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
我們前面講到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智者大師把它分成了事懺跟理懺兩個方法。事懺是偏重在有相行,理懺是偏重在無相行,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事懺也要有理懺的幫忙,理懺也要有事懺的資助,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在懺悔清淨以後的一個相貌,智者大師把這個清淨的相貌分成了三類:
第一個是複本,恢複本來。這個複本,講一個譬喻,如冷病人,服於薑桂,所患皆除。這個複本就是說,像一個人得了冷病,就是他身體有風邪了,服於薑桂,吃了薑湯,所患皆除,就把這風邪給消除了,但是他的身體也沒有因為吃薑湯更好,只是使令他的身體恢復到他沒有感冒以前而已,這叫複本,這樣子的懺法是指的責心懺和作法懺。就是你犯了罪,或者你訶責自己,或者找一個同梵行者,來發露懺悔,這種懺悔方式叫做複本,恢復你本來清淨的相貌。
第二個是過本。就是你懺悔以後,不但恢復還超過你原來的相貌。講一個譬喻,如冷病人,服於石散。冷病,就是得了風邪,服於石散,非但除冷,亦復強身。不但把你的冷病消滅,而且使令你的身體比你在沒有感冒之前還要更加強壯,這個就是取相懺。取相懺以後,你不但內心寂靜,內心充滿法喜,還超過於你在犯戒之前,就是你透過取相懺以後,你見到好相以後,比你沒有犯戒之前你內心的功德還要更大。過本,超過你本來的情況,第三個是增上過本,比這個過本又更增上。如得冷病,服於仙藥,吃了這個仙人所煉治的藥,非但除病,亦得仙道。你不但把這個病消滅了,還得到仙道,有種種的神通,乃至於長壽。這種情況是偏重在無生懺,就是有這個理觀,你這個犯罪以後,身心粗重不但是消滅了,你還開發廣大的智慧,這個就是增上過本。
智者大師意思是說,複本所成就的是戒的功德,過本是成就禪定的功德,內心容易寂靜,增上過本等於是智慧的功德,有這個理觀,無生懺,使令你能夠對生命的真實相有更深刻的體驗,對你的生命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力。
這就是懺悔以後有三種功德相貌的不同。這一科是具緣的第一科,持戒清淨。
我們看具足因緣的第二科、衣食具足。
衣是衣服,食是飲食,衣服和飲食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缺乏衣服和飲食,我們的生命就不能相續。所以要修止觀,最起碼的生命的必需品要具足。衣食具足當中分兩科,先說明衣法具足,再說明食法具足,先說衣服具足的相貌。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就。
衣食具足,先講這個衣服具足的情況。
隨著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有三種情況是衣法具足的,第一個雪山大士。這個人他不住在人間,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大修行人,對這種人來說,什麼叫衣法具足呢?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他隨便找一塊布,不管這塊是好看是不好看,能夠遮蔽身體就可以了。
為什麼他隨便這樣子就衣服具足呢?這當中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不遊人間,這種人他住在深山,他也不跟人家往來,他衣服穿的好不好不會引起別人的譏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堪忍力強,他的色身特別的健康。住在雪山的這種人,多數都是有禪定的,有禪定的人當然不能說完全沒病,這個病,有時候是跟業力有關的,但是一般來說他的色身都非常的強壯,所以他對這個寒冷的天氣有強大的抵抗力,所以他衣服不要多,有一件衣服,不管是厚的薄的,好看不好看,對他來說就是衣服具足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第二種就像迦葉尊者,他常受頭陀法,頭陀法就是修這個苦行。迦葉尊者從年輕到年老常受頭陀法,經常受這個十二頭陀法。這個十二頭陀法其中有一種是畜糞掃三衣。糞掃三衣就是說他一生只擁有這三件衣服,由這三件衣服的增減來抗拒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這個三衣前面加一個糞掃,是說這個三衣是怎麼獲得的呢?這個三衣不是去百貨公司買的,是別人丟棄的,別人不要的,他把它破的地方縫起來,不乾淨的地方用肥皂洗乾淨,然後就變成他的衣服,他就以這個三衣來過他的春夏秋冬,他不需要其它的衣服了,這個叫但三衣比丘,這樣子的情況是中根人,這個是衣服具足。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如果是在寒冷的國家,或者你本身的身體的抵抗力特別的弱,佛陀也允許在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這個百不是指一百件的意思,是眾多,你的衣服很多,你有很多很多衣服的情況,但是必須是一,什麼叫做一呢?就是說你同樣性質的衣服你只有一件,你這件衣服是穿在什麼場合的,這個衣服是拜佛用的,這個衣服是幹什麼用的,這個衣服是睡覺用的,這個衣服是上班用的,那麼你每樣衣服只能一件,不能夠多,雖然你的衣服種類很多,但是同樣性質的衣服只有一件,這樣子也是允許的。
如果你覺得一件衣服還不夠,要有多的情況,要換洗,要兩件,那怎麼辦呢?要須說淨。說淨就是佛陀的慈悲了,說你一定要有兩件,怎麼辦呢?我現在要擁有兩件衣服,但是我又不想因為這樣生起貪心,佛陀就有一個儀軌來操作,給你找一個同梵行的說淨,說某某人,這件衣服不是我的,我是觀想向別人借的,別人借給我的,別人的衣服放在這個地方暫時給我用的,你這樣子說三次以後,就成就了說淨。這樣子能夠對治你對衣服的貪求。就是說,在你的心目當中你還是認為只有一件,那多出來這一件是怎麼回事呢?是別人借我用的,是這個意思。總之,佛陀的意思就是要佛弟子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看這個意思,佛陀對於衣服的具足,佛陀並沒有定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從佛陀他製定的這樣一種情況來看,他的精神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也就不同,基本上就是說,你不要對衣服生起貪求的心情,衣服只是你生活的一種資具而已,你應該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修習止觀,放在修學聖道,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衣法具足的相貌。
已二、明食法具足相貌
次食法有四種,有四種情況是飲食具足: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
上人大士,這個上人當然不是凡夫的境界,有禪定以上的就是上人。律上說,上人法,超越凡夫的之法,至少是有禪定,甚至於是有聖道的大修行者。他們住在深山絕世,不跟人家往來,也不需要考慮什麼營養和美味,草木水果,只要得到能夠資身的,對他來說就是食法具足。有禪定的人,他入一次禪定能夠維持七天,七天就出來,所以他七天只要吃一次飲食就可以了。當然這個有禪定的人吃的東西也很少,隨便幾個水果就可以了。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第二種食法具足,是說他修頭陀行,經常以乞食的方式,自己不辦飲食。乞食有什麼好處呢?破除四種邪命,使令我們依正命過活,能夠引生聖道。
邪命有四種相貌:
一是下口食。下是地下,你這個飲食是怎麼來的?由地下而來的,就是你自己去種田種蔬菜,這個針對於出家眾來說,這個是邪命,下口食,這個飲食從地下種植得來的。
第二個是仰口食。這個仰是天上,這個人的飲食怎麼會從天上來呢?觀察天上的星宿,知道這個星宿的變化,知道吉凶禍福,為人家算命取得飲食,這個是仰口食。這種食物是因為仰觀星宿而得來的。
三者維口食。前面下是地下,仰是天空,這個維剛好是中間的,東西南北四維。這意思就是說你學習種種的咒術,風水地理為人家算命,這樣子為人家持咒算命來換取飲食,這個叫維口食。
第四個方口食。方者十方也,結交十方王公大臣,大富長者,來獲得飲食,這個叫做方口食。
這四種都是邪命的相貌,如舍利弗在《大智度論》裡面為青目女所說的這種情況。佛陀對於比丘的教戒,這個飲食,應該是由信施主動的供養,我們對於飲食最好不要表達任何的意見,是這個意思。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阿蘭若是寂靜處,檀越就是信施,就是在寂靜處由信施來送飲食。這種情況,一般飲食是需要去乞求,這種檀越送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有病,有病不能出去乞食,開緣,由信徒來送飲食;第二種情況,是他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他不方便出去,要做加行,也可以開緣,由居士來送飲食的情況。
四者於僧中結淨食。
就是說在這個僧團當中結一個淨地,在這個地方來專門來安排飲食的情況。我們中國佛教的飲食都是第四種,在僧中結淨食。因為中國佛教的大乘佛法,強調慈悲心,所以說他強調素食,就變成一種僧中結淨地來做飲食的情況。在僧團當中,這個飲食跟居住的環境一定要分開,你修行的時候一天到晚看到吃的東西容易打妄想。雖然說僧中辦食,但是你的飲食一定要放在你平常不能見聞覺知的地方,離開你的修行的地方。
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隱,於道有妨。
這個飲食不具足,身體虛弱或者生病,色身不安穩,內心就不安穩,修學道業就有障礙。我們在家居士也是這樣,我們雖然想要修行,你基本的飲食跟衣服要具足,這也是一個基本的條件。
戊三、閑居靜處
第三得閑居靜處,閑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諸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
具緣的第三個是閑居靜處。什麼是閑,就是不做眾事,你做太複雜的事情,讓你做耗費太多精神體力的事情,會障礙止觀,因為你這個精神體力都耗損在雜務,你那個精神就耗損掉了,你到了修止觀的時候就打瞌睡了,因為你沒有精神,沒有精神就不能修止觀,坐在那裡晃來晃去的。
所以這個修止觀,就算我們是一個居士,最好不要做太複雜的事業,越單純越好,公務人員最好。公務人員修行是最好的,單純,他上下班式的,這個是閑。
靜,無憒鬧,故名之為靜,你居住的環境不能太吵雜。初學者,這個止觀是一種無漏的聖道的功德,何等偉大的功德,這個修行一定是非常嚴謹的,初學者在這個太吵雜的環境,你很難成就的,所以要無諸憒鬧。這個是解釋閑跟靜。
這當中講出有三種: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這當然最好了。這個深山絕人之處,沒有人煙,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不過,在律上,佛陀要這個佛弟子,你一個人不要住在深山,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深山,都有這個山神樹神,這個鬼神的世界跟人的世界一樣,有好有不好的,有的鬼神講道理的,有的鬼神是不講道理的,你一修行,他就要跟你對立了,他也不一定跟你有什麼怨仇,但是這個鬼神的世界嗔心特別重,勝負心也特別強,他就是要破壞你的修行,破壞你的梵行,破壞你的禪定。
在律上有很多比丘,一個人住深山,被鬼神干擾就破戒了。佛陀就規定,以後住深山至少要兩個人。尤其是有些人住在山坡地,鬼神多,樹很高,持一點咒。他後面會講,在修行之前,持一點咒,持大悲咒,持咒要出聲持,持咒加持自己,我不傷害別人,但是我要求加持自己。持咒以後咒願:我剛剛所持的咒,在我修行過程當中,任何的鬼神不能干擾我。要持一點咒。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
或者頭陀行在寂靜處,什麼叫寂靜處?就是離開城市最少要三、四公里,雖然有人煙,但是人煙很是稀少,在這個地方放牛牧羊的聲音聽不到,就是現在說車聲聽不到。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遠離白衣住處,我們解釋一下:
當然不是說我們居士要個別住,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修行的這個地方,閑居靜處,息諸緣務。你在修行止觀的時候,那一個小時的時間,你起碼要閑居靜處。比如說你在客廳修止觀,客廳大家在看電視聊天,你怎麼修止觀呢?所以說,你剛開始在修止觀的時候,你一定要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地方,是這個意思。
我們一般的干擾,像車聲的干擾還比較小,最大的干擾是人講話的聲音。因為人的聲音它有名言,它會表達一種觀念,會帶動我們的攀緣心。事實上我們修止觀的時候,有點車聲還無所謂,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這個講話真的影響很大,因為它能表達一種觀念,很容易會帶動我們的攀緣心。所以說這個人聲的干擾比車聲還厲害。這個是閑居靜處。
戊四、息諸緣務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這個自身的事業,就是維持生活的事業,士農工商,不做一些有為的事業,他這個地方的對像主要是面對出家眾,但是我們也應該來做這樣的體會,至少我們居士,你不能經常息諸緣務,起碼你天天早晚課,早上早點起床,一個小時的定課,晚上一個小時的定課,你要求你自己在做定課的時候,息諸緣務,也是可以。這一個小時不要做其它的有為事業,暫時放下,這也是息諸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我們對於過去的朋友,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你經常跟他寫信,打電話,這當中會障礙你修習止觀的。為什麼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學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動範圍都是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他們認為這個境界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學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這個止觀是最尊貴的,他認為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暫時的因緣,他不當一回事的。
這兩個思想不同的人,經常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就是說,因為你的止觀還沒有真實成就,如果真實成就還無所謂,我們是在內心當中栽培止觀的幼苗,而世間的這些俗事,這種塵勞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熟境界,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內心經常在那個境界活動,現在規定自己不能去了,但事實上對我們是很熟悉的,那麼你跟這個熟人往來的時候,他會經常散發一些世俗的信息給你。那這個信息剛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緣心了,你就很難在你止觀的所緣境安住了。
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熟人往來,你不止是在浪費這一個小時,它有後遺症,他會帶動你很多事俗的妄想。這個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過密切的往來,這個要注意。
弘一大師剛出家的時候在弘法寺,他剛到弘法寺,是要準備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個太太,日本太太,帶著他的小孩子來看他,弘一大師跟知客師說,你告訴我的太太,告訴她,說李叔同已經死掉了,不見,一面都不見。但是我們看弘一大師後來的表現,非常有大悲心,這個是一種抉擇的問題,我們今天暫時不跟眾生往來,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傷害我們的慈悲心,而是我們很理智的知道,在這個過渡時期,我的止觀功德沒有堅固,我必須要暫時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來,這是一種暫時的因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
這種工巧的事業,比如說工匠技術木工電工,這種技術;或者醫方禁咒,治病的技術;或者卜相書數,算命的技術;或者是算計,世間的這種會計算術的學問;這些暫時都要停下來。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
對於世間法的讀誦,乃至於聽學,跟修行沒有關係的都要棄捨。這個讀誦要停的是世間的東西,在《瑜珈師地論》上,修觀要讀誦大乘經典,跟修行有關的經典要讀誦。
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因為你修行剛開始,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就很難在止觀的境界安住。
戊五、近善知識。 第五近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外護善知識,他能夠給你提供衣食及種種的環境,他能夠護持你修行的,這叫外護善知識。他能夠經營供養你衣服飲食,善能將護,將護是保護,使令你不受干擾。這個外護善知識,這個女眾比較容易得到,她有時候不工作,由先生來護持,男眾就比較沒辦法了,不過退休以後也是可以的。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這個善知識,第二種是同參道友,有時候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互相勸勉,互相勉勵。發,就是前進,互相在道上前進,不相擾亂。
這個共修一道,同勸同行非常重要,因為每一個人的法執不同,你修淨土宗,他修密宗,你的心情要到淨土去成就聖道,他的心情準備要繼續流轉,求增上生,你們兩個在一起就爭執,事實上這件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都可以,在雜染的世界成就聖道也可以,到清淨的環境成就聖道也可以,各人的抉擇。這個不同見不同行,容易引起沒有必要的爭執,爭執以後大家心情很不好,修就修不下去了。所以這個修行,要緊的同見同行。這個是同行善知識,互相勉勵。
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第三個就是你的指導的老師,他能夠指導你內外的方便,內就是如何的調心,告訴你,你這一念的散亂心,怎麼修止,怎麼能夠在所緣境專一相續的安住,成就心一境性,然後在這個狀態當中,如何起觀,觀察無常無我,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這是屬於內方便,屬於內心的止觀。
外方便,他告訴你如何的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內心以外的叫外方便,這種禪定法門。示教利喜,他能夠開示法意,使令你能夠得到利益,得到法喜,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修行,這個主七和尚很重要,主七和尚他能夠知道你到了第幾天,你的內心狀態可能出現什麼障礙,他要預設一些藥,來幫助你破障。這個是教授善知識。
面臨五種緣務境,這是我們修習止觀的五種條件。