德,有什麼能量,有什麼可能性。你說多有可能性啊,連我們自己,連在座的所有,連居士林,連整個北京城,這個地球都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它的可能性有多大啊。能變地球,能變娑婆世界,就變不出來極樂嗎?只要你一念迴心,就能夠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啊,不是向外求的啊。這叫信自。我們為什麼不能夠一念迴心呢,就是不知道這一念的心性非常純潔,極其廣大。我們現在最容易錯誤地認知,蕅益大師也給提出來了,你看:本非肉團,亦非緣影。我們一般想到了心了,誰不知道心,心在哪兒呀?你們沒去過安貞醫院嗎,還有阜外醫院,那是心臟專科呀。

你這兒這個東西一出問題,就要去搭支架,去搭橋。但是問題這只是一個器官啊,胸口的肉團心是五臟之一髒,心臟而已。它不是我們這裡講到的現前一念之心,不是這個心。你不要以為這個四大假和的這個假心,這個物質性的影像,它不是,它不具備靈性功德啊。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廣大呢?就是濃縮在肚子裡的以為這就是心。為什麼不純潔呢?亦非緣影。什麼叫緣影?緣就是攀緣,你的念頭呼通呼通地在變動,在分別,沒有一件事物能夠止住停留住你的攀緣分別心。而在所有的事物上不斷執持你的攀緣,而不是執持這個清淨本有的自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第六意識這種分別攀緣,就把六塵,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觸等等這些緣影,就會有中間內外,赤黃青白,就分別就出現了啊。前邊不是講過了嘛,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外中間,可是我們就開始分別內外中間。這就叫緣影的功能,緣影的狀態,不在這個層面論。你想,如果我們的心念是這個肉團這個心的話,為什麼人剛死了以後,這個心還沒有爛,那你的念頭哪兒去了呢。

人死了以後,念頭哪兒去了呢?為什麼沒有了,這個心不會動呢,為什麼想法沒有了呢?那這個肉團心不對,我們一般還都能夠理解,非是真心。但是我們都認錯在第六意識上,以為是真心。就覺得說如果沒有分別,沒有知覺了,那不是就死了嗎,那還是個活人嗎?我告訴大家,沒有分別了才是活人,而且不僅是活人,還是聖人。所以說亦非緣影。信自己就是信我們現前的一念,這一念心。你看為什麼他形容到:豎無初後,橫絕邊涯。怎麼樣的,就是無始無終的現前的,這個真的是非常難以通透。就要用你的這個現前一念心來展示這個現前一念心的理解。不是讓你去理解啊,怎麼去,已經充滿了嘛。就像剛才咱們說的,水已經把那瓶子充滿了,你說從哪兒開始從哪兒結束嗎,它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呀。

哪兒是開始,哪兒是結束呢,沒有嘛。也沒有邊際,無邊無際啊。沒大沒小,什麼都是沒有的事。只有就是這個東西,現前一念。你不要在這上面擺弄它,不要去框架它。這就是現前一念之心。大家知道在《法華經》裡面講到,現前一念,說佛的現前一念之心,佛已經徹見了。徹見了以後,他怎麼個徹見狀態呢,原經文就是:觀彼久遠。就是說曾經無量劫的時間,我們根本推算不出來的時間,它就像今天一樣,猶若今日。其實今天也是說的多餘的,不是說的今天,就是當下一樣。過去點塵劫那麼多的事,都在現前一念之中。盡未來際,所有的弟子們什麼時候成佛,什麼時候度眾生,他也給授記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也在現前一念心中,他不是說回憶到過去,展望到未來啊。

所以這裡講到說:豎無初後,橫絕邊涯。你不要在上面動刀子,就是這樣的。但是既然這麼純粹,不要忘了,它還有精彩的一面,不是個死板的。怎麼精彩呢?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就不變來講說它是純潔的。就隨緣來講它是無比廣大的,終日隨我們。你看,我們現在是不是隨緣呢?我們都隨到這兒來了。雖然無量無邊的隨緣,可是本有的這個心性它沒有變過啊。就像我們現在隨緣,隨著我執的緣,起什麼啊,起惑,造業,受報,感果,所以現在有生死,到這兒來了呀,被生死給束縛住了嘛。就好比說這個液體水,水它隨著暖緣,它就成了水了,再隨著暖緣,它就成了蒸汽了,它隨著冷緣,它就成了冰塊。都是隨緣的,但是水的這個濕性,它沒有改變過。

整個虛空,它這個虛空,燈照的時候,就明瞭。燈滅的時候,就暗了。隨著明暗之緣,但是它空性有變過嗎?所以叫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樣的話,十方微塵國土,無量無邊,任何一個國土,任何一個世界,任何一個眾生,任何一個心念,全是什麼?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你能夠信到這個地步的話,肯定我們一念迴心,就是轉迷為悟,轉染成淨的願望生起,就能夠隨心所欲地橫穿跨越到我們本具的極樂世界中。就信這個就可以了,這就吃了秤砣了。你自己具備的,不是從外邊賺來的,也不是從哪兒搶來的,是你自己可以具足這個東西,你家裡藏著的呀。只不過你現在藏在你後院,埋在土裡邊,這個黃金你用不了。你拿出來就用啊,一念去刨,一刨就具足,不要到其他地方,不是偷來的搶來的,這就叫做信自。在這上面,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慮。是名信他。所以大家看到了,信自是以我們的心性為自,信他是以諸佛的教法為他,就是信諸佛說的。大家想想我們都知道,信釋迦牟尼佛決無誑語,為什麼呀?《金剛經》裡面講到的佛具五語嘛,具足真語、實語、如語,如語就是如理而說的,就是他說的口吻也罷、角度也罷、巧妙也罷,就是正正好在你身上體現,你就乖乖地聽就行了,就叫做如理而說,不誑語、不異語。因為他直心道場才修成佛呀,他有一點諂曲虛偽他就不是佛呀。所以我們必然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決無誑語啊,那麼釋迦牟尼佛不說誑語,他給我們講的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難道會是虛假的嗎?

這個《阿彌陀經》後面六方佛廣長舌,其實他就代表十方三世諸佛法界、任何法界的任何一佛,出廣長舌讚歎。大家要知道,出廣長舌讚歎不會有假話呀。我以前講法的時候摘出來講過這個六信,這個廣長舌出來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來都不說一句謊話才能得這麼個果報,顯這麼個現象。是真的呀,不是我們現在說這是表法吧,我們在這世界寓言好像聽著,這是真的,他的舌頭一出來就能蓋住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他舌頭中的一個微毛孔而已,就這樣子。所以你說我們還有理由不信佛嗎?再說,我們說實在的,我們信來信去信什麼呀,你們也皈過依,皈依佛竟,更不皈依天魔外道,三藏十二部是我所尊,這不就是信佛的廣長舌嗎?

我們學習,不要說淨土了,學習八大宗派,學華嚴教法,學唯識理論,學禪宗的直指人心,這不都是佛廣長舌說的嗎?現在動不動在這個微信上發一段子,佛曰,這不是佛說的嗎?經中所講,我們辨別一個道理要有教證 ,這不都是唯一完全依賴,唯一依賴的就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你還想要知道什麼呢?所以說,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出娑婆世界為說真理啊,就是要去偽存真啊。阿彌陀佛真實發願,就是用行動來表達他這個願願已經圓滿了呀,就在極樂世界兌現了。你說佛為什麼要說謊話呀?咱們說不說謊話呀?你說為什麼呢?三個,一個是為名,二一個為利,第三個為我呀。算你修行人不為名不為利,你不就為我嘛,把自己描繪的好一點,把自己丑事遮住一點,把自己的好事弘揚一點嘛。

所以在這上面不斷地加水嘛,注入這個虛榮嘛。那佛你說圖什麼呢,人家還圖發個財嘛?富有恆沙是佛陀呀。人家還為爭個名再為奪個利嗎?名滿十方三世了呀,還會為我維護我,為什麼呀?他已經無我了呀。所以說佛沒有理由騙人。我們現在人是這樣子的,為什麼佛端身正坐在這如如不動呢?你看看那說謊的人,眼珠子賊溜賊溜地動呀。心跟眼是直通的呀,你們知道嘛。你善於察言觀色,為什麼要察言觀色呢,他這個心細的,一下子感覺他心是虛偽的,眼睛就發虛光,然後又想把你蒙蔽了,然後又想把自己這個虛偽的內心掩飾住,這樣來回遊走之間,你一下就發現了。但是有時候沒辦法,只能由著他說吧。你戳穿他了當下還跟你翻臉,所以才稱之為善意的謊言,還有一種藉口。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是最重要的一句話,你既然信,你憑什麼來信呢?

你的信體現在哪裡呢?只有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什麼叫隨順呀?大福德人中芬陀利華才能夠懂得什麼叫做隨順,隨順是什麼,就是聽佛說,佛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叫隨順。因為你既然相信佛說的真理,那你還需要討論嗎?大家想想討論的目標是為什麼?是為了辨別對錯對不對?那已經是真理了,絕對正確了,你要討論什麼呀?已經說的如此的明朗,你還要理解什麼呢?你只有隨順佛說的這個真實教誨,那就是佛說什麼就是什麼。

好像大家聽起來,好像那你說的這樣就極端,我告訴大家,這個法就是給上上根人講的,其實你信了隨順了不假思索了,就是截斷眾流了。下根人那你在教法上再去擺弄去嘛,也沒人攔著你。你吃不消這個法嘛,你懂不了這個無言之教嘛,你不知道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最上上上上的根器呀,佛說的錯的都是對的。好了,有人斷章取義了,這不是直播出去了,又認為說,宏海法師佛說的錯就是對的,這不是愚癡嗎?告訴大家,什麼叫做佛說的錯的就是對的,我們以為佛說的道理有些在我們顛倒見中以為他是錯的。就跟黃河,我常說,從西東流到海,但是我小時候我們家的黃河是九曲迴腸十八彎的,我們家的那段黃河是什麼,是從東到西流的,所以我聽見黃河是從西到東的時候,我就認為是錯的。

不知道我這個視野的狹隘,說我看見的這段只不過是拐了個彎才是錯的,我們就以為說佛說的是錯的。所以就這個層面來講,佛說的錯的才是對的。因為我的認知是錯的,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才能夠理解到什麼叫做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什麼都不必了。我告訴大家,這個淨土法門的見解,你篤定不下來呀,你成功不了呀。每天都有誘惑,你貪戀世間法他用世間法來誘惑,你貪戀出世間法他用出世間法來誘惑。就比如說我最近吧,老有個法師來了跟我吃飯的時候說點禪,喝茶的時候談點禪,這個禪好呀,你知道因為都是修行人,他一說你就靈,馬上心一相應,你馬上就流淌到這個自力中來了,用不上他力功夫。

所以大家知道,為什麼祖師們開示說,達摩祖師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也決不講禪只說淨土了。因為你白說呀,你自己去擺弄,就跟做飯一樣,你這輩子你這頓飯能做熟嗎?大家知道抉擇法門啊,就跟進這個餐廳一樣,你是跑到包廂去呢你還是跑到廚房去?跑到廚房你自己擺弄去,又切菜又洗米,怎麼怎麼樣,好像很有情趣,很有這個生活味道,可是你這輩子能做熟嗎?你想過沒有你能做熟嗎?做不熟,我可以打保票你做不熟,你連個菜都洗不消停,不要說去淘米做飯。能端上桌子的算好了,還得動筷子吃的時候,萬一你,無常迅速,大限一到,筷子噹兒地就放在桌子上,還吃不進去。那你進包廂,你一點菜,馬上他力就給你端上來一盤一盤,你動筷子就吃呀,他的菜還沒洗消停呢你就吃飯吃完了呀。就這麼個理,你為什麼就不能夠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呢?是名信他。

我們再來看:信因者,深信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你看,這是以下下而列比上上。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所以這裡的因是以念佛為因。這個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這是法華經裡面的典故嘛,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一句佛,這個名號功德一旦紮在你的阿賴耶識種子裡面,它必然是金剛種子永遠不會壞,必然要生根發芽,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那這個遠因種下去都決定能夠成佛,何況你能夠一心不亂呀。反顯什麼呢?你能夠念佛念得一心不亂,念念都在西方,這輩子所有的理想都導歸西方,最後我臨命終時就鎖定西方,那麼你天天想著西方,你天天念著西方,你將來能跟娑婆世界繼續再結婚嗎?你生不到這兒呀。跟這兒這個家庭你組織不了了呀,為什麼?你不生到西方你都沒辦法了啊,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嘛,造的是直通淨土的因你還想上哪去呀。所以這是從信因來講,信念佛為因,那麼必然有往生為果。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你看每一次都是什麼,決志求生決無虛棄,就是你這裡邊容不得一點夾雜和懷疑,真的是這樣子的。大家知道為什麼能感得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嗎,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什麼概念呀?就是一派祥和之氣,沒有一點雜染或者不協調的音調,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沒有一點雜念,念念相應念念是佛呀,所以你感的果報就是諸上善人,念佛三昧的因,才能感這個往生成諸上善人的果呀。所以大家想想,所有的萬法擺平了說,除了因果還有什麼呢,是不是嘛,擺平了說,除了因果還有什麼?那麼因果在合攏地說不就是現前一念嘛。既然是種瓜得瓜,你看這裡有了四種比喻,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最平時處才能見到最真實的利益。就這麼生活化,但是它是千真萬確的呀,這叫做依因感果,這兩句。影必隨形,響必應聲,就是你在太陽下,你走到哪你的影子一定跟著你,你在山谷裡面一回肯定有聲來應你的這個響,一喊,那麼這就叫做什麼,比喻說果不離因,依因感果,果不離因,因果決定成就,決無虛棄,所以,是名信果。這是信因果。

我們再來看,信事者,事就是現象的意思,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境界。大家來看: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大家要記住這些關注到這些詞,什麼叫只今現前一念呢,就是不要在前後搖擺,不要在過去,未來,現在這個中,就當下的現前,就光說現前一念,都是不可窮盡的。那麼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也不可盡,為什麼呢?因為外境是由什麼顯的呀,由什麼生的,所以這裡信事是以什麼呀,以外界的境界為事,即是外界的一切現象為事,那麼這個外界的一切現像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我們的心所顯現的呀。那麼既然以我們的心所顯現,怎麼樣呢?現前一念不可盡,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盡,什麼個意思?就是我們的心既然心念不可窮盡,依心所現的境界也不可窮盡,對不對?就是你水能瀰漫到哪裡,這個波浪就能起伏到哪裡,就是這個意思。

水跟波是不是一體的嘛,唯水才能現波嘛,對吧,浪是由水起的嘛,唯心才能現境嘛,心到哪裡境就到哪裡,這個道理你能明白的話,那麼,當然是什麼呢: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就是你不要在這上面一會說,哎呀,這是表法的呀,說真正有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時候我們會講說,那是因為人有十萬億的煩惱,所以才有十萬億的阻隔。大家馬上就會說,哎呀這是表法的,可能這個沒有十萬億佛土,就是現前一念,說了那麼多還不知道現前一念是個什麼意思。既然你不知道現前一念什麼意思,你就老老實實乖乖地說,就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呀,這是佛無問自說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你不要計較那麼多,你真實地相信,然後怎麼操作去就可以。

這裡特別要說,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麼一種說法,大家修淨土都知道,說這個是表法之說,你們知道表法這個意思吧,就是這個事物這個說法,是用來表達這個真理的怎麼的叫做表法,當然是表法。問題是法在哪呀?我們要理解表法這個內涵,你要知道法在哪裡?現前發生和存在的都屬於法都是真的呀。所以表法表法,就是表的這個現實之法這才叫表法。你不可以理解成什麼呢,說只是一個描述而已而非真實的存在,只是一個說法而已形容一個道理,而是什麼呢?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子的,十萬億佛土之外才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大家看,這段話呀,我們把它竄改一下你就可以理解了。怎麼可以理解呢,同樣你看啊,比如說,我們說成這樣: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然後怎麼樣,實有娑婆國土在我們生活之地最極染污陋劣,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可不可以這麼說呢?你既然知道唯心所現的國土,那娑婆世界已經現了這麼真切了,怎麼會沒有十萬億的阻隔而有極樂世界呢,僅此而已,就這個道理呀,生活的現前之地這麼染污陋劣,那人家極樂世界就是最極清淨莊嚴了,你不要認為這是什麼呢,你看這裡有一個詞:不同莊生寓言。莊生就是莊子,莊周嘛,不是莊周夢蝶嘛,莊子寫的那個《南華經》裡面到處都是一些離奇的故事,但是這些離奇的故事,它不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而是什麼呢,他為了諷刺當時社會或者是人事當中的一些不平或者怎麼樣,他借這個來諷刺世事的。所以他裡面比如說他寓言故事裡面他講到說,說有一個人生出來就叫混沌,不是咱們煮餃子的餛飩,是一個肉球,肉球呢他沒有七竅,然後大家呢就說這個人太可憐了,在他上面要鑿出來個頭,鑿出來個四肢,鑿出來個七竅,結果鑿完了以後七竅有了,這混沌死了。雖然講這麼個故事,但是現實中是沒有這個真人真事的,這叫做寓言故事。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真實存在,不跟這個一樣,是真實的,所以叫做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我們再看信理: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這是以什麼為理呢?你看我們剛才講到了,信自,是以自性為自,自己的心性為自;信他是以佛說的教法為他;信因是以現前這個念佛為因;信果是以往生為果;信事是以境界為事;那麼這裡講到的信理是以什麼為理呢?是以什麼為理?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是以真心實相為理啊。因為說這個事理呀,其實它也是一體的,但是這裡為了分門而論為了無礙的圓融地講,所以才從事又轉到理,從理來顯現事,這樣的話,那麼雖然有十萬億土的無量的這個國土的這個事相上的境界,但是它並沒有出我哪怕是很微小的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呀,就是極樂世界也沒有出現出我現前一念之外。我的心像虛空一樣廣大週遍,那麼極樂世界也出不了這個範疇,這才叫做信理呀。這個道理是這樣的。既然你深信我的心性其大無礙,那麼極樂世界也必然在其中。必然也在其中,那麼我也在其中,阿彌陀佛也在其中,十方國土都在其中,求往生的人也在其中,來接引的聖眾也在其中。清淨海眾在那兒輔佐,在那兒化度。然後化作蓮花,七寶樓閣,等等這些都在其中。就是這個道理。既然你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那麼這個道理,它就是一體的這個道理對不對。不是分門別類的道理。

大家來看,既然你能深信了現前一念的心性外,那麼就必然還能深信什麼呢:西方依正主伴,我們不說其他的法了,只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是什麼呢,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現前這種世界的呈現,世界景象。正報呢,就是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和已經往生了的清淨海眾。主伴是什麼呢?主,就是阿彌陀佛,伴,就是清淨海眾。所以就深信整個極樂世界什麼呀,無情的山河大地,乃至有情也罷,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所現的影像,沒有出過現前一念心性所現前的影像,皆現前一念心所現。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心所現,哪個東西能逃脫出去呢?沒有一樣東西能夠逃脫出去是不是?全體的影像都是這個本有理體的顯現。這個本有理體,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發揮這些影像。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影像都是理體,對不對。

那麼就是這裡講到的說:全事即理。好比什麼呢,金子所造的一切器皿,所有的器皿都離不開金子的本性,黃金的本性,金性,對吧。這就叫全事即理。全妄即真,雖然這個金性迷昧了以後,一會打造成個臉盆也罷,我們常比喻,耳環也罷,或者項鏈也罷,這就等於說,迷失了金性而注重了這個它的造型了呀。我們現在迷真著妄,就是迷失了這個本有的自體的智慧,而追求造型了。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為我們這個造型而服務呢。就這個造型,看到了嗎?我早上起來要刷牙,這個造型;洗臉,這個造型;刮頭,這個造型;還得搭袈裟,穿這個海青,這都叫造型啊。可是這個造型離開我們這個理體了嗎?沒有,所以叫做全妄即真。就是雖然這個造型的幻相是迷了真心所起的,但是它沒有自體本性,當體就是即真,任何黃金的器皿,都沒有離開黃金這個東西。

這叫做全妄即真。什麼叫做全修即性呢?好,我們明白了造型都是假的。我們一定要回歸到本來的圓滿中。那麼我們的圓滿是什麼呢?剛剛上一講不是講到了嗎,什麼叫做清淨法身,什麼叫做圓滿報身。圓滿報身和清淨法身是一回事。但是我們現在發現了,應化的陋劣身了,咱們這也叫應化身,就要修成圓滿的實報莊嚴身。就等於我們發現了這個項鏈也罷,這個戒指也罷,這個臉盆也罷,這個金子的造型原來沒意義,是輪迴的,假的。那我要把它什麼呀,打造成一座金佛,就是要修成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身。重這個熔化項鏈戒指臉盆,一直到再塑成一座金佛供在那裡。從開始的熔化到打造,到一步步的裝扮這個佛的造型,最後成了一座佛供在那兒了,全體的過程,有沒有離開黃金呢?這就叫做全修即性。

能聽明白吧。全他即自是什麼意思呢?當你做戒指的時候,當你做項鏈的時候,當你當臉盆的時候,那麼就戒指而言是自。就項鏈對他來講,是他。對吧。就項鏈戒指來講,是自,我是首飾。對臉盆來講,你是生活用品,也是他。但是自和他,項鏈戒指臉盆等等這些,能夠離開這個被本有的黃金嗎?一個黃金質量都是9999的。這就叫做全他即自。說白了,就是自他不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輪迴到這裡,但是我的心性,佛已經成就到了極樂世界了,但是他的心性和我的心性是一個心性。不僅僅我的色身,我的世界,是我的心所顯現的。佛的世界,佛的色身也是我的心所顯現的。而且我的這個心和佛的這個心還是一個心,就叫做全他即自,就自而來說他,其實是自他平等,無自無他的。能聽明白啊,這個理確實很難講,所以大家就要相信這個理就可以了。這就叫全他即自。信理,就決定心深信,就要這麼信。

這麼信完了以後,大家就會發現說,哎呀,從道理上來說,我的心性雖然還沒有徹見到,咱們還是凡夫嘛,但是他是週遍法界的。佛的心性,已經徹見到了,他也是週遍法界的。那麼,所有眾生的心性來講,有的還是在地獄,有的還是在餓鬼,有的還在人道,天道,乃至成了阿羅漢,成了菩薩了,他的心性有見有不見,有多見有少見。但是,還是週遍法界的。我也週遍法界,佛也週遍法界,眾生的心性也週遍法界。每一個眾生的每一個心性都是一個心性,就是一個法界,這就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理解嗎?理解到這個層面以後,大家來看,蕅益大師做的比喻: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這個道理你能不能信?一切眾生的心性,佛的心性,我的心性,就像在一個屋子裡面,點了一千盞燈一樣。可能燈有大小,但是光明是一樣的。那麼從我最小的一點點燈,就是我們凡夫,大一點的好像是聖人,再最大的那一盞,就是佛。但是,一室千燈,那他的光明是不二的,就是這個光的質量是一模一樣的,而且是相互交攝,相互遍照的。這就叫是信理呀。你如果能夠把這個道理能信了,往生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嗎,往生還有什麼難的,怎麼苦的嗎?一念迴心就往生呀。所以大家想想,這一段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什麼呢?我們的心性呀,現在隨緣隨成了娑婆了。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心性,雖然隨緣隨成了娑婆,可是我們絕對可以隨緣隨到極樂世界。

佛的心性雖然現在隨緣隨到極樂世界,他也能夠隨緣來到我們娑婆。我能夠隨緣從娑婆到極樂,說明我就能夠從娑婆往生到淨土。佛能夠隨緣隨的從極樂至娑婆,他就一定能夠在臨命終時,從極樂到娑婆來接引我,因為是光光互遍的嘛。我能夠往生,那麼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我能夠乘願再來,一切眾生依然能夠乘願再來。然而不管來也罷,往也罷,去也罷,接也罷,來來往往,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同一頻率,沒有什麼第二回事兒,就這麼個理,知道嗎。就好比一室千燈,光光互照,重重互攝,但是互不妨礙。你的心如果能對接到這個道理,你才能夠知道什麼叫做真理。你真能夠悟到這個層面的話,那麼大家都知道往生淨土,就是一切佛法中的根本最原始之法,最原理之法。

能夠往生,就是千古不變的一個鐵案真理呀!就是必然要往生,一定能往生。就是這個往生,就是我常說,就不這樣才是怪的事,就這樣子。可是有幾個人能夠承擔?沒有人敢承擔。你真正要悟性悟到這種核心教理,就是佛法就是一滴獅子乳,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想想,為什麼要學習《彌陀要解》大德推崇呢,一點都不過外啊。從來就大家想一想,哪有這樣掰開揉碎了的乾淨利落的講法呀。這叫掰開揉碎了的乾淨利落,知道嗎。你少一句你都搞不懂,但是你想多一句廢話都沒有,就是沒用的話沒有。我們能夠認真作意,能夠自然承擔,那麼這一段六信法門啊,你就勝券在握了。如果你能夠總持在心的話,那還要說什麼道理,講什麼方法呢。到此就知了啊。這會兒我們再講一句說,唉呀真的說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是不是這個道理?你還要悟啥呢?這才能夠真正透徹地理解到,什麼叫做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不是說讓你從此以後就不學經教了。很多人一聽以後就是好像,哎呀,這是號召大家都盲修瞎練,不要學教了。

佛說的法都是廢話嗎?你要領悟,到這才能知道什麼叫做身至含元殿無需問長安,什麼叫做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才懂,否則不能夠懂。所以說講了這麼多,大家能夠信得了嗎?你又吹牛吧,那為什麼動不動有一點兒問題就來了呢?你說你能夠到這份兒上還能有什麼問題呢?為什麼修行上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即刻就沒主意了呢,又來領聖旨了。聖旨還一個善知識處領了還不算,還要到處去問,對比了之後自己再選擇。為什麼生活中出現了一點狀況,就覺得我修的對不對啊?哪出錯了呀?還是不夠呀?你道理明瞭了,信願持名就足夠呀。我們現在為什麼很苦,就是不能夠信。擺不脫為世間法為主導的煩惱生活,把不定這一門能夠長驅直入,然後門門都在此門,搞不定。說服不了自己嘛,所以就照不破這個,就不知道修法就為解脫。是要越解越脫,不是要越解越束縛的。你在法上弄那麼多幹嘛,到處去尋法問法,最後一事無成。每天都精進修行,今生不能夠了卻。你信了你還有什麼呢?所以說這就是六信法門及其重要,決定性的成果。

當然我們最後還用一點時間告訴大家啊,就是這六信也許我們能夠聽得懂,也許能夠理解,或者若有所悟,但是把這六信你要打成一回事是最難的。還記得我們學習《楞嚴經》嗎?《楞嚴經》裡面講到,六根門頭最後見性,聞性,嗅性,嘗性其實是一個性,那個性是明心見性的性。其實這六信也是一個信心具足的信。大家知道嗎,這六信其實是一個。為什麼呢?你比如說信自的話,你看就信自來講,如果你能夠真的信自己的自心本具。那麼說的這個理也是自心本具的,講這個事也是自心所造出來的,雖然前因後果不出自心所造,這些道理全由佛所說,你信了自,因果事理他,全都信了。那麼你信他,相信全是諸佛金口所說,說什麼是什麼,那你還要去了解什麼呢?

因果也是佛說的呀,事理也是佛說的呀,你自己現前一念心能夠自性本有佛性,也是佛說的呀,你信了他全部都信了。那你信我現前一念,你現在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當來之因對不對,將來感果之因,一切果成熟的之前現前之因,都是現前的全體因果。所以你但凡起一念當下的一念,就馬上牽動因果呀,因一到果馬上就來,只不過我們有煩惱,所以流淌成前因和後果而已。因果是同步具足的,既然有因果,那麼事和理就是在因果中體現的呀,自和他都不出因果的範疇。所以信了因果,自他事理也在其中呀,唯有因果。你信事來講,你信現象上就是這麼一個國土,就是那麼一個極樂,就是十萬億佛土。那你從事相上來講,你信自己,佛說的我有佛性。信佛說,他說的教法。信因果也是事相上的一種具體體現,但是事相上的具體體現,才能表顯出來這個究竟之理,這不是信了事,所有的因果自他理都信了嗎?

你信了理,你信一切萬法因緣之法當體都是真如實相。無所局限,無所不包。但能信的純粹。你說你還有什麼自不自,他不他,事不事,理不理,因不因,果不果的嘛。就在這裡邊了,順理成章的這麼一個了。所以說這六信你不要把它聽繁了,就是繁瑣的繁。你要越聽越簡單,發現說六信六信,雖然有六,就是一信,就僅此而已。你能夠從信門一門入,全體承擔。所以今天講的,我也不是覺得說,大家一下子就開了圓解什麼,能信一點是一點。能有一半的人信就好,能有四分之一就算可以,能有十來個也行,最後有一個真信了你往生了,我們全落在這了,你難道能不管我們嗎。所以說,如果不能夠從六信入,我建議大家信因,信他,信事。對於我們凡夫來說好入。你要相信我的因,一定要把握好。你這個現象總可以信吧,佛說十萬億佛土。你這個信他,佛說的話你總不可以懷疑吧。你在這方面,理上你通不了,自己的這種心性你也感知不到,那麼果報還在當來你也不可觸摸,那你就相信因,相信事,相信他。就哪怕說這個因你也把持不住,事你也了解不了,也不能夠顧及得到,最後化繁為簡,你就只信他就可以了。六信裡邊,就信佛說的,就回歸到釋迦牟尼佛決無誑語,彌陀慈父決無虛願,六方廣長舌決無二言,就這麼一信就落停了,再沒有二話,不說了,你就剩合掌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