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面:

壬二、上品中生

我想我們每一個學佛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而成就安樂。離苦與得樂這當中,離苦又比得樂更加的急迫。當然從佛法的角度,離開痛苦,你要找到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從佛法的角度痛苦的根本來自於生死流轉,也就是說:只要繼續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離開痛苦!只要在三界得一個果報,不管福報多大,只要你還沒有辦法離開三界之前,離開痛苦對你不可能。因為你每一次的受生,一定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痛苦,也就是說只要你色身還在,你就一定有痛苦,不管你福報多大。所以了生脫死變成是一個關鍵──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是每個人心中共同的目標。

當然涅槃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涅槃偏空涅槃。你經過三生或者六十小劫的修學,等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到一個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的涅槃,只能自受用。這個是比較簡單。

大乘的涅槃就不一樣了,它是真空妙有,它有生命現象。雖然是在涅槃當中,但是它有佛菩薩、有淨土的莊嚴。所以大乘佛法的涅槃,它訴求的不是空性的涅槃,而是一種萬德莊嚴的淨土功德,只要你走大乘你肯定有依正莊嚴,一定要。那麼我們要成就依正莊嚴,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依止你自力的力量:比方說你看《華嚴經》就會知道菩薩怎樣發菩提心、怎麼修六波羅蜜,怎樣犧牲生命幫助眾生當中去積功累德、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那菩薩道是用血淚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菩薩道,但是你為了未來的目標,你還得不能忍要它忍走下去。這是第一個選擇,選擇自力成就的。

第二個、我們可以選擇他力的攝受:比方說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我們透過一心歸命的心情,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到淨土去。到淨土去幹什麼呢?我們看經典的開示,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見到阿彌陀佛─成就無生法忍;第二個親近十方諸佛─成就百千陀羅尼門,成就無量的善巧、無量的辯才,度化眾生你要有善巧方便的假觀。

從這樣一個情況相對來說,淨土法門的菩薩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他很快就能夠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羅尼門。當然那這樣講,是不是很不公平呢?走聖道門的人,他點點滴滴這樣一路走上來,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充滿了血淚,他成就了無生法忍,你也成就無生法忍,那有什麼差別呢?你想想看有什麼差別?福報力不一樣!

悲增上的菩薩,他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轉,陪著眾生成長,當然他要付出退轉的代價,他可能進進、退退,可能第三生進步了,然後遇到惡因緣破戒了、結果又退回去;退回去他又起慚愧心再衝上來,慢慢慢慢、進進退退,後來也成功了。成功以後呢,走難行道的菩薩成就初地之後,他所結的人緣跟福報力啊,那不可思議。我們走智增上直接到淨土的,的確是比不上他,這是事實,因果法爾如此,他結的善緣多、福報大。

所以求生淨土的人,一般的人生規劃是先成就聖道,然後再跟眾生結緣,理由是什麼?因為不容易退轉,這是智增上菩薩。那麼悲增上菩薩是先成就福報力,福報力很大,然後他慢慢再成就聖道。這個沒有對錯,是你自己選擇,你要先成就福報、先結善緣,你就必須付出生死輪迴的代價;那你認為說應該先成就聖道、成就不退轉,這是比較急迫的,那你就應該先到淨土去,先成就無生法忍、百千陀羅尼門,然後乘願再來,廣設方便,這時候再跟眾生結緣,再來培植你的福德資糧。

這是菩薩道所謂聖道門跟淨土門的兩種差別,看你是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還是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有這兩種差別。

但是我們淨土宗的思想是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理由在哪裡?因為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環境惡劣、刺激太厲害了,有很多退轉的危機存在。你要在正法時代,你不急著往生淨土可能還亂不了,正法時代大家都很有章法、大家都講道理,環境也比較清淨。但是時至末法的時候,菩薩就必須要有危機意識,你必須考慮你來生要去哪裡?因為你繼續在娑婆世界打滾,末法時代的問題是比較複雜,它不像正法像法。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雖然我們受了菩薩戒,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在實踐上,有些人先實踐上求佛道,有些人先實踐下化眾生,是有差別的。

接著看上品中生,我們先看因地的修學:

(一)標名

上品中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那麼上品中生者他的因地,當然前面講具足三心這個不談了,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就是說他不必廣泛的受持所有的大乘經典,但是起碼他必須要了解大乘經典的義趣。

義趣就是宗旨,大乘經典它有一個修學宗旨,就是真如實相。你起碼要知道你的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你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過去,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未來!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知道你將往哪裡而去。這兩個是一個道理。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活在妄想當中,就糊里糊塗的一天一天的過著,就這樣子。

所以你在大乘佛法當中,即便你不能廣泛的修學所有的經典,起碼也要知道大乘佛法的宗旨在哪裡,那麼對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真如本性能夠忍可隨順,這是大乘的善根──信心堅定。以深信真如為理觀,那麼他理觀又不礙事修,對於世間的善惡的因果能夠深信,而不譭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極樂國土。

大乘佛法,你看小乘佛法很少人譭謗小乘法,也很少譭謗人天乘法,因為這兩個很容易從邏輯上去思考,叫做思議境。你說:造善來生成就安樂的果報,造了罪業來生感得痛苦,這個很容易理解,這種邏輯一想就知道了。但是大乘佛法有很多不思議境,比方說:念一句佛號消除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說個道理我聽聽看,說不出來,沒辦法說啊!阿彌陀佛這種不可思議的熏習,我們只能夠說佛力不可思議,持大悲咒能夠消除你多大的重罪,也是不可思議。

我有一句話勉勵大家──修習大乘佛法的人,你對於你不懂的東西少開口。你讀讀菩薩戒就知道,因為你沒辦法解釋你就相信,因為只好這樣子。為什麼這樣子?因為你看《楞嚴經》你就知道,你不要太相信你自己,你活在六根。其實我們凡夫完全是用眼睛去解讀色塵、用耳根去解讀聲蘊,是有障礙的。你不要以為人有多厲害,你現在一張紙就把你障住了!我們活在六根當中,我們很多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你讀大乘佛法往往是仰信,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什麼叫仰信?就是這些道理我不懂,但是我相信,這叫仰信;那你道理你懂了,這叫真信了,是吧。所以大乘佛法的善根很重要,這就是善根,你相信就是你有善根,所以他能夠不謗大乘,這個人不簡單,善根深厚。

(2)所感聖緣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行此行者,臨命終時,這個人他對於空性的道理很深刻的理解,對因果也深信,對大乘佛法也能夠隨順修學,不生譭謗、不生疑惑。那麼這個人當然也包括了平常的憶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共同的宗旨,這個就不提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大眾眷屬圍繞,這個時候西方三聖現前,持紫金台,至行者前。前面是金剛台(上品上生者),這是紫金台(上品中生)。

我們看懺公師父畫的佛像,觀世音菩薩是拿甘露瓶,大勢至菩薩是拿蓮華,所以我們在迴向的時候──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我頭,勢至金台安我足。所一般來說,觀世音菩薩是拿甘露水,來消我們的業障,大勢至菩薩是拿蓮華座給我們的,是這樣的。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是大勢至菩薩拿紫金台在行者前面,那麼讚歎說:法子!雖然你的智慧不是很高明,但是你能夠依大乘法修學,叫法子。汝修學大乘佛法,而且通達我空法空的第一義諦,所以我今來迎接你。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跟無數的光中化佛一時授手。

這個講到(上品中生者)臨終的情況: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清淨海會眾菩薩現前來安慰,應該也有光明來照他、消他的業障,一方面開導他,讓這個人能夠保持正念。好,我們看下一段

(3)捨報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這個菩薩行者,他自己就自覺坐在紫金台上,那麼這個時候他坐上去以後就合掌,那麼叉手就是把手抬高,表示恭敬,讚歎十方諸佛,所成就的這種甚深功德;在一念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當中。

(4)華開遲疾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

(5)華開得益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這個紫金台有多大呢?像大寶蓮華,經宿則開。所以這個地方上品中生的人,蓮華是先合起來,你在娑婆世界看到紫金台以後,你坐上去蓮華是先合起來,到了極樂世界,是經過一個晚上,就是半天的時候才打開來。上品上生蓮華完全沒有合,(上品中生者)經宿則開,表示它有先合的過程。這時候行者的色身,現出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寶蓮華,佛菩薩放光照行者的色身,使令他業障消除,心眼打開;由於過去的這種宿世的大乘善根,他也能夠聽聞到有情、無情說法的聲音,演說甚深第一義諦的真如理,他就從蓮華當中走下紫金台,拜佛、合掌讚歎彌陀世尊。那麼他在極樂世界待了多久,經於七天,這個時候對於無上菩提,成就不退轉。

這個不退轉,古人解釋說,這裡的不退轉是屬於行不退,就是別教的七住──斷見思煩惱,他不再退轉於二乘的,他對於無上大乘的菩薩道永遠不會退了。不是念不退,念不退是初地,是別教的七住行不退。所以他的果位比前面的稍微差一點,前面是直接證得無生法忍,這個是成就七住。好,我們看最後一段:

(6)他方得益

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三)總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那麼他成就了這個七住以後,因為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有五種神通,他五種神通不是修來的,因為他是本願,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他一去以後,他自然就有這五種神通;他就以他的神足通,遍至十方諸佛國土,親近十方諸佛;在諸佛前,修諸三昧,跟十方諸佛廣學無量三昧,因為每一尊佛在因地都有他的專長,跟某一個佛修《楞嚴三昧》、跟某一尊佛修《法華三昧》,乃至於華嚴經的《海印三昧》等等,經過一小劫時間的參學,他成就無生法忍,而蒙十方諸佛的授成佛之記。這個是上品中生,他要經過一小劫的時間成就無生法忍的。

這個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我們看經文的解讀,這兩個人不太一樣。上品上生的人,他通達第一義諦,而且也通達諸法的緣起,因為他廣學經論,所以他的假觀強,空假中三觀都具足。但是上品中生的人,他沒有廣泛的受持讀誦方等經典,所以他的假觀相對薄弱,但他對於空觀的義趣,第一義諦,還是有堅定的信仰,但是假觀相對薄弱。如果你今天是走小乘的聲聞法,你就不用考慮所謂假觀的善巧問題,但是菩薩的積功累德、你要走大乘佛法,肯定要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資糧力很重要,那就需要善巧方便了。

我們看春秋時代,齊桓公時代的齊國當然很興盛,但他老人家往生以後,齊國發生了內亂,一直傳到齊景公,國家已經比較衰弱了。齊景公這個人非常重視享受,非常奢侈的一個人,所以他為了滿足他的享受,他就把賦稅訂得很重,所以老百姓生活壓力很大。

齊景公有一個宰相,很有名的名相,叫晏嬰,他想這個可怎麼好呢,他幾次跟齊景公勸諫,齊景公都不採納。後來晏嬰就想出一個辦法,因為當時老百姓民間有一個流傳說田氏代齊。說這個在齊國的四大家族,田氏這一家族遲早會起來叛亂篡位,把齊國的江山奪走,取而代之。所以這個時候晏嬰深知齊景公的個性,他就把田氏代齊這個謠言,就故意把它傳開來,甚至於故意讓齊景公知道。

齊景公一知道以後就很害怕,大家都在傳這個田氏代齊的這個傳說,他就把晏嬰叫過來說:這怎麼辦呢?因為在齊國的四大家族中,田氏一家果然是勢力很大,他說我是不是現在趕快把田氏消滅掉?晏嬰說:大王啊,現在消滅他已經太晚了!你現在把他消滅,你也不見得打得過他啊!齊景公說:那怎麼辦呢?他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你現在應該把賦稅降低,讓老百姓對你有好感,讓老百性的心向在你這邊,你就不用怕田氏了。齊景公說:好啊,那就趕緊把稅降低!

那麼齊景公他因為聽到這句話以後,他有危機意識,就不敢放逸,就趕快把稅降低。那麼田氏一家族聽到這句話,得到了鼓勵,他也打開糧倉去救濟老百姓,兩個人都相安無事。

後來幾年之後,晏嬰臨終的時候,他的一個好朋友問他說:你一生一直提到田氏代齊,把國君弄得非常緊張,你真的相信這句話嗎?晏嬰說:其實這句話我不相信,這個傳說怎麼可能!他說這個成事在人,你一個君王能夠心存大眾,能夠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你管這個傳說做什麼!他的好朋友說:既然你不相信,那你為什麼先前一再的提這句話?他說:你想想看,我說這句話,讓國君產生警惕、讓田氏得到鼓勵、讓老百姓得到好處,我何樂而不為啊!由此可知,菩薩的善巧,他借一個假相,讓齊景公生起愛護老百姓的心,不要只顧自己的享受,江山快要不保了就產生警惕。

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親近很多老和尚,但在這麼多老和尚,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懺公上人。懺公師父一生有三種善巧不可思議:

第一個,他在那個時候能夠辦大專齋戒學會,辦了三十年,對台灣的佛教影響太大。大專生畢業以後都是社會的中堅份子,他能夠看到這樣的趨勢,不容易,辦大專齋戒學會,他老人家幾乎是前面等於是帶動這個風氣的一個創辦者。

第二個,以前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很少拜佛,懺公師父創造了一個拜佛的韻調─如子憶母的韻調,這種善巧也不可思議。你看一般打佛七沒有禮拜,身口意不具足,只有口業稱念、意業觀想,沒有身業禮拜,對阿彌陀佛身口意的皈依,缺少身業。所以懺公師父發明瞭拜佛的韻調,這功德不可思議。

第三個,懺公師父他所畫的西方三聖的佛像,諸位可以比較看看,其他人畫的比不上懺公師父,你們這是台灣,你去新加坡看看,美國看看,很多人都請懺公師父的佛像在拜,你一看到懺公師父的佛像,自然就生起道心、攝心。

那麼他為什麼有這種功德呢?這假觀!你一個菩薩你自己自受用的時候,從假入空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心帶回家,一切法不生,這是你自受用的力量,對不對。但是你從空出假就不容易了,面對眾生的因緣,怎麼看到眾生的根機、怎麼施設方便來度化眾生,那你就要廣學多聞,沒有其他的方法。

你要讀讀很多經典、看看菩薩戒這個事情該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見好就收?這件事該做不做?那有很多的方便法都需要學習。所以你想要成就廣大的資糧功德,那就需要菩薩的善巧,除了智慧,就是這個深心──樂即一切善法故!這個深心,深廣之心。

那麼這個上品中生的人,我們看這個人在因地的比較,跟上品就差了這一塊:他沒有廣泛的學習大乘經典,假觀相對薄弱,但是他的空觀理觀還是強,那麼他的資糧力相對不足,所以他往生以後,他所要成佛的時間,成就無生法忍的時間,相對的就拉得長。好,我們看壬三的上品下生觀,我們先看第一段,第一大段:

壬三、上品下生觀

(一)標名

上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好,我們看下品下生,基本上在上品的人,他的大乘善根都很強,善導大師說他是大乘的凡夫。那麼他也能夠相信善惡的因果,而且對大乘佛法也有基本的信心,決不譭謗,但發無上道心,對無上菩提心也能夠生起,以此功德,迴向願生願求極樂國,有這種往生的願力。

(2)所感聖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那麼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前面的上品中生化佛有一千尊的化佛,所以這個菩薩的資糧力、福德力、智慧力,相對來說,跟上品中生又薄弱了。所以他看到的化佛只看到五百尊化佛,前面是一千尊化佛。那麼五百尊化佛跟阿彌陀佛一時授手(接引他),那麼讚歎說:法子啊!汝今清淨,你身口意清淨了,而且發無上道心,我來迎你!

這個上品下生我們看他的因地──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他的理觀跟上品中生,上品中生雖然不能廣泛的修習大乘經典,但是他善解義趣,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可見得上品中生的理觀─我空、法空的真如觀很強。但是上品下生相對薄弱,上品下生就是主要靠事相,理觀薄弱,事修強,就是修學事相波羅蜜這一類的。我們看下一段:

(3)捨報往生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4)華開遲疾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那麼見到這件事情以後,他見到臨終的時候,西方三聖現前以後,他自覺自已坐在金蓮華上面,坐好以後,華就合起來,在娑婆世界先合起來,追隨彌陀世尊之後,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經過了一日一夜,蓮華打開。前面的蓮華是半天,一個晝一個晚上,這個是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一整天蓮華打開。前面的蓮華是半天,一個晝一個晚上,這個是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一整天蓮華打開。

(5)華開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瞭,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

那麼在極樂世界經歷了七天當中,才見到阿彌陀佛。雖見佛身,但對於佛身的八萬四千相、八萬四行光明,不是很清楚的看見,一直要到三七日以後,才能夠清楚分明的看到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且聽聞有情、無情的聲音來來演說妙法,這個經過三七日以後,才見佛聞法。我們在看最後一段:

(6)他方得益

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三)總結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那麼這個人他到了極樂世界聽聞佛法以後,聽聞佛法以後證什麼果位倒沒有講,那麼他見佛聞法以後,當然他的果報體有五種神通,他就遊歷十方世界、供養十方諸佛;在十方諸佛前,聽聞大乘的妙法,經過三小劫的時間,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就是把一切的百法──無量的法門,會歸到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叫做明。依止這個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趨向涅槃之門,就是他能夠從假入空,把一切百法的假相,會歸到我空的真理而成就初地歡喜地,他經過三小劫的時間,是名上品下生。這前面三個叫做上輩往生。

我們可以從經文來了解,你是不是往生,跟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有直接關係。那麼你往生以後,什麼時候見佛?什麼時候華開?華開以後成就什麼果位?那就靠你的資糧力了,你在娑婆世界栽培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一般來說品位的差別,我們看看古德的註解,可以歸納成三種:

第一個、臨終接引的不同。你臨終的時候你看到的蓮華座,你大概就知道是什麼品位──上品上生當然是金剛台,然後是紫金台、金蓮華等等,就是這個蓮華有差別。

第二個、你到了極樂世界,華開的遲速也有不同。它什麼時候開?有的是完全沒有合起來,有的是半天、有的是一天。

第三個、悟道的早晚有不同。華開以後,你見到阿彌陀佛為你說法,你什麼時候成就無生法忍、甚至於中品的是先成就阿羅漢果,這跟你宿世所栽培的善根,的確有所不同。我們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的人,理觀都比較強,對道理的體驗很深刻。上品下生的比較偏事修,就是他願力強─但發無上道心,他雖然理觀弱,但是他的願力很強、誓願力,他當然也具足大乘善根,所以才能入上品。那麼中品生以下,大乘善根相對薄弱了。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我們要回答一些問題:

[學員提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往生極樂世界的最佳時機是臨終前的明利心,那是否也是可以仍以中陰身的時候來往生?

[師父回答]:中陰身,你明利心、昏昧心、然後悶絕,悶絕以後你要死亡才會變成中陰身,諸位要知道,中陰身他不是人的果報,他已經不是人了,這個果報已經結束了。不是人有什麼缺點呢?第一個他的心比較暗鈍,第二個他不能重新學習了,所有的六道裡面,包括天在裡面,人道的心最好!記憶力最強、學習能力最強,不是天,天是享受快樂。

所以這是為什麼佛陀只在人世間出世,佛陀的八相成道,沒有一尊佛是在天上示現八相成道,沒有,因為沒有用。天人一天到晚享受,內心又暗鈍,你跟他說什麼話一下子忘掉了。

那麼中陰身的救度法在顯教沒有,沒有這個傳承,但是密宗有,印光大師他曾經對於中陰身超度法說出他的看法,他說臨終的開示是一切凡夫都可行之的,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我跟他開示,你要放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苦的是無常的,你要憶念阿彌陀佛,跟他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讓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就可以給他開示,因為他是個人,他的心是有學習思維的能力。但是他死了以後,他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你跟他講這些話他聽不進去了。

所以中陰身超度,印光大師說,那個能超度的人不是一般的人,當然他也沒有說一定是聖人,但是起碼要有點修行,有點禪定的人,才有辦法把中陰身找過來跟他開示,中陰身是飄來飄去的,他不見得聽你招呼的,而且中陰身你跟他開示不見得有用。你本身心力不夠強,他不聽你的,所以當他還是個人的時候是最好時機,他還沒有死亡,他平常所學的東西都還有記憶。他只是一時忘失正念,你趕緊用佛法的道理把他過去的功力把他啟發起來,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所以臨終開示跟中陰身的超度不一樣!如果這個人死掉了,你跟他辦法會那叫迴向,讓他走的過程當中好一點,但是你不太可能說你今天他往生以後你跟他辦一個法會,能夠把他超度到極樂世界,以印光大師的說法不太可能,幾乎不太可能。因為他已經不是人了,不是人你很難超度他,他一旦進入中陰身,即使他還沒有去得一個果報,他已經不是一個人了,所以你必須在他還是一個人的時候,還沒有死亡的時候是大好時機,所以印光大師說,臨終一關最為重要,就是講還沒有死的時候最為重要。死掉以後那就叫迴向。把功德迴向給他,讓他到哪裡去的時候活得好一點,一種資糧力。但是對總報的影響有限,有限,所以我們顯教重視的是臨終開示,不重視中陰身超度。因為中陰身超度困難度太高了。

[學員提問]:可否請法師開示,如何對往生數日的亡者開導求生西方?

[師父回答]:當然主要你要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關鍵在這裡,關鍵是他要想往生,他要不往生你也不可能把他推上去的,你要讓他真實的放下娑婆世界,真實的欣求極樂這才有用,你媽媽沒有學佛,你不可能把她超度到極樂世界,不可能,你頂多是把功德迴向給她,讓她生命當中成就某種安樂,所以福報可以輸送,善根不能輸送!我把我的善根迴向給你,不可能。

智慧的善根:對人生的覺悟,這個善根是不能迴向的,福報可以迴向,你可以把你的功課迴向給你媽媽給你爸爸,他可以,有災難有痛苦減輕一點,但是他心中的執著你沒辦法改變的,這個善根沒辦法改變他的。

[學員提問]:上一堂課我們談到: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和尚開示淨除業障不同於消災免難,一心稱名皆得解脫,即可消災免難,淨除業障不只於身口惡業,還需要意業的觀想,所謂三密相應,請和尚開示:

[師父回答]:關於這段文,我們再解釋一下,我們看看講義的二十六頁,講到觀世音菩薩觀的身像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不論是觀白衣觀音、滴水觀音、乃至於千手觀音,經常作這個觀,有什麼好處呢?不遇諸禍,淨除業障。

所謂不遇諸禍,是說你本來有些災難,因為你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結果逢凶化吉,這個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淨除業障,我提到說還包括心靈的覺悟──你要有懺悔心!

某些事情是佛菩薩可以做的,我們現在雖然修他力法門─本尊相應法,你要先分清楚,只要跟福德力有關的,比方說消除災障、增長福報,你這個跟福報有關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他都可以幫你包辦。

但是只要跟善根有關的,比方說智慧的覺悟、比方說煩惱罪業的消除,這個就不是他(單方面)能做的。他要可以幫你消業障,那這樣子的話業障是,業障是,什麼叫業障呢?業障是你心中有,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業障是你心中有妄想才有業障,他幫你消業障,意思就是他幫你消除妄想,那怎麼可能呢?你要打妄想,誰也攔不住你!所以消除一時的災障有可能,但是要把你的生死業障都消掉,不可能。除非你自己產生慚愧心、發願永不再造作,內因外緣,你自己覺悟的心、再跟本尊功德的相應,那真實可以消業障!

即便是本尊相應法,有些功德也是你自己去準備的。只要跟解脫有關係的不是快樂。阿彌陀佛會給你一些快樂、安樂,可以啊,但是你要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從業障中解脫出來、從報障生老病死中解脫出來,那就不簡單!你自身的善根發心、你自己的覺悟這個就有關係。所以我們知道善根不能輸送,也不能迴向的。還有兩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教和尚,學習十六觀經修法是修止或修觀,與持名念佛的止觀,此是所緣境不同嗎?

[師父回答]:持名念佛它是止,沒有觀,因為持名念佛的所觀境是音聲──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所以念佛的時候是聽佛號的聲音,心中不能有分別心,它沒有觀──心於所緣無分別住。但是本經它是觀想念佛,它要想像、要動名言分別,像落日觀、水觀、琉璃地、寶樹、樓閣、蓮華等等,它是要觀的。我們一般來說,以持名為主、以持名為正,但是觀想可以幫助我們對佛號的功德的皈依。我們最後一個問題跟這個也有關係:

[學員提問]:修淨土宗的人,觀想是很重要,但不好觀。

[師父回答]:的確不好觀!

[學員提問]:但是看到很多往生極樂世界老菩薩,他們都只知道念佛,相信他們沒有修觀想,這樣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否一定要修觀想?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回答]:如果你修觀修不來,你就誦經也可以。因為誦經本身也是一種隨文入觀,你誦《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都可以。如果你沒有觀想也沒有誦經,只有念佛,可能會有問題。因為你對極樂世界太生疏了,這句佛號代表什麼,你能夠做功德的聯想嗎?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馬上想到極樂世界的安樂道解脫道嗎?如果你完全都不熏習淨土的語言文字,你就活在娑婆世界,你接觸到的都是人世間的這種塵勞的境界,就一句佛號攝心,這句佛號它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嗎?對你來說真的可以嗎?

我們不熏習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就是熏習娑婆世界的這種因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力,在蕅益大師判教是判作智慧門。他說一個人願意求生淨土,是一種智慧的抉擇,不是只是持名而已,持名念佛跟願力不太一樣,而智慧門一定要從聞、思而來!

當然,你也可能聽到某一個善知識說極樂世界不錯了、你應該往生,那麼你從一種模糊的認知當中,你也可能生起某一部分的仰信,但是這種信心如果你沒有建立在勝解的基礎上,這個信心可能會有問題。

所以我常常說:你想要往生,跟你一定要往生,是兩碼事!你偶爾聽聞人家講極樂世界不錯、你也感覺娑婆世界痛苦,厭離娑婆你不用看經典,因為日常生活就是一部經典,因為厭離娑婆日常生活都有人給你上課的。但是欣求極樂你不一定有因緣,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人去過,如果你不看淨土的經典、經常不熏習,你可能會厭離娑婆,但是你不見得欣求極樂!不見得,因為我們太生疏了,我們不可能對一個生疏的東西而欣求,不合乎人性不合理不可能!我對美國完全不了解,我很想要去美國,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欣求,這個不合理。

一個願望的生起,是來自於背後的勝解,有勝解力才有堅定力!

菩薩為什麼他在修行的時候,遇到逆境的刺激,能夠堅持下去,因為他對佛菩薩功德產生勝解力,他有願力的支持。所以你常常不熏習極樂世界的功德,他是會退轉會慢慢生疏,然後你可能會厭離娑婆,但是你不見得欣求極樂。你不見得欣求極樂你那個佛號念起來力量就薄弱了,然後再有煩惱妄想干擾你,可能你就對佛號的專注力、意志力就相對薄弱了。

所以我們熏習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很重要,每天都要熏習啊!

我再講一次,我們沒有人看過極樂世界!我們也不可能憑空去想像一個極樂世界,不可能,這個是要有傳承的!那麼我們極樂世界的訊息只有從佛陀的開導裡面得到。你不可能從日常生活裡面看看而欣求極樂,不可能,生命的經驗不可能給你極樂世界的功德,所以我們必須靠經典的開示,你要嘛修觀要嘛誦經選擇一個,你每一次的誦經,你對極樂世界的莊嚴就更加的清楚,你往生的願力也就更加強,這叫淨法熏習─借假修真,那麼總有一天這個假相就變成真實的功德了,是這樣的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