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因為大家學修佛法,特別是歸到這個淨土專修來講,我們現在學佛呢,因為媒體傳播的速度比較快,所以說方式方法呀、緣份呀、顯現上,還是各種各樣、各種形式、各種發心、各種因緣吧。那麼弘法的模式和大家親近善知識的模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有機緣這樣的法會來參加,有的可能就是生活中能夠親近道場,或者還能夠在一段的時間內,專在道場裡面專修。但是很可能有一些呢,是一生或者修學的過程中,能碰到幾個善知識,甚至只有一個善知識,這樣引領著,乃至說一對一的教導,各種各樣都不一樣。那麼從我們當下的這個因緣來講,大家要知道,就是我們是一條大船,就專講淨土的這個教法和修法,就這麼一條大船。

這個大船是開放式的,也就是說任何人、任何機緣、任何根機都能夠隨時隨地地上船,都來可以聽。但是因為這條船,它就缺少了一些一對一的,因為這條大船上人也多,大家都在上面,你必須從整體上來講,自己要站好了要坐穩了。如果說有一個兩個的沒站穩,或者有點兒動搖,或者落下了,這個船也停不下來的,就是這樣子的。我不知道說的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我們只在這個法堂上,以法的因緣,希望大家能夠跟進上來。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你像前些天我們聊起天兒,就是說一個人的近距離緣份中,除非像佛陀大聖者這樣的出現,像我們一般的這樣的因緣中,能夠輻射到有二百個人,能夠真正近距離深度地輻射到,這就已經到了極限了。所以我想大家一定要明瞭,就是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這個大船正在游,往前進行的這個進程上來。這樣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就跟演習一樣,你一定要在這個演習狀態來聽這個法義。否則,有的問題其實已經講過了,有的問題已經不止一次地講過了,但是還在這個上面沒有開化,那很可能就是說,也是像經裡面說,有時候於大乘法義不能夠記得住,這個也可以理解,但是大家就要一遍再一遍地去溫習。

特別是講到這個五重玄義,《彌陀要解》的五重玄義,大家一定要聽明瞭,要聽透了,要學透,把心安在上面。就像這個鋼釘,釘這個榫卯一樣的,這麼大的一個框架,這根本的這個法義這個教法,你一定要把它釘死了以後,這樣的話,心地不動了嘛。心地不動,在勘驗的過程中,有些微細的煩惱,甚至順逆的因緣出來的時候,你的力量是非常足的。很可能在外在的這個心念上隨著它搖擺一下,但是你的根本心地已經動不了了,這就叫深信切願堅固行。所以大家在聽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法義給聽透了,要注意力集中,要像這個禪修一樣,要像相續執持念佛一樣,念念都不能夠有妄想。

今天的內容,我們從第四明力用開始。還記得前面給大家講過說,「力用」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是你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水準。你知道這個人長什麼樣兒,叫什麼名字,幹什麼工作。那麼你一系列的這種狀態中,你的付出中,最後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也就是你的生活水準。生活水準很重要。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生活當中,那麼這個水準,你要記住兩點關鍵點,我們今天聽它的力用在哪裡呢?一個是,你看: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它能讓你過上什麼日子呢?第一個,能夠往生;第二個,能得不退。所以大家就是,下面我們特別是上半場的課程,一定要把這兩個點能夠抓住,才能夠提綱挈領。因為好多時候,我們往生還常說,你說不退是個什麼概念呢?都不曉得不退。

不退,特別是從修道位上來講,證道位上來講,你都沒嘗過不退,沒到過這個。說實在的,一個修道者,如果你沒到過不退的這個日子中啊,你都不知道這個退的日子有多苦,是非常可憐也很可惜的。很可能就是由於我們一樣的付出,甚至生生世世一樣,更艱辛地付出,就是積攢不到那個不退的功德點上,然後就把它又流掉,流失,又走散,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邊講到的「力用」,其實就是這部《阿彌陀經》的功德。「力」就是功,「用」就是德。這部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德。這是它的力用,大家要記住,也就是它在的生活水準。那麼要領略這個退的苦,說實在的,你不好好兒修,你還領略不到。

可能大家覺得說怎麼會這麼說呢?為什麼還要大家領略這個退的苦呢?因為你沒有好好兒地進,就不知道退的無可奈何。也許大家會覺得說,好像這個不退,這是一個修道的位置,一個聖人的階段境界,好像跟我們一般的凡夫,或者學不學佛也沒什麼關係。不是這樣的,我跟大家說,不要教條地來理解這個不退,好像是修證次第中的一個階位而已。這個退,你們發現了沒有,是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不管你去學修與否,信佛與否,只要你在這個世間生活著,在這個諸行無常的染土中,世出世間法中,每天念念剎那都是隨時都有可能退,而且是必退無疑的。所有的進,由於你沒有對佛法的修證中有所突破,那麼一定是面臨什麼呀?你的進其實就是為退做準備的,就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向後退,滑落。你看我們生活中,其他的不說,這段時間去共修的途中,我們共修有個小道場,在華睦大廈,那一層就有一個賣彩票的。

賣彩票大家知道吧,賣彩票是什麼?就是發財了嘛。但是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間還有一種情況叫破產。你發了財了,你攢了錢了,但是你會什麼呀?你會破產的。破產就是什麼?就是生活中的退嘛。你現在有時候炒個股票,你們不是都炒股票嘛,炒嗎?有炒的。炒股票會漲還會跌呀,這也是退呀,從財上會退。從情感上也會退呀。你們談過戀愛就知道,正在卿卿我我,難捨難分的時候突然就變了。這個心是說變就變,微妙得很,你們只要談過戀愛就知道,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呢?因緣業力呀。都沒有退和進的分界點,正在這個好像樂得快樂的時候,突然間就生悲,就失戀了。這也是退呀,有一天心變了就退了。

現在我們,你生病好像吃點兒藥,打點兒點滴,治好了,還會發作呀。有時候你第一次重症,或者是動了個刀子切除了點兒,問題它還會復發呀,復發就是退呀。所以大家看,這都是退。不僅僅在修行的路上,在我們生活中的這種敗筆也是一個退。所以我們只有說深刻地觀照到這種進進退退之中的麻煩,這種進少退多,退大於進的這種情形,那麼我們才能夠非常穩健地、渴望地來知道這個橫超法的殊勝性。因為一旦你往生以後得了不退,這些過患都全免了。我們這裡就是一個退的世界,為什麼會有什麼急轉直下、一日千里這些形容詞呢?它就是會退的現象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沒有辦法。所以大家要認知這個:一個是往生,二一個是不退。正由於不退,對於不退的嚮往,那麼你對於往生的心才更加地猛烈。只有你能夠成功地往生,作為一個增上,你才能夠用凡夫的身份往生之後,能夠得到圓證三不退的這個待遇,就是這個生活水準。

所以今天,這個內容我們先點一下題。就是先要以我們通常的教法中四土的次第差別來明瞭,你得知道說我們通過自己的能力,斷煩惱的深淺,能夠生到什麼國土,能夠呈現什麼世界。當然我們上次不是給大家在末端的時候,講過四種國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這四種國土。這四種國土呈現在我們的心地中,因為是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嘛,到底是煩惱招感還是智慧顯現,這都跟外在的國土和內心世界完全是同步的。那麼你要從染到淨,從低級到高級的這種顯現,它一定是通過斷煩惱的、證清淨無為法的這個級別來論的,到了什麼程度,就給你顯現什麼國土。但是首先說,你得依照自力去斷惑證真,自己的力量,這個我們要明白。得了這個明白以後,再能夠顯示說,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為增上加持,讓我們橫超出去這個四土,生在極樂世界,只要生在最低的凡聖同居土,就能夠得圓證三不退的這個淨土大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聽明白這個線索。因為你要知道,淨土的大利益是一個不共法,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這個法,就叫不共法,獨此一家,就這麼個大利益。所以要把豎和橫要搞明白了,你才能知道什麼叫不退,要追求不退,要相應不退。

我們首先來看: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你看這裡就是說,首先從這個怎麼生到這四種國土裡邊,那麼生到這四種國土裡邊呢?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功夫,和你對無為般若空性智慧的這個證量的。那麼在這個證量中,你看這裡是因為講淨土法門,所以它是以持名念佛為修這個因,轉這個生國土果的這個根本法門。所以大家要看到: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是第一個,大家要先把層次分清,因為後面的內容信息量又比較大了。它這個教法次第非常的嚴格也很明晰。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說,四土我們已經弄明白了,有這四個級別的國土。

那麼用念佛,信願持名,它有你念得好不好,你的信願真切,你念的功夫,差別在哪裡?有三輩九品,有四種國土的不一樣。那我們就要搞清楚,念到什麼程度生到什麼國土,得到什麼利益。所以大家來看,第一個:若執持名號,就是說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佛念得怎麼樣呢:未斷見思。這是一個門檻兒,也就是一個條件。條件是什麼呢?你哪怕沒有斷煩惱,最粗重的煩惱。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給大家講過,見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見解上的煩惱和思想情緒上的煩惱。見思惑,迷惑嘛。這個見思煩惱它最普遍地發作於什麼地方?發作在什麼地方什麼範圍,有知道的嗎,知道這個分水嶺嗎?從世界的範疇來講,三界之內屬於見思煩惱所燒之處,如果煩惱把它當做火的話,三界之內就是由見思煩惱作為我們的主宰。

那會兒你還談不上說,後面還有無明惑、塵沙惑。反過來說,就是你把見思煩惱給破掉,就等於說出了輪迴,不受三界之報了。所以說把見思煩惱破掉,已經就破我執,就轉凡成聖了。這是一個修學次第,教理上大家要明白。那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見惑,什麼是思惑呢?見惑就是見解上的煩惱。你比如說現在我們很多時候,比如說對於身體,認為真正有一個我,這是一個見解。認為這個世界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東就是西,這是一個對待,也是一個見解。甚至包括我們現在有時候在學,從小兒受教育,深深地堅固這個世界不是唯心主義就是唯物主義,死定了就是這樣的世界,就是這樣的意識形態。人,不管他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但是當下的生活是真實的。

確定有一個人,那麼他就要生活、要學習、要相互之間有這個因緣聯繫,等等這一切,都認為是真實不虛的。這都屬於見解上的煩惱。就是你的見解深深地被固定在這個上面,打不開,這叫做見惑。那麼什麼叫做思惑呢?你比如說咱們,自打從唯物主義也罷,從相信科學也罷,開始學習佛法了,學習佛法的第一步是什麼?你得相信因果。你相信了因果,你覺得相信了嗎,大家有沒有相信因果?當然相信了。但是為什麼因果事兒來的時候,你不按因果走呢,控制不住自己。為什麼?明明知道這個會招感你將來滑落到不好的果報,起了這個貪瞋癡病,但是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該這樣、不能這樣,可是你的這個煩惱你控制不住,它就指使你一定要業力流向就要這樣,這就叫做思惑。

能把這兩個煩惱能夠斷乾淨,那麼會怎麼樣呢?這就到了聖者,就到了方便有餘土了。但是問題是我們現在學的是橫超法,這個見思煩惱不在斷的範疇內,你是斷不了的。大家要知道,不要說思惑了,斷見惑到了什麼程度了,就是你要把它真的截斷,到了什麼難度呢?就是一剎那就流四十里的瀑布,你要把它從中截斷,就這麼難。這是最粗重的煩惱都這麼難,何況後面還有微細的,我們要講到塵沙惑和無明惑。所以大家要知道,捫心一下說,為什麼要講橫超法?我就是越學越覺得絲毫都無能為力,雖然我想解脫情深,但是拿不出來力量。這個一定要面對現實呀,你說你想喊口號都可以,問題是你到了那會兒你做不到,吹不出去。

所以說大家來看:未斷見思,就是指的凡夫你一點煩惱都沒有斷,我們要吃透啊,假如果說你不要說斷了多少,就以完全沒有斷而言也是可以的。完全沒有斷的情況下,隨其或散或定。什麼叫做散?什麼叫做定呢?還記得我們講到《觀無量壽經》裡邊不是講到十六種觀法嘛,前十三種就屬於定,你修這個有了一定的相續力了,相續的能力,這就叫入到定境了。那麼散善呢,就是等於說你比如說發菩提心呀,讀誦大乘呀,淨業三福呀等等這些,這都屬於散。那麼特別是在這裡講到的說持名念佛上,也許你念到一定的功夫,也許你完全還是散亂心,但是在念。隨其或散或定,這裡不是說「定」能夠往生,「散」往生不了,大家要讀懂啊。

首先是你一點煩惱都沒有斷,然後不管你是定力好一點,還是你一直在散心上面,都可以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就是你都有往生的可能性,只不過你在這個凡聖同居淨土裡邊,有三輩九品的差別,看你的品位高下,念的功夫如何,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第一個往生四土,什麼情況下往生呢?第一個這是最低級別的。那大家想,那我們有的同修覺得,我這輩子我還是要斷一點煩惱的,但願能斷,你如果說能斷一點煩惱也可以,只要你用功夫持名。

我們再看來第二個: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這就級別高了,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四種國土,極樂世界也有四種國土,我們現在通常跟大家講到的追求的這個基本上都是凡聖同居淨土,也就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可是蕅益大師他這裡講呢要把法能講透講圓,一直講到究竟,所以他這裡就把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都給我們講出來了。但是你去的本事,看你自己能不能置辦全。那想想我們基本上都是第一種居多,為什麼呢?因為咱們沒能力斷見思惑,甚至有時候你連個定都入不了,基本上都是散心念,沒關係,也能夠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淨土。那麼志向再高一點的,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了,這就給大家講到一心不亂了,事一心不亂是怎麼個概念呢?

你看我們現在大家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時候我們都超不過十聲就亂了,一聲兩聲有可能繃緊點,好像是那麼回事兒。假如果你念佛念得,就是念佛這個事兒啊,不要說什麼道理呀,什麼無我呀,不講這些的。就從事相上來講,你就念佛,一心一意地當真把這個事兒去幹,念得念得非常純真,慢慢地一個妄想也打不進來了。反正我坐在這裡,反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那兒,阿彌陀佛就在那兒,我以能念的我的這個心,也就是我的意識,念所念的這尊佛,心和佛都是分分明明的。就是我在念,就是佛為我所念,我念的就是阿彌陀佛。但是我就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心念的佛不離開佛,所念的佛不離開我能念的心,這樣的話,相續相續得久了,煩惱沒地方生了。

為什麼我們常跟大家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佛了就沒有念念煩惱了,因為我們現在都是念念的煩惱。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注意蕅益大師講法,他能夠嚴謹到什麼程度呀?見思任運先落。就是這個煩惱是怎麼斷的呢?大家斷過煩惱嗎?肯定這個你不能太謙虛了,肯定都斷過嘛。生起來煩惱,問題出來了,不是趕緊來請法,我該怎麼辦,我最近心比較散亂,事比較多,弄得這個正念不足等等,這就說明你一直在斷煩惱呀,至少你想斷它。可是我們通常的修法,基本上都是有時候會弄錯到什麼地步呢,就是說煩惱是怎麼斷的,我們都在偏頗的見地中。有一個煩惱出來了,馬上就要用一個智慧跟它鬥爭到底,結果就越鬥越煩,是不是這樣子的?怎麼斷的煩惱呢?煩惱是不斷而斷的。

你要想究竟把這個煩惱連根拔起,是怎麼拔的呢?真的去使勁兒,跟它完全鬥爭到底,天天在那兒相杠著,就跟拔河一樣,那你說這個勁兒什麼時候使完呀?這個勁兒使不完,就是煩惱在對峙呀。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斷煩惱是不斷而斷的。如果你一心去斷惑,只能夠越斷越惑。每天就斗毛了嘛,把自己也斗毛了,自己跟自己作對了。所以我們通常講到的說,有對治方法都是方便法,因為什麼呢?因為對治方法,比如說你修這個觀念那個經等等這一切的,是為了讓你的心相續在這個無煩惱的狀態,煩惱本來就是沒有的,你不去修,那麼你的煩惱就出來了。但是絕不是說你用這個法或者這個寶把它給殺了滅了,不是這樣子的,是你不理會它了,它生不起來了,自然斷掉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所謂的斷惑不是真的去用刀子去切,用大刀寶劍去砍的,不是這樣子的。文殊菩薩的劍也是一個表法而已。所以這裡蕅益大師就說的,你只管念佛,念著念著,它煩惱你不理它,它生不起來了,就叫做見思任運先落,自然而然就沒有了。你看這個法是不是究竟法?它不是像說我們說強斷煩惱,越斷越惑,這不可同日而語的。淨土法就是這樣,你只管去念,念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時候,見思煩惱自己就落掉了,就是你沒有一個我了,自然而然沒有了。世間的這一切的所謂的見解、煩惱、顛倒的認知也漸漸地沒有了。

為什麼?心水沉寂了以後,智慧就生起來了。智慧生,煩惱就斷了。那你再念,念念念,念到只有這個心在念佛,只有佛在我心,那麼一念念念,念得完全到了一個沉寂的階段了,那麼這個煩惱就自然而然沒有機會再現行了,這就稱之為斷。所以叫做見思任運先落,這樣的話,你就生到極樂世界生得比較高了,生到方便有餘淨土了。那為什麼到方便有餘淨土了?因為你雖然念到這個程度,只在事上在念,沒有通根本的理。也就是這個中道實相究竟佛理你還沒有聞到,沒有嘗到。

我們再往下看:若至理一心不亂,這就開始講到理了。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大家要盯緊啊。什麼叫做理一心不亂?它跟事一心不亂的差別相在哪兒呢?事一心不亂有我能念的心和西方所念的佛。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呢?就明明知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了,我能念的心外沒有別佛給我所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所現的,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我就是阿彌陀佛之心,整個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了,心佛一致了,沒有能所的對待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進入更深的境界,就叫理一心不亂。為什麼?因為見到中道實相了,沒有分別對待了。大家想,我們現在這裡開始講到豁破無明一品,就是開始破無明煩惱了。

無明是什麼煩惱呀?大家常聽到說一念無明生起,然後就無量劫來就生死輪迴。無明是怎麼來的呢?到貪瞋癡的時候已經非常粗重了,貪瞋癡剛才講的是屬於見思煩惱。無明煩惱是根上的煩惱,什麼煩惱呢?只要你一起心一動念,就是無明。所有煩惱中,最粗的那個樹樁子就是無明,所有的見思煩惱這些呀都是樹樁子長出來的枝葉,才滑落,被我們描繪成貪瞋癡的。根本無明,本來是一切萬法本來如此,常寂光土就是本來如此呀,但是就是由於這個清淨無為的本有的這個一真法界,你突然間動了一念,這邊一動就想知道那邊,那邊一生起就認為真的有個這邊,結果就落到兩個對待中了,所以就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了。這時候念到念到念得心已經完全收攝了,就跟《楞嚴經》給大家講的嘛,反聞到自性上,這是反念到自性上,反念念自性呀,念到自性上的時候就沒有能所的對待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一如,這個時候就叫理一心不亂,就開始破無明瞭。

為什麼?因為無明煩惱的最基本表現就是有能所對待,一念啟動就因為有真的有彼此了。所以這個時候呢,在極樂世界來講也不是生的方便有餘土,生到哪裡呢?實報莊嚴淨土。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叫做亦分證常寂光土。所以為什麼不敢給大家發揮?我就害怕越講越亂,你跟緊點兒啊。首先我們現在四土已經確定了對吧?那我們拋開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四種國土,我們再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需要什麼條件呢?第一個條件是我們基本上大家這輩子往生就是這個條件,就是你念佛念得沒有斷見思煩惱,都沒有斷,不管是散的定的,但是你可以生到凡聖同居淨土。雖然是淨土,是凡聖同居;雖然是凡聖同居,但是它已經是極樂世界淨土了。

你先把這個確定了,因為待會兒要會通。那麼其次有一些呢,為什麼叫做三根普被呢?有一些人他不僅僅這輩子,人家不一定斷不了見思煩惱的,難道滿世界滿法界連一個能夠斷見思煩惱的人都沒有嗎?不可能吧。那麼他可能憑自力能夠斷見思煩惱,你把人家誘惑得往生到西方不要去斷了,把人家給屈才了。這裡要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你念佛念得入了狀態,也不會屈你憑自己力量斷煩惱的這個才,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念到事一心不亂,就能斷見思煩惱。念到理一心不亂,還能斷無明煩惱。也就是說從凡夫到菩薩,都可以只管念佛,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意思念得我們現在已經生到實報莊嚴淨土,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淨土。

這就等於說你一入極樂世界,就真正地領略到所有的極樂世界的現前的這種境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生到實報莊嚴,我們會覺得說除了實報莊嚴,還有個常寂光土,好像是一層比一層高。不是這樣子的,常寂光土是從法性上來描繪的,實報莊嚴是從現象上存在上來描繪的。也就是說,這個常寂光土我們把它理解成為一種靈性,但是實報莊嚴是一種存在感。那麼你這個存在感存在在哪裡?是以靈性的存在而存在。你這個靈性是怎麼出現呢?是在存在中顯現出來的靈性。所以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土其實是一個境界。但是一個境界你全看清楚的時候叫做常寂光。如果你一點一點地看,就叫做實報莊嚴。所以我們這裡理解為什麼叫做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就是到了這個理一心不亂的時候,開始破無明,就開始成了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這一號的菩薩就看見中道佛性,也就是見佛性,就是成佛的位置中,一點一點地在佔據了。那大家常聽過四十二品,我們說的連佛的話,圓教的佛叫四十二,其實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煩惱。四十一品無明煩惱是什麼人斷的呢?就是四十一個階位斷的。

從圓教,就是最圓滿的教法來講,最究竟的教法來講,一共有四十一個階位,到四十二的時候成佛了。這四十一個階位呢,你往上走一品,就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佛境界。所以一直證、證、證,證到四十一分全部斷掉了,就證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了以後,就徹見常寂光淨土。那麼這裡講到的是說還未成佛之前,已經踏上了破無明之路,也就是法身菩薩,這種情況下就是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再往下看一句: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所以這是末後一著,如果你把無明都斷盡的話,那這時候就成佛了。成佛了以後有沒有往生這麼一回事兒了?還說什麼往生不生啊,現前就是呀,同步徹見本有的常寂光土呀。那這裡你看蕅益大師的用詞精準到什麼程度呢?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就是說「則是」可不是往生呀,大家看到了前面都是說什麼?都是說「則生」,往生。但是這裡講到是說「則是」,一個詞都不能落過去。「則是」是什麼呢?就是說本來就是呀。我們本有的佛性徹底顯現出來,每個人都本來就是佛呀,大家同住在常寂光境界中呀,所有的人都是現前的實報莊嚴受用呀。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生什麼呢?沒有生,已經在了,還生什麼呢?所以說大家從這個法義上我們來看到,就是已經到了成佛的極果,究竟圓滿了以後才稱之為「則是」。在沒成佛之前,你差一點點,哪怕是破了四十一品無明的菩薩,還得求往生呀。前面從凡聖同居淨土一直到實報莊嚴,分證常寂光,一直在勸往生呀。這個教法太深了,可能你們還是顧及不到。從中說明什麼呢?為什麼那麼多的華嚴,華藏世界海,《華嚴經》裡邊那麼多的登地菩薩,已經離成佛已經一步之遙了,還在以十大願王勸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不要說我們現在有沒有邁第一步也不知道,成佛之路第一步意味著什麼?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也許有的已經在第一步途中了,有的連第一步真實還沒邁上去呢,可是不要說你邁了第一步還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程,哪怕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的只剩最後一步了,只要不成佛就要求往生,這個道理在這明擺著的,為什麼明擺著的,前面都說則生,則生,只有到了成佛以後,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圓滿佛果了,才叫做則是。你們讀懂了嗎,要明白這個法,為什麼說《華嚴經》末後一著,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吹牛的,不是襯托的,圖熱鬧襯托的,是實實在在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勸的,就是這麼引導的。

文殊普賢菩薩就是這麼以身作則來表法的,普賢菩薩勸進,他是當真內心發心的,這就是淨土法門。到這地步他們都如此,那我們還怎麼樣呢。說實在的,一點見思煩惱也沒有斷,定力也不夠,散持都不能夠相續,那只能夠湊湊合合,只要生到凡聖同居淨土,哪怕三輩中是下輩,九品中是下品,也不嫌棄啊!你死命地往那拽,不能丟,哪怕在這船尾巴上,你也不能落下,一定要上這個船,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裡叫做說: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裡面隱帶的法義就是說,登地菩薩只剩一品無明沒破,還要發願往生。因為什麼呢,在那圓成佛果啊,這一品無明破得快,在我們這破的話,後面八地以後還有一大阿僧祇劫,這個賬你要算,所以這就叫做橫超法。你看,這首先我們要明瞭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說,這部經是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種國土,有九品之相,現在我們先告訴大家,往生四種國土的條件:第一種凡聖同居,就是凡夫往生的。第二種的話,你就凡夫往生不了了,因為方便有餘的淨土是要念到見思煩惱要斷,任運而落。實報莊嚴土更往生不了了,他是開始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阿羅漢憑自己的力量都去不了極樂世界。

那我們能夠在此發往生心,根性已經在阿羅漢之上了,你都不敢信這個,不能夠自信,這個根性的差別,種性差別有多厲害。就在這個發心,一念發心上,一念對於佛法的認知見解上,就定你的種性,你是成佛種性呢,還是個小乘種性,不一樣的。所以這是講到的往生這一段。

後面我們再來看不退。首先講到不退,依照咱們這個國土,此前也給大家講過不退,不退的位置,就是在修道路上,有一個突破性的里程碑。到了這了,盡管你就是上到一個台階,不停地走不停地走,中途都有可能退下來,只有到了這個層面的時候,突然間前面出現了一個平台,你在這個上面能停頓了,不會再退到下面的台階,這叫不退。修行路上,一般我們依照咱們這的教法,你要修到不退,首先要進入位不退,也就是要斷了見思煩惱,到了阿羅漢的境界,這才叫位不退。位不退以後,你的心還不能夠退,因為到了位不退了已經不落生死輪迴了,很多時候羅漢就想坐享其成,就住在這個涅槃中,享受這個空性去了,不再度眾生了,就成不了佛。

舍利弗就吃了這麼一回虧,就是人家不是為了試驗他的修行嘛,來給他討眼睛嘛,說他母親病了,要藥引子,結果給了一隻眼睛,第二隻眼睛給人挖下來了,被別人罵了幾句,受不了了,就退了心了,不度眾生了,墮到小乘地,住在裡面不出來,不想發心度眾生。所以第二個念不退就更加難,為什麼?一定要像常精進菩薩和乾陀訶提菩薩這樣的人,生生世世,你走到哪兒,他攆到哪兒度你,你怎麼對他,他都不生反擊心,念念都不退,你說這種境界,咱們能做到嗎?就越講越想沒門。如果這樣的話叫行不退,到了八地以後才叫念不退,念不退就是說你的念頭不會再有轉身或者停頓了,你的念頭是念念都流向佛的境界了,佛的果地覺海,這個覺海中,你念念都是成佛之路,任運自如,自然而然就開始成佛了,這叫念不退。

一般在咱們這是這麼計算的,是這麼講解的,你們也要這麼理解。雖然可能講這個四土也罷,講這個不退也罷,對於我們來講乾得很,有時候還比較平面,為什麼?因為我們探頭探腦的到不了那,沒嘗過,沒見過,但是有一個可能隱患出在哪裡呢?就是我們連自己所在的世界都沒搞清楚,就是你天天生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沒有關注到這個土的情形。你只顧著生活中追名逐利,然後一天又一天擺弄這些子虛烏有的夢幻空事,但是你就忘了仔細觀察一下,咱們這的凡聖同居土就是這個樣子的。有這麼多眾生,大家都在輪迴,每天都是煩惱綁架,相互之間的因緣都是這個染著。你要仔細觀察一下,你把這個凡聖同居土,如果真正真切立體起來了,那麼你對方便有餘和實報莊嚴,你會生起同步的嚮往心。

除非你對這個國土你根本也心不在焉,毫不在乎,只管自己,天天就在我執的催情下,就這麼不知道往哪裡奔。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不退,我們這裡講到的往生不退,你對於不退你要更加地有切實的感受。就是我們為什麼前面給大家講到,其實我們哪怕不學佛,生活中還是有退的情景,而且每天都在出現,都是退的概念這個內涵。這裡講到的不退是指的什麼,前面講的,此處往生不退,指的修淨土,修淨土法門是怎麼個不退法呢,大家來看:不退有四義。前兩義是跟咱們通常這的法是同步的,你看,第一個念不退,他是從最高處往下講的,念不退的水準是什麼呢:破無明,顯佛性,逕生實報,分證寂光。就是前面講到的:生實報莊嚴,亦分證寂光,到了這個地步,你的念頭不會退了。

給大家分享一個概念,念不退又叫同生性,同步的同,生活的生,性別的性。什麼叫做同生性,就是到了念不退的水準這個境界的時候,他跟佛心是一個性,見到中道佛性了,跟佛是同步的,重疊了,這個性已經重疊了,就是見到,這叫做念念流入,我不知道大家聽過一個概念叫做薩婆若海,聽過吧,這就叫佛的果地覺海,叫薩婆若海。我們一般叫做念念流入覺海,念念流入這個般若智慧。薩婆若就叫做老般若,成熟的般若,完全圓滿的般若叫做薩婆若,菩薩的薩,娑婆的婆,薩婆若,這個薩婆若就是指的果地覺海,就是指的佛的法性身。那麼你證到念不退的時候就進入了同生性了,如果在念不退之前都叫做異生性,這是一個概念。哪怕你是菩薩,沒有見到佛性的時候都叫做異生性。

那麼這個時候,以中觀的智慧破根本無明,就開佛知見了。大家知道什麼叫中觀智慧嗎?佛設教的時候也是非常方便善巧的。你看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都是執著於有,現象實質都認為說在有的一面,那麼他就導向空的一面,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真的有一個空,他還沒有出有的範疇,所以我們偏向有或者偏向空的這種道理見解上來講,都是錯誤的。真正的佛境界是什麼呢?是不偏有不偏空,中道實相,本來如此的這個真如相就叫做中道。你能夠以自己的智慧,現前見到這個本來存在的中道實相,這就叫中道智慧。這個中道智慧生起來,自然而然無明就落了,不是見思落,無明也落,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開佛知見了。《法華經》裡面不是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嗎,中道就叫佛知見。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破無明,顯佛性,逕生實報,就是直接生到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這叫做念不退,首先我們搞清楚念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什麼行不退呢?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這個時候就不退到二乘小乘中了,常常發心度化眾生,這個時候是生到方便有餘土,已經出了三界了,成了菩薩了,然後再開始證量,不斷地到這個國土那個國土,不斷地去度化有緣眾生,上求下化,就在這個階段完成。上求佛果下化眾生,那麼這個階段破的是什麼煩惱呢?大家看到出來了一個新名詞叫做什麼?見思既落,見思我們也講過了,無明我們也講過了,塵沙亦破,什麼是塵沙惑呢?塵沙煩惱是個什麼樣子?什麼是塵沙煩惱,你能理解嗎?塵沙煩惱這個障礙又叫做度化障。我打個比喻,假如果咱們在娑婆世界這一輩子,能力太差了,精力不夠,那才導致說:哎呀,不行不行,我只修淨土法門,我老老實實修淨土,先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成了菩薩再乘願再來。假如果你沒成佛,甚至沒證到無生法忍,那麼成了菩薩以後乘願再來的時候,所破的煩惱就是塵沙惑。

為什麼叫塵沙惑呢,就是像這個塵埃恆河的沙這麼多,你根本數不清楚,為什麼?因為眾生這麼多,所以你煩惱就這麼多,菩薩已經自己沒有煩惱了,那菩薩的煩惱是什麼煩惱呢?度化這個眾生度不了的煩惱,那這個眾生每一個人的煩惱都不一樣,雖然統歸都叫見思煩惱,這個人是這麼見,那個人是那麼見。這個人是這麼個情緒,那個人是那麼個思想,每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你要同步去度化,針對每個人,你得下藥,你得開方子,你開不了這個方子就叫塵沙惑,這個能明白吧?所以說這個煩惱就是在度眾生,也是在眾生的份上來講的,其他人的見思煩惱太多了,那麼菩薩能令這些人斷這個見思煩惱,就是自己在斷塵沙惑。

所以大家看到,你們去讀一遍《華嚴經》就知道說,這菩薩們太不容易了,示現的各種各樣,有時候還示現成外道,能掐會算,這個看風水的都是由菩薩示現的,講到這個層面了,就以這個方便。甚至有的是以在人群中做這個工作,做那個工作,各種各樣的工作,在成佛路上特別的艱辛。塵沙惑,因為你所結的因緣中,你只要針對一個眾生有緣,這個眾生就是你的一個塵沙惑,直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麼這裡講到的說,見思煩惱已經落了,塵沙惑已經破了,這個時候就是生在方便有餘土,開始往佛果進行了。生在方便有餘土,往佛果進行了。這一個得念不退,生實報和寂光土,二一個得行不退,生方便有餘土。這在咱們這兒也是這樣的情形,就是你必須斷到這個層面,才能生到那個層面。

但是第三個開始就不一樣了,你看:三位不退,一般我們位不退代表著什麼概念呢?是你一定要斷見思煩惱,憑自己的力量成了阿羅漢果,這叫位不退,跳出三界外。但是大家來看,這裡的位不退,就轉移到淨土的行法上來了。來看: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就直接轉移到什麼呢?以往生一法上。在咱們這兒,你到位不退,什麼時候呀?你說為什麼在佛教公案中,大家特別是看淨土的這些老祖師爺們,很多祖師爺是什麼呢?後來才回過神兒來的。一開始他也有點二百五,說我要生生世世住在娑婆世界,與其在蓮花裡面享受八功德水什麼的,那個太屬於自己享受,沒有慈悲心,還不如在五濁惡世,哪怕墮到地獄裡邊,怎麼怎麼樣的,信誓旦旦地說了好多壯志豪情的話,結果呢最後一場病生得動都動不了了。

開始什麼呀:唉呀,悔之已晚,最後說,我只有念阿彌陀佛才行呀,一點力量都沒有了,平常的力量這會兒都用不上。就給我們表法呢,很多大祖師爺都是這麼最後才回過神來的。而且很多一開始都是誹謗淨土,看不起淨土,最後覺得自己不行了,攆不上這個不淨土的這個修法了,只好回到淨土中來,盡是這號。所以你看,這裡就把這個橫超和豎出就說出來,如果憑我們自己的力量,你想想,你這輩子能到阿羅漢嗎?能成阿羅漢嗎?你連個家都出不了呀,阿羅漢必須要出家才能證果呀。那再次一點,你必須要修到預流,預入聖流才叫做位不退。這就是位不退裡邊最低的水準了,那能不能預入聖流呢?要見空性,要破我執,你說我們這個我什麼時候才能夠沒呀。

沒不了呀,他這麼的天然,緊緊跟隨著,你沒不了。所以說差別相就在這裡了,為什麼呢?憑藉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成為聖人才能進入位不退。但是這裡大家來看:帶業往生,你是不是聖人?你不是聖人,你還有業力在,但是問題是只要你一心念佛,成功往生,哪怕是帶業往生,在極樂世界的同居淨土,但是已經是蓮花托質,因為是九品蓮花為父母,是蓮花化生的,永離退緣了,再沒有退的機會了。這才叫做淨土法門的往生不退的真正力用,大家要搞清楚,講了上面那麼一堆,就為了告訴你最後這個好處,凡夫帶業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後面要講到圓證三不退,不但是位不退,而且行也不退了,念也不退了。就是這麼個法,為什麼沒有退緣呢?

到了極樂世界常能夠見佛呀,你念頭上不會退,念不會退。到了極樂世界常能夠聞法呀,所以你的行不會退。大家想想我們為什麼行會退嗎?就是你修行不想修了,或者想不起來修了,為什麼?沒有人提醒呀,為什麼說有時候正在煩惱中,突然間一句法義相應來了,就頓得清涼呢。這不是坊間流傳的最著名的那個說,正在被批鬥推光頭的時候,說此時正是修行時,一句提醒馬上心就安了。所以為什麼會有行上的退呢?就是沒有提醒,忘了佛法,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當然你的行就退,所以說常能聞法離行退,而且第三個,你天天打交道的都是一生補處的諸上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後補佛,你說你跟這麼高檔的人天天在一塊兒,傍上這麼一些大款,你還能夠生起來低檔的念頭嗎?你的生活水準還會進入貧民區的低檔的生活水準嗎?不會了呀,這就叫做永離位退的可能性,位也不會退了。

一入後補佛的這個團隊這個會所中,再沒有退緣了。所以這就叫做位不退,在這裡見分曉,真正我們往生淨土的位不退是在這個點兒上來說的。後面還有一個畢竟不退,這個畢竟不退,本來我們都是一般說的是三不退,為什麼這裡有畢竟不退,多了一種,就是為了顯示這個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佛的名號不可思議。大家來看: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就是你不論定還是散,有心無心,有念還是無念,或解不解,就是你明白還是不明白,就是不在這些份上論了。只要你的阿賴耶識裡面,但彌陀名號,只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呀,後面說東方亦有,西方亦有,南方亦有,須彌相佛,大須彌佛,所有這些佛的名號,包括此經名字,《佛說阿彌陀經》,一經於耳,只要你耳根聞得進去,歷到耳根,發了耳識,第六意識隨時把它攝進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你看,這就講到這個名號,總結這個不退的這個功德,大到什麼程度呢?這句佛的名號。只要你聽進去,有意無意聽進去,一稱南無佛,就皆共成佛道。不管你是解不解,你是誹謗也罷,我們再多點內容,你是讚歎也罷,你是誹謗也罷,你是把佛是恭敬地供起來也罷,或者拿去他,隨便就亂撕亂扔了也罷,只要你見到了聞到了,結了緣了,這就叫做金剛道種就從此給你種下了。

你看這裡做了一個比喻,如塗毒鼓。塗毒鼓是什麼呢?以前打仗的時候,有這麼一種毒性塗在這個鼓上,這個毒性非常大,只要你敲鼓,敲的時候,這個毒性會隨著鼓的這個聲音就傳到對方那,就給毒死了。現在我們人已經見不到這種毒藥了,如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吃了一點點的這個金剛呢,永遠你都消化不了,這個金剛種子永遠在,散不了,沒不了。所以這就叫做畢竟不退。所以諸位,無量劫前,我們已經得了這個不退,今生此世已經修到這個不退,為什麼能夠聽阿彌陀佛?今天能夠學《佛說阿彌陀經》,能夠貫解蕅益大師著的這部註解呢,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在不退路上正在進行了,這是非常慶幸的事情。這講了一早上,上半場就為了告訴大家這麼點。好,我們休息一刻鐘,下半場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繼續今天第六講下半場的講解。因為這個道理確實太濃了,但是又不能夠太過於稀釋泛講,所以希望還是依然如故的萬緣放下,一心諦聽。

剛才有的同修湊過來說到這個一心不亂,又要討教到這個事一心不亂上,但是我有一點要告訴諸位的就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功夫不錯,千萬不要錯以為就成了一心不亂了。至少在一心不亂之前,你還有沒有過比如說念佛,念著念著,真的是一個妄想也沒有,至少說你念了一個鐘頭,突然間跟念了一分鐘一樣,有沒有這種境界。這個只能是說凝神靜慮所達到的效果而已,還在一心不亂之前之前的一種前奏前奏而已。你到了這個階段了,再往後念,還要付出比前面到這個地段,更艱苦的執持名號和時間的這個積累,才有可能到一心不亂,然後還不能打保票說這輩子到不到。所以千萬不要妄以為自己到了事一心不亂,因為你看這裡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再加功用行,就見思任運而落,那你自己還不知道嗎?見思任運而落,就成了阿羅漢了呀。到阿羅漢的時候,自己自然就明瞭了,阿羅漢的功德全出來了呀。有共凡功德,有不共凡功德呀。至少你其他的不說,他心通你總有了吧。而且他心通有了,你還沒有執著說,他對我不好,這個對我好。你肯定自己是明明瞭了,平平淡淡,還能夠隨緣點點撥撥的。你這個功德有沒有嗎?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地以為說事一心不亂,可以努力,但千萬不要錯認了消息。因為我們這裡講了好多境界,害怕大家容易錯認了消息,但是這個錯認消息是境界上的消息。

下面我們要給大家通的這個消息,是教理和見解上的消息,比前面錯認了消息更麻煩,要講什麼,最後這一段,我們要開始講到了說,往生不退的這個力用的一個真正大用在哪裡?就是前面講了有四土,怎麼往生。又講了有四種不退,什麼情況下不退,不退成什麼樣子。後面我們主要要給大家交代的,前面全屬於鋪墊。上半場全屬於鋪墊,這個後面的大用也是《彌陀要解》的核心要義,你要斷清楚,這是一個鐵案。

你這個案子,如果說你把豎出,自己的力量去生淨土,怎麼怎麼樣斷煩惱,跟這個橫超得的這個效果,你這個案子斷不好的話,很麻煩。也就是說,淨土法義的殊勝,你可能還是一個瞎子,沒有睜開眼睛,是個瞎子,你就再怎麼看了這麼多,就跟俗間不是有一句歇後語:瞎子點燈,白費油。白費了我一早上的口舌,所以這個鐵案你一定要斷好,末後一著在哪裡呀?大家來看,講到了: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開始復次了,復次是匯總總結。復次,是更應該告訴你,讓你明白的是什麼呢: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這已給你交了最低的水準了,復次是什麼呢?只要你是沒有斷見思惑,第一個,你是帶業往生的;第二個,你沒有生到方便有餘,或者實報莊嚴,或者分證常寂光,只生到同居淨土了,這是第二個;第三個,你並沒有達到行不退和念不退,只證到位不退,而且這個位不退還不是你自己斷煩惱的力量證到的,是帶業往生到這裡,蓮花化生出來,所得的在極樂世界的位不退。

這三個條件具足了,只要你到了這個水準,就是只要你到了這個水準,無一個人不是能夠達到,怎麼樣呢?皆與補處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講上三土,只說要帶業往生到同居淨土,都與一生補處的菩薩是同步的。俱,就是同步的,一模一樣。雖然沒到那個境界,但是待遇一模一樣,所領略的風光一模一樣,所得的受用一模一樣。所以這裡叫做皆與補處俱。阿彌陀佛,補處是什麼概念呀?大家想想,到了補處是什麼概念,已經紹隆佛位了呀,成了法王子了,就是人家文殊菩薩現在的活法。你說我們現在能夠見一面,不要說見法身了,文殊菩薩變了個雲彩,化個彩虹出來,下場雨,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歡呼雀躍,不知道這次有多殊勝了。可是你想補處就是跟文殊菩薩的活法一模一樣,跟觀音菩薩的妙用同步進行,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這才叫做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就是你只要帶業往生,只要在凡聖同居淨土,只要到位不退,已經就達到了一生補處,後補佛位的效果。所以大家看看,這才叫做橫超法呀。只要你到位不退,就一定得行不退和念不退。雖然你只是到同居,但是你一定得實報莊嚴和分證寂光的功德,這才是叫做力用。這部經的力用你搞清楚,往生不退為力用。

所以大家看,後面講到,夫,就是一個感嘆詞,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就是雖然你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但是,即已橫生上三土,成時法師在這一句話的幾個字裡面,特別點了個黑點,而且還批了個四個字叫做「根據了了」。就是證據確鑿,就是這個樣子的,不要懷疑了。什麼樣子呢?生到同居就橫生上三土。也就是你只要探得到極樂世界的這個最低的這個邊,你就得了最高處的景,風景已經看見了,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就叫橫超法。在咱們這兒,只有豎出的功用,你在後面的土,你就上不了高處的土。你在低處的土就上不了高處的土。你在後面的不退,你就進入不了前面的不退了。你得了位不退,你的行還有可能退,你的念還依然在退。但是,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只要你往生,與諸上善人俱會,雖生的是同居,已經具足了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的功德。雖然得的是位不退,但是已經圓證三不退。念佛法門的法門的圓頓圓頓就在這裡,方便方便就在這邊,了義了義就在此處,所以大家要把這個記牢。

這個福報,今天能夠得到這個消息的福報,是我們不知道修了多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到了這個點上,今天得來的這點福報,聽到這個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謹記在心,所謂的力用,就是它能讓我們達到怎麼這麼個生活水準,這麼輕而易舉地達到,就在這個方便上。所以大家,後面是總結了,總結包括讚歎,怎麼樣讚歎呢?如斯力用,就是這樣的一個功,這樣的這個德,這樣的這個往生,能得這樣的一個的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釋迦牟尼佛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半生的時間都在講經說法呀,講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可是千經萬論所未曾有,沒有講到這個法,沒有推到這一步,其他地方聽不到。雖然非常殊勝,非常微妙,你自己慢慢地去考,沒有願力相資作為增上,讓你直接跨到這一步。這就叫千經萬論所未曾有,從來沒有道徹到這個地步,你看成時法師後面給點的:從來未經道徹如此。沒有人能說到這一地步,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講法,都知道講《阿彌陀經》,可是就沒有理解到這個經有多麼的寶貴,多麼的難得,多麼的不可思議。

那這是什麼呢?指出力用,就是給我們指出來了,你要明白這一點,大家要明白。給大家講了這一點,只要你一旦往生,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能得三不退,能得一生補處?所有極樂世界往生以後的待遇,全部就是在這個甚深的法義中給你指標出來。因為你都跟一生補處菩薩待在一起,旁邊都是諸上善人,沒有讓你退的因緣,只能讓你保駕護航,只進不退等等這些,就在這裡給你點睛之筆。具體你想問為什麼,好好回去再研習一下《觀無量壽經》,特別是《無量壽經》,那就更明朗了。《佛說阿彌陀經》就是這麼幹練,它叫小本《無量壽經》,它把好處給你說出來。至於為什麼,你還想了解,去聽那兩部經典,都有講過。

所以說千經萬論所未曾有。指出力用,第二個是正判力用,就是都沒有講過,千經萬論都沒有講過。再後面是校量力用,就是相比較這個功德有多大,跟其他的要比。當然,大家不要聽錯,因為我們現在有時候弘揚淨土,或者是弘揚一個法門,都是只講這個好,一說這個好,大家都覺得說這在揚這個在貶那個,不是這樣子的。但是你要想揚這個,你不去相比較,你能揚得出來嗎?因為差別相是有的呀,你要說這個的好處,一定要說到通常是怎麼樣子,這個好處好在哪裡?特別是你要知道,比別的好的在哪裡?這就特別麻煩,容易會引發歧義,所以大家不要在上面。校量力用,我們要聽明白,校量是讓你得殊勝得安心的。

校量怎麼個校量呢?先跟教法校量,先跟教法校量就是這一句說: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就是一切教典之中,沒講到這一地步。一生成佛呀,大家要知道,所有的經典中,講一生成佛的,唯有兩部,就是《華嚴》和《法華》,《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就這兩部裡面講到的內容說,從凡夫到佛果是一生成滿,一生能夠成佛,可是你要知道,一生成佛,縱然這兩部。就比如說《法華經》吧,《法華經》裡面有沒有講到一生成佛,你們讀誦過吧,現在不是在聽《法華經》,週五容通法師不是在講《法華》嘛。《法華經》裡面講一生成佛只有一個人,是誰?是龍女嘛。龍女把摩尼寶珠供養了佛了,然後直接就到南方就化現成丈夫身,就直接成佛了。

龍女是一生成佛,在《法華經》裡面,只有這一個人。你不要忘了,淨土是什麼呀?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是什麼?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你根本數不過來,算不過來呀。所以這裡才講到說未曾有啊,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是從跟教法中比較了。我們自己修行的力量,此前也講過,我在線上講過一個《宗教不宜混濫論》。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除了教就是宗,解悟的,就是一點一點地了解起悟的開悟的,屬於教,解了之屬於教。徹悟之屬於宗,就是去開悟的屬於宗。宗和教是不一樣的,我們常講到宗門教下,教就是你依著教法一點一點地學,可這教法中只有《法華經》說一生成滿,只有龍女一人一生成佛,哪裡能跟極樂世界非算數所能知之相比較,這叫做校量功德,所未曾有。如果從宗門下來講,也有一個校量,宗門叫做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對不對?就是頓悟法門。六祖不是頓悟的嘛,那《壇經》怎麼出來的呀?就是因為他頓悟了,跟神秀大師一比,一比比出來的呀。人家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直指人心,把你直接戳穿了,阿賴耶識打開,頓斷,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頓悟正因。

下面有句話你看: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這裡面有內容的,有公案的,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意思呢?禪宗六祖門下,一花開五葉,聽過這個話吧?一花開了五葉,就是有云門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還有一個溈仰宗。知道為什麼叫溈仰宗嗎?以人立名的,這個宗的兩個祖師爺,一個叫溈山,一個叫仰山,他們的代號。溈山禪師就是以地名論的,溈山禪師,他是開悟的人,給大眾開示的時候,講過一次什麼話呢?說: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就是你這一生,只要你好好地用功、參究,突然間開悟了,明心見性了,這就叫做可中頓悟正因,猛地開悟了,這是成佛的正因,為什麼?開了佛眼了,佛知見你自己具足了。

可中頓悟正因,但是悟是頓悟,修要漸修的,要生生世世怎麼呀,便是出塵階漸,出塵就是出紅塵,出三界。階漸就是慢慢的台階,你開始看到了,頓悟就看清楚這個台階了,然後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去走,條件是要: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一生又一生地去修,我們沒到那個地步,不知道那個菩提道的長劫地修的這個長遠啊,一生一世,不知道你要到哪裡,你還不能由著你,是由著因緣,你造了什麼業,感什麼果,生成什麼樣子,你自己去修。有的祖師爺還觀到說他一百年後是一頭牛,牛他還是牛祖師呀,雖然生之為牛了,可能他還是什麼呀,還是一條明心見性的牛,是一條聖牛,可是他還得隨著業力去做牛,在牛裡面再度與牛有緣的人,牛消完了,又不知道轉到哪裡?反正就這樣,你那個時候,你更加不能刻意了,你不管善法也罷,惡法也罷,善業也罷,惡業也罷,必須隨波逐浪,巧做塵勞佛事去了。

所以在這個情境下大家知道,生生若能不退,生生若能不退有保障嗎。所以才講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為什麼蹉路啊,就是會蹉跎歲月,繞遠,叫蹉路。那這裡來相較的話,佛階決定可期的保障是什麼呢,你必須有不退。這裡邊就提供了兩個內涵。那這裡跟淨土我們剛才學的法相比較一下,這個優劣就出來了。你看跟教下比也是優勢。為什麼?教下的所有的經論沒曾說到這個地步。從宗門比也有優勢,為什麼呢?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前兩句就說明什麼呢,出塵階漸是漸教。是漸漸地來,而不是橫生上三土的頓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禪宗是頓悟法門,可是悟要頓悟,理要頓悟,事還要漸修,它還是漸門。

弘淨土的角度來講,禪宗的漸修還屬於漸教。為什麼?因為淨土的頓法頓在哪裡呢,不要漸修啊。你帶業往生直接就成一生補處,這是漸嗎?這個比便是出塵階漸要頓了多少啊。所以大家要從這裡比出來。你這個道理不明白,你都不會比,還是瞎子。那麼,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那說明什麼呢?前兩句說明頓悟雖然,可是不能橫生上三土。後兩句說明雖然不退,可是你需要生生不退,哪裡比得一生淨土就圓證三不退。你要生生不退,才佛階決定可期,才能夠有保障說一個台階一個台階越來越進了。這就叫做宗教校量。跟教下比,跟宗門比,你才能脫出來這個橫超法的比,非比尋常法。所以說這裡才講到的:不可同日而語矣。

那我們自己再對照一下自己的這種活法吧,說人家文殊菩薩的活法,往生淨土的活法,頓悟禪師的活法,咱們這什麼活法呢。你看,這裡說的說頓悟都不行,那說明就不是漸悟啊。現在我們漸悟能悟得了嗎,你現在實際情況是哪兒找一個漸悟悟了的人呢,哪怕他是慢慢地悟的,我們也不嫌棄啊。這裡還講到的說,可中頓悟正因,說明他還是正因,不是邪因啊。我們現在一不留神就滑落到邪因裡邊去了啊。為什麼?落到邪知邪見了嘛。所以大家道是說,盡管如此,已經是頓悟了,還是正因了,都只是:出塵階漸。也就是說,記得給大家講六即佛嗎,六即佛只道名字即佛中啊。而且要不但說今生不退,要生生不退才行,才能入到觀行即佛位。這才叫佛階決定可期。那麼哪裡比得說,不如七日就能夠成功,一念就生淨土,即刻就是圓證三不退,已經是後補佛位。跟這能比嗎?所以叫不可同日而語,力用太大了,差別太大了。你們一早上會到這裡,就是要講到這兒,就明白這個。這才叫淨土法門的教眼。你這個聽不明白,你還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裡。你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裡,那你還是個瞎子。甚至我們有時候說,要麼是不知道這個好,甚至知道了好了,不知道有多好,就這麼好。

所以大家看後面說,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就是讓你說學教的呀,皈宗的呀,禪宗的呀,你為什麼不好好想想呢,這一比就比出來了,這個法是怎麼個法,這個不退是怎麼個不退,這個力用是如何力用。這是我們給大家講到的五重玄義的第四,它是什麼樣的一個生活水準,大家比出來了吧。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就比出來,人家這才叫真正的資本主義發達社會。我們常說的,沒有什麼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已經進入物質文明非常發達的,高速發達的時期了,根本攆不上。現在我們也得了這個好處了,知道說,哦,原來這樣才能夠不退,不可同日而語。大家好好想想,就到這裡,這叫做力用。

第五個內容,我們就要開始講判教。也就是這裡講的:第五教相。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判教這個詞也比較澀,什麼叫做判教呢,就是說在佛說的一代教法,汪洋大海的那麼多經典,無上甚深義中,你在哪個層面,也就是說你的社會地位。你既然到了這個生活水準,那麼你的這個生活水準在整個社會地位中如何,這就叫教相,也叫判教,教相。那麼既然知道生活水準,這個教相就是你是怎麼個活法,你在這個社會裡面屬於什麼層面。什麼層面呢?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這裡邊有了兩個。一個是,這部《佛說阿彌陀經》不能夠小看,是大乘的圓頓方等教法中裡邊講的內容。大家知道,淨土三經都是在這個五時,五個說法的時間段,在講方等經典的時候說的。

那為什麼叫做大乘菩薩藏呢?真正佛的教法的判別中有兩藏,一個叫做聲聞藏,就是對小乘根機講的,有時候我們把它叫做半字教。半字教就是半個字,不滿嘛。那什麼叫做菩薩藏,就是對大乘根機而講的,叫做滿字教。這是我們一般的一個概念,大家了解一下。那麼這樣一了解,都知道說,原來《佛說阿彌陀經》屬於菩薩藏而非聲聞藏,屬於大乘經而非小乘經,屬於滿教而非半教,圓滿教,圓頓教法。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此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就是在這個範圍內。人家的生活水準你可不要給看錯了,屬於大乘生活水準,屬於這個滿字滿教的生活水準,圓滿教法。第二個,又是另外一個角度來進行的一個詮釋,就是又是無問自說。

那你們還記得嗎,皈依的時候說,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所尊。三藏是經律論,大家都知道。十二部就是用這個載體也罷,形式也罷,又把它分了十二種類型。其中有一種類型就是這一部類的經典全屬於佛自己說的,沒有人問。因為基本上很多的主流經典就是當時佛在哪裡哪裡,然後又是什麼舍利弗呀,須菩提呀,文殊菩薩呀,由於一個什麼事,在這兒而到了世尊前,右繞三匝,頂禮佛說我有什麼疑問,請世尊慈悲解答,那都叫做有問而說。只有這部經典是無問自說部的,就是你問不出來,不知道有這麼個法,不知道有這麼回事,不知道西方有這麼個情形,所以說又是無問自說部。那無問自說了,才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你看,佛無問自說的悲心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到了末法時期了,這個有情的情狀是已經障礙得不行了,渾身都是障。沒有一點福德,沒有一點智慧,渾身都是障,滿念頭都是障,念念都是障。那麼這樣的有情,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夠依著這個法能夠直接就到達不退位,希望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這才叫徹底大慈悲心之所加持。這是講到這部經的教相。

那說到教相的話,我們這裡給大家多一點內容,大家了解一下。因為說如果你把一部經典,或者說一個法門,你要把握好的話,你才能知道這個好歹,才能知道這個輕重。如果你不知好歹不識輕重的話,可能你的言行乃至你的見解、修法,總是怎麼樣呢,就是吃不準淨土它的這個優勢在哪兒,或者為什麼我要投身投心於淨土,它妙在哪裡?你搞不清楚。那我為什麼要修淨土而不去選擇修其他法呢?其他法難在哪裡?你也沒有個數。所以今天雖然蕅益大師這裡只是從大乘小乘,菩薩藏聲聞藏的角度,又從十二部教典的角度說了這麼一下判教,說它是屬於什麼,在一代教法中屬於什麼地位。那我們再加一點內容,就是古來特別是祖師,淨土祖師對於淨土教的判斷,判教就是對這個教法的判斷,定位。

怎麼定位的呢?各種角度。由於我們現在所對的根機,當下咱們所處的時代,然後我們成功與否的可能性,各種考量了才提出對淨土格外的一個判教特色,大家應該全面地了解一下。這樣才能夠明白,比較透徹地了解為什麼說這個穩當、這個圓頓、這個簡單直接呢,為什麼修淨土直接快速呢。最早的對於淨土的判法,就是對於淨土的定位,要追溯到佛以後,到了龍樹菩薩,印度有一個佛滅後最偉大的人物叫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論》裡邊,提出來一個概念叫做易行道,容易的易,相對難提出來一個易行道,是什麼呢,它裡面專門有一品就叫做《易行品》,《易行品》就提出來一個難行道和易行道的概念。他說,佛說了這麼多無量的法門,就像世間的道路一樣,那麼這些道路是有難有易的。

你如果依著在陸地上走,而且是步行,就苦,就比較難;你如果坐著船依著水道上走,就比較樂,就比較容易。所以說,他說菩薩摩訶薩精勤修行也是這樣子的,有的是以信方便入了這個易行道,直接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有的是還是在這個陸地上走,一步一步地走,屬於難行道。他就把淨土判為乘水路,乘船走水路的易行道。這是第一次把淨土法門直接從一代教法中給特立出來。到了咱們中國以後,有一個淨土宗祖師叫做曇鸞祖師,曇鸞祖師進一步把難和易給它堅固化,就是讓大家確實要知道難和易的差別。在哪裡呢?難,只有自力,沒有他力;易,以信佛因緣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就屬於他力的法門了。所以曇鸞大師又提出來一個進一步的概念把它細化了,自力和他力的差別,太差別大了。

這是對於淨土的判法。後來有一個道綽大師,是曇鸞大師之後的人,他寫過一本集子叫做《安樂集》。《安樂集》裡邊就講到,在一代法門中,所有的法門就叫做聖道門。你自己一個人依著這條道路轉凡成聖叫做聖道門,只有他把這個格外的法門叫做淨土門。這是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面判為淨土門和聖道門。這個是怎麼判的呢?在這個內容裡邊,有的人就問他了,說依著大乘的修行法門,佛的一代聖教,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麼無量劫來都應該也碰到過佛,聽佛講過法,也修學過法門,說怎麼到這會兒還在輪迴生死中,還出不了這個火宅呢?這就有人問他。結果他的應對就是說:不得兩種殊勝之法。兩種殊勝之法,一種是聖道門,就是自己好好去修行,自己去精進;二一個叫做淨土門。他判的叫聖道門、淨土門。

但是他特別說明說:聖道一種,就是修聖道門呀,到了這個時代已經難修難證了。難修難證在哪裡呢?一個是去聖日遙,就是離釋迦牟尼佛越來越遠了。大家想,我們現在輪迴到這個地步,離釋迦佛越來越遠,他背後隱藏著的動力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推動力是什麼?就是因為你沒有精進嘛,曾經沒有精進,越來越懈怠,那麼隨著輪轉中越來越懈怠,離佛法、離聖者越來越遠,雖然還有,但是越來越遠,越來越淡。而且第二個緣由是理深解微,就是道理太深邃了,能夠理解的都特別少了人已經,那你還怎麼去依著這個去修呢?你說大家說是不是呀,經典我們現在看了多少呀!每個經典裡面的法門你能融會貫通多少!你說你連個古文都認不得,弄個豎版你就看不過去了,何況還要看懂了,明瞭了,再依著它修呢?修的途中還得不出錯呀,所以叫做理深解微。

你現在不要說了,就是天台這些藏通別圓的繁複,你連個名相都記不全。這不是,一說六即佛,眼睛就瞪了。一說三不退,又得想半天,那你怎麼去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說,他說末法時期只能依著淨土一門可通入路,也就是依著淨土門。到了後來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了,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又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他把它進一步地發揮,發揮成什麼呢,所有的法其實都屬於漸教,只有淨土法屬於頓法。他是這麼判別的,為什麼呢?他說:望佛本願,讓大家乘佛願力念阿彌陀佛直接往生,就是這麼個頓法。跟這個頓法比起來,教下的包括宗門的頓法,頓悟之法還屬於漸法。剛才我們不是給大家講了嘛,雖然理要頓悟,事要漸修呀。

可是這個淨土門,只要你一往生,理也是頓理,修也是頓修,所以是頓法,證也是頓證,圓證三不退。所以從這些點上來講,我們就知道說,原來歷代祖師對於淨土的人家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是這麼的獨特。為什麼?它屬於難行道之外的易行道,它屬於聖道門之外的淨土門,它屬於自力之外可以用他力,它屬於豎出三界外的橫超法。所以從這點來講,到了印光法師,我們去看《印祖文鈔》裡面,特別常會提到兩個詞,說其他法門他叫做通途法門,一說到淨土法門,他就叫做通途法門之外的特別法門。所以,印光法師常會提倡說,淨土法門是如來一代教法所說法門中的特別法門,不能以其他的法門來相比而論。所以印祖常會提出,不能將橫超法做豎出解和豎出用。這是橫超的,你不要用豎出法來給它進行判別。都是歷代祖師對於淨土的判斷和認知。定位非常的精準,直接就,你看一個是易行道,二一個有他力,還有淨土門是橫超法,而且是頓法、特別法。希望大家今天正好講到這個教相了,那麼依著這個,我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內容,這叫做第五教相。

後面我們再來看:能令末法多障有情,這些話呢,我們就大家都基本上能夠了解了。末法就是指的它的時代性,這個末法呀,是佛法中每一尊佛所要遇的尷尬境地。就是每一尊佛出現,直至他最後涅槃以後,就會進入正法結束,進入像法再進入末法時期。很多時候我們還不承認,說這個法怎麼能末呢?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呀!因為純正無染的這個正法,隨著眾生對於佛法的這個繼承力,傳承力,相續力和這個操作力,都越來越不夠堅固了。所以導致這個法水的流淌中,就不斷地被偏頗地理解,錯誤地判斷,然後這種知見也越來越多,全面能夠領略佛法的能力越來越小。你看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提倡修淨土呢,就是因為靠近這個時代,靠近這個根機了呀。所以你這個時候才覺得說,在這樣的一種時代下到了末法了呀。所以你看蕅益大師這裡判斷說,第一個修飾就是已經到了末法了。第二個修飾是什麼呢?多障。看到了嗎?多障有情。我們這個時代有情眾生的共業、別業相互結合,纏縛綁定,就是我們與生俱來帶的障礙就太多了,大家能理解嗎?你吃苦吃得還不夠嗎?我們每天都在遭遇這個障礙。

都有些什麼障呀?你仔細給我說說吧。天天在那一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到底什麼障礙呀,你自己能反思得到嗎?都有些什麼障呀,都有些什麼障?這個教理我們就不說了,你就說我們生活中,現在什麼障嘛。到處遭遇什麼,很麻煩。第一個命障,咱們現在在減劫,人壽只有百歲,你想想人家八萬四千歲那會的人,兩萬歲的人,看見我們得有多可憐。我們還覺得說這長壽,活了九十幾就長壽得不得了啦。命障,生命很脆弱。我們在減劫的時候,不但說命障,橫禍的因緣也非常多呀,就是不夠我們來用自力修行的緩衝時間是極其不夠,連人家那會兒的零頭都沒有。那你說,一死以後再生就會退呀。所以首先總結出來,就是這個措手不及的障礙,就是我們命障,它會障礙我們的生存和道業的進行。

命障裡面又有病障。你活著倒是活著,但是我們現在的病業是不是隨著殺業的越來越多,病業也越來越重,越來越多樣化呀。因為現在說實在的,你其他的誘發因就不說了,就光說這個殺業,你說各種各樣的殺,各種各樣的吃,那你還不得各種各樣的病嗎?身體一出問題,本來修行的好好的,身不安,道業起不來了。到那個時候你現在站著說話不腰疼,那種沉重,那種無助,絕望勁兒呀,你根本轉念的力量沒有,你明明知道,修法該念,你轉不起來呀,被綁得死死的,這就叫障啊,這是生重病的人。生病輕一點的,肯定有這樣的,病稍微輕一點的,哎呀,突然閃失了一下,趕緊治好了。治好了發現,哎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呀,要借假修真呀。

就開始就在這個身體上,開始又無邊無際地去操作,養生去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養生之道上,怎麼好好活著。為了好好活著,好好活著,活著活著出離心就沒有了,就障住了。所以,你不要以為病好了也就好像沒障了,病好了還是障,就是處處是障。一不留心就滑落到障了,無影無蹤了。再現實一點,再說點障,就情障。是不是這樣子的,越來越老,情越來越濃,我就不知道為什麼。我也說點不留情面的話吧,為什麼情見那麼重呢?多少同修說:哎呀,出家多好呀。可是問題是,過去世的你這個真實的願力、心力、修力都沒有達到,所以你就逃脫不了這個宿世的情債,你這輩子必然還要成個家。那家是怎麼來的?下面的是這個親情,旁邊的是這個愛情,反正就是情沒有斷乾淨,就來了一個家嘛。橫著穿一繩,豎著穿一繩,就像編金剛結一樣,又把你金剛到家裡邊了,出不來呀,這就叫障嘛。

當然,你做個在家同修也可以,有的還修得不錯,可能這些染緣沒有,甚至一個人獨身。好像獨身得很久,守得也比較清靜,突然在某一次共修活動中,宿世的情緣拉過來了。你們碰到這樣的嗎?出去參訪祖庭,去打個佛七,四目相對的時候,過去在佛法同步中結的緣,一下子引發這個染心,一發不可收拾,就意亂情迷了,就定不住了呀。有這樣的嗎?你們自己觀察去吧。包括出家修行也是這樣的,染緣沒有盡呀。本來出的好好的,清清淨淨的出世的丈夫相,不知道哪一天因緣就現前了。這不我們剛才講到退,一被現前又牽引到了原狀了呀,還復如初了,也有的呀。那這樣就沒辦法。所以這些障礙都是障,大家想想,在這樣的障礙中,如果沒有帶業往生的這個橫超法,你能夠出得來嗎?

你自己捫心想,能出得來嗎?出不來呀。如果沒有帶業往生,就前面的這些命障、病障、情障,你能出得來嗎?再一個,現在我們再具體一點,比如說這些思想情緒障,每天的煩惱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好好的日子都過不了。你說也不缺吃,也不缺穿,什麼也不愁,日子也好好的,他就不知道莫名其妙的,人與人之間要鬥要爭。就不知道為什麼,人跟人就不能打交道,就沒有一個彬彬有禮的一個常態,我就想不通為什麼,就不能夠和睦相處。而且在這種世俗人生中的觀念堆積得太多的時候,有時候這個佛法呀,根本就插不進去,佛法的見地,不信嘛,這也是一種思想情緒障。然後學了一點知識,剛才說的,學的知識多了以後,障住了這個心地法門,智慧也開不了。現實生活中又有這麼多的壓力、浮躁、邪見、染污等等這些,都在我們的思想情緒中。

剛才講到的思惑,思惑越來越重,越來越廣。你看我們現在的煩惱,是不是比上幾十年的人都要多嘛,形式多樣化了呀。可能你說把三十年前,四十年,我看今年是一七,四十年前的一個人叫到這兒,跟我們現在的人一比,他都理解不了現在的人怎麼了。說這事你也能夠煩成這樣啊?為什麼會為這個事煩呢?你再把那個三年自然災害,吃不著喝不著的人叫到這兒來說,你這一天怎麼這麼能作呢。為什麼?就是障。大家知道,這都跟前生後世有關,都跟念念不停有關。再一個我們說的,先講到三障,再一個最主要的就是報障,果報現前障。你本來修行修得好好的,過去的不善法做得多的話,一旦有因緣現行了,不善的果報就現行了。

那你逆境中,你就突然間心力也就會衰落下去了,失去道業了,甚至有的認為佛法不靈。好吧,把你弄到順境中,一開始求,求菩薩滿願,求得這個在這個癡福這個物慾橫流中了,錢也賺到了,兒子也生了,社會地位、官也升了,提高了等等,你還記得修行嗎?這也是障。甚至有的人,不痛不癢地過點風平浪靜的日子,他天天追求弄個咖啡喝個茶,他不想出去呀,他就淹沒在這種輪迴中。有的人好一點,經歷了一些大起大落,也結聚了一點點勵志的胸懷,總結人生,歸於平淡,最後等等,好像很有哲理,可是怎麼樣呢?他怎麼也到不了那個徹底放下,痛念出離的那個沸點上,他到不了,他經過了好多磨難以後,迴首過來,還是覺得應該有正能量,就徹底放不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假的,他放不下。可是大家還相應得多,對這樣的人還是比較讚歎追隨,最後都就沒有這個出離法。這都屬於什麼呀,波濤洶湧中都是我們的障。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中,你沒有念佛轉凡心為佛心的法門,你能出這個障嗎?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趕緊就是橫超到不退的地步,因為你沒有辦法了,措手不及,沒有辦法。

念佛法門有一個別號,叫做「徑中徑又徑」,就是直通車裡邊的直通車裡面的直通車,就是這樣的一個。所以說,依斯徑登不退,後面特別又囑託了,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你看,這是在這裡,蕅益大師解釋為什麼佛在經典裡面講到的說,到了末法的末端啊,先開始《楞嚴經》滅,《楞嚴經》滅完了,最後是《無量壽經》滅。而且《楞嚴經》滅完了,第二部經典大家知道是什麼經滅嗎?知道嗎?《般舟》,那《般舟三昧經》裡面雖然說的念佛還是憑自力的比較多,為什麼光把《無量壽經》最後四十八願,乃至十念都能往生的這個法,留在最後最後最後呢?就是因為什麼呢?這裡講到的,多障有情已經障到最後完全是障了,沒有正念了。

這個時候,只要你什麼呀?特留此經,就是你看經典裡面講到的: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就是你完全沒有自力的能力了,還可以靠什麼呀?靠這個阿彌陀的願力,把你加持一把。大家想到那個時代的時候,就是全憑這個淨土來擔當了呀!一百年,就等於說我們蠟燭要滅的時候,你們見過蠟燭要滅吧?蠟燭將要燃盡,油燈將要燃盡的時候,會怎麼樣一把?會亮一下,就由淨土來擔當這個最亮的迴光返照時。為什麼佛要這麼安排?這裡面都有局,為什麼要這麼設局呢?佛的用心良苦啊!所以你看這就是佛法滅的最後一項,盡最大可能性的進行一次普度。在那次完了以後,法就徹底滅了。廣度含識,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這個念佛法門,最為普及,最能產生作用。事實已經證明,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念佛法門。

這裡講到的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什麼叫做阿伽陀藥呢?有知道的嗎?阿伽陀是印度話,翻譯到咱們這兒叫做普去。就是普遍地去,去就是能夠普去,讓一切病去,普治一切病。所以叫做總持阿伽陀藥。這裡還有一個概念叫廣度含識,含識也是有情的另外一個名字,就是你心性含有情識嘛,所以叫含識。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樣的一個法。後面講到的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一句佛號能夠治娑婆四土的所有病,今天我們講了這麼多內容,大家記住,娑婆四土的所有病全部能用一句佛號治的顯現成極樂世界的四土。娑婆四土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啊,就用這句佛號來治這個病,讓他好到極樂世界去。那大家看這裡的這些讚歎形容也不過分。

為什麼叫做絕待呢?因為我們念佛人啊,不在九法界上面論,只緣的是佛法界,用心緣佛就是緣的佛法界。所以什麼叫做待呢?有比較,有層次,你比我好,你比我更好,這才叫相待嘛!現在只有一個佛,唯有佛沒有其他的,這就叫做絕待。念佛唯以佛為親,唯以佛為法,唯以佛境為境界,所以就叫做絕待。由於這個絕待法,大家念就能夠九界同歸,所以叫做圓融。那麼既然念得已經當下念在阿彌陀佛中了,心佛一如了,前面講的事一心理一心不亂了,能所都雙亡了,沒有對待了,你還有什麼說的呢?還有說的嗎?誰還有說的?說你念佛,以前有一個大德,所有的人問他去開示,都說你念佛。過段時間問題又出來了,說煩惱生起了,不行,這個我搞不定。你再念!再過一段時間,又去問說:念得還少,繼續念!就這樣。只有這麼一個法,所以你說還有什麼說的呢?說的都是多餘的,還有什麼想的呢?想的都是妄想,這裡叫做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念念佛。

後面這裡講到的,再一個看一句,最後一句: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你們看把淨土法門絕不是往這兒故意地炒作推,是吃透了淨土法門的深邃到什麼地步,為什麼叫華嚴奧藏呢?大家要知道,在釋迦牟尼佛的一代講法中,他有一些核心的法會,核心的法會呢,最重要的法義都是在核心的法會講的。像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這些經中之中的最重要的部頭,兩部大經,一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是《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是佛在最初講的,《法華經》是在最後講的。都是講圓頓法,成佛法,一乘教法,不在其他的方面論了,只講這個。所以你看我們有時候讀到華嚴知道它的富貴,有時候把華嚴又叫做大頓。把法華呢,才知道說成佛的功能,成佛的法華嘛!叫做圓頓。

那麼華嚴和法華,就代表了整個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核心內涵,核心力,微妙法義就在這兩部經典裡邊。這裡竟然說淨土法門是什麼呢?《阿彌陀經》是華嚴的奧藏,為什麼說是華嚴的奧藏呢?因為最後十大願王,華嚴說了那麼多,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的秘髓,為什麼叫法華的秘髓是什麼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用這個佛號來顯這個佛性,佛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號,當下就是佛,這就叫法華秘髓。所以後面講到說: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司南就是指南針的意思,那我們把這個再回到前兩部經典上,如果把一切諸佛心要,就是指的《法華經》的話,一切諸佛的心要是什麼呀?說的話,你們可能又覺得說,原來這樣啊!一切諸佛的心要就是念佛。

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說,佛佛相念。佛修的法門是什麼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你不要以為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了佛了,啥也不幹了,法界的佛在幹嗎呢?在念佛。不但念已成之佛,還要念未成之佛。因為《法華經》所念的,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佛的眼中所有的眾生都是佛,這就叫法華秘髓。那我們現在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就在念佛嗎,是不是?這就法華秘髓。什麼叫做華嚴奧臧呢?菩薩萬行之司南。在《華嚴經》裡面,代表了成佛的原理中,但是它講的是什麼呢?整個都是從因到果,各種地位的菩薩修行的法門,顯現的妙用,整體是一個什麼步驟呢?從四十一位菩薩是屬於因,趣向於成就圓滿佛果,屬於果。這個因果分了四分五週,在《華嚴經》裡面講到的。

以六度萬行的這個花,來莊嚴一乘佛的這個究竟果。《華嚴經》就這個道理。那麼所有的修行原理中,就回到一個原位,就是心想事成。所有的菩薩就通過自己的方法,往佛果上走嘛。他每天心想的就是我要怎樣成佛,心想事成。一切的原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看你的心念往那裡會。所以這裡講到的菩薩萬行之司南,念佛、見佛、成佛,其實就是整個《華嚴經》這麼多菩薩都在修的念佛法門。盡管他們顯現的不一樣,每天的行為、道理、生活狀態都不一樣,但是沒有一個不是奔佛而去的呀。這就叫做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此也。說白了,淨土法門的這個司南,就是這個原理啊,不僅僅是我們說的修行人是這麼個原理。不修行人,輪迴,不僅僅是解脫是這麼個原理,輪迴還是這麼個原理,就是唯心所現,心想事成,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就這麼一點兒道理。那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說能夠理解說,為什麼佛要無問自說,為什麼能夠徑登不退,為什麼法滅了還能留百年。最後說這麼個圓融不可思議法,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往這兒會,這就是這部經典的教相。他屬於教法中的什麼地位,就這麼個地位。所以當我們每次讀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時候,你可曾知這部經典的可貴和難得,和它甚深的法義呢?正因如此,才無問自說。

好,這就是五重玄義的內容,到這裡已經講完了。也跟大家講過,這就是蕅益大師的一念婆心,稱性之作的精華。淨土的妙義全部發揮在這個《彌陀要解》的五重玄義中。我們能夠把《彌陀要解》的五重玄義能夠學習好,其實這部經典就學好了。雖然他的言辭非常的簡潔幹練。大家看,翻一下,其實我們講五重玄義,也就這麼兩三頁文字,你說我們講了多少呀?這已經第六講了,光五重玄義已經第五講了。說句實話,還沒有展開,不敢展開講,一個是時間拉得太長了太繁了,怕大家的智慧退了,會不上來了。二一個怕把它稀釋掉,不敢展開講。第二個也沒必要展開講,為什麼?就是濃縮的東西,你直接就來濃縮地受用,要的就是你濃縮地受用,不是你泛泛而談。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一定要認知。如果不是證到聖位的明眼人,絕不可能說到如此的明白,目的就是勸導我們有緣的這些學修者,能夠掌握到《彌陀經》的核心,能夠依教奉行。

所以說這五重玄義,就是這個言簡意賅。雖然不容易讀懂,不容易聽明白。因為確實有的同修,也反饋回來了,覺得說聽慣了以前這個泛泛地,慢慢地,故事講講,笑一笑的。突然間覺得說這麼幹的東西,有些嚼不動。大家要下苦功,我此前也說過,是因為熏習得不夠,是因為熏習得不夠。如果能夠理解信解透的話,把這個五重玄義通了,那麼《彌陀經》也就通了,淨土法門也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