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丙三、結示勸修。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其實你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這麼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這個法門,它是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大乘經典當中,佛陀常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的內心創造出來的。蕅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不管你是佈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這個法門本身是無自性的。

我們念佛,有可能這個佛號會帶到人天的果報,也可能這個佛號會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你那個能念的心態會影響到你整個生命的狀態,心態決定我們的狀態。

在《楞嚴經》講到修學佛法有兩種的心態:

第一個你用攀緣的心來修學佛法,你的心對於你整個內在的五蘊身心,對於整個外境產生強烈的攀緣跟執取,產生一種我法二執。那麼這種情況會有兩種過失:

第一,即便你修學佛法經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還是感覺到弟子心不安,因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當你一帆風順的時候,你內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變化的,就像這個空中的灰塵,隨業力而變化。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當你住在外境的時候,你的心就隨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樂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業力來推動的。所以你的心習慣性是住在外境,第一個你永遠感到一種沒有安全感。

第二,你不斷地在積集一種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說,你整個生命的輪迴的力量不斷地在加強。因為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錯誤的顛倒的執取,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攀緣心的意思。為什麼我們死亡以後,我們來生還會出現一個生命?為什麼聖人死掉以後,他能夠沒有生命,他能夠進入無生?因為我們的心態不同。

所以當我們心態不能改變的時候,我們在整個佛教修學當中,我們頂多做到積集福報,成就一種安樂的功德。當我們不能調整我們心態的時候,我們永遠不可能趨向於解脫,不可能的!你那個生死輪迴的力量永遠不會停止的。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一再地告訴我們,你修什麼法門都好,你一定要把心帶回家,你要找到你整個身心世界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清淨心,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種清淨本然的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

所以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要有一個比較高的標準。說你這個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怎麼判斷?我想我們不會說,因為你一天念了幾萬聲佛號,你做了多大的佈施跟持戒,就說你這個人修學上路了,其實不是。因為你搞不清楚,你內心當中是安住在虛妄的攀緣心,跟安住在真實的心性,你對心中的主人跟客人還分不清楚的時候,依我們的標準來看,你這個人還是顛倒眾生,你還沒有真正修學上路,你跟三寶叫作結緣。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沒找到,你根本談不上上路。

一個人要真正地能夠看清楚你生命的真相,照見五蘊皆空,然後在我空法空的清淨本性安住,從此以後,你跟生命開始保持距離,從無住當中而生心。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說你這個人修學已經上路了。為什麼呢?因為你認清路頭,你找到了生死的關鍵點。

在整個禪淨雙修當中,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念佛一定要修禪觀?改變你的心態!因為你用攀緣心念阿彌陀佛,這個整個佛號完全變成一種攀緣的力量。阿彌陀佛是一個無量的功德,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內心是攀緣,一切法成攀緣。

印光大師說的,本來是摩尼寶珠,這個佛號到你的心中變成一隻糖果。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大乘的禪觀,然後破妄顯真,真實地找到我們的家,然後從那個地方提起佛號,這個佛號才能夠堅固的。

那麼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那我怎麼去找到我的家呢?在《楞嚴經》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觀。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遠保持空假中三觀。

第一個,就是你要先修空觀,破執。

我們遇到一個生命的現象,可能是一個順境,也可能是一個逆境。我們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隨境轉,我們順著因緣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

《楞嚴經》告訴我們,你要逆向思考,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不要管這個因緣怎麼走,你要去迴光返照,去找它的根源,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色身?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從什麼地方來?那麼當然答案就是,我們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從空性而來,眼前的只就是一種業力的顯現而已。

我們過去曾經有一段的業力,現在表現出來了,創造你今生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就是一個生命的一段的假相,所以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們的內心開始平靜下來,開始無住,不能夠住在色受想行識。我們從今以後不再跟著我們的感覺走,不再跟著我們一時的想像走。我們在生命當中這叫正念真如。

在你回家的路當中,雖然我們的感覺還會不斷地干擾我們,我們過去習慣性的貪戀娑婆的想法還會不斷地刺激我們,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隨妄轉,因為它是一時的假相,你連斷它都不要斷它。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斷它幹什麼呢?你只要不跟它結合,它就不能對你產生力量。

所以在整個生滅的因緣當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家就非常重要了。第一個,讓你今生能夠達到最大的安定;第二個,讓你所念的佛號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

你的煩惱不能障礙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擾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因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真實不生滅的本性。所以這個空假中,從空觀當中找到我們生命的一個安住處,假觀讓我們務實地面對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蘊的假相,因為你未來的往生淨土的資糧還得靠這個假相,靠這個身體來拜佛,靠你內心來憶佛念佛。

所以大乘佛法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壞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對它產生執取。這個我們叫作借假修真。所以當我們用這個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這個時候的心態是一個最圓滿的心態。大乘佛法對人生就是這三種看法,空假中。其實,中的話它只是個調整,其實就是空觀跟假觀。

你覺得你最近躁動不安,假觀太強,就加強空觀;你覺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來,太沉悶,加強假觀,思維你來生的安樂,思維你極樂世界的功德,由這種功德相、安樂相來啟發你前進的動力。所以這個中觀是隨時調整自己的腳步,讓你合乎中道。

所以說這個禪觀就是一個心態的調整。那麼你平常經常保持一個對五蘊身心的不即不離,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時候,對你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你早就有心理準備了。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確是可以引導我們到彼岸的。

那麼我們看這段經文。在結示法要當中有兩段,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我們一個人念大悲咒,凡夫來念大悲咒,跟觀世音菩薩來念大悲咒,產生的效果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心會有很多很多的干擾,就是受到阿賴耶識的干擾。

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倉庫,我們生命當中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的,留下一些煩惱跟罪業,不幸的是都被阿賴耶識給記憶下來。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體的身心世界,是把過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我們為什麼會有現在?從唯識的角度,因為你有很多的過去過去過去過去,所以現在你的心態是由很多過去的你累積而來的,這個就是阿賴耶識。所以,假設你不改變心態,你很難走出過去的障礙。過去有時候是善業表現出來,有時候是惡業表現出來。

所以,蕅益大師對阿賴耶識講出一個批判,他說阿賴耶識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阿賴耶識是一個產生生死輪迴的根本,但是我們緊抱阿賴耶識不放,我們寧可被它帶著走。所以說,我們在修學當中所破的生滅心就是阿賴耶識,當然這個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識把它執著為我,還有第六意識一個錯誤的想像,所以第八識也包括了六七八這三個心識,都是我們要破壞的。

那應該怎麼辦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去取著自心,第二個自心是指的阿賴耶識如實地把我們的身心世界變現出來,然後這個第一個自心是第六意識的攀緣,把它執著為真實的自我跟真實的法,然後產生顛倒想,就產生了一種生死的業力。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訴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緣都是暫時存在的,你不能取著。你一取著,有兩個過失:

第一個,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

第二個你永遠不可能出離生死,你就被它牽著走,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的輪迴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取著眼前的生命會產生痛苦呢?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由阿賴耶識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阿賴耶識是一個善惡的混合體。我們過去造了善業,可也造作了惡業。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學的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當中有三種因緣是沒辦法具足的,一定有一個殘缺的,孤貧殘。如果你一定要取著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擇。

第一個,你是孤獨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敗的,包括夫妻的因緣,包括子女的因緣,你是永遠孤獨的,這是第一種選擇。

第二個你選擇貧窮,你經常要為衣食奔忙的。

第三個是殘缺,你身體有重大的病痛。

在整個五術的思想當中,如果你今天身體很健康,財運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豐富,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吉祥的狀態,因為你生命達到了巔峰,物極必反,這是一種大凶之兆,因為這個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為生命是有殘缺的。

所以你一旦取著的時候,你第一個,你肯定要痛苦。

你看佛陀在經典講很清楚嘛,佛陀說,有一個人他去禮拜一個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這個天被他感動了,就跟他敲門說,你頂禮我這麼久,我把我這個女兒送給你,送給他非常漂亮的一個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說,你需要什麼就向她乞求,她就會給你種種的安樂。那麼這個人正在快樂的時候,誒,功德天的妹妹過來了,叫作黑暗。她說,她給你快樂,但是我是給你痛苦的,我們兩個是不能分開的。

所以當你的生命產生執取的時候,你一定會產生一個痛苦的感受。而更嚴重的時候,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就產生很大很大的顛倒跟障礙。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要試著跟我們的五蘊身心保持距離,不取,不迷不取不動,這個在禪宗叫作大死一番。

那麼總而言之在整個禪觀的思想當中,就是你要能夠破妄顯真,你要對這個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淨的不生不滅的本性。從那個地方來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麼這個功德才是真實的功德,就是以不生滅心來修學一切的善法。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看丁二、功德超勝。

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是名妙蓮花,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當我們能夠對於五蘊的身心開始用空假中三觀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這樣子是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蓮花。大乘佛法喜歡用蓮花來表達菩薩的智慧。蓮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夠在整個五欲六塵當中活動,但是它又能夠不取於相,不取著它的一個真實相,它能夠出污泥而不染。金剛王指的是這樣的一個智慧,它像金剛一樣的堅固,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礙。

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因為業力它沒有錯,你今天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事出必有因嘛!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無條件地去承當我們過去的業力,這個沒有話講了,修學佛法第一個特質就是先認命,先認命。你要先認命,才能夠去改造未來。

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我們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現在弄得很痛苦,也把來生破壞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個智慧來觀察,你面對你過去業力的表現,反正它只是一個能量的釋放,過去就好了,不要讓這個能量再產生惡性循環的力量。所以真正的金剛就是去破壞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每遇到什麼事情都去怪罪別人,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這個心態到臨命終的時候會非常的痛苦。因為你的心是習慣於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你到臨命終的時候突然想收回來,收不回來。這個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塵當中活動得太久了。

所以你要訓練你自己,遇到事情,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任何一件事情會在諸位的身上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跟你有關係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沒有一件事情是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金剛王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無條件地承當過去的業力的釋放,好,我今生認了,好壞都不取。但是我們著眼在什麼?著眼在來生的創造。

你今生的使命是幹什麼?你知道我們生命的使命是幹什麼?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兩件事:

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的債還完;

第二個更重要的,創造來生。

第一個去酬償過去,第二個去創造未來。而這個時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麼去面對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點在過程。你重視結果有什麼好處?結果是每一個人都面臨死亡嘛,結果是每一個水泡都要破裂,沒有一個例外嘛!你福報再怎麼大,你這個水泡也要破裂。那問題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破裂?那你這個智慧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對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們對於已經要成熟的業力保持認命隨順,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創造另外一個功德,這個下一堂課我們會說到,如何憶佛念佛來積集來生的資糧,這個是重點。

那麼寶覺當然是一種智慧,所以說,一個禪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有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你如果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的。你把人生要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一個所緣境。因為你要抱著一種受用的心態,那你是跟它結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歷事練心的,假借這個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你會把今生弄糟的,你也會把來生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來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作你往生的資糧。我遇到順境,我深深地對彌陀感恩,他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地覺悟,我不能再輪迴下去了。這樣子這個環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增上的力量!那麼這種智慧就是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可破壞的一種堅定往生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那麼這個三摩提當然是一種止觀的三昧,但是這個三昧為什麼叫如幻呢?因為我們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是空假中三觀。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說它沒有,它有它的相狀跟作用,你說它有,它又沒有真實的體性,是暫時有的。所以只好說是一種如夢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觀一切法空,而不壞假相。那麼這樣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為二乘是偏空的,他沒有修假觀的,所以他不能積集資糧。

那麼這個是阿毗達摩,這個阿毗達摩指的就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意思,它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法門,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經的道路,只有這條路,沒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你才能夠產生最大的功德。

那麼這個思想——如幻三摩提我們再解釋一下。

小乘對人生的觀察,我們叫作滅色取空,他對人生是完全否定的。你看他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當歷練的,他認為人生沒什麼好歷練的,就是出離就對了,反正我對人生完全地排斥。我離開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趨向空性的。

當然從大乘的角度,這個人成就了解脫了,但是他很難成就功德莊嚴,因為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觀,我們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極的。

大乘佛法的空觀叫作緣起性空,他從因緣所生當中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否定的是它的自性執,它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我們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體性,不否定它的作用。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雙向思考。

我們可以從現前的五蘊身心當中回到了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清淨本性當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們這樣講,我們可以從現前的個體生命這個水泡回到整體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從整體生命回到個體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還得要即是色。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壞我們的自性執而已。

這是在整個修學念佛當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內心,把心帶回家,就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心態不調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惱,非常的動盪不安,你會不斷地受到過去業力的刺激,包括臨命終亦復如是。

所以我們應該在生命當中找到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風浪、沒有波浪的一個環境住下來,把心安住下來,以無住為住,或者說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為住。那麼這個就是把整個佛號的基礎、把地基打下來,就是找到你的不生滅心,然後在那個地方住下來。那麼這個是十方一切諸佛所必經的過程,這個是所謂的一路涅槃門。

好,禪觀的部分我們就講到這裡。

乙二、淨土宗修學法要。

禪觀的思想是比較偏重在以空觀來破執,所以它空假中其實比較偏重在空觀這一塊,其實假觀,淨土宗是比較偏重假觀的,從空出假而產生一種正確的憶念,因為它的重點在感應道交。禪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種理觀,理性的觀照,淨土宗它是一個因緣的事修,這個地方不同了。

但是這個地方不同,但是有關係,因為你的感應道交要安立在不生滅心的基礎,這個後面我們會說到。為什麼不能用攀緣心來感應道交呢?因為有很多過患。你依止攀緣心來念佛,過患非常的多。

好,我們看丙一、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有兩段經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地方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們在世間上,我們面對很多眾生。面對很多眾生,我們把眾生分成兩塊:一個是跟我們沒有緣的眾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感覺。為什麼呢?就講出這件事情有它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為什麼你跟他會沒有感覺呢?因為在過去生的生命當中,可能是某甲去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這當中某一個人憶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並沒有釋放出相對的一種憶念的力量,那麼這兩個人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沒有用,或見非見,就是相逢就等於是沒有相逢。那麼即使是見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見過好幾次,但是完全沒有產生互動的作用,所以有見面等於沒有見面,視若無睹,當面錯過,不能產生感應的力量。因為你過去生跟他沒有產生彼此的互相憶念,所以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什麼感覺,就是這樣子。

這個就是為什麼今生會變成跟你無緣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緣很好,誒,你看到你的兒子,就打從內心地歡喜,他看到你也打從內心地歡喜,這怎麼回事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那麼因緣當然,有緣還得分兩種,一個是緣很深,一個是緣很淺。

假設你跟他有緣,但是很淺,那只是兩個人偶爾地憶念,你可能是偶爾會想起他,他也是偶爾會想起你,而且時間不是很相續,這個有緣,但是緣不深。

第二種是二憶念深,這個是經常地、相續地會去憶念到對方,他也是經常地相續地憶念到你,那麼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因緣就很深了。你今生會在一起,來生也會在一起,再來生也會在一起,就好像是那個形體跟影子一樣,你們兩個因緣就不會再分離了,你們兩個總是會相逢,總是會構成眷屬,為什麼?因為你們兩個過去彼此互相會憶念對方。

那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沒有提到惡因緣的眾生,他這個地方提到無緣的眾生,第二個有緣的眾生,第三個是惡因緣的眾生。什麼叫惡因緣的眾生呢?惡因緣還是有緣嘛!就是你過去用煩惱心、用嗔恨心去憶念他,假設你今生經常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某甲,他也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你,那糟糕了,來生變成惡因緣。

所以說,這個人跟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彼此的憶念,而產生一種相互的關係。內心的相互憶念會決定你來生會跟他構成什麼樣的因緣。在這個地方是世俗的因緣,它只是一個譬喻。

淨土宗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到底他會選擇去接引誰?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跟阿彌陀佛必須要有很深厚的因緣。那麼關鍵在哪裡呢?看這段經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先看佛陀,身為阿彌陀佛,他對眾生是什麼心情。身為一個如來,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靜明瞭的心性當中,他那個大悲心是經常地憫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所以佛陀是對我們安排了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他四十八願已經對我們釋放出很強烈的磁場、很強烈的善意。

但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現在這些塵勞的事情,你的色身怎麼樣?你的感受怎麼樣?你有怎麼樣的妄想出現,你的心都在這個五蘊身心裡面不斷地活動,當然你來生只好在三界再創造一個五蘊,因為你整天憶念你的五蘊嘛!

所以身為兒子,離家出走,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去憶念母親了,母親對你的憶念是不能產生感應的。反過來說,身為兒子能夠不斷地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這個時候,母子之間的關係,生生世世就能夠相逢在一起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在過去的無量劫當中,經過五劫的思維,成立了四十八願,然後再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的善法,把四十八願產生一種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羅蜜把這個願力填滿,變成一個有真實功德、有真實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種功德力存在法界當中,他不斷地對眾生釋放善意。但是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於沒有效果。

很多人都問我說,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

你不相信他,對你來說就不存在嘛!

你不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沒有嘛!

所以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存在?這個是你決定的嘛!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怎麼知道對你來說有沒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斷地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有存在嘛!

所以這個佛陀跟眾生的憶念,你看這個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應,他就,誒,觀世音菩薩他沒念幾聲,他就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我告訴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不可能!誒,你說他念幾聲,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聲了?那當然我們過去也不知道。從現在開始,也就是說,你今天要下定決心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必須要仰仗佛力。

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這個憶念包括兩種:第一個信心的憶念,第二個用願力來憶念。其實我們很多人只會用信心來憶念彌陀,但是有些人對往生的意願不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業障、增福慧,那這樣子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我們的救拔只僅於現世的安樂。你必須對阿彌陀佛釋放兩種信息:第一個,信仰皈依的心,第二個往生的心。那麼阿彌陀佛就給你兩種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包括來世的往生。

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釋放出你的佛號,那麼阿彌陀佛給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釋放信心跟釋放願力,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沒有憶念,阿彌陀佛在你生命當中就等於是不存在。

這個地方就把感應道交這個彼此間的心靈的互動先作一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