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甲三、結示禪淨之雙修法要。
天台智者大師把我們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由淺入深分成兩個次第。第一個就是所謂的緣修。這個緣就是外在的環境的因緣,我們在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要栽培善根,剛開始的確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寶因緣。比方說,我們要拜佛,肯定要有個佛像,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法,都必須要有一些外在環境的配合,我們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夠慢慢地生起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三寶當中積集我們的善根的時候是向外攀緣的,但是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再仰仗我們過去的美好的環境,然後把善根栽培起來。那麼智者大師的判定,這叫作緣修,你的修學要仰仗外在的環境。
那麼這樣子的修學有什麼問題?就是不堅固。因為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而且它要怎麼變化,你做不了主。所以諸行無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諸法無我,在整個生命變化當中,它要往哪一個方向變,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塵,灰塵要往哪裡跑,是業力風決定的。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因緣當中的栽培善根,我們會覺得有挫折感。有時候環境條件具足,我們栽培了善根;有時候環境的因緣被破壞了,我們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因緣修學當中,我們會覺得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環境的支持,這當中有一點變化,你的修學就沒辦法相續。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所以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個栽培善根當中,你不能靠外境,這個外道場是靠不住的。你必須在內心當中去開發一個內道場——你內心的道場,把心帶回家。我們所有的生命的因緣,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內心的感受、想法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家,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依止天台宗的現前一念心性,你必須要把你整個生命的修學的道場,從外道場移到你的內在的道場,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空觀,觀想我們的心本來是無一物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我法二執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於熄滅。空觀是觀因緣性空,而破除我法二執。假觀,觀我們的心一動就顯現種種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薩是活在我們的心中,別人沒辦法破壞的。我說實在的,你真正要念佛,誰也干擾不了你的。
當然這個地方你必須把外道場移到你的內道場。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們的一念心中。我們心中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顯現阿彌陀佛的假相、假用。
所以當我們開始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的時候,智者大師說,你這個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學的善根是堅固不可破壞的,誰也不能破壞你,煩惱也不能破壞你,外在環境也不能破壞你,魔王也不能干擾你,修學變成是你自己的內心的世界。禪宗說的,你這個時候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的珍寶不復相隨。但是因為我們在外道場之外已經建立一個內道場,你內在的道場不會因為死亡而破壞,還是很堅固地可以把佛號提起來。
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場,你的佛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外在的因緣就像是一個水泡,夢幻泡影。你的佛號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緣,因緣一旦破壞的時候,你佛號就破壞了。所以我們在禪淨雙修當中主要的目的,是透過禪觀把我們在外面活動的心拉回來。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場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要依止大眾來憶佛念佛,來打佛七,但是這個都是助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假借外道場,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內道場。但是你剛開始也是,就是我們從外道場的修學而增長內道場的善根,內在的理觀,空假中三觀,佛號是存在你心中,誰也不能干擾你。
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學念佛當中必須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須要試著勉強自己,把心帶回家,從家裡面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佛號就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禪淨雙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讓你所有的善根變成非常堅固而不可破壞。
好,我們禪淨雙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場轉成內在的道場。禪淨雙修的這段的總結,你這段如果聽懂了,你整個禪淨雙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kē jiù)。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那麼這段的開示,蕅益大師把禪淨雙修的一個操作講得很清楚分明,我們有三段來加以說明。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我們看左邊脈絡的地方: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
首先在一心三觀的基礎,當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那麼在天台宗的禪觀的基礎就是,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就找到你的內道場。我們一般的這念心在修學,是要假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六塵來修學,這個地方難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況。
那麼在天台宗當中,就是你必須要找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那麼在一念心中,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心的修學的道場。道場在哪裡?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的本性。
那麼這個本性當中生起兩種的觀照智慧:第一個無性緣生,第二個緣生無性。從它的修學次第我們應先注意第二句話——緣生無性。
我們這念心性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相狀,比方說是雜染的相狀,或者清淨的相狀,但是它都是因緣生,從本性來觀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觀是照了這個諸法的本體,所以空觀就是觀察緣起性空,觀察自性空。這個叫作從假入空。
第二個叫作從空出假,在畢竟空當中我們念頭一動,就顯現染淨的相狀出來:我們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我們憶念殺盜淫妄的相狀,三惡道的因緣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所以在無性的自性空當中,你因緣具足了,它就會顯現十法界的染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當中又同時地具足因緣有。
所以空假中三觀其實它的操作的依止點,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三種觀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觀。
當然諸位說,那中觀呢?中觀就是調整。你如果想要從假入空,加強空觀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愛取煩惱;如果你覺得很沉悶,就加強假觀,提起憶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無性緣生,把淨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強。那麼這個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調整就叫作中觀,所以中觀就是空假的平衡,隨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空假中三觀其實就包括了禪淨雙修,當然我們講,觀一切法緣生無性,這自性空是比較偏重在禪這部分,禪觀是比較偏重在空性這部分;那麼憶佛念佛就比較偏重在假觀這部分。所以這禪淨雙修所依止的就是我們內在的道場——所謂現前一念心性,是這個意思。
下一段當中,它把這個空假二觀再詳細地說明,我們從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應該先發明空觀,全面先看第二段,就左邊這第二段:
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
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觀,來破除我們對於身心世界那種堅固的我執跟法執。空觀就是觀察緣生無性,因緣生,它無自性,自性空的。
那麼當我們空觀現前的時候是什麼相貌呢?我們觀察我們過去雖然曾經因為一時的糊塗、一時的顛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當然包括了善業,也包括了惡業。那麼這個善惡業造了以後,第八識把它收集起來,構成我們一種生死的業力,這叫阿賴耶識。
其實這個空觀,它主要是破阿賴耶識。我們修行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我們永遠離不開我們的過去,我們沒辦法跟過去切割,你沒辦法跟過去的你切割。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當然你現在可能後悔,但是後悔歸後悔,你必須概括承受,因為這些事情都被阿賴耶識如實地記錄下來。
我們修行的困難,為什麼很難?因為它不是處理今生的問題,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無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當,都活在你阿賴耶識當中,你一個都跑不掉。為什麼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們過去輪迴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時間沒辦法處理。
所以我們變成說,我們必須把過去所造的惡業,所累積的善惡業它都放在阿賴耶識當中,那怎麼辦呢?我們看:
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真妄是不兩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煩惱的惡法,這兩個是互相對立的,可以說是漢賊不兩立的,有你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你。真妄交攻,這個經典裡面有講得很清楚,當然我們一個人平常就順著過去的你,你過去做什麼,你今生還做什麼,那什麼事都沒有,因為你沒有抗拒你過去的你。
但是如果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要趨向光明的時候,你開始試著去憶念佛陀的時候,過去的你就不會同意了,過去的煩惱會干擾你,過去的罪業會障礙你。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行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的我想修學,過去的我累積很多障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經常會覺得,你心中有善根,但可也是有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這方面的因緣留下來。
那這怎麼辦呢?你去一一地對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古德說,我們在念佛的善根當中,我們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這條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們過去在整個雜染的因緣當中的貪瞋癡的煩惱是很熟悉的道路,這條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對手。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驀地放下。
我們要避免過去的我干擾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幹,你不是它對手!照見五蘊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有貪瞋癡的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
煩惱它是善於偽裝的一個東西,它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後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假相嘛,它怎麼經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順從它的因緣去走。但是我們開始靜下來,你開始問,我為什麼有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
煩惱糟糕了,因為它是一個偽裝的假相,這個時候我們找到內心的深處,原來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過去的某一種因緣的一種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實體?煩惱要有實體,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的,煩惱要有實體,你就斷不了它的。
所以斷煩惱的意思,剛開始就是覺悟煩惱是沒有實體的。我從今以後,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們剛開始所要做的是什麼?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為什麼你能夠不隨妄轉?因為你看到了煩惱的真相是緣起性空的。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地方,這個叫覓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過去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大將軍,這個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從來沒有怕過。面對敵人的時候他是帶頭衝鋒陷陣,他不把生命當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對方打敗,置生死於度外了。那麼這個將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以後,他退休下來。那國家對他也很好,給他一個很好的房子,安養晚年。
這個老將軍他就喜歡一個杯子,這個古董杯子,有事沒事就拿這個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順便欣賞這個杯子,越看越喜歡。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時候不小心,這個杯子突然間從他的手滑落下來,這個時候他可緊張了,馬上跪下去,誒,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嚇出一身冷汗。這個人是有善根的,過去生是有這種大乘的善根,他的觀照力馬上現前,他就思維:我一生征戰多年沒有怕過,這個杯子掉下去的時候就嚇出一身冷汗,為什麼?
以佛法的角度,這個人心有所住,住在這個杯子上,所以杯子產生變化的時候,他心就跟著變化。他剛剛在喝茶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寂靜安詳,但是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從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相,這個杯子不是你決定它的存在,是業力來決定的。所以這個杯子一滑落的時候,他就開始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就是仁者心動。
所以他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覺得說我不是為了這個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給人家,從此以後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好。
所以,這當中應當怎麼放下呢?我們在修學當中第一件事情,你先從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這件事放下,再提起來。我們現在就是一直拿著東西不放,這個問題很嚴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來。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觀察這個杯子,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實體。以這個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我們面對這個杯子,如果你有這個你很喜歡的杯子,你要怎麼觀想?你要觀想說,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杯子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後來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兒子就很喜歡,說什麼都很喜歡他,你願意為他做牛做馬,讓他幸福快樂,當然這個表示你過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沒關係,還債,但問題是你不要障礙我往生啊!那問題障不障礙不是他決定啊,是你自己的執著啊。
那怎麼辦呢?
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說我很喜歡這個講桌,我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是因緣具足這個講桌才現前。
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
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
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了。
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驀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
好,我們再看第二個。
那當然我們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還得提起來。那怎麼辦呢?修假觀,從空出假。從空出假當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種大悲的願力了,不是說只是一種我法二執所推動的,而是一種菩薩的悲願,觀察無性緣生。所以當我們提起正念的時候,當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頭:
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
這個地方講菩薩的假觀。我們放下以後,重新提起念頭。當然凡夫他沒有經過放下的過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執,他認為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就被這個假相所迷惑顛倒了,就追求水泡裡面的人生。
追求什麼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對財富不是很重視,但是他追求的是社會的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他心中所憶念的都是名,那麼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報都表現在名這部分。有些人整天憶念錢財,他所造作的善業都不是帶他到淨土去,也不是帶他到無上菩提,他的善業都跑到給他財富這部分去了,就把這個善業轉成一個生滅法。
乃至於白天所作所為、晚上所夢的事情都是我們一念心的專注的憶念所創造的。甚至於我們未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升沉就是從你念頭的憶念想像而變現出來。所以我們知道假觀,一念具足十法界。
過去有一個雕刻師,這個雕刻師他能夠把一個木頭雕成一隻牛,一隻馬,甚至於天上的飛鳥,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有人就問他說,你怎麼能做得到呢?雕刻得這麼漂亮、這麼生動呢?他說,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個相狀,先生起一個相狀,我要這隻馬它是怎麼跑的,它的相狀先出來,我才能夠雕的。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夠有所行動,把那個相雕出來。
我們今生的內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實已經把來生慢慢雕刻出來了。差不多你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你還不想改變你自己,你一個人從你出生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到了半百,你來生的相貌大概應該被你雕出來了。
要是有佛菩薩在位的話,一個五十歲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來生大概怎麼樣,除非你產生徹底的、很深很深的覺悟,徹底的改變。否則你來生的大概的架構——是什麼法界、你是什麼正報、什麼依報、是怎麼回事大概都出來了,雕得差不多了。
那麼我們來生是今生創造出來的,沒有錯,是你那一念心創造出來的。那是怎麼創造的呢?
我們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勝,它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觀是不得了的殊勝,智者大師在發明假觀的時候——因為他的空觀在中觀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觀其實在佛教的地位並沒有很特殊的發明,他只是繼承龍樹菩薩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觀這一點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為我們在過去很少人從內心的相貌看到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的生命,這一點是智者大師的貢獻。
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他說我們根據內心的相貌,你經常生起什麼相貌,你可以知道你過去怎麼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來是怎麼回事。其實要知道來生並不難,要知道過去生也不難,你看看你的內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過去,你的內心也慢慢慢慢隱隱約約在創造未來的雛形。
我們看智者大師他的十如是。在《法華經》當中,觀察內心第一個先觀察如是相。我們念頭一動就會有相狀。這個相狀在智者大師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種相狀:
第一個是一種增上的惡念,這個增上就是很堅固的惡念,貪瞋癡的相狀。有些人一天當中,他這種惡念的相狀特別的深、特別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難的。
這種人,他的內心的相狀,有這種相狀,這個人大部分前生就是盡做一些殺盜淫妄的事情,所以累積很多這樣的相狀。這種人要不改,智者大師說,這個人未來是趨向於三惡道法界。從這個相狀就知道他未來,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起貪瞋癡。這是第一種相狀,就是三惡道法界的相狀,叫增上惡念。
第二個是三善道的相狀。
就是你這個人平常經常生起一種增上的善念,你有一點好的東西,你總是會撥一點跟人家分享,佈施的心;想到怎麼樣去保持、盡量使身口意清淨;雖做惡業,能夠馬上生起懺悔心,試著去保持內心的安忍、忍辱。那麼你在整個人事當中,你經常會有這種佈施持戒忍辱的善念,雖然也有惡念,但是善念的勢力強過惡念的力量,那這個人我們可以判定他來生是到三善道去的。從他的善念的勢力強大可以知道這個人來生是三善道的法界。
第三種是二乘法界。
有一種人他跟人事一接觸的時候,他的心是出離心的相狀,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離。那麼他對於度化眾生、跟人群接觸沒什麼興趣,但是他也不會貪愛三界的安樂,他把三界當成火宅,他也不喜歡跟你講話,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這種人未來的果報,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證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這個人他的生命已經趨向於二乘的偏空涅槃,趨向偏空涅槃。
第四種相狀是菩提心的相狀,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他一方面對於諸佛菩薩的功德,那種萬德莊嚴生起好樂,一方面對於苦惱眾生生起悲愍,這個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經常在他內心裡面活動,這個人以後是直接成佛,大乘種性!所以我們從你今天一天當中所生的相狀,你可以判定你來生的因緣是出現哪一個法界,就是如是相。
第二個,如是性。
性就是一種習久成性,你這個形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熏習久了,產生一種不可改變的內在的性質,就叫作性。這個相狀只是偶爾出現了,那還不能構成性,性就是不可改變的,很難改變了。你這個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裡去了,就習久成性。那麼把這個相狀的數數的出現、一再的生起,變成一種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叫作性。
第三個體。
體就是把那個外在的相跟內在的性結合起來叫作體,一種色心的結合名之為體。
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現為一種善良的自體,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覺到他那種磁場是很溫暖的、很慈悲的。有些人他那個身心世界,你從他旁邊走過去,那是一種邪惡的自體,身心世界充滿了暴戾之氣。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會有壓力,他那個出離心很重的。有些人有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風。所以我們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體,那種相性和合的自體,有善良的自體、有邪惡的自體、有出離心的自體、有大悲的自體。
如是力。
那麼我們這種善惡的相狀它也不是經常表現啊,當外在的環境沒有具足的時候,這個力就是一種潛伏的功能。這種功能在唯識學叫種子位、或者叫睡眠,它在睡覺。它沒有消失,但是它暫時睡覺了,你不要把它吵醒,不要刺激它,它表面上是風平浪靜的。這個力就是一種潛在的功能。
如是作。
就是外在環境具足了,它生起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那就是作,開始生起善良的造作、邪惡的造作、出離的造作、大悲的造作。
如是因。
事出必有因。為什麼你有這樣善惡的相狀、有出離的相狀、有大悲的相狀跟它的自體呢?因為你過去世遇到某些人、遇到什麼事情,那些人事對你的影響、教化,這過去的人事的熏習才有的,所以事情的相性體力作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
到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繼承了過去的生命。我們因為有過去的人事的因緣而產生現在的心,遇到人事經常會生起善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的相狀,乃至於種種內在的功能。到這個地方都不能怪今生的你,相性體力作因這六個因素,要怪是怪過去的你;如果要讚歎也不讚嘆現在的你,要讚歎過去的你。
那麼我們今生的生命從緣開始,做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