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已二、示懺悔方法。

智者大師在講這個修習止觀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就是具緣,首先說明我們修習止觀所必須具足的條件。那麼第一個條件就是持戒清淨,持戒清淨當中,智者大師把它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受戒以來,能夠輕重等持,從不犯戒,這種叫做持戒清淨。其次雖然有犯戒的情況,能夠如法的懺悔,這個也是持戒清淨的情況。

所以前面講到持戒清淨的相狀,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不作諸惡,一個是作已能悔,這兩種都是屬於持戒清淨。當然第一種不作諸惡,這個是利根人。我們一般多數人都是犯了罪以後再懺悔,所以這個懺悔的方法對我們就非常的重要。

首先我們先解釋懺悔這個標題:

懺,就是止斷未來非。就是我們針對於未來的過非,未生的惡法令不生,止斷。止斷未來非,他內心的狀態是一種誓願,在佛菩薩面前我立定誓願,我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一種誓願的力量,這個叫做懺,止斷未來非。

悔,是恥心已往犯。悔所針對的這件事是已經造作的罪過,往昔所造的罪過,內心的一種羞恥,恥跟訶責。

所以這個地方,懺悔的第一當中,我們很明白的知道這整個懺悔的過程,他的內心的操作主要是一種呵責,對於過去所造惡業的一種訶責;其次是對未來的一種發願,永不再造作的發願。一種是訶責的心所,一種是發願的心所,就構成了懺悔的一種修行方法。

己二、示懺悔方法

這當中我們分兩科,第一個事懺,第二個理懺,看第一科。

庚一、事懺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智者大師講到我們懺悔罪障,這當中要具足十個方法,這以下的十個方法,前面的九個是屬於有相行,這個身口意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當中也包括了對雜染相狀的訶責,也包括對清淨相狀的追求,總之,內心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叫有相行。第十個是無相行,內心是在空性的境界裡面活動,這是無相行。這個有相和無相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取相懺的內容。

我們先把這個十個法門,先把它念一遍: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這個取相懺,他所針對的是殺盜淫妄根本罪的懺悔方法,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說明的是,或者我們今生並沒有犯根本罪,但是從一個無量生命的觀察來說,我們過去生也肯定造過殺盜淫妄的罪業,這些罪業都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所以說,我們還是有需要來做懺悔。

這十個懺法,我們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修前方便,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慚愧這是修懺之前的一個前方便,在懺悔之前就必須具足的條件;第四、第五、第六是正修懺法,正式修習的操作;七八九這個是一種功德的增上;第十是無相行。前面三個部分是有相行,我們應該說是先分兩部分,前面九個是有相行,第十個是無相行。那麼有相行再分成三段,修前方便、正修懺法、功德增上,應該這樣分科。

我們先看有相行的第一段、明信因果。

我們在懺悔之前,我們應該明白深信因果的道理,我們要深信生命的現像是有一定的軌則,整個生命的運轉,不管是快樂的果報出現,不管是痛苦的果報出現,它的背後有一定的軌則,這個軌則就是所謂的因果的道理。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造的善業,使令我們出現快樂的果報,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罪業就出現我們痛苦的果報,這個就是明信因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明白跟生信。

宗喀吧大師說,明信因果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說我們一個人為什麼願意斷惡修善呢?他背後的動力就來自於明信因果,這個就是我們在要修懺之前所要依止的一個正見。

二者生重怖畏。我們相信因果以後,其次要去觀察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罪業,去觀察這個罪業的部分,因為懺悔的對像不是針對善業,它是一種消滅的法門,這個時候,我們相信因果以後,我們知道善業、惡業各有各的功能,進一步我們應該去觀察罪業的過患。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很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就表示它隨時會引生我們痛苦的果報,是這個意思。

經典上講一譬喻說,這就像一個毒針刺在我們身上一樣,這個針它停留的越久對我們身體的傷害越大,一定要趕快拔除。所以說,我們明信因果以後,我們進一步去觀察隱藏在我們內心當中的殺盜淫妄的罪業是如此的危險,如此的可怕,我們對於我們已經造的罪業,生起一種怖畏的心情,就像這個毒針刺在身上一樣,趕快要拔除。

第三個深起慚愧。這個時候,我們從怖畏心當中就生起了慚愧心,這個慚愧心就是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內心當中對於善法,開始尊重,對於惡法開始輕視拒絕。

這個慚愧心對於我們還沒有入聖道沒有入空性的凡夫來說,非常重要。基本上我們一個人有了慚愧心以後, 我們也可能會再遇到染污的境界,會控制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去造罪業,但是因為你有慚愧心的攝持,你在你的生命當中所造的罪業就沒有什麼力量,不像過去那麼的粗重那麼的堅固,因為這個慚愧的本身對於煩惱的活動它有一種折損抗拒的力量。

我們會問,這個慚愧心是怎麼來的?你為什麼會尊重善法,會輕視惡法,主要是明信因果。

我們一般人,他造罪為什麼會很重,因為他無所謂,他覺得善法跟惡法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差別,他內心當中,不知道善法的尊貴,也不知道惡法的可怕,這種情況之下,他在造惡業的時候,那力量不得了,很難懺悔。這個律上說,你這個造罪的時候,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你在三時的過程當中,從來沒有生起慚愧心。造作之前生起了期待,造作的時候充滿了歡喜,造作以後念念的隨喜,在整個造罪的前面、中間、後面未曾生起慚愧心,在律上說,這樣的業堅固很難轉變的,非常難轉變的。所以說我們懺悔就是要從明信因果,而生起怖畏,從怖畏當中,內心開始尊重善法,輕視惡法。你的內心當中已經生起了慚愧以後,那麼你就有資格開始懺悔了,就是你懺悔之前的前方便已經成功了。

我們再看正修懺法:

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我們有了慚愧以後,我們就要找到一個滅除罪業的方法,當然這個方法在大乘經中明諸行法。

佛菩薩的慈悲,歷代祖師的慈悲,就知道我們凡夫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把這個懺法都安排的好好的,比如說這個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或者說大悲懺、法華三昧懺。這種懺悔,這當中很多儀軌,有的地方是要你禮拜,有的地方是要念頌,總之你在修懺之前,一定要把這個儀軌弄熟悉,你不能在那修懺的時候,在那注意儀軌,那你就分心了。那你對於整個法的專注、相應力,整個懺悔的效果會受影響。

所以說你修懺之前,你找一個你相應的懺法,把這個儀軌弄清楚,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儀軌,它的設計。先禮拜,拜完以後它要你發願,在禮拜之前它有一段慚愧文,幫助你啟發你的慚愧心,正修的時候是拜佛,求佛力加被,最後發願。這當中的文字是講些什麼道理,有不懂的字先查出來,然後你才能隨文入觀的。因為內心當中跟法的相應,你一定要明白它的道理,這個文字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滅罪的力量。

所以你懺悔之前,一定要把這文字裡面講些什麼事情要弄清楚,然後才去修懺。這是第四個、正修懺法。

五者發露先罪。

既然要懺悔,一定有一個對像。在律上講一個譬喻說,一個人身上長了瘤,要開刀把它割除,那你一定要告訴醫生,你這個瘤長在什麼地方,才能夠割除的。我們懺悔亦復如是,你今天要針對什麼樣的罪業來懺悔,一定要發露出來,懺悔之前,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病源在哪裡。

這個發露先罪,當然就有一個懺悔主,懺悔主在大小乘經典裡面所記載的不一樣。這個小乘的思想,他的懺悔主一定要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或者是一個出家眾,或者是一個居士,只要同梵行的都可以。但是在菩薩戒裡面所明白的懺法,他就不一定是個人,而且多數都是佛菩薩。你看八十八佛的懺悔主是普賢菩薩,大悲懺的懺悔主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因為在大乘的思想認為,佛菩薩未曾滅度,那既然佛菩薩他的那個明瞭的心性存在於法界當中,我們向他發露,他如實的知道,所以他有資格當懺悔主,所以說大乘法門懺悔主是容許是佛菩薩。

那當然,你要相應,比如你要拜八十八佛,懺悔主是普賢菩薩,你如果能夠掛一幅普賢菩薩的像更好,沒有也可以,你觀想坐著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也可以,大乘法門他是容許佛菩薩做懺悔主。

六者斷相續心。

任何一個懺悔,他要能夠成就懺悔的功德,你一定要在內心發願,立誓永不再造作,要有這樣的願力。我現在對過去的訶責,但是我內心當中,我的想法是說我以後遇到這件事情我再做也無所謂,反正再懺悔,那這樣子的懺悔是不能滅罪的,你一定要斷惡念的相續,不管你以後是不是會造作,這個世間上的因緣誰也說不準,但是你的當下,你的心情是立誓永不再造作,是這樣的心情才能夠滅罪。

所以說要斷相續心,一方面是發露先罪,一方面是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望著未來立誓永不再造作,這個就是正式懺悔的修行方法。

這個發露先罪,是屬於悔,對已經造的罪的一種訶責,發露訶責。這個斷相續心是偏重在懺,止斷未來非,對望著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發願,不再造作。這兩個地方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偏重在悔,一個偏重在懺。這兩個心情都是在拜八十八佛的時候,要同時的操作,這個就是正修懺悔的方法。

再看第三大段,就是功德增上:

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這兩段事實上是等於發菩提心。我們通過懺悔把病治好了,一般我們把病治好了以後,我們就要吃一些補藥,來加強自己的免疫系統,那懺悔亦復如是。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容易犯罪,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內心沒有菩提心,沒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個人,他無所謂,說這個人業障深重沒有資糧的人,他也無所謂,你說我業障深重就業障深重嘛,有什麼關係呢。他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一種期待,沒有一種增上的心情,這種人很容易造罪的,他對這個過失沒有免疫系統。所以說,我們內心當中如果有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使命感,這樣,我們就不容易造罪業。

發菩提心的兩個因緣,其中一個生起護法的心,觀想這個世間的佛法,這個佛法是世間的光明,你內心當中發願,盡未來際的護持正法,使令正法久住,我們八十八佛後面有這個勸請,請佛住世轉法輪,勸請佛的住世,請佛住世轉法輪,這就是種護法心。

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前面的菩提心是依止這個法的住世,而發菩提心,這以下是悲眾生苦。觀察每一個有情,過去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她們對我們都有很重的恩惠,現在她們因為心中無明顛倒,在三界裡面流轉,每一次的流轉都受了很多很多的痛苦,我對她們有一份的責任來救拔她們,你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願,要度脫一切的如母有情。我們一個人心中有使命感,修行會比較容易,也會比較主動積極。一個人修行沒有使命感,要進步就很難。這兩個就是在懺悔以後,接著發菩提心。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

前面的發菩提心偏重在自利,自增上,這個常念十方諸佛,就是求佛力的加被,求他力。我們不斷的憶念佛陀的功德,佛陀的相好,佛陀的名號,求佛力的加被。

這個就是所謂的懺悔以後的功德增上,像我們這個八十八佛後面的發願文,七支供養: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後面那段他就是用七支供養,事實上,整個八十八佛拜完已經結束了,他後面用七支供養來功德增上,使令你在這個懺悔清淨的當下,給你生起一個菩提心。其實那個七支供養就像打一個免疫的針一樣,讓你以後不再犯罪。那個七支供養的心情,智者大師就列出這三個:起護法心,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乃至於常念十方諸佛。

我們這一念心,他是這樣,一念心具足十法界,十個方向,你經常想著佛菩薩的境界,對我們是有幫助的,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有十個方向可以去思考,但是你經常去想著佛菩薩的境界,對我們的成佛之道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說常念十方諸佛,你經常憶念十方諸佛在做些什麼事情,對自己會有勉勵的作用,這個就是有相行。就是說,你看他的身口二業,很明顯的有在做懺悔的儀軌,這是有相的一種修行方法。

第十個是無相行,觀罪性無生。

這個人,他在那地方坐,你表面上你看不出來他在懺悔,但是在他的內心當中,事實上是在操作懺悔的方法。那麼他是怎麼操作的呢?這個地方他應該先修止,在內心當中寂靜處,然後起觀,觀察你所造作的罪業。罪業的功能當然是招感痛苦的果報,但是,他這個時候不是觀察功能,是觀察它的本性,觀察這個罪業的本性是無生的,是畢竟空,是無我無我所。

無生的意思就是說,它的自性是無生,簡單說就是自性空。什麼叫自性空?就是說這個罪業,它的生起是要假借因緣才能夠生起,離開了因緣這個罪業就不能生起,所以說這個罪業是自性空。假設這個罪業是不必因緣就能夠生起,那麼這個罪業就是自性有,那就不能消滅,因為它不是假借因緣而生,那你怎麼消滅它呢?它本來就存在,它不是有因緣而生的,那你要從什麼線索去消滅它,根本就沒有線索可以消了。所以說,這個罪業是假借因緣生,這件事情就比較好處理,因為因緣生,那我們逆向操作,也就會隨因緣而滅。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觀察這個罪業是由因緣而生,由雜染的因緣而生,也就能隨著清淨的因緣而消失掉。

觀罪性無生,對我們在修前面的九個有相行,有很大的加持力。有些人,他的修行的心情,他經常是悶悶不樂,因為他總是認為他的業障很重,不管我在修什麼懺法,他內心當中就總是執取他的業障是不可以消滅的,業障很重。事實上你這樣的想法,果然你的業障真的是很重。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罪業被你一執取以後,他變得非常堅固了。所以,有些人,他經過修懺以後,他可能是三七日,可能是七七日,他的罪消掉了,他做夢的時候,夢到好相。有些人罪業懺了很久,一點都沒有進步,這個就有問題了,一貼藥吃下,應該這個藥是能夠把這個病毒消滅的,結果沒有把病毒消滅,這當中就一定有差錯的。世間上就是因緣所生法,這當中一定有差錯的,就是你的煩惱障礙你,你對這個業障的執取,使令這個藥不能滅罪。

本來佛菩薩安排的這個八十八佛真的是可以滅罪的,佛菩薩的心情,佛菩薩的智慧,他知道,你一開始去的時候,先發露先罪,然後三皈依,然後拜懺,最後再發願,他幫你安排的好好的,那為什麼不能夠滅罪呢?就是你認為你的業障不能滅。一切的修行,信心是最根本的,對於滅罪沒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你吃再好的藥,你不認為這個藥能夠把你的病治好,你這個病就很難好,因為你認為你這個病是治不好的,非常堅固,那果然是治不好的。

所以說,我們在修懺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觀察,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罪業的本性,不是我內心當中本來就有罪業,是假借因緣而生,假借因緣而生這件事情就好辦了,如夢如幻,他因緣而生也就隨著因緣而滅。所以這個觀罪性無生,是通於前面的九個法門,當中都有這樣的觀想。這個就是觀罪性無生的內涵。

這十個是懺悔的方法。

再看下一段,這個是講懺悔的時間,這樣子要懺悔多久呢?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華,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如果能夠成就前面懺悔的十個法門,這十個法門要具足,在修懺的過程當中,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要莊嚴道場,你這個道場不能太髒,先把這個佛堂打掃乾淨,佛桌擦一擦,供上香花燈燭,把這個道場莊嚴。洗浣清淨,這個是你色身的莊嚴,前面是依報的莊嚴,這個地方是正報,色身要乾淨。在懺悔之前,要把這個色身洗乾淨。

著淨潔衣,智者大師說,你懺悔著這個衣服,最好是一個固定的衣服,專門修懺用的,專門在佛堂用功用的,你不要穿去廁所,你要去洗手間要換另外一個衣服,這個衣服是修懺、拜佛專用的衣服。燒香散華,用香花來供佛,於三寶前。修懺,最好是有個佛像在前面,有一個三寶,有佛菩薩做你的懺悔主,來做這個證明。

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最少是一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這個取相懺,就是要取得你罪滅的相狀,才能夠停止,照理說,要取到你罪滅的相狀才能夠停止。但是在律上,弘一大師也講到這個觀念說,他有一種開緣,就是說你很真誠的懺悔一年,一年當中很真誠的懺悔,然後這個罪業在一年當中也沒有再犯的情況,那麼也就可以算是懺悔清淨,如果有破戒的情況,也就可以重受,這是以一年為標準。當然,最好是能夠取到罪滅之相是最好。

那麼,什麼是罪滅之相?這以下就說明了: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云何知重罪滅相?怎麼知道你的罪已經消滅了呢?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以下有幾種情況: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這以下有五種情況,這五種情況,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他分成戒、定、慧三種功德。

先看戒的功德:自覺身心輕利。你在懺悔了一段時間以後,你感到你的色身,你感到你的內心狀態,特別的輕鬆特別的伶俐,這個就是罪滅之相。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的人,他的相貌就是若心若身感到很粗重。就是你這個人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事,但是你就是悶悶不樂,問你為什麼,你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無事愁嘆,這個就是內心深處有罪業在障礙你,因為這個罪業的體性是沉重的,《楞嚴經》說,為什麼臨命終的人神識是下沉的呢?因為他的內心當中攝持太多的罪業,罪業的體性太重了,就沉下去。所以一個人做夢,做夢你從高樓掉下去,不是個好事情。你要是做夢從地上往空中飛,這個人善業很強,因為這個善業的力量是輕安,輕飄的。所以說你感覺到你在懺悔以後,你的身心比以前輕利了,不像以前那麼粗重了,這個就是罪滅之相。

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你在懺悔的時候,做了很多好夢,夢到你吐出了穢物,夢到了佛菩薩的境界現前;或者是看到了很多靈瑞的異相,見到光明,見到蓮花等等,見到你在空中裡面飄,這個都是好現象,這個是在夢中見到的。

或覺善心開發。這個善心主要是指慈悲心,以慈悲心為主。就是說你過去看到誰都不歡喜,別人一觸惱你,你就生氣,當你懺悔過一段時間,你發覺,哎喲,你的心情改變了,你的包容心、慈悲心的力量開展出來了,別人觸惱你無所謂。你看到你過去的冤家,你過去一看到他就不快樂,但是你懺悔以後,你看他,你沒有不快樂的感覺出現,這個就是滅罪之相,你的罪業已經滅掉了。善心開發,你那個慈悲心表現出來了。

這前面的三段,是屬於戒,戒波羅蜜的功德成就。

第四,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這是更好了,你懺悔以後,不但是成就戒的功德,還成就禪定的功德。你在修懺以後,你就入坐,像這個大悲懺,修大悲懺以後,他要入這個止觀,你在入坐的時候修這個止觀,覺身如雲如影,這個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如雲如影,這個身心輕利,這個是未到地定的相貌,這不是簡單的,未到地定,就是色身已經不能障礙你了。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就是由未到地定成就諸禪,這個諸禪就是根本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你懺悔以後,你得到禪定了,那更好了。

第五,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這個是講到慧,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前面是禪定,這個是智慧的功德,你內心當中豁然解悟心生,這個豁然是開朗通達的樣子,突然間開朗通達,你內心當中這個覺悟的心情生起了,看到法相就能明白,隨所聞經即知義趣,你讀完經典以後就知道這個經的真實的義理跟它的一個目標,一個趣向,這個就是你的智慧開發出來了。

前面的五種情況,都是重罪消滅的相貌,下面看總結: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總之,不管是你的戒的功德成就,或者是禪定的功德成就,還是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成就,總之,這個戒定慧,其中一個功德成就,你心中的相貌是法喜的,而且是心無憂悔,非常的安定,不像過去有犯罪的人,他是憂惱後悔,一種不安的相貌,這個就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這個滅罪的相貌,他不是說我們在懺悔的時候,我們一直乞求這個相貌出現,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只注意我們的因地,我們在懺悔的過程當中,我們只要把前面的十個方法記住,我們只注意我們的因地,那麼這個相貌,隨著你的因緣它會出現任何一個相貌,這個相貌不是我們事前去期待的,它是自然出現的。

宋朝的遵式大師,遵式大師他是學天台教觀的,天台教觀非常廣泛,五時八教,不但是學習還要背誦。他用功太猛的時候就吐血了,生重病了。生重病的時候,他師父就叫他不要學,先修懺。他修懺修到三七日的時候,空中就有人說話了,說遵式七日必死,警告他說你七天就要死亡。但是遵式大師他也不為所動,繼續的修懺,他也是堅信佛菩薩的這些法語能夠滅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繼續修,修到五七日,第三十五天的時候,突然間看到整個佛堂的地下,都是死尸,一片都是死尸,但是他腳一踩下去,那個死尸就消失了,他要是沒踩,這個死尸就在,他也是不為所動,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他一直都是依止他心中的這個懺悔法,繼續修,到了七七日,所有的尸體全部消失掉了,觀世音菩薩現前,觀世音菩薩就把他嘴吧打開,從嘴吧裡面抓出一個很大的蟲,從此以後,他的病就好了。他就開大智慧了。後來遵式大師他做了很多的懺法,做了很多的淨土懺,很多的懺法,後來人家就尊稱為慈雲懺主,就是遵式大師。

看這個意思,我們在操作懺法的時候,你想認真的在依止這個前方便,生起懺悔心,拜八十八佛,發露罪業,訶責罪業,然後立誓永不再造作等等,你這樣清淨的法,在跟你過去的罪業一接觸的時候,在真妄交攻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很奇怪的相狀,就是這個清淨的正法跟你內心當中這個邪惡的罪業一接觸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事情會出現,這個時候,一定要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才能夠過關,否則你就前功盡棄了。這個地方,就是觀罪性本空也是很重要的,無生觀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講到滅罪的相貌。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懺悔清淨以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從今以後應該好好的堅持禁戒,雖然你曾經犯戒了,破戒了,但是如法懺悔了,所以也可以說是尸羅清淨,也可以修行禪定智慧。講一個譬喻,好像一個破壞的衣服,或者垢膩的衣服,你能夠把它補治,把它浣洗清淨,這個清淨的顏色還是可以染著的上去。這個是講到懺悔的方法,這是事懺。

再看庚二、理懺:

若人犯重禁己,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前面的事懺是偏重在一種儀軌,一個有相的儀軌,這個理懺是偏重在一種內心的觀想,觀想這個真如理,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觀想我們這一念的清淨本性,以觀察這個真理來滅罪。

若人犯重禁己,一個人犯了這個根本重罪,恐障禪定,害怕會障礙禪定,或者說害怕到三惡道去。因為我們犯了罪以後,要修止觀就很困難,因為你身心粗重,你坐下去以後,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不是掉舉就是昏沉,你就很難跟止觀的法相應,所以這個犯戒障礙禪定。

雖然你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是你: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智者大師他很強調修前的方便,就是說,今天你雖然不依止這個八十八佛、大悲懺的儀法,但是你深信業果,生重慚愧,乃至於在佛菩薩面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這個都不可以避免的,這種慚愧心,這種在三寶面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立誓永不再做,雖然你修理懺,也是不可以避免的。

前面是修前方便,第二段是正修懺法: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這個是修理觀的正修。在修理觀的時候,他偏重在坐,這個坐的時候最容易安定。在坐的時候,他觀察這個罪性是畢竟空的,觀察這個罪業是如夢如幻的,它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它沒有真實的體性可得。這個是自力的法門,其次再修他力法門,念十方諸佛,求佛力加被,或者念阿彌陀佛,或者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等等,一方面觀空,一方面起妙用。觀察十方諸佛的那種莊嚴的境界,這樣來滅罪。

第三個是講出關以後的有相行: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

智者大師他在安排這個懺法,他事懺也有理觀,他理懺也有事修,他認為這兩個是不可以偏廢的,只是說事懺是偏重在身口的儀軌上,理懺是偏重在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偏重在這個地方。但是他也強調你從禪定出來以後,你還是一樣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讀誦大乘經典,還是有事修的成份在裡面。這樣以後,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由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這以下引證: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味自然現前。

這以下引證,《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內心當中害怕罪業所招感的刀山油鍋的果報,要趕快在生命一口氣還在的時候,趕快把它滅掉,那怎麼辦呢?若除禪定,餘無能滅。這個地方的禪定指的是止觀,不是只是止而已,是要觀的,特別還偏重在觀,觀這個般若波羅蜜,我們要是不會觀,觀這個罪性本空,那這個怎麼觀呢?不會觀,你去誦《金剛經》也是可以的。這個金剛般若破除罪障也是很有力量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它直接從你的罪的根本去消滅。

所以我們一方面修懺,一方面觀察般若波羅蜜,這個是獅子奮迅三昧,這個獅子一下子就可以跳躍好幾個山頭,有超越的功德,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典。修懺的時候,最好事情不要太多,外緣不要太多,能夠專心的,攝心常坐,這個常坐,當然不是坐在那個地方發呆,是坐在那個地方修止修觀,誦大乘經典,這是有相行,一切的重大罪業都能夠消滅的。消滅以後諸禪三味自然現前,或者成就戒的功德,或者成就禪定的功德,或者成就智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